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兩個英國城市的詳細情況
。。。都沒有去過 都不算很大城市
Swindon (pronunciation (help·info)) is a large town in Wiltshire in the South West of England, midway between Bristol (64 km / 40 miles west) and Reading (64 km / 40 miles east). London is 130 km / 81 miles east. It is on the rail line between London and Bristol, and has one railway station. It is in the borough of Swindon, which has been a unitary authority independent of Wiltshire since 1998. A resident of Swindon is known as a Swindonian. Swindon's motto is "Salubritas et Instria" (Health and Instry).
Swindon was named an Expanded Town under the Town Development Act 1952 and this led to a major increase in its population.[1] In the 2001 census the population of the Swindon urban area was 155,432, whilst around 184,000 lived in the Borough, which includes the satellite towns of Highworth and Wroughton.
http://en.wikipedia.org/wiki/Swindon
Peterborough (pronounced /ˈpiːtɚbʌrə/ listen (help·info)) is a cathedral city and unitary authority area in the East of England, with a projected population of 161,800 as of 2007.[5] For ceremonial purposes it is in the county of Cambridgeshire. The Town Hall is 75 miles (121 km) north of London at Charing Cross. The city is situated on the River Nene, which flows into the North Sea approximately 30 miles (48 km) to the north-east. The local topography is notoriously flat and low-lying, and in some places lies below sea level. The area known as the Fens falls to the east of Peterborough. The City of Peterborough includes the outlying settlement at RAF Wittering, and as a unitary authority borders Northamptonshire and Rutland to the west, Lincolnshire to the north, and Cambridgeshire to the south and east.
Human settlement in the area dates back to before the Bronze Age, as can be seen at the Flag Fen archaeological site to the east of the current city centre. This site also shows evidence of Roman occupation. The Saxon period saw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abbey, which later became Peterborough Cathedral. The population grew rapidly following the arrival of the railway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Peterborough became an instrial centre, particularly noted for its brick manufacture. Follow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growth was limited until designation as a New Town in the 1960s. The population is once again undergoing rapid expansion and a £1 billion regeneration of the city centre and immediately surrounding area is underway. In common with much of the United Kingdom, instrial employment has fallen, with new jobs tending to be in financial services and distribution.
http://en.wikipedia.org/wiki/Peterborough
2. 英國第二大城市疫情為何突然升高
目前英國的第二大城市伯明翰是現在出現了疫情反彈的狀況,現在的每日新增確診病例比之前8月份第1周已經整整增加了一倍,而現在一周的新增確診病例比之前的增幅也達到了77%,那麼為什麼在做好疫情防控的情況下仍然會出現這種狀況呢?主要是由於伯明翰是是英國的第二大城市,這裡面聚集了眾多世界級的公司以及企業也擁有許多知名的高校,那麼就說明這里其實是一個人流量往來非常復雜且密集的地方,所以說這也算是病毒的高風險區。
所以說在發生了第2輪疫情之後,英國的衛生部門馬上就和伯明翰市的一些領導進行了會議,然後最終的結果就是將這個城市封城。
3. 英國平均工資多少物價如何,留學生每個月生活費要多少現在普遍用歐元還是英鎊
首先英國的普通工人平均年薪為2.7w英鎊,白領的年薪在4w左右。
其次是留學生在英國二線城市一年生活費大約在6000-6500英鎊,如果你在倫敦這種一線城市的話,生活費在7000英鎊左右。加上七七八八的費用支出,一年費用總的來說,需要一共20000到25000英鎊左右。
至於第三個答案,英國現在使用的是英鎊。英國人本來就不喜歡用歐元,十分反對歐盟一體化。這也是為何很多英國人願意退出歐盟的原因。
至於附加的問題,可以告訴你每月250英鎊真的太少了。通常,獲得6個月以上學生簽證的學生都可以打工,每周最多20小時,在假期中可以全職工作,不需要另外申請許可。按照2005年英國勞工部的標准英國打工最低工資為5.05鎊。
4. 英國的謝菲爾德城市怎麼樣大概多少人口,這個城市的人有錢嗎比起倫敦的優點缺點是什麼有錢人多不
除了london英國其他的2線城市更像是小城鎮
比較安逸
跟倫敦完全是兩碼事
既沒有高樓大廈也沒有很多現代化的產業
唯一的有點可能就是你在那做生意
挑費肯定比london便宜很多
5. 現在英國的城市化水平是不是已經達到了90%
我說的英國的城市水平城市化水平整個城市建設水平嘛,但是英國整個城市建設水平的話,大部分都是鄉村面積比較大一些。
6. 剛從英國倫敦回來,怎麼覺得要論現代化程度,倫敦還不如中國的二線城市
因為倫敦市政有要求,不得隨意拆建老建築。關鍵看人家地下設施,比高樓大廈沒啥意思,整個歐洲都比不過北山廣深
7. 英國各大城市消費水平如何
英國不同城市的消費水平有著顯著的區別,和國內一樣,城市越大,消費越高。英格蘭地區的消費普遍高於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
英國的整體的消費情況大致如下:
倫敦:中心城市,費用高昂,約為1.2萬英鎊/年,英國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
大城市:曼徹斯特,愛丁堡,格拉斯哥,布里斯托,伯明翰等生活費用已經接近倫敦水準,平均為8000-9000英鎊/年。
小城市:利物浦,貝爾法斯特,約克,林肯,諾維奇等,生活費很低,約為5000-7000英鎊/年。
8. 有誰知道現在的英國北愛爾蘭地區現狀
其實,就是一般的武裝和政治的派系的分歧與沖突,以前還有分裂的恐怖組織,已被搗獲,但是一般的經濟與文化不會受太大的影響了,現在的英國政府已經在全力控制它了英國北愛爾蘭地區的局勢.經濟,社會,醫療,就業以及種族和樓上的說的愛爾蘭差不多咯,只是在經濟上欠缺著愛爾蘭的增長約有85%的農業收入來自家畜和畜產品,主要農產品有小麥、燕麥、馬鈴薯、亞麻等。工業以機械、造船、紡織、電氣設備為主,所產亞麻織品極負盛名。
國際在線報道:北愛爾蘭是英國的一個地區,位於愛爾蘭島東北部,面積14,139平方公里,人口1,685,000(2001年調查結果),首都是貝爾法斯特。
1.按1920年的愛爾蘭政府法北愛爾蘭和南愛爾蘭同時誕生於1921年。南愛爾蘭立刻改名為愛爾蘭自由邦。按1921年的英愛條約愛爾蘭共和國獨立後北愛爾蘭可以自主決定是否參加愛爾蘭共和國。北愛爾蘭決定留在英國。大多數愛爾蘭人(聯合派)希望留在英國,但一個舉足輕重的少數派(民族派)希望加入愛爾蘭共和國。從1960年代到1990年代兩派之間的斗爭武裝化。1972年北愛爾蘭的自治權為此被取消。從1990年代中開始,兩派的主要半軍事組織達成一個不十分可靠的停火。
1972年北愛爾蘭議會被取消後北愛爾蘭沒有正式的官方旗幟。聯合派人士一般使用英國國旗或北愛爾蘭過去的「紅手旗」,民族派人士一般使用愛爾蘭國旗。兩派人士有時也使用他們歸屬的黨派或宗教的旗幟。一些非中立組織使用聖帕特里克旗作為他們的旗幟,但一些極端的民族主義者認為這也是一面保皇派的旗幟,因此至今為止沒有公認的北愛爾蘭的旗幟,同樣北愛爾蘭沒有自己的州歌。
2.地理和氣候
在上一次冰川時期北愛爾蘭幾乎完全被冰雪覆蓋。北愛爾蘭的中心是內伊湖,面積392平方公里,是英倫三島最大的湖。在北愛爾蘭的西部還有上厄恩湖和下厄恩湖。
北愛爾蘭的山區產金、大理石和花崗岩。最高點高848米。
北愛爾蘭的河流地區的平原非常富饒多產,丘陵地帶則適合畜牧業。
首都貝爾法斯特有北愛爾蘭三分之一的人口,城市化很強,工業發達。
整個北愛爾蘭是溫和的海洋氣候,西部比東部潮濕,大多數時間覆雲。氣候變化無常。雖然北愛爾蘭有四季,但不十分分明。貝爾法斯特一月平均氣溫為6.5?C,七月平均氣溫為17.5?C。潮濕的氣候和16、17世紀的伐木使今天的北愛爾蘭大多數地區是富饒的草原。
3.歷史
北愛爾蘭在歷史上受到多次巨大的沖擊。伊麗莎白一世時期它是愛爾蘭民族主義運動的發源地。從1605年開始許多蘇格蘭人移居這里。至今為止這里不同的民族之間的矛盾依然非常大,有些居民點中只有一個民族生活。
4.人口和政治
官方語言 英語、愛爾蘭語、蘇格蘭語
首都 貝爾法斯特
首相 無
面積 13,843平方公里
人口 1,685,267
人口密度 122/km2
成立 1922年從愛爾蘭共和國分裂
貨幣 英鎊(£)
時區 UTC(夏令時UTC+1)
大多數北愛爾蘭人屬於兩個不同的派別:聯合派或民族派。外部的媒介往往用這兩個派別的主要宗教信仰來區別它們。大多數聯合派人士是新教徒,大多數民族派人士是天主教徒。但並非所有天主教徒支持民族派,也非所有新教徒支持聯合派。與歐洲其它地區相似,在北愛爾蘭近幾十年中教徒的數目驟減,但這並沒有減少兩個派別之間的分歧。
1920年北愛爾蘭成立時,它的地理位置使得那裡的聯合派為多數人。聯合派人士怕假如北愛爾蘭加入愛爾蘭的話他們的地位會受到威脅,因此他們反對加入愛爾蘭,但從此以後天主教徒的比例加大,而新教徒的比例減小。
大多數天主教徒支持與愛爾蘭合並,但民意調查證明也有不少人支持留在英國,雖然他們繼續支持民族派的黨派。在過去15年中,這個少數派人不斷地減少到20%。支持與愛爾蘭合並的新教徒約為3到5%,但其人數變化不大。也有不少人,尤其天主教徒,對北愛爾蘭今後地位的回答不十分明確。
雖然在新聞報道中北愛爾蘭的選舉經常被看作對北愛爾蘭地位的民意調查,但這個看法過分簡化了當地的情況。選民在選舉中往往也考慮到通過選舉來提高他們自己的社會地位或加強他們的社團的力量。
北愛爾蘭的政黨可以分為兩層:民族派的政黨有社會民主工黨(SDLP)、新芬黨和其它一些小黨,聯合派的政黨有北愛爾蘭統一黨(UUP)、民主統一黨(DUP)和其它一些小黨。
新芬黨理論上是一個極端的社會主義革命黨,它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全愛爾蘭的社會主義共和國,它與愛爾蘭共和軍(IRA)有聯系。它的選民傳統地主要來自城市裡的天主教工人階層和一些農村地區。自從1990年代中IRA停火開始它的影響力擴大了很多,並從傳統的SDLP選民中獲得了許多新的支持者。它參加政府的經驗使它失去了一些極端革命的尖角,在歐洲議會中它一般與歐洲左派/北歐綠色左派聯合陣線相連,但不是陣線中的一員。
SDLP名義上是一個標準的社會民主黨,它是歐洲社會黨和社會黨國際的一員。但北愛爾蘭的黨派一般不基於社會階層和經濟階層的分類,因此它的選民是多層的,它也擁有一個中層階級的選民。SDLP支持愛爾蘭合並,但反對使用武力。在過去十年中SDLP失去了許多支持者。黨內目前有更加趨向新芬黨的民族主義派別和放棄民族主義派別的斗爭。
在聯邦派中有類似的趨勢,比較極端的DUP在過去一段時間里比比較傳統的UUP更占上風。UUP是一個超階層的大眾黨派,從它建立到1972年它是北愛爾蘭的執政黨。從1970年代DUP建立開始它的主要支持者是中層階級。UUP在歐洲議會中的成員屬歐洲人民黨。
DUP的成員非常雜,它既有農村虔誠的支持者也有城市裡無宗教信仰的工人支持者。在墮胎、死刑、歐洲聯盟和女權等問題上它是右派,在同性戀權利問題上它似乎比較開明。DUP的政治一般比較趨向於幫助它的工人和農村選民,比如老年人可以免費乘車,歐洲聯盟對農業的資助等。DUP在近年來獲得了不少支持,它是唯一一個反對星期五和平協議的大黨。在歐洲議會中它的成員不屬於任何團體,但與民主與多元歐洲比較接近。
總的來說,自從北愛爾蘭和平過程開始以來,比較極端的新芬黨和DUP發展得比較快。但也有比較樂觀的人認為,在歐洲聯盟中北愛爾蘭獨立的問題會越來越不重要。
5.語言
英語是北愛爾蘭最常用的語言,北愛爾蘭的英語方言受到許多蘇格蘭語的影響,它的發音和用詞都與標準的英語有區別。
按星期五和平協議愛爾蘭語和蘇格蘭語在北愛爾蘭也是官方語言。一般聯盟派人士對愛爾蘭語比較反感因為他們將它與愛爾蘭共和國和新芬黨聯在一起。
北愛爾蘭的蘇格蘭語與蘇格蘭本來的語言也有些不同。有人認為它已經發展為一種獨立的語言了,但也有人認為蘇格蘭語本身就是英語的一種方言。
根據最近的人口普查北愛爾蘭有許多華人,他們互相之間也說漢語,這使得(漢語成為北愛爾蘭第二大的語言)..。
樓上的兄弟,別人問的是北愛爾蘭耶!~~
9. 英國生活環境怎麼樣
英國人的真實生活水平
之前看到了有位仁兄寫日本的真實生活,我參照了一下英國的,覺得日本和英國在很多社會體制和消費概念上是一樣的,在這里向大家介紹一下英國人的真實水平。 本人工作了一年半,收入在同齡人中屬於略高於英國平均水平。
英國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人有很多地方和之前那位仁兄描述的日本人真實生活一樣,之前那位仁兄用了計件的辦法來描述購買力和收入的關系:
月購買力即中國月工資/物價=1500元/7元=214件,日本30歲工人的月工資/物價=300000日元/100日元=3000件,日購買力中國 214件/30天=7件/天,日本3000件/30天=100件/天。反過來理解物價/工資比就是中國物價一天工資能買7件,日本一天工資可以買100 件。
對此很多人難以理解,有人反駁說一碗拉麵在日本要600日元,是中國物價的5-10倍。其實作者沒有錯,網友的拉麵論也沒有錯,只是網友有一個概念沒有搞清,那就是,在中國,最貴的是物品,最便宜的是人力,而在發達國家,最貴的是人力,最便宜的是物品。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日常生活用品和食物,如果去超市購買,價格將非常便宜,便宜到什麼程度?便宜到等於或略高於大陸的消費水平。那位在日仁兄說的百元店,英國也有一鎊店,很多東西,比如六灌可樂一鎊,十二個雞蛋一鎊,一大盒曲奇餅一鎊,這些都是確實存在的,到不是誇大。當然,這些一鎊店都是檔次比較差的東西,在超市裡同樣的物品會有明顯檔次的差別,比如一盒雞蛋,最便宜的一鎊十五個,最貴的可能是三鎊六個。一鎊店都是同類中最低端的,但是由於很多生活必須品在我看來沒有必要買到很高端,所以一鎊店還是我非常樂意去的地方。與之對應的是英國的人力資源非常昂貴,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所有的服務業價格會提上一個檔次,去餐館和在家裡自己做飯在消費上可能相差三到四倍,所以像在中國一樣,在家吃怕麻煩不如去餐館的說法在英國是不成立的,當然,去KFC或者一些印巴的kebab快餐店除外。 很可悲的是,中國人的人力便宜不僅體現在國內,在英國也一樣。 同樣的宅急送,PIZZA HUT全倫敦都有點,到我家應該不超過10分鍾,是15鎊以上起送, 我知道的一家中餐館離我那裡車程是25分鍾,十鎊錢以上起送。 一個雨天我點了十二鎊錢的菜,過了一個半小時門鈴響起,一個十八九歲的白白凈凈的小夥子頭發濕漉漉的站在門口,我很過意不去,因為我知道如果來回車程快一個小時卻只送12鎊左右的東西的話,那他一個小時掙的錢應該不超過3鎊,我知道英國的法定最低工資是5.5鎊,但是中國城裡的最低工資有開到兩鎊的。
我覺得那位日本仁兄對日本社會結構經濟體系構成了解非常透徹,在下很佩服,遠遠達不到那種程度,只能盡力為之,在這里模仿那位仁兄的構文邏輯了。
1, 收入和購買力。
收入: 英國普通人畢業後的收入為2萬鎊,逐年遞增,在三十歲左右達到3萬鎊,在四十歲達到4萬鎊, 這是屬於平均稅後水平,低於這個的應該算是比較不如意的,高於這個應該算是比較成功的。 月購買力按照三十歲的3萬鎊計算 英國月工資/物價 = 2500鎊/<1鎊 = >2500件, 英國人的日購買力應該是 2500/30,大於83件, 個人覺得在英國一鎊的用途還是要略大於100日元,所以日英兩地的生活水平應該比較接近,日本略高。 這個應該可以理解,日本的人均GDP本就略高於英國。 由於飲食習慣的問題,英國和日本在有些食物的價格上應該有區別,比如英國的牛奶,雞蛋,土豆,西紅柿,胡蘿卜,牛肉,羊肉,果汁等就相對便宜,但是魚類,新鮮葉類蔬菜,豬肉相對比較貴。 一般來說周末開車去附近24小時的大型超市買兩個禮拜的東西塞滿冰箱。 如果不去餐館也不出去社交的話,我和女友一個月的生活費大概在200-300鎊,這筆錢已經足夠吃自己想吃的喝自己想喝的。 如果去一般的餐館的話平均每個人消費是15-20鎊。
2, 住宿
倫敦的住房比其他城市貴30%-40%, 倫敦又從里到外劃成六個區,你可以把倫敦想成六個同心圓,從內到外六個圓圈價格也是從高到低。 英國人在有第一份工作的一到兩年內都會租房住,一般來說一個地段不錯的現代高檔公寓區離地鐵站比較近的二區或三區的兩卧一廳租金在1000鎊一個月, 如果在市中心一區的話價格可能達到1500-2000。 而如果在三區以外的話一個三房帶花園的房子可能一個月是800鎊,所以找一個三區以外離火車站近的房子是個不錯的選擇。 英國人的購房大都通過分期付款,湊夠首期直接去銀行談分期付款。 三區一個不錯的三房兩廳帶花園車庫的房子大概是30W鎊左右,那樣首付3W鎊,以後每月付500鎊付20年,這點和日本的情況應該很像。 二線城市如曼徹斯特伯明翰,房價低大概20%-30%, 三線城市房價低50%-70%不等, 有一次去英格蘭北部的一個叫做grimsby的海邊小鎮玩,看到那邊的海景房子一套是8W鎊,看的我心很癢。
3,話費
這個我想單獨拿出來提一下是因為我也曾經是深受電信剝削的苦難者,一直覺得用手機聊電話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情,每每有電話打來還要看一下區號計算下是來自多少公里以外的電話。在英國簽了手機後終於明白了很多問題,比如,為什麼中國人那麼喜歡發簡訊。 這邊的手機通常是簽合同,一個18個月的合同,每個月交付30鎊錢,運營商送你一部價值300鎊的手機,每個月有1000分鍾話費和500條簡訊,並且分鍾數是單向計算,接聽電話收錢這種謬論是絕對不可能存在的。 30×18-300,這樣算來其實18個月的花費總共是240鎊,那每個月花費是13鎊左右。 我想了下大學期間我的手機話費應該是每個月100元左右,算下兩地的收入差,再想一下那個簡訊機真的是恨電信恨的牙癢癢。
4, 稅收
英國的稅收很高,正式工作的話1500-35000鎊的收入者需要交付20%的個人所得稅,另外還有11%的每年的醫療保險費用。收入高於35000的部分將支付40%的稅收,也就是說一個年工資是四萬鎊的英國人,一年交的個人所得稅是35000×20%+5000×40%=9000鎊。 收入越高交的稅越多。 英國實行的是真正的高收入高貢獻政策。 英國的稅收被大量用於醫療和教育,本國國民教育成本極低, 醫療是全民免費,其實其覆蓋面不止全民,是所有合法在英國居住的居民,包括留學生。 這種制度保證了再窮的人也享受最最基本的權利,生存權,不管你是否有份正式工作都可以去醫院排隊享受醫生的免費診斷,醫生會給你葯房,你拿著葯房既可以問醫院購買,也可以自己去葯材店購買,把醫院從一個賣葯的角色轉化成一個診斷的角色,這是把醫生和錢分開的一個關鍵措施,只有把這些關鍵部門的利益外殼剝離才是能解決很多我們今天詬病的問題,不知道為什麼每年那麼多過來考察的官員對這些措施視而不見。
以上是對英國人生活的一些方面的介紹, 希望大家結合那篇日本人的真實生活對國外的生活水平有個大概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