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比較歷史上德國、瑞士、英國三國的宗教改革的特點
狹義的宗教改革時間開始於16世紀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條論綱,當時的德國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羅馬教廷把民眾當成奶牛,趁亂剝削,宗教改革因此首先在德國醞釀。當時混亂的德國教徒還被兜售以贖罪券,對教皇早有批判之意的馬丁路德為此寫下九十五條論綱,並把它張貼在威登堡大學的教堂門口。隨著路過眾人的閱看,宗教改革被揭開了序幕。這張挑戰教皇的檄文很快傳遍全西歐,德國貴族和人文主義者紛紛支持其創新民主的改革建議,不過教廷就大發雷霆,革除了他的教籍,壓迫之下的馬丁創設新教。之後瑞士、法國等歐洲國家也陸續掀起了宗教改革。綜合來看,改革內容主要針對天主教會和羅馬教皇內部的腐敗、無知以及貪婪,呼籲建立更開放自由的倫理規范和生活方式。有了新的宗教後,渴望自由的人民不再受天主教會束縛,更具人文主義的新教更加受歡迎。荷蘭發生宗教改革時間是1566年,正恰逢民族爭取獨立的時期,所以其改革較之其他國傢具有民族性和資產階級革命性。
宗教改革時間持續到1648年,因為在這一年各諸侯邦國簽訂合約結束三十年戰爭的同時,也明文承認了新教、歸正宗以及加爾文宗的合法地位,且無論所追隨的宗教是新是舊,眾諸侯地位平等,與此同時,帝國內各諸侯邦國此後可以自行確定官方宗教,臣民對於宗教信仰有了自主選擇權。
宗教改革是歐洲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改革,宗教改革原因很多,當時天主教會的統治異常地黑暗。而且當時歐洲的政治、生產、文化有了長足地發展,當時天主教會獨裁的統治和精神控制已經阻礙了各方勢力的發展。由於新勢力的發展,人們漸漸地反對神學的束縛,而且印刷業的出現,人們發現很多教義是被天主教故意曲解。宗教改革原因還包括天主教會的腐敗和奢靡,已經到了無可救葯的地步,甚至在德國境內兜售贖罪卷。國家的大權掌握在教會的手中,無論誰犯了錯即使是王室都要接受教會的嚴厲懲罰。很多貴族和新興勢力的民族自尊心開始發酵,希望統一德意志,而天主教落後的對人們的思想控制也使得更多的人加入「異類」這個群體。宗教改革原因最為直接的就是ljlishi..com天主教那腐敗的行徑。天主教會當時腐敗至極,各種丑聞多不勝數,由於教會的極高地位,大多數的神職人員根本不是因為道德而加入教會,只是因為金錢。甚至為了金錢做出許多敗壞道德的事情,而且對王室的人同樣給予殘酷的刑罰。教皇曾經懲罰一個尊貴的貴族在雪地裡面跪了整整三天。它的落後的教義和政策阻礙了新興勢力的經濟利益,阻礙了國內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人們開始希望擺脫它的強權,追求自由民主,打破天主教的壟斷獨裁地位,而獲得自由平等的權力。
宗教改革在西方歷史上有著極高的意義,宗教改革發生的時代歐洲各國的生產力已經有了長足地發展,新興勢力對於神教的控制非常不滿。當時德國處於一種分裂的階段,人們已經不滿足於神教的控制,希望建立一個統一的民族,宗教改革的導火線是贖罪卷的出現。宗教改革當時在德國的基礎已經非常地完備,無論是政治背景、經濟背景、文化背景、宗教背景和社會背景都已經准備完善,在這種情況下,贖罪卷的出現便成為了拉響宗教改革的導火線,馬丁路德率先發起了德國的宗教改革,反對天主教會專制以及腐敗的統治。自此,歐洲各國的宗教改革活動開始展開。而且率先發動宗教改革的德國當時還是一個四分五裂的國家,人們都生活在天主教的統治下,人們希望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擺脫天主教暗無天日的控制。天主教會的腐敗和不斷發生的丑聞讓當時黑死病蔓延的歐洲人看不到希望,並對天主教會產生「異類」之心。因此當宗教改革的導火線一旦出現,宗教改革開始,天主教的統治就受到了威脅,雖然天主教也開始對所謂的「異教」進行制裁,但是依舊阻擋不了天主教會已經走上下坡路的局勢。宗教改革在歐洲各國陸續展開,極大地打擊了封建勢力和天主教會的守舊勢力,打破了天主教會的獨裁局面,瓦解了當時推行多年的教會系統,為歐洲各國向現代化社會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宗教改革的實質是一場西歐資產階級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動的反對封建統治和羅馬教會的政治運動。這場席捲歐洲的宗教改革一改天主教會對人民的壟斷局面,世界人文主義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是宗教發展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歐洲民主觀念一步步在深化,文藝復興運動正呼籲更多的個人自由平等,天主教會卻在剝削民眾,阻礙著整個歐洲的發展步伐,這場改革便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了。之所以這樣定義宗教改革的實質是因為改革源頭在於政治目的,對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進行批判和打擊,使其在西歐各國各領域不再有特權。這樣一來,國家王權得到了加強,整個社會合理的倫理規范和生活方式也得以建立起來,經濟隨之自然而然地發展起來。沒有了天主教會的精神壟斷,人們對於宗教信仰有了自主選擇權,思想解除了束縛,社會整體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多虧了文藝復興,西歐各國才意識到文化以及教育的重要性,不僅興辦學校,教學內容也逐漸多樣化,涵蓋了物理化以及自然科學等等科目,民族文化因此得到發展,長遠來看,這為後來的革命樹立了旗幟,因為隨著大環境的改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得到大范圍的傳播。無論是分析原因還是研究影響,不難發現,宗教改革的實質是反封建反教會剝削的政治運動。
❷ 請問德意志,瑞士,英國宗教改革的異同
德國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①「因信稱義」:每個人可以憑自己的虔誠信仰得到拯救。——否定天主教會和教皇的作用
②《聖經》是人們信仰惟一的神聖權威,個人信仰建立在自己對《聖經》的獨立理解上。——否定天主教會神學說教的壟斷地位
③世俗統治者的權力應高於教權並支配教權.
④簡化天主教的復雜的聖禮,主張神甫可以娶妻。
英國的國教的宗教改革為;
英國藉助王權建立起附屬於王權的民族教會
①資產階級要求沖破封建神學思想的束縛,要求宗教改革;
②隨著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思想的傳播,社會各階層反教會情緒不斷高漲;
③日益強大的王權力圖擺脫羅馬教權的桎梏。
2.導火線:是亨利八世的一場離婚案
(1)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內容:
①1534年國會通過了著名的「至尊法案」,英王是英格蘭國教會的最高首領,擁有處理教會事務的一切權利,教皇無權干涉英國的教會事務;
②保留了基督教的基本教義和儀式;
③解散修道院,沒收修道院的土地和財產,勒令男女修士還俗。
(2)伊麗莎白宗教改革的內容:
①重申「至尊法案」,要求所有神職人員必須效忠國王;
②通過《三十九條信綱》,把聖經作為信仰的唯一標准。
3.英國宗教改革的特點:依靠王權自上而下發動的,保留了較多天主教的成分。
瑞士的宗教改革;
堅持《聖經》絕對權威,反對教皇權威
2、主張簡化宗教儀式
3、核心:主張先定論,宣揚選民或棄民
4、主張發財致富
5、主張自由、平等,個人主義
6、制定嚴格的道德標准:主張選民要有奮斗精神具有簡朴、誠實、講信用等高尚美德
反映了早期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為資產階級發財致富作辯護
7、主張建立共和式的長老制度(神職人員選舉產生)
8、建立政教合一政權(教會監督國家、社會和家庭)
使教會組織和國傢具有資產階級民主的形式,更適應了資產階級激進派的要求
從以上各方面我們可以得知,各國的宗教改革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聖經》的絕對權威,反對教皇的壟斷神學的地位與權威。世俗統治者的權力應高於教權並支配教權。
而她們的不同點因為每個國家情況不同所有也有著千差萬別的情況,大致上分為兩種;一宗教儀式上面的不同,英國的國教保留大部分的宗教儀式而其他兩個教會則簡化了大部分的宗教儀式二
改革形式的不同,英國的宗教改革是王權主導的,是自上而下的,而其餘的兩個則是自下而上的,尤其是達爾文的教會和英國國教不同點最為鮮明,一個是把教權掌握在女王手裡,女王擁有教會,完全為皇室服務。一個是把教權掌握在人民手裡,主張發財致富主張自由、平等,個人主義,
❸ 英國宗教改革的特點是埃拉斯都主義他一切以什麼為准則的思想
特點依據材料三中「1533年,亨利八世宣布禁止英國教會向羅馬教廷繳納貢金,1534年,英國國會通過了《至尊法案》,宣布英國國王是英國教會在地上之惟一最高首腦」的信息可歸納出依靠王權自上而下發動;再聯系所學英國宗教改革的知識,可歸納出保留了較多天主教的成分。
❹ 宗教改革肯定了什麼
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崇尚理性和科學,反 對封建宗教禁錮歐洲宗教改革
一、 宗教改革的歷史背景
1、中世紀天主教神權占據統治地位
政治:教權凌駕於王權之上, 西歐處於天主教大一統的神權統治之下。教會不斷地干涉各國的政治權力
經濟:天主教擁有大量地產,是西歐最大封建主;還通過徵收「什一稅」、兜售「贖罪券」等方式搜括錢財
思想文化:壟斷了文化、教育、藝術等,成為封建統治階級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社會生活:天主教會的影響無處不在,一個人從生到死都離不開教會
2、天主教會的專制和墮落引發了各階層對天主教會的不滿,進一步激化了社會矛盾。
3、野蠻的宗教裁判所對傳播「異端」的人進行迫害、打擊,充分說明了天主教會的統治已搖搖欲墜,這與資本主義的發展格格不入。
4、天主教面臨著種種挑戰
西歐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形成新的階級: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新興資產階級需要以自己為中心,重新認識人的價值,建立新的文化體系:
1)民族意識的增長和專制君主的興起對凌駕於民族、國家之上的天主教會形成威脅2)教會的經濟特權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反對3)文藝復興運動所宣傳的人本主義思想,為挑戰天主教會權威提供了思想源泉
5、宗教改革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宗教改革原因)
①社會原因:羅馬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嚴重阻礙了歐洲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②經濟根源(根本因素):14﹑15世紀西歐資本主義的興起和重商主義思想的流行,同教會的輕商思想產生沖突; ③政治因素: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及新貴族要求分享政治權利;民族國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紀天主教會「一統天下」的局面;④思想文化:文藝復興運動和反天主教的「異端」思想為宗教改革奠定思想基礎;⑤導火索(直接):兜售「贖罪券」最終成為導火索
二 歐洲各國的宗教改革
(一)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國爆發(馬丁·路德宗教改革)
1、改革首先在德國爆發的原因:(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原因)
經濟因素:德國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需要國家統一,天主教會阻撓德國統一。政治因素:德國政治四分五裂,各階層對教會普遍不滿,整個德國與教會的矛盾非常尖銳。現實因素:德國每年要向羅馬教廷交納大量苛捐雜稅,德國成為「教皇的奶牛」。思想因素:人文主義的熏陶。導火線:「贖罪券」的兜售個人因素:馬丁·路德立志改革(主觀)2、開始標志:《九十五條論綱》的公布
罪人所受的懲罰不是煉獄的痛苦,而是人的良心的折磨,而且只是針對活人。
罪人的悔改應該是內心的悔改,而不是外在的行為,是伴隨一生的,而不是買贖罪券。
教皇並無赦免罪過的權利,赦免的恩典在上帝。
激起反對教廷風潮,揭開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3、馬丁·路德的思想主張
1)因信稱義,信仰得救——思想核心、理論基礎——資產階級自由平等的要求
2)宗教最高權威是《聖經》不是教會; ——否定天主教會神學說教的壟斷地位
3)與上帝溝通不需要教會和神父作中介;——否定教士、教廷、教皇的權威
4)反對贖罪券,簡化宗教儀式,建廉價教會——資產階級原始資本積累以及獲得思想的自由和人性的解放5)王權高於並支配教權,建立本民族教會——資產階級希望國家統一
★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張及教義體現了:
新興資產階級惜時如金和建立「廉價教會」的經濟觀念及否定權威和追求地位平等的政治要求;
4、宗教改革的實質:是一場反封建的社會運動,矛頭直指作為歐洲封建統治精神支柱的天主教會。它不僅是資產階級在思想領域內的反封建斗爭,也是各階層反對天主教會的社會運動。
5、宗教改革的結果
1)馬丁·路德點燃了德國人民反對教會的烈焰;2)德國社會接受了馬丁·路德的宗教主張;3)1555年,德皇被迫簽訂了《奧格斯堡和約》,承認路德教的合法地位。
★請思考:路德的「因信稱義」和天主教的「因形稱義」分歧點在哪?
怎樣才能獲得上帝的拯救,是聽從教皇、教會,服從教規,還是相信自己。 這說明,宗教改革本質上並不反對宗教,只是把「為信仰而生活」改變為「為生活而信仰」,自由的生活才是他們追求的真諦!
6、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1)確立了與羅馬教廷不同的基督教派;2)沖擊了羅馬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3)推動了下層民眾的反封建斗爭;4)為歐洲宗教改革開辟了道路。
(二)卡爾文宗教改革1、歷史背景 1)受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2)受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3)深入研究《聖經》,宣傳宗教改革。
2、主要內容:
1)信奉「因信稱義」。 —— 堅持《聖經》的權威,沖破了天主教會不可動搖的權威
2)主張「先定論」,宣揚選民和棄民;
3)主張徹底改組教會,建立民主教會。主張簡化教會儀式,嚴禁偶像崇拜,精簡神職人員,反對鋪張浪費,建立更加廉儉的教會,規定神職人員全部由選舉產生,長老會負責監督所有人的行為。 ——引起了社會風氣的變化,具有資產階級民主的色彩
★核心內容——「先定論」
主張: 1)人在出生之前,上帝就先定了他是應該獲救,還是應該沉淪,即所謂的「選民」或「棄民」。「選民」獲得上帝賜予的智慧、享樂和權利,註定會發財致富;「棄民」卻註定貧窮困苦。2)上帝的先定不因人的行為而改變,所以祈禱沒有意義。
影響: 1)徹底否定了天主教會和羅馬教皇的作用;
2)鼓舞了新興資產階級的進取精神,也為資產階級剝削提供依據。
3、主要影響:
1)卡爾文的「先定論」為資產階級的剝削提供了理論辯護,符合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同時又是勞動人民的精神鴉片;2)日內瓦建立了共和性質的神權國家體制,卡爾文思想被奉為指導思想; 3)卡爾文教更好地適應了新興資產階級的需要,因而,在資本主義比較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得到廣泛傳播,並成為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的旗幟。
★比較卡爾文與路德兩大新教教義的異同。為何說加爾文教義更符合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
相同:①強調《聖經》的地位;②主張信仰得救;③主張建立廉儉教會;
不同:①卡爾文把信仰得救解釋為先定論;②主張建立民主教會; 這種主張徹底否定了天主教會和羅馬教皇的作用,鼓舞了新興資產階級的進取精神,所以說該教義更符合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更為激進。正如恩格斯所言:「卡爾文的信條正適合當時資產階級中最果敢大膽的分子的要求。(三)英國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1、歷史背景:
1)16世紀,羅馬教廷控制著教會,不但掌握著英國大片土地和大量財富,還不斷干預英國的世俗事務。2)16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以及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思想的傳播,英國社會各階層特別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反教會的情緒高漲。3)日益強大的王權力圖擺脫羅馬教權的桎梏。
2、時間:1534年,英國議會通過了「至尊法案」,進行宗教改革。
3、內容:1)宣布國王為英國教會的最高首腦,擁有處理教會事務的最高權力,教會必須服從國王的意志和國家的法令;2)成立專門機構,對現行教規進行審查,保留天主教的基本教義和儀式,凡與國家法律抵觸的一概廢除。
4、影響: 1)英國建立了民族教會,打擊了天主教會勢力,使英國教會成為封建專制統治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 2)但改革很不徹底,英國隨後出現了清教運動;並對日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產生了重要影響。
★概括英國宗教改革運動的特點?
1)改革方式:採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進行。
2)新教內容:保留了大量天主教的殘余。
(四)尼德蘭宗教改革:
1、原因:1)經濟上:較早地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
2)政治上:16世紀初,尼德蘭受西班牙統治;宗教裁判所殘酷迫害異端分子。
2、性質:一場具有資產階級革命和民族獨立性質的宗教改革運動。
3、過程:
4、結果:北部獨立,荷蘭迅速發展
(五)天主教會的改革
1、背景:1)歐洲各國的宗教改革,使羅馬天主教會在西歐的社會政治地位受到嚴重威脅。
2)天主教會內部的一些有識之士嚴厲抨擊教會內部的腐敗,紛紛倡議實行改革。
2、內容:1)清除內部積弊,重新審定教義、教規;2)繼續強化異端裁判所; 3)網羅各種狂熱的信徒,組建反對新教改革的團體。
3、效果:暫時擺脫了困境。
三、歐洲宗教改革的影響
1、性質:是文藝復興之後歐洲又一場思想解放運動;也是一場披著宗教外衣的反對封建統治的政治運動2、作用:
1)政治上:①打擊了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它剝奪了教會在各國的政治、經濟權益,各國王權得到加強; ②促進了民族語言的形成,激發了歐洲各國的民族意識,催生了獨立於羅馬教廷的民族國家教會,促進了歐洲民族國家的成長。 ③為資產階級勾畫了政治藍圖。
2)經濟上:使大量教會財產轉到新興資產階級手中,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
3)文化上:①打破了天主教會精神壟斷,使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發展了人文主義。②幫助新教徒閱讀《聖經》,發展本民族文化,各國普遍重視教育,興辦學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學在內的學習科目,促進了西歐各國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③傳播了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小結:歐洲各國宗教改革的特點。
1)對象: 都反對歐洲天主教會的絕對權威,要求擺脫羅馬教廷的束縛;
2)作用: 體現了新興資本主義發展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3)各國的領導者、改革內容、改革程度等各有不同。
❺ 英國宗教改革的意義和局限性
意義:在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下,千千萬萬的民眾開始打破對羅馬教會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義得到進一步的傳播。
局限性:宗教改革的實質是一場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的早期資產階級反封建運動,因此它並未能擺脫封建思想。
還有宗教改革發生在德意志。
❻ 英國宗教改革與其他歐洲國家有什麼不同的過程
1、與他國不同的是英國宗教改革運動的發起者是國王,這使得英國的宗教改革是一場自上而下的運動。其他國家則是自下而上。
2、當亨利八世開始宗教改革時,其主要原因不是出於純潔信仰,而是出於現實政治和國家利益的需要,並且在宗教改革運動中受新教影響,主要是受加爾文教的影響
3、改革起因是一場三角戀。
❼ 英國宗教改革的特點是什麼
在英國宗教改革運動的發起者是國王,這使得英國的宗教改革是一場自上而下的運動。
❽ 根據材料三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英國的宗教改革有何特點
結合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後,歐洲宗教世界呈現出哪些特點?宗教改革產生了什麼積極影響?
特點:出現了一些地方化、民族化的新教;教會組織和宗教儀式簡化,人們普遍接受信仰得救主張。積極影響:動搖了天主教會統治地位,促進資本主義在歐洲的發展;沖破天主教會的精神束縛,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促進了歐洲民族意識和民族國家的發展
❾ 英國的宗教改革
英國的宗教改革:
16世紀,英國王權得到加強,國王為打擊天主教會勢力, 自上而下地推行宗教改革。規定英國國王為英國教會的最高首腦,擁有任免教職和決定教義的大權;教會不再從屬於羅馬教皇,但天主教的教義、制度和儀式仍然不變;未經國王同意,教會無權召開宗教會議,更不許任意修改和制定教規。改革後的英國宗教成為「國教」,與路德教、加爾文教合稱為西歐 三大新教。亨利八世是英國第一位成為國教最高首腦的國王。英國教會斷絕與羅馬教皇的關系後,王室、貴族和資產階級開始大規模剝奪羅馬教會的土地和財產。
由於英國國教中保留了許多舊教殘余,不適應資產階級發展的需要。到16世紀下半期, 不相信國教的人越來越多,他們在加爾文教的影響下,主張純潔教會,清除國教中的舊教殘余,擺脫王權的控制,建立資產階級領導的廉價教會,因此被稱為「清教徒」。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即以清教為旗幟,發動了反對封建制度的革命。
以上,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❿ 德國英國宗教改革的區別
德國、英國宗教改革的區別區別:
1、德國的宗教改革由牧師馬丁路德發起。由於當時德國呈現嚴重分裂狀態,容易受到控制,當時羅馬天主教皇為斂財違背聖經教義在德國兜售贖罪券,聲稱只要購買贖罪券一切罪就可以得到赦免。這種明顯的欺騙行為引起了年輕的馬丁路德的極大憤慨,於是他在德國掀起宗教改革,並當眾焚燒教皇將他驅逐出教的手令,而且將聖經翻譯成德語版,方便教徒直接從上帝那裡得到教義,開創了第一個新教——路德教。由此也引發了歐洲大陸很多地區的宗教改革,比如在法國有加爾文領導的加爾文教。因此德國的宗教改革是自下而上、完全沒有政府幹預的。
2、在英國,1637年展開了清教徒運動,但受到當時政府的迫害,很多清教徒為避難遠渡美國(這是美國第一批移民,從此在美國的歷史上起到了極其重大的作用,但這是美國史了)。由於歷史發展需要,於1640年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又稱清教徒起義。1642年克倫威爾執政。克倫威爾死後英國曾有短暫的斯圖亞特王朝復辟,但由於君主權利受到很大限制,國王私通外國企圖恢復革命前的專制,事情敗露後於1688年進行「光榮革命」,開始了英國君主立憲制。在憲法中明確規定國王必須是新教徒,即英國國教(這也是新教的一種)。所以英國的宗教改革可以算是自上而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