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們知道東南亞是華人、華僑的聚居區,那麼現在生活在美國的華人、華僑是什麼時候移居美國的
最早到達美國的華人據記載是美國立國以後不久,由經營貿易的商船於1785年從廣州駛回巴爾的摩時帶回的三名海員。
十九世紀初,美國西進運動,中國人是隨著所謂的「淘金熱」來到美國的。
十九世紀中,蒙受了鴉片戰爭帶來屈辱的中國社會,呈現著動盪不安、困苦蕭條的景象。更多的貧苦農民迫於生計背井離鄉,出洋謀求生路。
十九世紀末,在修建橫貫美國大陸的鐵路的過程中,許許多多華人到美國修路,很多人失去了生命。
1949年的中國大地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此之前去到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和因公因私去到美國的各色人等,約5000人滯留下來。以後數年中也斷斷續續地有人從國內經香港或日本去到美國。
1965年移民政策的放寬,美國出現了新的移民潮。華人是美國移民群體的一部分,他們與其他移民一同構成了美國社會的成員,至今已是第四代移民。
華僑對美國之貢獻包括鐵路的建築、各項工程的接造、礦區的開發、開墾種植、及興學與贈書。
傑出代表:李昌鈺:紐約警察總局刑事鑒識中心顧問。
關穎珊:美利堅合眾國公共關系大使。
趙小蘭:美國勞工部長。
駱家輝:美國華盛頓州州長。
傅履仁:麥道公司駐中國總裁。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華裔陸軍二星准將。
鄒 哲:美國宇航局「星塵計劃」副首席科學家。
Ⅱ 新加坡的華人是什麼時候移民過去的
中國人旅居新加坡可溯至公元10世紀左右,而大量移居新加坡則始於英國對新加坡的殖民開發。
Ⅲ 華裔加拿大人的移民歷史
在現在所知加拿大的土地上,最早關於華人的記錄要追溯到1788年。英國叛變的船長James Meares從澳門僱傭了約70名華人,並將他們安頓在當時是太平洋沿岸歐洲前哨站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溫哥華島的Nootka Sound。然而,關於這一群早期華人下落和可能的後裔的相關文件和信息並沒有留下來。
1858年,一批華人移民到不列顛北美。當時多數華人在某種程度上是一些「旅居者」,他們都想在不列顛北美工作一段時間後回到自己的故鄉。他們大部分都是來自廣東省的社會下層的農民。多數來到不列顛哥倫比亞作為普通勞工工作,僱傭者僅僅支付他們一些憑單(Voucher),因此實際上他們被勞工輸入的公司所囚制。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內部的淘金熱隨後也吸引了一大批華人來到該地區。
19世紀很多來自福建和廣東的華工幫助建設了加拿大太平洋鐵路。比起非華人勞工,這些勞工更易接受歧視性的工時制度,低工資及危險的工作環境(比如開山爆破),以養活留在故鄉的家人。華工願意忍耐低工資和惡劣工作環境的行為激怒了一些非華人的勞工,他們認為華工搞亂了勞工市場。1885年華人移民法案的通過,授權加拿大政府開始向移民加拿大的華人收取人頭稅。當時華人是唯一一個被迫繳納該稅的少數族裔。 1923年,威廉·萊昂·麥肯齊·金的聯邦自由黨政府通過1923年華人移民法案完全禁止了華人移民。華人自此成為加拿大唯一拒絕接納的族裔。接下來的25年,越來越多的排華法規得到通過,大部分工作不接受華人,因此很多華人開始了自己的餐館和洗衣店生意。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薩斯喀徹溫省、安大略省,華人僱主不允許僱傭白人女工,因此大部分華人生意沒有外族裔參與。
一些加拿大籍華人在鐵路修建好後在加拿大定居。但由於政府嚴格的限制和沉重的費用,他們無法將自己的家庭帶到加拿大,甚至他們與非華人的接觸也有官方和民間的各種限制。這使得一大批唐人街和華人社區在很多城市的不良地區建立起來。
大蕭條時,華人的生活比其它加拿大人的生活要困難得多。在艾伯塔,華裔加拿大人領到的救濟金金額不到其它加拿大人的一半。由於排華法案禁止了來自中國的新移民,很多華人男性由於沒有妻子兒女在身邊,被迫獨立面對一切困難。1931年的人口普查顯示華裔加拿大人的男女比例為12.4:1。為了抗議排華法案,加拿大華人每年都會在7月1日加拿大自治日時關閉店鋪,抵制這個被他們稱為「羞辱日」的節日。 加拿大政府對於撤銷對華裔加拿大人的限制並給與他們完全公民待遇的行動十分緩慢。由於加拿大在二戰後簽署了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為了不與其抵觸,加拿大政府必須廢除排華法案。1947年同年,華裔加拿大人終於獲得在聯邦選舉中投票的權利。但此後又20年,移民選擇採用記點系統,華人才獲得承認與其他申請人使用同樣的標准。
多年來,華人組織一直呼籲加拿大政府公開道歉並補償歷史上的人頭稅。2006年聯邦大選期間,保守黨領袖史蒂芬·哈珀將「向華人正式道歉」作為競選承諾之一。2006年7月22日,總理史蒂芬·哈珀在加拿大國會舉行正式道歉儀式。
很多受過教育的中國人戰時作為難民來到加拿大。20世紀中期,大多數新華裔加拿大人來自有大學教育背景的家庭,他們現在的核心價值觀仍然注重教育。這些新移民成為人才流入(Brain gain)的一部分,部分補償了加拿大人(包括華裔)移民美國而產生的人才外流(Brain drain)。
華裔印度尼西亞人在1965年印尼排華事件中來到加拿大。從1970年代到1999年(參見:1998年印尼排華事件),更多的華裔印度尼西亞人在加拿大定居。
很多來自前法國殖民地越南、寮國和柬埔寨的華人在越戰後作為難民來到加拿大。由於華人族裔的淵源,這批移民與早期的華裔加拿大人關系緊密,他們主要居住在法語區魁北克。
從拉丁美洲來到加拿大的華人數量也很龐大。其中因尼加拉瓜1980年代的大地震和其索摩薩的獨裁政府而來到加拿大的人占很大比例。躲避地震和Velasco政權的華裔秘魯人和巴西人也很多。這些人主要居住在維多利亞、溫哥華、蒙特利爾和多倫多。
在1990年代中期,由於對香港主權移交予中華人民共和國表示擔憂,一批數量可觀的富有華人從香港進入加拿大。加拿大成為他們的理想移民地原因之一在於,其投資簽證的獲得比美國要容易得多。溫哥華、列治文市和多倫多成為這些華人的主要目的地。當時僅從香港來的移民就佔了當時總移民的46%。
今天,中國大陸取代香港和台灣成為華人移民最主要的來源地。
另外,極少數的華裔加拿大人從一些太平洋島嶼(斐濟, 法屬波利尼西亞)、紐西蘭和澳大利亞來。 2001年,加拿大約有25%的華人在加拿大出生。
Ⅳ 最早住在英國島的是哪些人
大概在公元1500-1000年左右是來自西班牙半島的伊比利亞人。之後是來自歐洲大陸的凱爾特人入侵不列顛,同化了伊比利亞人。公元50年左右,羅馬人佔領了不列顛,使當地的凱爾特人逐漸羅馬化。公元500年左右,來自德國西北部和丹麥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都是日耳曼人)渡海入侵不列顛,征服並同化了當地的凱爾特人(殘余凱爾特人就是現在的威爾士人愛爾蘭人和蘇格蘭人)。從此之後英國的民族結構就基本沒什麼變化了,以盎格魯撒克遜人為主。雖然經歷了800-1000年的維京海盜入侵和1066年的諾曼底公爵威廉的征服,但是這兩撥人對民族結構影響不大,英國人還是以盎格魯撒克遜人為主。
Ⅳ 華人最早移居新加坡是什麼時候
19世紀至20世紀初,從中國過番到新加坡的華人被稱作「新客」。當時新加坡仍然是英國殖民地,「新客」一般只屬「外來勞工」,不算是移民。他們主要來自中國南部沿海地帶如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心系「唐山」(中國的別稱),認為自己是華僑。其後裔在新加坡獨立後成了新加坡公民,對中國的認同與歸屬減弱,自稱是「華人」,完全不認為自己是「華僑」,也極少自稱是「華裔」。
Ⅵ 清朝末年英國有不有華人
理論上來說是有的,據說中國人最早到英國去是在1898年的時候,那時正屬於清朝末年。不過我個人認為就嚴格一些按學術上對華人的認證即「已經取得所在國國籍的中國公民」這一概念來看,清朝末年英國應當沒有「華人」這一族群說法。另外,有資料顯示海外華人主要生活於當地為相對多數民族的新加坡及在當地為相對少數民族的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與越南。這些地區的海外華人主要是在十六到十九世紀福建省與廣東省,以及後來的海南省。而從十世紀到十五世紀的移民主要是前往馬六甲與東南亞。
20世紀下半葉以來,海外華僑華人地域分布也在發生著變化,其顯著特徵是由集中漸趨分散,即由高度集中於亞洲,尤其是東南亞,向亞洲以外地區 ,尤其是歐、美、澳地區逐漸分散。
由此不難看出,英國真正存在「華人」這一族群概念准確定義的時候是在20世紀下半葉,所以清朝末年英國是沒有華人的。
Ⅶ 第一波到達美國的英國人定居在哪
美國駐華大使館頒發。但是英國人去美國旅遊在60天以內應該是免簽的。
Ⅷ 華人的移民史
中國人到外國僑居,傳說開始於商朝時代,中國商朝遺民萁子曾在朝鮮半島北部建立諸侯國。公元前124年,漢武帝建立了中西交通,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每年都有使者和人民的來往,多則幾百人,少則百多人。中國自漢朝已開辟與東南亞和印度、伊斯蘭卡的海上交通。由於開展海外貿易,中國商人、水手開始向東南亞進發,其中一部分人定居下來,成為了第一代海外移民。
唐朝時期,中國人移居國外逐漸增多,許多外國人稱海外華人為「唐人」,華僑回國也稱回「唐山」。到了公元10世紀以後的宋、元時代,我國沿海居民因受連年兵亂的影響,尤其是福建、廣東受元軍的殘酷摧殘,紛紛逃往海外避難謀生。 中國人大量移居東南亞始於明朝。鄭和下西洋開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海上遠征,鄭和率領200艘船艦組成的船隊浩浩盪盪的在南洋各地訪問。從1405年—1433年的28年間,鄭和7次下西洋,率船隊遠航30多個國家,最遠到達非洲東岸及紅海沿岸港口。在西方殖民者入侵東南亞之前,從中國移居到東南亞的華人主要是在通商貿易的需要上移民海外。至16世紀,特別是17世紀西方國家相繼侵入東南亞各地以後,隨著東南亞各國逐步淪為殖民地,中國人主要作為勞動力而移居東南亞,跟隨已定居海外的親友赴東南亞學習做生意或從事勞工。
在十九世紀,是歐洲殖民主義在發展到最高峰的時候,也是世界大移民潮的開始。當時有很多歐美的殖民者缺乏資金聘請勞工,同時在康雍乾年間的福建與廣東卻是個相對和平的時期,民間一般都富有。惟嘉慶以後,大清的可耕地開始嚴重不足、官吏日益腐敗、官民染上鴉片癮等,此時民間有了過剩的勞工,同時歐美各國開始強盛,因此滿清被迫同意讓平民遠赴海外當歐美殖民地的勞工。清末鴉片戰爭以後,民間發生飢荒的次數增加,貧窮程度已難以形容,到處有窮人和乞丐,上百萬的廣東和福建人為了改善生活,都興起赴外當勞工的意向。很多福建人選擇在東南亞與他們在明朝時期已定居海外的前輩學習和工作,廣東人也有不少;廣東省的台山有最多人移居海外。在廣東珠江三角洲土客沖突時期,有些人被賣到秘魯、巴拿馬、墨西哥、古巴一帶。 海外華人主要生活於當地為相對多數民族的新加坡及在當地為相對少數民族的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與越南。這些地區的海外華人主要是在十六到十九世紀福建省與廣東省,以及後來的海南省。而從十世紀到十五世紀的移民主要是前往馬六甲與東南亞。
20世紀下半葉以來,海外華僑華人地域分布也在發生著變化,其顯著特徵是由集中漸趨分散,即由高度集中於亞洲,尤其是東南亞,向亞洲以外地區 ,尤其是歐、美、澳地區逐漸分散。
首先海外華人資本不是一個整體,它是駐在各國民族資本的一部分。海外華僑華人大量聚居在東南亞各國,海外華商的資本和企業在東南亞國家也比較集中。1995年8月中旬,澳大利亞外交與貿易部發表了一份長達350頁的海外華人經濟網路研究報告,稱逾七成的東南亞上市公司由海外華商的資本控制。略同時期,日本東京的富士通研究所調查了亞洲5個主要國家的上市公司,發現其資產額中的絕大部分為華人所有。
除了上市公司的資產統計之外,分布在亞太國家和地區的華人經濟細胞主要是成千上萬的中小型商貿企業,它們為當地社會提供了一半以上的就業機會。
近20年來海外華人資本在美國、加拿大、日本和歐洲國家,也有相當的發展。來自東南亞國家和香港、澳門、台灣地區的華人資本,大規模地向澳大利亞輸入,對那裡的經濟增長也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另外有一些研究和報道,涉及全球華人資本或資產的總量問題。進入90年代以後,據英國《經濟學人》雜志和美國俄亥俄大學海外華人問題中心等估計,當時中國境外海外華人的資產約在1.2萬億至2萬億美元之間;據2000年9月台灣的報紙報道,一項關於海外華人狀況的研究估計當時海外華人的一年總所得約有2.65萬億至3.09億美元,其資產總額可達2.5萬億美元。 有研究者分析,海外華人資本由兩大類組成。
第一類是華人在當地積累起來的資本。早期移居各國的華人並沒有攜帶任何資本,他們中的一些人經過多年的艱苦勞動,甚至經歷幾代人的努力,才得以積累今日的資產。因此,他們的資本積累過程與所在國家民族資本的積累過程是一致的。特別是在50年代以後,東南亞各國原來的華僑已經陸續成為所在國的公民,他們的資本自然成為該國民族資本的一部分。
第二類華人資本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中國國內一些企業家,包括香港、澳門的華人企業家,在海外開始有少量的投資。60年代以後,香港、澳門和台灣地區的中國企業家在海外的投資額大量增加。這些華人的投資是一種資本輸出。它們在投資接受國內,很自然地被看作外國資本,而不是該國的民族資本。但是,其在海外建立的合資或獨資企業是在投資接受國注冊的,它們的生產總值同樣被計入投資接受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中。它們以各種形式與投資接受國內民族資本相結合。所以,這一部分華人資本也成為當地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社會科學院海外華人研究中心單純博士認為,海外華人政治上效忠於當地社會,經濟上是當地主流經濟中的一個有民族特色的補充部分,並可利用民族紐帶進行全球經濟合作。通過華人資本屬性的分析,更加深入地研究各國的華裔公民在該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促進世界各民族和睦共處與經濟合作,推動世界經濟的共同發展。
Ⅸ 中國人最早什麼時候到英國,多少年
清道光二十二年 1842年 最早記載中國人到倫敦的時間 其他時間有沒有不知道了
Ⅹ 華裔移民在英國的歷史
英國華裔移民的變遷
早期中國海員和後來的港澳移民,在英倫先後以洗衣店和餐館業起家,如今新一代移民則投身專業領域,展現華裔因應環境變化的生命韌力。
英國華裔不甘在最近的口蹄疫事件中背黑鍋而走上街頭表達不滿,要求政府正視聽、糾正英傳媒不實的報道;發出屬於當地少數族群的聲音。回顧華裔移民由當初漂泊到落地生根,乃至發展出自己的天地;再從幾個重點華埠的起落和發展形態,可以看出新舊移民的面貌與生活方式之異同,展現了華裔因應時代轉變,不斷調整的堅韌生命力。
英國早期移民來自中國廣東四邑。十九世紀中,中國海員被賣到英國,當時利物浦(Liverpool)是世上最繁華的海港之一,因此他們都在該港上岸,稍有積蓄的華人海員開設洗衣店;至一九二零年,當地華人洗衣店已有近一百家。利物浦因而有全歐最古老的華埠,經歷百年的滄桑變遷。
當時移民法使這些華僑無法申請配偶赴英,他們為取得永久居留權,只能與當地妓女或愛爾蘭籍女子結婚。利市四邑會館前任會長鄭均堯表示,四邑人在利市歷史悠久,是移民中的主流,香港新界人反而較少,與英國其他地區不同。二戰後,中國海員定居利物浦漸多,但七十年代起利市的海港地位日衰,華埠亦失去往日的光采。
利物浦華商會副會長黃榮富是利物浦典型的華僑。他目前三代同堂,其父黃光銳屬早期中國移民,其母張美桃已年過古希黃今年五十一歲,年幼時住在四邑開平,其後移居香港,十二歲時隻身到利物浦求學,七十年代上大學就讀商科時,全家到英國團聚。其妻黃玉娟也來自香港,其父親為海員,一家早年到利物浦。
黃榮富大學畢業後曾從事餐館業,與同輩投入的行業相似;八十年代在利物浦成立鴻圖超市,提供中國雜貨。但黃榮富與一般香港移民不同的是,他擁有碩士學位,並努力跳出餐飲業的窠臼。黃踏入中年後,將事業多元化發展,如成立富豪投資公司。九十年代他協助利物浦成立華埠商會,並任職利市華人社區聯絡員;他還協助年輕一代進軍新科技行業。黃九四年獲太平紳士勛銜,至今仍是業余裁判官。
作為利物浦市政府與華人社區之間的聯絡員,他致力於振興已衰落的華埠,向歐盟爭取興建牌樓的經費。一番努力後,他終於在去年成功達成目標,中國城的牌樓如今已矗立於唐人街。
黃榮富有兩女一子,長女瑞瑤在倫敦公立醫院當醫學物理治療師,次女瑞燕在帝國大學讀書,其子仁俊讀中學,他們都屬英國長大的第三代,只聽懂廣東話但不能書寫中文,是典型的英國土生華人。
其實老一輩移民的知識水平較低,英語亦不靈光,他們對社會漠不關心;以香港為家,以中國為效忠對象,難以融入當地。他們辦的活動往往獲中國駐英大使館支持。但在英國出生的新一代,早已自視為英國人,香港及中國不過是模糊的概念。他們努力擺脫餐館業的窠臼,投身專業領域。
利物浦的華僑屬老一代,他們安於現狀,在當地人心中是有錢一族。利物浦的發展已屆夕陽時分,新移民對這個貧窮城市的興趣不大。
倫敦的華人人口多,但居住點分散,其中不少是海外雇員及學生,流動性頗大。二戰前,本有個在東倫敦船塢區(Dockland)的華埠,當中的華僑與利物浦的一樣,都是中國船員。他們與洋女通婚,並開設洗衣店或餐館維生,但三十年代在洗衣機發明後,洗衣店逐漸被淘汰。
二戰後,東倫敦古老華埠慘被戰火摧毀,當地華人轉向西區發展,六十年代發展起倫敦西區(Westend)的華埠。據老華僑追述,目前的唐人街是蘇豪(Soho)紅燈區的一部分,以前流鶯處處,開始只有幾家小型中國餐館。
西區華埠是繁華的黃金地帶,倫敦唐人街位處旅遊及購物區的戰略要點,遊人終年不絕。六十年代,香港新界仍是貧窮的農村,村民謀生不易,加上當時香港原居民自動獲得英國居留權,不必申請任何簽證可自由進出;農民遂帶著積蓄赴倫敦闖天下,成了中餐業的生力軍。
與古意森森的首都風貌不同的中部城市米頓堅(MiltonKeynes),近年也成為香港新移民的鍾情之地。它離開倫敦市中心約四十五分鍾火車車程,市鎮設計現代化,新型屋村都是獨立式樓房。
這個號稱「小香港」的新興市鎮,九七年前後吸引許多提早退休的公務員,尤其是被港英政府解散的警隊政治部人員。有些新發展區更因前政治部密探聚居,而被戲稱為「特務村」。據估計,人口二十萬的米頓堅有八千多名香港移民,約占人口百分之五。此地新移民多屬有錢階級,擁名車豪宅,引起當地人嫉妒。公務員落腳小香港米頓堅
米頓堅能吸引大批公務員,主要是有些退休警員轉當房地產代理後,鼓其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同僚,以米頓堅為落腳之地,令「小香港」之名傳揚開來。不過,米頓堅有大量就業機會也是另一個吸引因素。
熟悉當地華人社區者表示,這批前公務員及警察只寄情於「麻將」,生活單調且生活圈子狹窄,未能融入當地社會,有些初來者甚至陷入鬱郁寡歡之境。有些因受不了而迴流香港,但大部分仍定居下來,以子女教育為重要考慮因素。這些新移民拿著大筆退休金到英國,購買物業後仍有錢做些餐館及外賣店小生意。
與香港隔鄰的澳門九九年底回歸中國後,似乎未見任何移民潮。不過事實上,很多澳門出生的華人及土生葡裔人都持歐盟護照,可自由出入歐盟十五國,移民條件比港人優越;於是澳門移民不停向外流。
澳門人若有意移民,又以歐洲為目標的話,首選並非葡萄牙而是英國。這可能與他們大多懂英語有關,而且英國的工作機會較高,只要不計較職位高低,總可找到一份工作糊口。英格蘭中部的北安普頓(Northampton)由於樓價較便宜,吸引了大批澳門華裔。北安普頓是一個人口約二十萬的小城鎮。澳門賭業發展蓬勃,這些新移民到英國後,容易在當地的大小賭場謀生,尤其是賭桌上的「荷官」。
近幾年來,大量福建非法移民抵英,使華人社區出現新面貌。倫敦華埠近年常集結大群不修邊幅的華裔在唐人街閑盪,引起警方注意。他們為求生存,不介意當廚房小工、領取過於微薄的工資。
有人認為,在可見的未來,福建移民將取代香港的新界人,成為英國華人社區的主流;而當新一代移民在各領域大展拳腳之際,相信二十一世紀的英國華人社區必有一番嶄新的面貌。
出國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