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斯蒂文森的詩(電燈的人)主要說明什麼
斯蒂文森的詩電燈的人主要說明什麼?斯蒂文唱的是電燈,主要說明斯蒂文森是很有力量的。
❷ 你寫不了一本書,但可以嘗試著去寫第一頁這句話是誰說的
1、應該是英國小說家斯蒂文森說的。
2、他明知自己不久於人世,於重病之中堅持寫作,表示自己不在意結果,而重視事情進行的過程。或者在做一件事之前不應該光想著結果會怎樣,最重要的是你要去做,去嘗試,這樣才有可能成功。
僅供參考。
❸ 點燈的人
斯蒂文森的兒童詩集《一個孩子的詩園》中有一首詩:《點燈的人》。1984年10月我訪問英國,在愛丁堡的一次出版界集會上,我把我和方谷綉合譯的《一個孩子的詩園》中文版(198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第1版)送給英國朋友們。座中一位M女士翻閱這本書,她不懂中文,但可以觀賞書中的插圖。她一眼就看中了繆印堂畫的一幅,知道是《點燈的人》。她說她非常喜歡這首詩,稱贊這幅插圖好,畫出了那個時代的氣氛。她告訴我,那盞街燈現在還原封不動地豎立在這個城市的斯蒂文森故居門外。很遺憾,我來不及去看那盞燈,因為這次訪英日程太緊了。2001年我應邀赴英國講學,時間充裕,9月,偕女兒再訪愛丁堡。在愛丁堡的蘇格蘭三作家(彭斯、司各特、斯蒂文森)紀念館里,我見到展櫃中有《一個孩子的詩園》,1885年初版,正好翻開在《點燈的人》這一頁。同時,在玻璃櫃內燈光照射下,另一件展品是《點燈的人》的字體放大了的詩節,正吸引著來訪者。我隨即把它拍攝了下來。斯蒂文森的詩作很多,為什麼突出《點燈的人》?我思考著,走出了紀念館。我和女兒找到了海略羅大街17號,門上有銅牌:「斯蒂文森故居」。可惜不能進去,裡面還有住戶。這條街上有一排住宅,沿街有一盞盞街燈。17號門外的那盞,該就是斯蒂文森兒時每天傍晚見到工人李利點燃的街燈吧。1984年M女士說現存的街燈是當年的原物,該不會錯。這街燈形狀古老,保持著十九世紀的風格,只是那時用煤油,現在改用電了。我看著這街燈,感到親切,就在燈柱旁留影。我想像著當年斯蒂文森見到的景象:工人「李利拿著提燈和接續子走來了,把街燈點亮。」
❹ 《金銀島》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金銀島》是英國小說家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講述的是18世紀中期英國少年吉姆從垂危水手彭斯手中得到傳說中的藏寶圖,在當地鄉紳支援下組織探險隊前往金銀島。並與岡恩眾人智斗海盜,最終平息了叛變並成功取得寶藏的故事。
《金銀島》的故事主要以少年吉姆的角度展開,作者成功地把握了一個孩子的觀察視角,以第一人稱「我」展開敘述,不僅增強文章的親切感,而且使整個敘述從說話口吻到遣詞造句都符合孩子的語言習慣。因而,這幅為青少年朋友描繪的尋寶圖,既散發出濃厚的孩童情趣,又充滿著誘人的冒險氣息。
《金銀島》可以讓讀者感受到金錢的誘惑之大。金錢竟可以改變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金錢腐蝕了世界,金錢腐蝕了一切。但金錢本身是無辜的,只是心理變質的人妄想擁有它、利用它甚至是控制它。於是,金錢便變成了一種邪惡的代名詞。但金錢有時又是對人類有益的,譬如努力工作便會得到豐厚的利益,此時的金錢便給了人一種上進的力量。只要合理地使用金錢,金錢便會是最有益的物品。
《金銀島》被植入了鮮活的歷史時間,隱藏著一個將歷史與成長關聯起來的重大主題,是一部名副其實的「成長小說」。
《金銀島》可以被視作是反「東方主義」思維的文本。主人公吉姆也正是處在這樣的反對殖民侵略,重歸資本主義理性的歷史交叉點上,經過了重重考驗而最終成長起來。在主人公吉姆的身上體現出了一種精明、進取、理性的精神。這不僅是他自我成長的結果,也體現了斯蒂文森對於重返資本主義正統精神的渴望,這種渴望和18世紀在歐洲興起的理性主義一脈相承。
(4)英國斯蒂文森夜晚的童話什麼隱喻擴展閱讀
《金銀島》是以真實的歷史背景為題材寫的,書中的荒島即科科斯島,位於太平洋距哥斯大黎加海岸483千米的海中,曾是17世紀海盜的休息站。海盜們經常將掠奪的財寶在此裝卸和埋藏,因此為這個並非鳥語花香、景色宜人的小島平添了許多神秘色彩。據說島上至少埋有六處寶藏。
1820年,利馬市仍然是西班牙的殖民地,當被稱為「解放者」的秘魯民族英雄玻利瓦爾所率領的革命軍即將進攻利馬時,利馬的西班牙總督倉皇出逃,同時將他多年搜刮的財寶,包括黃金燭台、金盤、真人般大小的聖母黃金鑄像裝,登上一艘「瑪麗·迪爾」號的帆船上逃走。
不料,到了海上,船長見財起意,殺死了西班牙總督,為了安全起見,船長將財寶藏進了可可島上的一個神秘的洞穴內。在以後的日子裡,他卻一直沒有找到適當機會重返可可島取走寶藏,直至1844年,船長離開人世,只是留下了一-張難辨真偽的藏寶圖。史蒂文森以此為背景寫出《金銀島》一書。
❺ 斯蒂文森kidnapped簡介
kidnapped的翻譯為《綁架》
1、作品簡介
Conrad和 Ellie是紐約市一對有錢有勢的夫婦,某天他們的孩子突遭綁架,周圍每個人都有嫌疑。FBI和一個私人談判小組相繼介入此案。
大家都認為無法及時解救這個孩子,但隨著劇情的推移,這個表面上看起來"完美無缺"的家庭卻逐漸暴露出不為人知的秘密。這部電視劇所聚焦的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游戲,綁匪、執法機構(FBI、私人談判小組)和表裡不一的受害人家庭三方暗暗角力。
2、作者簡介
羅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1850一1894),蘇格蘭隨筆作家、詩人、小說家、游記作家、新浪漫主義代表。斯蒂文森出生於蘇格蘭愛丁堡,早年就讀於愛丁堡大學。他從學生時代起即酷愛文學,一生多病,但有旺盛的創作力。
斯蒂文森的作品題材繁多,構思精巧,其探險小說和驚險小說更是富於獨創性和戲劇性力量,其代表作有《金銀島》《化身博士》《誘拐》等,斯蒂文森亦以之在讀者中獲得巨大聲望。對他的詩人身份,一般讀者並不了解。
他逝世以後,長期被認為只是一位模仿他人風格的散文作家和兒童讀物及通俗讀物作家,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才被有識者推崇為具有獨創性和才能的作家。
1、創作特點
史蒂文森的小說在敘事聚焦方面的靈活多變及創造性,說明了他一直秉持的對技巧的多樣性的有意識的創造。這是史蒂文森作為一位著名的浪漫主義小說家的一面,而另一方面。雖然史蒂文森以冒險小說聞名,他卻認為自己是個散文家和現實主義者。
從他的散文創作來看,史蒂文森是一位現實主義者,一位對生活模式及行為敏銳的觀察家。描寫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現實中的真情實感,這些正是他的蘇格蘭散文的特點。史蒂文森作為一名散文家的一面是不應該受到忽視的。
例如《金銀島》在小說伊始便以少年吉姆·霍金斯的口吻採用倒敘進行描述:「鄉紳屈利勞尼先生、李甫西大夫和其他幾位紳士要我把有關藏寶島的全部詳情從頭至尾毫無保留地寫下來……我就拿起筆來,回到我父親開設本葆將軍客店裡的時代。」
這首先為整部作品定下了一個基調,即讀者必須跟隨第一人稱的「我」來回憶整個已經發生過的冒險歷程。第一人稱的設置可以迅速拉近讀者與作品文本之間的距離,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受,增加作品的感染力。
而以「回憶」的口吻進行倒敘則從時空邏輯的維度確立了整個歷險是已經發生過了的,因而它具有絕對的、不容置疑的真實性。
史蒂文森早期生活在大英帝國本土,與同時代的大多數作家一樣,潛意識里認可帝國有理的觀念,為帝國事業寫作。隨著其遠離大英帝國本土。長時間生活在土著人中間,目睹了帝國給當地土著人帶來的破壞和災難。
轉而同情土著人,對帝國的侵略破壞行為表示憤怒,在其後的作品中更多地表達了作者反對殖民的願望和立場,完成了從殖民到後殖民寫作的轉變。
史蒂文森作品中體現出超於其時代的精神,作為白人作家,他體恤被殖民者之痛,不齒列強殖民行徑,明辨是非不偏不倚。
例如《弗麗沙海灘》、《海島之夜娛樂記》和《在南洋》等游記散文和故事集,描繪了一個夢幻般美麗和諧的海島世界。尤其重要的是,他於1892年出版了堪稱史著的《歷史的注腳》。
這部作品主要依據他自己在薩摩亞的經歷寫成,詳細記錄了在西方殖民者的策劃操縱下,薩摩亞島上內戰之火肆意蔓延,島民飽受塗炭的史實,字里行間流露著對殖民者罪惡行徑的憤慨,表達了對土著人的深切同情。
這部作品文筆犀利、鞭撻無情,最為集中地體現了作者反殖民、主張種族和文明平等的思想。
批評家認為史蒂文森將文學和民俗融合成新的傳統,才使得他的浪漫冒險作品更有批評價值。結合現代性與魔幻性,試圖用民間信以為真的迷信傳說來顛覆英國傳統文學文化的統治地位,沖破英帝國主義的禁錮。
史蒂文森經過一段時間的散文和文學評論寫作後開始了短篇小說的創作。自1877年發表第一個短篇《借宿一夜》以來,史蒂文森一直致力於短篇小說的敘述技巧和人物呈現的革新。
他的短篇在風格和主題上跨度很大,有懸疑故事,也有寓言式幻想故事,有冒險故事也有性格分析經典,從多方面反映了作者個性和創作的多面性。
2、作者影響
史蒂文森在世時是一位名人,但隨著現代文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崛起後,他的作品被歸類為兒童文學與恐怖小說的類型。史蒂文森遭到一些像維吉尼亞·伍爾芙與倫納德·伍爾夫(Leonard Woolf)的批評,而他也逐漸被排除在學校教授的文學經典之外。
這種情況在1973年達到巔峰,當年厚達2000頁的《牛津英文文學選集》完全忽略了史蒂文森。而《諾頓英國文學選集》從1968年到2000年為止也沒有提到史蒂文森,只有2006年的第8版才包括他在內。
在20世紀晚期,史蒂文森開始被重新評價成一位擁有過人洞察力的藝術家、文學理論家、隨筆作家與社會評論家,也被認為是南太平洋殖民歷史的見證人與人類學家。隨著新的學術研究,他被認為與約瑟夫·康拉德及亨利·詹姆斯地位相當。
無論學術反應是如何,史蒂文森仍然是非常受歡迎的。根據《翻譯索引》(Index Translationum)的資料顯示,史蒂文森排名第25位,位於查爾斯·狄更斯、奧斯卡·王爾德與愛倫·坡之前。
史蒂文森是英國文學新浪漫主義的代表之一,也是最多產的作家之一。他的浪漫冒險小說是自《沃爾特·斯科特爵士》問世以來英國最受公眾喜愛的作品。
小說《金銀島》(Treasure Island)(1883年),是關於尋找海盜寶藏的故事,也是他的浪漫小說中最受歡迎的一部,同時還是最受歡迎的英語兒童書籍之一。《化身博士》(1886年),是一部關於人類雙重性格的諷刺性小說,同時也是描述心理活動的懸疑恐怖小說。
《兒童詩園》(1885年),是一部經典作品。在怪誕題材的「馬克漢姆」和「醜陋的珍妮特」、悲劇題材的《法理絲的海灘》、幻想題材的《邁爾斯特·多爾閣下》等作品中,史蒂文森證明了自己還是一位短篇小說大師。史蒂文森是英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將短篇小說當作一個體裁探索的作家。
在他之前,司各特和狄更斯認為短篇小說是低於長篇的體裁,從而當作長篇的副產品來寫作。他的散文、游記以及信函文字優美、內容睿智且見聞廣博。
史蒂文森的著作使得他在有生之年非常受歡迎,受到了許多作家的贊美,其中包括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歐內斯特·海明威等文學大師。但是在他去世後他的文學聲譽開始下降,並且後人僅僅認為他是一名傑出的兒童故事作家。
網路-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許多現代主義的作家並不認同他,因為史蒂文森是大眾化的,而且他的作品並不符合他們所定義的文學。然而,到了20世紀中期,評論家對其作品進行了新的評價,開始審視史蒂文森而且將他的作品放入西方經典中,並將他列為19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時至今日,史蒂文森的詩集《兒童詩苑》仍是英國家喻戶曉的兒童讀物中的優秀作品。《不列顛網路全書》高度評價他的兒童詩是「無與倫比」的。他的抒情詩集《矮樹叢》也同樣受到廣泛歡迎和高度贊揚。
❻ <<夜鶯>>中心思想
濟慈的夜鶯歌
介紹:濟慈(1795—1821),英國詩人。他出身貧苦,做過葯劑師的助手,年輕時就
死於肺病。
詩中有濟慈(Jonh Keats)的《夜鶯歌》,與禽中有夜鶯一樣的神奇。除非你親耳
聽過,你不容易相信樹林里有一類發痴的鳥,天晚了才開口唱,在黑暗裡傾吐他的妙樂,
愈唱愈有勁,往往直唱到天亮,連真的心血都跟著歌聲從她的血管里嘔出;除非你親自
咀嚼過,你也不易相信一個二十三歲的青年有一天早飯後坐在一株李樹底下迅筆的寫,
不到三小時寫成了一首八段八十行的長歌,這歌里的音樂與夜鶯的歌聲一樣的不可理解,
同是宇宙間一個奇跡,即使有哪一天大英帝國破裂成無可記認的斷片時,《夜鶯歌》依
舊保有他無比的價值:萬萬里外的星亘古的亮著,樹林里的夜鶯到時候就來唱著,濟慈
的夜鶯歌永遠在人類的記憶里存著。
那年濟慈住在倫敦的Wentworth Place①。百年前的倫敦與現在的英京大不相同,
那時候「文明」的沾染比較的不深,所以華次華士②站在威士明治德橋上,還可以放心
的謳歌清晨的倫敦,還有福氣在「無煙的空氣」里呼吸,望出去也還看得見「田地、小
山、石頭、曠野,一直開拓到天邊」。那時候的人,我猜想,也一定比較的不野蠻,近
人情,愛自然,所以白天聽得著滿天的雲雀,夜裡聽得著夜鶯的妙樂。要是濟慈遲一百
年出世,在夜鶯絕跡了的倫敦市裡住著,他別的著作不敢說,這首夜鶯歌至少,怕就不
會成功,供人類無盡期的享受。說起真覺得可慘,在我們南方,古跡而兼是藝術品的,
止淘成③了西湖上一座孤單的雷峰塔,這千百年來雷峰塔的文學還不曾見面,雷峰塔的
映影已經永別了波心!也許我們的靈性是麻皮做的,木屑做的,要不然這時代普遍的苦
痛與煩惱的呼聲還不是最富靈感的天然音樂;——但是我們的濟慈在哪裡?我們的《夜
鶯歌》在哪裡?濟慈有一次低低的自語——「I feel the flowers growing on
me」。意思是「我覺得鮮花一朵朵的長上了我的身」,就是說他一想著了鮮花,他的本
體就變成了鮮花,在草叢里掩映著,在陽光里閃亮著,在和風里一瓣瓣的無形的伸展著,
在蜂蝶輕薄的口吻下羞暈著。這是想像力最純粹的境界:孫猴子能七十二般變化,詩人
的變化力更是不可限量——沙士比亞戲劇里至少有一百多個永遠有生命的人物,男的女
的、貴的賤的、偉大的、卑瑣的、嚴肅的、滑稽的,還不是他自己搖身一變變出來的。
濟慈與雪萊最有這與自然諧合的變術;——雪萊制《雲歌》時我們不知道雪萊變了雲還
是雲變了;雪萊歌《西風》時不知道歌者是西風還是西風是歌者;頌《雲雀》時不知道
是詩人在九霄雲端里唱著還是百靈鳥在字句里叫著;同樣的濟慈詠「憂郁」「Odeon M
elancholy」時他自己就變了憂郁本體,「忽然從天上掉下來像一朵哭泣的雲」;他贊美
「秋」「To Autumn」時他自己就是在樹葉底下掛著的葉子中心那顆漸漸發長的核仁兒,
或是在稻田裡靜偃著玫瑰色的秋陽!這樣比稱起來,如其趙松雪④關緊房門伏在地下學
馬的故事可信時,那我們的藝術家就落粗蠢,不堪的「鄉下人氣味」!
①Wentworth Place,即文特沃思村。實際上,該處是濟慈的女友范妮·布勞納
的家,濟慈寫《夜鶯頌》的時候還在漢普斯泰德,他是去義大利療養前的一個月才搬到
這里的。
②華次畢士,通譯華茲華斯(1770—1850),英國詩人,湖畔派的代表人物。
③淘成,浙江方言,這里是「剩存」的意思。
④趙松雪,即趙孟俯(1254—1322),元代書畫家。其書法世稱「趙體」,畫工山
水、人物、鞍馬,尤善畫馬。
他那《夜鶯歌》是他一個哥哥死的那年做的,據他的朋友有名肖像畫家Robert Ha
ydon①給Miss Mitford②的信里說,他在沒有寫下以前早就起了腹稿,一天晚上他們倆
在草地里散步時濟慈低低的背誦給他聽——「……in alow,tremulous undertone whi
ch affected me extremely.③
①Robert Haydon,通譯羅伯特·海登(1786—1846),英國畫家、作家。
②Miss Mitford,通譯米特福德小姐(1787—1855),英國女作家。
③這句英文的意思是:「……那低沉而顫抖的鳴囀深深地感染了我。」
那年碰巧——據著《濟慈傳》的Lord Houghton①說,在他屋子的鄰近來了一隻夜
鶯,每晚不倦的歌唱,他很快活,常常留意傾聽,一直聽得他心痛神醉逼著他從自己的
口裡復制了一套不朽的歌曲。我們要記得濟慈二十五歲那年在義大利在他一個朋友的懷
抱里作古,他是,與他的夜鶯一樣,嘔血死的!
①Lord Houghton,通譯雷頓爵士(1809—1855),英國詩人,曾出版濟慈的書
信和遺著。
能完全領略一首詩或是一篇戲曲,是一個精神的快樂,一個不期然的發現。這不是
容易的事;要完全了解一個人的品性是十分難,要完全領會一首小詩也不得容易。我簡
直想說一半得靠你的緣分,我真有點兒迷信。就我自己說,文學本不是我的行業,我的
有限的文學知識是「無師傳授」的。裴德①(Walter Pater)是一天在路上碰著大雨到
一家舊書鋪去躲避無意中發現的,哥德②(Goethe)——說來更怪了——是司蒂文孫③
(R.L.S.)介紹給我的,(在他的Art of WritCing④那書里他稱贊George Henr
y Lewes⑤的《葛德評傳》;Everyman edition⑥一塊錢就可以買到一本黃金的書)柏
拉圖是一次在浴室里忽然想著要去拜訪他的。雪萊是為他也離婚才去仔細請教他的,杜
思退益夫斯基⑦、托爾斯泰、丹農雪烏⑧、波特萊耳⑨、盧騷,這一班人也各有各的來
法,反正都不是經由正宗的介紹:都是邂逅,不是約會。這次我到平大⑩教書也是偶然
的,我教著濟慈的《夜鶯歌》也是偶然的,乃至我現在動手寫這一篇短文,更不是料得
到的。友鸞⑾再三要我寫才鼓起我的興來,我也很高興寫,因為看了我的乘興的話,竟
許有人不但發願去讀那《夜鶯歌》,並且從此得到了一個親口嘗味最高級文學的門徑,
那我就得意極了。
①裴德,通譯佩特(1839—1894),英國詩人、批評家,著有《文藝復興史研究》
等。
②哥德,通譯歌德(1749—1832),德國詩人,著有《浮士德》、《少年維特之煩
惱》等。
③司蒂文孫,通譯斯蒂文森(1850—1894),英國作家。
④Art of Writing,即《寫作的藝術》。
⑤George Henry Lewes,通譯喬治·亨利·劉易斯(1817—1878),美國哲學家、
文學評論家,還做過演員和編輯。
⑥Everyman edition,書籍的普及版。
⑦杜思退益夫斯基,通譯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國作家,著有《卡拉
馬佐夫兄弟》等。
⑧丹農雪烏,通譯鄧南遮(1863—1938),義大利作家。
⑨波特萊耳,通譯波德萊爾(1821—1867),法國詩人。
⑩平大,即平民大學。
⑾友鸞,即張友鸞(1904—1989),作家、翻譯家。當時他在主編《京報》副刊
《文學周刊》。
但是叫我怎樣講法呢?在課堂里一頭講生字一頭講典故,多少有一個講法,但是現
在要我坐下來把這首整體的詩分成片段詮釋它的意義,可真是一個難題!領略藝術與看
山景一樣,只要你地位站得適當,你這一望一眼便吸收了全景的精神;要你「遠視」的
看,不是近視的看;如其你捧住了樹才能見樹,那時即使你不惜工夫一株一株的審查過
去,你還是看不到全林的景子。所以分析的看藝術,多少是殺風景的:綜合的看法才對。
所以我現在勉強講這《夜鶯歌》,我不敢說我能有什麼心得的見解!我並沒有!我只是
在課堂里講書的態度,按句按段的講下去就是;至於整體的領悟還得靠你們自己,我是
不能幫忙的。
你們沒有聽過夜鶯先是一個困難。北京有沒有我都不知道。下回蕭友梅①先生的音
樂會要是有貝德花芬的第六個「沁芳南」②( The Pastoral Symphony)時,你們可
以去聽聽,那裡面有夜鶯的歌聲。好吧,我們只能要同意聽音樂——自然的或人為的—
—有時可以使我們聽出神:譬如你晚上在山腳下獨步時聽著清越的笛聲,遠遠的飛來,
你即使不滴淚,你多少不免「神往」不是?或是在山中聽泉樂,也可使你忘卻俗景,想
象神境。我們假定夜鶯的歌聲比我們白天聽著的什麼鳥都要好聽;他初起像是龔雲甫③,
嗓子發沙的,很懈的試她的新歌;頓上一頓,來了,有調了。可還不急,只是清脆悅耳,
像是珠走玉盤(比喻是滿不相乾的)!慢慢的她動了情感,彷彿忽然想起了什麼事情使
他激成異常的憤慨似的,他這才真唱了,聲音越來越亮,調門越來越新奇,情緒越來越
熱烈,韻味越來越深長,像是無限的歡暢,像是艷麗的怨慕,又像是變調的悲哀——直
唱得你在旁傾聽的人不自主的跟著她興奮,伴著她心跳。你恨不得和著她狂歌,就差你
的嗓子太粗太濁合不到一起!這是夜鶯;這是濟慈聽著的夜鶯,本來晚上萬籟靜定後聲
音的感動力就特強,何況夜鶯那樣不可模擬的妙樂。
①蕭友梅(1884—1940),音樂教育家,當時任北京女子師范大學音樂系主任。
②貝德花芬的第六個「沁芳南」,即貝多芬的《第六交響曲》。「沁芳南」是英語
交響曲Symphony一詞的音譯。
③龔雲甫(1862—1932),京劇演員,擅長老旦戲。下文中的「她」,是指他的角色身份。
好了;你們先得想像你們自己也教音樂的沉醴浸醉了,四肢軟綿綿的,心頭癢薺薺
的,說不出的一種濃味的馥郁的舒服,眼簾也是懶洋洋的掛不起來,心裡滿是流膏似的
感想,遼遠的回憶,甜美的惆悵,閃光的希冀,微笑的情調一齊兜上方寸靈台時——再
來——「in a low,tiemulous undertone」①——開通濟慈的《夜鶯歌》,那才對
勁兒!
①這句英文的意思是:「低沉顫抖的鳴囀」。
這不是清醒時的說話;這是半夢囈的私語:心裡暢快的壓迫太重了流出口來綣繾的
細語——我們用散文譯過他的意思來看:——
(一)「這唱歌的,唱這樣神妙的歌的,決不是一隻平常的鳥;她一定是一個樹林
里美麗的女神,有翅膀會得飛翔的。她真樂呀,你聽獨自在黑夜的樹林里,在架干交叉,
濃蔭如織的青林里,她暢快的開放她的歌調,贊美著初夏的美景,我在這里聽她唱,聽
的時候已經很多,她還是恣情的唱著;啊,我真被她的歌聲迷醉了,我不敢羨慕她的清
福,但我卻讓她無邊的歡暢催眠住了,我像是服了一劑麻葯,或是喝盡了一劑鴉片汁,
要不然為什麼這睡昏昏思離離的像進了黑甜鄉似的,我感覺著一種微倦的麻痹,我太快
活了,這快感太尖銳了,竟使我心房隱隱的生痛了!」
(二)「你還是不倦的唱著——在你的歌聲里我聽出了最香冽的美酒的味兒。啊,
喝一杯陳年的真葡萄釀多痛快呀!那葡萄是長在暖和的南方的,普魯罔斯①那種地方,
那邊有的是幸福與歡樂,他們男的女的整天在寬闊的太陽光底下作樂,有的攜著手跳春
舞,有的彈著琴唱戀歌;再加那遍野的香草與各樣的樹馨——在這快樂的地土下他們有
酒窖埋著美酒。現在酒味益發的澄靜,香冽了。真美呀,真充滿了南國的鄉土精神的美
酒,我要來引滿一杯,這酒好比是希寶克林靈泉的泉水,在日光里灧灧發虹光的清泉,
我拿一隻古爵盛一個撲滿。啊,看呀!這珍珠似的酒沫在這杯邊上發瞬,這杯口也叫紫
色的濃漿染一個鮮艷;你看看,我這一口就把這一大杯酒吞了下去——這才真醉了,我
的神魂就脫離了軀殼,幽幽的辭別了世界,跟著你清唱的音響,像一個影子似淡淡的掩
入了你那暗沉沉的林中。」
①普魯罔斯,通譯普羅旺斯,法國南方的一個省。
(三)「想起這世界真叫人傷心。我是無沾戀的,巴不得有機會可以逃避,可以忘
懷種種不如意的現象,不比你在青林茂蔭里過無憂的生活,你不知道也無須過問我們這
寒傖的世界,我們這里有的是熱病、厭倦、煩惱,平常朋友們見面時只是愁顏相對,你
聽我的牢騷,我聽你的哀怨;老年人耗盡了精力,聽憑痹症搖落他們僅存的幾莖可憐的
白發;年輕人也是叫不如意事蝕空了,滿臉的憔悴,消瘦得像一個鬼影,再不然就進墓
門;真是除非你不想他,你要一想的時候就不由得你發愁,不由得你眼睛裡鈍遲遲的充
滿了絕望的晦色;美更不必說,也許難得在這里,那裡,偶然露一點痕跡,但是轉瞬間
就變成落花流水似沒了,春光是挽留不住的,愛美的人也不是沒有,但美景既不常駐人
間,我們至多隻能實現暫時的享受,笑口不曾全開,愁顏又回來了!因此我只想順著你
歌聲離別這世界,忘卻這世界,解化這憂鬱沉沉的知覺。」
(四)「人間真不值得留戀,去吧,去吧!我也不必乞靈於培克司(酒神)與他那
寶輦前的文豹,只憑詩情無形的翅膀我也可以飛上你那裡去。啊,果然來了!到了你的
境界了!這林子里的夜是多溫柔呀,也許皇後似的明月此時正在她天中的寶座上坐著,
周圍無數的星辰像侍臣似的拱著她。但這夜卻是黑,暗陰陰的沒有光亮,只有偶然天風
過路時把這青翠蔭蔽吹動,讓半亮的天光絲絲的漏下來,照出我腳下青茵濃密的地土。」
(五)「這林子里夢沉沉的不漏光亮,我腳下踏著的不知道是什麼花,樹枝上滲下
來的清馨也辨不清是什麼香;在這薰香的黑暗中我只能按著這時令猜度這時候青草里,
矮叢里,野果樹上的各色花香;——乳白色的山楂花,有刺的野薔薇,在葉叢里掩蓋著
的芝羅蘭已快萎謝了,還有初夏最早開的麝香玫瑰,這時候準是滿承著新鮮的露釀,不
久天暖和了,到了黃昏時候,這些花堆里多的是採花來的飛蟲。」
我們要注意從第一段到第五段是一順下來的:第一段是樂極了的譫語,接著第二段
聲調跟著南方的陽光放亮了一些,但情調還是一路的纏綿。第三段稍為激起一點浪紋,
迷離中夾著一點自覺的憤慨,到第四段又沉了下去,從「already with thee!」①起,
語調又極幽微,像是小孩子走入了一個陰涼的地窖子,骨髓里覺著涼,心裡卻覺著半害
怕的特別意味,他低低的說著話,帶顫動的,斷續的;又像是朝上風來吹斷清夢時的情
調;他的詩魂在林子的黑蔭里聞著各種看不見的花草的香味,私下一一的猜測訴說,像
是山澗平流入湖水時的尾聲……這第六段的聲調與情調可全變了;先前只是暢快的惝恍,
這下竟是極樂的譫語了。他樂極了,他的靈魂取得了無邊的解說與自由,他就想永保這
最痛快的俄頃,就在這時候輕輕的把最後的呼吸和入了空間,這無形的消滅便是極樂的
永生;他在另一首詩里說——
①這句中的英文意為:「早已和你在一起」。
I know this being』s lease,
My fancy to its utmost bliss spreads,
Yet could I on this very midnight cease,
And the world sgaudy ensign see in shreds』
Verse,Fame and Beauty are in tense indeed;
But Death in tenser-Death is Life』shigh Meed.
在他看來,(或是在他想來),「生」是有限的,生的幸福也是有限的——詩,聲
名與美是我們活著時最高的理想,但都不及死,因為死是無限的,解化的,與無盡流的
精神相投契的,死才是生命最高的蜜酒,一切的理想在生前只能部分的,相對的實現,
但在死里卻是整體的絕對的諧合,因為在自由最博大的死的境界中一切不調諧的全調諧
了,一切不完全的都完全了,他這一段用的幾個狀詞要注意,他的死不是苦痛,是「Ea
seful Death」舒服的,或是竟可以翻作「逍遙的死」;還有他說「Quiet Breath」,
幽靜或是幽靜的呼吸,這個觀念在濟慈詩里常見,很可注意;他在一處排列他得意的幽
靜的比象——
AUTUMN SUNS
Smiling at ev e upon the quiet sheaves.
Sweet Sapphos Cheek-a sleeping infant』s breath-
The graal sand that througn an hour glass runs
A woodland rivulet,aPoet』s death
秋田裡的晚霞,沙浮①女詩人的香腮,睡孩的呼吸,光陰漸緩的流沙,山林里的小
溪,詩人的死。他詩里充滿著靜的,也許香艷的。美麗的靜的意境,正如雪萊的詩里無
處不是動,生命的振動,劇烈的,有色彩的,嘹亮的。我們可以拿濟慈的《秋歌》對照
雪萊的《西風歌》,濟慈的「夜鶯」對比雪萊的「雲雀」,濟慈的「憂郁」對比雪萊的
「雲」,一是動、舞、生命、精華的、光亮的、搏動的生命,一是靜、幽、甜熟的、漸
緩的「奢侈」的死,比生命更深奧更博大的死,那就是永生。懂了他的生死的概念我們
再來解釋他的詩:
①沙浮,通譯莎福(前7—前6世紀),古希臘女詩人。
(六)「但是我一面正在猜測著這青林里的這樣那樣,夜鶯他還是不歇的唱著,這
回唱得更濃更烈了。(先前只像荷池裡的雨聲,調雖急,韻節還是很勻凈的;現在竟像
是大塊的驟雨落在盛開的丁香林中,這白英在狂顫中繽紛的墮地,雨中的一陣香雨,聲
調急促極了)所以他竟想在這極樂中靜靜的解化,平安的死去,所以他竟與無痛苦的解
脫發生了戀愛,昏昏的隨口編著鍾愛的名字唱著贊美他,要他領了他永別這生的世界,
投入永生的世界。這死所以不僅不是痛苦,真是最高的幸福,不僅不是不幸,並且是一
個極大的奢侈;不僅不是消極的寂滅,這正是真生命的實現。在這青林中,在這半夜裡,
在這美妙的歌聲里,輕輕的挑破了生命的水泡,啊,去吧!同時你在歌聲中傾吐了你的
內蘊的靈性,放膽的盡性的狂歌好像你在這黑暗裡看出比光明更光明的光明,在你的葉
蔭中實現了比快樂更快樂的快樂;——我即使死了,你還是繼續的唱著,直唱到我聽不
著,變成了土,你還是永遠的唱著。」
這是全詩精神最飽滿音調最神靈的一節,接著上段死的意思與永生的意思,他從自
己又回想到那鳥的身上,他想我可以在這歌聲里消散,但這歌聲的本體呢?聽歌的人可
以由生入死,由死得生,這唱歌的鳥,又怎樣呢?以前的六節都是低調,就是第六節調
雖變,音還是像在浪花里浮沉著的一張葉片,浪花上涌時葉片上涌,浪花低伏時葉片也
低伏;但這第七節是到了最高點,到了急調中的爭調——詩人的情緒,和著鳥的歌聲,
盡情的涌了出來;他的迷醉中的詩魂已經到了夢與醒的邊界。
這節里Ruth①的本事是在舊約書里The Book of Ruth②,她是嫁給一個客民的,
後來丈夫死了,她的姑要回老家,叫她也回自己的家再嫁人去,羅司一定不肯,情願跟
著她的姑到外國去守寡,後來他在麥田裡收麥,她常常想著她的本鄉,濟慈就應用這段
故事。
①Ruth,通譯露絲(本文譯作羅司),聖經《舊約·路得記》中的一個人物。不
過,濟慈的《夜鶯頌》至第七節才用到這個典故,徐志摩這里把她錯到第六節里去了。
②The Book of Ruth,即《舊約·路得記》。
(七)「方才我想到死與滅亡,但是你,不死的鳥呀,你是永遠沒有滅亡的日子,
你的歌聲就是你不死的一個憑證。時代盡遷異,人事盡變化,你的音樂還是永遠不受損
傷,今晚上我在此地聽你,這歌聲還不是在幾千年前已經在著,富貴的王子曾經聽過你,
卑賤的農夫也聽過你:也許當初羅司那孩子在黃昏時站在異邦的田裡割麥,他眼裡含著
一包眼淚思念故鄉的時候,這同樣的歌聲,曾經從林子里透出來,給她精神的慰安,也
許在中古時期幻術家在海上變出蓬萊仙島,在波心裡起造著樓閣,在這裡面住著他們攝
取來的美麗的女郎,她們憑著窗戶望海思鄉時,你的歌聲也曾經感動她們的心靈,給他
們平安與愉快。」
(八)這段是全詩的一個總束,夜鶯放歌的一個總束,也可以說人生的大夢的一個
總束。他這詩里有兩相對的(動機);一個是這現世界,與這面目可憎的實際的生活:
這是他巴不得逃避,巴不得忘卻的,一個是超現實的世界,音樂聲中不朽的生命,這是
他所想望的,他要實現的,他願意解脫了不完全暫時的生為要化入這完全的永久的生。
他如何去法,憑酒的力量可以去,憑詩的無形的翅膀亦可以飛出塵寰,或是聽著夜鶯不
斷的唱聲也可以完全忘卻這現世界的種種煩惱。他去了,他化入了溫柔的黑夜,化入了
神靈的歌聲——他就是夜鶯;夜鶯就是他。夜鶯低唱時他也低唱,高唱時他也高唱,我
們辨不清誰是誰,第六第七段充分發揮「完全的永久的生」那個動機,天空里,黑夜裡
已經充塞了音樂——所以在這里最高的急調尾聲一個字音forlorn①里轉回到那一個動機,
他所從來那個現實的世界,往來穿著的還是那一條線,音調的接合,轉變處也極自然;
最後糅和那兩個相反的動機,用醒(現世界)與夢(想像世界)結束全文,像拿一塊石
子擲入山壑內的深潭裡,你聽那音響又清切又諧和。餘音還在山壑里回盪著,使你想見
那石塊慢慢的,慢慢的沉入了無底的深潭……音樂完了,夢醒了,血嘔盡了,夜鶯死了!
但他的余韻卻裊裊的永遠在宇宙間回響著……
①forlorn,孤寂。
十三年十二月二日夜半
對徐志摩來說,藝術即生活,因為兩者的目的只有一個:美。
美是自然的,刻意造作都與其無緣。這正如康河的柔波,搖曳的水草,夜半的明月。
他心靈中的點點情絲,在被外界融合的瞬間,就會洋溢出美文。就象「輕輕的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那樣的空靈,如「我不知道
/風往那一個方向吹——/我是在夢里/在夢的輕波里依洄」那般的令人迷醉。
在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徐志摩的詩文抒情的濃郁為最。不信你看《濟慈的夜鶯》。
開篇即是「詩中有濟慈(John Keats)的《夜鶯歌》,與禽中有夜鶯一樣的神奇」。
美妙的比喻,信手拈來。傾刻間,你閱讀的慾望升起,於是,你無法終止你對美的好奇,
一氣讀完,不忍釋卷。你再往回翻,想要找到這美產生的原因,瞑思良久,不得所以然。
看結構,平淡無奇;分析語詞,他敘述如白話,尾尾道來;他的散文抒情如他的詩歌,
情感的褳漪是片片的粼光,而不會刺得你掙不開眼。可你就是認為手中的短文不同凡響,
象聽完一首迷人的歌,聽完後,而它的「余韻卻裊裊的永遠在宇宙間回響著……」
讀徐志摩的散文,你不能去解釋,也不要去字字句句的條分縷析。他的散文如他的
詩一樣,是許多美的意象的感受,是情緒的自如流淌,是心靈振顫的曲線。就象你無論
如何說不出「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為何絕妙為何讓你看完再也無法忘
記,也無法在相同的情境下只會脫口而出而難以創造出更好的詩句一樣。你佩服,你感
嘆,你不得不承認天才藝術家心靈的寶貴,你會說那是徐志摩那顆易感的心的專利品。
世上最寬廣的是大海,最復雜的是人的心靈。心靈說不盡也說不清。真正出自心靈
的產物比如美文,它不可細說,不可析,只可感。濟慈寫《夜鶯歌》時感到鮮花一朵朵
長上了他的身,徐志摩感到濟慈的「詩魂在林子的黑蔭里聞著各種看不見的花草的香味,
私下一一的猜測訴說,像是山澗平流入湖水時的尾聲……」。感覺是無聲的交流,是尋
找心靈共振,是美的再造和延伸。
我固執地以為一定是上帝讓徐志摩那顆心早些休息的。他即使閉上雙眼,美的事物
經過時,他也會驟然間睜開,然後用心去籠罩它。我猜想,美的東西一定有一種光茫,
它們出現就能射穿他的心。
徐志摩崇尚高雅脫俗冰清玉潔的美,如曼殊斐兒的仙姿靈態;他欣賞瀟灑的美,如
翩翩的雪花飛舞,如河畔的金柳,夕陽中的新娘;他迷念於大自然的美,如夜鶯的歌般
婉轉悠揚,如山花爛漫;他沉醉於凄惋悲哀的美,如濟慈的喋血嘔歌,夢里的傷悲……
似乎有某種預感,他竟然在他不多的散文中多次寫到那些早殤的天才。難道那也是
一種心靈的共同的鳴響?他彷彿對他們更是情有獨鍾。手捧他寫的《曼殊斐兒》,《濟
慈的夜鶯歌》,遙看東方上空漂浮無定的雲彩,心中不禁倀然。漫遊藍天上的徐志摩,
你的英靈該化作了天邊的彩虹吧?
天地之間,環宇之內,你是不死的美的精靈。
參考資料:http://www2.fjau.e.cn/xcb/books/mo/051.htm
❼ bed in summer背景故事梗概
詩集寫作時斯蒂文森已身在加利福尼亞,仍然不難讀出童年生活於他的深刻記憶.這首小詩直接取材於童年生活的即景.
夏天的英格蘭,清晨四點多天就亮了,而落日非常晚,夏至前後落日要接近十點,而真正天黑要到十點之後.這漫長的白天,許多亞洲學生都一下子適應不了.天黑了做晚飯,這個順理成章的行為到了夏天便亂了套,十一二點廚房燈火通明是毫不奇怪的.偶然晚上十點走在街上,恍如夢境——天是趨暗的藍色,彷彿黃昏剛剛降臨.幾乎是個不完全的白夜了,我同S打趣說.我與漫長的白天相處地相當融恰,它讓我不時想起托斯陀耶夫斯基的《白夜》,許久之前便開始對白夜的迷戀終於從紙上立了起來——盡管不是完全的.
斯蒂文森出生成長在蘇格蘭的愛丁堡,緯度較之英格蘭更北.這首小詩是他童年記憶花園的一朵花,應該說,這朵花相當鮮麗、顯眼.整首詩是出自個小孩的視角,他/她帶著怨氣想,為什麼夏天時大白天就得上床.概述起來是十分簡單的,然而將這簡單的疑問還原到一個天真單純的孩子心裡,便顯可愛了.這是孩子的思維,是一個孩子眼中的夏天,自然界的其他變化在他/她眼中被淡化了,他/她最在乎的就是大白天就得上床睡覺,即使已到了睡覺時間,他/她念念不忘的是,浪費了多少玩的時間啊.夜晚卻又是白天,這段讓人疑惑的魔幻時刻,通過一個不甘心睡覺的孩子被畫出了.
字母旇孱禹揢 2014-12-09
❽ 給外婆點燈的人又多了一個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什麼
1、《點燈的人》是英國著名作家斯蒂文森的一首詩歌,詩中那個叫李利小夥子總會在太陽落山後在街角點亮街燈,溫暖每個路人的心。
2、給外婆點燈的人又多了一個,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指世界上善良的人很多,在溫暖著每一個人的心,表達了一種感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