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國18世紀取代荷蘭成為世界霸主的原因有什麼
過度依賴外界經濟 荷蘭走向衰敗的原因
在競爭中衰落
荷蘭經濟繁榮的基礎是商業,尤其是船運業,也就是對外轉口貿易。本身無資源的荷蘭過多的依賴於對外貿易,說明了其經濟基礎相當的脆弱。銀行的放貸對象多為各國君主,在戰亂頻生,各國經常入不敷出的情況下,貸款常常收不回來,這不能不深深地影響荷蘭的經濟,進而影響到其他方面。
脆弱的經濟基礎。荷蘭缺乏發展工業所需的資源以及廣袤的國土和眾多的人口,雖然它成為世界霸主,但發展後勁是不如英法的。它過於依賴外貿的脆弱的經濟基礎也十分容易受到打擊。當18世紀時,西歐各國逐漸從內部混亂中抽出身來,他們採取高關稅和對本國企業進行高額補貼的辦法與已佔據壟斷地位的荷蘭展開競爭。荷蘭的優勢被迅速削弱了。根據通過波羅的海門戶松德海峽松德海峽是波羅的海的門戶,荷蘭早期最有利可圖的生意是通過此將貨物運往歐洲各地。的記錄,1497年,通過的荷蘭船隻是567艘,1597年是3908艘,1697年超過了4000艘。從此以後就開始下降,1781年就只有11艘了,以後雖有好轉,但也不到先前數目的一半。這反映了商業全線的衰退。與南美洲的貿易也於1713年被英國壟斷。曾經非常賺錢的漁業,也不可避免地出現衰退。在1736年有219艘漁船,10年後就只剩下144艘了,以後再也沒有恢復過。東印度公司的高股息政策也堅持不下去了,董事們採取金融欺詐的方式來使收支平衡。為了維持高股息,使股票保持高價位,公司往往寧可以3倍於國內的利息借債也不讓國內的人知道公司缺錢。1780年以後,它實際上已經破產了。
大量貸款成為壞賬。由於經濟的極度繁榮,18世紀的荷蘭成了全世界的大借貸國。有個形象的比喻說,荷蘭就是一個由艦隊守衛的帳房。但問題在於,荷蘭向每個國家貸款時,還意味著它必須和每個國家保持友好的關系。若與英國或法國開戰,則意味著這些國家將立即停止支付大部分的利息,因而對總體的繁榮造成了極大的危害。更糟糕的是,不管荷蘭捲入與誰的戰爭,將都意味著它在與自己的資本作戰。出於這個原因,與任何一個國家的戰爭都必須不借一切代價加以避免。但現實是,荷蘭不斷地捲入戰爭中,不僅支出大量軍費,也損失大筆的利息。法國大革命,也讓荷蘭損失了一大筆收入。
在國外大量的投資,對國內的產業而言就意味著直接的損失。生活費用在繁榮的尼德蘭要大大高於周邊國家。當各產業被迫與海運商船競爭時,產業主必須付更高的工資才能得到人手。所有這一切都意味著增加生產成本,也就意味著投入的資本只具有較低的利潤率。但是出於投資者的本能,當在國外十拿九穩可以得到6%或7%利潤的時候,便不會以4�5%或5%的預期利潤在國內投資。這表明在整整一個世紀中,當來自國外的競爭開始嚴重影響荷蘭的市場時,荷蘭的製造商無力擴大生產以迎接這個新的競爭的挑戰。
對軍事力量尤其是海軍力量的投入不足。在荷蘭,海軍的作戰費用屬於特別開支,不能由常規的稅收負擔,需要由聯省議會特別撥款。但當時有5個海軍部,各自都有獨立性,當執政在時,可能還會協調一致行動,當沒有執政時,就陷入了混亂。17世紀晚期的持久戰爭產生了巨額費用,但在戰爭就要最後結束時,執政威廉去世,各省突然停止提供經費,結果各海軍部面臨破產。由於戰爭還在繼續,海軍部便得到允許借錢。一些愛國者願意以9%的報酬借錢給海軍部。但在借了大筆款項之後,僅荷蘭省的3個海軍部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結束的時候仍欠債達1000萬荷蘭盾。軍官和水手被解僱了,他們或者過起了市民的生活,或者移居別的國家,為能付得起報酬的外國海軍服役。從1713年到1770年,除荷蘭省以外的6個省沒有為艦隊投入一分錢。作為以航運起家的荷蘭來說,這是致命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各國紛紛攔截荷蘭船隻,海盜也對荷蘭船隻情有獨鍾。
安於現狀的國民精神。靠利息就能過上不錯的生活的荷蘭人,喪失了前輩們的進取精神,貪圖享樂,安於現狀,對於不斷增加的衰退信號無動於衷,只要今天還能舒舒服服,就不管明天怎麼樣。這樣的精神狀態,哪裡是生機勃勃的英國人、法國人的對手?
被戰爭拖垮。1650年和1651年英國為削弱荷蘭商人在國際貿易方面的中心地位,曾兩次頒布《航海條例》。1650年的《航海條例》規定非經英國允許外國商人不得與英國殖民地通商。1651年的《航海條例》又規定進口到英國的產品只准使用英國船隻或生產國的船隻進行運輸,從英國出口的產品只准使用英國船隻運輸。荷蘭宣布拒絕承認英國的《航海條例》,和英國在1652年到1673年間先後發生三次英荷戰爭。
1675年荷蘭海軍又與西班牙海軍聯合鎮壓西西里島起義。此後,一直到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結束,荷蘭一直處於四處作戰中。頻繁的作戰耗光了荷蘭的財富,英法的競爭又使財富來源減少。
1785年,荷蘭的處境已經很糟糕了,公共債務增加到幾乎付不出利息的地步。國家一片混亂。1795年1月初,法國革命軍攻入荷蘭,1月18日,荷蘭最後一位執政威廉五世逃往英國。幾個星期後,荷蘭共和國就不存在了,代之而起的是作為法國附庸的巴達維亞共和國。
六、啟示
荷蘭的成功是充分發揮了自己優勢的成功,再加上自由寬松的政策,遠離歐洲的矛盾中心,一個一半國土在海平面以下的國家,最終成了世界的霸主。失敗永遠比成功要容易。「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在荷蘭身上應驗了,過度依賴外界的經濟和各行其是的地方政權使荷蘭受制於人,這是荷蘭走向衰敗的原因 英國百年稱霸世界經濟的成因與表現成因:1,最早完成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極大的解放了生產力,適應了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當然也從根本上改變了英國的生產方式,促進了其經濟的發展。2,作為島國,優越的地理位置使英國的海軍力量雄厚,擊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後,英國建立其海上霸權,為其產品的輸出和對外貿易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這也是英國可以建立其廣大的海外殖民地的起點。3,同樣是島國的位置使英國長期遠離歐洲大陸的爭霸戰爭,保持了其國內的和平穩定。4,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以蒸汽機為標志的一系列發明創造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巨大動力支持。
表現:1,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十九世紀初成為了世界工廠。2,倫敦成為了世界金融中心,英鎊成為地位最高的貨幣。3,擁有世界上最廣大的殖民地,產品輸出與資本輸出均為世界第一。4,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在世界政治中佔有重要地位。
2. 為什麼英國最終能戰勝荷蘭和法國成為海上霸主,從而最終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對於荷蘭: 根本原因:商業資本不及工業資本。 其他原因:1.荷蘭人口較少,對殖民地控制較弱;2.工業薄弱,軍事力量不及英國;3.英國軍隊素質高(不少海盜);4.英國地理位置優越(扼守大西洋主航道,對荷蘭的海外貿易形成威脅)5.荷蘭資本對外依賴性較強,不能隨意擴大戰爭。
對於法國: 根本原因:封建主義不及先進的資本主義。 其他原因:1.海上力量薄弱,與殖民地之間的聯系受到英國海軍威脅。2.專注開發大陸,對殖民地的開發不熱心。3.國內政局反復動盪,難以集中力量。
3. 西班牙、荷蘭都曾制霸海面,為什麼只有英國成為了「日不落帝國」
英國能獲得「日不落帝國」的稱號,證明了它確實有過人之處,能夠擊敗西班牙和荷蘭,在世界各處建立殖民地。而這個過人之處,就是它對與工業革命與殖民浪潮的精準把握。
因此,無論是英國的優勝之處還是其他國家的天生劣勢,都註定了英國早期的國力會遠超其他幾國,成為一個唯一的日不落帝國。不過其他幾個國家的動作也不慢,他們很快就追上了英國的步伐(法國),後來更是搞出來了一個美國,徹底奪走了英國世界霸主的地位。
不過現在,雖然英國也還是一流強國,但已經大不如前,殖民地也只保留了幾小塊,早已不再是當年「率土之濱,莫非王土」的「日不落帝國」了。
4. 英國18世紀取代荷蘭成為世界霸主的原因有什麼
英國與荷蘭經過十年戰爭,取代了荷蘭海上霸主的地位!
5. 英荷爭霸中,為什麼強大的荷蘭輸給了後來者英國
因為荷蘭是海上貿易,太單一的經濟體系,只要給其他國家聯合打擊,很快就支撐不住了。
三、荷蘭的對手越來越多
荷蘭作為海上霸主,又把大量國力浪費在跟英國打仗上,導致國家經濟一直走下坡路,所以荷蘭的壓力是很大,不但要對付英國,還要面對老牌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不斷向荷蘭人發起挑戰,可以說走的非常難了。
6. 荷蘭為什麼輸給了英國
只講英國還不足以把國家崛起完全說明白,因為國家崛起的路上有曲折、有挫敗、有教訓,英國道路並不是唯一有價值的參照系。下面我會通過荷蘭、法國、美國、德國的成長來透視國家崛起的成敗。
縱觀英國崛起的過程,我們看到了自由貿易的巨大威力。但很多人可能會產生一個疑問:在英國之前,荷蘭早就開展自由貿易了,並且一度成為海上霸主,它後來為什麼沒落了呢?
這個問題的本質在於,一個擁有自發市場經濟和多元文化的美好國家,它的發展究竟有沒有上限。答案是有上限,而且荷蘭很快就被打敗了。下面我們來分析這個令人沮喪的答案是怎麼得出的。
荷蘭的成功之道
從以上三層對比來看,比起英國,荷蘭才是不折不扣的買賣國家。即便在純經濟領域,買賣國家也不是擁有製造業、農業等硬產業的國家的對手,政治上的弱點就更明顯了。
第三,霸主沒落,什麼樣的死法算是體面?“海上馬車夫”的結局很有意思,它相當於把自己的霸主地位禪讓給了英國。
先來看荷蘭的結局。1780年,第四次英荷戰爭爆發,這次戰爭完全是英國人欺負荷蘭人,已經崛起的大英帝國要把殘存的荷蘭勢力消滅干凈。最終,荷蘭戰敗,英國獲得巨額賠款,阿姆斯特丹的金融中心地位被倫敦取代,荷蘭最重要的海外殖民機構——荷屬東印度公司——不久後宣告破產。荷蘭徹底變成了一個不起眼的小國。
其實,荷蘭在此之前就已經把霸權禪讓給英國了。17世紀末,荷蘭被英法兩國夾擊。荷蘭的執政者威廉實在無力抵擋,於是選擇與英國交好,娶了英國的瑪麗公主。不承想,這個做法竟在不經意間為離間英法、保全荷蘭做了准備。
1688年光榮革命,英國人把威廉和瑪麗請回英國做了國王。威廉當然極力鞏固英國和荷蘭的聯盟,就這樣,荷蘭的霸權通過威廉象徵性地轉移給了英國。全球性霸權的禪讓制由此開始,英國的霸權後來禪讓給了美國。意圖搶奪霸主地位的德國、日本,則無一成功。
通過對長時段歷史的觀察,戰略學家們發現,全球性霸權的轉移只可能是由一個更高級、規模更大、體系更完備、實力更強大的“自由霸權國”取代原來的“自由霸權國”。反自由強國試圖用武力奪取全球性霸權,甚至不惜發動世界大戰,都不可能成功。
因為比起反自由強國,自由霸權國在經濟和貿易層面擁有更多的合作夥伴,經濟和貿易體量遠遠超出本國的范圍;它在國際政治層面擁有更多的國際法和國際組織,國際規范性和合法性通過合作和協調更容易獲得真正的盟友;它在國內政治層面擁有更加民主的代表制政府,國內的民主性讓它擁有更為真實可靠的國內支持,能夠更加長久地實現整個國家的團結和戰爭動員。
只有在這三個基本層面做得比老霸主更好,才能取代老霸主當上新霸主,否則,最終只會在爭霸戰爭中落敗。而爭霸戰爭(比如兩次世界大戰)削弱了老霸主,提升了新霸主的實力,也就會成為霸權轉移的關鍵節點。
此時再回頭反思荷蘭,必須汲取它在全球性競爭中的教訓:一個弱政治、強經濟的國家在大國競爭中是無法成功的。全球化固然是以貿易為底色的過程,但其中充滿了政治體制的競爭,甚至經常性地引發戰爭。生意並不必然承諾和平,沒有強大的政治保護,再好的文明也無法存續下去。政治體制更有韌勁的國家才能在全球性競爭中把生意做下去。
7. 荷蘭的全球霸權為何被英國取代
一:
英國的殖民優勢
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制度優勢
手工業發展程度高——經濟優勢
注重發展海軍實力——軍事優勢
地處大西洋航運中心——地理優勢
為什麼英國能夠成為世界殖民霸?
英國位於大西洋中的不列顛島上,具備了擴大海外貿易的得天獨厚的條件.
西歐國家的殖民擴張
英國發達的手工業,為海外殖民提供了物質基礎.
英國重視海軍建設,擁有歐洲首屈一指的強大海軍,為海外殖民提供了軍事上的保障.
英國政府一貫重視海外事業,資產階級革命後更是把爭奪海上霸權放在首要地位.
二:
荷蘭地方太小,人口少,存在天生不足,作為世界帝國肯定是短命的。1652-1674年,英國發動數次對荷蘭的戰爭,使荷蘭失去海上霸權。荷蘭缺少自然資源,缺少工業基礎,忽視海軍建設是荷蘭失敗的基本原因。荷蘭國土面積很小,人口也少,雖然憑一時的優勢可以稱霸世界舞台,但是,霸權肯定不能長久。
8. 歷史上荷蘭為什麼會輸給英國
近代前的歐洲國家民族意識並不強烈,歐洲大部分國家是以邦國和貴族城邦的形式為基礎的,統治者更多的是以家族為單位,像諸侯國一樣相互通婚,由於年年戰亂,兼並土地,各國民眾都沒有很強的國家觀念,各統治者也多是為了家族利益和地牌爭奪。法國和普魯士,奧地利可以為爭奪西班牙王位而進行戰爭,法國的諾曼底公爵既是法國國王的臣子,但又是英國的王位繼承者。因此,荷蘭國王(王後是英國王室的合法繼承人)當然也就有權利同時兼任荷蘭和英國兩國的國王了,這在歐洲歷史上多了去了。而至於說威廉夫婦為了英國冷落了荷蘭,這是不成立的,一個國家的興衰,更多的是因為這個國家本身,而不取決於統治者,而且威廉夫婦成為英國國王後,英國實行的是君主立憲制,國王並不具有實權,也沒有辦法去決定國家的對內對外政策,這是議會的權力,是國王不能改變的,威廉夫婦進入英國,意義重大,但這只是從他的形式上來說的,這是君主立憲制首次在世界范圍內的確立,世界進入了資產階級革命時代。
英國之所以取代荷蘭,完全是因為英國當時的經濟模式,代表著當時最先進,最高效,最能代表未來發展趨勢的經濟發展模式,這是一個轉折點,也是為什麼把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列為世界近代史的開端,為什麼大國崛起把它作為一個有象徵意義的轉移。
商人階層在封建社會之前就已產生,17世紀前的荷蘭是一個由一群追逐商業利益的商人階層組成的鬆散國家,這些商人完全依靠海上貿易賺取差額利潤。但是現在大家都知道,工商暴力業是不可分離的,除非在農業社會,否則離開了工業的支持,商業遲早都會枯竭,當時的工業是最能攫取利潤的行業,而且那些具有先進科技的工業領域是不可替代的,但是商業就不一樣,他太依靠賺取中間差,而且很容易被其他國家替代,而且很容易受到各種因素例如貿易國經濟狀況,民眾需求,戰爭等等的影響,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工業做支撐作基礎,商業貿易就會很不穩定。而且作為經濟發展的支撐,國家機器也是一個強大保證。17世紀的英國,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首先擁有了國家保證;最重要的就是英國工業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使得工業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使得他能向海外輸出大量的工業品,賺取大量的利潤,不僅使國內工業基礎強大,而且還能源源不斷的把黃金從海外輸送到國內,而它也代表了未來的發展趨勢,工業社會。擁有一個強大的經濟基礎和經濟潛力,當然同時擁有一個強大的海軍實力,英國戰爭荷蘭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1662年和1674年的二次英荷戰爭,英國取代了荷蘭的海上位置,這也是工業資本戰爭了商業資本,代表了未來發展的趨勢是工業社會,荷蘭作為傳統的商業經濟被工業資本主義經濟取代,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也就代表著世界近代史的開端,因為有新事物的產生,而荷蘭的商業經濟模式,在世界范圍內一直就存在,只不過在工業資本主義興起前得到壯大而已,它只是為工業資本准備原始積累而已,工業資本社會的到來,商業資本的任務已經完成,必然會被取代。
當然,工業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需要商業的優化,商業可以激活工業,使工業經濟更加有活力,實現方法更加多樣,目前工商業是不可分離的,兩者只有協調發展,才能更好的發展經濟。
9. 殖民爭霸中英國為什麼能打敗荷蘭
C 解析 分 析: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英國能在世界殖民爭霸中最終取得勝利主要依賴的是工業資本的快速發展和力量的壯大,所以答案答案選C,A屬於荷蘭的優勢所在, B D兩項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考點: 英國的崛起 點評: 18世紀中期英國取代荷蘭成為世界殖民霸主,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地理優勢:位於大西洋沿岸,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②制度保障: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③物質基礎:以手工業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工商業日益繁榮,為殖民活動奠定了物質基礎;④武力保障:英國政府一貫重視海外殖民擴張,為此大力發展海軍力量,為殖民爭奪提供武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