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為什麼英國會讓殖民地獨立

為什麼英國會讓殖民地獨立

發布時間:2022-09-27 15:01:49

1. 五百多萬軍隊的大英帝國為什麼允許最大的殖民地印度獨立

1945年,德國和日本先後投降。截止那個時候,英國軍隊的總兵力超過了510萬。但是這個數字包括了各個殖民地的軍隊,並不全都是英軍。既然戰爭已經結束了,印度希望英國兌現自己的承諾。此時丘吉爾准備反悔,印度對於英國太重要,他不惜違背自己的承諾。但面對印度負責的局勢,英國想維持在印度的獨立,需要大量的軍隊。經過二戰的消耗,英國的國力遭到嚴重削弱。英國已經無力維持龐大的軍隊,戰爭剛剛結束,英國就開始大裁軍。此時的英國處於兩難的境地,一方面不想放棄印度,另一方面有無力阻止。截止這樣的情況下,艾德禮取代丘吉爾成為了新任首相。艾德禮是工黨領袖,主張提高國民生活水平,在對外問題上主張戰略收縮。艾德禮同意印度獨立,並且派遣蒙巴頓前往印度負責此事。印度的獨立已成定局,英國人根本無力阻止。

2. 英國為什麼1931年直接放棄一些殖民地讓他們獨立

1926年,倫敦帝國會議通過了一系列決議,被稱為《巴爾福宣言》,宣稱英國和各自治領都是英帝國內的自治共同體,地位平等,在它們的內政和外交事務各方面互不從屬,共同效忠英王,在英聯邦中它們是自願聯合的成員。說白了這個決議就是給自己自治領完全獨立的權利。1931年12月11日,這個決議獲得議會通過,成為威斯敏斯特法案,正式確立英國和各自治領的關系。這個決議通過之後,英國的殖民地中有四個成為獨立國家,這四個地區是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

3. 為什麼一戰後英國殖民地掀起了廣泛的民族獨立運動

保持對殖民地的控制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一戰過後英國的綜合國力被大大削弱了,英國對自己的各個殖民地的控制力度減弱了,各個殖民地開始爭取民族獨立運動。當殖民地獲取的收益不足以支付向殖民地投入的大量資源的時候,英國明智的選擇就是放棄殖民地,允許他們自由獨立。希望可以幫到您,望採納

4. 英國殖民美洲,都是英國人,那後來在美洲的英國殖民者為什麼又要獨立啊

本質原因是雙方文化差異增大以及殖民地對於自身權利的要求。殖民地抗議本土的稅收政策,因為他們並不能得到和本土英國人一樣的政治權利,在國際貿易和外交格局中處處必須以本土為優先。

5. "在二戰後,為何西方國家""甘願""讓殖民地紛紛獨立"

二戰之後的世界格局發生了不小的變化,比如許多曾經是殖民地的國家開始了自己的獨立進程,但是出人意料的是歐洲那些國家並沒有對這些殖民地進行阻撓,甚至有的國家還對自己的殖民地的獨立進行進行了支持。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其實非常簡單。首先歐洲國家在經歷過二戰之後,整個歐洲國家的經濟遭到了非常大的破壞,所以也沒有太多經濟和資源去管理這些殖民地。其次就是世界已經走向了一個和平的大方向,這種大方向讓歐洲各國人民開始反對戰爭。最後就是於其組織殖民地的獨立,還不如對殖民地進行支持,畢竟如果支持殖民進程的話,還可以在其獨立之後,打好兩個國家之間的關系。

最後就是於其組織殖民地的獨立,還不如對殖民地進行支持,畢竟如果支持殖民進程的話,還可以在其獨立之後,打好兩個國家之間的關系。這樣的話,實際上殖民地還是可以為歐洲各個國家提供了利益的。只不過利益少了許多。

6. 為何英國 法國 葡萄牙 西班牙等國殖民地大規模獨立

一共有兩次殖民地獨立的大潮。
一次是1810-1826年的拉丁美洲獨立,反抗的是西班牙、葡萄牙,時值美國獨立成功,拉美人民深受鼓舞,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盛行,殖民政府無暇顧及殖民地,拉美各國爆發了連鎖式的獨立運動。
另一次是二戰後,昔日作為宗主國的歐洲資本主義強國深受重創,民主、自由、獨立思想深入人心,殖民地人民在戰爭中的巨大貢獻和受到的種種不公正待遇等都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獨立創造了機會。

7. 英國統治很多殖民地請問為什麼同意給殖民地獨立而不打呢還有請簡單說下怎樣算是一個獨立的國家

怎麼說呢,以前殖民地鬧獨立,英國二話不說過去就是揍,比如美國獨立戰爭和二次獨立戰爭。
但是隨著一戰二戰的結束,英國的國力大不如前,連和阿根廷這種發展中國家開打,也是因為阿根廷自己不靠譜,才打了個傷亡比1:1.7。漸漸地,英國對海外殖民地的控制能力已經減至最低,比如印度,就發生了皇家海軍起義事件。迫於形勢,英國只能讓自己無力控制的殖民地獨立,這樣還能留下點面子,比如大洋洲很多國家的國旗還有四分之一是米字旗,語言文化也是英國遺留的。畢竟萬一要是真靠戰爭來解決,那隻怕英國的國力連聯合國五常的席位都維持不住了。
至於說獨立的國家,有自己的立法、司法、行政權,領土主權完整,應該就算是獨立國家了。

8. 為什麼二戰後大部分殖民地都獨立了

1、因為主要的殖民國家英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在二戰中都受到了極大的削弱,戰後實在無力繼續統治殖民地,所以殖民地通過解放戰爭紛紛獨立了。

2、由於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在二戰中受重創,亞非地區的殖民地人民發起了殖民地解放運動。

3、印度的獨立給了大英帝國致命一擊,越南,埃及都取得了對帝國主義戰爭的勝利,中東,非洲先後獨立數十個國家,最終導致由西方地理大發現後在全球形成的殖民地體系徹底瓦解。

4、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有其進步意義,因此有利於民族獨立和民族發展;


5、第二次世界大戰打擊了老牌殖民主義國家的勢力,比如英國、法國等國家。為這些國家的殖民地的獨立創造了條件;


6、老牌殖民主義國家為了順利完成戰爭,安撫殖民地人民,答應戰爭結束後也許殖民地獨立,如英國便答應印度二戰結束後也許印度獨立;


7、受二戰後獨立國家的的孤立,因此部分小的國家也紛紛獨立;

9. 為啥從1920年起,英國就開始考慮讓殖民地自主而不永遠保持現狀.

簡單說,就是一戰給英國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也大大降低了它對殖民地的統馭能力。

從1920年愛爾蘭獨立並引發愛爾蘭內戰,英帝國就開始考慮如何和平的退出殖民地並於1923年通過了「非殖民化」的維斯敏斯特法案。

英國皇室和英國內閣,近八十年來,尊嚴和從容的出席了一場接一場的政權交接儀式和殖民地國家獨立儀式,宗主國為殖民地作了新獨立國家的助產護士。 中國人記憶尤深的恐怕是1997年7月1日的香港回歸儀式,在噙著淚花、品味著國家強盛、洗卻鴉片戰爭以來恥辱的國人腦海中,可曾理解英國人在回歸儀式上扮演退出者、失敗者的認認真真?

殖民地後遺症 二戰之後,隨著聯合國的建立和美國反殖民主義的外交策略,除了冷戰產生東西方陣營之外,世界新秩序為西方大國「退出殖民地」提供了國際秩序的保證,也就是在這樣的前提下,英法帝國開始逐漸退縮到本土;可是基於之前的殖民地政策和退出的主被動區別,前法屬殖民地在近五十年來,產生了數倍於英屬殖民地的人道和政治危機,埃塞額比亞、蘇丹、越南、柬埔寨、中非,一個個從災難或內戰新聞中熟悉的名字,都是前法屬殖民地。

在世界新秩序下,由英語國家主導的現代文明,已經將叢林時代「大國欺負小國」的國家間關系,進化到了無論大小國家,都能享有應有的政治權利和國防協作,且因憲政民主制度而形成的各個國家政府之間,也基本不會出現嚴重的國家間戰爭可能。 遍布歐洲的多個小國,如瑞士、挪威,和微型小國,如盧森堡、列支敦斯登,其國民富裕程度和生活安定指數,往往居全球之首,而這,正是人類之所以結成社會或國家的真正意義。

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敗。英國於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並於1921年至1922年允許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

還有一些資料可供參考
雖然英國贏得了戰爭,並從戰爭中獲得了新的殖民地,戰爭的巨大開銷使得英國無法繼續承擔維系一個帝國所需要的龐大財政支出。英國有數百萬人死亡,無數資產被毀,其結果是債台高築、資本市場的混亂以及在海外殖民地英國籍官員人數的缺乏。與此同時,民族主義情緒在新老殖民地都在高漲,而帝國的參戰以及非白人士兵在戰爭中所感受到的強烈的種族歧視都更加助長了這種民族主義情緒。

1920年代是自治領發生巨大變革的時代。雖然自治領在一戰爆發時還無權選擇是否參戰,1919年結束一戰的《凡爾賽條約》,卻是由英國和其自治領分別簽署的。1922年自治領不再願意支持英國對土耳其的軍事行動,迫使英國尋求一個和平的妥協方案。

自治領的完全獨立經由1926年的《貝爾福宣言》和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案》得到最終確立:所有自治領取得與英國的同等地位,英國的立法機構不再有權干涉自治領內部事務,自治領也將享有自主外交政策的自由。1907年在殖民部內設立的一個主管自治領事務的部門也在1925年從殖民部分離出來成立獨立的自治領部,並在1930年擁有了首位部門大臣。

加拿大在1923年成為第一個獨自簽署外交條約的自治領,並在1928年迎來了首位英國駐渥太華高級專員,從而結束了加拿大總督原先即是加拿大國家元首、又是英國駐加拿大代表的矛盾地位。1927年加拿大向華盛頓派遣了第一位永久性的外交官;1940年澳大利亞也派出了首位駐外大使。

愛爾蘭自由邦在一場反抗英國統治的血腥戰爭後於1921年取得了自治領地位;1937年愛爾蘭與英國斷絕了正式的憲法關系,並在1949年正式成為完全獨立於英聯邦之外的愛爾蘭共和國。原本就獨立、直到1922年才被英國掌控的埃及也在1936年斷絕了與英國在憲法上的特殊關系(雖然直到1956年英國才從埃及撤軍)。在1922年成為英國保護國的伊拉克也在10年之後的1932年完全獨立。
20世紀初被殖民地區人民的民族主義情緒高漲,已經開始挑戰殖民宗主國的統治地位。同時,宗主國又開始越來越關心本土和周邊國家的事務,特別是在二戰以後這種趨勢更加明顯。印度是第一個抓住這個歷史機遇的國家,之後亞洲和非洲的許多殖民地也紛紛效法。英國雖然在開始時試圖抵抗這種勢頭,但都落得災難性的下場,最終只得接受這一新的形勢,並將舊日的大英帝國轉變為今日的英聯邦。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英國民不聊生,而它的前盟友們卻又不願繼續支持殖民主義。1947年的經濟危機迫使克萊門特·艾德禮的工黨政府放棄繼續維護英國作為世界一流強國的野心,而被迫接受美國的崛起。英國也必須處理與歐洲其他國家的關系,但英歐之間扭曲的關系至今沒有完全解決。

1939年9月英國對德國的宣戰只代表了它自己和澳大利亞(當時澳大利亞還未正式接受《威斯敏斯特法案》),而除了愛爾蘭(該國在一年前要求英國軍隊離開其國土,並選擇在戰爭中保持中立)以外其他的自治領則都分別對德宣戰。

二戰最終摧毀了英國原本就已經開始減弱的經濟與財政領導能力,並突顯了自治領與美國在軍事上對英國進行協助的必要性。1942年澳大利亞總理約翰·科丁(John Curtin)史無前例地下令將駐扎在英屬緬甸的澳大利亞士兵調回澳大利亞參加保衛澳大利亞的戰斗,明確地向英國表明,英國再也無法要求自治領政府以犧牲本國利益來維護英國的戰略利益。

戰爭結束後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於1951年加入了美國主導的澳新美地區安全條約,使得美國取代英國成為在太平洋地區新的軍事主導力量。而英國本身也從1961年起就試圖加入歐共體,並在1973年如願以償,這進一步削弱了英國與其自治領之間原本存在的特殊經濟關系,自治領的產品在進入英國市場時從此不再享受特殊優惠待遇。

在加勒比、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戰後的非殖民化運動在日漸強大的民族主義勢力推動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以實現,而英國幾乎從未試圖抵制這股浪潮。英國的頹勢在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中表露無遺:在這場近乎羞辱的事件中,英法兩個老牌殖民國家在美國的強大壓力下被迫結束對埃及的干預,以維護美國在中東的利益。

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這是印度國大黨長達40年反抗殖民主義斗爭的勝利。但是印度的獨立是以分割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代價的,為的是避免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間互相的內斗。英國和其他自治領對於印度獨立地位的接受是今日英聯邦組織的開始。

1948年緬甸也獲得獨立,並選擇不加入英聯邦;之後又有斯里蘭卡(1948年)和馬來亞(1957年)的獨立。1948年英國結束了在巴勒斯坦地區的委任統治,此後的幾十年間這里一直持續著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血腥暴力爭端。在地中海地區,說希臘語的塞普勒斯人一直通過游擊戰的形式希望將塞普勒斯保留在希臘的版圖內,但1960年塞普勒斯還是最終獲得獨立。

英帝國在非洲殖民主義的結束往往過分迅速,以至新獨立的國家無法獨立面對獨立後的挑戰:1957年迦納在10年的民族主義運動後終於獨立,之後奈及利亞(1960年)、獅子山和坦噶尼喀(1961年)、烏干達(1961年)、肯亞和桑給巴爾(1963年)、甘比亞(1965年)、波札那和賴索托(1966年)以及史瓦濟蘭(1968年)也相繼獨立。

英國從南部和東部非洲的撤軍對當地的白人居民有著很大影響:肯亞獨立後發生的茅茅起義表明,白人土地主對權力的佔有已經引起了非洲土著居民的不滿。南非白人政權的持續存在一直是英聯邦的一塊心病,直到其於1994年結束了種族隔離的政策。

雖然由白人佔多數的羅得西亞聯邦隨著1964年馬拉維和尚比亞的分別獨立已經分裂,南羅得西亞的白人(他們自1923年起就一直是一個自治的殖民地)宣布獨立,拒絕接受一個非洲人政府的管轄。在南非白人政府的支持下這個羅得西亞政權一直持續到1979年,直到雙方達成協議成立一個多數共治的辛巴威共和國。

在短命的西印度聯邦(1958年至1962年)的失敗後,大多數英國的加勒比殖民地選擇分而治之:1962年的牙買加和特立尼達和多巴哥、1966年的巴貝多以及其他的東加勒比海島國都相繼獨立。英國在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在之後的歲月里也相繼經歷了類似的非殖民化過程。1997年,英國在中國政府的強烈壓力下,被迫歸還了原本就屬於中國領土而被英國以武力占據的殖民地香港。

10. 英國北美殖民地緣何走向獨立

自英國開發海外殖民地以來,為了維護英國本土的壟斷利益,頒布了一些限制殖民地經濟發展的法令,例如《航海條例》。隨著北美殖民地自身發展,殖民地人民越來越希望減低對英國本土的依賴,尋求獨立發展其自身的經濟。然而,這卻引起了英國當局的不滿,因為英國當局希望北美殖民地能繼續充當其廉價的原材料供應地及商品傾銷的市場,因此,英國當局開始採取很多高壓政策以阻遏殖民地經濟的自由發展。英國當局首先頒布法令,不準殖民地居民向西開拓(主要是因為1763年的Potia's Rebelion),並禁止其發行自己的紙幣,再對其課以重稅及解散其議會。60年代,英國在北美殖民地為增加稅收,頒布1765年的《印花稅條例》和1767年的《唐森德稅法》。殖民地居民感到強烈不滿,並發動了大規模的遊行示威。然而,英國當局不但不作理會,更在1770年3月5日派駐北美英軍開槍射殺反抗英國當局暴政的波士頓居民,製造了「波士頓慘案」,使得殖民地民怨沸騰,後於1773年12月16日發生波士頓傾茶事件。1774年英國當局更頒布了5項「不可容忍的法案」,激化了雙方的矛盾。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英國會讓殖民地獨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在越南辦一個手機卡要多少錢 瀏覽:621
尼摩船長在哪裡與英國 瀏覽:495
伊朗新冠狀怎麼得美國 瀏覽:993
越南家居怎麼進中國 瀏覽:232
中國白銀手鐲怎麼樣 瀏覽:975
病毒是怎麼傳染到伊朗的 瀏覽:431
中國現在怎麼停電 瀏覽:624
表哥在英國留學送什麼 瀏覽:387
在越南簽證過期回國怎麼辦 瀏覽:396
威廉為什麼當英國國王 瀏覽:141
西西里是義大利哪裡的 瀏覽:949
軸心一方的義大利什麼梗 瀏覽:655
伊朗的演員什麼波波 瀏覽:832
美國什麼時候暗殺的伊朗將軍 瀏覽:549
義大利麥當勞怎麼點 瀏覽:452
中國人壽形象代言人有哪些 瀏覽:346
眾所周知印度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604
為什麼英國王室很有錢 瀏覽:297
越南老乾媽怎麼樣 瀏覽:111
中國武警部隊有哪些下屬單位 瀏覽: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