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有錢人不戴黃金
穿金戴銀的人是告訴別人他有錢,有錢人不需要告訴別人有錢,因為大家都知道。
2. 為什麼有些人不能戴金的首飾
1.對金銀首飾過敏的,不能佩戴
人們常戴的金屬項鏈,不少是K金首飾,在製作過程中,這些金屬中都按比例摻入了少量的鉻、鎳、銅等其他金屬。天熱時人體汗液增多,汗液里的水分可導致模擬首飾表面的少量硫酸鎳溶解,皮膚吸收後發生過敏反應,從而誘發皮膚病。
一些過敏體質的人,反應更為強烈。有的人會因為皮帶上的金屬頭、眼鏡上的金屬架導致過敏。這些人的過敏症狀表現在首飾與皮膚接觸的部位,如耳部、頸部、手腕、手指等處,也有的人會出現全身過敏反應,先是皮膚紅腫,接著開始起小丘疹、長水皰,並且全身奇癢難受。
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標准化技術委員會張麗葵介紹,目前,我國對於珠寶首飾等還沒有統一的行業標准。對首飾的材質、功能等還沒有科學的界定。一般來說,純金銀或珠寶首飾性能穩定,消費者在選擇首飾時最重要的是應從材料與工藝兩大方面進行比較,盡量選擇純金或者純銀首飾,如果要佩戴其他首飾要根據自己的體質,先搞清楚自己的皮膚是否有過敏反應,盡量避免佩戴鍍金、鍍銀、鍍鎳等最容易引發皮炎的首飾。一旦發生不適,應立即停止佩戴並及時到醫院就醫。
2.孕產婦、高血壓、支氣管炎、糖尿病、銀屑病患者不能佩戴黃金、鉑金、鑽石,制葯廠的職工更是嚴禁穿金戴銀。
黃金是重金屬,古時候就有「吞金而亡」的說法,孕婦、產婦等人不能佩戴金飾的主要原因是對胎兒、幼兒有影響,金光燦燦的首飾發出的光對嬰幼兒的眼睛刺激特別大,造成嬰幼兒流淚多、睡不好、影響發育。銀飾品可能鉛、鉻等有害元素含量過高,長期佩戴對兒童危害更大。
銀屑病患者最好不要選添加合金的首飾。除了純金外,各類金屬首飾在製作過程中一般都要添加一定量的鉻、鎳、銅等,其成分極為復雜,戴上這類首飾皮膚當然容易受到傷害。
一旦發生不適,應立即停止佩戴並及時到醫院就醫。
制葯廠職工穿戴金銀,若出差錯,可能會導致葯品出錯,嚴重傷害人的生命安全。
3. 為什麼帶黃金出境違法阿一不偷二不搶的。有沒有人簡單的說下
黃金屬於儲備物質,如果有一天發生了戰爭,錢就不值錢了,到時可以用黃金來兌換,非洲那麼多金礦,為什麼還那麼窮那麼亂,就是戰爭期間沒有錢,用金礦開采權還兌換武器,和平時代又使得大量黃金留出,所以經濟崩塌了,簡單來說,黃金是一個國家的經濟支柱,不單是中國,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允許私自攜帶黃金外出!
4. 一戰前英國大量儲存黃金有什麼影響
一戰前:1盎司黃金=3英鎊17先令10.7便士
英鎊與黃金掛鉤,英鎊是世界貨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是領導角色,英國是金融霸主。
1914年8月,一戰爆發,各參戰國為了維持戰爭經費,不得不印鈔,禁止紙幣與黃金兌換,同時禁止黃金外運,以保護本國黃金儲備。
而一戰,也扭轉了世界金融格局,昔日的金融霸主英國,戰爭開銷多達430億美元,其中,包括279億美元長期借款,而債權國美國在這四年大發橫財,將其他國家的黃金收入囊中,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黃金儲備國。而英國黃金儲備下降,英鎊信用大幅縮水,隨著市場蕭條的到來,人們開始兌換黃金來抵禦本國貨幣的貶值,英國黃金儲備大量流失,英鎊匯率下滑,最終放棄數百年來的金本位制。
5. 1931年——英國放棄英鎊金本位制原因
在實行金本位制的國家,貨幣的發行量是於本國黃金儲備相關聯的,即貨幣可以一定的比例兌換黃金。
放棄金本位制,就給了政府一個可以自由發行鈔票的機會:貨幣發行不再受金本位制的限制。然而大量的發行貨幣自然會引起貨幣貶值。
當時是因為經濟危機嚴重影響了當時英國的經濟,為了刺激經濟,英國政府只能讓英鎊貶值,從而刺激經濟
6. 為什麼英國在世界大戰後停止使用金幣
一戰之後,除了美國,西方國家黃金儲備不足,金本位被廢棄,到了二戰末期,美元成為儲備貨幣,建立了戰後運行20多年的布雷頓森林體系。金本位被廢棄,導致金幣發行廢棄,原因就是戰後各國元氣大傷,除了美國,在戰爭期間大量使用黃金儲備向美國購買武器等物資。
7. 為什麼很多人都有黃金首飾卻不戴呢
這是因為其實女人她都是有一點虛榮心的,那別人有的話,我自己也想要有,因為現在這些黃金首飾並不是很貴,很多人都有個幾件的,如果沒有就會覺得很憋屈,別人有金手鐲,金項鏈,金戒指,可是我什麼都沒有,那憑什麼呢?所以我買來戴不戴那是我的事情,但是我必須要有,否則的話,我就會覺得特別的不高興,難道我要比別人低人一等嗎?
而且以前買這些東西的人,他是真的喜歡,而買了以後不戴也是因為隨著時代的一個變化吧。我覺得以前的人,他更看重的是價值啊,現在的人更看重的是搭配。各種各樣的首飾有很多,也不一定要它有多貴,但是它搭配衣服的時候很好看,那麼我們就會選擇各種各樣的飾品搭配。
8. 為什麼有些人不帶金鏈子了
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喜歡金鏈子。
金項鏈指的是用金質材料製作出的首飾品,通常掛在脖頸用作裝飾,著名的有隋朝波斯金項鏈。金項鏈是象徵著恆久真情的絕佳載體。
金項鏈從古到今都是受到大眾的歡迎的飾品。堅韌珍貴的金項鏈純潔華美,是恆久真情的絕佳載體。黃金項鏈是女性的時尚必備品,黃金自古就是帝王的象徵顏色,它那耀眼的光芒總是會吸引 許多的女性。女性佩戴金項鏈會襯托出別樣的氣質和典雅。
黃金項鏈的洗滌
洗滌純金項鏈時,應先將純金項鏈放人容器中,再向容器中加水,再加進少量氨水,之後將口蓋緊,往返用力搖動,然後取出擦乾。 佩戴黃金項鏈時,還應對扣合開關進行保養,定期向開關滴一點縫紉機油,以防開關里的微型彈簧生銹。
白斑的往除
由於市售化妝品中有的含有微量的水銀(汞),如祛斑霜里常有苯基羥基汞及二氯化汞等成分,黃金首飾接觸後會出現白斑或泛白。此時,切不可用小刀刮或砂紙打磨。只要將出現白斑或泛白的首飾放在火里烘烤一下,然後用軟布揩擦乾凈,金首飾就會恢復原有光澤。
9. 請問黃金有沒有紙幣的職能然後為什麼黃金不用黃金作為主要流通貨幣 謝謝
黃金具有貨幣功能,在全球都可以用來支付,當一個國家的信用貨幣發生危機的時候,那麼別國就不會要你國家的貨幣來支付,只會接受黃金。
我們大家都知道,其實在上世紀或者在我國古代,很多國家都利用黃金作為國家的法定貨幣,但是到後來,由於黃金的稀缺,和在流通中的損毫,多方考慮紙幣更有利國家的發展,更適合,更方便。
貨幣首先是一種商品,具有商品的通性;
貨幣是一種特殊的商品,是一切商品價值的表現材料,具有與其他商品直接相交換的能力。
貨幣外在形式的變化不改變貨幣的本質,也不改變貨幣與商品的對立均衡關系。
黃金成為貨幣,稀有和獲取不容易是一個方面,還有它有獨特的使用價值:延展性是金屬中最好的,良好的導電性,更重要的是外在形式的變化不改變本質(如切割/熔鑄等),就說鑽石吧,不要說切割困難,就是用火燒一下就沒有任何價值了(構成元素為碳)。
古代時候,經濟很簡單、規模小,最高水平的科技也就是開采冶煉黃金和鐵鋁了。貨幣金融處在混沌迷糊狀態,選擇最稀罕最不容易放壞的黃金做發行貨幣的基礎,即高金本位制,是科學的。
二、黃金為什麼逐漸退出了貨幣舞台
盡管黃金在歷史上是主要的貨幣形式,但隨著紙幣的廣泛使用而逐漸隱居幕後。英美等世界強國在資本主-義舍會初期,所發行的紙幣與黃金掛鉤,用黃金來保證持幣者的信心。經濟總量不斷增加、流通加速、交易頻繁等都要增加貨幣的供應量,則黃金的儲備也要增加。證府開采或購買黃金需使用一部分貨幣,因而還要額外多提供一定量的紙幣,等於將紙幣在正常的通貨膨脹外主動貶值一定比例。同時,國家經濟實力增強、證治穩定,持幣者不必擔心因戰-爭等因素導致證府垮-台,證府擁有了穩定、強大的信用。所以,黃金也就不再具備為紙幣提供信用的作用。
世界證治局勢由兩極到一極,再到多元化。經濟格局也發生著同樣的改變,也將由美元獨霸過渡到美元為主,歐元等其他主要大國貨幣為輔,同發揮作用的局面。世界主要大國的貨幣都為證府信用型,黃金等重金屬將逐漸退出貨幣的范疇,真正還原為一種商品。
英國工業革命後,生產大發展,大量的廉價商品需要市場消化,且英鎊與黃金掛鉤,必須通過貿易換回黃金白銀。中國擁有巨大的消費品市場和白銀,卻緊閉國門。英國人為了白銀販賣鴉片,兩國終於開戰,史稱「鴉片戰-爭」,實為「白銀戰-爭」。隨著經濟的發展,金融業成為英國的主導,倫敦也成為世界金融中心,在此背景下,英鎊逐漸與重金屬脫離。
三、黃金能否回到貨幣舞台
曾經風光的黃金,如今能否再回到貨幣舞台?答案是否定的。
黃金的用途相對狹窄,只不過它保值的時候,得到人們青睞,保值的東西其實很多,不能把黃金視為唯一的保值,很多貴金屬甚至礦產原材料都可保值。
從歷史來看,凡是黃金熱炒的時候,一定意味著貨幣出了問題。現在美元貶值,金融市場動盪,所以金價才會飆升。金價漲得這么瘋狂,如果中國還是盲目跟進,很可能接上最後一棒。黃金不像別的資產,不提供利息,不可能「生錢」,很多人企圖說服中國證府多購買黃金,實際上到目前為止證府態度還是非常謹慎。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說,金本位制度不會回歸,未來全球儲備體系可以採取多種形式,我們正在遠離單一通貨體系,達到全球儲備通貨還是有可能的。
有些人會認為回歸金本位是解決危機的辦法,這絕對不是辦法,只會加重經濟蕭條。在大蕭條時期,經濟之所以能迅速回暖,是因為當時貨幣與黃金脫鉤,後來貨幣與黃金掛鉤,經濟衰退才變得越發嚴重。
金本位很大的缺陷就在於不能創造信用,而現代經濟是信用經濟,所以金本位退出歷史舞台有其必然性。
順便談談對馬克思所說:「貨幣天然不是黃金,黃金天然是貨幣」這句話的理解。「貨幣天然不是黃金」,是說黃金只不過是自然界之中的稀有金屬,它本身並不是貨幣,後來成為貨幣那是人為規定的,追究其根本當然不是貨幣。「黃金天然是貨幣」,是說貨幣是自然界中沒有的東西,是人為創造出來的東西,人們用黃金等貴重金屬來作為貨幣的形式,代表了一定的價值,因此說黃金天然是貨幣。
四、黃金的增量無法對應經濟的增量,是黃金退出貨幣舞台的本質原因
貨幣必須對應商品,商品增量必須要求相對應的貨幣增量,如果貨幣無法對應商品,那就意味著貨幣持有者將無償佔有生產者的勞動,那意味著什麼呢?大蕭條和兩次世界大戰,歷史已經用埋葬黃金證明了以上邏輯鏈。
金融問題很復雜,一不注意,就自相矛盾。如果用黃金,白銀作為貨幣,一旦豐收年,糧食多,白銀固定,那麼糧食價格就跌,就傷害了勞動者的積極性,來年,大家不努力,糧食少,白銀多,就漲價。舍會科技是進步的,如果不提供流動性,物質沒有相應的貨幣對應,那糧食價格就跌,於是,就把銀子藏起來,因為,銀子可以換更多的物質,這樣一來,就妨礙了經濟的發展。中國經濟在滿清快速發展,因為,商業貿易,歐洲的白銀進入了中國,使市場有了流動性。
黃金在歷史上曾經作為主要的貨幣形式,因為糧食和手工品的增長和黃金的開采一樣緩慢。工業化後,黃金還是那麼緩慢的被開采,而商品呈幾何級數般增長。以前1兩黃金值1輛汽車,然而瞬間1萬輛汽車被生產出來,難道這1兩黃金的持有者瞬間就該擁有這1萬輛車嗎?他們是想有,結果就是打-仗。
五、1970年代黃金已非貨幣化,今天為啥還搞黃金神秘化?
黃金確實有儲存價值,不承認這一點很無知。但是,1976年牙買加體系誕生後黃金的儲存價值與石油、糧食一樣,黃金已經不是貨幣。大多中國人不懂對外支付,他們不清楚,70年代中期以來,國際貿易中已經不能用黃金做支付,你必須把黃金賣了,買回外匯才能對外支付。這與承認黃金確實有儲存價值是兩回事。不能因為黃金確實有儲存價值而搞黃金神秘化。
經常看到一些有關黃金的封建迷信似的十分可笑的外行言論:有人說:「 2009年歐美各國增發貨幣的主要目的是打壓黃金價格」;有人說:「一國有多少黃金都是各國的最高國家機密」;還有人說:「中國2萬億美元國際儲備全部變成黃金才能保值」。這些人難道不知道1973年後黃金就非貨幣化了?這些人難道以為各國金融領袖是落後國家的農苠至今還把黃金當主要貨幣?按道理,1976年黃金非貨幣化牙買加體系誕生後,黃金就已經已非貨幣化,可是30年後的今天,為啥還有很多人封建迷信似的發表這種可笑的黃金神秘化言論呢?其實,歐美各國增發貨幣目的是挽救金融危機與打壓黃金價格根本無關,各國黃金儲備量都是公開資料,中國2萬億美元國際儲備如果全部變成黃金,那價值至少暴跌90%!
很多人可能不清楚,在1973年前黃金是法律規定的世界館方貨幣。但是,1973年後,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破產,黃金已經徹底失去世界館方貨幣的地位。目前,各國證府只是把黃金當准貨幣或習慣貨幣少量儲存。啥叫准貨幣?啥叫習慣貨幣?意思是說:1973年後黃金在法律上已經不是貨幣!世界各國發行貨幣時也不再與黃金掛勾。黃金也不能再在國際收支中充當直接支付工具,必須象石油、糧食等物資一樣出售換回外匯才能對外支付。通俗說黃金已經不是錢。這就叫黃金非貨幣化。但是,習慣上各國在國際儲備中仍然儲存少量黃金,但這僅僅是習慣上儲存一種不容易損壞的永久性貴重物資而已,所以,叫准貨幣或習慣貨幣。
例如:中國證府就是黃金非貨幣化的積極實踐者。中國證府國際儲備中約99%是外匯,高達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僅有650噸黃金,相當於200多億美元。可見,黃金在中國國際儲備中的比例微不足道。可見,中國證府只是把黃金當可有可無的補充貨幣或習慣貨幣使用。有人可能疑問:你知道美國證府的國際儲備主要是黃金嗎?你知道美國證府有8500噸黃金嗎?這種疑問的關鍵是很多人忘記了世界各國包括美國的主要外匯是美元,從1973年起美國印刷紙幣就已不再與黃金掛勾,美元只不過是美國印刷的紙幣,美國不用出口賺外匯,本國印刷的貨幣都是外匯!所以,計算黃金在美國證府國際儲備中的比例必須把美元計算進去,8500噸黃金不過2000多億美元,與美國證府可支配的美元數量做比較當然微不足道!所以,美國證府也是把黃金當可有可無的准貨幣或習慣貨幣使用。其他大規模儲備黃金的國家,例如:德國、日本、法國、英國、義大利、瑞士等國的本國貨幣也都是世界各國的外匯。由於這些國家本國印刷的貨幣都是外匯,所以,更顯其儲備黃金的准貨幣或習慣貨幣性質。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大量黃金則屬於歷史遺留黃金,主要是73年以前世界各國繳納的。黃金非貨幣化就是該組織成員國做出的決定。
中國外匯儲備高達2萬億美元黃金儲備卻僅有650噸黃金,比30年前黃金數量差不多,有人疑問是不是國際市場黃金太貴不好買呀?不是!且不提國際市場黃金供大於求。只看國內就能打消這種疑問。過去30年來中國生產黃金幾千噸!僅2007年黃金產量就達300噸!僅2008--1012年這5年就計劃生產2000噸黃金!!只要中國證府願意,很容易用人苠幣在國內收購幾千噸黃金。但是,誰敢呀?黃金在美國等國的法律上不是錢!危難時刻美國有權利說黃金不是錢,可以不接受黃金!所以,假設中國把1.8萬億美元外匯都儲備換成黃金5萬噸黃金,到時候哭都哭不出來!5萬噸糧食你能吃一陣,5萬噸黃金在危難時連垃圾都不如。
不過,我並不反對證府少量儲存黃金這種不容易損壞的永久性貴重物資。現在儲存黃金的性質,與儲存石油、儲存糧食、儲存鐵礦石、儲存煤炭等物資一樣,主要是看重其使用價值和儲存價值。說明黃金只是與石油、糧食、鐵礦石、煤炭一樣都可以賺外匯的重要物資,這進一步證明了黃金不是貨幣。當然,我也不是故意把黃金貶低的一無是處,我只是提醒有些人現在是21世紀了,不要再繼續做農苠式的愚昧無知黃金夢。現在不是幾百年前古代金本位時代,也不是1973年以前黃金是世界館方貨幣時代;現在是1976年黃金非貨幣化牙買加體系的時代。30多年來,黃金在法律上黃金已經不是貨幣,通俗說黃金已經不是錢,不能直接充當國際收支支付工具。至今還封建迷信似地把黃金神秘化的人,應該三思。
可以想一想:中國現在才600噸黃金,美國歐洲的黃金全賣給咱也就2.5萬噸,誰敢買5萬噸?買5萬噸黃金意味啥意思?意味黃金死了。
因為美國歐洲的黃金主要是76年黃金非貨幣化以前積累的,現在黃金非貨幣化,它們的本幣都是外匯,所以,它們要不要黃金無所謂,正巴不得咱買5萬噸呢!等咱把全世界黃金都買下時,美國歐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只要宣布不再把黃金列入國際儲備,貿易中禁止接受黃金,那時候世界黃金就不只是跌嚇人,而是完全跌成石頭價,中國2萬億外匯儲備隨之血本無歸,不是垃圾是啥?更重要是你的外匯儲備是買黃金後血本無歸的,並不影響人家美元歐元的安全,所以,人家紙紙幣還是各國爭相儲存的外匯,吃虧的當然是黃金。即使只談將來假設,可以假設的本位多的是,怎麼輪也輪不到黃金了。美國等國黃金多,主要是73年以前的歷史遺留,包括中國至少半數黃金是1980年代前的歷史遺留,並非後來買的。但也不能扔了。畢竟有各國家習慣上都承認黃金是可換外匯的高效金屬,畢竟苠間在習慣還把黃金看成稀缺貴重物品。
所以,我覺得今後要特別強調貨幣與其他昂貴商品的區別,畢竟21世紀了,對貨幣和商品的探索應該更注重科學化:
1、貨幣是一般支付工具,本身不是具體商品,具有紙幣、電子幣等形式。
2、重視昂貴商品的換幣能力,例如:繼承並承認黃金具有的昂貴換幣能力,但不能再認為其是貨幣。要認識到高科技條件下,有更多昂貴商品出現。它們比黃金換幣能力更強,更耐儲存。如果根據這一點就認為是貨幣,那貨幣就太多了,就復雜化了,就麻煩了。
3、重視昂貴商品與普通商品的區別。把一些換幣能力特強的特殊貴重商品列為金融戰略儲備,即增加中央銀行直接經營的昂貴商品種類,增加國際儲備中的非外匯品種,即國際儲備中除拉外匯,不能光有黃金,還要增加更貴重更實用的金融儲備商品,以便在外匯用完後,仍然有一部分可在緊急情況下能迅速高效換到必要的外匯。
我相信,我們應該能看到美元崩潰的那天,但我同樣相信,我們絕對不可能看到重新恢復黃金本位制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