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民防空萌芽於什麼時期
人民防空隨著空襲武器的產生而產生,隨著空氣規模和模式的發展而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雙方的航空兵對戰場軍事目標襲擊的同時,也對敵後防居民集中區和經濟目標進行轟炸。
1917年8月,英國倫敦率先成立了防控指揮部,在市區採取保護居民工廠等防護措施,主要是發放防空警報等。
2. 倫敦郊外的布雷奇利庄園,為何2015年才解密
1940年,英國首次將雷達用於實戰,每當德國空軍起飛,英國一方就會在第一時間掌握,但雷達分辨不出具體數量,更不知道他們要攻擊哪裡。也就是說,英國雷達對防範德軍的進攻,還有一定的局限性,真正起關鍵作用的是「超級機密」。
根據「超級機密」提供的情報,丘吉爾判斷德國為了盡快發動對蘇聯的進攻,就必須在9月中旬之前結束「海獅計劃」。為此,英國成立了防空指揮部,統一協調全國的防空力量,並設立了一個特種聯絡小組,直接和布雷奇利庄園建立聯系。
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大不連顛空戰》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3. 二戰時,英國本土的防空作戰被劃分為了幾個防控區
二戰期間為了統一指揮英國本土的防空作戰,在空軍部之下設立了防空指揮部,統一指揮皇家空軍的戰斗機部隊、雷達分隊、警報觀測分隊和陸軍的高射炮部隊。為了指揮方便,又將本土劃分為6個防空區。每個防空區劃分若干防空分區。各防空區駐有1個戰斗機大隊,每個大隊負責3~8個防空分區,幾個防空分區指揮2~3個戰斗機中隊。
4. 1940年,為了阻止德軍飛機對英倫三島了入侵,英軍採取了哪些措施
為了阻止德軍飛機對英倫三島的入侵,尤其是阻止德軍布雷飛機的活動,英軍在沿海和主要大城市布置了1450個防空氣球。14條河流和入海處平均布設了10個氣球,它們全是水上系留的氣球。還有不少防空氣球布置在飛機工業和其他目標的防禦上。這些防空氣球內充氫氣,又大又輕,通常升到敵機飛行的高度,可有效地干擾德軍飛機的入侵行動。為了使防空氣球便於機動和縮短施放的時間,在移動時將球收回距地面數米高,然後系在卡車上轉移。他們還使用了一種「傘系攔阻索」的設備。它的一端裝有降落傘,而另一端系有鋼索。使用時在德軍可能來襲的方向利用火箭將此設備先發射到空中。當火箭發射到200米高空後,降落傘打開,從而使那些搖晃不定的鋼索構成了一道防飛機的低空障礙。
為了統一指揮英國本土的防空作戰,在空軍部之下設立了防空指揮部,統一指揮皇家空軍的戰斗機部隊、雷達分隊、警報觀測分隊和陸軍的高射炮部隊。為了指揮方便,又將本土劃分為6個防空區。每個防空區劃分若干防空分區。各防空區駐有1個戰斗機大隊,每個大隊負責3~8個防空分區,幾個防空分區指揮2~3個戰斗機中隊。
5. 布雷奇利庄園,在大不列顛空戰中有多重要
一說起二戰中的大不列顛空戰,人們都會聯想到英國的上空,雙方飛行員上下翻飛、混戰一團的情景。大多數人都認為,英國取得戰役的勝利離不開先進的戰機,以及首次應用於實戰的雷達,鮮為人知的是,還有一件秘密武器更是關鍵。
它的名字叫“巨人”,專門對付德軍的“恩尼格瑪密碼機”。它是二戰期間英國的“超級機密”,尤其是在激烈的空戰中,英軍 “有如神助”一般,成功地化解了德軍一次次的轟炸。然而,有關它的信息直到2015年才解密,這是為什麼呢?
殊不知,在德軍還沒有進攻前,道丁就掌握了對手的一切信息,他們根本沒有懷疑過“恩尼格碼”已被破譯。當然,為了保護“超級機密”不泄露,只要少數幾個高級將領知道這個秘密,布雷奇利庄園更是無論職務高低,一律“謝絕入內”。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大不連顛空戰》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6. 求各方對二戰期間英倫之戰的評價,越詳細越好,謝謝了!!!
德國的情況則剛好相反,剛佔領了法國、比利時、荷蘭等西歐諸國,達到了軍事勝利的頂峰!陸軍由於坦克和車輛的大量繳獲,部隊戰鬥力和機動力大為提高,士氣異常高漲;空軍規模急劇擴大,而且陸續進駐沿海機場,正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只有德國海軍實力最弱,根本無法與強大的英國海軍相比,也根本沒有力量保護登陸部隊橫渡英吉利海峽的安全。因此德軍最高統帥部初步設想先以空軍發起空戰戰役,消滅英國空軍,奪取戰役制空權,再以空軍掩護海軍奪取制海權,最後實施登陸。然而這只是紙面上的幻想,德國空軍雖然擁有3700架作戰飛機,但德國空軍歷來是以配合地面部隊提供直接空中火力支援為主要作戰使命,裝備的飛機中轟炸機絕大部分是俯沖轟炸機,能夠用以戰略轟炸的重型遠程轟炸機數量少,航程短,載彈量小,難以承擔起戰略轟炸的重任,所以採取戰略轟炸來奪取戰役制空權對於德國空軍而言,是超出其實際能力的。而好大喜功的空軍總司令戈林元帥還准備空降佔領一個機場,再以運輸機穿梭運送5個陸軍精銳師,一舉攻佔倫敦,迫使英國投降。實際上,對於英國本土作戰,德軍統帥部不象西歐作戰,早就有周詳的作戰計劃,直到此時還沒有一個統一的作戰方案。
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一直對英國抱有幻想,認為英國在如此嚴峻的局面下,一定會與德國媾和,而且他認為打敗英國後,英國的殖民地將落入美國、日本和蘇聯之手,對於德國毫無益處,因此他在1940年5月至7月,始終沒有敦促德軍總參謀部制定進攻英國的作戰計劃,而是致力於對英國的誘降,在6、7月間多次通過廣播和報紙,一再提出「和平建議「;並通過梵帝岡教皇和瑞典國王與英國接觸,提出以瓜分法國、荷蘭的殖民地優越條件試探媾和的可能性,還派出密使與在西班牙的前英國國王,因堅持與一位離過婚的美國女子結婚而遜位的溫莎公爵接洽,准備扶持這位不愛江山愛美人的前國王重登王位,建立一個親德的政府,迅速達成停戰協議,然後可以集中全力准備對蘇聯的作戰。
然而,英國的強硬態度完全出乎他的意料,5月10日接替以製造慕尼黑陰謀而聞名的綏靖主義者張伯倫出任首相的丘吉爾,歷來就是堅定的主戰派人士,他在就職儀式上發表的演講中明確說:「我們的政策就是用上帝賦予我們的所有力量,在陸地、海洋和天空,向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的黑暗罪惡勢力戰斗!」廣大英國人民也清醒認識了納粹德國的殘暴和征服世界的野心,徹底拋棄了綏靖主義,全力支持政府將對德國的戰爭進行到底!7月16日,英國BBC廣播公司著名的播音員德爾默,在希特勒發表謀和建議演講之後僅一小時,沒有請示上級,就代表全體英國人民在廣播中答復:「元首先生,我們把媾和建議塞進你的那張臭嘴裡!」
當德國所有的誘降企圖全部破產後,希特勒才定下了進攻英國的決心,於7月16日下達了代號「海獅行動」的對英作戰第十六號指令。德軍統帥部根據這一指令,擬定了作戰計劃,准備投入由A集團軍群司令龍德施泰特元帥指揮的2個集團軍25個至40個師,在空軍掩護下,強渡英吉利海峽,在多佛爾和朴次茅斯之間地區登陸,然後向西、向北攻擊前進,直取倫敦。規定於8月中旬完成戰役准備,但由於德軍在船隻、後勤等方面的很多無法克服的困難,不得不一再推遲。陸、海軍都叫苦連天,要求空軍先消滅英國空軍後,再發動登陸。現實情況也決定了奪取制空權是戰役勝利的關鍵,空軍總司令戈林躊躇滿志,認為僅憑空軍的猛烈轟炸就可迫使英國投降,就這樣,「海獅行動」逐漸演變成了以大規模空中戰役為先導的作戰,德軍發動空中戰役的企圖是奪取制空權,掃除登陸作戰的障礙;並盡最大努力破壞英國的軍事經濟潛力,迫使英國投降。
早在1940年5月,英國就已預見到德國空軍會對英國本土進行大規模轟炸,所以5月19日,英軍參謀長聯席會議提出了在法國退出戰爭的情況下的防禦報告,要求切實加強各項防禦措施,尤其是防空措施,該報告於5月27日獲得戰時內閣的批准。並立即開始了必要准備:首先戰時內閣組建了飛機製造部,由比弗?布魯克任部長,大力加強飛機製造,使飛機月產量由700架迅速增加到8月份的1600架,其中戰斗機為470架;其次在全國范圍里統一調整部署防空力量,重點加強倫敦地區的防空;再次空軍部成立作戰訓練部隊,建立了多個訓練學校,加緊培訓空勤、地勤人員,這樣每月可以有200名新飛行員補充部隊,還動員英聯邦成員國代為培訓空勤人員,以組建新的作戰部隊。
不列顛空戰前夕,英國空軍部成立了防空指揮部,司令是愛德華?比爾上將,統一指揮全國所有的戰斗機、高射炮、雷達和觀通警報部隊。戰斗機部隊共計56個中隊,戰斗機980架,其中性能優秀的「颶風」和「噴火」戰斗機688架;高射炮部隊共計7個師,高射炮4000餘門,但其中大口徑高射炮不足2000門,而且由於大口徑高射炮月產量僅40門,短時期里數量難以增加,因此英軍調整了部署,將約700門大口徑高射炮配置在飛機製造廠;防空攔阻氣球5個大隊,攔阻氣球1500餘個,這些攔阻氣球都系在汽車上,可以迅速轉移;探照燈2700具。最重要的是英軍還有當時鮮為人知的雷達部隊,英國是最早將雷達投入實戰的國家,至1940年7月全國共建成雷達站51座,其中東南沿海地區有38座,約占總數的75%,形成了嚴密的雷達警戒體系,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是中高空防空雷達系統,能有效發現飛行高度在4500米以下的飛機,第二層是低空防空雷達系統,能有效發現飛行高度在750米以下的飛機。這樣英軍就能通過雷達測出德軍飛機來襲的大致方位和時間,指揮己方戰斗機在有利方位和時間迎擊。而在雷達使用之前,通常都是派出戰斗機在空中巡邏,由戰斗機發現來襲敵機,使用雷達後,英軍戰斗機的每次起飛,都是有目的的迎戰,極大減少了飛機、燃料和人員體力的消耗,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飛機數量不足的缺陷。因此雷達無疑是英軍取得勝利的最重要的王牌!此外,英國還有一支人數達50萬的國民自衛軍,他們在沿海地區設置了無數防空監視哨,使用雙筒望遠鏡和簡易的方位測向儀,擔負對空監視、警戒、救護等任務,是英軍正規部隊不可或缺的輔助力量。
當時英軍戰斗機司令部設在本特利修道院,擔任司令的是休·道丁上將,他是參加過一次世界大戰的老飛行員,在他的主持下,成立了司令部情報室,並組建了由雷達、防空監視哨和指揮部作戰室、情報室所構成的空中情報體系,能非常迅速地獲知情報,極其有效地指揮作戰。
道丁上將比較謹慎持重,他始終保留了一支具有280架飛機規模的後備力量,不到德軍登陸編隊進入海峽的最後關頭是絕不動用的。他清醒地意識到大規模空戰將不可避免,所以一直採取盡量保存實力的戰略,甚至敢於抗拒丘吉爾首相的命令,不向法國派出更多的飛機。這些努力都為即將爆發的空戰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英軍戰斗機司令部下轄四個戰斗機大隊:布蘭德少將指揮的第10大隊,司令部在博克斯,負責保衛英格蘭西部地區;派克少將指揮的第11大隊,司令部在阿克斯布里奇,負責保衛倫敦在內的英格蘭東南部地區;馬洛里少將指揮的第12大隊,司令部在瓦特耐爾,負責保衛從泰晤士河入海口至約克郡的英格蘭中部地區;索爾少將指揮的第13大隊,司令部在紐卡斯爾,負責保衛蘇格蘭地區。在這四個大隊中,實力最強的是第11和第12大隊,尤其是保衛倫敦的第11大隊,擁有270架最先進的「颶風」和「噴火」戰斗機,幾乎佔英軍全部先進飛機的40%。
英軍將全國劃分為四個防空區,每區又劃分為若干個防空分區,各防空區部署一個戰斗機大隊,防空分區則部署二至三個戰斗機中隊,一旦德機來襲,防空區只下達出擊命令,具體作戰指揮由防空分區指揮部組織。
英軍本土防空的特點是:兵力上統一指揮,集中使用,全面防禦,突出重點,縱深梯次配置;以戰斗機為主,高射炮、攔阻氣球和探照燈為輔,配合使用。
英軍主力戰斗機是霍克公司的「颶風」,總設計師是西多尼·卡姆,這種飛機1936年起投產,1937年底開始裝備部隊,是英軍第一種起落架可收放飛機,半金屬結構,單翼單座,MK1型裝一台梅林水冷活塞發動機,最大輸出功率1043馬力,三葉可調距螺旋槳,最高時速519千米,升限10424米,最大轉場航程1040千米,爬升率800米/分,武備為8挺7.62毫米機槍,有裝甲防護和防彈座艙玻璃。製造簡單,維護簡易,操作簡便,以火力密集、機身堅固、機動靈活而著稱,戰爭中曾在各戰場上大量使用,不僅被用以空戰,稍加改裝還能進行反潛、反坦克和對地攻擊,受到很大好評。
英軍另一主力機種是超馬林公司的「噴火」,總設計師是三十年代著名的S系列飛機設計師雷金納德·米切爾,(米切爾去世後,「噴火」的改進型號則由史米斯設計),1937年起投產,1938年8月裝備部隊,全金屬結構,單翼單座,MK5C型裝一台梅林水冷活塞發動機,最大輸出功率1710馬力,四葉螺旋槳,最高時速657千米,升限13100米,最大轉場航程1060千米,爬升率870米/分,武備為8挺7.7毫米機槍,有裝甲防護,氣動外形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透明水泡座艙能使飛行員獲得良好的視野。速度快,機動性好,是當時英軍唯一一種在性能上全面超過德軍梅塞施米特109戰斗機的飛機,是二次世界大戰中公認的歐洲最好的戰斗機,只是製造比較復雜,數量相對較「颶風」少,在著陸時容易失控,不熟練的飛行員常會發生意外。此外汽化器在高速俯沖時會因負過載影響,引起發動機供油不足,因此通常飛行員都不進行大角度高速俯沖,以免發動機供油不足而導致空中停車。由於該機在不列顛之戰中的出色表現而被譽為「英國的救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颶風」和「噴火」的研製是純民間性質的,一無政府指令,二無政府資金支持。因為這兩種飛機研製時間是三十年代中期,英國政府正沉醉於綏靖主義的夢鄉,根本不考慮空軍作戰飛機的更新。面對德國正大力發展空軍的嚴峻關頭,英國航空界的一些有識之士自發進行新型飛機的研製,在這兩種飛機試飛成功後,英國空軍也果斷訂購,使部隊很快裝備了先進的飛機。回首這段往事,人們無不為這兩種飛機能夠突破綏靖主義的禁錮而及時研製、裝備,而感到萬分慶幸!
性能略欠一籌,但數量較多的「颶風」和性能優異,但數量較少的「噴火」正好形成了最理想的高低搭配,成為英國空軍與德國空軍爭奪制空權的最具威力的利器!除了「颶風」和「噴火」以外,英軍還有少量老式的「英俊戰士」和「無畏」式戰斗機也參加了不列顛之戰。
英軍最大的困難是飛行員不足,由於戰前強調飛行員質量,開辦培訓飛行員的學校很少,加上在戰爭中的損失,飛行員數量開始出現危機,道丁上將一面開辦新的培訓學校,加緊培訓空勤、地勤人員,一面徵召在英國的法國、比利時、捷克和波蘭等被佔領國的飛行員加入英國空軍,還從海軍航空兵部隊借調68名飛行員,並招募英聯邦國家的空、地勤人員。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至1940年8月初,英國空軍飛行員數量上升到1434人,並為每架飛機配備了由機械師、機械師助理、鉗工、裝配工和無線電技工各一名組成的地勤小組,能在35分鍾里完成出擊檢查,12分鍾里為剛著陸飛機完成下一次起飛准備,為即將開始的空戰做好了人員准備。
德國空軍司令戈林,是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王牌飛行員,擔任過著名的王牌飛行隊里希特霍芬中隊的指揮官。是納粹德國中僅次於希特勒的第二號人物,1935年起任德國空軍總司令,積極發展德國空軍,使之成為納粹德國向外擴張的重要力量。1940年7月19日,被授予帝國元帥軍銜,成為歐洲軍銜最高的軍官,但他從法蘭西戰役後就完全沉湎於勝利之中,不過問空軍業務,熱衷於在各被佔領國的博物館中搜集稀世珍寶,舉辦盛大的宴會。在不列顛戰役前,他盲目樂觀,認為單憑德國空軍就可以征服英倫三島。
德軍計劃投入三個航空隊的2600架飛機,其中轟炸機1480架。駐荷蘭、比利時和法國東北部地區的凱塞林元帥指揮的第2航空隊,攻擊英格蘭東南部;駐法國北部地區的施配爾元帥指揮的第3航空隊,攻擊英格蘭西南部;駐荷蘭和挪威的施通普夫上將指揮的第5航空隊,攻擊英格蘭北部和蘇格蘭。其中第2、第3航空隊作為主力,將投入全部力量,第5航空隊配合行動,只投入部分兵力。
在德軍戰斗機中,主要有兩種型號:梅塞施米特-109和梅塞施米特-110。
梅塞施米特-109,簡稱Bf-109或Me-109,巴伐利亞飛機製造廠(後改稱梅塞施米特飛機製造廠)生產,總設計師梅塞施米特,1936年投產,1938年起裝備部隊。全金屬結構,起落架可收放,單座單翼,E4型裝一台水冷活塞發動機,最大輸出功率1150馬力,最高時速575千米,升限11000米,最大轉場航程665千米,爬升率946米/分,武備為2門20毫米機炮和2挺7.9毫米機槍,具有裝甲防護。堅固可靠,易於操縱,由於採用先進的燃油噴射系統,具有極高的水平和垂直機動能力,曾在試飛中連續進行21次右轉盤旋上升和17次左轉盤旋上升,再從7500米高度垂直俯沖,直到接近地面才改出,都沒有出現螺旋,顯示了優異的性能。除了英軍的「噴火」外,沒有其他飛機能與之相比,是一種綜合性能非常優秀的輕型戰斗機,曾在殘酷的戰爭中連續使用十年,就是最佳的褒獎。唯一欠缺的是座艙設計不合理,空間狹窄擁擠,飛行員容易疲勞。
梅塞施米特-110,簡稱Bf-110或Me-110,巴伐利亞飛機製造廠(後改稱梅塞施米特飛機製造廠)生產,總設計師梅塞施米特,1937年投產,1939年起裝備部隊。全金屬結構,三座單翼重型戰斗機,裝兩台水冷活塞發動機,單台最大輸出功率1200馬力,最高時速548千米,升限12800米,最大轉場航程2800千米,爬升率687米/分,武備為2門20毫米機炮和6挺7.9毫米機槍,具有裝甲防護。被德軍譽為戰斗機之花,但在實戰中,由於是重型戰斗機,機體龐大,容易被發現,比較笨拙,容易被擊落,表現差強人意,甚至在不列顛之戰後期,要由梅塞施米特-109護航才能出動。只是後來在抗擊英軍對德國進行戰略轟炸中,夜間攔截英軍轟炸機倒是戰果斐然。
英、德雙方四種主力戰斗機進行比較,性能最佳的是英軍的「噴火」和德軍的梅塞施米特-109,這兩種飛機各有千秋,難分伯仲;稍遜一籌的是英軍的「颶風」;德軍的梅塞施米特-110則最差,整體而言英軍占優。但英軍戰斗機只裝備8挺機槍,雖然射速高達每分鍾1280發,火力密集,但殺傷力不大,常常命中德機多發,卻無法將其擊落,如果像德機那樣配備2門機炮加2挺機槍,將給德機更沉重的打擊。機載無線電設備方面,德機落後於英機,在空中無法與地面聯系,因此升空以後,地面指揮部就無法有效指揮空中的飛機,完全靠飛行員自己的經驗來作戰。而英軍地面指揮部可以通過無線電有效指揮調度空中飛機,加上又有雷達能夠准確發現德機,所以英軍佔有明顯優勢。
雙方戰斗機空戰戰術上,英軍通常採取三機V字隊形,航行中轉向時很不靈便,在編隊中單機作戰受到很大限制,末尾的飛機缺乏保護極易遭到攻擊,而且隊形在混戰中也容易失散。
而德軍採取的兩機編隊,長僚機戰術比較先進,通常以12架飛機組成疏散的編隊,高度、速度相互交錯,機動靈活,進退自如。
德軍參戰的轟炸機主要有四種型號:容克-87、容克-88,亨克爾-111和道尼爾-17。
容克-87俯沖轟炸機,簡稱Ju-87,其實確切地應稱為攻擊機,容克飛機製造廠生產,由美國寇蒂斯公司的「鷹」式飛機改進而成,1936年起投產,1937年裝備部隊。全金屬結構,起落架固定,外有整流罩,雙座單翼,D1型裝一台尤莫水冷活塞發動機,最大輸出功率1410馬力,最高時速410千米,升限7285米,轉場航程1535千米,爬升率240米/分,載彈量1800千克,武備為2挺7.9毫米機槍,並可掛載2門20毫米機炮吊艙。該機有著「斯圖卡」的外號,(斯圖卡是德語俯沖轟炸的譯音)在機翼上裝有耶利哥喇叭,在俯沖時會發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凄厲嘯叫,以震懾敵軍。容克-87在攻擊點狀目標時具有極其准確的精確度,是配合裝甲部隊的絕佳機種,是德軍閃擊戰武庫中最有效的急先鋒,但是在進行戰略轟炸中,就有些力不從心了,航程短,載彈量小,而且在俯沖時無法進行機動規避,成為英軍戰斗機最理想的獵物,在不列顛之戰中損失慘重,迫使德軍以後只能在空中威脅較弱的地區使用。
容克-88中型轟炸機,簡稱Ju-88,容克飛機製造廠生產,總設計師埃巴斯,1937年投產,1939年裝備部隊。全金屬結構,四座單翼,A4型裝兩台尤莫水冷活塞發動機,單台最大輸出功率1400馬力,最高時速470千米,升限8200米,轉場航程1790千米,爬升率900米/分,載彈量2500千克,武備為2挺13毫米機槍和3挺7.9毫米機槍。性能優異,自衛火力強,俯沖時還能進行機動,提高了生存力,是德軍主力轟炸機種,可惜剛剛開始裝備部隊,數量還不多。而也正因為容克-88的優異表現,使德軍決定全力生產容克-88,而不再發展四發動機的遠程戰略重轟炸機,使得德軍在戰爭中沒能擁有重型轟炸機,這一缺陷在不列顛之戰中,暴露無疑。
亨克爾-111,簡稱He-111,亨克爾飛機製造廠生產,總設計師傑克弗里德瓦爾塔兄弟,1936年投產,1938年裝備部隊。全金屬結構,五座單翼,氣動外形十分優異,H16型裝兩台尤莫水冷活塞發動機,單台最大輸出功率1350馬力,最高時速434千米,升限8500米,轉場航程2000千米,載彈量2500千克,武備為1門20毫米機炮,1挺13毫米機槍和4挺7.9毫米機槍。由於德軍忽視了重型轟炸機的發展,亨克爾-111在戰爭初期就顯得過時,但因為後繼機種沒有形成規模生產,仍作為德軍主力轟炸機使用。
道尼爾-17,簡稱Do-17,道尼爾飛機製造廠生產,原型機以客貨民航運輸機為掩護發展研製,1935年投產,1937年裝備部隊。全金屬結構,四座單翼,氣動外形酷似鉛筆,217E2型裝兩台BMW139空冷活塞發動機,單台最大輸出功率1580馬力,最高時速516千米,升限9000米,轉場航程2800千米,載彈量2000千克,武備為1門20毫米機炮,1挺15毫米機槍,2挺13毫米機槍,2挺7.9毫米機槍。是德軍轟炸機中速度最快的,而且機動性能很好,能進行低空突襲。
德軍對英軍的實力判斷錯誤,大大低估了英國空軍的戰鬥力,尤其是沒有了解英軍的雷達情況,盡管英軍從1936年起就開始研究雷達,矗立在海岸邊高聳的雷達天線絕對是無法掩蓋的。1938年德軍情報機關曾經得到英軍使用雷達的情報,但德軍統帥部未予重視。1940年5月,德軍還在法國繳獲了英軍的一部車載流動雷達,但是這一切,都沒有引起德軍的重視,德軍統帥部只是根據自己在雷達領域的水平來主觀推斷英軍雷達研製水平,結果使德軍在不列顛之戰中飽嘗了苦果。
德國空軍在1940年4月至6月的三個月中,共損失了2784架飛機,但很快憑借著航空工業的生產能力得到了恢復。
進入7月,德軍開始了戰前准備,航空兵部隊從本土向法國、荷蘭、比利時等國轉場,前線機場的擴建,部隊的調動集結,人員物資的補充,都需要時間。但德國空軍不願這樣坐等,以小部分部隊在進行戰前准備的同時就開始了試探性的攻擊。
7月10日起,德軍以英國南部港口和英吉利海峽航行的船隻為目標發動了攻擊,德軍作戰目的有兩項,一是了解英軍防空能力,查明英國空軍的部署;二是誘使英機出戰,在空戰中消耗英軍力量。
英軍由於在歐洲大陸消耗較大,需要休整補充,所以採取避戰戰略,只以小機群迎戰,同時在空戰中檢驗雷達引導截擊的戰術。
從7月10日至8月12日,德軍共出動飛機5376架次,投彈1473噸,擊沉英軍4艘驅逐艦和18艘運輸船,德軍有186架飛機被擊落,135架被擊傷。英軍損失飛機148架。總體而言,這一階段作戰完全是試探性,規模有限。
與此同時德國空軍指揮機關開始制定作戰方案,7月下旬,參戰的主力部隊第2、第3航空隊聯合草擬了方案,7月29日空軍作戰局對這一方案進行了研究,8月1日第2、第3航空隊根據作戰局的意見遞交了修正方案,8月1日希特勒和總參謀長約德爾聯合簽發了對英實施全面空襲的第十七號指令,8月2日空軍司令戈林下達了空軍作戰指令,戈林定於8月10日發起第一次大規模空襲,這天將以「鷹日」為代號。
8月初,德國空軍為對英作戰而集結的飛機已達2669架,其中梅塞施米特-109戰斗機933架,梅塞施米特-110戰斗機375架,容克-87俯沖轟炸機346架,容克-88、亨克爾-111和道尼爾-17轟炸機共1015架。
8月10日,英國南部地區天氣非常惡劣,「鷹日」攻擊被迫延期。
8月11日和8月12日,天氣依然沒有多大好轉,德軍出動了部分飛機,攻擊了英軍雷達站,五個遭嚴重破壞,一個被完全摧毀,由於德軍主要轟炸雷達站的天線而不是核心的控制室,英軍能夠迅速修復,德軍無線電偵測部門又很快發現了雷達信號,認為攻擊雷達站是毫無作用的,因此不久就終止了對雷達站的攻擊,鑄成大錯。
被大肆宣揚的「鷹日」攻擊終於在8月13日開始,戰史上將8月13日至8月23日作為不列顛戰役的第一階段,德軍在這一階段主要目的就是消滅英國空軍主力,由於德軍飛機航程有限,所以攻擊主要集中在英格蘭南部,企圖盡可能在南部戰斗中消耗英軍力量,為以後攻擊中部地區創造條件。德軍除以戰斗機掩護轟炸機突擊英軍機場外,還以戰斗機組成游獵群,專門尋找英軍戰斗機空戰。
8月13日,由於天氣仍不理想,部分戰斗機沒有按計劃起飛,開局顯得有些混亂。全天德軍投入1485架次,白天突擊英國南部七個機場,晚間則攻擊英軍飛機製造廠。英軍出動了727架次迎戰,在波特蘭和南安普敦的空戰尤為激烈,德軍有47架飛機被擊落,80餘架被擊傷,英軍僅損失12架「颶風」和1架「噴火」,機場遭受的損失微不足道。
8月14日,天氣依舊是陰雲密布,德軍僅進行了小編隊的零星襲擊。
8月15日,因為連日的惡劣天氣,戈林將各航空隊司令召到在卡琳霍爾庄園的官邸舉行軍事會議,不料天氣突然轉晴,留守空軍指揮部最高級別的軍官第2航空隊參謀長保羅戴希曼上校,以軍人的責任果斷下令出擊,誰能想到這天竟然成為不列顛戰役中德軍出擊規模最大的一天!
第2、第3航空隊幾乎是傾巢而出,第5航空隊也首次派出飛機參戰,這樣德軍從南北兩個方向同時展開攻擊。北面的第5航空隊以為英軍在東北地區防禦比較空虛的,加上受航程限制,只派出了34架梅塞施米特-110戰斗機掩護63架亨克爾-111和50架容克-88,不料遭到英軍第13大隊七個中隊共計84架戰斗機的迎頭痛擊,德軍戰斗機空中指揮第76戰斗機團第1大隊大隊長雷斯特曼上尉還來不及調整飛行狀態,就被擊落。這支在德國空軍享有盛名的精銳部隊,由於梅塞施米特-110戰斗機既笨重,數量又少,在英機打擊下損失慘重,總共被擊落7架梅塞施米特-110、16架亨克爾-111和6架容克-88,戰損率超過20%,從此第5航空隊就再未參加不列顛之戰。
在英格蘭南部的激戰中,德軍投入了975架戰斗機和622架轟炸機,發動了四個波次的空襲,猛烈轟炸了英軍五個機場和四個飛機製造廠,英軍先後投入二十二個戰斗機中隊,全力抗擊。戰斗一直持續到天黑,全天德軍出動約2000架次,被擊落75架,英軍出動974架次,空戰中損失34架,還有21架轟炸機在地面被擊毀,馬特爾夏姆和林尼機場遭到較大破壞。這天是不列顛之戰開始以來最激烈的一天,被稱為「黑色的星期四」,照雙方的損失比例,德軍僅憑借現有的數量優勢,是難以消滅英國空軍的。
8月16日,德軍再次大舉出動,但幾乎沒有取得什麼戰果。
8月17日,德軍只有零星小機群進行了騷擾性的空襲。
8月18日,德軍發動了強勁攻勢,遭到英軍頑強抗擊,被擊落71架,而英軍僅損失27架。
8月19日,戈林在卡琳霍爾庄園官邸召開參謀長會議,總結前一階段作戰情況,決定接下來集中全力攻擊英國空軍主力第11大隊的基地,並停止出動在戰斗中損失慘重的容克-87俯沖轟炸機。
8月19日至23日,由於天氣原因,空戰暫停了五天。不列顛之戰的第一階段至此結束,在這一階段,德軍付出了被擊落367架的巨大代價,使英軍12個機場和7個飛機製造廠遭到不同程度破壞,6個雷達站一度失去作用,1個指揮中心被炸,1座彈葯庫和10座儲油庫被毀,但德軍選擇目標不集中,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兵力,降低了突擊效果,再加上英軍頑強的抗擊,沒能達到預期目的。英軍在這一階段損失183架。
從8月24日至9月6日,不列顛之戰進入了關鍵的第二階段,德軍根據戈林的決定,對英軍第11大隊的主要基地和英格蘭南部的飛機製造廠進行了大規模空襲,在這兩周時間里,德軍每天出動飛機都在1000架次以上,其中8月30日和8月31日兩天,更是達到了日均1600架次!轟炸一個波次接著一個波次,空戰連著空戰,在這決定性的階段,英軍飛行員由於一個多月以來一直處於高度緊張狀態,有時一天就要出動幾次,已經非常疲憊。空戰開始以來,英軍有103名飛行員陣亡,128名重傷,傷亡總數佔全部飛行員的四分之一!英國空軍開始出現人員緊缺的困境,尤其是富有經驗的飛行骨幹大量傷亡,連一些年僅二十歲左右的青年就已經算是老手了。就在這樣嚴峻的局面下,深謀遠慮的道丁上將依舊沒有動用保留在北部縱深地區的280架飛機的後備力量,他的這種戰略受到了前線艱苦奮戰將士的譴責和後方待命將士的抱怨。盡管如此,英軍依然在頑強苦戰,有些飛行員一天出動幾次,保持著高昂的士氣,甚至在9月6日英軍的出動架次竟然超過了德軍!地勤人員夜以繼日地維護保養、搶修受傷的飛機,體力精力都達到了極限,很多在工作中暈倒。8月24日至9月6日兩周中,英軍有295架飛機被擊落,
7. 防空警報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防空警報是1917年發明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城市開始遭受空襲。1917年8月,英國在倫敦成立了防空指揮部,統一發布防空警報。其後,一些歐洲國家相繼組建了警報報知系統。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防空警報系統開始納入國家防禦體系。
(7)多少年英國成立了防控指揮部擴展閱讀:
聽到防空警報後的措施:
聽到防空預先警報拉響,家庭成員應分工行動,密封食品、切斷電源、轉移易燃物品、熄滅爐火、關閉燃氣、關閉水源和門窗等。背起應急包,扶老攜幼,快速進入防空地下室掩蔽,所有動作應在10分鍾內完成。
聽到空襲警報時,進入防空地下室內的人員,應關閉防護密閉門,聽從管理人員指揮,遵守掩蔽紀律。來不及進入防空地下室的人員應就近分散到矮牆、花壇、涵洞、牆角等掩蔽,或用頭盔、被子、塑料盆、木板等保護身體重要部位。
室內人員要避開玻璃窗、高大書架、衣櫃及吊掛物品等。室外人員要避開高大廣告牌、樓房、吊車及高壓線等,遠離易燃易爆物存放區。
8. 什麼是防空警報系統
防空警報設備覆蓋很廣,分散在各個地方。
防空警報發布主要使用音響警報器等制式器材,戰時通信、廣播、電視系統必須優先傳遞、發放防空警報信號,還可用汽笛、喇叭、鳴鍾敲鑼等輔助手段。音響警報器按設置地點,分為固定式和移動式;按能量轉換方式,分為電動式、電聲式、氣動式和手搖式。
防空警報設施必須保持良好的使用狀態,警報的發布與傳遞,要快速准確,利用多種手段同時進行;加強與上下級和友鄰的通信聯絡,隨時接收空襲情報信息,加強對空中目標的觀察,及時通報空襲情報;根據空襲情況和持續時間,適時發放解除警報信號。
隨著空襲突然性的增大、打擊手段的增多和破壞力度的擴大,防空警報的重要性正日益得到重視,對防空警報的精確性、及時性和連續發放能力要求更高,防空警報的發放方式也將隨著通信和網路的建設與完善更為靈活多樣。
防空警報的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城市開始遭受空襲。
1917年8月,英國在倫敦成立了防空指揮部,統一發布防空警報。其後,一些歐洲國家相繼組建了警報報知系統。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防空警報系統開始納入國家防禦體系。戰後,空襲武器的威力、精度、數量都發生了明顯變化,空襲危害更加嚴重,世界各國不斷建設和完善防空警報系統。
中國的防空警報系統建設始於20世紀前期。1930年,首次在南京下關電廠主廠房頂部東南角安裝防空警報器。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在一些大中城市建立音響警報系統,防空警報措施比較簡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逐步建成由軍隊通信網、電信公眾通信網和人民防空專用通信網相結合的防空警報體系,防空警報的發布方式、發布手段發生了巨大變化。
為保障人民防空警報的暢通,迅速准確地傳遞、發放防空警報信號,有效地組織指揮人民防空,國家和各級政府人民防空主管部門負責制定人民防空警報建設規劃,組織人民防空警報網的建設和管理。
郵電部門、軍隊通信部門和人民防空主管部門按照國家規定的任務和人民防空警報建設規劃,對人民防空警報建設實施保障。郵電部門、軍隊通信部門、無線電管理機構對建設警報網所需的電路、頻率提供保障。
用於人民防空警報的音響信號,任何組織或個人都不得佔用、混同。設置在有關單位的人民防空警報設施,由所在單位維護管理,不得擅自拆除。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根據需要可以組織試鳴防空警報,試鳴前要發布公告。防空警報由軍隊和政府機關統一組織,由戰區指揮機關或城市人民防空指揮部發布,或授權對空防禦報知系統發布。
9. 1917年八月英國率先成立了倫敦防空指揮部實施什麼等措施
1917年8月,英國率先成立了「倫敦防空指揮部」 ,實施 【燈火管制、構築防空洞、疏散居民,建立防空警報報知】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