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現在世界上有幾個國家有載人航天技術
航天技術分為很多種。造出一個衛星也叫航天技術啊。按照衛星發射的時間先後,蘇聯(1957)、美國(1958)年、法國(1965)年、日本(1970)、中國(1970)、英國(1971)、印度(1980)、以色列(1988)、俄羅斯(1992)、烏克蘭(1992)年、伊朗(2009)年。。。。不知道現在應不應該加上韓國,不過他是不完全失敗。。。。。當然歐盟不知道該不該算一個國家。其中成功發射載人的,只有俄 美 中。現在世界上有幾個國家有載人航天技術?
㈡ 航天器的發展史
1958年6月5日,蘇聯科學院院士、火箭飛船總設計師科羅廖夫在為政府起草的《開發宇宙空間的遠景工作》中提出1961~1965年完成研製能乘2~3人的載人飛船,1962年開始建造空間站。
1958年10月7日,美國航宇局(NASA)正式批准「水星」號載人飛船工程。這是航宇局1958年10月1日成立後作出的第一個重大決策。
1959年9月9日,美國用「宇宙神」D運載火箭首次成功地發射了「水星」飛船模型,進行亞軌道飛行。此後一直到1961年4月25日,美國共進行了7次無人飛船試驗,其中失敗3次,成功4次,為美國成功實施載人航天飛行奠定了堅實基礎。
1960年1月,蘇聯成功發射了兩艘無人的衛星式飛船,進行亞軌道飛行。此後一直到1961年3月25日,蘇聯共進行了7次無人飛船試驗,其中失敗4次,成功3次,最後兩次連續成功。蘇聯決策機關認為已完全具備了載人飛船的發射能力。
1961年3月23日,蘇聯准備上天的航天員邦達連科在為期10天的地面訓練的最後一天,在一個高濃度氧氣艙里,用酒精棉球擦完身上固定過感測器的部位後,隨手將它仍在電熱器上,立即引起大火,他被嚴重燒傷,10小時後,搶救無效死亡。
1961年4月12日,蘇聯發射世界第一艘載人飛船「東方」1號。尤里·加加林少校乘「東方」1號飛船用了108分鍾繞地球運行一圈後,在薩拉托夫附近安全返回。加加林成為世界上第一位遨遊太空的航天員,使蘇聯在與美國開展的載人航天競賽中贏得了世界第一。1968年3月27日,加加林駕駛米格15殲擊機訓練時,因飛機事故遇難身亡。
1961年5月5日,美國第一位進行亞軌道飛行的航天員艾倫·B·謝潑德駕駛美國「水星」MR3飛船進行首次載人亞軌道飛行,美國因此成為繼蘇聯之後世界上第二個具有載人航天能力的國家。
1961年5月25日,美國總統肯尼迪在國會宣布:在60年代結束之前,美國要把人送上月球,並安全返回地面。從此,美國正式開始實施舉世聞名的「阿波羅」載人登月工程計劃。這是在與蘇聯之間展開的誰第一個把人送上天的競賽中失利後,美國發起的又一個競賽項目。
1962年2月20日,美國發射載人飛船「水星」6號,航天員歐約翰·H·格倫中校駕駛「水星」6號飛船繞地球飛行3圈,歷時4小時55分23秒,在大西洋海面安全返回。格倫因此成為美國第一個進入地球軌道的人。
1962年8月11日,蘇聯發射載有尼古拉耶夫少校的「東方」3號飛船上天。8月12日,蘇聯發射載有波波維奇中校的「東方」4號飛船上天。「東方」4號與「東方」3號首次在太空實現載人飛船的交會飛行,最近相距5公里,第一次從太空傳回電視。
1963年6月16日,世界上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女航天員捷列什科娃中尉駕駛蘇聯「東方」6號飛船進入太空,飛船繞地球飛行48圈,歷時70小時50分,19日返回。
1964年10月12日,蘇聯成功發射載3人的第二代載人飛船「上升」1號。航天員科馬羅夫、耶戈洛夫和費捷斯托夫駕駛飛船繞地球飛行16圈,歷時24小時17分,返回於庫斯塔奈地區。這是蘇聯、也是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載3人飛行。
1965年3月18日,蘇聯發射載有別列亞耶夫、列昂諾夫的「上升」2號飛船。飛行中,列昂諾夫進行了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他在離飛船5米處活動了12分鍾,完成了目視觀測、拆卸工作及其他實驗。
1965年3月23日,美國成功發射第二代載人飛船「雙子星座」3號。飛船乘載著美國航天員格里索姆中校和約翰·楊少校,繞地球飛行5圈,歷時4小時53分鍾。這是美國首次載2人飛行。
1965年6月3日,美國發射載有航天員麥克迪維特上尉和懷特上尉的「雙子星座」4號飛船,繞地球飛行62圈。懷特到艙外行走21分鍾,用噴氣裝置使自己在太空中機動飛行。這是美國第一次太空行走。
1965年12月15日,美國發射「雙子星座」6號飛船,飛船載有希拉中校和斯坦福爾德上尉。飛船繞地球飛行16圈,歷時25小時51分鍾。此次飛行是與12月4日發射的「雙子星座」7號交會,並保持近距離編隊飛行,最近時約0.3米。這是美國載人飛船第一次空間交會飛行。
1966年3月16日,美國發射載有航天員阿姆斯特朗和斯科特的「雙子星座」8號,繞地球飛行6.5圈,歷時10小時41分。飛行中首次實現載人飛船與一個名叫「阿金納」的對接艙體對接。這是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空間對接。
1967年1月27日,美國「阿波羅」4A飛船在發射台上進行登月飛船的地面試驗。飛船內坐著曾參加過「水星」號、「雙子星座」飛船飛行的格里索姆上校、美國第一個完成艙外活動的懷特中校和第一次准備參加太空飛行的查菲少校。突然,充滿純氧的座艙起火爆炸,3名航天員當即燒死。
1967年4月23日,蘇聯用「聯盟」號運載火箭發射第三代飛船「聯盟」1號。4月24日飛船返回時,因降落傘故障,飛船墜毀於烏拉爾奧倫波克附近,航天員科馬羅夫不幸遇難。
1968年4月14日,蘇聯發射宇宙212號無人飛船。飛船在軌運行中與後來發射的宇宙213號無人飛船自動對接。這是蘇聯完成的第一次空間對接。
1968年10月11日,美國發射「阿波羅」7號飛船。航天員希拉、艾西爾和坎寧哈姆繞地球飛行163圈,歷時260小時9分鍾,22日返回。這是「阿波羅」飛船的第一次載人地球軌道飛行。
1968年12月21日,美國發射載有波爾曼、洛弗爾和安德斯的「阿波羅」8號飛船。飛船進入距月面112公里的月球軌道上飛行了10圈,時間20小時6分鍾,並向地球發回電視。27日返回。這是世界上第一艘繞月飛行的載人飛船。
1969年7月16日,美國發射「阿波羅」11號載人飛船,第一次把人送上月球。飛船上載有航天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3名航天員,經過75小時50分鍾的飛行後,進入環月軌道。7月21日格林尼治時間2時56分,航天員阿姆斯特朗將左腳踏到月球上,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踏上月球的人,並說出了一句廣為流傳的名言:「這對一個人來說,只不過是小小的一步,可是對人類來講,卻是巨大的一步。」19分鍾後,奧爾德林跟著也踏上了月球。他們在月面插上美國國旗,放置科學儀器,搜集22公斤月球岩石和土壤樣品,共活動了2小時31分40秒。
1970年4月11日,美國發射載有航天員洛弗爾、海斯和斯威加特的「阿波羅」13號飛船進行第3次登月飛行。飛行56小時後,飛船離地球33萬公里,差不多接近月球時,因兩個紐扣大的恆溫器開關故障,使服務艙燃燒電波貯氧箱爆炸,艙內許多設備遭損壞,氧氣和水也損失過半,航天員洛弗爾、海斯和斯威加特面臨葬身太空之災。但他們臨危不懼,按地面科學家們精確計算的軌道和地面指揮員的命令,手動操縱飛船,使用登月艙的氧氣和動力,於4月17日成功地返回地球,創造了航天史上死裡逃生的奇跡。
1970年6月1日,蘇聯發射載有航天員尼古拉耶夫和謝瓦斯基揚諾夫的「聯盟」9號飛船。飛船繞地球飛行268圈,歷時424小時59分,創造了載人飛行史上的新記錄。
1971年4月19日,蘇聯用「質子」號火箭發射世界上第一個載人空間站「禮炮」1號。「禮炮」1號空間站於1971年10月11日在太平洋上空墜毀,共飛行了175天。運行期間對接了兩艘「聯盟」號飛船,其中「聯盟」11號的航天員進站工作了3星期。此後一直到1982年,蘇聯又連續發射了「禮炮」2~5號空間站和第二代「禮炮」6號、7號空間站。
1971年6月6日,蘇聯發射載有航天員多勃羅沃爾斯基、帕查耶夫和沃爾科夫和「聯盟」11號飛船。飛船成功地實現了和「禮炮」1號空間站的對接、在軌運行24天後,在返回途中,返回艙空氣泄露,返回地面時,人們發現未穿航天服的3 名航天員全部遇難。
1971年12月7日,美國發射載有塞爾南、埃文斯和施密特的「阿波羅」17號飛船。11日到達月球,兩名航天員在月面逗留75小時,在月球軌道上釋放了一顆衛星。飛船19日返回。這是人類迄今最後一次載人登月飛行,也是「阿波羅」飛船第7次登月飛行。
1973年5月14日,美國用「土星」V火箭發射名為「天空實驗室」的空間站。後與多艘「阿波羅」飛船對接,先後有3批9名航天員到其上工作。原預計「天空實驗室」能運行到1982年,但終因空間站故障嚴重,無法正常使用,其運行軌道急劇下降,於1979年7月12日墜落於南印度洋澳大利亞西南水域。這是美國發射的第一個載人空間站。
1975年4月5日,蘇聯發射載有拉扎列夫和馬卡羅夫的聯盟18A飛船,准備與禮炮4號對接。火箭第3級點火不久,正值火箭上升到144公里的高空時,因制導系統發生故障,飛船在空中翻滾,並偏離預定軌道。地面控制中心不得不發出應急救生指令,使火箭緊急關機,返回艙與飛船分離,航天員按應急方案返回,在西伯利亞西部山區安全著陸。飛行只進行了22分鍾。這是載人航天以來,第一次因火箭飛行不正常而成功地採取的應急救生措施。
1975年7月15日,蘇、美發射飛船進行聯合對接飛行。首先發射的是載有蘇聯航天員列昂諾夫和庫巴索夫的「聯盟」19號飛船。發射後7.5小時,美國「阿波羅」18號飛船載著美國航天員斯坦福爾德、斯萊頓和布蘭德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成功。7月17日,「阿波羅」18號飛船和「聯盟」19號飛船成功地對接。飛船對接狀態保持了兩天,美蘇航天員實現了飛船間的互訪。這是冷戰期間美蘇兩個競爭對手難得的「太空握手」。
1981年4月12日,美國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此後又陸續建造了「挑戰者」號、「亞特蘭蒂斯」號、「發現」號和「奮進」號太空梭。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太空梭在發射升空僅73秒後即爆炸,機上7名航天員全部遇難;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返航途中解體,機上7名航天員再次遇難。盡管如此,美國太空梭投入運營22年來,已成功飛行111次,在太空部署過衛星、維修過「哈勃」、完成了無數科學試驗,是目前正在建造中的國際空間站的主要運送工具。
1984年7月17日,蘇聯發射「聯盟」T12號飛船升空。船上載有扎尼拜科夫、沃爾克和女航天員薩維卡婭,與「禮炮」7號空間站-「聯盟」T10號飛船聯合體對接。25日,薩維茨卡婭和扎尼拜科夫一起進行了3小時35分鍾的艙外活動。薩維茨卡婭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女性。
1986年2月20日,蘇聯發射了第三代長期載人空間站——「和平」號空間站的核心艙。此後歷時10年,直到1996年4月26日,蘇聯(俄羅斯)才建成由核心艙、「量子」1號艙、「量子」2號艙、「晶體」艙、「光譜」艙和「自然」艙組成的完整的「和平」號空間站。2003年3月23日,「和平」號在繞地球飛行8萬多圈、行程約35億公里、超期服役近10年後,墜毀在太平洋預定海域。作為世界上第一個長期載人空間站,「和平」號是20世紀質量最大、載人最多和壽命最長的航天器,堪稱「一代天驕」!在「和平」號天馬行空近15載中,共接待了來自1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航天員100多人次。其中俄羅斯航天員在「和平」號上創造了兩項太空飛行紀錄:一項是由玻利亞科夫創造的、人在太空連續生活和工作438天的世界紀錄,另一項是由阿夫傑耶夫創造的、在太空飛行累計時間達748天的世界紀錄。科學家們利用「和平」號空間站進行了包括生命科學、微重力科學與應用、空間科學、對地觀測等眾多領域的成千上萬項科學實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豐碩成果。
1995年6月27日,美國「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載著5名美國航天員和2名俄羅斯航天員升空,首次實現與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對接飛行。此後一直到1998年,美國太空梭與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進行了8次對接飛行,所取得的成功經驗降低了目前正在組裝的國際空間站裝配和運行中的技術風險。
1996年9月26日,在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上工作的美國女航天員露西德乘「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返回地面。露西德在太空生活了188天,打破了俄羅斯航天員康達科娃創造的女性在太空飛行的最高紀錄。
1998年11月20日,俄羅斯用「質子」K火箭將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部件——「曙光」號多功能艙送入太空,建造國際空間站的宏偉而艱巨的任務從此拉開了帷幕。國際空間站是由美國和俄羅斯牽頭、歐洲11國(即德國、法國、義大利、英國、比利時、荷蘭、西班牙、丹麥、挪威、瑞典和瑞士)、日本、加拿大和巴西共16個國家建造的,預計要到2006年才能全部建成。建成後的國際空間站長110米,寬88米,大致相當於兩個足球場大小,總質量達400餘噸,將是有史以來規模最為龐大、設施最為先進的人造天宮,運行在傾角為51.6°、高度為397公里的軌道上,可供6~7名航天員在軌工作,之後國際空間站將開始一個為期10~15年的永久載人的運行期。
2001年4月28日,世界上首位太空遊客、美國富翁蒂托搭乘「聯盟」TM32號飛船從哈薩克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出發,到國際空間站上旅遊觀光8天,5月6日返回地面。蒂托此行耗資2000萬美元,除了太空觀光外,他還負責飛船的一部分無線電通信、導航和供電任務,並與俄宇航員一起執行了對地觀測任務。蒂托的太空之旅開創了太空旅遊的新時代。2002年4月25日~5月5日,世界上第二位太空遊客、南非億萬富翁馬克·沙特沃斯也在太空度過了10天的時光,其中8天生活和工作在國際空間站上。
㈢ 英國是如何悄然重振其太空業的
簡介:當代太空競賽環境下,相比美國等國家,英國可能不太起眼,那麼英國如何和發展自己的太空技術?其中一項就是由富豪推動的與NASA的阿爾特彌斯計劃合作。
藝術家對發射了康沃爾航天港的構想。圖源:康沃爾太航天港
總部位於英國的發射場計劃並不止於此。
還記得維珍軌道的空中發射嗎?維珍軌道還計劃在英格蘭南部建造一個康沃爾航天港。該計劃將於2021年竣工,該太空港的宣傳文件稱到2030年英國的發射需求「將達到每年13,000顆衛星」。
空中航天港的建設比航天中心稍簡略些。維珍軌道將與當地機場合作,升級現有系統,當航天港成為一個「具有商業可行性且能自我維持的機構」時還將進一步擴大建設。
綜上,這三大作為和機遇都表現出英國越來越重視太空領域,同時(美國在線新聞雜志)Inverse還將持續關注報道。
㈣ 世界航天大事記的所有事件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發射世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半年後,美國的人造衛星上天。
1959年9月12日:前蘇聯發射「月球」2號探測器,為世界上第一個撞擊月球表面的航天器。
1961.4.12 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東方一號」飛船上天,成為世界航天第一人。
1963.6.16 「東方六號」飛船將世界第一位女宇航員捷列什科娃送上太空。
1965.3.18 前蘇聯航天員烈昂諾夫乘「上升二號」飛船升空實現世界上第一次太空行走。
1969.7.16 三名美國航天員乘「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前往月球。
1969.7.21 格林尼治時間3時15分,飛船的登月艙在月球降落,阿姆斯特朗第一個踏上月球。
1971.4.19 前蘇聯發射成功世界上第一個空間站「禮炮一號」。
1975.7.17 美國阿波羅號飛船與前蘇聯聯盟號飛船在太空對接。
1981.4.12 美國成功發射世界上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
1984.7.25 前蘇聯女宇航員薩維茨卡婭走出「禮炮七號」空間站,從而成為世界第一個太空行走的女性。
1985.4.29 王贛俊乘挑戰者號太空梭升空,成為第一位華裔航天員。
1986.1.28 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七名航天員全部罹難,包括一名女教師,這是迄今最慘重的航天事故。
1986.2.20 前蘇聯「和平號」空間站第一個艙發射成功。
1994.1.08 俄羅斯航天員波力亞利在「和平號」空間站創造了太空連續飛行439天的紀錄。
1996.3.22 美國女航天員露西德在「和平號」空間站創造了太空連續飛行188天的女子世界紀錄。
1999.7.13 柯林斯成為美國航天史上第一位女指令長。
1999.11.20 中國第一艘載人航天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飛行成功。
2001.1.10 中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2002.3.25 中國研製的「神舟三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並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2003年2月1日 美國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在返航途中爆炸解體,7名航天員遇難,成為載人航天史上又一重大悲劇。
2003年6月2日 歐洲空間局成功發射火星快車探測器。12月25日,探測器上的獵兔犬2號著陸,開始對火星進行考察。
2003年9月27日 歐洲第一個月球探測器斯馬特1號發射升空。於2005年1月進入繞月軌道飛行,開始探月活動。
2003年10月15日 中國發射神州五號飛船,載航天員楊利偉到太空飛行21小時後返回地面。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實現載人太空飛行的國家。
2004年8月3日 美國發射信使號探測器,開始飛赴水星考察。
2004年10月14日 俄羅斯發射載3名航天員的聯盟TMA-5號飛船,其中由美籍華裔航天員焦立中和俄羅斯航天員沙利波夫組成的第10宇航組到國際空間站居留了192天。
2005年1月12日 美國發射深度撞擊號探測器。同年7月4日釋放撞擊器准備命中坦普爾1號彗星,試圖揭開地球以及太陽系起源之謎。
2005年4月15日 俄羅斯聯盟TMA-6號飛船載3人升空,其中由俄羅斯航天員克里卡廖夫和美國航天員菲利普斯組成的第11長期考察組在國際空間站上停留了179天,於10月11日返回地面。克里卡廖夫創造了太空累積飛行803天的最新紀錄。
2005年7月26日 美國發現號太空梭復航。這次復航載7名航天員,於8月9日安全返回。表明了經過改進後太空梭仍能繼續飛行。
2005年10月12日 中國載2名航天員的神州六號飛船發射升空,在太空遨遊5天後返回地面,標志中國載人航天技術又邁進了新的重要的一步。
2006年7月4日 美國發現號太空梭載7名航天員順利升空,並與國際空間站對接,完成了為期13天的太空飛行任務。
2007年8月4日 美國「鳳凰」號火星著陸探測器在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
2007年8月7日 美國「奮進」號太空梭載著7名宇航員順利升空。
2009年3月美國空軍准備新太空系統的密集發射期。
2009年6月歐空局和英國政府推進「空天飛機」概念研發 。
2009年7月歐洲整合天基安全與防務。
拓展資料:
航天(Spaceflight),又稱空間飛行、太空飛行、宇宙航行或航天飛行,是指進入、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即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宇宙空間,又稱外層空間)以及地球以外天體各種活動的總稱。
航天活動包括航天技術(又稱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三大部分。航天技術是指為航天活動提供技術手段和保障條件的綜合性工程技術。空間應用是指利用航天技術及其開發的空間資源在科學研究、國民經濟、國防建設、文化教育等領域的各種應用技術的總稱。
空間資源系指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可為人類開發和利用的各種環境、能源與物質資源,入空間高遠位置、高真空、超低溫、強輻射、微重力環境、太陽能以及地球以外天體的物質資源等。
中國航天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航天事業起始於1956年。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見"東方紅"1號),是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5個能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中國發展航天事業的宗旨是:探索外太空,擴展對地球和宇宙的認識;和平利用外太空,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造福全人類;滿足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維護國家權益,增強綜合國力。中國發展航天事業貫徹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指導方針,即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
基本政策
中國政府在開展國際空間交流與合作中,採取以下基本政策:
堅持獨立自主的方針,根據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統籌考慮合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開展積極、務實的國際合作。
支持聯合國系統內開展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各項活動;支持政府間或非政府間空間組織為促進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的發展所開展的各項活動。
重視亞太地區的區域性空間合作,支持世界其他區域性空間合作。
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空間合作,重視與發達國家的空間合作。
鼓勵和支持國內科研機構、工業企業、高等院校和社會團體,在國家有關政策和法規的指導下,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國際空間交流與合作。
㈤ 英國工業革命的起止時間
一.第一次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又叫產業革命,是指資本主義由工場手工業過渡到大機器生產,它在生產領域和社會關繫上引起了根本性變化,18世紀60年代首先發生在英國,是從發明和使用機器開始的,到19世紀上半期,機器本身也用機器來生產,標志著工業革命的完成,英國之後,法、美等歐美各國也相繼進行了工業革命。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工業革命是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的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在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徽電子技術、航天技術、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標志著的科學技術的到來,這次科學技術在人類歷史上被稱為第三次技術革命。
總之,三次科技革命主
要
標
志:
第一次18世紀60年代蒸汽機的廣泛應用
第二次19世紀70年代電力的廣泛應用
第三次20世紀四五十
年代在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徽電子技術,
航天技術,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㈥ 英國計劃在哪一年之前向月球發射無人探測器
這是一段2007年的舊聞。據俄羅斯有關媒體1月10日報道,在世界各航天強國推出自己雄心勃勃的探月計劃的同時,保守的英國人也坐不住了,他們也打算在未來月球爭霸賽中奪得一席之地--將於2010年發射首枚自製探測器上月球。據悉,如果英國科學家此項月球探測計劃取得成功,那麼在此之後他們還將向月球表面發射月面探測器。其目的是尋找建設月球基地的風水寶地。
可惜這一計劃胎死腹中,沒了下文~
㈦ 世界航天技術始於什麼時候
理念是俄國人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來的,德國人搞出了V-2,蘇聯後來利用R-9火箭在50年代末發射了人造衛星,標志著世界航天技術的起步
㈧ 世界航天技術發展歷史
衛星發展史
第一章 世界航天發展簡史
探索浩瀚的宇宙,是人類千百年來的美好夢想。我國在遠古時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話。公元前1700年,我國有"順風飛車,日行萬里"之說,還繪制了飛車騰雲駕霧的想像圖。外國也有許多有關月亮的美好傳說。
自從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以來,到1990年12月底,前蘇聯、美國、法國、中國、日本、印度、以色列和英國等國家以及歐洲航天局先後研製出約80種運載火箭,修建了10多個大型航天發射場,建立了完善的地球測控網,世界各國和地區先後發射成功4127個航天器。其中包括3875個各類衛星,141個載人航天器,111個空間探測器,幾十個應用衛星系統投入運行。目前航天員在太空的持續飛行時間長達438天,有12名航天員踏上月球。空間探測器的探測活動大大更新了有關空間物理和空間天文方面的知識。到上世紀末,已有5000多個航天器上天。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航天活動,利用航天技術成果,或制定了本國航天活動計劃。航天活動成為國民經濟和軍事部門的重要組成部分。
航天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結晶,它以基礎科學和技術科學為基礎,匯集了20世紀許多工程技術的新成就。力學、熱力學、材料學、醫學、電子技術、光電技術、自動控制、噴氣推進、計算機、真空技術、低溫技術、半導體技術、製造工藝學等對航天技術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這些科學技術在航天應用中互相交叉和滲透,產生了一些新學科,使航天科學技術形成了完整的體系。航天技術不斷提出的新要求,又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
一、 火箭技術
火箭技術推動了人類航天發展的歷史。
火葯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火箭是在火葯發明之後中國人發明的。早在公元1000年宋朝唐福獻應用火箭原理製成了戰爭武器,13世紀初傳到外國。傳說在14世紀末,中國有個學者萬戶在坐椅背後安裝47支當時最大的火箭,兩手各持大風箏,試圖藉助火箭的推力和風箏的升力升空。但是一聲爆炸之後,只見煙霧彌漫,碎片紛飛,人也找不見了。為紀念這位世界上第一個試驗火箭飛行的勇士,月球表面東方海附近的一個環形山以萬戶命名。18世紀,印度軍隊在抗擊英國和法國軍隊的多次戰爭中曾大量使用火箭並取得良好的效果。由此推動了歐洲火箭技術的發展。曾在印度作戰的英國人康格雷對印度火箭作了改進。他確定了黑火葯的多種配方,改善了製造方法並使火箭系列化,射程達3公里。這些初期火箭的原理成了近代火箭技術的基礎。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近代火箭技術和航天飛行發展起來,先驅者的代表人物有前蘇聯的齊奧爾科夫斯基,美國人戈達德和德國奧伯特。
齊奧爾科夫斯基畢生從事火箭技術和航天飛行的研究。在他的經典著作中,對火箭飛行的思想進行了深刻的論證,最早從理論上證明用多級火箭可以克服地心引力進入太空。他建立了火箭運動的基本數學方程,奠定了理論基礎。他首先提出了使用液體推進劑火箭的倡議,經過了短短的30年就實現了。他預想到現代火箭的真實結構,並論述了關於液氫-液氧作為推進劑用於火箭的可靠性,設想用新的燃料(原子核分解的能量)來作火箭的動力。他具體地闡明了用火箭進行航天飛行的條件,火箭由地面起飛的條件,人造地球衛星及實現飛向其他行星所必須設置中間站的設想。他還提出過許多的技術建議,如建議用燃氣舵控制火箭,用泵來強制輸送推進劑,以及用儀器自動控制火箭等,都對現代火箭和航天飛行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戈達德博士在1010年開始進行近代火箭的研究工作。他在1919年的論文中提出了火箭飛行的數學原理,指出火箭必須具有7.9km/s的速度才能克服地球的引力。他認識到液體推進劑火箭具有極大的潛力,1926年3月他成功在研製和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體推進劑火箭,飛行速度103km/h,上升高度12.5米,飛行距離56米。
奧伯特教授在他1923年出版的書中不僅確立了火箭在宇宙空間真空中工作的基本原理,而且還說明火箭只要能產生足夠的推力,便能繞地球軌道飛行。同齊奧爾科夫斯基和戈達德一樣,他也對許多種推進劑的組合進行了廣泛的研究。
真正的近代火箭的出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法西斯德國。早在1932年德國就發射A2火箭,飛行高度達3公里。1942年10月發射成功V-2火箭(A4型),飛行高度85公里,飛行距離190公里。V-2火箭的發射成功,把航天先驅者的理論變成現實,是現代火箭技術發展史的重要一頁。
1945年5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前蘇聯俘虜部分德國火箭技術人員,繳獲了幾枚V-2火箭和有關技術資料。在此基礎上,1947年前蘇聯仿製V-2火箭成功。1948年自行設計了P-1 火箭,射程達300公里。1950年和1955年又先後研製成P-2和P-3火箭,射程分別達到500公里和1750公里。1957年8月,成功發射兩級液體洲際導彈P-7,射程8000公里,經過改裝的P-7於1957年10月4日,發射成功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quot;人造地球衛星1號",從而揭開了現代火箭技術新的一頁。前蘇聯由於發射多種航天器的需要,先後研製成功"東方"號、"聯盟"號、"宇宙"號、"質子"號、"能源"號等多種型號的運載火箭,可將100多噸的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
二戰後,美國俘虜了以馮·布勞恩為首的德國火箭專家,繳獲了100餘枚V-2火箭。美國陸軍在布勞恩的幫助下於1945年發射了V-2火箭,1949年開始研究"紅石"彈道導彈,1954年制定人造衛星計劃,1958年2月1日"丘辟特"C火箭成功發射美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美國為發射多種航天器的需要,先後研製成功"先鋒"號、"丘諾"號?quot;紅石"號、"偵察兵"號、"大力神"號和"土星"號等運載火箭。
中國於1960年11月5日第一枚近程火箭發射試驗成功。我國有"長征"號(CZ)系列運載火箭,主要有CZ-1、CZ-2、CZ-3、CZ-4四種基本型運載火箭和CZ-1D、C(CZ-2C)、CZ-2C/SD、CZ-2D、CZ-2E、CZ-2F、CZ-3A、CZ-3B、CZ-4B等幾種改進型。
1990年4月7日,中國CZ-3 運載火箭發射成功美國製造的"亞洲一號"衛星。長征火箭成功地進入了國際商業發射衛星的行列,至今已將27顆外國衛星發射上天。
法國從50年代開始自行研製探空火箭和導彈,並在此基礎上研製"鑽石"號運載火箭。1965年11月至1967年2月,法國"鑽石"號火箭將A-1、D-1人造衛星送入太空。法國積極推動西歐國家聯合發展歐洲航天事業,它是歐洲空間局的主要成員國,並承擔"阿里安"號運載火箭的大部份研製工作。
歐空局正式成員國有比利時、丹麥、法國、聯邦德國、愛爾蘭、義大利、荷蘭、西班牙、瑞典和英國;非正式成員國有奧地利和挪威;加拿大為觀察員國。由歐空局研製的"阿里安"1號運載火箭於1979年12月24日首次發射成功。迄今已研製有"阿里安"1-5號五種基本型和多種改進型火箭。"阿里安"4號為歐空局主要運載工具,至今已發射80餘次,失敗7次,成功率在世界商用衛星運載工具中名列前茅。
日本自1963年開始研製"謬"系列固體運載火箭,共有4代。1970年日本宇宙開發事業團決定引進美國"德爾它"號運載火箭技術,以發展本國的N號運載火箭。1975年9月,日本首次用N-1火箭成功地發射了"菊花"1號技術試驗衛星。1994年試驗成功帶有氫氧燃料裝置的N-2火箭。印度自行研製成功運載火箭系列SLV,ASLV,PSLV和GSLV。2001年4月同步軌道衛星運載火箭GSLV發射成功。
此外,還有英國、義大利、加拿大、印度、巴西、以色列、韓國、朝鮮等國均有利用本國製造或租用他國運載火箭來發射人造衛星的能力。
二、衛星時代
人造地球衛星的計劃設想早在1945年就在美國出現,美海軍航空局已著手研究一種把科學儀器送入太空的衛星,次年美國陸軍航空局在審?quot;蘭德計劃"的一項類似的研究報告中,就有"實驗性環球空間飛行器"的初步設計。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和一系列大功率運載火箭的發展,為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和發射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用"衛星"號運載火箭把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入太空,衛星呈球形,外徑0.58米,外伸4根條形天線,重83.6公斤,衛星在天上正常工作了三個月。同年11月3日,前蘇聯發射了第二顆衛星,衛星呈圓錐形,重508.3公斤,這是一顆生物衛星,除了利用小狗"萊伊卡"作生物試驗外,還有於探測太陽紫外線,X射線和宇宙線。按照今天的標准衡量,前蘇聯的第一顆衛星只不過是一個伸展開發射機天線的圓球,但它卻是世界第一個人造天體,把人類幾千年的夢想變成現實,為人類開創了航天新紀元。
人造地球衛星出現之後,60年代前蘇聯和美國發射了大量的科學實驗衛星、技術實驗衛星和各類應用衛星。70年代軍、民用衛星全面進入應用階段,並向偵察、通信、導航、預警、氣象、測地、海洋和地球資源等專門化方向發展。同時各類衛星亦向多用途、長壽命、高可靠性和低成本方向發展。80年代後期新起的單一功能的微型化、小型化衛星是衛星發展上的新動向,這類重量輕、成本低、研製周期短、見效快的小型衛星將是未來衛星的一支生力軍。除美、蘇外,中國、歐洲航天局、日本、印度、加拿大、巴西、印尼、巴基斯坦等國都擁有自己研製的衛星。
為什麼經過短短的三十多年,航天活動取得了如此迅速的發展呢?除了美、蘇搞空間軍備競賽發射了大量的軍事應用衛星外,主要是人類一開始就非常重視航天技術的應用。航天活動大大擴大了人類知識寶庫和物質資源、給人類日常生活帶來了重大的影響和巨大的經濟效益。航天活動大大推動了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工農業的向前發展。
三、空間探測
空間探測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太陽系的起源、演變和現狀;通過對太陽系內的各主要行星及其衛星的比較研究進一步認識地球環境的形成和演變;了解太陽系的變化歷史;探索生命的起源和演變。空間探測器實現了對月球和行星的逼近觀測和直接取樣探測,開創了人類探索太陽系內天體的新階段。
月球探測:月球是地球的唯一的天然衛星,自然成為空間探測的第一個目標。直接考察月球有助於更好地了解地-月系統的起源,月球是未來航天飛行理想的中間站和人類進入太陽系空間的第一個定居點。
美國和前蘇聯自1958年至1976年8月共發射過83個無人月球探測器,其中美國36個,前蘇聯47個。此後,美、蘇再也沒有發射過無人月球探測器。1990年1月日本發射了一顆月球探測器,成為第三個向月球發射探測器的國家。探測器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182公斤)進入大橢圓軌道,在地-月系統中飛行,另一部分(11公斤)在月球軌道上飛行。日本還計劃在1996年2月發射一顆重550公斤(含推進劑190公斤)的月球-A探測器。
月球探測已經實現的主要方式有:(1)在月球近旁飛過或在其表面硬著陸,利用這個過程的短暫時間探測月球周圍環境和拍攝月球照片;(2)以月球衛星的方式獲取信息,其特點是探測時間長並能獲取較全面的資料;(3)在月球軟著陸,可拍攝局部地區的高解析度照片和進行月面土壤分析。
1999年7月31日,為了確證月球上到底有沒有冰,美國"月球"勘探者號進行了飛行器撞擊月球實驗。
行星和行星際探測 人類長期藉助於天文望遠鏡觀測行星表面的細節,發現了土星光環、木星衛星和天王星;運用萬有引力定律陸續發現了海王星和冥王星;藉助於近代照相術、分光術和光度測量技術對行星表面的物理特性和化學組成有了一定的認識。然而人們在地面隔著大氣層觀測行星,已經不能滿足對行星的深入研究。行星和行星際探測器為行星和行星際空間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自1960年至1978年美、蘇和西德共發射了63個行星和行星際探測器,其中美國23個,前蘇聯38個,西德2個。採用的探測方式有:(1)從行星附近飛過拍攝照片,測定它們的輻射和磁場;(2)在行星表面硬著陸,直接探測行星大氣;(3)繞行星飛行,成為行星的人造衛星;(4)在行星上軟著陸,對行星表面進行細致的分析和探測。1960年3月發射了第一個行星際探測器"先驅者"5號,進入了一條0.8~1.0天文單位的橢圓日心軌道,測量了行星際磁場、行星際粒子和太陽風,探測表明太陽風像噴水池螺旋形噴水圖形;發現地球磁場在向著太陽的一面被太陽風壓縮,另一面至少延伸到500萬公里遠。1962年8月發射的"水手"2號成功地飛過金星,發現金星沒有磁場和輻射帶。1970年8月發射的"金星"7號第一次降落金星表面,探測表明金星表面溫度為475℃,壓力為90±15個大氣壓。多次探測表明金星有稠密的大氣層和厚厚的雲層和頻繁的閃電,發現金星大氣中二氧化碳佔97%,氮氣佔1%~3%,,水氣佔0.1%~0.4%。1964年11月發射的"水手"4號飛過火星,探測表明火星沒有輻射帶和磁場,測量到火星電離層的特性和大氣密度垂直分布,火星表面大氣壓不到海平面大氣壓的百分之一,照片表明火星上的環形山與月球相似。1975年8月發射的"海盜"1號第一次在火星上著陸成功,探測表面火星大氣中塵土含量很高,火星大氣本身二氧化碳佔95%,氮佔2.7%,還有微量的氬、氧和水汽;對火星土壤分析表明,硅佔15%~20%,鐵佔4%,還有少量的鈣、鋁、硫、鈦、鎂、銫和鉀。1973年11月發射的"水手"10號,同水星相會的探測表明,水星有極稀薄的含有微量氬、氖和氦的大氣,只有地球大氣的一萬億分之一;水星表面溫度在510℃~-210℃之間;水星有磁場,強度是地球磁場強度的百分之一,照片表明水星有密密麻麻環形山。1972年2月和1973年4月發射的"先驅者"10號和11號發現木星的輻射帶強度是地球輻射帶強度的10000倍,而且它的脈動磁場延伸到土星附近,發回了木星和土星雲量的圖像,有關土星主外光環很有價值的資料,它們通過小行星帶時沒有受到損害,它們最終將飛出太陽系進入恆星際空間,它們帶有會被地外文明世界理解的信息牌。
為了探索宇宙的奧秘,美歐聯合研製的"哈勃空間望遠鏡"於1990年4月發射升空,這項計劃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十年間進行了10多萬次的天文觀測,觀測了大約13670個天體,向地球發回了黑洞、衰亡中的恆星、宇宙誕生早期的"原始星系"、慧星撞擊木星以及遙遠星系等許多壯觀圖像,為近2600篇科學論文提供了依據。這是人類空間天文觀測工作的一個里程碑。
1997年7月4日,美國"探路者"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表面安全著陸,並釋放出一輛火星?quot;漫遊者"號,第一次拍攝到火星的彩色三維立體圖像,傳回地球大量的火星表面的照片。
四、載人航天
載人航天在航天活動中佔有重要位置。盡管航天器攜帶裝置精確、靈敏度高、能自動觀察、操作、儲存、處理數據,但它們不能代替人的思維。初期載人航天器一方面研究航天技術,另一方面進行生物學和醫學試驗,研究航天員在長期失重條件下的反應,航天員在密閉艙中的工作能力,航天器對接時和走出航天器時的人的生理反應。
前蘇聯自1961年4月到1970年9月共發射了17艘載人飛船("東方"號6艘、"上升"號2艘?quot;聯盟"號9艘)。1965年3月航天員在"上升"號上第一次走出飛船,1966年1月兩艘"聯盟"號飛船第一次在軌道上交會對接,並實現兩個航天員從一艘飛船向另一艘飛船轉移。1971年到1982年發射了7艘重量為18~20噸的"禮炮"號空間站,截至1985年還發射了27艘載人飛船("聯盟"T號、TM號)和25艘無人飛船("進步"號)用作天地往返運輸系統。1986年發射了"和平"號空間站,這是未來永久性空間站的核心艙,將於90年代建成由7個艙組成的大型空間站。俄羅斯計劃21世紀前期發射無人和載人火星飛船以及建立載人月球基地。設計壽命為五年的"和平號"空間站運行了十五年,於2001年3月23日13時59分安全地墜落在南太平洋海域。
美國自1961年5月至1966年11月發射了16艘載人飛船("水星"和"雙子星座")。"水星"和"雙子星座"計劃是載人登月飛行目標"阿波羅"計劃的頭兩個階段。1965年6月"雙子星座"飛船上的航天員第一次步入太空,1966年3月"雙子星座"-8號和"阿金納"飛行器在軌道上第一次成功地實現對接,此後,"雙子星座"飛船系統進行過多次交會和對接。1967年至1972年共發射了14次"阿波羅"飛船(其中3次無人飛行,3次載人繞月飛行,6次載人登月飛行,12名航天員登上月球)。1973年發射了"天空實驗室"並和"阿波羅"飛船進行過對接。1969年尼克松政府宣布70年代研製載人太空梭,1984年裡根政府宣布90年代建立永久性載人空間站。
1993年9月美俄二國達成協議,合作建造一個有16國參加的國際空間站,2006年完成。2001年5月,美國宇航發燒友蒂托進入國際空間站俄羅斯艙遨遊8天,成為地球旅客航天游第一人。
另一方面,美國和俄羅斯關於載人火星飛行的計劃正在悄悄進行之中。二、三十年以後,人類就可能登上紅色的行星--火星。
1999年11月20日,長征二號乙火箭發射"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上天,11月21日飛船順利回收,我國航天技術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中國航天員遨遊宇宙的日子已經不遠了。
第二章 中國航天發展簡史
一、 中國是火葯和火箭的故鄉
自古以來,人類就嚮往著飛向太空,遨遊宇宙。這個美好的理想,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才變成現實。一九五七年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揭開了航天活動的序幕。
這以後的二十多年中,世界各國把數以千計的各種航天器送往宇宙空間,航天技術迅速從科學技術試驗進入實用和商品化階段,它在經濟、科學、文化、軍事上取得的巨大社會效益,使航天工業成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新興產業之一。
我們偉大祖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古代發明的指南針、造紙、印刷術、火葯,對世界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還是古代火箭的故鄉。在宋朝,我國就製成了用火葯推進的世界上最早的火箭。
我國古代火箭的推進系統,是在竹筒或紙筒中裝滿火葯,筒上端封閉,下端開口,筒側小孔引出葯線。點火後,火葯在筒中燃燒,產生大量氣體,高速向後噴射,產生向前推力。這就是現代火箭發動機的雛型。作為武器用的古代火箭,箭桿的頂端裝有箭頭,起殺傷作用;尾端裝有箭羽,起穩定飛行作用。這種古代火箭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結構,為現代火箭的設計和製造,提供了寶貴的啟示。
我國明朝發明的一種武器「一窩蜂」火箭,一次能發射32支火箭,殺傷力較大,當時已經用於戰爭。明朝發明的另一種用於水戰的武器「火龍出水」,達到了更高的技術水平。「火龍」有龍身、龍頭和龍尾。龍體內裝有神機火箭數枚,龍體外周裝有4個火葯筒。發射時,先點燃龍體外的4個火葯筒,推進「火龍」飛行,繼而點燃龍體內的數枚火箭再度加速。通過多枚火箭聯用和「兩級」火箭接力。火箭可在水面上飛行數里遠。我國古代這種「多能」火箭的設計思想,是很富有創見的。幾百年後,俄國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了火箭列車原理,建立了現代多級火箭的理論基礎。這說明,現代火箭技術淵源於古代火箭。在人類漫長的航天征途中,古代火箭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在我國古代,不僅有嫦娥奔月的美麗神話,有《山海經》、《帝王世紀》上記載的「飛人」、「飛車」的傳說,而且有勇於試驗空中飛行的開拓者。據傳,在明朝(十四世紀末),有一位稱「萬戶」的學者,用幾十支火箭捆綁在椅子後面,自已坐在椅子上,手拿兩個大風箏,叫人把火箭點燃,使自己飛上天去。「萬戶」的試驗雖然失敗了,但他表現了驚人的膽略和非凡的預見。為了紀念這位世界上火箭飛行的先驅,蘇聯科學家把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萬戶火山口」。
我國古代火葯、火箭技術的發展,其時間之早,技藝之高,在世界各國遙遙領先。十三世紀之後,隨著商船的往來和蒙古族的西征,火葯、火箭技術才逐漸傳入歐洲,並對後來西方的文明與進步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二十世紀初,在歐美科學家的努力下,現代火箭技術在理論上有了重大突破。當蘇、美開始發展導彈、火箭技術的時候,處在戰爭狀態下的舊中國,戰火連年,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千瘡百孔。科學技術力量十分薄弱,人員研究場所、設備、儀器和資金極端缺乏,一些新發展的科學技術完全無法進行。對於發展現代火箭技術,更無從談起,總而言之在尖端技術方面,舊中國給我們留下的完全是一張白紙。
新中國的誕生,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自一九五六年以來,我國人民在中國共產常的領導下,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創建和發展了自己的航天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它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志氣和能力。
二、 新中國航天事業的創立和發展
在五十年代中期,根據國防建設的需要,黨中央、國務院決定發展我國的導彈事業,並以國防科研、工業機構為主,重點發展彈道式地地導彈,以建立我國獨立的戰略反擊力量,也為發展運載火箭技術打下物質技術基礎。另一方面,以中國科學院為主,首先以研製探空火箭開路,開展高空探測活動,同時開展人造地球衛星有關單項技術的研究和測量、試驗設備的研製,為發展我國航天器技術和地面測控技術作了准備。到了六十年代中期,隨著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及其運載火箭研製工作的全面開展,這兩條戰線的工作開始結合起來,整個航天工程體系集中到國防科研、工業部門,在國家的統一規劃、統一指揮下,航天技術便以更大的規模、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
(一) 下決心發展火箭技術
五十年代,世界上幾個主要大國已經進入了所謂「原子時代」和「噴氣時代」,航天技術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而當時我國還處在帝國主義的封鎖、包圍和威脅之下。我們要不受人欺負,就必須擁有現代化的武器裝備。我們這樣一個大國,靠購買武器來支撐國防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擺脫不了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因此,在制定十二年科學規劃中,國家把國防現代化建設擺在突出的地位,把火箭和噴氣技術、電子計算機等列為國家的重點發展項目。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和其他中央領導人,專門聽取了我國一些著名科學家的意見。如一九五六年四月,周恩來總理曾主持中央軍委會議,聽取了剛回國不久的火箭專家錢學森關於在我國發展導彈技術的規劃設想。黨中央果斷作出了發展導彈技術的決策。一九五六年四月,國家成立了航空工業委員會(簡稱航委),聶榮臻任主任,黃克誠、趙爾陸任副主任,王士光、王凈、安東、劉亞樓、李強、錢志道、錢學森等為委員,負責領導我國導彈和航空事業的發展建設。五月,周恩來總理主持中央軍委會議,討論了聶榮臻主任代表航委提出的《建立我國導彈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見》,確定由航委負責組建國防部導彈管理局(國防部第五局)和導彈研究院(國防部第五研究院)。
一九五六年十月八日,我國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簡稱國防部五院,錢學森任院長),正式宣布成立。這是我國導彈、航天事業奠基的歷史性紀念日。
國防部五院成立之後,我國導彈、火箭技術究竟選擇一條什麼樣的發展道路,聶榮臻副總理在向中央的報告中指出:我國導彈的研究,採取「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的科學成果」的方針。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七日,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批准了這個方針。這就是國防部五院的建院方針。三十年中,在這個方針的指引下,我國導彈、航天事業戰勝了重重困難,不斷發展壯大,走出了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為了縮短我國導彈技術起步階段的摸索過程,我國政府曾就建立和發展我國導彈技術同蘇聯政府舉行談判,蘇方只同意接收50名火箭專業留學生和提供兩發供教學用的P-1模型導彈(即蘇聯仿製的德國V-2導彈),以及相關的資料和設備,也派來專家。大多數蘇聯專家熱情幫助,在導彈的仿製和研製基地建設中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1960年,中蘇關系惡化,赫魯曉夫背信棄義,撕毀合同,撤走全部專家。但這更激起了我國導彈研製人員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精神,做好仿製P-2導彈的工作。
1960年9月,在祖國的地平線上,飛起了我國自己製造的第一枚導彈。這是我國運載工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從此,中國有了自己的近程導彈。這是打基礎、上水平的階段。六十年代中期,航天事業在奠定基礎之後,進入了從仿製到自行研製,從初級向高級發展的階段。
一九六四年六月,我國第一個自行設計的中近程火箭成功地進行了發射試驗,揭開了我國導彈、火箭發展史上新的一頁。一九六六年十月,用我國獨立設計生產的中近程導彈投擲國產原子彈,進行兩彈結合試驗,獲得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導彈核武器的發展進入成熟階段。
在我國自行設計的中近程導彈試驗成功之後,我們不失時機地展開多種新型火箭的研製,突破了很多關鍵性技術。一九七O年、一九七一年,我國獨立研製的兩級中遠程火箭和第一枚遠程火箭相繼進行飛行試驗,取得基本成功。八十年代第一個年頭的春天,我國的遠程火箭從西北導彈發射基地呼嘯而起,劃破萬里長空,准時正點精確命中南太平洋海域目標。這次發射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大型液體燃料火箭技術已經達到國際水平。
與此同時,我國固體燃料火箭的研製也在迅速進展。一九八二年十月,我國首次成功地進行潛艇水下發射固體燃料火箭。一九八八年九月,我國又成功地進行了一次核潛艇水下發射固體火箭的試驗。在公海上進行的這兩次成功發射表明,我國現代火箭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產生了一個質的飛躍。潛艇水平發射火箭技術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項新技術。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家掌握了這種新技術。另一方面
㈨ 現在有哪幾個國家發展了航天技術
獨立發射衛星的國家有:
前蘇聯(俄羅斯),1957.10.04,伴侶1號 83.6公斤
美國,1958.01.31,探險者1號 8.2公斤
法國,1965.11.26,試驗衛星A-1號 42公斤
日本,1970.02.11,大隅 號 9.3公斤
中國,1970.04.24,東方紅1號 173公斤
英國,1971.10.28, 普羅斯帕羅號 66公斤
印度,1980.07.18, 羅希尼號 360公斤
以色列,2002.05.28,地平線5號C
伊朗, 2009.02.03,使者-2號
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有:前蘇聯,美國,中國。
前蘇聯(俄羅斯),1961年4月12號,第一次載人航天飛行的,航天員是 加加林;
美國,1961年5月5日,第一次載人航天飛行,航天員是 艾倫·B·謝潑德;
中國,2003年10月15日,第一次載人航天飛行,航天員是 楊利偉。
㈩ 世界航天事業的發展史
世界航天發展簡史
探索浩瀚的宇宙,是人類千百年來的美好夢想。我國在遠古時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話。公元前1700年,我國有"順風飛車,日行萬里"之說,還繪制了飛車騰雲駕霧的想像圖。外國也有許多有關月亮的美好傳說。
自從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以來,到1990年12月底,前蘇聯、美國、法國、中國、日本、印度、以色列和英國等國家以及歐洲航天局先後研製出約80種運載火箭,修建了10多個大型航天發射場,建立了完善的地球測控網,世界各國和地區先後發射成功4127個航天器。其中包括3875個各類衛星,141個載人航天器,111個空間探測器,幾十個應用衛星系統投入運行。目前航天員在太空的持續飛行時間長達438天,有12名航天員踏上月球。空間探測器的探測活動大大更新了有關空間物理和空間天文方面的知識。到上世紀末,已有5000多個航天器上天。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航天活動,利用航天技術成果,或制定了本國航天活動計劃。航天活動成為國民經濟和軍事部門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