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是怎麼成就德國製造的

英國是怎麼成就德國製造的

發布時間:2022-10-03 08:24:45

Ⅰ 英國為什麼能在經典的「不列顛空戰」中,完勝德國

20世紀40年代在英國上空發生了第2次世界大戰中最大規模的空戰,最終英國獲勝,德國失敗。正是因為英國在工業,經濟,軍事裝備,戰術戰略以及人心方面的優勢,挫敗了希特勒謀求英國的陰謀。

戰爭其實說到最後就是拼後勤,拼補給,拼工業產能,拼資源。英國其實對德國的空襲早有防備,早在20世紀40年代,英國便已經開始加大飛機製造力度,並且增設培訓飛行員,地勤,空勤的學校機構。這樣導致的結果是英國飛機的產能一下子增長了一倍,而且每月可以有將近200名的新進飛行員可以補充部隊。而且當時英國是老牌的殖民主義國家,又是工業革命起源地,在經濟以及工業上,英國都有和德國叫板的資本。

而從戰術上來講,當時英軍在防空作戰當中採取了,統一指揮,重要目標集中防守的戰術思想,並結合英軍雷達方陣,高射炮,防空氣球等多項防空設備,最大程度上遏制了數量占優的德國空軍。而且在德國空軍8月份之時,曾有一次重大戰術失誤。德國空軍為了報復當時英軍空襲柏林的行為,放棄了當下正在轟炸英國飛機製造廠以及空軍基地的軍事行動,轉而開始空襲倫敦。這樣錯誤的戰術,最終導致英國空軍迅速恢復戰力,讓德國與勝利失之交臂。

綜上所述,英軍能夠獲取不列顛空戰的勝利,是一件客觀與主觀交織,偶然與必然互相作用的產物。大不列顛空戰的勝利打破了希特勒以及德國不敗神話,保住了反攻德國的歐洲基地,全面提升了同盟國低落的士氣。

Ⅱ 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主要成果

珍妮機的問世——工業革命的開始

在英國各個工業部門中,機器的最早採用,並不是在英國傳統的工業中,而是新興的工業部門棉紡織業中。這是因為棉紡織業作為一個年輕的工業部門,沒有舊傳統和行會的束縛,容易進行技術革新和開展競爭。同時,棉紡織品的價格比毛紡織品便宜,市場需求量大,為滿足市場不斷增長的需求,需要擴大生產規模以增加產量,所以對技術革新的要求比較迫切。

機器的發明和使用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第一階段。珍妮機的出現是棉紡織業第一項具有深遠影響的發明,使紡織效益提高了40倍以上。珍妮機的發明,一般認為是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始。之後,有更多的機器被發明出來並得以應用,在冶金、採煤等其他行業,也出現發明和使用機器的高潮。

1)蒸汽機的廣泛運用及現代工廠的出現

英國棉紡織業的巨大進步,是機械科學原理普遍運用的結果。在機械化裝置使用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動力成為制約機器生產進一步發展的嚴重問題。要發展工業,就必須有新的動力。瓦特經過多年的鑽研,廣泛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製成了性能可靠的蒸汽機,為英國的工業革命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並將其帶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蒸汽機為機器大工業的發展解決了至關重要的動力問題,還為機器大工廠的建立開拓了極其廣闊的地理空間。此後,凡是有燃料(煤炭)的地方,就能興建工廠。英國的工廠可以開設在市場繁榮、交通發達之處,以便購買原料和銷售產品;它可以移近人口密集地帶,以便招募人員;許多工廠可以匯集在一起,進而形成工業城市。工業革命還創造了新的工業制度——工廠制度。在工廠中,由於成套的機器設備的使用,工人的任務被降到簡單操作的水平,婦女、兒童可以很快地掌握,於是他們作為廉價勞動力被工廠大量僱傭。

2)交通運輸革命

進入19世紀後,隨著蒸汽機技術的不斷完善,它成為車輛、船舶等交通工具上通用便利的動力機器,促成了以鐵路建設為代表的交通運輸業的繁榮。1800年後,人們開始研究用蒸汽機作為牽引動力。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研製出的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機車試運行成功。1825年,英國建成世界上第一條鐵路,史蒂芬孫的火車頭拖著一長列客車和貨車前進,時速達25公里。此舉開拓了陸地交通運輸的新紀元,人類進入了所謂「鐵路時代」。鐵路運輸的優越性一經確認,英國迅速掀起一股鐵路建築的狂熱。1840年以後,歐洲大陸和美國也相繼開始了大力興建鐵路的時期。
人類水上交通技術的變革,同樣始自蒸汽機的使用。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蒸汽汽船。他使用從英國進口的萬能蒸汽機,驅動客輪在哈得孫河航行,揭開了蒸汽輪船時代的序幕。1811年,英國人利用這項發明也很快造出了自己的汽船。這樣英國擔任遠洋航運的商船隊力量大大加強了。遠洋貨輪把英國的消費商品運銷到世界每個角落,又把英國所需要的各種工業原料、生活用品運回。交通運輸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地球上各地區彼此隔絕的狀態。它迅速地擴大了人類的活動范圍並加強各地之間的交往,為世界市場的形成提供了條件。火車出現以後,英國掀起修建鐵路的熱潮,不到三十年的時間就修建了近萬千米的鐵路,把各個城市都連接起來。

3)電力的廣泛應用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早在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提出了發電機的理論基礎。科學家們根據這一發現,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對電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現了一系列電氣發明。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成發電機。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這一時期,能把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的電動機也被發明出來,電力開始用於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隨後,電燈、電車、電鑽、電焊等電氣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但是,要把電力應用於生產,還必須解決遠距離輸送問題。1882年,法國人德普勒發現了遠距離送電的方法,美國科學家愛迪生建立了美國第一個火力發電站,把輸電線聯接成網路。電力是一種優良而價廉的新能源。它的廣泛應用,推動了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等一系列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人類歷史從「蒸汽時代」跨入了「電氣時代」。

4)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

這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應用技術上的一個重大成就。19世紀80年代中期,德國發明家戴姆勒和卡爾·本茨提出了輕內燃發動機的設計,這種發動機以汽油為燃料。90年代,德國工程師狄塞爾設計了一種效率較高的內燃發動機,因它可以使用柴油作燃料,又名柴油機。內燃機的發明,一方面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引起了交通運輸領域的革命性變革。19世紀晚期,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車出現了。80年代,德國人卡爾·本茨成功地製成了第一輛用汽油內燃機驅動的汽車。1896年,美國人亨利·福特製造出他的第一輛四輪汽車。與此同時,許多國家都開始建立汽車工業。隨後,以內燃機為動力的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不斷涌現出來。1903年,美國人萊特兄弟製造的飛機試飛成功,實現了人類翱翔天空的夢想,預告了交通運輸新紀元的到來。另一方面,內燃機的發明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學工業的產生。石油也像電力一樣成為一種極為重要的新能源。1870年,全世界開採的石油只有80萬噸,到1900年猛增至2 000萬噸。

5)化學工業的建立

化學工業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出現的新興工業部門。在無機化學工業方面,19世紀60~70年代發明了以氨為媒介生產純鹼和利用氧化氮為催化劑生產硫酸的新方法,使這兩種化學工業的基本原料的綜合利用得到迅速發展。有機化學工業也隨著煤焦油的綜合利用得到迅速發展。從80年代起,人們開始從煤焦油中提煉氨、苯、人造染料等。利用化學合成方法,美國人發明了塑料,法國人發明了人造纖維。化學工業的發展,極大地改變和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6)「鋼鐵時代」

伴隨「電氣時代」而來的是「鋼鐵時代」。新的技術革命也推動了老工業部門的發展,最突出的是鋼鐵工業。19世紀上半葉,由於房屋結構和鐵路的需要,熟鐵和鑄鐵的產量提高極快,但鋼的產量裹足不前。英國是當時世界上鋼產量最多的國家,1850年年產量不過6萬噸,同年它的鐵產量卻達到250萬噸。由於冶煉工藝的限制,鋼產量不高,價格昂貴,其用途局限於工具和儀表。19世紀下半葉,由於西門子、托馬斯等人在鋼鐵冶煉技術方面的貢獻,鋼得以大量生產且質量大幅度提高,因而逐漸代替熟鐵,作為機械製造、鐵路建設、房屋橋梁建築等方面的新材料而風行全球。鋼鐵工業的發展如日中天,導致重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直線上升,史稱「鋼鐵時代」。

(1)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

同第一次工業革命一樣,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但第二次工業革命同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又具有一些新的特點。第一,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這些工匠並不具備科學理論知識,因此,這一時期的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比如,珍妮紡紗機的發明者哈格里夫斯是個織工,水力紡紗機的發明者阿克萊特是個鍾表匠。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由於自然科學的新發展,並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起來,使科學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科學和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第二,第一次工業革命揭開了資本主義工業化的序幕,第二次工業革命則將工業化推進到一個新階段。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工業化的重點是發展輕工業,主要任務是在以紡織工業為代表的輕工業部門中,用機器代替手工生產,實現了手工工場制度向工廠制的過渡。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工業化已經發展到以重工業為重點的新階段,其主要任務是改造、擴大和創新重工業的各個部門。第三,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重要的新機器和新生產方法主要是在英國發明的。在英國的帶動下,其他國家也開始了工業革命,但發展進程相對緩慢。第二次工業革命則幾乎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這一時期,英國雖然仍有一些重要發明,但是,新的技術和發明已超出一國的范圍,其中有不少出現於德國、美國,其規模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

Ⅲ 「德意志製造」是怎麼煉成的

原文在這里
對於中國消費者而言,德國的賓士、寶馬、奧迪、大眾、西門子、萊卡、阿迪達斯、博世、克虜伯等品牌非常熟悉,世界上幾乎在所有的製造業領域,都有德國品牌的一席之地。在當前,「德意志製造」不僅是質量的代名詞,還是品位的化身。為了尋找「德意志製造」的成功之謎,李蕙蓁、謝統勝兩人曾親臨德國,考察該國著名的製造業工廠、古典建築,學校、博物館,並且從公共藝術、工業設計、傢具家飾、生活用品等切身觀感與體驗中,用感性的文字創作了《德意志製造》一書。

《德意志製造》並沒有系統深入地分析德國製造的時代背景,也沒有從學理層面探究德國製造業異軍突起的原因,兩位作者從個人的直覺入手,在具體的考察中給讀者帶來諸多思考。

不得不承認 「德意志製造」與德意志民族的文化傳承息息相關,嚴謹理性的民族性格形成了「德意志製造」的核心文化:標准主義、完美主義、精準主義、守序主義、專注主義、實用主義和信用主義。這些文化特徵深深地根植於德國人心裡,就像是德意志民族的語言,復雜而精確,語法和詞彙不能出現絲毫的模糊一樣,涇渭分明,從而成就了「德意志製造」的傳奇。

「德意志製造」之所以能夠長盛不衰,並在全球化時代始終保持領先地位,筆者認為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標准化和質量認證體系。德國長期以來實行嚴謹的工業標准和質量認證體系,為德國製造業確立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做出了貢獻。德國建立完善、統一的行業標准,最主要的制定機構為德國標准化學會,其制定的標准涉及建築、采礦、冶金、化工、電工、安全技術、環保、衛生、消防、運輸和家政等幾乎所有領域。德國每年發布上千種行業標准,其中約百分之九十被歐洲及世界各國採用。此外,德國還建立了公正、客觀的質量認證和監督體系,最主要的認證和監督機構為南德技術監督公司、北德技術監督公司、萊茵技術監督公司,這些公司獨立於政府和行業,依照有關標准對企業產品和製造流程進行檢測,並為合格者頒發認證證書。這樣既有效協調了本土企業間的競爭,又確保了「德意志製造」的質量,這從整體提升了「德意志製造」的競爭力。

其次是科技創新體系。「德意志製造」的強大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領先的產品技術含量。德國歷屆政府高度重視製造業的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著力建立集科研開發、成果轉化、知識傳播和人力資源培訓為一體的科研創新體系。它的最大特色是個人、企業和政府的統一:科研人員出成果,企業出資本,國家出政策,並負責對企業和科技界進行溝通和協調。企業承擔三分之二的科研經費,剩下的三分之一由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承擔。為了使製造科技能夠在新的經濟環境下可持續發展,德國政府確立了三大發展目標:綠色製造、信息技術和高端製造。德國人始終相信一句話:真正決定企業前途命運的是研究與開發,而不是別的不能把握的客觀因素。因此,德國企業對研發投入毫不吝嗇,研發經費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百分之三,位居世界前列。即便在歐債危機期間,盡管企業的訂單有所減少,但德國企業的研發投入不僅沒有相應遞減,反而逐步增加,使以先進製造業為強大支撐的德國經濟並沒有受到歐債危機的強烈影響,反而因持續不斷的科技創新使製造業更具有活力。

最後是雙軌制職業教育體系。「德意志製造」的成功離不開富有活力和高水準的技術工人。在培養技術工人的過程中,德國注重推行雙軌制職業教育,即由學校和企業聯合展開職業教育。學校負責傳授理論知識,企業為學生安排到一線實習和培訓。政府對數百個職業制定畢業考核標准,以確保教學和人才質量的評判水平。德國約百分之七十的青少年,在中學畢業後會接受雙軌制職業教育,每周有3—4天在企業中接受實踐教育,1—2天在職業學校進行專業理論學習,培訓時間一般為2—3年。職業學校教育費用由國家承擔,企業實踐培訓費用由企業承擔。這種模式突出的優勢就在於:培訓生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有效保證了製造業所需的高技能。同時,職業培訓也是通往職業生涯的一條重要途徑。目前在德國可以參加的培訓職業多達350多種。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德國技術工人的平均工資遠高於英、法、美、日等國,與白領階層相差無多。正是一大批技術嫻熟的工人,把研發出來的藍圖變成精美的產品,並成功投放市場,使德國製造業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始終保持強大的競爭力。

閱讀《德意志製造》時,筆者不禁聯想到「中國製造」。中國盡管已經成為「世界工廠」和製造業大國,但距離製造業強國還有不小的差距。當前,中國製造業依靠低成本、高消耗、高排放推動增長的模式基本上已經走到了盡頭,人力成本上漲、產能過剩、技術含量缺乏競爭力、品牌缺乏影響力等問題,已經成為嚴重阻礙中國製造業發展的難題。面對諸多挑戰,吸取「德意志製造」的成功經驗,對我國製造業擺脫困境、實現跨越式發展具有現實的借鑒價值。

Ⅳ 德國成為世界的製造大國,是否有其歷史文化淵源

現在,「德國製造」彷彿與「品質保障」完美地劃上了等號,小到手錶、廚房用具,大到傢具家電、汽車,件件精品,德國製造在全球製造業中毫無疑問地處於領先地位。

但從歷史角度考量,英國的工業製造反而比德國的開始得更早。18世紀工業革命結束後,當英國工業順勢達到難以企及的高度時,德國還處於以農業為主要經濟來源的地步,製造業的技術相差得可不止一星半點兒。

這幾乎是羞辱的做法徹底激發了德國對於製造業逆轉的堅定決心,打造出完美的產品質量。德國的工廠紛紛學習西方強國的製造業,改造傳統產業的生產技術,對產品質量提出嚴格的審查,大力發展鋼鐵、機械、電氣等製造行業,推動實體經濟的不斷發展,這才有了現在市場上寶馬、西門子等一批全球知名企業,讓德國穩穩站在了世界工業強國之林。

這就是「德國製造」的歷史淵源,苦盡甘來,現時美滿。

Ⅳ 英國、美國和德國的工業化歷史說明,各國的工業革命有哪些共同的准備條件

一、關於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的原因,學術界主要6種觀點:1、認為:英國首先具備工業革命所需的政治、經濟和技術前提...2、對生產關系的影響:工業革命使得使用...英國的工業革命 ? 美國的工業化 ? 歐洲大陸各國的工業化 ? 日本的工業化 ? 自由貿易... 工業革命(產業革命) 是人類歷史的分水嶺,是人類誕生以來第二 次顯著的變革. 一、...

Ⅵ 英國和德國的染料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英國和德國染料工業的先驅者是李比希的一個學生廉•霍夫曼(1812~1892年)。他在1862年舉行世界博覽會時,已在倫敦化學學院當了17年教授。珀金是他在那裡的一個學生。霍夫曼對英國年輕的焦油染料工業的成就印象很深,看到了這一前途無量的工業部門的發展可能性。1864年他返回德國。最初在波恩,後來在柏林大學他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並成為德國染料工業的偉大先驅者和泰斗。

19世紀中葉以後不久,德國的焦油染料工業有了一些企業,開始時規模很小,現在則居於領導地位。這些工廠度過開始成長階段中的困難,在德意志帝國建立以後發展成為有影響的企業,今日已成為德國最大的企業之一。

它們之中最古老的,要數過去的弗里德里希——拜耳公司染料廠。該廠於1850年在埃爾伯菲爾德建立。1891年它已發展為一家舉世聞名的廠家。後來,它在勒弗庫森建立了一座新廠。勒弗庫森今日是一座擁有10萬人的工業城市,城市的中心是拜耳工廠。由於工廠不斷發展,這一城市直到1930年才算真正建成,它是由4個鄉合並成立的。企業的首腦在20世紀初期大多是化學家。

從1861年起在曼海姆創建的焦油染料廠,於1865年發展成為巴登苯胺和蘇打工廠。創辦人弗里德里希•恩格爾霍恩於1848年在曼海姆創辦了一座煤氣廠,之後轉歸曼海姆市所有。他的興趣從照明煤氣轉向煤氣副產品煤焦油的利用。當時在工業界已談到煤焦油多方面利用的可能性,因此一開始就很重視對煤焦油的研究,從而促進了競爭。李比希在慕尼黑的繼任者阿道夫•馮•欠耶爾於1880年對最重要的一種天然染料靛藍的化學成分進行了分析,這為人工生產靛藍打下了基礎。在20世紀末前後,巴登苯胺和蘇打工廠首先生產出合成靛藍。當時該廠已有6000名職工,該廠生產的多種染料中最著名的是茜素、曙紅和陰丹士林。

在19世紀最後1/4時間內,以及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德國的焦油染料工業空前繁榮。已沒必要進口昂貴的植物染料,天然染料工業在國民經濟中遠遠失去了意義。此外,德國的焦油染料成為一項重要的出口項目。1877年,世界合成染料的產量中德國佔一半。在世界普遍的工業化過程中對德國染料工業產品的需求與日俱增。

Ⅶ 19世紀後期德國工業產量在一戰前超過英國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電氣科技最先由德國和美國大量應用,科技上領先英國。作為後起的資本主義帝國德國完成統一民族爆發出強勁的上升勢頭,而且為謀求海外市場和 殖民地,德國大肆擴軍備戰,軍工對工業拉動明顯。而英國保守的經濟不能很快適應新科技帶來的技術革命和經濟轉變,龐大的殖民地也使英國不用新技術一樣擁有大量財富。所以英國國內資本一直沒有像德國那樣大力發展新興工業。

Ⅷ 德國人的工匠精神為什麼舉世聞名

在德國,一座王家閣劇場在二戰中被美軍飛機徹底炸毀,給德國人造成了巨大的痛苦。歌劇院建於過去200年,但它被摧毀了。怎麼辦?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人在廢墟周圍盤旋,僱傭了一群科學家、文化學家、考古學家、建築師和技術工人,約有數百人。花了35年才把這堆破磚瓦又放了回來。如果你現在看這個王家閣劇場,你看不到它是炸彈爆炸後重新裝彈的。這座建築已經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士表示,「這一行動本身就屬於世界文化遺產」。正是因為德國如此熱愛和尊重自己的文化,才被稱為「不變的德國」。

德國人進入工業化之後,也經歷了「山寨階段」:學英法,偷別人的技術,模仿別人的產品。為此,英國議會於1887年8月23日專門通過了對《商標法》的修正案,要求所有進入英國本土和殖民地市場的德國進口商品都必須標注「德國製造」。「德國製造」在當時其實是一個侮辱性的符號。

Ⅸ 英國工業革命的主要成就

英國工業革命從棉紡織業開始。1733年機械師凱伊發明「飛梭」,提高了織布速度;1765年紡織工人哈格里夫斯發明了手搖的「珍妮紡紗機」,1769年鍾表匠阿克萊特發明水力紡紗機,1779年工人克隆普頓發明「騾機」,這三個發明提高了紡紗的速度和質量;1785年工程師卡特萊特發明水力織布機,把織布速度提高40倍。1785年,徒工出身的機械師瓦特發明了復動式蒸汽機,為紡織機器提供了方便、實用、大功率的動力;蒸汽動力的使用是工業革命的標志性成就。新的運輸工具也被發明出來,1807年美國發明家富爾頓發明了汽船,提高了水上運輸能力;1814年英國煤礦工人出身的工程師史蒂文孫發明了火車機車,1825年試車成功,30年代英國開始了大規模的鐵路建設。到19世紀4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已經基本完成,大機器生產代替了工場手工業,機器製造業也已出現,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

Ⅹ 英國、德國、美國是怎樣走上近代化道路的

英國、德國、美國都是通過工業革命走上現代化道路的。

1、英國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首先完成有許多科學發現和發明,如蒸汽機、青黴素、脫氧核糖核酸(DNA)、多利羊和噴氣式發動機等等。

18世紀至20世紀初期英國統治的領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和第一大殖民帝國,其殖民地面積等於本土的111倍,號稱日不落帝國。

2、德國

19世紀早期,德意志一些地區開始了工業革命,從此以後,德意志的紡織業、冶金、採煤、農業化學和鐵路運輸等部門雖然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嚴重阻礙了德意志工業革命的發展進程。

直到普法戰爭時,德國尚未實現國家的統一,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極不平衡,還存在著不少落後地區。1871年德國實現統一後,資本主義工廠工業在德國全境得到普遍發展並取得了統治地位。

3、美國

19世紀初,美國開始工業化,涌現出許多的發明成果,如砸棉機、縫紉機、拖拉機和輪船等,特別是採用和推廣機器零件的標准化生產方式,大大促進了機器製造業的發展,推動了機器的普及。

在從內戰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不到50年的時間里,美國從一個農村化的共和國變成了城市化的國家。

(10)英國是怎麼成就德國製造的擴展閱讀

工業革命的意義

(1)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實現了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向現代工業社會的重要變革。

(2)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它使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工廠代替了手工工場。

(3)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生產力,使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工業革命同時也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關系的變革。它使社會明顯地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

(4)為資本主義最終戰勝封建主義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5)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進、東方落後的局面。

(6)帶來了工業污染。環境問題在19世紀中葉以後逐漸成了嚴重的問題。

(7)開始了城市化進程。

(8)使弱小國家緩慢地走上了工業化進程。

閱讀全文

與英國是怎麼成就德國製造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最厲害的時候殖民了多少地方 瀏覽:640
越南峴港古鎮有多少錢 瀏覽:980
為什麼中國是世界 瀏覽:701
印尼節能燈每年消耗多少 瀏覽:503
印尼客機墜毀前發生了什麼 瀏覽:74
義大利炮怎麼炸mc 瀏覽:96
中國冬奧會會場在哪裡 瀏覽:541
中國推拿流派有哪些 瀏覽:699
中國越南的戰爭有哪些 瀏覽:919
越南中文工資多少 瀏覽:284
英國月租多少錢一個月 瀏覽:116
義大利語grigio是什麼顏色 瀏覽:391
印度酸梅湯怎麼做 瀏覽:334
中國都有哪些葡萄品種 瀏覽:22
越南紅酸枝正尺多少錢一副 瀏覽:671
伊朗目前的策略是什麼 瀏覽:464
越南語解封怎麼說 瀏覽:411
英國紅茶配什麼搭配最好 瀏覽:939
英國每天生活都吃什麼 瀏覽:440
用越南服怎麼登錄真實視頻 瀏覽: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