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幕府將軍2武家之殤英國代表團加什麼屬性
加艦船的準度5點
作用不大
但它的勇士號厲害
望採納
B. 幕府將軍2武士之殤 玩佐幕派 英國人為什麼不來啊 等到天下傳奇了 美國來過 法國來過 就英國沒來怎麼回事
佐幕派無法取得英國貿易,尊王派無法取得法國貿易。我用尊得王英美都被窩靠走了也沒等到法國,應該算是派別的特色吧。
C. 幕府將軍2武士之殤外國全兵種
你自己打開網路->部隊->精銳步兵就可以看到了,英(保皇),法(佐幕),美(均可);我就玩過英美,英國忘了,美國只能產3支陸戰隊,2艘艦艇。
D. 幕府將軍2武家之殤和英美法貿易事件在大約幾回合觸發還有就是觸發事件什麼樣,如何選擇
氏族發展裡面點開【開國】然後造貿易港口。過幾個回合就有洋人找你了。如果覺得慢可以用軍艦去把三大外國港口通向位置(有黃圈的三大歐美國旗)打開一下,這樣能提早一下,尊皇第一個找上門來的是英國,佐幕則是法國,如果倆個都不選有機會觸發美國人來找你,不過這三個都需要找在日代理人
E. 幕末時期盛名武士 都有誰
新撰組
(1)
幕末,激進派維新志士曾以「天誅」的名義,斬殺與己持相反觀點的人,執行斬殺行動的人便稱為「劊子手(人斬り)」。為竭制勤王志士的「天誅」,幕府招浪士組進京,成立「新撰組」,名義上維護京都治安,實際上是與勤王派對抗。
新撰組
文久三年(1863年),新撰組成立,當時局長為芹澤鴨(芹菜燒鴨?^^)。不久,以土方歲三、近藤勇等天然理心流劍士為中心的新撰組骨幹,以肅清組內敗類為由,斬殺芹澤鴨,迫使新見錦切腹,並由近藤勇出任新撰組局長,土方歲三出任副長。然後一番隊隊長為沖田總司、三番隊隊長為齋藤一。可以看出,新撰組的中心力量都是天然理心流劍士。
元治元年(1864年)六月五日,長州藩維新志士在京都池田屋秘密集會。因為消息泄露,池田屋遭新撰組襲擊,除桂小五郎(即維新三傑之一的木戶孝允)因故未到會外,大部分長州藩志士高層人物或被斬殺,或被捕。這就是震驚日本的「池田屋事件」。新撰組一戰成名。由於新撰組本處地處京都壬生地區,因此被人們稱為「壬生狼」。
慶應二年(1866年),在坂本龍馬的努力下,歷來相互仇視的薩摩藩跟長州藩同盟,維新力量日趨壯大。
慶應四年(1868)年,戊辰戰爭爆發。在維新軍隊的攻擊下,幕府軍節節潰敗。四月,德川幕府末代將軍德川慶喜將政權交還天皇。
戊辰戰爭後,新撰組殘部在土方歲三的帶領下,向東北投奔會津藩,與其他佐幕軍隊一起,繼續抵抗維新政府。但是,由於會津若松城戰役的失敗,新撰組殘部只得繼續向北逃奔至北海道函館。
明治二年(1869年),箱館戰爭爆發。歲三獨自騎馬舉刀突入敵陣,被步槍子彈貫穿胸部,戰死。新撰組正式結束。
====================
新撰組年代大事記
1834 天保5 10/9 近藤勇、武藏國多摩郡上石原村出生
1835 天保6 5/5 土方歲三、武藏國多摩郡石田村出生
1842 天保13 6/1 沖田總司、江戶出生
1848 嘉永元 11月 近藤勇、天然理心流近藤周助(試衛館)入門
1849 嘉永2 10/19 近藤勇成為近藤周助生家島崎家養子
1853 嘉永6 美國人培里率四艘軍艦進入江戶浦賀港
1854 嘉永7 幕府簽定日美親和條約
1856 安政3 美國總領事哈里斯到達下田
1858 安政5 幕府任命井伊直弼為大老,井伊直弼發動「安政大獄」
1860 萬延元 3月 近藤勇娶松田八十五郎長女為妻 3/3,井伊直弼(櫻田門外之變) 井伊直弼於櫻田門外遭水戶、薩摩浪士暗殺(櫻田門外之變)
1861 文久元 8/27 近藤勇於府中六社宮繼承天然理心流,成為該流四代目 英國公使在高輪東禪寺受水戶浪士襲擊
1862 文久2 12/8 聽從清河八郎獻策,幕府決定招募浪士組進京 1/15,安藤正信(坂下門外之變)
4/23,有馬新七(寺田屋事件) 薩摩藩士在生麥村殺傷英國人(生麥事件)
1863 文久3 2/4 希望進京的浪士受命與小石川傳通院集合,近藤勇率試衛館門人參加 1/22,池內大學 幕府向朝廷上奏,限定攘夷期限為五月十日
2/8 浪士隊自江戶出發,經中仙道向京都行進 長州藩在下關海峽向美國艦隊實行炮擊
2/23 浪士一行抵達京都,同日夜,清河八郎於壬生新德寺向浪士發表尊皇討幕說 美國艦隊向下關進行報復攻擊,長州藩高杉晉作將部分藩士編成「奇兵隊」
3/3 關白鷹司政通下達命令,命浪士組回江戶 薩摩藩與英國艦隊在鹿兒島交戰(薩英戰爭)
3/4 將軍、德川家茂進京 公武合體派驅逐宮中的尊攘派(八月十八日政變)
三條實美等尊攘派公卿七人被逐往長州(七卿落ち)
3/10 京都守護松平容保受命指揮殘留在京都的浪士
3/12 近藤及芹澤等殘留在京都的浪士投奔松平容保 平野國臣於但馬國生野舉兵(生野之變)
3/13 清河八郎率領歸東浪士自京都向江戶出發
3/16 近藤、芹澤拜謁松平容保
3/22 近藤等十八名聯名上書老中板倉勝靜,將軍家茂延遲歸東日期
4/21 將軍家茂巡視下坂攝海警備,近藤等擔任警備 4/13,清川八郎
5/11 巡視完畢,家茂歸京 5/20,姊小路公知
6/13 將軍家茂回歸江戶 8/2,佐佐木愛次郎
8/18 八月十八日政變爆發,近藤等擔任禁門警備,並將組織正式命名為「新撰組」 8/10,佐伯又三郎
9/3 新見錦於京都祗園山緒切腹 8/15,鈴木重胤
9/18 芹澤鴨、平山五郎被近藤一派暗殺,新撰組肅正完畢 芹澤鴨、平山五郎
9/25 由於八月十八日政變中有功,新撰組拜領朝廷賜金
10/10 近藤勇在一力樓與諸藩就時事諸問題進行辯論
1864 文久4 1/2 新撰組擔任將軍家茂進京警護 藤田小四郎於築波山舉兵(天狗黨之亂)
元治元 5/3 近藤對幕府當前的不明確方針提出建議 5/20,內山彥次郎
6/1 逮捕肥後宮部鼎藏的下仆
6/5 逮捕桝屋喜右衛門與古高俊太郎,審訊得情報後,急襲池田屋 宮部鼎藏、吉田稔麿 池田屋事件爆發
7/19 禁門之變爆發,新撰組於九條河原出陣 7/11,佐久間象山 禁門之變爆發,長州藩敗退
7/21 攻擊屯集於山崎天王山的真木和泉等十七名浪士 將軍德川家茂宣布親征長州,向西國諸藩出兵(第一次長州征伐)
8/4 由於池田屋事件之功,新撰組拜領幕府賞金 美、英、法、蘭(荷蘭)四國艦隊於下關海峽與長州藩交戰
9/9 近藤勇、永倉新八下江戶招募新隊士 長州藩和談,福原越後等三家老被命切腹
10/15 近藤勇與伊東甲子太郎等新隊士從江戶出發 11/15,中山忠光 高杉晉作於下關舉兵
1865 元治2 2/23 山南敬助因為在戰爭中逃跑被命切腹 1/8,大利鼎吉 幕府發布諸藩再征長州令
3/10 新撰組將本處從壬生前川邸搬至六條西本願寺 1/14,淺見安之丞
慶應元 4/27 土方歲三與伊東甲子太郎帶領新隊士53人從江戶出發 2/11,冷泉五郎
閏
5/22 家茂再入京,二條城護衛 土佐藩武市瑞山等尊攘派被處刑
11/4 近藤勇、伊東甲子太郎隨長州訊問使永井尚志向廣島出發 6/24,喜多岡勇平 將軍家茂上奏朝廷再征長州,得敕許(第二次長州征伐)
12/16 永井等回歸,近藤勇殘留繼續調查 12/25,豐田謙次
1866 慶應2 1/28 近藤與伊東受松平容保之命再赴廣島調查 3/13,樋口謙之亮 薩長同盟成立
2/12 河合耆三郎因為在財會方面不正而被斬首 第二次征長戰開始
9/2,豐田小太郎 將軍德川家茂於大阪病沒(21歲)
9/12,藤崎吉五郎 征長停止敕命下達
考明天皇沒(36歲)
1867 慶應3 3/10 伊東甲子太郎受命為考明天皇御陵衛士 2/18,淵上郁太郎 睦仁親王(後之明治天皇)踐祚
3/10 伊東一派脫離新撰組,離開新撰組屯所,遷入三條地區城安寺 3/13,丹羽精藏
3/20 伊東一派遷入高台月真院,以後被稱為高台寺黨 5/25,曲瀨道策 處理征長後事,兵庫開港,島津久光、松平慶永、山內豐信、伊達宗城至京都召開四侯會議
6/10 新撰組全員、幕府直接參上 6/22,武田觀柳齋 後藤象二郎、坂本龍馬、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結成薩士同盟,大政奉還之論提出
6/24 土方歲三向柳原前光、三條實愛陳述公武合體論 8/14,原市之進
8/8 伊東甲子太郎出向九州進行勤王活動 9/3,赤松小三郎
9/20 近藤經永井尚志介紹,與土佐藩後藤象二郎會面 10/22,飯田節 薩摩藩、長州藩、藝州藩結為討幕同盟
11/15,坂本龍馬、中岡慎太郎(近江屋事件) 山內豐信向板倉勝靜提出大政奉還建議書
11/18 伊東甲子太郎於七條地區油小路遭暗殺 11/18,伊東甲子太郎、藤堂平助 將軍德川慶喜向朝廷提出大政奉還建議,敕許
12/14 王政復古大號令發布
1868 慶應4 1/3 伏見鳥羽之戰爆發,新撰組受命以伏見奉行所為本陣參戰 閏4/20,世良修藏 伏見鳥羽之戰爆發,戊辰戰爭開始
1/12 幕府軍艦自大阪城脫出,逃往江戶 德川慶喜自大阪城脫出,逃往江戶
3/1 組成甲陽鎮撫隊,甲府城佔領 朝廷發布慶喜追討令
3/6 於勝沼的柏尾與東山道軍戰斗,敗走 德川慶喜於江戶上野寬永寺閉居
3/11 原田左之助、永倉新八組織靖兵隊,與土方歲三、近藤勇訣別 西鄉隆盛與勝海舟於江戶高輪會見,第二日江戶城開城交涉成立
4/3 新政府軍包圍下總國流山,近藤勇投降
4/25 近藤勇於板橋被處斬首(34歲) 五條御誓文發布
閏4/6 新撰組、白河方面出陣 江戶開城,慶喜逃往水戶
5/30 沖田總司於今戶病沒(25歲) 奧羽越列藩同盟成立
8/21 母成峠之戰 新政府軍與上野彰義隊交戰
明治元 9/9 幕府軍與新撰組出奔仙台 江戶改稱東京
10/22 新撰組投奔大鳥圭介,並經由峠下逃往函館 榎(木夏)本武揚率領八艘幕府軍艦向品川脫走
11/5 土方軍進攻松前城 新政府軍保衛會津若松城,白虎隊於飯盛山全體自刃
12/15 榎本軍宣稱平定蝦夷(今北海道),土方歲三出任「蝦夷共和國」陸軍奉行一職 一世一元制確定
會津藩主松平容保開城投降
1869 明治2 3/25 宮古灣新政府軍艦襲擊計劃失敗,逃往函館 1/5,橫井小楠 榎本軍五稜郭佔領
4/13 二股口攻防戰 遷都東京
5/11 新政府軍於函館山登陸,土方歲三戰死(35歲),新撰組結束 9/4,大村益次郎 五稜郭榎本武揚投降,戊辰戰爭終結
===========
號稱「壬生之狼」的新撰組,具有極其嚴厲的組規——「局中法度五個條」,有違反者,必定勒令切腹;不從者立斬無赦!
原文:
一、士道に背キ間敷事
一、局ヲ脫スルヲ不許
一、勝手ニ金策致不可
一、勝手ニ訴訟取扱不可
一、私ノ闘爭ヲ不許
右條々相ヒ背候者ハ切腹申シ付クベク候也。
譯文:
一、嚴禁違背武士之道
二、嚴禁脫離組織
三、嚴禁隨意改變策略
四、嚴禁隨意辦理訴訟
五、嚴禁私鬥
違背者以上任一條者,切腹
(2)
幹部隊士名錄
局 長 近藤 勇 (天然理心流)
總 長 山南 敬助 (北辰一刀流)
參 謀 伊東 甲子太郎 (北辰一刀流)
副 長 土方 歲三 (天然理心流)
一番隊長 沖田 總司 (天然理心流)
二番隊長 永倉 新八 (神道無念流)
三番隊長 齋藤 一 (無外流、一刀流)
四番隊長 松原 忠司 流派不明
五番隊長 武田 觀柳齋 (北辰一刀流)
六番隊長 井上 源三郎 (天然理心流)
七番隊長 谷 三十郎 (神明流)
八番隊長 藤堂 平助 (北辰一刀流)
九番隊長 鈴木 三樹三郎 (北辰一刀流)
十番隊長 原田 左之助 (種田流槍術,一說是寶藏院流槍術)
諸士調役兼監察 山崎 烝 流派不明
二番隊伍長兼監察 島田 魁 (心形刀流)
監察 尾形 俊太郎 流派不明
(註:在芹澤一派遭肅正前,新撰組局長是芹澤鴨;在山南敬助因脫隊而切腹後,伊東甲子太郎兼任總長之職)
===================
<あ行>
あ:
相場薫三郎 青木連 青地源太郎 青柳牧太夫 青山次郎
明石覚四郎 秋山義三郎 淺野薫 蘆屋升 足立麟太郎
阿比留銳三郎 阿部十郎 阿部隼太 甘地一撰 天野十郎
天海勝之進 新井忠雄 新井破摩男 荒木信太郎 荒木田左馬之助
蟻通勘吾 漢一郎 安藤早太郎 安藤雅次郎
い:
家木將監 家裡次郎 五十嵐伊織 伊木八郎 池田小三郎
池田七三郎 石井伊之助 石井清之進 石井勇次郎 石川伊太郎
石川三郎 石田入道 一瀬寛次 市橋鐮吉 市村辰之助
市村鉄之助 一色善之丞 逸見勝三郎 伊藤主計 伊藤鉄五郎
伊藤浪之介 伊東隼之助 伊藤與八郎 稲芳雄三郎 稲吉竜馬
井上新左衛門 井上泰助 茨木司 今井佑次郎 岩崎一郎
岩崎勝次郎
う:
上坂甲太郎 上田安達之助 上田馬之助 植田末次 上原栄作
內山栄八 內山元次郎 內海次郎 梅戸勝之進
え:
江川七郎 江田小太郎 越後三郎 江畑小太郎
お:
大石鍬次郎 大內槍之助 大河內太郎 大谷勇雄 大谷良助
大槻銀蔵 大月藤三 大野右仲 大野內蔵之介 大橋半三郎
大橋山三郎 大町通南太郎 大宮友賢 大村安宅 岡島品三郎
岡田克巳 岡田五郎 岡田米太郎 岡戸萬次郎 岡村亀太郎
小川一作 小川佐太郎 沖田承之進 奧沢栄助 小沢宗司
尾関雅二郎 尾関彌四郎 小原険太郎 小原孔三 小幡三郎
<か行>
か:
加賀爪勝太郎 梶谷鱗之助 粕屋小次郎 粕屋十郎 粕谷新五郎
加藤定吉 加藤民彌 加藤羆 角谷糺 金山敬助
金子庄兵衛 金子次郎作 迦納鷲雄 神代仁之助 嘉村権太郎
亀井造酒之助 葛山武八郎 辛島升司 河合耆三郎 河合鉄五郎
川島勝司 川津平三 河村八十右衛門 川村林次郎 神崎一二三
神戸四郎
き:
菊池央 岸島芳太郎 木內峰太 木下巌 木下勝蔵
木下彌三郎 木幡勝之進 木村忠次郎 木村広太 木村良之助
清原清
く:
日下部四郎 日下部遠江 楠小十郎 熊沢元蔵 久米部正親
栗原仙之助
こ:
向館登 鈞木伝三郎 小久保清吉 小島造酒之丞 後藤大助
小林桂之助 小林幸次郎 小林峯三郎 小堀誠一郎 近藤周平
近藤隼雄 近藤芳助
<さ行>
さ:
斎藤一諾斎 斎藤清一郎 佐伯又三郎 酒井兵庫 酒井要次郎
坂本平三 佐久間銀太郎 佐久間顕輔 佐久間荘太郎 佐久間登人
桜井數馬 桜井勇之進 佐々木愛次郎 佐々木蔵之允 佐々木一
指田竹次郎 佐治寛 佐藤房太郎 佐藤安次郎 真田四目之進
佐野七五三之助 佐野牧太郎 沢忠輔
し:
塩沢鱗次郎 鹿內主稅 篠崎慎八郎 篠冢岸三 篠原泰之進
斯波縁之助 斯波雄三 司馬良作 柴岡剛三 柴田喜三郎
柴田小源太 柴田彥三郎 芝山徳三郎 島田幸之助 島田彌一郎
清水卯吉 清水休左衛門 清水吾一 志村武蔵 宿院良蔵
小路平三郎 白井鷹之進 白戸友衛 早戸七郎右衛門
す:
鈴木長蔵 鈴木直人 鈴木元之進 鈴木量平 鈴木連三郎
諏訪市次郎
せ:
関川代次郎 瀬山多喜人 千田兵衛 芹沢鴨
そ:
相馬主計
<た行>
た:
田內知 田岡太郎 高岡倉太郎 高須熊雄 高田文二郎
高野良右衛門 高橋恭輔 高橋三五郎 高橋渡 高橋良之助
高山次郎 竹內元太郎 武內篤平 武城蔵太 竹內武雄
竹內徳雄 武部銀次郎 立川主稅 田中伊織 田中梅太郎
田中寅三 田中一 田中律造 田辺太三郎 谷川辰吉
谷周平 谷萬太郎 谷川振吉 谷口四郎 玉置伊之助
玉置良三 玉川將之介 田村一郎 田村金七 田村銀之助
田村大三郎 田村錄四郎
ち:
千葉栄 中條常八
つ:
冢本善之助 津田丑五郎 土田新之丞 鶴岡鐮四郎
て:
寺井主稅 寺嶋繁三
と:
殿內義雄 鳥羽多喜松 富川十郎 富永政之助 富山彌兵衛
<な行>
な:
中井三彌 中沢務 長沢政之丞 長島五郎作 中島登
長瀬清蔵 中西小六 中西升 中村吉六 中村金吾
中村玄道 中村小次郎 中村五郎 中山重郎 成合清
に:
新見錦 西村五十五郎 西脇乾次郎 西脇源六郎 新田革左衛門
新田寅之介
ぬ:
沼尻愛次郎 沼尻小文吾
ね:
根岸友山
の:
野口健司 野辺民雄 野村游喜 野村利三郎
<は行>
は:
橋本皆助 畠山芳次郎 服部武雄 林小五郎 林庄吉
林信太郎
ひ:
平間重助 平山五郎
ふ :
福田勝之進 福與男也 藤井安八 藤沢竹城 藤原和三郎
舟津釜太郎 古川小二郎 古屋丈之助
ほ:
細井鹿之助 細川千太郎 本田岩吉 本田太一郎
<ま行>
ま:
前田岩太郎 前田蔵人 前野五郎 前場小五郎 前場喜司
牧野源七郎 馬越三郎 馬越大太郎 正木織之助 真崎宅太郎
松井徳太郎 松井竜三郎 松崎靜馬 松沢乙造 松沢弾治
松永主計 松原幾太郎 馬詰新十郎 馬詰柳太郎 松本喜次郎
松本俊造 松本舍助 松山幾之助 円尾啟二郎 丸山駒之介
萬田河三
み:
三浦啟之助 三浦常次郎 三浦松五郎 御倉伊勢武 三品一郎
三品二郎 三品仲司 水谷藤七 三井丑之助 水口市松
宮川數馬 宮川信吉 宮崎繁之丞 宮武織蔵 宮本藤太
三好ゆたか
む :
武藤又三郎 村上清 村上三郎 村上一 村上萬次郎
村山謙吉 室宅之助
も:
毛內有之助 本武権平 本山小太郎 森庵六之介 森権次郎
森下平作 森鷹之介 森常吉
<や行>
や:
矢金繁三 矢口健一郎 安富才輔 矢田賢之助 柳沢藤馬
柳田三二郎 梁田佐太郎 矢部兵吉 山寅之助 山浦鉄四郎
山形時太郎 山際平三郎 山久知文次郎 山崎八蔵 山崎林五郎
山野八十八 山本二十六
よ:
橫倉甚五郎 橫山鍋二郎 吉沢平三 吉田俊太郎 吉田寅之助
吉田萬吉 吉村貫一郎 吉村新太郎 吉村芳太郎 米渓彥作
<ら行>
り:
輪堂貞造
<わ行>
わ :
若田栄吉 若松杢之助 和高小刀太 和高虎之助 和田十郎
和田六郎 渡辺市造
================
(註:凡在芹澤一黨肅清中被除者,均算在平隊士中)
近藤勇
天保五年——慶應四年(1834-1868)
天保五年十月四日,近藤勇出生於武州多摩郡上石原豪農宮川家。幼名勝五郎,後改稱勝太。十六歲時成為天然理心流三代目近藤周助的養子,改名為近藤勇。文久元年八月二十七日,二十七歲的近藤勇繼承天然理心流宗家,成為該流派四代目。
文久三年(1863年),率試衛館天然理心流門人加盟進京浪士組。浪士組解散後殘留京都,成為京都守護松平容保下屬,並與芹澤鴨一派共同成立「新撰組」。肅正芹澤鴨與新見錦一派後,近藤勇出任新撰組局長一職。
元治元年(1864年)六月五日,長州激進派維新志士在京都二條池田屋密謀火燒京都,趁亂暗殺佐幕派人物。不料消息泄露,近藤勇率新撰組進攻池田屋,將與會人物一網打盡,令長州派大傷元氣。因為池田屋事件,新撰組一戰成名。
慶應四年(1868年),戊辰戰爭爆發。京都伏見鳥羽一戰,幕府軍大敗,逃往江戶。在下總國流山一戰中,為掩護其他新撰組隊員及同志撤離,近藤勇向維新政府軍投降。因為當時幕府是維新政府「朝敵」,近藤勇投降後,當局不許近藤勇以武士身份切腹自盡,而判其斬首。
慶應四年四月二十五日,在板橋平尾一里冢,近藤勇被斬於自己的愛刀「虎徹」之下,時年三十四歲。
以下是天然理心流剛被錄用時,近藤所作以贈友人的一首漢詩,表明了他的志向:
富貴利名
豈羨む可けんや
悠悠として
官路は浮沈に任す
此身更に
苦辛在るに有り
飽食暖衣は
我心に非ず
============================
沖田總司
天保十三年——慶應四年(1842-1868)
天保十三年,沖田總司出生於江戶,幼名沖田宗次郎(想起和月筆下的那個總是在微笑放電的瀨田宗次郎沒有?^_^)。父親沖田勝次郎是白河藩阿部正備的家臣。
總司十歲時,便跟近藤周助學習天然理心流劍術。並且由於天資聰穎,最早獲得了天然理心流的真傳,後來可以說是新撰組第一高手。跟齋藤一一樣,總司的劍法偏重於刺突。他的絕招名為「無明劍」,是以三段突刺為攻擊手段的劍術:先以「平晴眼」起勢,然後以極快的速度踏前並向對手刺突攻擊,連續刺突三次,一氣呵成。(玩過SNK《月華的劍士2》的朋友知道真田小次郎的一招「無明劍」吧?那可是沖田的絕招哦!號稱新撰組零番隊隊長的真田小次郎應該就是以沖田總司為原型的吧!或許是「影之沖田」?哈哈)
文久三年(1863年),總司與近藤勇、土方歲三等試衛館一門加盟進京浪士組,並一同留在了京都。新撰組成立後,總司擔任了組里的劍術教練,並兼任一番隊隊長。
元治元年(1864年)六月五日,池田屋事件爆發。在池田屋一戰中,總司斬殺了長州藩維新派重要人物吉田稔麿跟肥後的松田重助。當新撰組正准備凱旋迴邸時,總司突然吐血昏倒。此後,總司便開始長年與病魔纏斗。
慶應四年(1868年),戊辰戰爭爆發。伏見鳥羽一戰後,新撰組隨幕府敗走江戶。由於長年的肺結核病,重病在身的沖田總司在千馱谷的植木屋平五郎宅中療養。同年五月二十九日夜,總司夢到一隻黑貓,並在夢中將此一黑貓斬殺。第二日,總司便撒手人寰,去世時只得二十六歲。
沖田總司生前沒有留下照片,據說是位斯文和秀氣的美男子(瀨田宗次郎跟真田小次郎不都是帥哥么?^_^)。但是這里有張畫像,是沖田總司的子孫在昭和四年所作,實在是太……這個……還是不貼出來的好,很好奇的朋友可以點〈這里〉觀看(如果是沖田的擁護者最好不要看啦,搞不好會因為失望而導致憤怒,最後暴走……,^0^)。
================================
齋藤一
保十五年——大正四年(1844-1915)
天保十五年生,御家人山口裕助之次男。父親本是明石藩的一名足輕,後來買了御家人的稱號。
齋藤一很早就認識了江戶試衛館的近藤等人。然而由於誤殺了人,齋藤逃往京都避難。文久三年(1863年)試衛館應募入京後,齋藤找到並加入了試衛館,並跟近藤、土方、沖田等人一同留在京都。新撰組成立後,齋藤一擔任副長助理跟三番隊隊長。
齋藤一的劍術跟沖田總司一樣偏重於刺突。與沖田迅疾的「三段突」相比,齋藤的絕招「牙突」更注重於一擊必殺:左手執劍柄的尾部並向後收,右手與劍尖同時指向敵人,然後於左足迅速踏前的一瞬間左手將劍刺出。由於左手執劍柄尾部,因而攻擊范圍更長,所以很多時候敵人是在以為不會中刀時出人意料地中刀。由於在入試衛館前,齋藤一就已經是一刀流的免許皆傳,所以齋藤的天然理心流劍術中柔和了很多一刀流的技法。這也是他跟沖田的不同之處。(玩過SNK《月華的劍士2》的朋友不知注意沒有,在選人畫面,鷲冢慶一郎的姿勢就像是齋藤一的「牙突」哦,而且跟真田小次郎一樣,鷲冢慶一郎也穿著新撰組的隊服。或許鷲冢慶一郎的原型就是齋藤一呢!)
慶應四年(1868年),戊辰戰爭爆發。伏見鳥羽一戰幕軍慘敗,逃往江戶。此後,齋藤與近藤一同參加了甲州鎮撫隊,同樣大敗,逃回江戶。後來齋藤又隨幕軍逃到東北會津,並於此代替受傷的土方歲三指揮新撰組。
戊辰戰爭後,日本迎來了明治新時代。齋藤一化名藤田五郎,成為警視局的一名警官。此時的齋藤一,一邊懷念幕末時代一起戰斗的戰友們,一邊拿起自己的劍,繼續貫徹自己「惡·即·斬」的信念。
大正四年九月二十八日,齋藤一去世,享年七十一歲。
F. 日本古代的幕府統治是怎樣形成的
【日本幕府】
幕府是古時日本一種權力曾一度凌駕於天皇之上的中央政府機構。常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來進行對國家統治,其最高權力者為征夷大將軍,亦稱幕府將軍。日本歷史上共經歷了鐮倉幕府、室町幕府、江戶幕府三個幕府歷史時期。 始於1185年終於1867年共682年,幕府本指將領的軍帳,但在日本的特殊狀況下,演變成一種特有國情的政治體制。
日本古代有著長期軍人干政的歷史,軍事強人以成為征夷大將軍為志向,開設幕府,為軍人的最高指揮機構。形式上取得天皇授權,實為以軍事統治進行封建采邑,凌駕正規的文人中央集權政府機構。也可以說是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統治國家。
幕府政治 (ばくふ)(Bakufu Politics,or shogunatepolitics)日本封建武士通過幕府實行的政治統治。又名武家政治。幕府一詞始自古代漢語,指出征時將軍的府署。在日本,最初指近衛大將住所,轉指武士首腦征夷大將軍(簡稱將軍)府邸,以後又稱將軍為首的中央政權為幕府。始於1192年鐮倉幕府建立,中經室町幕府,至1867年江戶幕府的德川慶喜還政於天皇,幕府政治結束。
日本古代,有著長期軍人干政的歷史,軍事強人以成為征夷大將軍(俗稱幕府將軍,簡稱將軍)為志向,開設軍人的最高指揮機構,並且掌握政權。
大部分的幕府將軍,形式上取得天皇授權,實為軍事統治,進行分封采邑給諸有力的武士,凌駕正規的文人中央集權政府。也就是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統治國家。
「幕」意指軍隊的帳幕, 帳篷;「府」指王室等收放財寶和文件的地方,江戶時代中期以後意味變成了政府機構。有人認為「鐮倉幕府」和「室町幕府」事實上是當代用詞; 當時人們並未稱呼過鐮倉和室町政府機構為「幕府」。
鐮倉幕府
由關東武士首領源賴朝創立,成立時間說法不一,一般認為在1180年源賴朝起兵反對平氏政權至1192年被任命為征夷大將軍這段時間內。源賴朝實行獨裁,其幕府設在鐮倉,有負責幕府領域內行政與財務的政所、統轄與源氏結成主從關系的御家人(武士)的待所、和審理御家人訴訟的問注所。將軍任命御家人到全國各地任地方行政單位「國」的守護和各庄園的地頭,掌握地方警察、征稅和土地管理權。鐮倉幕府是以將軍為首,御家人為骨乾的武士政權,與天皇為首的朝廷並存,但握有實機。1199年源賴朝死後,幕府大權漸由源氏外戚北條氏控制。1203年北條時政就任政所首長別當,1213年北條義時兼任政所和侍所兩別當職,總轄幕府,稱執權,幕府遂由將軍獨裁向北條氏執權政治過渡。1221年(承久三年),不滿幕府存在的後鳥羽上皇發動討幕戰爭(承久之亂),旋被打敗。戰後,幕府流放後鳥羽等3個上皇,廢仲恭天皇,另立後堀河天皇,新設六波羅探題以監視皇室,並沒收參與叛亂的皇族與貴族的庄園3000餘處。幕府權力超過朝廷,甚至干預天皇的繼承。北條泰時除設連署,任命北條同族人員擔任外,為緩和武士內部的矛盾,爭取御家人的支持,於1225年設置評定眾,由15名有勢力的御家人組成,與北條氏共同參與幕政。1232年公布第1個武士政權成文法《貞永式目》,共51條,為武家法律之本,並逐漸成為全國性的法律,表明鐮倉幕府的成熟與鞏固。鐮倉幕府後期,由於農民反抗和「御家人」貧困,社會矛盾日益表面化,特別是在1274年和1281年的兩次抗元戰爭之後,中小武士因未得賞賜,對幕府日益不滿。北條氏得宗(即嫡系)為鞏固統治,僅任命本家子弟為評定眾與守護,獨攬幕府大權。1324年,後醍醐天皇舉兵倒幕,1333年下野豪族足利尊氏響應,5月上野豪族新田義貞攻入鐮倉,鐮倉幕府滅亡。後醍醐天皇親政,第二年改年號建武,是為建武中興時期。
室町幕府
足利尊氏不滿後醍醐天皇輕視武士利益的政策,於1335年起兵反叛,1336年攻佔京都,立光明天皇為傀儡。11月仿鐮倉幕府《貞永式目》制訂《建武式目》,共17條。在京都開設幕府。12月,後醍醐天皇逃往京都以南的吉野,自稱正統,形成南北兩個朝廷的對立(見南北朝時代)。至第3代將軍足利義滿時,幕府達到全盛,1378年在京都室叮建成幕府新址,1392年合並南北朝,實現對全和的統治,朝廷名存實亡。幕府機構進一步完善:將軍下設管領,總轄幕政,輔佐將軍,由足利民同族的守護大名斯波、細川、畠山3家輪流擔任,稱「三管領」。其下設待所司警衛、政所司財政、向注司文書、評定眾和引付方司訴訟。其中最重要的詩所首長稱所司,由山名、一色、赤松、京極四家輪流擔任,稱「四稱」,可見室町幕府實際是以將軍為中心的強大守護大名的聯合政權。將軍直轄領地狹小,直屬軍事力量少,權力不如鐮倉幕府初期的將軍。統治各「國」的守護大名,擁有領地、武士和家臣團,具有強烈的地方割據性質,自足利義滿時起,守護大名的叛亂事件時有發生。由於幕府和守護大名加緊剝削,各地不斷發生稱作「士一揆」的地侍、農民聯合起義,也動搖了幕府統治。第8代將軍足利義政時,爆發統治階級的大規模內亂應仁、文明之亂(見應仁之亂),從此進入室町幕府後期——戰國時代。此後幕府與守護大名勢力均一蹶不振,地方領主與武士則趁機發展勢力,彼此混戰。農民的反抗也更加激烈,著名的有山城農民起義(1485~1493)和一向宗暴動等。至16世紀中葉,一些地方領主與武士已經發展成為控制一方的戰國大名,著名的有甲斐的武田信玄、三河的德川家康、尾張的織田信長、中國的毛利元就等。他們在領國內把地方領主組織為自己的家臣團,積極發展工商業,積蓄經濟力量,頒布法令,直接統治農民,形成割據勢力,而幕府的控制范圍僅限於近畿一帶。在角逐中,織田信長的力量逐漸超過其他戰國大名,1568年進入京都,1573年滅亡室町幕府,日本走上統一的道路。
織田信長死後,部將豐臣秀吉繼承其事業,在1590年完成統一日本大業。但豐臣秀吉並未開設幕府,1585年被天皇任命為關白(見攝關政治),次年兼任太政大臣,利用朝廷權威鞏固自己的權利。1598年豐臣秀吉病死,德川家康推翻豐臣政權,重開幕府政治。
江戶幕府
1603年,德川家康被任命為征夷大將軍,在江戶設幕府,至第3代將軍德川家光時,幕府機構大體完備。幕府領地約佔全國土地四分之一,其餘由大名(諸侯)領有,稱藩國。將軍是全國最高統治者,下設老中,決定政策,統轄政務,負責控制朝廷、大名與外交;另設若年寄,負責掌握幕府領地與直屬家臣,還設寺社、江戶町、勘定三奉行,分掌寺社、財政與江戶市政、幕府直轄領地內的訴訟。幕府在直轄領地設郡代或代官,通過測地、村年貢承包制、五人組制等,直接控制農民。德川將軍權力較鐮倉、室町時代強大。大名是各藩國的統治者,下設家老、年寄等,直接統治人民,擁有領地的行政、司法和年貢徵收權等。幕府設巡見使及被稱為目付的監察官監督各藩國,並採取大名參觀交代和大名改易等辦法控制大名,但各藩國仍具有相對獨立性。因此形成在德川將軍控制下的各藩國分割統治的政治體制。17世紀末,由於商品經濟發展,幕藩體制出現危機,表現為幕藩財政困難,農民起義頻繁。為應付危機,幕府在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40年代先後實行享保改革、寬政改革、天保改革,但均未奏效。1854年日本開國後,民族危機又加劇了封建制危機。薩摩、長州等西南強藩,在改革派下級武士推動下,逐漸採取與幕府不同的政策,殖民興業,抵抗外敵。在幕末農民起義和薩長等西南強藩為中心的倒幕運動壓力下,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於1867年末被迫宣布「奉還大政」。1867年12月9日倒幕派發動「王政復古」政變,宣布廢除幕府制度。新成立的明治天皇政府經1868~1869年的戊辰戰爭,徹底打倒幕府勢力。至此,日本的封建幕府政治結束。
參考資料:引自網路幕府詞條
G. 幕府將軍2全面戰爭有哪些國家有歐洲國家嗎
有歐洲國家啊 英國法國美國 可以和這三個國家建立外交獲得武器 陸軍就是三國的海軍陸戰隊,和天皇衛隊來比各有特色 和三國不同的鐵甲戰艦
H. 英國為什麼要支持薩摩法國為什麼支持幕府
第一,薩摩藩是日本實力最強的藩鎮之一,是日本四大強藩之首。薩摩藩底子好,又是日本開化較早的地區。為改變當地落後的面貌,薩摩藩進行了三次變法,開醫館、設學校、辦工廠,改革搞得有聲有色。明治維新運動的主要領導者很多出自薩摩藩。此外,薩摩藩還控制了琉球,掌控了琉球的貿易,所以經濟實力非常強。薩摩敢和英國叫板是有一定底氣的。 第二,薩摩藩地處荒僻的九州地區,當地生活條件差,但民風彪悍,薩摩武士出了名的能打,而且一根筋、認死理。當時日本國內掀起轟轟烈烈的尊王攘夷運動,忠勇的薩摩武士腦子一熱就襲擊了英國商人,引來了英國軍艦。當然,薩摩藩藩主島津久光也不是個好惹的主,為維護屬下和薩摩藩的尊嚴,二話不說直接和英國人干。英國艦隊被薩摩軍隊打了個措手不及,損失不小。橫的怕不要命的,英國人拿薩摩也沒什麼辦法。如果中國拿出薩摩藩的勁,英國人估計也不敢那麼欺負大清國。 第三,黑船事變中,日本被美國用炮艦打開了國門,列強隨後蜂擁而來,日本逐漸淪為了半殖民地社會,國內矛盾日趨激烈,尤其是地方藩鎮對德川幕府的軟弱和洋人在日本的肆無忌憚極為不滿,薩摩藩就是其中比較激進的一個。薩英戰爭的起因就是薩摩武士襲擊英國人引起的。事件中,幕府已經賠了30萬英鎊,英國人又來蠻橫的勒索,不僅讓薩摩藩繼續賠錢還讓薩摩藩交人,薩摩藩那麼要面子自然不幹,又窮的叮當響。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所以薩摩藩敢和英國人真刀真槍的干。
I. 幕府將軍2武士之殤佐幕建造了法國貿易港後轉變思潮還有英國美國的事件么
沒有了,把法國貿易港拆掉後也沒有英國美國的事件
因為游戲判定英美法在你轉變思潮之前就已經固定死了
關鍵是等你出外國通商口岸的時候你的勢力很可能已經因為領土過廣而無法轉變思潮,所以轉變思潮這種惡心自己蛋疼別人的事還是少做,寧可大決戰的時候獨立。
望採納 歡迎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