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羅斯柴爾德
還存在,也很興旺。
B. 《莎士比亞》中克勞狄斯有著怎樣的形象
克勞狄斯不是露骨的暴君形象,而是反動的陰謀家的形象,陰謀把歷史倒退到封建專制時代去。他是個笑面虎、兩面派,一面做出關心哈姆雷特的樣子,許願將來把王位傳給他,把他看作自己的兒子,一面派人偵察他的行動和思想,千方百計地借他人之刀來殺他。當面說為了他的安全,要他到英國去,背後卻派人捎去密信,讓英王在他上岸時立刻殺掉他;此計不成,又利用雷歐提斯為父復仇的機會,用毒劍毒酒置他於死地。
凡是搞陰謀詭計的野心家都是兩面派,雖然得意一時,也色厲內荏,做賊心虛。克勞狄斯在最得意的時刻也惶恐不安,他在奪取王位後,在新婚的笙樂聲中也掩蓋不住內心的恐懼,他見哈姆雷特一身喪服,臉上籠罩著愁雲,便心神不安。雖然發出命令:於每一次舉杯祝飲時都要放一響高入雲霄的祝炮,也鎮不住心中的恐慌。派人四齣偵察王子的言行,把王子的2個老同學都請到宮中來專門與王子為伴,監視他,甚至利用御前大臣的閨女。在觀看戲中戲時,便沉不住氣,匆忙退席,徹底暴露自己的做賊心虛。退席後還跪下祈禱懺悔,還迫不及待地催促王子上船去英國。在比劍的陰謀中,亂了陣腳,終於弄得家破人亡。
奧菲利婭是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女兒,哈姆雷特的情人,一個天真的窈窕淑女。她認識到哈姆雷特的才學出眾,說他是時流的明鏡,舉世矚目的中心,雖然情人眼中出偏見,但大體上還是能夠認識到當時人文主義者的進步作用的。可惜她深處閨閣,又在庸俗的封建廷臣包圍之中,自身又脆弱、被動,她不能沖破牢籠,象莎士比亞初期喜劇中的新女性那樣。她生身的母親似乎早已去世,指點她處世行事的只有父兄二人。父親是庸俗好事,喋喋多言,投機取巧的御用文人;哥哥是游手好閑,貪愛虛榮的花花公子。父兄都勸他不要愛上哈姆雷特,因為他們以己度人,說地位高了,愛情就靠不住,只是逢場作戲。她完全沒有處世的經驗,疑信參半,在復雜的斗爭中,只能聽父兄與奸王的擺布。等到父親死亡、情人離開祖國,舉目無親,不堪悲愁的高壓,憂積變瘋。哈姆雷特是佯狂,她卻是真瘋!在唱著清新的民歌上場時,充分顯露出她的藝術天才和素養,以及對民間文藝的愛好。她的不幸命運,反映這一時期同類女性的悲慘遭遇。
從這部悲劇的藝術特點,可以看到莎士比亞藝術上總的特點,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莎士比亞化」的主要內容,也即是現實主義和形象思維的方法。我們不妨從典型環境、戲劇情節、人物和語言等4個方面來把它分析一下。
莎士比亞認為戲劇應是「時代的縮影」。悲劇《哈姆雷特》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16~17世紀之間的社會生活,從宮廷到家庭,從軍士守衛到人民造反,從深閨到墓地,從劇場到比武場,這么廣闊的社會背景,構成主人公的典型環境。從這些一幅幅「福斯太夫式的背景」,即以福斯太夫為中心反映封建社會解體、資本主義方興未艾時代英國平民社會的五光十色,又是何等深刻地襯托出主人公性格的形成及其變化。
語言的豐富有力,是莎劇動人的力量所在。歌德曾說:「莎士比亞是用生動的語言感動人的。」莎士比亞在戲劇發展史上的意義,也在於戲劇語言的改革。他一改從前正宗戲劇的清規戒律,用韻散雜糅的文體,特別是運用大量的無韻詩,可以自由表達各種個性化的人物,及其在各個時間、場所的變化。在《哈姆雷特》中語言是多樣化的,既有雙行一韻,一行五音步的莊重的舊體劇詩,也有自由活潑的無韻詩,也有輕快的民間歌謠、俚諺,也有滑稽的散文對話,多種多樣,豐富生動。
莎士比亞劇作的語言是詩的語言。《哈姆雷特》就是一篇悲劇形式的詩章。單由於台詞、劇詩的富麗、雋永,就足以使他的劇作屬於一切的時代。
C. 克勞狄斯是誰
克勞狄斯:《哈姆雷特》中的國王
國王克勞狄斯的三個陰謀
(1)謀害老國王,篡奪王位,誘娶王嫂;(2)想借英國國王之手殺死哈姆雷特;(3)挑唆雷歐提斯與哈姆雷特決斗,利用毒劍殺死哈姆雷特。
D. 英國首相如何說「不」
你求別人一件事,對方不肯,往往最令你難堪的不是事情沒辦成,而是自己遭到拒絕,失了面子。別人求你一件事,你不好意思拒絕,主要原因也往往是怕傷了人家自尊。歷史上很多成功的領導人都精通拒絕的藝術,在說「不」的同時,還能給足對方面子。19世紀英國首相狄斯雷利就是一例。 有個野心勃勃的軍官一再請求狄斯雷利加封他為男爵。首相知道此人才能超群,也很想跟他搞好關系。但軍官不夠加封條件,狄斯雷利無法滿足他的要求。一天首相把軍官單獨請到辦公室里,對他說:「親愛的朋友,很抱歉我不能給你男爵的封號,但我可以給你一件更好的東西。」
狄斯雷利放低聲音說,「我會告訴所有人,我曾多次請你接受男爵的封號,但都被你拒絕了。」
這個消息一傳出,眾人都稱贊軍官謙虛無私、淡泊名利,對他的禮遇和尊敬遠超過任何一位男爵。軍官由衷感激狄斯雷利,後來成了他最忠實的夥伴和軍事後盾。
E. 讀《查理芒格十一講》第一講
此為查理芒格在哈佛學校畢業典禮上的演講,演講時間 1 9 8 6年 6月 1 3日。
查理芒格為學子們避免過上失敗人生提出了一些建議。我讀過這篇文章好幾遍了,印象最深的就是芒格著名的逆向思維,以及那句農夫的名言「如果我知道我將在哪死去,我將永遠也不去那個地方。」我也還真的拿這話去跟別人講過。有一次我母校的在校小學弟學妹們來我公司參觀,主辦方讓我這個學哥去介紹點經驗提點建議,我當時跟學弟學妹說,已經這么大的人了,該干什麼不該干什麼自己心裡都門清,我也是過來人,當初家長、老師和一切關心我的過來人都跟我說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我也知道這些道理,的確是我該乾的,但自己還是不夠努力,所以我完全理解別人勸自己干這干那,還一臉苦口婆心的姿態。對於當事人來講,沒用。所以我給學弟學妹們的建議很簡單,別干自己心裡認為不該乾的事。
回到芒格身上,他給哈佛學校學子的第一條建議是別因為要改變自己的狀態或心情而使用化學物質。正常人肯定不會認為自己該去吸毒,該去酗酒,所以別碰他們。我認為這一條建議是芒格全部建議中最容易做到的了,不過總是知易行難,道理簡單,自己真遇到了沒准也挺難,寧財神因為要專心搞創作提高靈感而吸毒,結果被抓名譽掃地,也算是一個反例。
第二條建議,不要嫉妒。妒忌應該是基督教七宗罪里的一條吧。嫉妒簡單來說,就是李笑來老師提到過的,見不得別人好。這個別人一定是身邊的人,自己心裡覺得他跟自己沒太大區別的人,沒聽說跟我差不多的人嫉妒比爾蓋茨,嫉妒lady Gaga,那不是嫉妒,是羨慕。從經濟學角度考慮,嫉妒是很不劃算的。你嫉妒的人一定是你身邊的,你認為你倆差不太多,但事實上他一定是在某些方面比你強的人,你嫉妒他,所以大多數情況下不會親近他,基本上會遠離他,結果從成本角度看,你放棄了本應該很容易接觸的從比你強的人身上學習的機會,放棄了本應更容易獲得的支持、信息和資源,這種成本就太高了。
第三條建議,不要怨恨。不只不要尤人,也不要怨天。理智地想一想,怨恨除了會使自己失去理智的判斷和給自己各種不成功不如意的借口,還有什麼好處?正像老祖宗說的「冤冤相報何時了」,更有效的做法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里芒格舉了一個例子可以借鑒,在成為偉大的英國首相的過程中 ,狄斯雷利學會了不讓復仇成為行動的動機 ,但他也保留了某種發泄怨恨的辦法 ,就是將那些敵人的名字寫下來 ,放到抽屜里 。然後時不時會翻看這些名字 ,自得其樂地記錄下世界是怎樣無須他插手就使他的敵人垮掉的 。
第四條建議,不要反復無常,要虔誠地做你正在做的事。我真的可算是一個反復無常的人了,畢業5年做過4份工作,中間還曾短暫創過業。好在現在這份工作兩年多了,還沒有要換工作的想法。當初以為自己的做法及其正確,公司環境不好啊,不幹正事啊,給不了我想要的啊,出差太多啊,老闆太苛刻啊,學不到東西啊,不走幹嘛,不能再耗在這了。當初自以為自己選的路都是理智的、正確的,可是現在看同齡人中混得比較好的,都是有著一份堅守和執著的。虔誠很重要,虔誠是不遺餘力的相信自己做的事有意義並努力去做,力爭完美。覺得沒意義的話,就努力找到意義,韋伯說人類是建立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意義這東西,只要找,就肯定有。還要問自己,做到完美了嗎?工作不是只做了就完了的,有很多值得打磨的空間,這正是學習提高的好機會。劉潤老師說企業的培訓要遵循721法則,其中7是自己總結工作中的經驗教訓,2是跟同事交流學習,1是公司組織的正式培訓。我在不忙的時候,容易產生對工作的懈怠,沒有以力爭完美的心態去做事,沒有做到工作中的日思日省,著實有待加強。
第五條建議,從別人成功或失敗的經驗中尋找教訓,不管是古人還是今人。這讓我想起劉潤老師每次課的第一句話,前人的思考,我們的階梯。芒格喜歡閱讀名人傳記,他說吸取前人知識最好的辦法是跟前人做朋友,而閱讀傳記無疑是跟他們做朋友的一個非常好的選擇。這里我想到另外一本書,柳井正的《九敗一勝》(好像叫這個),是柳井正講述自己如何面對各種失敗最後取得勝利的自傳,已加入心願清單,待讀。這條不啰嗦了。
第六條建議,在人生的戰場上遭遇第一 、第二或者第三次嚴重的失敗時 ,不要意志消沉 ,從此一蹶不振。這條很容易讓我搞混,如果不是寫下來,我還以為芒格是要告訴我們不要放棄呢。不要意志消沉從此一蹶不振與不要放棄是兩個概念。關於是否放棄的決策,薛兆豐老師說了,不要看沉默成本,沉默成本不是成本,要看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所以放棄不是不被允許的。但意志消沉從此一蹶不振是絕對不被允許的。誰能沒有不順的時候,挺過去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第七條,也是芒格給的最後一條建議,回到了最初,就是那句「如果我知道我將在哪死去,我將永遠也不去那個地方。」芒格教導我們,運用逆向思維,問題都反過來想,若要解出X,就要想怎麼能得到非X。這里芒格舉了兩個例子很有意思,一是達爾文特別強調逆向思考 ,他總是致力於尋求證據來否定他已有的理論 ,無論他對這種理論有多麼珍惜 ,無論這種理論是多麼得之不易。二是愛因斯坦說他那些成功的理論來自 「好奇 、專注 、毅力和自省 」 ,他所說的自省 ,就是不停地試驗與推翻他自己深愛的想法 。這也讓我想起了兩位偉人的故事。喬布斯在iPod大火之時,想的是競爭對手什麼舉動能威脅到iPod的業績,想到了手機里裝個iPod就能撼動iPod的地位,所以出現了iPhone。貝索斯初搞kindle之時,還是亞馬遜紙書業務給公司帶來巨大利潤的時期,他給當時kindle研發負責人的任務是,幹掉紙書業務。說起來這是一個簡單的道理,但,有的人想不到,有的人做不到。
以上就是這位智慧老人留給後生的人生建議,最後,以芒格的收尾為收尾:在座各位 ,願你們在漫長的人生中日日以避免失敗為目標而成長 。
F. 1857年,英法兩國爭奪蘇伊士運河,英國用了什麼陰謀
1857年,運河還沒鑿開呢。。
蘇伊士運河是在1859年4月25日至1869年11月17日期間開鑿的。
1869年11月,蘇伊士運河正式通航。它全長170多公
里,北起地中海的塞得港,南到紅海的蘇伊士城,平均寬度約100米、深9米,後來經過
多次修浚,現在河面寬度為160—200米,平均深度約15米,可通行8萬噸巨輪。
10年間,埃及民工共挖土7400多萬立方米,通行前耗資4億多法郎。
蘇伊士運河極其重要的地位,使英國殖民統治者早已垂涎三尺,因此,英國也想把它據
為己有。早在運河計劃開鑿時,英國就百般阻撓,他害怕自己的地位受到削弱。但法國克服
一切阻力,英國人終於未能制止。運河通行後,英國又千方百計插手運河管理權,但都難以
成功。1874年11月,埃及政府因開鑿運河耗費的1200萬英鎊而債台高築,發生了
嚴重的財政危機,所以不得不決定出賣它所掌握的蘇伊士運河公司的44%的股票。英國看
到機會來了,便竭力阻止埃及將股票賣給法國。同月,英國首相狄斯累利違背常規,未經議
會討論,也未徵求內閣同意,擅自向國內羅斯柴爾德財團借款,採用各種手段,把埃及的7
箱股票買到手,並立刻運回倫敦。埃及的股票原價4億法郎,而英國乘人之危僅以1億法郎
就買到了。所以當1875年2月英國議會開會討論蘇伊士運河股票問題時,議會欣然批准
了這項一本萬利的買賣。之後,英國又不斷購進其它零星股票,最終蘇伊士運河成為英法兩
國的私有財產,英國的第一個目標——控制蘇伊士運河達到了。接著,英國憑借它強大的實
力,於1882年實現了第二個目標——武裝佔領埃及,完全控制蘇伊士運河。
蘇伊士運河通航後,歐洲各國都非常關心,1888年10月,英國、德國、奧匈帝
國、西班牙、法國、義大利、荷蘭、俄國、土耳其等國代表,在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
開會,共同簽訂了《君士坦丁堡公約》,其核心內容是:蘇伊士運河在戰爭時期應該與在和
平時期一樣,對世界各國的商船或軍艦一律自由開放,不得封鎖。禁止任何國家在運河水域
打仗。英國用它對運河的所有權而保留了《君士坦丁堡公約》的意見,直到1904年與法
國簽訂了《英法協定》後才宣布完全同意公約內容。
G. 羅斯切爾德家族
羅斯柴爾德家族(Rothschild family):地球上最為神秘的古老家族,一個隱藏在這個世界陰暗面的控制者,一個控制了這個星球近兩個世紀經濟命脈的強大家族!或許對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它是陌生的,因為在大眾傳媒時代,人們的目光或許只會關注到類似「洛克菲勒家族」或者「摩根家族」這些聲明顯赫的名字上。而二十世紀二戰前的美國,曾經有一句經典的話形容當時美國的情況「民主黨是屬於摩根家族的,而共和黨是屬於洛克菲勒家族的……」其實在這句話後面還應該跟一句「而洛克菲勒和摩根,都曾經是屬於羅斯柴爾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