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西歐封建社會長期分裂的原因
1、地理原因。因為西歐被許多河流,山脈分的支離破碎,邊緣也被海洋切割。
2、民族原因。最初,由於地理原因,在不同的地域漸漸發展了不同民族。他們之間的文化,社會習俗等差別較大,又沒有一個具有較大優勢的民族,可以統治或同化其他民族。
3、教會原因。教會的最高地位,不允許有更為大一統的終極權力的出現。教會經常會幫助一個領主攻打另外一個,以求得他自身的利益,這也促成了西歐的分裂。
4、貴族世襲制。在中國,只有皇族是可以世襲的,而在西歐,可以世襲的貴族有很多,他們的權力都很大,互相傾軋,勾心鬥角並時時發生戰爭。雖然,在一段時期內,會有一族比較占優勢,但由於世襲的,穩固的貴族系統的存在,限制了它的權力。
5、政治制度為封建制。封君將土地分封與封臣,封臣再將土地封於他的封臣。也就是說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如英國金雀花王朝就曾經擁有法國的安茹、諾曼底、布列塔尼等地擁有大量領土。土地的繼承問題也是造成割據和戰爭的原因。
『貳』 英國當今社會問題及根源是什麼
1、Single parent families, bus fare hikes and civil partnerships are among the markers of Britain's changing society. The government's Social Trends Report 2007 is the latest snapshot of life in the UK - and has revealed some surprising findings.
單親家庭增多、公交費提價和同性同居的現象成為目前英國最顯著的社會問題。英國政府近日公布的《2007社會趨勢報告》展現了英國人最新的生活狀態,其中揭示的一些現象挺讓人震驚。
2、The report found nearly a quarter of all British children now live in single parent families. The finding is also marked by race - in black Caribbean families 48% of children live with one parent compared to 10% of children raised in Indian families.
調查報告發現,目前,有將近四分之一的英國兒童生活在單親家庭。這一問題帶有種族性,如來自加勒比海岸的黑人移民兒童中有48%的人生活在單親家庭里,而來自印度的移民兒童只有10%生活在單親家庭里。
3、As the number of single parent families increases, so does the number of households. In spring 2006 there were 24.2 million households in Great Britain, an increase of 30% since 1971. Over the same period, the population of Great Britain increased by only 8%.
在單親家庭增多的同時,英國家庭的總數也在增加。2006年春天,英國共有2420萬戶家庭,比1971年增加了30%,而這段時間,英國的人口數僅增加了8%。
4、More households mean more waste - but at least Britons are getting better at recycling. There was a threefold increase in the volume of household waste collected for recycling or composting in England between 1996/97 and 2004/05.
增加的家庭數就意味著生活垃圾的增多,但是英國人循環利用資源的意識在增強。在1996/97年至2004/05年期間,英國循環利用或轉化為肥料的垃圾為以前的3倍。
5、With more people living alone, the demand for smaller properties is higher than ever. The proportion of newly-built homes with two bedrooms rose from 25% to 42% in England between 2001/02 and 2005/06, replacing homes with 4 or more bedrooms as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new build.
隨著單身生活者增多,小戶型住房的需求呈現前所未有的增長。2001/02年至2005/06年期間,一室兩廳的房源需求率從20%增長到42%。這些小戶型住房代替有4間以上卧室的大房子成為新的熱銷房源。
6、Children from poorer households are shown to be suffering from an increased risk of mental illness. Eighteen per cent of boys and 13% of girls aged 5 to 16 in Great Britain, living in households with a gross weekly income of under £100, have a mental disorder.
調查顯示,貧困家庭的孩子患上心理疾病的情況增加。英國5歲至16歲的少年兒童中,在每周總收入低於100英鎊的家庭中,8%的男孩和13%的女孩患有心理疾病。
7、Ethnic background continues to be a factor influencing the affluence of a family. Some 86% of children in Pakistani/Bangladeshi households in the UK were in the bottom 40% of households ranked by disposable income compared with 49% of all children.
家庭種族背景仍然是影響家庭經濟狀況的關鍵因素。生活在英國的86%的巴基斯坦或孟加拉移民兒童的家庭收入低。
8、Britain's kids are safer on the roads, the report found. The UK road accident death rate for children aged 14 or under, at 1.3 per 100,000 population, was one of the lowest in Europe. Luxembourg had the lowest recorded rate, at less than 0.1 per 100,000 population, while Poland had the highest at 3.6 per 100,000 population.
調查發現,英國孩子在馬路上玩耍時較為安全。14歲以下的英國少年兒童的車禍死亡率為百萬分之十三,這在歐洲國家中較低。
9、Our kids are also more connected than ever. Around 50% of eight to 11-year-olds have their own mobile phones, the report says.
孩子們相互間聯系比以往更方便了。8歲至11歲的孩子中有大約一半的人擁有自己的手機。
10、There were 15,700 same-* civil partnerships formed in the UK between December 2005 and September 2006. Of these, 93% were in England and Wales, 6% were in Scotland and 1% were in Northern Ireland.
2005年12月至2006年9月,英國統計到的同性同居者共有1.57萬對。其中,93%的人生活在英格蘭和威爾士,6%的人在蘇格蘭,1%的人在北愛爾蘭。
11、An astonishing price hike of 168% hit bus and coach fares between 1997 and 2006 in the UK.
1997年至2006年,英國公交車費上漲了168%。
12、The Social Trends Report also found that Britain has never been a more attractive holiday destination. Thirty million overseas residents visited the UK in twelve months - a new high. The last peak was in 1998 with 25.7 million visitors.
《2007社會趨勢報告》還指出,英國從沒有像現在這樣受到外國遊客的關注。2006年,英國迎來3000萬外國遊客,創歷史新高。上一個旅遊高峰期為1998年,共迎來2570萬遊客。
13、Prices may be rising, but savvy shoppers are finding bargains on the net. Between January and April 2006, 42% of alts aged 16 and over in Great Britain purchased something online in the 12 months before interview.
物價上漲並沒有影響英國人的購物熱情,許多人更是開始了在網上的購物生活。2006年1月至4月,英國16歲以上的人群中,42%的人經歷了網上購物。
14、In poorer families, however, there is little disposable income to bid away on eBay. UK households in the bottom fifth of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are spending 19% of their income on basic essentials of housing, fuel and power, compared with 7% spent by households with an income in the top fifth.
然而,低收入家庭可不能隨便在網上購物。調查顯示,家庭可支配收入排在倒數第5位的英國家庭需用19%的收入來支付住房、暖氣和電等生活必需品,而家庭可支配收入排在正數第5位的英國家庭在這方些方面的開支僅為收入的7%。
15、Britons are living longer than ever - but we're spending more time ill.The expected number of years spent in poor health in Great Britain rose from 6.4 to 8.8 for men between 1981 and 2002, and from 10.1 to 10.6 for women.
英國人的壽命比以往更長,但生病的時間也更多。1981年至2001年間統計的數據表明,英國男性生病的時間由原來的6.4年上升到8.8年,女性由10.1年上升到10.6年。
倫敦消息:《衛報》:引述一位知名的政府健康專家的話說,情緒低落、焦慮和其它形式的精神疾病已超過失業,成為英國最大的社會問題。
倫敦經濟學院名譽教授萊亞德爵士說,15%的英國人受到情緒低落或焦慮的折磨。從經濟費用的角度來看,英國因此損失的生產力高達170億英鎊,約佔英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5%
根源:英國資本主義的弊端,社會壓力以及國家政策
『叄』 導致社會分層的根源是什麼
社會分層的根源在於社會分工和私有制
【摘要】:社會分層作為一種社會固有的現象和過程,其實質是社會資源在社會中的不均等分配,這種不平等必然要對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對社會分層的社會作用問題在理論上一直存在著兩種觀點,即功能論和沖突論。從現實來看,社會分層有雙重作用:一方面,社會分層會起到激勵作用,保持社會活力;另一方面,又會引起一定的競爭和沖突,影響社會穩定。
【關鍵詞】:社會分層;社會作用
一、社會分層的涵義
社會分層作為一種社會固有的現象和過程,是制度化了的社會不平等。它是社會成員在社會生活中由於獲取社會資源的能力和機會不同而呈現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級、不同層次的現象和過程,其實質是社會資源在社會中的不均等分配。社會分層主要有四個特點:一是每一層次內的社會成員在社會生活中具有大致的相同的地位,在經濟關系、政治傾向、收入水平、教育程度、社會聲望等方面表現出一定的相似性。二是不同的層次之間在縱向上存在著高低有序的等級關系。僅僅根據對某種相似性的劃分而形成的社會群體並不一定是分層,也可以是分類,如根據性別、民族、膚色等作出的劃分。只有當某種劃分在社會群體之間形成高低有序的不平等關系時,才屬於分層范疇。三是制度化的社會不平等。社會分層是「建立在法律或規則和結構基礎上的、已經制度化的、比較持久的社會不平等的體系。」當特定的社會利益分配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社會不平等體系固定下來,並為社會的主流文化所認同時,這種不平等就被制度化。社會不平等的制度化,提供了社會分層的產生機制。四是現象和過程的統一。一方面,社會分層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客觀地存在著。從靜態的角度來看,任何社會都有社會分層現象,並且它在一段時期內是相對穩定的。另一方面,社會分層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已有的社會不平等因素不斷否定和克服,但新的不平等又會相繼產生。沒有任何一個社會的等級秩序是僵死的,社會分層的狀態始終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
二、社會分層的社會作用
(一)社會分層作用的理論闡釋
社會分層是存在於社會生活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社會現象,社會分層本身直接體現了社會的不平等,這種不平等必然要對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就社會分層的社會作用這一問題而言,因歷代研究者們所關注的社會問題不同,研究的出發點和目標也不同,他們的理論觀點就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歸納起來,對社會分層的社會作用問題在傳統上一直存在著兩種觀點,即功能論和沖突論。
功能論認為,社會分層在各個社會中長期存在,是社會所必需的,因而是合理的。功能論的代表,美國社會學家帕森斯認為,社會分層並不是由社會成員個人的意願而產生的,它產生於社會的需要,並作為一種不平等體系維持了社會的正常運行和發展。功能主義社會學家戴維斯和莫爾提出的「戴維斯—莫爾理論」也系統的表述了社會分層的積極作用:社會分層通過社會獎賞的不平等分配,可以激勵人們更勤奮地工作,更好地勝任某些社會角色。戴維斯和莫爾認為,在一個社會中,各種社會職位的重要程度並不相同,而重要的社會職位必須由高素質並經過一定培訓的人去占據,以確保社會的正常運行和高效發展。
功能論對社會分層及其積極作用的理論解釋,曾經在社會學界引起了廣泛的興趣和重視,但也有一些不同的聲音指出這種分析所存在的嚴重缺陷。社會分層嚴重限制了那些非特權階層的機遇,人們在機會面前是不平等的;社會應給予所有的工作以適當的激勵,如果垃圾清運工因缺少激勵而不能完成工作,垃圾處理也會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分層不利於社會的穩定。事實上,功能論的基本觀點本身就存在缺陷,「任何一種制度在相當長的時間和相當大的空間中的存在是不能導出這種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和不可避免性這種邏輯結論的。」而沖突論者正是抓住了功能論觀點上的缺陷,與其展開理論上的交鋒。
沖突論認為,社會分層是造成人類不平等的主要根源,它將導致社會沖突,不僅是沒有價值的,而且是不合理的。英國社會學家達倫多夫是沖突論的代表人物,他認為社會分層使佔有不同社會資源的人們之間存在剝削和壓迫,將導致社會沖突。但他認為這些社會資源重要的不是生產資料的所有權,而是政治權力,擁有這些權力的集團可以通過權力來剝奪無權者,從而在社會分配中獲得更多的報酬。因此,達倫多夫眼中的社會分層是以權力為標准來劃分的。
(二)社會分層作用現實分析
功能理論和沖突理論分別從兩個不同的視角分析了社會分層的社會作用,他們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在這一問題上各持一端,但其理論解釋都具有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分層的雙重作用。
首先,從社會分層過程存在的競爭來看,社會分層激勵人們參與競爭,但又難以實現公平競爭。處於不同社會層次的人們就會獲得不同的利益,由此社會必然形成一種競爭機制,激勵人們奮發上進來取得較好的社會地位,整個社會則會形成一種強大的動力機制,推動社會不斷發展。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對於這種競爭的參與機會並不是人人平等的。在現實生活中,不同階層的人往往具有不同的競爭優勢,難以實現真正的公平競爭,這僅僅是指通過合法手段參與的競爭。社會分層還使一些無法通過合法手段謀取自身利益的人,轉而求助於非法途徑,這便成為社會犯罪的重要根源之一。
其次,從社會分層結果引起的社會不平等來看,這種不平等在推動社會發展的同時,也使剝削和壓迫成為可能。社會分層使不同位置的人因其對社會貢獻的大小不同,獲得的報酬也有所區別。因此,在社會物質財富不能滿足全體成員需要的情況下就能夠保證一批有能力的人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社會創造性活動中去,進而推動社會發展。
由此可見,社會分層有雙重作用:一方面,社會分層會起到激勵作用,保持社會活力。因此,一定程度的不平等分配比平均主義更能調動人們的勞動積極性。中國改革開放前的平均主義大鍋飯,使絕大多數人喪失了勞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改革開放後實行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則又重新喚起社會的活力。另一方面,圍繞「先富」和「後富」的問題在現實生活中又存在一些競爭和沖突,這種沖突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社會穩定,制約社會發展,可見,社會分層和社會不平等也會給個人和社會的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在現有的社會分層不可能完全消除的情況下,怎樣將不同層次的社會群體間的差別維持在一個可以承受的限度內,就成為政策研究必須解決的一個中心問題。
『肆』 英國脫歐正在進行時,為何有人說這是英國分裂的開始
因為脫歐在英國政府內部並不是一心一意的。在政府內部有兩個派系,主張脫歐的派系和反對脫歐的派系,現在關於脫歐這件重要的事情也是各有各的說辭,兩個派系在思想上誰都說服不了誰。
英國的脫歐行動可能是英國分裂的一個導火索,但同時脫歐對於英國來說也是一個有風險的挑戰。很多人看到英國兩個派系爭端,因此覺得英國分裂的開始就是英國脫歐,這只是一個不確定的猜測。
『伍』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原因 概括一下
於17世紀中期爆發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並非偶然發生而是有著極其深刻的社會根源。
(一)經濟基礎——資本主義經濟的興起和發展,它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最基礎的條件。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新航路開辟後,英國成為大西洋航路的中心,便利了英國的海外貿易和掠奪。
2.海外貿易的拓展,推動了英國工業革命的發展,手工工場在制呢、採煤、煉鐵、造船等領域建立並得到發展。
3.隨著制呢業的發展,「圈地運動」愈演愈烈,英國農村出現許多的資本主義牧場和農場,同時出現農業工人。在英國,資本主義已深入農村。
(二)階級基礎——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形成,他們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主要推動者和領導階級,是資產階級革命運動興起的必要條件。
海外貿易和掠奪的進行,圈地運動的發展,使英國的銀行家、大商人和手工工場主積累了大量的資本,逐漸形成新興的資產階級。在農村經營農場和牧場的農場主和牧場主,有的也經營工商業,他們成為新貴族,同其他資產階級分子有著共同額利益。
(三)客觀條件——海上霸權的確立
16世紀統治英國的都鐸王朝在竭力削弱舊貴族的勢力,同時鼓勵工商業和海外掠奪,打敗了老牌的殖民強國西班牙,建立了海上霸權,這一切客觀上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
(四)根本原因——封建制度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隨著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封建專制統治和資本主義發展的矛盾,成為英國社會的根本矛盾,它們矛盾的不斷激化,最終成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根本原因。
(五)直接原因——封建王朝專制統治導致階級矛盾的激化
17世紀,斯圖亞特王朝厲行專制,經常觸犯到資產階級的利益。又實行宗教專制,迫害「清教徒」。導致階級矛盾激化。
(六)思想基礎——清教運動
宗教改革後,英國國教在英國確立統治地位,清教運動主要目的是清除國教中的天主教殘余,這與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有非常多的共同要求,這一時期的資本主義並未取得對封建主義的絕對優勢,資產階級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成熟的理論體系,藉助清教運動這一形式成了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的主要選擇,它成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旗幟。
(七)導火線——蘇格蘭人民起義
1637年7月,國王查理一世強令蘇格蘭接受英國國教儀式和教主制,因而激起了蘇格蘭人民的極大憤怒。第二年,爆發了反英起義。為了籌措軍費討伐蘇格蘭人,1640年11月,查理一世被迫召開議會,企圖由議會通過法案,徵收新稅。當時,議會中議員都反對國王專制,他們不但拒絕通過征稅法案,而且要求限制王權。他們的斗爭得到了城鄉廣大群眾的支持,這次議會的召開,揭開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
『陸』 美國和英國因為什麼分裂,他們不是一個國家嗎
以上說法,都不懂美國的歷史。美國建立的之前,是一部分英國人,為了抗稅,來到美洲,後來在美洲建立了美利堅合眾國。美國與英國有淵源,但不是同一個國家,也不是英國的殖民地。看看美國的歷史,便知詳情。
『柒』 英國資產階級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時間:1640—1688年;性質:資產階級革命;
領導階級和人物: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克倫威爾);
任務: 推翻封建專制統治,發展資本主義。
革命中對立雙方: 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封建貴族
原因:1、新航路開辟後,歐洲的貿易中心從地中海區域轉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起來。 2、當時英國國王推行封建專制,阻礙英國資本主義進一步的發展,損害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 3、英國社會的各種矛盾激化。 4、蘇格蘭人民起義,成為導火線。因此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
根本原因:封建專制統治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
過程:導火線(直接原因):蘇格蘭人民起義
1 開始標志:1640年議會斗爭
2 內戰:克倫威爾領導議會軍打敗王軍,納西比戰役中議會軍中擊潰王軍主力。
3 .1649年處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國
4 克倫威爾就任「護國主」,實行獨裁
5 封建王朝復辟(查理二世)
6 結束: 1688年宮廷政變,推翻專制統治(詹姆士二世),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統治確立,標志革命結束。
鞏固(結果):1689年英國議會頒布《權利法案》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確立。
目的:限制國王權利(選舉權、控制議會權利、財政權、立法權、軍事權)
君主立憲制: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建立的政體,以法律形式限制國王權利,是資產階級和封建勢力妥協的結果。(英國:資本主義社會,君主立憲制;中國:封建社會,君主專制。)
意義:國內: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資產階級確立了的統治地位,為發展資本主義掃清道路;國際:推動了世界歷史的進程,開創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新時代。
『捌』 英國內戰的原因
英國內戰(英文:-{English Civil War}-),是1642年至1651年在英國議會派與保皇派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武裝沖突及政治斗爭;英國輝格黨稱之為清教徒革命(英文:-{Puritan Revolution}-),馬克思主義史觀稱之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English Bourgeois Revolution}-)。是一場導致資本主義制度在英國確立起來的革命。他對於英國和整個歐洲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歷史學家一般將革命開始的1640年作為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背景
16世紀開始,英國出現圈地運動,資本主義發展迅速。但是這不可避免的與當時的保守勢力產生沖突,因而到了1560年代英國出現清教運動,抨擊教會。到了17世紀初,斯圖亞特王朝的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時期議會中形成了反對派。1628年議會通過了限制王權的權利請願書。次年查理一世將議會解散,以後11年未再召集議會。
1630年代末發生了蘇格蘭人起義。查理一世為了籌措軍費,於1640年4月13日召開新的國會。遭到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議員的抵制,他們要求進一步限制王權,給予發展工商業的自由。但遭查理一世拒絕,於是於5月5日又解散了議會。史稱短期議會。
隨著蘇格蘭起義軍又大舉進攻,查理一世被迫於11月3日重開議會,議會一直存在到年4月20日,史稱長期議會。一般把這個議會的召開視為革命開始的標志。
第一次內戰
長期議會召開後,議會處死了國王的寵臣斯特拉福伯爵溫特沃思;通過《三年法令》,規定議會應定期召集,不經議會同意不得將其解散;廢除了星室法庭。經過多次的斗爭,查理一世無計可施,於1642年1月離開倫敦到英國北部約克郡。8月間在諾丁漢升起王家軍旗,宣布討伐國會,挑起了內戰。
在1645年6月納斯比戰役中,克倫威爾領導的國會軍隊戰勝了國王的軍隊,取得決定性的勝利。1646年6月又攻克國王的大本營牛津。第一次內戰以議會的勝利而結束,國王也成了議會的階下囚。
第二次內戰
1648年春,南威爾士、肯特、埃賽克斯等地王黨暴動,並與蘇格蘭軍隊同盟,發動了第二次內戰。克倫威爾在8月的普雷斯頓戰役中擊潰蘇格蘭軍隊,並將蘇格蘭並入英國,第二次內戰結束。
內戰結束後,1648年12月軍隊第二次開進倫敦,佔領了議會,將長老會派議員清洗出去,餘下議員約200餘人。此後,長期議會就稱為殘余議會。這個議會設立審判查理一世的最高法庭。1649年1月30日,最高法庭判決「查理·斯圖亞特作為暴君、叛徒、殺人犯及國家的敵人,應該被斬首」,查理一世被當眾處決。隨後,議會又先後通過取消上院和廢除君主制的決議。5月19日正式宣布英國為「沒有國王和上院」的共和國和自由邦。
年4月20日,克倫威爾解散了殘余的長期議會,另組小議會(貝爾邦議會)。因其中部分激進的議員不斷提出改革要求,小議會又被迫解散 。接著克倫威爾於年12月16日被宣布為護國主,共和制被推翻,建立了護國公制(護國政體)。
王朝復辟
1658年9月克倫威爾去世。此後,在高級軍官和議會之間展開爭奪權力的斗爭,國內政局動盪。駐扎在蘇格蘭的蒙克將軍率軍回到倫敦,並與亡命法國的查理·斯圖亞特達成復辟協議。1660年4月4日查理-{發}-表《布雷達宣言》 ,表示宣言發布後40天之內向國王表示效忠的一切革命參加者,可予寬大赦免。1660年5月查理回到倫敦登位,即查理二世,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1685年查理二世死後,其弟詹姆斯繼位,即詹姆斯二世。
1688年,輝格黨和托利黨發動光榮革命,廢黜詹姆斯二世,迎接其女兒瑪麗和女婿荷蘭執政威廉到英國來,尊為英國女王及國王,即瑪麗二世和威廉三世,並確立了君主立憲君主制。
1642~1648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反對封建專制王權的戰爭。
17世紀初,隨著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新貴族的力量日漸增強,在議會中形成反對派,要求分享權力。30年代末,蘇格蘭爆發反英起義,起義隊伍進入英國北部邊境,嚴重威脅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1640年11月,國王查理一世召開議會(史稱「長期議會」),要求議會徵集軍費鎮壓起義。但反對派佔多數的議會通過決議,將國王寵臣斯特拉福德伯爵判處死刑,並在《大抗議書》中要求國王任命議會所信任的人為樞密大臣。資產階級、新貴族與封建王權的矛盾發展到非用武力不能解決的地步。1642年1月,國王在逮捕反對派領袖的陰謀失敗後逃離倫敦,北上約克城,糾集保王勢力並組織軍隊,於8月22日在諾丁漢宣布「討伐」議會,挑起內戰。
第一次內戰(1642~1646)內戰開始後,英國分為兩個陣營:一方是以國王為首的封建貴族、英國國教上層僧侶和絕大部分宮廷官吏;另一方是擁護議會的資產階級、新貴族、城市平民和自耕農。從力量對比看,優勢在議會方面。議會控制的東部和南部地區經濟發達,財源充足,擁有重要的港口和船隊,能阻止大陸封建國家干涉;議會軍加上倫敦民兵共2.5萬餘人,得到人民群眾支持。而國王盤踞的北部和西部地區,地廣人稀,政治經濟落後;代表封建沒落勢力的王黨軍初時只有1.2萬人,但開戰後,國王在英格蘭西部和威爾士招募許多士兵,加上一些前來投效的封建貴族騎兵,王黨軍數量很快超過議會軍。戰爭初期,由於議會內主張與國王妥協的長老派把持軍隊領導權,作戰不堅決且缺乏統一指揮,使議會軍處於被動地位。1642年10月,王黨軍南下,試圖攻取倫敦。議會軍總司令埃塞克斯伯爵率部迎擊,23日與王黨軍在沃里克郡埃奇丘陵首次交戰。雙方各投入兵力7000餘人。戰斗從午後持續到黃昏,難分勝負。翌日,議會軍後撤。29日,王黨軍佔領牛津,11月12日攻佔距倫敦約11公里的布倫特福德,首都告急。次日,4000名倫敦民兵趕來增援議會軍,粉碎國王奪取倫敦的企圖。29日,王黨軍退守牛津,扎營過冬。1643年夏,王黨軍佔領約克郡幾個經濟較發達的城市,並南下進逼林肯郡。在西部和西南部,議會軍接連受挫。7月26日,王黨軍攻佔英國第二大港口布里斯托爾;至年底控制了3/5的國土。但在東部,曼徹斯特伯爵和O.克倫威爾領導的東部聯盟軍1.2萬人在林肯郡的格蘭瑟姆、蓋恩斯伯勒和溫斯比連戰告捷。
1644年,戰爭出現對議會軍有利的形勢。1月,利文伯爵率蘇格蘭盟軍2.1萬人進入英格蘭,配合議會軍解放約克郡大部地區,先後與F.費爾法克斯率領的議會軍和曼徹斯特伯爵率領的東部聯盟軍會師。6月,克倫威爾收復林肯郡大部地區。同時,議會軍開始圍攻約克城,並於7月2日在約克城西北與王黨軍展開內戰以來規模最大的馬斯頓草原之戰。克倫威爾的騎兵大敗王黨軍,扭轉議會軍的被動局面。16日,議會軍攻克約克城,並佔領北部地區。但埃塞克斯伯爵、曼徹斯特伯爵等長老派將領在康沃爾、紐伯里作戰不力,坐失戰機。1645年2月,在克倫威爾為首的獨立派要求下,議會通過改革軍隊制度的《新模範軍法案》,決定組建一支2.2萬人的新模範軍,其中步兵1.44萬人,騎兵7600人。4月,議會通過《自抑法》,解除長老派將軍的職務,任命T.費爾法克斯(F.費爾法克斯之子)為總司令,克倫威爾為副總司令兼騎兵司令。從此,議會軍的領導權完全掌握在獨立派手中。同年6月14日在內斯比之戰中,議會軍殲滅王黨軍主力,取得決定性勝利。1646年6月24日,議會軍攻克王黨軍大本營牛津,查理一世逃到蘇格蘭(後被議會贖回並將其囚禁),第一次內戰結束。
第二次內戰(1648)第一次內戰結束後,由於革命陣營內部各階級、階層的利益不同,長老派控制的議會和軍隊之間發生沖突,軍隊內部獨立派高級軍官和平等派士兵之間也出現嚴重分歧。1647年11月,國王乘機潛逃,於次年2月煽動各地王黨叛亂,再次挑起內戰。大敵當前,獨立派和平等派重新合作,共同鎮壓王黨勢力。戰爭在西部、東南部和北部三個地區展開。5月3日,克倫威爾率精銳部隊近7000人從倫敦向南威爾士進發,24日開始圍攻彭布羅克,但久攻不克,雙方僵持一個多月。7月11日,議會軍用重炮強攻,迫使要塞守軍投降。其間,費爾法克斯和H.艾爾頓率議會軍向肯特郡進軍,先後攻陷梅德斯通、羅切斯特和多佛爾等城市,拔除王黨軍在東南部的最後據點。懾於英國革命對蘇格蘭的影響,蘇格蘭長老派右翼由反對英國國王轉而支持王黨勢力。7月,J.漢密爾頓將軍率蘇格蘭軍隊南下英格蘭。克倫威爾揮師北上迎擊,於8月初攻佔諾丁漢,隨後回師向西突然出現在蘇格蘭軍隊翼側,8月中旬在普雷斯頓之戰中殲滅蘇格蘭軍主力。至8月下旬,蘇格蘭軍被肅清,漢密爾頓被俘,第二次內戰結束。1649年1月,國王查理一世被處死。5月,英國宣布為共和國。
英國內戰是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資產階級、新貴族依靠人民群眾推翻國王的封建專制統治,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鋪平了道路。戰爭期間,議會軍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尤其經過改革和組建新模範軍後,成為一支目標明確、紀律嚴明、士氣高昂的資產階級革命軍隊。作戰中,議會軍汲取三十年戰爭的經驗,採用線式戰術;重視諸兵種協同,發揮騎兵的機動性和突擊力;步兵和騎兵的密集突擊,尤其是騎兵對敵翼側的突擊對奪取勝利具有決定意義。
由於羊毛價格的上漲,從13世紀就已開始的英國「圈地運動」到16世紀在商品經濟比較發達的東南部地區迅速展開。「圈地運動」的結果是加速了封建農業向資本主義農業的轉變,資本主義農場大量涌現,失去土地的農民成為推動資本主義發展的廉價勞動力。到17世紀初,英國自給自足的封建農業經濟已經瓦解,封建土地經營已轉化為資本主義經營,從封建貴族地主中分化出一個與資本主義有密切聯系的新貴族,成為資產階級革命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農業資本主義發展的同時,工商業也獲得長足發展。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新貴族和資產階級(包括城市中的工商業資本家、手工工場主、行會行東和農村部分農場主)的力量進一步增強,他們要求廢除封建專制,分享政治權利,並產生了反映資產階級要求的思想意識——清教。他們在國會中形成了與專制王權對立的反對派,國會同國王之間的矛盾和斗爭不斷發展。1628年國會通過限制王權的《權利請願書》,重申未經國會批准不得任意征稅,沒有法律依據和法院判決不得任意逮捕任何人。國王查理一世為得到國會撥款勉強批准了《權利請願書》,但當國會抗議國王隨意征稅時,查理一世遂於1629年解散國會。此後十多年間,王權同國會特別是同廣大群眾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1640年11月查理一世被迫召開新國會,標志著英國革命的開始。
1642年1月,查理一世離開革命形勢高漲的倫敦,北上約克城組織保王軍隊,准備以武力鎮壓國會派的「叛逆」行為。8月22日,他在諾丁漢樹起了王軍旗幟,宣布討伐國會內的叛亂分子,從而拉開了英國內戰的序幕。
第一次內戰:1642—1647年。1642年10月23日,王軍同國會軍在埃吉山進行了首次大規模交戰。王軍兵力7000多人,國會軍7500人。國會軍兩翼騎兵被王軍騎兵的反擊所打敗,但中路步兵卻打退了王軍步兵的進攻,並將其擊潰,戰斗結果未分勝負。10月29日,王軍攻佔牛津,11月12日攻佔距倫敦7英里的布倫特福,首都告急。4000多名由手工工人、學徒和平民組成的民兵隊伍火速開往前線,國會軍力量大增,迫使王軍放棄進攻倫敦的計劃。1643年,整個軍事形勢對國會軍十分不利。9月,王軍兵分三路進攻倫敦,首都再次告急。倫敦民兵組織4個團同國會軍一起挫敗王軍的進攻,倫敦再次轉危為安。但王軍控制了五分之三的國土,國會派處於被動。
國會軍在內戰初期節節失利,從政治上看主要是由於掌握國會領導權的長老派動搖妥協,不願與國王徹底決裂,滿足於既得利益,無意推翻王權;軍事上主要是由於統帥埃塞克斯等人消極怠戰,缺乏主動進攻精神,軍隊缺乏訓練,素質較差。這時,軍中涌現出了以克倫威爾為代表的一批傑出將領。克倫威爾親自組織「東部聯盟」軍隊1.2萬人,在1643年的東部幾場戰斗中連戰皆捷。
1644年7月初,兩軍在馬斯頓荒原展開了內戰以來首次大規模會戰。2日,王軍魯伯特親王率騎兵迅速佔領整個荒原。國會軍獲悉後立即向荒原挺進。晚上7點左右,國會軍左翼騎兵首先沖下高地直撲敵軍。接著,中路步兵和右翼騎兵也投入戰斗。克倫威爾指揮左翼騎兵很快摧毀了王軍第一、第二線騎兵,魯伯特落荒而逃。一個半小時後,國會軍左翼取得勝利。但是,中路步兵和右翼騎兵遭到王軍步兵和騎兵的猛烈反擊,步步後退,處境危急。克倫威爾此時一舉擊潰王軍右翼騎兵,又集中兵力沖入王軍步兵陣中,王軍潰敗。約晚上10點會戰結束。王軍投入1.5萬人(騎兵7000人),死亡3000多人,被俘1500人。馬斯頓荒原之戰是英國內戰的轉折點,它扭轉了國會軍連連失利的局面,從此掌握了戰爭主動權。同時,這次會戰也是克倫威爾一生的轉折點,他對取得會戰的勝利起了決定性作用,他的部隊從此也以「鐵騎軍」聞名全國。
由於國會軍總司令埃塞克斯等人昏庸無能、消極怠戰,國會中以克倫威爾為首的獨立派十分不滿,1644年12月,國會下院通過《自抑法》,規定議員不得擔任軍職;1645年1月又通過《新模範軍法案》,決定建立一支由國會撥款、騎兵佔三分之一的2.2萬人的新模範軍,任命托馬斯·費爾法克斯為總司令,統一指揮全軍。在費爾法克斯的堅決要求下,作為議員的克倫威爾被任命為副總司令兼騎兵司令。從此,克倫威爾一身二任,在軍隊中代表國會,在國會中代表軍隊,以他為首的獨立派掌握了軍隊的實權。內戰的形勢也大為改觀。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國會軍一改過去被動防守、等待作戰的消極路線,採取主動進攻、迫敵決戰的積極進攻戰略,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軍事勝利。其中以內斯比一戰最為重要。1645年6月14日,雙方在內斯比附近展開決戰。國會軍集中兵力1.4萬人,其中騎兵6500人,王軍則拼湊了7500人,其中騎兵4000人。雙方仍然採取傳統的步兵居中、騎兵兩翼的布陣方法。在克倫威爾的建議下,國會軍為誘使王軍速戰使部隊稍向後撤,王軍立即下令進攻。早上10點30分,王軍全線出擊。魯伯特率騎兵直撲國會軍左翼騎兵,並追擊不止。與此同時,克倫威爾指揮右翼騎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沖向王軍左翼騎兵。
雙方步兵也展開決戰。克倫威爾擊潰王軍左翼,但王軍步兵攻勢迅猛,國會軍步兵被迫撤退。在這關鍵時刻,克倫威爾留一個團繼續追擊王軍左翼殘部外,集中其餘騎兵猛沖王軍步兵側後。王軍遭前後夾攻,頓時大亂,很快潰敗。國王率2000騎兵逃跑。這次決戰,王軍傷亡、被俘5000多人,全部輜重、槍炮、軍火和軍旗包括國王的秘密文件全部落入國會軍手中。在歷時3小時的會戰中,王軍主力遭到毀滅性打擊,從此一蹶不振。到1647年3月,王軍的最後一個據點落入國會軍之手,第一次內戰宣告結束。
第二次內戰:1648年。第一次內戰勝利後,革命陣營內部長老派和獨立派之間的斗爭日益激烈。長老派早在1647年2月就迫使國會通過解散軍隊法案,引起廣大軍官和士兵、群眾的強烈不滿。8月6日,克倫威爾為首的獨立派團結小資產階級激進派別「平等派」,在倫敦群眾的支持下,率軍隊開進首都,許多長老派議員倉皇逃走,獨立派掌握了國會實權。但是,克倫威爾馬上反過來鎮壓了激進的「平等派」。
正當革命陣營發生分裂和斗爭時,查理一世逃出國會軍大本營,勾結長老派和蘇格蘭人,於1648年2月在西南部發動叛亂,第二次內戰爆發。國會軍先後在威爾士和東部平息王黨叛亂,並在1648年8月17日同支持國王的蘇格蘭軍隊進行了著名的普雷斯頓會戰。克倫威爾首先向蘇格蘭軍左側的英國王軍蘭代爾部發起猛攻,經4小時激戰擊潰王軍。克倫威爾乘勝直撲蘇格蘭軍,先將裡布爾河右岸的敵軍擊潰,隨後渡河追擊。18日晨,國會軍在距普雷斯頓15英里處的威根追上蘇格蘭軍,並立即率部插入敵陣,將敵後衛部隊切割成數段,分而殲之。19日,國會軍繼續追殲蘇格蘭軍。克倫威爾同漢密爾頓在沃林頓附近進行了自蘇格蘭軍入侵以來最激烈的戰斗。克倫威爾奪取山隘和默西河上的一座橋梁,蘇格蘭軍退路已斷,大部人馬投降。8月25日,漢密爾頓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向國會軍將領蘭伯特投降。至此,第二次內戰以英國國會軍粉碎蘇格蘭軍和王軍的進攻宣告結束。
英國內戰是英國資產階級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下同封建專制王權之間的一次大搏鬥。通過戰爭,專制王權被推翻,新貴族和資產階級確立了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統治地位。
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處死刑,2月國會通過決議廢除上院和王權,5月成立共和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乘借內戰勝利的東風發展到了頂點。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英國內戰中資產階級的勝利有許多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力量對比上,國會軍占絕對優勢。國會控制地區是包括倫敦在內的東南部地區。這里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物產富饒,財源充足,及國家五分之四的稅收來自這里。這里還有重要的港口和海軍艦隊,可以截斷國王軍隊與外界的聯系。更重要的是,國會軍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與此相比,國王控制的西部和北部地區經濟落後、人口稀少、財源不足。國會軍主力人數有6000人左右,而王軍主力僅有2000人。
2.革命派適時改組軍隊,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扭轉了消極被動的軍事路線,涌現出像克倫威爾這樣的傑出統帥。他擅長騎兵戰術,求戰意識十分強烈,堅決果斷,大膽迂迴,巧妙機動兵力,抓住有利戰機,殲滅敵有生力量,擴大戰果,收復失地。他在幾次決戰中都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3.國會派與專制王權進行的戰爭是進步力量反對落後勢力的正義戰爭,農民、手工工人和城市平民是革命的主力軍。
國會派代表處於上升階段的資產階級,是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代言人。而以國王為首的封建貴族則代表了落後的封建勢力,是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巨大障礙,因此國會派能獲得廣大民眾的支持。
英國內戰在英國軍事史上佔有突出地位。戰爭中創立的新模範軍是新型的資產階級軍隊,是英國歷史上第一支正規陸軍。它由國家預算撥款,實行統一制服、統一編制、統一紀律、統一指揮。國會頒布的強制募兵制是近代徵兵制的雛形,保證了充足的兵源。克倫威爾以騎兵實施遠途奔襲和成功地使用騎兵橫隊戰術作戰,則是騎兵戰術上的創新。
『玖』 蘇格蘭為什麼要分裂
蘇格蘭鬧獨立,這個事情,立論不能成立。僅從常識判斷,我絕對不相信英國會分裂。不過,這個題還是個有意思的題,至少對我自己而言,猛一下子看看英國政治,是個趣事,非常有趣。
總的感受:第一,英國人設計政治體系方面,想像力和魄力似乎都缺乏。這個國家擅長的是妥協。這是我對這個國家政治史演繹的直覺判斷。
第二,蘇格蘭不知道是不是一個左派大本營。如果是右派,根本不會考慮獨立的事情吧。至於那個蘇格蘭國家黨的主席,就更是個左派了。左派愛把文化、歷史之類的東西放在嘴邊,右派很務實。
第三,與其說是蘇格蘭歷史刺激老百姓獨立,不如說是北海油田。
以上是為總結。另:昨天和朋友聊天,談到加拿大國中國。朋友說這是個大題,就是這種獨立,對主權(sovereignty)的追求,在今天意味著什麼,是怎麼發生的,又是如何進行的,投票,誰該投票等等。
有意思的是,昨天發現,其實澳大利亞議員提出紐西蘭澳大利亞合並,紐西蘭議員聽了,言辭拒絕。盡管如此,兩國國家之間貿易、文化、政治、社會各層面往來極其頻繁,而且不需要辦簽證護照。合並不會帶來好處,不合並也沒有壞處,大概是不會和的。
最關鍵的,除非遇到安全問題吧。看看英格蘭當初為什麼要並蘇格蘭。宗教破壞可能是最大的動因。
在所有的政治教科書中,大不列顛聯合王國政治都不是現代共和政治的典範。相互妥協的政治習俗,讓其保留了君主制度和共主邦聯制度,同時也埋下各種隱患。近期的英國政治表明,從威廉·華萊士時代開始的蘇格蘭獨立運動越來越活躍,並成為英國內政的一個巨大的影響因素。
蘇格蘭民族黨領袖向支持者保證,如果該黨在明年5月舉行的新一屆蘇格蘭議會中成為蘇格蘭第一大黨,便將提出蘇格蘭獨立議案,並舉行全民公決。9月份以來的多項民意調查都顯示至少一半蘇格蘭人支持這一議案。這意味著,從1707年蘇格蘭和英格蘭的聯合王國有要離婚的危險,這是大不列顛的三百年之癢。
誰把蘇格蘭嫁給了英格蘭
無論從種族和歷史上說,蘇格蘭和英格蘭都不是一回事。蘇格蘭人的祖先和愛爾蘭人一樣是凱爾特人,說的是來自凱爾特文明的古老語言,這種語言至今在蘇格蘭都是官方語言。公元843年,蘇格蘭地區的一個國王完成了各個蘇格蘭部落的統一大業,建立了真正意義上的蘇格蘭王國。那時候,盎格魯·撒克遜人還在不列顛島的南部地區打野豬。
蘇格蘭與英格蘭的結合,起始於1603年。當時英倫半島正因為新教與天主教教廷決裂。接受新教信仰的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因為怕繼承人的問題引起宮廷斗爭,始終沒有找到合適的丈夫,終身未嫁。臨死前她將王位傳給年幼的詹姆斯。詹姆斯的母親瑪麗是名義上的蘇格蘭國王,她不願意為了討好伊麗莎白而放棄天主教信仰,隨後由於捲入了刺殺伊麗莎白一世的陰謀而被處死。這樣年幼的詹姆斯同時成為蘇格蘭和英格蘭兩個國家共同的國王。蘇格蘭稱其為詹姆斯六世,英格蘭則稱其為詹姆斯一世。蘇格蘭和英格蘭兩個王國國合並成為共主邦聯。但是,蘇格蘭依然保留自己的議會、司法系統與政府。對於歐洲大陸來說,這依然是兩個國家。
詹姆斯一世時代,因為他的血統而統一的英倫三島實際上並不存在統一的社會條件,英格蘭、蘇格蘭與愛爾蘭處於族群、文化與宗教的高度分裂與對立下:蘇格蘭的貴族長老議會與英格蘭國會為了彼此的政治優越沖突不斷,都試圖支配對方並改變對方之政體國體,而愛爾蘭對羅馬天主教庭的高度虔誠也使其與英格蘭主流的國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