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歷史上怎麼被征服

英國歷史上怎麼被征服

發布時間:2022-09-27 22:32:58

A. 歷史上英國被哪個民族入侵過

英國在歷史上一共被入侵過4次,分別是羅馬軍團入侵,日耳曼人入侵,丹麥人入侵和諾曼底入侵。

1、羅馬軍團的入侵

公元前55和前54年,G.J.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然而很不幸的是均被不列顛人擊退。看來此時的不列顛人還是很頑強的,兩次入侵不列顛都沒有成功,羅馬皇帝還是不死心。於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親率大軍成功入侵不列顛,將不列顛劃入羅馬帝國的版圖來管轄。

在羅馬人統治的英國東南地區,羅馬人和凱爾特人上層貴族搶占部落的土地,建立起奴隸制田莊,把凱爾特人和戰俘變成奴隸,並強迫他們從事勞作。更為悲慘的是奴隸販子還把奴隸販賣到歐洲大陸。

此時的不列顛人過著豬狗不如的生活,被當做牲口販賣,這也激起了不列顛人的反抗意識,經過300多年的反抗斗爭才把羅馬人趕跑。

2、日耳曼人入侵

羅馬人被趕跑後,盎格魯撒克遜人等日耳曼部落從5世紀中葉起陸續侵入不列顛。他們洗劫了城鎮和鄉村,有的不列顛人被殺戮或淪為奴隸,有的被驅趕到偏遠山區,或被入侵者同化,形成後來的英吉利人。強盜是走了一波,又來了一波,而且虐待不列顛人一次比一次更狠。

3、丹麥人入侵(維京海盜入侵)

從8世紀末開始,維京海盜屢屢入侵英國。到9世紀末,維京海盜已在大不列顛島上建立大片居留地。為抗擊維京海盜,威塞克斯王國國王埃格伯特於827年統一不列顛島上的七國,建立統一的英吉利王國。

然而,英吉利王國的實力還不能完全趕走丹麥的維京海盜,在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屈辱的割地條約,將英吉利東北部割讓給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雖然後來阿爾弗烈德大王的後繼者逐漸收復丹麥區,但是11世紀初丹麥人卷土重來,丹麥國王克努特大帝率軍佔領英國並自任為英國國王。

丹麥是維京海盜的庇護國,維京海盜向丹麥國王納貢,並替國王到處搶佔地盤。歷史上臭名昭著的維京海盜,到處燒殺搶掠,所到之處包括北歐國家、波羅東海沿岸、地中海沿岸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成為當時歐洲國家的噩夢,近在咫尺的不列顛當然也不會放過。

丹麥人佔領期間,由於戰爭頻繁,課稅繁重,特別是沉重的"丹麥金",使自由農民紛紛破產,淪為依附農。國王以詔書的形式把土地冊封給教俗貴族,並給教俗地主以"特恩權",即對領地內的依附農民實行政治、經濟、法律等全面統治的權力,這些措施加速農民的農奴化。

4、諾曼底入侵

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丹麥維京人後裔)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史稱"征服者威廉",諾曼王朝由此建立。從此英國變得強大,逐漸從偏居一隅的歐洲小國成為歐洲的中心,避免了被歐洲其他民族的繼續入侵。

(1)英國歷史上怎麼被征服擴展閱讀

英國被入侵都能成功的原因有三點:

第一點是地理原因,因為英國沿海地區多為平坦無險可守的地形,可以為入侵者入侵提供極大的幫助;

第二點是國家凝聚力原因,當時英格蘭島內沒有統一的政權,多為小國並立,沒有辦法組織起團結統一強大的隊伍去對抗侵略者,並且當時英國沒有統一的國家,沒有辦法集中財力物力構建一個統一團結的海軍進行抵抗;

第三點原因是階級原因,這點和第二點很像,當時的英國屬於荒野之地,而島外的世界已經發展的非常強大,

參考資料英國歷史年表_網路

英國歷史_網路

B. 英國歷史上被侵略過幾次各是什麼國家什麼時候

英國歷史上被侵略過4次。

1、日耳曼:從5~6世紀日耳曼人入侵,到17世紀中葉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是英國封建生產方式形成、發展和衰落的時期;學術界亦有把諾曼征服視為英國中古史開端的觀點。

2、盎格魯撒克遜:居住在德國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麥南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來自萊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從5世紀中葉起陸續侵入不列顛。入侵過程延續約一個半世紀。入侵者洗劫城鎮和鄉村,不列顛人被殺戮或淪為奴隸,有的被驅趕到西部、西北部山區,或被入侵者同化,形成後來的英吉利人。

3、丹麥: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條約,將英吉利東北部劃歸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

4、法國: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丹麥維京人後裔)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在位),史稱「征服者威廉」,諾曼王朝(1066~1154)由此建立。

(2)英國歷史上怎麼被征服擴展閱讀:

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由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組成,而整個英國的歷史也就是由這四個區域的歷史交織組成。

1535年威爾士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588年格拉沃利訥海戰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使英國挫敗了國外天主教勢力的入侵,基本消除了天主教的威脅,鞏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通過七年戰爭英國奠定日不落帝國的基礎,並獲取了海上霸主。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拿破崙戰爭後英國完成了日不落帝國的霸業。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

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

英國歷史-網路

C. 尋英國歷史上遭法國和德國侵略的資料

法對英:諾曼征服戰爭
諾曼征服戰爭是11世紀中葉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同英國大封建主哈羅德為爭奪英國 王位進而征服英國的一場戰爭。

前英王愛德華無嗣,曾指定其表弟諾曼底公爵威廉為繼承人。1066年1月5日,愛德華去世。次日,英賢人會議推舉哈羅德伯爵為王。哈羅德也曾因威廉救過他的命發誓願做威廉的臣屬,待愛德華死後盡全力扶助威廉即位。如今哈羅德自己卻登上英國王位,威廉哪裡肯依,遂糾集諾曼底貴族和法國各地騎士,在羅馬教皇的支持下,於 9月28日率重裝騎兵和步兵約七千人,渡過英吉利海峽,在英格蘭南部佩文西登陸,次日進抵黑斯廷斯,准備與哈羅德決戰。

此時,哈羅德剛與另一位王位爭奪者挪威王哈拉爾三世在北方戰罷,聞訊後急率侍衛隊和民軍約七千人南下阻擊。他於10月13日到達黑斯廷斯西北16千米處的森拉克高地,即以20人為一列的縱隊布成正面寬約 320米的方陣,扼守通往倫敦的必經之路。14日 9時,諾曼底軍分三路向森拉克高地發起攻擊,各路以弓弩手為前導,以手執長矛、頭戴頭盔、胸系盾牌、足穿鐵護腳的步兵為第二梯隊,以身披鎖子甲、手執短劍的騎兵為後盾。弓弩手在距敵90米處射箭,但英軍陣前設有盾牌和樹枝結成的防箭屏障,殺傷甚少。諾曼底步兵和騎兵攻至山腰時,英軍投射標槍、滾落巨石。諾曼底左路軍潰逃,英軍持戰斧、長矛追殺、導致自身隊形混亂,右翼空虛。威廉乘機率軍攻其右翼,幾乎得手。戰至下午,雙方難分勝負。威廉利用英軍輕率出擊的弱點,命左路軍佯退,乘英軍再次沖擊下山之機,率右路軍猛攻,殺敵甚眾,但未能攻佔山頭。威廉命令弓弩手高角仰射,密集的箭矢越過屏障飛進英軍陣營。哈羅德中箭身亡,英軍潰散。

威廉乘勝進軍倫敦,於12月25日在威斯敏斯特加冕為英國國王,稱威廉一世,建諾曼王朝,確立了諾曼底人對英國的統治地位。

德對英:不列顛戰役
1940年6月,法西斯德國軍隊席捲西歐。英國駐歐遠征軍敗退敦刻爾克。英軍雖用「發電機計劃」將軍隊撤回了本土,但卻丟失了全部重裝備。英國皇家空軍在法國上空與德國空軍交戰中亦損失了1000架以上的飛機。同年7月,希特勒制定了從海上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該計劃要求「德國空軍要使用其全部兵力盡快擊敗英國空軍」,奪取制空權,配合海軍和陸軍在英國本土登陸。

德國空軍投入不列顛之戰的飛機約2400架,其中轟炸機1285架,其主要基地位於法國東北部、西北部以及荷蘭和挪威。

當時,英國擁有的防空力量為:殲擊機700架、高射炮2000門、攔阻氣球1500個,另有轟炸機500架。英國空軍殲擊機主要機型為「颶風」式和「噴火」式,這兩種飛機時速均在500公里以上,裝有8挺機槍,主要技術性能優於德國飛機。

不列顛之戰分為三個階段。

8月13日至9月6日為戰役第一階段。這一階段,德軍主要作戰目的是消滅英國空軍主力,攻擊目標集中於英國南部各雷達站和機場。德國殲擊機除掩護轟炸機外,還組織獨立機群,尋找英殲擊機空戰,企圖以連續空中突擊擊敗英國空軍。從8月13日至23日,德國空軍共出動5000餘架次飛機,對英國本土進行了5次大規模轟炸。英國12個飛機場、7個飛機製造廠被摧毀,另有大批雷達站、油庫、彈葯庫被炸毀。德機被擊落290架,英國損失飛機114架。

8月23日,德機轟炸倫敦。8月24日,英國空軍夜襲柏林以示報復。為防止英國空軍再次襲擊德國,希特勒命令德空軍迅速消滅英國空軍。此後,德空軍集中力量打擊英空軍殲擊機部隊,8月24日至9月3日,德國空軍每天出動1000架次以上的飛機與英軍作戰。英國殲擊機部隊面對強敵奮勇抵抗,5個前進機場全遭破壞,飛機損失286架,飛行員死傷甚眾,部分倖存飛行員亦因連續作戰精疲力盡,如果德國空軍繼續襲擊,英空軍將無法支持。但此時希特勒卻改變主意,改主要打擊英空軍基地為全力轟炸倫敦,遂使英殲擊機部隊獲得休整喘息機會。

從9月7日起至10月底止為戰役第二階段。這一階段,德軍集中力量轟炸倫敦,企圖引誘英殲擊機為保衛倫敦而大量出動,以便將其消滅於空中。9月7日,德軍出動625架轟炸機、648架殲擊機空襲倫敦。轟炸持續一周時間,至9月15日達到高潮,英皇宮被炸毀,市內多處起火。9月20日後,德軍又用M?/FONT>109改裝的殲擊轟炸機對倫敦重要目標狂轟濫炸。在美國援助下,英國殲擊機部隊迅速恢復戰鬥力,與高炮部隊聯合反擊德國空軍,取得重大戰果。德軍在損失433架飛機後,改晝間大規模轟炸為夜間轟炸,規模和轟炸效果銳減。

德軍原打算在摧毀英空軍主力後,於9月21日開始登陸作戰,但因在連續一個多月的空中戰役中未能消滅英國空軍,自己卻損失嚴重,無法在英吉利海峽上空保持制空權,為不影響對蘇作戰,德國最高統帥部9月中旬決定放棄「海獅」計劃。

1940年10月到1941年5月為不列顛戰役第三階段。自從德國決定放棄入侵英國後,不列顛之戰實質上已告結束。但德國仍不甘心失敗,加之為了隱匿進攻蘇聯的真實意圖,故在10月份以後,仍繼續以恐怖性轟炸壓制英國。在此期間,除轟炸倫敦外,德機空襲范圍還擴大到英國其它城市,甚至襲擊遠洋船隊。為減少損失,德機主要採取夜間高空投彈,精確度很差,軍事上並無實際意義。

據英方統計:1940年7月至10月,英軍共擊落德機1733架,擊傷943架,英國損失飛機915架。因遭德機轟炸而傷亡的英國平民達14.7萬人,佔英對德作戰傷亡總數的20%,被毀房屋超過100萬幢。在英國軍民堅決抵抗下,不列顛之戰以德國失敗告終。

D. 早期英國受過哪幾次入侵它們對英國文化的影響是如何的

1、羅馬入侵

公元前55和前54年,G.J.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均被不列顛人擊退。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征服不列顛後變其為羅馬帝國的行省。

影響:羅馬人傳入了基督教,使英國正式從信奉原始宗教的國家成為信奉基督教的國家。另外,羅馬人還傳入了文字,英語文字就是從拉丁文演變而來的。

2、日耳曼入侵

居住在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麥南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來自萊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從5世紀中葉起陸續侵入不列顛。

影響:當時居住在英國的凱爾特人產生了巨大影響,令英國的本土民族朱特人消失和另另外一個本土民族凱爾特人移民到愛爾蘭和蘇格蘭。

3、丹麥入侵

從8世紀末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屢屢入侵英國。

影響:丹麥人佔領時期,英國封建化過程加速,戰爭的頻繁爆發加速農民的農奴化。

4、諾曼征服

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諾曼王朝(1066~1154)便就此建立。

影響:強大王權對鞏固封建秩序起了積極作用,加快了英國本土封建化。

(4)英國歷史上怎麼被征服擴展閱讀:

征服者威廉的到來對於英國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它標志著英國與北歐地區長達一個世紀的糾纏宣告終結。

開始了和法國、西歐以及地中海地區的聯系,這些地區對英國文化產生的影響一直延續直今。黑斯廷斯戰役之所以成為歷史上家喻戶曉的一次戰役。

也是因為它是英國歷史上最後一次被外國勢力武裝入侵,從1066年到現在,再也沒有外敵能踏入過大不列顛。

英格蘭在遭受入侵後的很多年,講法語的諾曼人和講英語的撒克遜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圈子裡,一個等級分明的封建制度便由此產生。

從頂層到底層依次為君主、貴族、騎士和領主、然後是農民和農奴。然而這樣嚴苛的等級制度並不阻礙聯姻的發生,王朝中的最後一任國王亨利就娶了一位撒克遜公主。

E. 英國歷史概況請說清楚哪個時期遭到哪些民族入侵和怎

  1. 羅馬入侵:公元前54年,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均被不列顛人擊退。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征服不列顛後變其為羅馬帝國的行省。到409年,羅馬駐軍被迫全部撤離不列顛,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即告結束。

  2. 盎格魯撒克遜:5世紀初,羅馬人撤離後,居住在德國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麥南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來自萊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征服不列顛。盎格魯人(Angels)把不列顛稱為「盎格蘭」(諧音England,英格蘭名稱的由來),即盎格魯人的土地之意。而古英語,則是繼承了他們的語言而來。到7世紀初,入侵者先後建立起7個強國:這個時期史稱「七國時代」。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時是氏族部落組織。入侵過程中,原來的氏族組織解體,隨著生產力發展,土地逐漸變成私有財產,出現了貴族、大土地佔有者、依附農和奴隸。村社成為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過渡的形式,一般認為是英國社會封建化過程的開始。6世紀末,基督教傳入英國。

  3. 丹麥入侵:從8世紀末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屢屢入侵英國。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條約,將英格蘭東北部劃歸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10世紀初,阿爾弗烈德大王的後繼者逐漸收復丹麥區。11世紀初,丹麥人卷土重來。丹麥人佔領期間,英國封建化過程加速。

  4. 法國入侵:英王愛德華死後無嗣,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年在位),史稱「征服者威廉」。威廉征服後建立起的強大王權對鞏固封建秩序起了積極作用。約翰被迫於1215年6月接受《大憲章》,與封建主妥協。大憲章本質上是一個封建性文件,是保護封建領主的利益;但也有如保護市民貿易自由這樣有進步意義的條文。但約翰不久就否認憲章,君臣之間內戰連綿不斷。這就是英國經歷過的外族入侵。

F. 英國歷史上被侵略過幾次各是什麼國家什麼時候

英國歷史上被侵略過幾次各是什麼國家什麼時候
英國歷史上被侵略過4次。
1、日耳曼:從5~6世紀日耳曼人入侵,到17世紀中葉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是英國封建生產方式形成、發展和衰落的時期;學術界亦有把諾曼征服視為英國中古史開端的觀點。
2、盎格魯撒克遜:居住在德國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麥南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來自萊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從5世紀中葉起陸續侵入不列顛。
入侵過程延續約一個半世紀。
入侵者洗劫城鎮和鄉村,不列顛人被殺戮或淪為奴隸,有的被驅趕到西部、西北部山區,或被入侵者同化,形成後來的英吉利人。
3、丹麥: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條約,將英吉利東北部劃歸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
4、法國: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丹麥維京人後裔)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在位),史稱「征服者威廉」,諾曼王朝(1066~1154)由此建立。
(6)英國歷史上怎麼被征服擴展閱讀:
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由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組成,而整個英國的歷史也就是由這四個區域的歷史交織組成。
1535年威爾士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588年格拉沃利訥海戰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使英國挫敗了國外天主教勢力的入侵,基本消除了天主教的威脅,鞏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
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
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通過七年戰爭英國奠定日不落帝國的基礎,並獲取了海上霸主。
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
拿破崙戰爭後英國完成了日不落帝國的霸業。
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
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
參考資料:
英國歷史-網路

G. 跪求英國歷史上的三次征服

諾曼征服、約翰治下及玫瑰戰爭

玫瑰戰爭:英國封建貴族的葬禮

1337年至1453年間,英國和法國斷續進行了長達百年的戰爭。在這百年戰爭中,英國的各封建貴族都建立有自己的武裝。這種武裝力量體制同外敵作戰也許還管用,但對於維護內部政權來說不啻是一種禍根。在這百年戰爭之後,英國內部各封建貴族利用自己手中握有的武裝蠢蠢欲動,企圖掌握國家的最高統治權。經過一番分化組合,貴族分為兩個集團,分別參加到金雀花王朝後裔的兩個王室家族內部的斗爭。其中,以蘭開斯特家族為一方,以紅薔薇為標志;以約克家族為另一方,以白薔薇為標志。這兩個封建集團之間為爭奪王位繼承權進行了長達30多年的自相殘殺。由於這次戰爭以薔薇為標志,所以稱為「薔薇戰爭」。薔薇又名玫瑰,所以也叫「紅白玫瑰戰爭」。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327—1377年是英國歷史上金雀花王朝愛德華三世在位時期。1376年長子愛德華死後,王位幾經更替,傳位於亨利六世。

在百年戰爭中,英國遭到慘敗,這不僅引起農民而且也引起富裕市民和新興中小貴族的不滿,因而爆發了農民起義。

起義軍處死了一批罪大惡極的貪官污吏,嚇壞了新興中小貴族和富裕市民,他們寄希望於改朝換代,因而支持約克家族奪取政權。1455年,亨利六世患病,約克家族的理查公爵被宣布為攝政王。蘭開斯特家族對此不能容忍,依靠西北部大封建主的支持,廢除攝政,雙方的長期混戰從此開始。

1455年5月,亨利六世下令在萊斯特召開咨議會。約克公爵以自己赴會安全無保證為理由,率領他的內侄、驍勇善戰的沃里克伯爵及數千名軍隊隨同前往。亨利六世在王後瑪格利特和執掌朝廷大權的薩姆塞特公爵的支持下,也率領一小股武裝赴會。5月22日,雙方在聖阿爾朋斯鎮附近相遇。約克公爵於上午10時下令向搶先佔據小鎮的亨利六世軍隊發起進攻。經數次沖鋒,亨利六世的軍隊招架不住,吃了敗仗,死亡約100人,亨利六世中箭負傷,藏在一個皮匠家中,戰斗結束後被搜出抓獲。

1460年7月10日,雙方在北安普頓發生第二次戰斗。戰斗中又是沃里克伯爵率軍打敗了蘭開斯特軍隊,隨軍的亨利六世再次被抓住。這兩次勝利沖昏了約克公爵的頭腦,他未與親信貴族磋商就提出了王位要求,迫使亨利六世宣布他為攝政和王位繼承人,這就意味著亨利六世的幼子失去了王位繼承權。王後瑪格利特聞訊大怒,她從蘇格蘭借到一支人馬,集合了追隨蘭開斯特家族的軍隊,在約克公爵的領地騷亂。約克公爵匆忙湊合一支幾百人的隊伍,前去征剿,由於輕敵冒進,被包圍在威克菲爾德城。12月30日,在內外夾攻下的約克軍四散逃跑,約克公爵及其次子愛德蒙被殺死,約克公爵的首級還被懸掛在約克城上示眾,並扣上紙糊的王冠,用以譏諷。

但約克公爵19歲的長子愛德華於1461年2月26日進入倫敦。3月4日,他在沃里克伯爵和倫敦上層市民的支持下自立為王,稱愛德華四世。他知道瑪格利特決不肯罷休,遂在一些大城市召集到一支部隊,向北進發,去打瑪格利特。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461年3月29日,雙方在約克城附近展開決戰。蘭開斯特軍隊有2.2萬餘人,遠遠超過了約克軍。當時蘭開斯特軍隊處於逆風之中,撲面的風雪打得他們睜不開眼睛,射出的箭也發揮不出威力。而約克軍隊則借強勁的風力增加了發射弓箭的射程,並蜂擁沖上山坡,使蘭開斯特軍隊損失慘重。

蘭開斯特軍隊為扭轉被動的防守局面,決定向山下的敵人發動反攻,雙方一直激戰到傍晚,仍然難分勝負。這時,約克軍隊的後續部隊趕到,這支生力軍向蘭開斯特軍隊未設屏障的一側發動進攻。蘭開斯特軍隊抵擋不住,被迫退潰。約克軍隊一直追殺到深夜。瑪格利特帶著亨利六世和少數隨從倉皇逃亡蘇格蘭。

這次戰役的勝利使愛德華四世的王位暫時得以鞏固。

1465年,亨利六世再次被俘,被囚禁在倫敦塔中,瑪格利特只好攜幼子逃往法國。 玫瑰戰爭中這幾次大戰役,都使用當時特有的戰法,即雙方騎士乘馬或徒步進行單個分散的搏鬥。通過交戰,雙方共損失5.5萬人以上,半數貴族和幾乎全部封建諸侯都死掉了。

在以後的戰爭過程中,約克派內部矛盾激化起來,最高統治權幾度易手,集中表現在愛德華四世和沃里克伯爵的斗爭上。愛德華四世趁沃里克不在倫敦之際,召集一支部隊離開倫敦北行,他一面鎮壓北方叛亂,一面迅速擴軍。沃里克在愛德華的大軍面前不得不逃亡,投靠法王路易十一。不久,沃里克在路易十一支持下,卷土重來,打回英國。這回輪到愛德華四世逃亡,他逃到尼德蘭,依附於他妹夫勃艮第公爵查理。

1471年3月12日,愛德華四世利用英國人對沃里克普遍反感的情緒,親率軍隊與沃里克在倫敦以北的巴恩特決戰。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愛德華四世共有9000人的軍隊,而沃里克卻有2萬人的軍隊,由於力量懸殊,愛德華四世決定先發制人,清晨4時許,他率軍在濃霧中發起攻擊。沃里克本人被殺,其部下戰死者達1000人。接著在5月4日,愛德華四世又俘獲了從南部港口威第斯偷偷登陸的瑪格利特王後,將她和她的獨生幼子及許多蘭開斯特貴族殺死。之後又秘密處死了囚禁的亨利六世。

至此,蘭開斯特家族被誅殺殆盡,只有遠親里士滿伯爵亨利·都鐸流亡法國,他聲稱自己是蘭開斯特家族事業的繼承人。

1471—1483年,英國國內恢復了和平,愛德華四世殘暴地懲治了不順從的大貴族。1483年4月愛德華四世死後,其弟理查登上了王位,他也同樣使用殘酷和恐怖的手段處決不馴服的大貴族,沒收其領地。他的所作所為,反而促使蘭開斯特和約克家族都聯合在蘭開斯特家族的亨利·都鐸周圍來反對他。1485年8月,理查同亨利·都鐸的5000人的軍隊激戰於英格蘭中部的博斯沃爾特。戰爭的緊要關頭,理查軍中的斯坦利爵士率部3000人公開倒戈,約克軍遂告瓦解,理查三世戰死,從而結束了約克家族的統治。出身於族徽為紅玫瑰的蘭開斯特家族的亨利·都鐸結束了玫瑰戰爭,登上了英國王位,稱亨利七世。為緩和政治緊張局勢,他同愛德華四世的長女伊麗莎白(約克家族的繼承人)結婚後,將原兩大家族合為一個家族。

在這次戰爭中,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同歸於盡,大批封建舊貴族在互相殘殺中或陣亡或被處決。新興貴族和資產階級的力量在戰爭中迅速增長,並成了都鐸王朝新建立的君主專制政體的支柱。從這個意義上說,玫瑰戰爭是英國專制政體確立之前封建無政府狀態的最後一次戰爭。恩格斯說:

「英國由於玫瑰戰爭消滅了上層貴族而統一起來了。」這對於英國歷史發展來說,無疑是一件幸事。隨著政治的統一,各地區的經濟聯系得到進一步加強,封建農業開始向資本主義農業轉變,導致英國農村出現了許多資本主義農場,出現了一批與資本主義密切聯系的新貴族,他們把積累起來的資本直接或間接地投入工業,使得英國工業、手工業迅速發展起來。

H. 有什麼問題是關於英國歷史上的3次征服的,越多越好啊

諾曼征服、約翰治下及玫瑰戰爭時期

英國包括大不列顛(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和北愛爾蘭,是歐洲共同體12個成員國之一。它的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英國是由不列顛群島中大部分島嶼組成的,其中第一大島是大不列顛,第二大島上有北愛爾蘭和愛爾蘭共和國。蘇格蘭西部沿海有一個叫做赫布里底的大群島。蘇格狼缶染土的東北沿海有奧克尼群島和薩得蘭群島。上述這些群島都與本桶苄行政上的關系,但愛爾蘭海上的馬恩島以及大不列顛與法國之間的海峽群島則基本上自治,不是聯合王國的組成部分。
英國的面積大約為242500平方公里(93600平方英里),從南部海岸到蘇格蘭的最北部差不多將近1000公里(約600英里),橫向最寬處差不多將近500公里(約300英里)。
"Britain"這個詞起源於希臘和拉丁詞,而最終可可以追溯到凱爾特語。盡管用"史前時期"這一尺度來衡量時,凱爾特人也是稍後才來到不列顛群島的(在此之前的那些文明就已創造了諸如埃夫伯里巨石建築遺址和圓形巨石陣列樣的聞名歷史遺跡),但是有關英國歷史的文字記載究竟還是從講述凱爾特人開始的。"凱爾特"這個詞語相當普遍地經常用來區分不列顛群島的早期居民和後來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侵者。
羅馬人的統治從公元43年起延續了300多年。在羅馬人於408年最後撤走之前,該島開始遭到來自北歐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的侵擾,經歷了一段日趨混亂的時期。"England"這個詞正是從"Angles"而來的。在此後的兩個世紀中,侵擾逐步變成了定居,並建立了許多小王國。不列顛人在如今的威爾士和康沃爾地區獨立生存下去。這些小王國中出現了力量較強稱霸全國的王國,先是在北方(諾森布里亞王國),然後在中部(麥西亞王國),最後在南方(西撒克斯王國)。但是,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北歐海盜接著入侵英國並定居下來,盡管在10世紀時西撒克斯王朝曾擊敗過入侵的丹麥人並一度稱霸英格蘭的廣大區域。
1066年發生了對英格蘭的最後一次成功入侵。諾曼底的威廉公爵在黑斯廷斯戰爭中擊敗了英國人,來自法國的諾曼人和其他人來此定居。在隨後的3個世紀中,法語成為貴族的語言,法律布局受到了英吉利海峽彼岸所通行的那一套的影響,社會布局在某種程度上也受到了影響。
威爾士雖然經常處於英格蘭人的勢力范圍之內,但一直是凱爾特人的堡壘。然而在1282年盧埃林王子陣亡之後,愛德華一世發動了一場戰爭並取得勝利,把威爾士置於英格蘭的統治之下。威爾士人的民族情緒繼續高漲,15世紀初由歐文·格林德領導的起義便說明了這一點。1536年和1542年的聯合法令把英格蘭與威爾士在行政、政治和法律上統為一體。
當初住在蘇格蘭的大多是皮克特人。公元6世紀,來自愛爾蘭的蘇格蘭人在如今的阿蓋爾地區定居。洛錫安住著英格蘭人,而威爾士不列顛人則繼續北上來到斯特拉思克萊德。9世紀時,蘇格蘭各地區聯合起來抵禦北歐海盜。在整個中世紀,英格蘭當時強大的君主國一直威脅著蘇格蘭的獨立。
英格蘭與蘇格蘭最終的聯合表明,當時宗教上的差異比之以往的民族仇視更加至關緊要。在英格蘭,伊麗莎白一世於1603年由蘇格蘭詹姆斯六世(英格蘭詹姆斯一世)繼位。即使如此,英格蘭和蘇格蘭除了在奧利弗·克倫威爾統治時一度被強行聯合在一起,在17世紀它們一直是相互獨立的。到1707年,由於意識到更緊密的政治和經濟聯合會帶來益處,雙方同意建立一個單一的大不列顛議會。蘇格蘭仍然保留自己的司法制度和宗教社區。但是在喬職郴世和喬治二世這兩位漢諾威王室新教徒統治期間,英格蘭和蘇格蘭之間的關系緊張起來,詹姆斯二世黨人發動過兩次叛亂,試圖恢復信仰天主教的斯圖亞特王室。
愛爾蘭在公元前就出現了許多王國,但愛爾蘭並沒有可以免受北歐海盜的侵犯,到公元10世紀時竟成了北歐海盜的一統天下。
1169年英格蘭的亨利二世發動對愛爾蘭的入侵。英格蘭籍教皇阿德里安四世授予亨利二世最高統治者的權力,因為他求救於想使愛爾蘭教會完全順從羅馬。愛爾蘭大部分地區都落到了盎格魯—諾曼權貴手中,但是在中世紀英格蘭幾乎沒有在此直接行使管轄權。
都鐸王朝的幾位君主幹預愛爾蘭的傾向要強烈得多。在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對愛爾蘭造反者發動過一系列戰爭。'反抗運動主要集中在北部的烏爾斯特省,1607年由於反抗運動失敗以及領導人出逃,烏爾斯特變成了來自蘇格蘭和英格蘭的移民聚居地區。
由於英國內戰(1642~1652),愛爾蘭又爆發了多次起義,但肚缶然克倫威爾鎮壓下去。1688年詹姆斯二世被廢黯之後,英格蘭與愛爾蘭之間的戰爭更是不斷。18世紀大部分都是脆弱的和平時期。18世紀末,英國政府為謀幫求穩定作出了多訪瀾努力。1782年,愛爾蘭議會(建立於中世紀)獲得立法自主權;在憲法上與大不到顛的唯一紐帶是王國政府。然而,該議會僅僅代表少數盎格魯-愛爾蘭特權階層,天主教徒被排斥在外。1798年發生了一次起義,但沒有成功;1801年,愛爾蘭與大不列顛聯合為一體。
雖然1916年都柏林民族起義者的起義遭到了鎮壓,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未期,一股稱為愛爾蘭共和軍的游擊力量開始對英國當局採取軍事行動。1920年通過的愛爾蘭政府法案規定要成立兩個地方自職抽會,一個設在都柏林,另一個設在貝爾法斯特。該法案於1921年在北愛爾蘭實施,烏爾斯特省9個郡中有6個接受了它們自己的議會,同時在英國議會中仍享有席位,並服從英國議會的最高管轄權。但是,愛爾蘭共和軍繼續在南部為爭取脫離英國當局贏得獨立而戰斗。1921年6月簽訂了停戰協定之後,根據同年12月締結的英—愛條約建立於愛爾蘭自由邦,1949年該自由邦成為愛爾蘭共和國。
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雖不屬於聯合王國,但與聯合王國有著非凡的關系。海峽群島在10世紀和11世紀時曾是諾曼底公國的一部分。馬恩島在1266年以前名義上一直由挪威行使主權,到1765年最終才直接由王國政府管轄。今天,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都有各自的立法機構和法律制度,英國政府則負責那裡的防衛和國際關系事務。

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後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1215年約翰王被迫簽署大憲章,王權遭抑制。

1338年至1453年英法進行「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後敗。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公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6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

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敗。英國於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並於1921年至1922年答應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

I. 英國有什麼三大征服對這個國家產生了什麼影響

第一次是指羅馬在公元1世紀對不列顛島南部大部分地區的征服行動。

一世紀後期,羅馬確立了在不列顛島的統治,把現今的英格蘭地區劃為所謂的不列顛行省,羅馬人把拉丁文字帶到了歐洲西北部的不列顛島,當然還有公路體系,固定的功能齊全的城市,比如說建立了倫敦和巴斯等。當然,最重要的是,羅馬人為了抵抗退守西北部邊緣區域(現今的威爾士和蘇格蘭一帶)頑抗到底的一部分凱爾特人,建立了大規模城牆。這為後來中世紀英格蘭和不列顛島上土生民族國家的疆土劃分,提供了一定的標志物。

第二次是指5世紀-6世紀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對不列顛島的征服。

當時,和當時其他在歐洲四處征服的日耳曼部族集團那樣,原本居住在現今德國西北部,丹麥南部和荷蘭東北部一帶的日耳曼人,大規模地西渡北海侵入不列顛島,這次大征服對於不列顛島的影響,可以說是最大的一次。這些盎格魯和撒克遜部族的日耳曼人,把本來文明程度相對較高的凱爾特人屠殺和驅逐,剩下一部分則同化入這些日耳曼入侵者當中,逐步地,凱爾特人遷移到原本的羅馬統治區域以外的蘇格蘭,威爾士和愛爾蘭定居,形成後來這3個主要的民族地區,並在以後幾百年率先進入了基督化進程。而盎格魯-撒克遜人則逐步進入著名的七國時代,並在戰爭和同盟交替過程中逐步融合,他們說的日耳曼語,在不列顛島內部代替了原來凱爾特人說的蓋爾語的主流地位,也逐步形成了後來通行於世界的英語。

第三次則是1066年的諾曼征服。

由屬丹麥海盜後裔的法國諾曼地區貴族首領----「征服者威廉」發動,諾曼征服加速英國封建化的進程。威廉一世建立起強大的王權統治,沒收反抗的盎格魯薩克遜貴族土地,分封給隨他而來的法國封建主。1086年,征服者威廉令這些封建主一律向他行臣服禮及宣誓效忠,建立了英國封建主都須以對國王效忠為首要義務的原則,封建庄園經濟也隨之確立,廣大農民則淪為農奴。諾曼征服為英格蘭帶了了強大的王權,原本日耳曼特色的「貴族民主制」在英國永遠成為了歷史。

閱讀全文

與英國歷史上怎麼被征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尼摩船長在哪裡與英國 瀏覽:493
伊朗新冠狀怎麼得美國 瀏覽:993
越南家居怎麼進中國 瀏覽:232
中國白銀手鐲怎麼樣 瀏覽:975
病毒是怎麼傳染到伊朗的 瀏覽:431
中國現在怎麼停電 瀏覽:622
表哥在英國留學送什麼 瀏覽:387
在越南簽證過期回國怎麼辦 瀏覽:396
威廉為什麼當英國國王 瀏覽:141
西西里是義大利哪裡的 瀏覽:949
軸心一方的義大利什麼梗 瀏覽:655
伊朗的演員什麼波波 瀏覽:832
美國什麼時候暗殺的伊朗將軍 瀏覽:549
義大利麥當勞怎麼點 瀏覽:452
中國人壽形象代言人有哪些 瀏覽:344
眾所周知印度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604
為什麼英國王室很有錢 瀏覽:297
越南老乾媽怎麼樣 瀏覽:109
中國武警部隊有哪些下屬單位 瀏覽:111
印度的子彈是什麼 瀏覽: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