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紅海形狀像什麼
紅海形狀像一條張著大口的鱷魚。
紅海的形狀呈現狹長型,是世界重要的航運通道。紅海是印度洋西北伸入非洲大陸和阿拉伯半島之間的陸間海。,東南經曼德海峽通亞丁灣入印度洋,西北經蘇伊士運河通地中海達大西洋,是印度洋北部和大西洋之間的捷徑,為聯結亞、歐、非三大洲的重要海上通道。
(1)英國紅海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紅海的歷史變遷:
紅海是人類歷史上航海活動較早的海域之一。早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腓尼基人就開始在紅海進行航海活動,公元前1400年埃及原始的古地圖中就繪有紅海海岸線。公元前10世紀以來,紅海沿岸國與印度洋和東亞地區海上貿易逐步興盛起來,紅海成為一條活躍的商路。
1430~1433年,中國航海家鄭和在第七次下西洋時,曾派人人紅海到天方(今麥加)。從19世紀30年代起,英國人進人紅海地區,控制丕林島和曼德海峽,成為紅海的霸主。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後,紅海的軍事和經濟價值大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為交戰國爭奪的海域。
四次中東戰爭使蘇伊士運河兩度關閉,西奈半島曾被以色列佔領多年,非洲之角的歐加登之戰,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紅海的交通和軍事價值。
2. 紅海和死海有什麼區別
1.紅海Red Sea
紅海,是指介於阿拉伯半島和非洲大陸之間的狹長海域,從西北到東南長1900公里以上,最大寬度306公里,面積45萬平方公里。
紅海是連接地中海和阿拉伯海的重要通道,也是一條重要的石油運輸通道,並具有戰略價值。
紅海不是死海,紅海還在漫漫地擴張。而死海確實是死海,但又面臨乾涸,可能真的會死亡。但若兩海運河修通,那死海也許就能免於一死了。但紅海與約旦河的水質不同,那死海的水是否會變異,不再是原來的死海。
3. 白海緊鄰什麼國家紅海是什麼形狀
白海緊鄰俄羅斯,紅海形狀呈現狹長型,像梭子。
1、白海是北冰洋的巴倫支海,延伸到歐洲的俄羅斯部分,幾乎被陸地包圍。它深入俄羅斯西北部內陸,是北冰洋的邊緣海。白海將更多的偏遠地區與大海連接起來,是連接經濟活躍的俄羅斯西北部與俄羅斯遠東港口和外國的重要通道。
2、紅海位於非洲東北部和阿拉伯半島之間,又長又窄,長約2250公里,寬約355公里。它西北部通過蘇伊士運河與地中海相連,南部通過曼德海峽與亞丁灣相連。紅海是印度洋的洲際海,實際上是東非大裂谷的北部延伸。
(3)英國紅海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大約2000萬年前,阿拉伯半島與非洲分離,誕生了紅海。它是由埃及人發現的。在聖經中,有一個關於摩西帶領以色列人渡過紅海的故事,但沒有考古證據。大約在公元一世紀,希臘航海家開辟了從紅海到印度的航線。
歐洲人在15世紀開始對紅海感興趣。1798年,法國拿破崙佔領埃及,計劃修建一條運河,但後來放棄了。1869年11月,蘇伊士運河建成,紅海成為印度洋和地中海之間的重要國際航線。它將繞好望角的原定路線縮短了9000公里。
蘇伊士運河建成後,紅海被英國、法國和義大利瓜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和蘇聯也增加了對運河的影響。從1967年到1975年,運河因六月戰爭而關閉。蘇伊士運河北接蘇伊士灣和地中海,使紅海成為歐亞之間的交通通道。
4. 紅海真的能變成新大洋嗎
紅海是因局部海面內季節性繁殖很快的海藻,把表層海水染成棕紅色而得名。這個地處亞非之間的狹長海域,是世界上最熱、海水含鹽度最高的海域,當然,也是充滿神奇色彩的海域。說它神奇,是因為科學家們預言,紅海將可能變成未來的大洋。
紅海位於非洲的埃及、蘇丹、衣索比亞和亞洲的沙烏地阿拉伯之間。紅海長約2253千米,寬度不超過354千米。它的北部,在西奈半島之西,與蘇伊士運河相接;在西奈半島以東,與長274千米、寬40千米的蘇伊士灣相連。它的南部,在曼德海峽的兩側,以胡森穆拉德與錫亞角的連線為界。出了曼德海峽,紅海的水就與亞丁灣及印度洋的水相混合了。紅海的面積為45萬平方千米,容積為25萬立方千米,平均水深為558米。
海洋地質學家普遍認為,紅海是地球上一個相當新的水域。不少學者認為,紅海可能是一個未發育成熟的大洋。現在的地質調查資料顯示,大約在2000萬年以前,阿拉伯半島可能才從非洲分裂出來,印度洋的海水才有可能流入距地中海不到162.5千米的地方。在印度洋,大洋中脊穿過印度洋往北伸展,於查戈斯群島附近轉向西面,並以索科特拉斷裂的形式拐入亞丁灣,而另一斷谷則直達紅海中部。這個斷裂帶以直角向東延伸,並延伸到約旦河谷向上直到死海。人們推斷,這是以坦噶尼喀湖為終點的非洲斷裂谷的延伸部分。這條斷裂谷在進入紅海中部時,最大深度可達到2300米。
加拿大著名地質學家根據上述跡象預言,在若干萬年之後,一個新大洋有可能在紅海地區出現,這可能是世界第五大洋,新大洋有可能把完整的非洲大陸分裂為東西兩部分。
19世紀末英國地質學家格雷戈里也曾有過類似的預言,並且形象地描述了非洲大陸東部巨大裂谷的情景。這也就是著名的東非大斷裂。東非大斷裂位於東經30~40度之間,北部是一條狹長的海域——紅海和一條河——尼羅河;沿尼羅河向南,其源頭是基奧加湖、維多利亞湖、坦噶厄喀湖、尼亞薩湖和盧多爾夫湖等成串的大小湖泊。這些湖、河、海組成一條地球上巨大的裂谷、南北長約5000千米,東西寬約50千米。在沿斷裂帶上,有廣泛的火山和岩漿活動,來自地殼深處的玄武岩和鹼性——超基性岩岩漿,通過這條通道不斷上涌,把斷裂兩側的大陸塊推向外側,使裂谷不斷擴大。
北部狹長的斷裂帶已經形成為紅海。在紅海的底部,有一條長3000米的凹地,凹地中有兩個火山口,周圍覆蓋著凝固了的火山熔岩。這足以證明,紅海的海底仍在擴大之中。大斷裂的南部是一些伴有火山岩的湖泊。現代研究結果證明,大洋的形成是中央海嶺裂谷活動的結果,而東非大裂谷的紅海、亞丁灣為全球大洋中的巨型裂谷——中央海嶺的一個分支,因而將來完全有可能擴展為新的海洋。
不過,許多人對此還持懷疑態度。大的裂谷在某種動力的作用下,有可能擴展成為海洋,但是,未必都如此。目前,世界上已發現許多大裂谷,例如,德國的萊茵裂谷,俄羅斯西伯利亞中部的貝加爾裂谷,美國中西部的里奧格蘭德裂谷,橫切日本的中央裂谷,縱貫菲律賓的菲律賓大裂谷,還有我國東部的郯廬大斷裂等,其中有不少與東非裂谷的規模不相上下,有些與大洋的中央海嶺也有聯系,有的以湖泊形式出現,有的為斷裂山谷,有的一部分為邊緣海。如果認為這些大裂谷地區都會擴展為海洋,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紅海地區未必擴展為新的大洋。
再一個問題是,紅海或者東非大裂谷不斷擴寬的內應力是什麼呢?對於這一點,學者們的看法完全不同。一些學者認為,熾熱軟流圈物質的上涌是大陸分裂的基本動力。從空中遙望,東非裂谷宛如被利斧劈開的地球上的巨大傷痕。人們有理由認為,這是大陸被張裂開的地方,不過這里的大陸還沒有完全斷開,洋盆尚未形成,所以,地質學家們把東非裂谷視為正在孕育中的洋盆胚胎期。如果大陸岩石圖進一步拉薄,最終完全拉開,並且進一步擴展,來自軟流圈的玄武質岩漿就會上浸到裂口處,冷凝成玄武岩質的大洋型地殼,形成今天的紅海。這是人們用軟流圈上涌理論得出的一種解釋。
資料顯示,紅海新洋殼的形成約有幾百萬年的歷史,亞丁灣的形成歷史更早,其兩側非洲與阿拉伯的分離已有1000萬年之久。東非裂谷周緣的東非高原,有非洲屋脊之稱,它的巨大高度也能證明岩石圈在熾熱的上涌軟流圈作用下抬升的結果。由於溫度升高,又使大陸岩石圈的強度降低,最後大陸會沿長長的斷層發生張裂和陷落。這大概就是紅海和亞丁灣這個年輕的海盆擴展發育的地質歷史過程。這是軟流圈上涌理論的極好例證。
但是,另一些學者提出了完全相反的看法。他們認為,大陸的分裂是岩石圈板塊相互作用所產生的應力造成某一板塊破裂所致。軟流圈上涌是岩石圈相互作用的結果,不是起因。支持這一看法的例證也不少。例如,印度板塊撞擊亞洲大陸主體導致後者破裂,這就是貝加爾裂谷的起因;在沿阿爾卑斯山脈板塊碰撞力的作用下,導致歐洲萊茵裂谷的形成。這兩條裂谷均形成於新生代早期,確與相應的大陸碰撞同時發生。
一旦大陸開始張裂,被岩石圈禁錮的軟流圈物質便會沿著裂谷地帶「被動」地上涌。這就是說,是岩石圈破裂引起軟流圈上涌。這與前面提到的軟流圈上涌導致大陸岩石圈破裂的觀點正好相反。這里就有一個令人迷惑不解的問題,究竟是哪一種作用在先?或者說,是兩種作用相輔相成呢?
今天,我們在研究紅海、亞丁灣有可能成為未來新洋盆的時候,應當對其大陸分裂的主要動力作出具體分析。即使我們贊成軟流圈上涌是大陸分裂的重要動力,那麼,人們也要提出,為什麼軟流圈會在紅海、亞丁灣而不在地球別的地方上涌?在東非大裂谷這個地方,究竟是什麼力量推動軟流圈物質上涌?或者說,東非大裂谷的形成和某個岩石圖板塊相互作用真的無關嗎?假如有關系,又是哪塊岩石圈在起主要作用?所以,紅海、亞丁灣,或者說東非大裂谷能否真正成為未來的大洋,還有待於科學家們作進一步的研究。
5. 紅海面積如何變化 為什麼
紅海處於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生長邊界,也就是說兩塊板塊距離是越來越遠的,隨著兩塊板塊的漂移,紅海面積就會變大。故紅海海域會不斷擴張。 因為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的板塊運動方向是相對的,地中海位於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的交界點,兩個板塊慢慢擠壓,地中海就慢慢縮小了
分析 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六大板塊的名稱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在六大板塊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為海洋,其餘板塊既包括陸地,又包括海洋.板塊運動方式有碰撞擠壓和張裂拉伸.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
解答 解:讀圖可知,(1)亞洲和非洲之間的紅海,位於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之間,兩大板塊張裂拉伸,使紅海面積不斷擴大,專家預言,幾千萬年後紅海將成為新的大洋.
(2)圖二中,A處的山峰--珠穆朗瑪峰位於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之間,兩板塊不斷進行碰撞擠壓運動,使珠穆朗瑪峰在不斷升高.
(3)圖二中,B代表日本,它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兩板塊不斷的碰撞擠壓,地殼比較活躍,是一個多火山地震的國家.日本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
故答案為:
(1)印度洋;非洲;
(2)碰撞擠壓;
(3)太平洋;環太平洋.
點評 本題考查了板塊運動的地理知識點,結合圖示記憶解答
6. 為什麼說紅海是最熱的海
位於亞洲和非洲之間的紅海,長2100千米,平均寬約290千米,最寬處306千米,面積45萬平方千米,接近兩個英國那麼大。紅海里生長著大量藍綠藻,藻體死後變成棕紅色,使海面發紅,因此得名。
世界海洋表面的平均水溫為17℃,而紅海的表面水溫8月份可達27℃~32℃。原因是,紅海位處北回歸高壓帶區,太陽直射,加上腹背受阿拉伯半島和北非熱帶沙漠氣候影響,常年悶熱,因此水面總是熱乎乎的,被稱為世界最熱的海。
紅海是印度洋的陸間海,實際是東非大裂谷的北部延伸。按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理論,認為紅海和亞丁灣是海洋的雛形。據研究,紅海底部確屬海洋性的硅鎂層岩石,在海底軸部也有如大洋中脊的水平錯斷的長裂縫,並被破裂帶連接起來。
自從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學說問世以來,人們認為非洲和阿拉伯半島之間,地殼下存在著地幔物質對流,對流物引起地殼張裂,形成了今日紅海。這種張裂帶和東非大裂谷同為一帶,張裂作用已經進行了2000萬年之久,目前仍以每年1厘米的速度繼續擴張。海底擴張形成了地殼裂縫,岩漿沿裂隙不斷上涌,使海底岩石加熱,因而海水底部溫度特高,深海盆內的水溫竟高達60℃,成了海里的「熱水洞」。這也是紅海水溫特高的原因之一。紅海如繼續張裂下去,一兩億年之後,這里將形成一個新的大洋。
紅海
曼德海峽連接亞丁灣,然後通往阿拉伯海。西岸的埃及、蘇丹、伊索比亞和東岸的沙烏地阿拉伯、葉門隔海相對。在北端,紅海分成兩部分︰西北部為水淺的蘇伊士灣,東北部為亞喀巴灣,水深達1676米。
蘇伊士運河連接蘇伊士灣和北面的地中海,使紅海成為歐洲、亞洲間的交通航道。北緯25°~16°之間,紅海的中央部分的海底地形十分崎嶇,這里的主要海槽復雜多變,海岸線參差不一,整個紅海平均深度558米,最大深度2514米。紅海受東西兩側熱帶沙漠夾峙,常年空氣悶熱,塵埃彌漫,明朗的日較少。降水量少,蒸發量卻很高,鹽度為4.1%,夏季表層水溫超過30℃,是世界上水溫和含鹽量最高的海域。年蒸發量為2000毫米,遠遠超過降水量,兩岸無常年河流注入。海底為含有鐵、鋅、銅、鉛、銀、金的軟泥。自古為交通要道,但因沿岸多岩島與珊瑚礁,曼德海峽狹窄且多風暴,故航行不便。重要港口有蘇伊士、埃拉特、亞喀巴、蘇丹港、吉達、馬薩瓦、荷台達和阿薩布。
紅海北端分汊成兩個小海灣,西為蘇伊士灣,並通過貫穿蘇伊士地峽的蘇伊士運河與地中海相連;東為亞喀巴灣。南部通過曼德海峽與亞丁灣、印度洋相連。是連接地中海和阿拉伯海的重要通道。是一條重要的石油運輸通道,具有戰略價值。
紅海兩岸陡峭壁立,岸濱多珊瑚礁,天然海港較少。北緯16°以南,因珊瑚礁海岸的大面積增長,使可以通航的航道十分狹窄,某些港口設施受到阻礙。在曼德海峽,要靠爆破和挖泥兩種方式來打開航道。
紅海地區發現有5種主要類型的礦藏資源:石油沉積、蒸發沉積物(由於升華沉澱作用而形成的沉積物,如岩鹽、鉀鹽、石膏、白雲岩)、硫磺、磷酸鹽及重金屬沉積物,均在主要深海槽底部的淤泥中。
7. 紅海的位置及其介紹
在非洲北部與阿拉伯半島之間,有一片顏色鮮紅的海,這就是紅海。它是印度洋的附屬海。紅海像一條張著大口的鱷魚,從東北向東南,斜卧在那裡。它長約2000多公里,最大寬度306公里,面積約45萬平方公里。北段通過蘇伊士運河與地中海相通,南端有曼德海峽與亞丁灣相通。海內的紅藻,會發生季節性的大量繁殖,使整個海水變成紅褐色,有時連天空、海岸,都映得紅艷艷的,給人們的印象太深刻了,因而叫它紅海。實際上,在通常情況下,海水是藍綠色的。
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後,紅海成為印度洋與地中海間的要道,是一條重要的國際航線;它使原來繞過好望角的航線,縮短了9000公里。
紅海是年輕的海。大約2000萬年前,阿拉伯半島與非洲分開,誕生了紅海。現在還可看出,兩岸的形狀很相似,這是大陸被撕開留下的痕跡。非洲板塊與阿拉伯板塊間的裂谷,沿紅海底中間通過。在近300-400萬年來,兩個板塊仍繼續分裂,兩岸平均每年以2.2厘米的速度向外擴張。紅海在不斷加寬,將來可能成為新的大洋。
8. 黑海、地中海、紅海、黃海簡單介紹
黑海(blacksea)
黑海是歐洲東南部和亞洲之間的內陸海,通過西南面的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達達尼爾海峽、愛琴海與地中海溝通。黑海東岸的國家是俄羅斯和喬治亞,北岸是烏克蘭,南岸是土耳其,西岸屬於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克里米亞半島從北端伸入黑海,黑海東端的克赤海峽把黑海和亞速海分隔開來。
紅海
紅海是指介於阿拉伯半島和非洲大陸之間的狹長海域。位於亞洲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北部之間,南經曼德海峽通亞丁灣;北端被西奈半島分為兩個海灣,東為亞喀巴灣,西為蘇伊士灣,經蘇伊士運河通地中海。
黃海
黃海西臨山東半島和蘇北平原,東邊是朝鮮半島,北端是遼東半島。黃海面積約為40萬平方公里,最深處在黃海東南部,約為140米。海洋學家按照黃海的自然地理等特徵,習慣將黃海分為北黃海和南黃海。北黃海是指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之間的半封閉海域,海域面積約為8萬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0米,最大水深在白翎島西南側,為86米。長江口至濟州島連線以北的橢圓形半封閉海域,稱南黃海,總面積為30多萬平方公里,南黃海的平均水深為45.3米,最大水深在濟州島北側,為140米。黃海的水溫年變化小於渤海,為15℃~24℃。黃海海水的鹽度也較低,為32‰。
地中海
地中海(Mediterranean Sea)
世界上最大的陸間海之一。地中海是指介於亞、非、歐三洲之間的廣闊水域,這是世界上最大的陸間海。東西長約4000公里,南北寬約1800公里,面積約250多萬平方公里。以亞平寧半島、西西里島和突尼西亞之間突尼西亞海峽為界,分東、西兩部分。平均深度1,450米,最深處5,092米。鹽度較高,最高達39.5‰。最早猶太人和古希臘人簡稱之為「海」或「大海」。因古代人們僅知此海位於三大洲之間,故稱之為「地中海」。英、法、西、葡、意等語拼寫來自拉丁MareMediterraneum,其中「medi」意為「在……之間」,「terra」意為「陸地」,全名意為「陸地中間之海」。該名稱始見於公元3世紀的古籍。公元7世紀時,西班牙作家伊西爾首次將地中海作為地理名稱。
海域中的南歐三大半島及西西里島、撒丁島、科西嘉島等島嶼,將地中海分成若干個小海區:利古利亞海、第勒尼安海、亞得里亞海、伊奧尼亞海、愛琴海等。
地中海在交通和戰略上均佔有重要地位。它西經直布羅陀海峽可通大西洋,東北經土耳其海峽接黑海,東南經蘇伊士運河出紅海達印度洋,是歐亞非三洲之間的重要航道,也是溝通大西洋、印度洋間的重要通道。沿岸重要海港有直布羅陀(英),馬賽(法),熱那亞、那不勒斯(意),斯普利特、里耶卡(克羅埃西亞),都拉斯(阿爾巴尼亞),阿爾及爾(阿爾及利亞),塞得港(埃及)等。
地中海氣候獨特,夏季乾熱少雨,冬季溫暖濕潤,這種氣候使得周圍河流冬季漲滿雨水夏季乾旱枯竭。德國氣象學家柯本在劃分全球氣候時,把它專門作為一類,叫地中海氣候。
盡管有諸多的河流注入地中海,如尼羅河、羅納河、埃布羅河等,但由於它處在副熱帶,蒸發量太大,遠遠超過了河水和雨水的補給,使地中海的水收入不如支出多,海水的鹹度比大西洋高得多,大西洋的水,由直布羅陀海峽上層流入地中海,地中海的高鹽水,從海峽的下層流如大西洋。大西洋很大,水量充足,凈流入地中海的水是很多的,每秒鍾多達7000立方米。要是沒有大西洋源源不斷地供水,大約在1000年後,地中海就會乾枯,變成一個巨大的咸凹坑。
地中海的氣候
1.氣候特徵的特殊性
地中海氣候的特點是:冬季受西風帶控制,鋒面氣旋活動頻繁,氣候溫和,最冷月均溫在4~10℃之間,降水量豐沛。夏季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氣流下沉,氣候炎熱乾燥,雲量稀少,陽光充足。全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冬半年約佔60%~70%,夏半年只有30%~40%。冬雨夏乾的氣候特徵,在世界各種氣候類型中,可謂獨樹一幟。
2.氣候成因的典型性
地中海氣候的成因主要是冬季受西風帶控制,鋒面氣旋活動頻繁;夏季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氣流下沉。在世界十多種氣候類型中,全年受氣壓帶、風帶交替控制的氣候類型中,除地中海氣候外,還有熱帶草原氣候(赤道低壓帶與信風帶交替控制)和熱帶沙漠氣候(信風帶與副熱帶高壓帶交替控制)。全年受西風帶控制的氣候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分析可見,對地中海氣候的成因考查,既考查了學生對副熱帶高壓帶(最大影響緯度范圍是南北緯20-40度)和西風帶(最大影響緯度范圍是南北緯30-60度)分布狀況的掌握情況,又考查了氣壓帶、風帶的移動問題。可以說,如果學生能對地中海氣候的成因准確理解,理解其他氣候應該是輕而易舉的事。
3.氣候分布的廣泛性
地中海氣候的分布規律是位於南北緯30-40度之間的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是唯一的除南極洲以外,世界各大洲都有的氣候類型。地中海氣候的分布地區中,以地中海沿岸最為明顯。其他地區如北美洲的加利福尼亞沿海、南美洲的智利中部、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地區和澳大利亞西南沿海等。其分布區大多經濟比較發達,也是世界熱點地區。
地中海有些什麼特點
在亞、歐、非三大洲之間,有一片廣闊的蔚藍色的水域,宛如一個巨大的水槽,深陷在陸地之中。它東西長約4000千米,南北最寬處約1800千米,面積約250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約為1600米,最深處達4594米,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陸間海-一地中海。
地中海除在海中有馬爾他和塞普勒斯兩個島國和其他一些島嶼外,四周被大陸包圍著。在它的周圍,有西班牙、法國、摩納哥、義大利、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希臘、土耳其、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等16個國家。地中海西部,以一道寬14~43千米、長90千米的直布羅陀海峽與大西洋相通,東北面以達達尼爾海峽、馬爾馬拉海和博斯普魯斯海峽與黑海相連。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鑿通航,地中海東南得以經蘇伊士運河與紅海相通,經紅海出印度洋,從此,從西歐到印度洋,通過直布羅陀海峽一地中海一蘇伊士運河一紅海這條捷徑,要比繞非洲南部好望角節省路程1萬千米以上,這使地中海一躍而成為世界上運輸最繁忙的海路。目前,每天大約有2000多艘各種船隻在地中海航行。西歐輸入的石油約有85%是通過地中海運送的。
地中海是歐、亞、非三大洲的交通樞紐,是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往來的捷徑,因而在經濟、政治和軍事上都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長期以來,地中海就成為列強爭奪的場所。18世紀初,英國曾把地中海當作自己的"內湖"。19世紀初拿破崙橫行歐洲時,就曾想奪取英國對地中海的控制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地中海成為交戰雙方海軍積極活動的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意海軍同英國的海軍在地中海進行過激烈的爭奪。時至今日,西方大國正在地中海進行著日趨激烈的爭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迄今,美國第六艦隊一直以地中海為根據地,西方一些大國的海軍艦只也經常在這里游弋,加劇著緊張氣氛。從艦艇數量看,今日的地 中海,已成為一些西方軍事大國軍艦湊集密度最大的海域。為了保護國家的主權與安全,沿岸國家紛紛提出"地中海是地中海沿岸國家的地中海",要求軍事大國的艦隊和軍事基地全部撤出地中海。
9. 紅海沿岸的自然地理特徵是什麼
紅海地區受副高和信風帶控制,形成熱帶沙漠氣候,蒸發量大,降水稀少,終年高溫。紅海的氣候是由兩個季風季節組成,東北季風和西南季風,季風是由陸地和海洋的溫差造成。紅海是世上最熱和鹽度最高的海洋之一,夏天平均表面溫度為北邊26℃,南邊30℃,總平均溫度為22℃,紅海和周邊地區的降雨量很低,每年只有0.03m,一般以雷暴,沙塵暴的形式下雨,低降雨和欠缺淡水注入造成每年205cm的凈蒸發和高鹽度。紅海最特異的地方莫過於它的「熱」了。地球海洋表面的年平均水溫是17℃,而紅海的表面水溫8月份可達27℃~32℃,即使是200米以下的深水,也可達到約21℃。更為奇怪的是在紅海深海盆中,水溫竟高達60℃!紅海地處北回歸高壓帶控制的范圍,腹背受北非和阿拉伯半島熱帶沙漠氣候的影響,氣候終年乾熱,所以水面總是熱乎乎的。海底擴張使地殼出現了裂縫,岩漿沿裂縫不斷上涌,海底岩石就被加熱了,所以海水底部水溫特別高
10. 紅海會變成新大洋嗎
紅海是世界上最熱、含鹽度最高的海域,當然也是充滿神奇色彩的海域。科學家們預言,紅海可能將變成未來的大洋。加拿大著名地質學家根據上述跡象預言,在若干萬年之後,一個新大洋有可能在紅海地區出現,這個新大洋有可能把完整的非洲大陸分裂為東西兩部分。
19世紀末,英國地質學家格雷戈里也曾有過類似的預言,並且形象地描述了非洲東非大裂谷的情景。東非大裂谷不斷擴大,並且北部狹長的斷裂帶已經形成紅海。
現代研究結果證明,大洋的形成是中央海嶺裂谷活動的結果。而東非大裂谷的紅海、亞丁灣為全球大洋中的巨型裂谷「中央海嶺」的一個分支,因而將來完全有可能擴展為新的海洋。不過,許多人對此還持懷疑態度。大裂谷在某種動力的作用下有可能擴展成為海洋,但是未必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