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人什麼時候獨立

英國人什麼時候獨立

發布時間:2022-10-03 10:14:26

① 蘇格蘭做了三百年的英國人,為何最近卻要鬧獨立呢

我覺得原因也是比較簡單的,就是之前跟著「日不落」帝國,可以發大財,全天下都是當時英國的殖民地,而現在的英國雖然也比較強,但是在所有的方面可以說都是與之前相比是一落千丈,蘇格蘭當然不願意了,就想自己單獨發財。

蘇格蘭自己也是測算過,那就是如果自己獨自占據石油資源,那麼他的人均GDP立刻就會成為西方數一數二,甚至將會比美國還要高,比英格蘭更是高出不少。所以在英國衰弱後,沒有任何好處的蘇格蘭自然是不願意繼續做英國人了,而成為蘇格蘭人自己獨自發財,那要實際的多,所以這個原因那是十分現實的。

英國什麼時候獨立

1066年發生了對英格蘭的最後一次成功入侵。諾曼底的威廉公爵在黑斯廷斯戰役中擊敗了英國人,來自法國的諾曼人和其他人來此定居。在隨後的3個世紀中,法語成為貴族的語言,法律結構受到了英吉利海峽彼岸所通行的那一套的影響,社會結構在某種程度上也受到了影響。
威爾士雖然常常處於英格蘭人的勢力范圍之內,但一直是凱爾特人的堡壘。然而在1282年盧埃林王子陣亡之後,愛德華一世發動了一場戰役並取得勝利,把威爾士置於英格蘭的統治之下。威爾士人的民族情緒繼續高漲,15世紀初由歐文·格林德領導的起義便說明了這一點。1536年和1542年的聯合法令把英格蘭與威爾士在行政、政治和法律上統為一體。
當初住在蘇格蘭的大多是皮克特人。公元6世紀,來自愛爾蘭的蘇格蘭人在如今的阿蓋爾地區定居。洛錫安住著英格蘭人,而威爾士不列顛人則繼續北上來到斯特拉思克萊德。9世紀時,蘇格蘭各地區聯合起來抵禦北歐海盜。在整個中世紀,英格蘭當時強大的君主國一直威脅著蘇格蘭的獨立。
英格蘭與蘇格蘭最終的聯合表明,當時宗教上的差異比之以往的民族仇視更加至關緊要。在英格蘭,伊麗莎白一世於1603年由蘇格蘭詹姆斯六世(英格蘭詹姆斯一世)繼位。即使如此,英格蘭和蘇格蘭除了在奧利弗·克倫威爾統治時一度被強行聯合在一起,在17世紀它們一直是相互獨立的。到1707年,由於意識到更緊密的政治和經濟聯合會帶來益處,雙方同意建立一個單一的大不列顛議會。蘇格蘭仍然保留自己的司法制度和宗教社區。但是在喬治一世和喬治二世這兩位漢諾威王室新教徒統治期間,英格蘭和蘇格蘭之間的關系緊張起來,詹姆斯二世黨人發動過兩次叛亂,試圖恢復信奉天主教的斯圖亞特王室。
具體的請看
http://hi..com/hanwanying/blog/item/2d3838a57e4c9af19052ee8d.html

③ 英國人什麼時候登上了美國

1620年9月6日,載有包括男、女及兒童在內的102名清教徒的五月花號由英國普利茅斯出發,在北美建立了第一塊殖民地。隨著美國的獨立,該船就此名聞遐邇。1957年在英國德文郡(Devon)布里克瑟姆(Brixham)建造了「五月花」號,作為送給美國的紀念禮品。1995年美國普利茅斯城決定復原「五月花」號作為一艘展覽船,作為普利茅斯移民社會發展的標志。

④ 英國成立多少年了

到2019年成立了206年。

英國1688年的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30年代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國力迅速壯大。

18世紀至20世紀初期英國統治的領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和第一大殖民帝國,其殖民地面積等於本土的111倍, 號稱日不落帝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取得了勝利,但國力嚴重受損。到20世紀下半葉大英帝國解體,資本主義世界霸權的地位被美國取代。

(4)英國人什麼時候獨立擴展閱讀;

英國人注重生活質量,追求精神享受。重要場合穿著正規,平時追求簡單、舒適的服飾。飲食式樣簡單,但注重營養。由於氣候原因,英國人特別喜愛陽光,喜歡日光浴、在日光下讀書等活動。平時喜歡自己動手做家務和園藝,酷愛運動,也喜歡外出旅遊度假。

另外英國人非常愛好文化活動,如閱讀書刊、寫作、聽音樂會、看戲等,還喜歡養寵物。英國人一直頂著個紳士的頭銜,他們也確實很注重禮儀和儀表。不過英國人最引以為豪的是他們的幽默感,泡酒吧是家常便飯,聊天氣則是人們見面時不可或缺的話題。

⑤ 奧大利亞從英國稙民地獨立是那一年

澳大利亞對外公布的建國時間是1788年1月26日,1830年,英國人聲稱對整個澳洲擁有主權。1901年宣布獨立並正式成為英聯邦成員。澳大利亞因其成功的農業和居世界第一位的牛羊出口而聞名於世。1770年,英國航海家詹姆斯·庫克抵達澳大利亞東海岸,宣布英國佔有這片土地。1788年1月26日,英國首批移民抵澳,開始建立殖民地。這一日後被定為澳大利亞國慶日。1900年7月,英國議會通過「澳大利亞聯邦憲法」和 「不列顛自治領條例」。1901年1月1日,澳各殖民區改為州,成立澳大利亞聯邦。1931年,澳成為英聯邦內的獨立國家。1986年,英議會通過「與澳大利亞關系法」,澳獲得完全立法權和司法終審權。

⑥ 愛爾蘭獨立時間是什麼時候

1949年愛爾蘭脫離英國獨立。

愛爾蘭,位於歐洲西部,西臨大西洋,東靠愛爾蘭海,和英國隔海相望,是個面積不算大的島國。歷史上,英國人曾多次入侵愛爾蘭,並統治愛爾蘭長達300多年,直到1949年愛爾蘭才徹底從英國獨立出去。

雖然愛爾蘭獲得了獨立,但北部六郡也就是所謂的「北愛爾蘭」地區卻依然留在了英國的治下,成為了大英帝國的一部分。

愛爾蘭人宗教信仰

愛爾蘭人絕大部分信仰天主教,北愛爾蘭有部分人信仰新教各派。愛爾蘭人的主要宗教是天主教,大約90%以上的人是天主教徒,其它居民則信奉基督教新教等,許多其它宗教傳統也得以充分體現並受到尊重。

愛爾蘭人宗教信仰自由與道德觀的選擇權已明確寫入愛爾蘭憲法,而且在最近的幾十年來,愛爾蘭的宗教、社會及政治兼容性得到普遍的體現與重視,因而在這方面它已成為一享有國際盛譽的國家。其它宗教和教派有聖公會、新教各派、猶太教等。屬歐羅巴人種大西洋波羅的海類型。多信天主教。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愛爾蘭、網路——愛爾蘭人

⑦ 美國都是英國人為什麼要獨立

第一,早在17世紀初英國人就已經在美國東海岸進行殖民,經過上百年的發展,北美十三州已經形成了統一的市場和較強的民族意識,他們和英國的關系已經比較疏遠。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地的英國移民產生了較強的獨立性,有了更多的政治和經濟訴求。但英國人拒絕給予當地土生英國居民更多的自治權力,為保持英國殖民當局在當地的控制,他們反而變相的壓榨美國民眾,阻礙當地經濟發展,試圖讓美國一直作為英國的附庸。

由於美國土生英國居民的訴求得不到滿足,所以獨立慾望越來越強,而英國人則加強了對當地的控制,雙方的矛盾沖突不斷升級,最終一發不可收拾。可以說,美國的獨立是必然的,只是時間的問題。

第二,北美是個形勢比較復雜的地區,除英國人外,法國人、西班牙人等其他歐洲國家在北美的勢力也很大,特別是法國人占據了美國遼闊的中央大平原和加拿大,嚴重威脅著英屬北美殖民地的安全,當地居民迫切需要英國人的保護

此外,早期英屬北美經濟不發達,嚴重依賴英國的經濟援助,同時也需要英國的工業品和市場,所以最初美國人其實並不想脫離英國。但在1754年至1763年的七年戰爭後,法國丟掉了在北美的大部分殖民地,西班牙也丟掉了佛羅里達,法國和西班牙的威脅已經消失,而美國的經濟已經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所以美國人就有了獨立的想法。

當然,並非所有的美國人都願意獨立,和英國聯系密切的南方地區就不願意獨立,北方也有很多人不支持獨立,美國建國後,這些鐵桿的親英派都逃到了加拿大。

第三,美國獨立和當時的國際局勢密切相關

由於英國人在七年戰爭中擊敗了法國,奪取了加拿大等法國殖民地,為安撫當地的法國人,英國人頒布了《魁北克法案》,承認了法國移民的天主教特權,並把密西西比流域和俄亥俄州都劃給了法國人控制的魁北克省,如此一來激怒了一直試圖西進的美國人,特別是激怒了和天主教不和的美國清教徒,這是當時美國和加拿大分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同時,由於美國境內發生了「波士頓傾茶事件」,英國對美國人進行了一系列嚴厲的懲罰措施,英國人的這些行為徹底激怒了美國民眾,美國獨立戰爭一觸即發。

⑧ 為什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國家從殖民統治下相繼獲得獨立

因為以英國為代表的的殖民國家衰落是一個趨勢,實際上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國就已經開始衰落。當時英國的工業和經濟已經被美國和德國超越,而在軍事上德國同樣壓倒了英國,所以德國人才會挑戰英國人的霸權。

兩次世界大戰中,為了壓制德國,英國人瘋狂地和德國人死磕,結果元氣大傷,國庫都被掏空了,已經無力再維持自己的霸權。由於國力的衰退,大英帝國已經無法壓制殖民地的反抗,所以大英帝國走向了土崩瓦解。

為了打贏二戰,英國人曾許諾讓印度、加拿大、南非等國家獨立,所以戰後這些國家走上了獨立的道路。同時,兩次世界大戰促進了殖民地的民族覺醒,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各地的反殖民浪潮一浪高過一浪,這讓英國人應接不暇。



(8)英國人什麼時候獨立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二戰後,英國人丟掉了霸主地位,美國和蘇聯兩大強國崛起。美蘇兩個新興的超級強國很快盯上了英國,因為英國人手裡有遼闊的殖民地。為了搶奪勢力范圍,兩國瘋狂瓦解英國人的勢力。他們不僅千方百計的打壓英國,而且支持第三世界的獨立運動,這讓英國人苦不堪言。

可以說,大英帝國殖民體系的崩潰和美蘇有很大關系。英國人選擇主動放棄殖民地其實也是認清了形勢。有美蘇作梗,想要維持其殖民統治根本不現實,即使殖民地的反抗沒把英國拖垮,美蘇也會整垮英國,所以英國人以退為進,主動放棄了殖民地,最終全身而退。

⑨ 英國人起源於那個世紀

從公元前5世紀起,英國人開始向全歐洲滲透和擴張。

英國人普遍專指英格蘭人,而英格蘭人的祖先則是凱爾特人。

大約從公元前500年開始,凱爾特人從歐洲大陸進犯並佔領了不列顛諸島,一部分凱爾特人在今天的愛爾蘭和蘇格蘭定居下來,其餘的一部分佔領了今天的英格蘭的南部和東部。

凱爾特人講凱爾特語。今天居住在蘇格蘭北部和西部山地的蓋爾人仍使用這種語言。在英語形成之前凱爾特語是在不列顛島上所能發現的唯一具有史料依據的最早的語言。

(9)英國人什麼時候獨立擴展閱讀:

英國人的發展歷史:

中世紀早期,愛爾蘭的凱爾特人繼續以小組形式生活,直到公元800年左右,倫斯特、蒙斯特、康諾特和阿爾斯特四省統一。

公元795年,維京人入侵愛爾蘭,並於公元9世紀中葉開始在島上建立永久性定居點。

大約在公元1000年,布萊恩·博羅成為第一位愛爾蘭國王,並於1014年率領愛爾蘭軍隊在都柏林克朗塔夫擊敗了丹麥人。

住在蘇格蘭的人大多是皮克特人。公元6世紀,來自愛爾蘭的凱爾特部落Scotti入侵了蘇格蘭南部(今天的argyle),並在那裡定居下來,以自己的部落命名這片新土地。他們向南擴張,吸收了當地的皮克特人(在此之前,皮克特人一直是南部羅馬人的威脅)。

蘇格蘭王國很大程度上形成於11世紀,但南部的英格蘭王國很快對這片土地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蘇格蘭人以與法國建立「舊聯盟」來回應英格蘭的野心。幾個世紀以來,這個「舊聯盟」成為蘇格蘭外交的基礎。

1296年,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綽號「長腿」和「蘇格蘭鐵錘」)吞並了蘇格蘭。威廉華萊士(勇敢的心)領導蘇格蘭人爭取獨立,贏得了1297年的斯特林戰役。

第二年,法爾柯克戰敗後,威廉華萊士領導了一場反對英國人的游擊戰,直到1305年,他被戰友背叛,被愛德華一世處死。後來,羅伯特布魯斯暗殺了他的主要對手,宣布自己為蘇格蘭國王。他在1314年贏得了班諾克本戰役,把英國軍隊趕出了蘇格蘭。

⑩ 二戰後英國何時放棄外交獨立成為美國「小弟」

本文摘自:《囂張的特權》,作者:巴里·埃森格林,出版:中信出版社
利用金融武器實現地緣政治目的一個例子就是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而使用這一武器正是美國。在超級油輪問世之前,西歐70%的石油是經由蘇伊士運河運送的(現代超級油輪由於規模過於龐大而無法穿行)。基於該運河,從英國殖民地馬來西亞運送錫和橡膠至歐洲的成本會大大降低。從更廣泛意義上講,這也會降低亞洲和歐洲之間商品運輸的成本。因此,英國在蘇伊士駐有80000人的衛戍部隊,並與法國共同掌控蘇伊士運河公司(SuezCanalCompany)的財務大權。
同其他第三世界國家一樣,當時的埃及也正經歷著民族主義浪潮,並尋求自1952年起從英法聯營公司手中收回蘇伊士運河的租借權。1952年7月22日,一場軍事政變推翻了埃及的君主政權,賈邁勒·阿卜杜·納賽爾將軍上台。納賽爾上台之後,埃及與英國乃至整個西方之間關系都變得日趨緊張。1954年,納賽爾與英國達成一項協議,後者同意撤離駐守蘇伊士運河的衛戍部隊。之後,納賽爾提高賭注,於1956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系。
作為中國台灣的盟友且一直對中國大陸持敵視態度的美國迅速作出反應,停止對埃及阿斯旺大壩的資金支持。英國早前參與了阿斯旺大壩的設計工作,而英國水文學家也參與了大壩的早期工程,但提供資金支持的是美國,這也反映了當時英國所處的窘境。艾森豪威爾政府的這一突然決定凸顯了「冷戰」政治家約翰·福斯特·杜勒斯的影響力。當時,剛剛經歷過腸道手術的艾森豪威爾正處於康復期,而外交事務則委託給了一向以強硬著稱的杜勒斯。
杜勒斯滿以為納賽爾會知難而退,但這位埃及總統卻不願意作出讓步。阿斯旺大壩是納賽爾心目中的金字塔,他要將它打造成現代埃及的象徵。因此,他重申從英法手中收回蘇伊士運河的特許權,並將運河收歸國有。對此,蘇伊士運河公司的70000名法國股東憤怒不已。而令法國政府更為惱火的是納賽爾對阿爾及利亞叛軍的支持,這使得法國在北非的政治和軍事問題進一步惡化。
為此,法國同以色列達成了一份秘密協定。長期以來,以色列就反對納賽爾對途經蘇伊士運河的以色列商船的阻撓。不久,它們得到一份緊急情報,獲知埃及剛剛從蘇聯購買了一批「米格」戰斗機。(這些戰斗機是經由捷克斯洛伐克采購的,但這並不重要。)更為嚴峻的是,蘇聯和捷克斯洛伐克的飛行員已經駕駛這些戰斗機抵達埃及。
在同法國進行了一系列的秘密磋商之後,英國同意加入這一聯盟。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先發制人,入侵西奈半島。英國和法國則出兵奪取運河的控制權,表面聲稱是為避免運河遭以色列和埃及部隊破壞。英法戰斗機對埃及機場進行了轟炸。(「米格」戰斗機自然也包括在內。)納賽爾不甘示弱,將全部47艘航經運河的船隻擊沉,致使運河關閉。雖然來自亞洲和中東的商品及石油仍可繞經非洲之角抵達歐洲,但額外的成本卻極為高昂,而且航運時間也大大延長。納賽爾採取的行動造成了一系列的嚴重後果,其中最恐怖的後果之一就是開普敦的艦船大擁堵,有超過平時3倍數量的船隻在那裡補給燃料。
雖然法國傘兵和英國突擊隊有能力以較低的代價奪取運河的控制權,但損失已經造成。英美之間的特殊關系也因此而受到損害。雖然是外交官出身,但保守黨首相安東尼·艾登在發起軍事行動之前並未徵求艾森豪威爾的意見。他只是想當然地認為這位美國總統會支持他對埃及政府採取的行動,因為之前埃及已經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之所以沒有徵求美國的意見,一種可能的解釋是當時的艾登已對納賽爾忍無可忍。艾登向來以自負著稱,易感情用事,且當時正值暴怒之時。早在1938年時,他就因不滿首相內維爾·張伯倫背著他接觸義大利獨裁者貝尼托·墨索里尼而憤然辭去外交大臣職務。納賽爾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最終導致英國的和解政策(艾登是該政策的主要參與者)破產。在1951~1955年第三次出任外交大臣(第二次是在「二戰」期間)時,艾登就曾親自就英國駐蘇伊士基地軍隊撤離問題與埃及進行磋商。
此時的納賽爾已經成了艾登的眼中釘,他決心要推翻這位埃及領導人。折中辦法是不可行的。對於主管外交事務的國務大臣安東尼·納丁提交的備忘錄,他的反應是:「你那份備忘錄上都是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孤立納賽爾,還有這個'中立'納賽爾,這都是些什麼胡話?我要打倒他,你明白嗎?我要除掉他……我才不管埃及會不會出現混亂。」艾登之所以大為光火,原因就在於這份備忘錄建議以外交手段解決與埃及的問題。
誤會或許還與這樣一個事實有關:艾登與美國駐英國大使溫斯羅普·奧爾德里奇從未建立起良好關系。值得一提的是,溫斯羅普·奧爾德里奇是納爾遜·奧爾德里奇的兒子,後者在建立美聯儲和推動美元國際化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正常來說,美國大使應該有一個傳遞美國總統和國務院看法的信息渠道。但艾登與奧爾德里奇關系相當冷淡,後者似乎更關心英國社會而非它的外交政策。
最後一個因素就是艾登對財政大臣哈羅德·麥克米倫的信任。麥克米倫盲目地認為英國可以依賴與美國的特殊關系。就個人而言,麥克米倫與美國也有關聯,她的母親就是在印第安納州出生的。此外,他與美國在任總統之間也有一種特殊關系。當時的艾森豪威爾任北非戰區盟軍最高司令,而與英國首相丘吉爾之間的戰時聯絡工作就由麥克米倫負責的。在蘇伊士運河戰爭前夕,麥克米倫在前往華盛頓參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年會時曾偷偷溜進白宮,與艾森豪威爾進行了一次會面。在這次會面中,雙方有無談及蘇伊士運河問題不得而知,但他給首相傳遞的信息卻是非常明確的。「艾克(即艾森豪威爾)決意已定,」他寫道,「不管以何種方式都要讓納賽爾下台。」但這只是一相情願而已。
在蘇聯出兵鎮壓匈牙利革命之後,艾森豪威爾及其國務院最不願意做的就是與佔領國為伍。杜勒斯看不慣任何與殖民主義沾邊的東西,因為他認為這將會削弱美國在「冷戰」中的地位。此外,基於預算考慮,美國財政部長喬治·漢弗萊-艾森豪威爾的內閣密友-也不贊成美國提供支持。
英國人也誤解了美國的選舉政治。1956年11月艾森豪威爾謀求連任的事實給了他們一種信心,讓他們以為他會與英國和以色列站在一起,共同反對埃及。事實上,美國選民並不願意美國再次介入一次軍事行動。對於以捍衛和平為競選口號的艾森豪威爾來說,反對蘇伊士運河戰爭會為他贏得政治加分。出乎英國的意料,美國要求立即停止軍事行動。
這就是地緣政治的整個背景,而金融背景則是英鎊的脆弱性。英國的國外債主仍在尋求擺脫他們在「二戰」期間獲得金融請求權,而英國日漸寬松的資本管制則為他們提供了這樣做的機會。與此同時,受制於高工資、低生產率和對抗式的勞資關系,英國也難以通過發展強勁的出口經濟來抵消其弱勢金融。在蘇伊士運河戰爭之前,英國的儲備甚至就已經快降到了被視為最低安全水平的20億美元。基於這一背景考慮,參與一場昂貴的、不確定的軍事行動是危險的。蘇伊士運河的關閉將會增加航運成本,並會提高進口石油的價格。因此,蘇伊士運河冒險行動也就進一步加深了市場對英國能否維持1英鎊兌2。8美元的英鎊兌美元匯率的懷疑。
這一匯率的下降或許會產生深遠影響。那些習慣將其貨幣與英鎊掛鉤的英聯邦國家和北歐國家將不得不決定是否延續這一習慣。它們或許會選擇與美元掛鉤,因為美國是一個更強大的經濟體,也是一個更大的貿易國。如果是如此,那麼對英鎊區的凝聚力以及英鎊區成員國在倫敦的銀行業務來講,都將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在蘇伊士運河行動之前,艾登政府就已經知道,要想維持1英鎊兌2。80美元的英鎊兌美元匯率,它需要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幫助。這正是艾登和麥克米倫認為他們會獲得美國無條件支持,並對此充滿信心的原因。而這也正是他們作出嚴重誤判的原因。美國國務院警告說,美國可以提供支持,但前提是英國政府必須承諾撤離其在埃及的軍隊。11月2日,美國在聯合國大會提出了一項停火決議。美英矛盾的公開化導致了英鎊擠兌事件。之後,美國明確表示,它不僅要求停火,而且還要求實際撤軍。這一聲明使得英鎊面臨的局勢進一步惡化。
至此,麥克米倫-他曾是美國政府內閣中主張對納賽爾採取軍事行動的最堅定支持者-突然改變立場。他也因此被反對黨指責為表裡不一的兩面派,並被冠以「先進先出的麥克米倫」的綽號。但作為政府的財政大臣,他實際上是沒有其他選擇的。他的真正失敗在於此前他對美國將會為英國提供幫助的過度自信。
在接下來的兩個星期里,英國政府一直在推諉,它表示接受停火協議,但僅同意撤出一個營的兵力。資本管控延緩了儲備的外流速度,但引來了眾多賭注英鎊貶值的投機者。考慮到英鎊可能貶值的情況,購買英國商品的外國買家要求延期付款,而向英國銷售商品的賣家則要求提前付款。
妥協是痛苦的。保守黨後座議員團體「蘇伊士集團」(SuezGroup)並不願意承認英國已經失去第一位階地緣政治強國地位的事實,強烈反對撤離全部軍隊。艾登政府尋求金融支持的承諾,以便確保內閣在撤軍問題上達成一致。但艾森豪威爾政府仍要求英國政府給出具體的撤軍日期。英國人擔心設定具體日期可能會引起混亂,導致部隊無法正常撤離,並危及駐軍的安全。因不堪重負,身體狀況欠佳的艾登飛往黃金眼(Goldeneye)休養,這也是小說家伊恩·弗萊明在牙買加的度假地。但這並未激起人們對政府的信心。
所有人都知道危機會在12月4日進入最嚴峻的時刻,因為在這一天,麥克米倫將會就英國的儲備情況發布月度報告。它將會表明英國的黃金和美元儲備已降至20億美元以下,這毫無疑問會引發新一輪的英鎊擠兌事件。迫於這一時間的壓力,艾登政府重申了它的撤軍承諾,但仍試圖避免給出一個確切的日期。它採用了含混不清的語言向華盛頓保證,「(我們)已經決定準時撤離,而且我們也准備准時撤離」。
但所有的牌都掌握在美國人手裡,他們不做任何事情就能迫使英國讓步。12月2日,在財政大臣發布報告兩天前,英國內閣同意將12月22日作為撤軍的最後時限。12月3日,剛剛休假回來的美國財政部長漢弗萊同意支持英國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款。
基於此,當12月4日麥克米倫作報告時,他可以說英格蘭銀行的儲備已經降到20億美元以下,但同時也可以聲明,美國支持英國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取全部的13億美元的信貸額度。12月10日,在美國的支持下,英國的借款申請得到批准;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執行委員會的16名委員中,只有代表埃及的委員投了棄權票。這一行動標志著英國金融危機的結束。同時,這也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曾經的經濟大國英國追求獨立外交政策的時代的結束,因為現在它不得不依賴一個更加強大的夥伴,這就是美國。

閱讀全文

與英國人什麼時候獨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印度景色總是昏黃的 瀏覽:813
印尼產的摩托車怎麼能看出來 瀏覽:727
義大利商務男裝品牌有哪些 瀏覽:61
越南當兵去什麼地方 瀏覽:233
印度紅犬什麼時候能長大 瀏覽:772
印尼電話卡上網慢怎麼做 瀏覽:693
英國最厲害的時候殖民了多少地方 瀏覽:640
越南峴港古鎮有多少錢 瀏覽:980
為什麼中國是世界 瀏覽:701
印尼節能燈每年消耗多少 瀏覽:503
印尼客機墜毀前發生了什麼 瀏覽:74
義大利炮怎麼炸mc 瀏覽:96
中國冬奧會會場在哪裡 瀏覽:541
中國推拿流派有哪些 瀏覽:699
中國越南的戰爭有哪些 瀏覽:919
越南中文工資多少 瀏覽:284
英國月租多少錢一個月 瀏覽:116
義大利語grigio是什麼顏色 瀏覽:391
印度酸梅湯怎麼做 瀏覽:334
中國都有哪些葡萄品種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