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手工業行會有多少

英國手工業行會有多少

發布時間:2022-10-07 05:57:03

① 什麼是行會手工業

行會手工業
[Time] 來源: 馬克思主義網路要覽

行會手工業 歐洲封建社會城市中的手工業,它是同
業的各手工業者按行會的形式組織而成的。各業手
工業者都有自己的行會。行會是在不斷流入城市的農奴
在從事手工業中互相競爭和聯合起來反對封建領主的剝
削與壓迫的斗爭中而產生的,是手工業者的封建組織。行
會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選舉會長和管事,處理行會內部
重要事務和通過行規。會員違反行規的,要受到懲罰。行
會內部實行嚴格的等級制度,分師傅(行東)、幫工、學徒
三個等級,可以逐級上升,但實際上學徒和幫工要上升為
師傅和行東是十分困難的。行東本人也參加勞動,只有少
量的對他人的剝削。幫工、學徒與行東之間也存在著尖銳
的斗爭。
中世紀的行會手工業,生產規模小,基本上是簡單再
生產,只能滿足封建領主割據下的地方小市場的需要。行
會手工業內部排斥競爭,限制僱工,在招收學徒的數目、
勞動時間、產品的品種、規格、數量和質量等方面均有嚴
格規定,以盡可能保障均等的生產條件。這種制度造成生
產上墨守成規,反對改革,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行
會手工業集中體現了封建生產方式的特點。隨著商品經
濟的發展,在價值規律的作用下,行會手工業內部分化出
資本家和雇傭工人。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逐步代替了行
會手工業。產業革命發生後,行會手工業受到了致命打
擊,最後逐漸消失。

轉載務經授權並請刊

② 十六世紀英國手工工廠出現發什什麼變化

早在十五世紀,英國半農半工的農村家庭手工業就非常普遍,最初主要是毛紡織業。這種家庭的毛紡織手工業,後來隨著農民的貧富分化,而發生了改變。很多家庭手工業者變成了為商人進行原料加工的僱傭勞動者。於是,呢絨商人們逐漸把單獨的家庭手工業聯系起來,便形成了毛紡織業的手工工場。這種手工工場有分散的和集中的兩種形式。

在十六世紀時,分散的手工工場佔主要地位。隨著圈地運動而使喪失土地的農民日益增多,由大商人所創辦的集中的手工工場便逐漸發展起來,達到了僱傭一千名以上工人的規模。到十七世紀時,僱傭幾百名工人的手工工場已經非常普遍了。這些手工工場並不限於毛紡織業,在采礦、冶金、制鹽、造紙、玻璃、制硝、啤酒等部門,都建立起很大的手工工場。
英國工場手工業的發展,不僅表現為生產規模的擴大,而且還表現為技術上的巨大進步。英國手工工場在生產技術方面的進步,與歐洲大陸上的大量工匠遷居英國有著密切的關系。在中世紀末期,法國與尼德蘭等國在手工業技術方面,特別是絲織業技術方面,都比英國進步,擁有很多技術熟練的工匠。但是不斷發生宗教戰爭,迫使許多信奉新教的熟練工匠逃亡到英國避難。

③ 英國工場手工業的特點及其影響

工場手工業,是資本僱傭勞動者的生產形式。「工場手工業」一詞譯自馬克思所稱Manufaktur,1932年瞿秋白譯為「工廠手工業」,?1945年商務版《德華大詞典》同。1953、1961年版郭大力等譯《資本論》作「手工製造業」。後馬列著作編譯局譯作「工場手工業」。本文中,「工場手工業」指其經濟性質,具體組織依習慣,如綢廠、布廠、磨坊、油坊、機房、鐵作、木器作等;類稱用「手工廠」。
在英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於毛紡織業。毛紡織業興起之初,其生產組織在城市是行會作坊,在農村是家庭手工業。農村中沒有行會的控制,手工業者的分化比較迅速。商人以各種方式控制分散的生產者,簡單協作很快過渡到手工工場。早在15世紀,分散的手工工場就在英國農村出現了。由商人先到市場上購買羊毛,交給各家紡工紡成毛線,他再收取毛線,分給各家織工織成毛呢,收取成品出售,付給紡工、織工以工資。這時生產分散進行,紡工織工多為農家婦女,她們還保有自己的一點生產資料,資本家的資金還不十分雄厚,沒有集中的廠房設備。當時,北方約克郡的廣大農村,這種手工工場很普遍。
工場手工業的分工創造了新的生產力,同時也成為生產相對剩餘價值的特殊方法。以分工為基礎的工場手工業,最初是自發形成的。但是,「一旦它得到一定的鞏固和擴展,它就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有意識的、有計劃的和系統的形式。」這是因為,一方面,工場手工業作為一種新的社會勞動組織,「發展了新的、社會的勞動生產力。」另一方面,由於工場手工業分工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獨特創造,是依靠工人的畸形化來發展社會生產力,加強了資本對勞動的統治,因而它「只是生產相對剩餘價值即靠犧牲工人來加強資本……自行增殖的一種特殊方法」。馬克思精闢地概括了工場手工業分工的兩重作用:「一方面,它表現為社會經濟形成過程中的歷史進步和必要的發展因素,另一方面,它又是文明的、精巧的剝削手段。」 工場手工業作為生產相對剩餘價值的手段,這是在古典政治經濟學創立時就在實際上被承認了。「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是在工場手工業時期才產生的,它只是從工場手工業分工的觀點來考察社會分工,把社會分工看成是用同量勞動生產更多商品,從而使商品便宜和加速資本積累的手段。」也就是說,古典政治經濟學在研究分工時,著重於量和交換價值。與此相反,色諾芬、柏拉圖等「古典古代的著作家只注重質和使用價

一)工場手工業對資本增殖價值的局限性 工場手工業對提高勞動生產率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但由於他的基礎是手工勞動,對發展資本主義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充分實現它「所特有的傾向遇到了多方面的障礙。」這是因為:第一,工場手工業雖然把工人分為熟練工人和非熟練工人,但它的技術基礎還是手工業勞動,還需要使用大批的熟練工人,非熟練工人使用的數量仍然十分有限。這就是說,資本家感到他所支付的勞動力價值仍然比較高。第二,工場手工業雖然使有些操作傾向於使用女工和童工,但總的說來,這種傾向由於習慣和男工的反抗而遭到破壞。這就是說,被剝削的工人的范圍還受到限制。第三,雖然工場手工業降低了工人的教育費用,從而降低了勞動力價值,但「較難的局部勞動仍然需要較長的學習時間,甚至在這種學習時間已成為多餘的地方,工人還竭力要把它保留下來。」這就是說,在剝削的程度上也受到某種客觀上的限制。第四,由於手工熟練依然是工場手工業的基礎,工人還未完全附屬於機器,還未完全隸屬於資本,所以資本家不得不經常同工人的不服從行為作斗爭。這就是說,資本對勞動還未建立起絕對的統治地位。 (二)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生產發展的必然性 「工場手工業既不能掌握全部社會生產,也不能根本改造它」。因為它還是以手工勞動的狹隘的技術為基礎的。這種狹隘的技術基礎是代表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當新的生產力還未出現並普遍發展時,生產關系要想得到充分發展是不可能的。因此,「工場手工業本身的狹隘的技術基礎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和它自身創造出來的生產需要發生矛盾。」資本主義要從工場手工業階段再向前發展,必須進行技術革命。只有在新的技術基礎上,才能大大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 在工場手工業時期出現了生產勞動工具的工場,生產出許多不同種的勞動工具。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把不同的工具連結起來,逐漸就產生了機器,這就使工場手工業過渡到機器大工業階段。機器克服了上述矛盾,但又引起新的矛盾,使資本主義的矛盾和對抗發展到新的階段。

④ 契約精神與技術傳承:手工業的「傳教士」,十六世紀英國學徒制是什麼

在歐洲的工業發展史上,有一種制度讓人們頗為好奇與嚮往,因為它代表著嚴謹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的傳承,它就是影響力頗為深遠的學徒制度。

在學徒制度的正確運營下,許多老手藝家獨門絕倫的技藝得以被傳承下來繼而發揚光大,無數年少懵懂的青年得以掌握一項技藝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今天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古老的學徒制度,感受屬於手藝人的偉大。


隨著英國工業化進程步伐的加快,希望當上學徒有一份長久工作的人越來越多,所以人數眾多的學徒們為工業化建設奉獻的力量也越來越多。

從15世紀中葉開始,資本主義迅速在歐洲各國發展起來。商業資本家開始解除封建行會的限制,採取各種方法控制分散的勞動力,建立資本主義手工業作坊。

為防止行會對學徒制的壓迫和剝削,由資本主義開始掌權的國家代替專業性並不高的行會對學徒制實行監督管理。

到了1567年,英國頒布了《工匠學徒法》,古老的學徒經驗傳授方式被法律認可為正規的學徒教育制度。

⑤ 英國工業革命的工業革命的興起


1558年伊麗莎白一世繼承王位的時候,從英吉利海峽的那一邊,不斷地傳來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探險家成功發財的消息。這些消息,是一個即將全面來臨的時代,對懵懂的人們發出的清晰信號。它意味著:在一個剛剛被重新發現的世界面前,誰能搶到先機,接受新的思想,誰更快地打破舊有的價值觀念,誰就會更快地變得富有和強大。在新世界的游戲規則里,贏得海洋比贏得陸地更為重要。歷史給每個民族騰飛的機遇都是有限的。作為國家最高統治者,伊麗莎白一世沒有錯過時機。英格蘭的任何一個地方距離海洋都不超過120公里,女王認為可以利用這個天然的優勢,發展海洋貿易。但是這樣做,無異於從西班牙人那裡虎口奪食。伊麗莎白一世十分清楚對手的實力,她不希望在公開對抗中輸給西班牙。因此女王鼓勵私掠船、海盜,像雷利和德雷克以及其他的人去擴大英國貿易,開拓殖民地,如弗吉尼亞,甚至襲擊西班牙的貿易。他們像走私掠船者一樣行動,差不多就是海盜了,因此,如果他們和西班牙發生沖突,女王可以否認他們和她有關,並且說他們是違反政府的官方政策的。這樣一來,女王可以不牽扯到一些海軍行動,但是卻積極鼓勵他們,因為她把它看作發展國家的一種方式。但是,這些新加入的競爭者,顯然搶走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西班牙的利益。一次次的爭奪和沖突之後,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被徹底激怒了。1588年的夏天,他派出了自己所向披靡的無敵艦隊,以遮天蔽日的駭人威勢,橫渡英吉利海峽,進攻英國。
1588年的「英西大海戰」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海戰之一,它決定了近代早期歐洲的命運,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對近代早期的世界都產生了影響。英國在1588年英西海戰中的勝利,是一次以弱勝強的勝利,它再一次顯示了在王權統治下的民族國家的力量。長期處在歐洲主流文明之外的島國,第一次以強國的姿態向歐洲大陸發出了聲音,並迅速進入世界海洋霸權和商業霸權的爭奪中心。英國在16世紀末實際上還是一個人口很少的小國。英國的強大最終還是通過商業和殖民地的經濟擴張。持續的海外擴張和殖民貿易,帶動了對商品的需求;科學意識和市場意識,提高了英國人普遍的認識水準。在各種合力下,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開創了影響深遠的自由主義經濟模式,並建立起一個地跨全球的「日不落帝國」,在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引領著世界的發展。 英國在資產階級革命前,還是一個封建專制的農業國家,以國王為首的封建貴族集團是這個國家的統治者。全國有人口550萬,其中410萬人住在農村。最大的城市倫敦人口也只有20萬,其他城市的人口最多也不超過2萬。因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原因來解釋工業革命能首先在英國發生。
(1)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威廉在1689年同意接受議會提出的《權利法案》的條件後被議會宣布為英國國王,稱為威廉三世。《權利法案》的主要內容如下:1.國王不得侵犯議會的征稅權;2.國王無權廢止議會通過的法律;3.不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組織常備軍;4.人民有請願權;5.國王不得干涉議會的言論自由,不得因政治行為拘禁議員;6.必須定期召開議會。1701年,議會又通過《王位繼承法》。這一法案的實質是《權利法案》的補充。規定國王的法令必須由有關大臣的簽署才能生效,所有大臣必須執行議會的決議,不同意議會的決議,大臣就須辭職。根據這個法案,大臣便對議會負責而不對國王負責,英國國王變成了「統而不治」的虛君,政權完全落入以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新貴族為主的議會之手,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最終確立。
君主立憲制的建立,內閣制的形成和近代議會制度的確立,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結果,它適應了英國國內政治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從而成為在英國發展資本主義和進行工業革命的根本保證。
(2)資本原始積累的完成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和發展需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要有大量的只有人身自由而無生產資料的僱傭勞動者;二是將大量的生產資料和貨幣財富集中到少數人手中並轉化為資本。創造這兩個條件的過程,就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資本原始積累與後來的資本積累不同,前者是發生在資本主義大生產建立之前,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前提和出發點。後者是發生在資本主義大生產過程中。所以把前者叫做資本的原始積累,後者稱為資本積累。英國的資本原始積累主要是通過圈地運動、殖民掠奪、在國內實現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途徑,例如國債制度、創建銀行和股份公司、嚴密的稅收制度三個途徑完成的。
(3)對外貿易
自16世紀下半葉起,英國政府就奉行重商主義政策。為了發展貿易,英國政府大力扶植造船業,支持在海外成立特權貿易公司。其中影響最大的有1600年英國在印度成立的東印度公司和1670年在北美成立的哈德遜公司。英國在印度採取的是強迫式貿易。如強迫印度農民種鴉片,輸出到各國取得高額利潤,中國也是受害國。英國低價收購印度大米,再賣給其他國家,獲取暴利。
英國殖民者對於美洲和澳洲殖民地的土著,一方面進行殘酷的消滅屠殺,另一方面進行掠奪式的貿易。1670年英國在北美創立的哈德遜公司,到1720年,其收入增加了7倍。英國就是這樣通過強迫和掠奪的貿易,使大量的財富和貨幣源源不斷地流回國內。
由此可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從17世紀中葉到18世紀近一百年問,英國政府通過圈地運動、海外殖民掠奪、強盜式貿易、販賣奴隸和對國內人民的剝削,完成了擴大資本主義生產的兩個先決條件——大批的自由勞動力與大量資本。
(4)生產技術已經成熟
早在15世紀,英國農村的半農半工的手工業就非常普遍,最初主要是毛紡織業。到15世紀末,穿梭於城鄉之間的呢絨商人為了加快生產速度,逐漸地把單獨的家庭手工業聯系起來,形成了早期的毛織業手工工場。這種手工工場有分散的和集中的兩種形式。在16世紀時,分散的手工工場佔主導地位。英國手工工場的擴大和技術的進步,與來自歐洲其他國家的大量工匠移民有密切關系。在中世紀末期,法國、尼德蘭等國的手工業技術水平超過英國,擁有大量的技術熟練工匠。
但是,不斷發生的宗教戰爭,使大批新教徒遭到迫害,因此,許多信奉新教的熟練工匠逃亡到英國避難。這些技術熟練的工匠涌人英國之後.對於改良和革新英國的手工業技術,起了很大的作用。隨著英國圈地運動的深入,喪失土地的農民日益增多,為英國大商人提供了大量的具有各種技能的廉價勞動力,於是集中的手工工場逐漸地發展起來。至於分散的手工工場就更為普遍了。所有這些,意味著英國資本主義結構已經在封建社會內部成熟。
英國手工工場在18世紀普遍地擴大起來。手工工場發展的結果,使技術分工更加精細,操作分成各種細節,從而使專門工作日益精巧、熟練。這樣就出現了適宜於各種專門工作的細小而簡單的生產工具,同時也出現了高度熟練的技術工人與非熟練工人的區別。手工工場分工的發展,把工具改良成為許多隻適合專門動作的工具,因而提供了把這些工具聯結在一起成為機器的可能性。此外.手工工場講練了大批有技術、有經驗的工人,他們積累的生產經驗也直接推動了各種機器的發明。所有這些,為發明機器創造了物質前提。其次,當時英國手工工場的生產尚不能適應廣大國內外市場的需求,技術改革成為迫切需要,這就提出了發明機器的歷史任務。
(5)自然科學的進步
機器的發明必須以自然科學的進步為基礎。16世紀以前,整個歐洲都受到宗教神學和經院哲學的影響,科學技術的發展受到嚴重阻礙。到16世紀末17世紀初,英國資產階級已經成熟,在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下,人們的思想獲得解放,在自然科學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果。其中影響最大的有弗蘭西斯-培根(1561年—1626年)。他既是哲學家,也是自然科學家。培根認為哲學的任務,就是要深入到自然界去,研究和反映自然界,從中獲得知識,以推動科學和技術的進步。培根提出了「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在培根看來,知識並不像經院哲學那樣只是空談,嚴重地脫離實際,更不能被宗教信仰所代替,知識之所以成為力量,就在於它能起到認識自然和利用自然的作用,促進生產的發展。培根提倡認識自然要通過科學實驗。他認為,實驗是觀察、認識和形成知識,得到新發現的最有效方法。培根的思想對英國自然科學家產生積極影響,活躍了17世紀英國自然科學領域,解放了生產力。
科學是沒有國界的,這個時期除英國之外,整個歐洲在自然科學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多成果,對英國自然科學的進步產生了巨大影響。例如,波蘭的天文學家尼古拉·哥白尼(1473年—1541年)創立「太陽中心說」;法國的數學家勒內·笛卡兒(1596年—1650年)發明了解析幾何;義大利的科學家伽里列奧·伽利略(1564年—1642年)在動力學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英國科學家伊薩克·牛頓(1643年—1727年)繼承和發展了伽利略的科學突破,並在許多領域取得重大成果。恩格斯說:「牛頓由於發明了萬有引力定律而創立了科學的天文學,由於進行了光的分解而創立了科學的光學,由於創立了二項式定理和無限理論而創立了科學的數學,由於認識了力的本性而創立了科學的力學。」在這些科學成果中,萬有引力定律和力學三大定律,對自然科學的發展,對工業革命的興起都產生了巨大和直接的影響。這個時期取得的自然科學成果為工業革命的發生奠定了堅實的科學理論基礎。
(6)指導變革的新經濟學理論
每當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誕生的時候,反映到意識形態方面,總是要有新的經濟學理論為先導。這種新學說為新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大聲疾呼,宣傳它的優越性,指導人們走上新的生活。新的經濟學理論在鞏固和發展新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工業革命開始之前和開始之初,資產階級的經濟學家就已經為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工業革命的到來做了大量的輿論工作。
17世紀中葉,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國內外市場迅速擴大。隨著社會財富的增長,就不再單純表現為貨幣的積累,而且也表現為生產的增長,表現為在生產過程中創造出來的社會物質財富的不斷擴大。因此,工業資產階級反對國家干預經濟生活和限制生產。隨著資產階級利益的重心從流通領域向生產領域的轉移,重商主義學說趨於崩潰,新的經濟學說產生了。這種新的經濟學說就是產階級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它是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在思想上的反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亞當·斯密(1723年—1790年)的經濟學。亞當·斯密經濟學的主要代表作是《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文譯本名為《國富論》)。這本書可以說是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第一部系統而完整的著作,是工業資產階級利益在思想上的體現。它對工業革命的蓬勃展開起到極大的鼓動作用。《國富論》的出版,為工業資產階級的統治提供了理論根據。它對英國工業資產階級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成為工業革命時代到來的號角。
(7)新興產業的出現
英國的毛織業是十三四世紀由尼德蘭工人引進的。此後幾百年間,毛紡織業在英國城鄉廣泛地發展起來,成為英國的民族工業。16世紀中葉,英國羊毛織品的輸出佔全部輸出商品的80%。到17世紀初,羊毛品的製造業已普及到全國,大約有1/5的人口從事這項事業。此外,有一些與行會無關的新企業,如棉紡織業、採煤、制鐵、玻璃和造船等行業也都發展起來。到了17世紀初期,英國集中的手工工場和分散的手工工場已經極為普遍。但是,英國工業生產品的質量在當時還不及西歐的某些國家。那時,英國的粗毛呢還要到荷蘭進行最後的加工。英國的冶金業、采礦業和採煤業,在16世紀到17世紀剛剛起步。就礦石開採的數量和加工的技術而言,在17世紀前半葉,英國還不如捷克和瑞典,某些工業部門的生產水平也不如法國。不過,英國資本主義的發生與成長有其本身的特點,就是資本主義關系深入農村,使英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遭到劇烈的破壞,為資本主義的長足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18世紀,雖然毛織業在英國是最發達的工業,但這種工業是從封建社會後期發展起來的,受政府嚴格控制,政府這樣做的目的本來是為了保證質量,維護民族工業在世界市場上的信譽,但是在達到這個目的的同時,也嚴重阻礙了毛紡織業技術的更新。使這個行業的生產過程僵化、定型,成為一個保守的、毫無生氣的、傳統的生產部門。而英國棉紡織業則不同,它是一個新興的工業部門。英國棉紡織業是1588年由尼德蘭技工引進的,到17世紀才在蘭開夏建立生產中心。在此之前,它的生產基地散布予農村,不受行會和政府法規的約束,也不存在生產上的清規戒律,沒有傳統的阻礙。因此,棉織業具有良好的技術改新環境。18世紀以前,英國棉織業的原料主要靠進口,生產技術相當落後,在國際市場上產品質量不及印度,同類產品的價格比印度的貴50%—60%,英國棉織業的處境十分艱難。英國棉織業為了求得生存,為了抵制印度棉布,就只有努力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市場的競爭力。因而,進行技術革新勢在必行。其次,棉織品適宜於普通大眾日常穿著,且價格較毛織品低廉,屬於低檔商品,國內外市場的前景十分廣闊。可見,棉織業更適合於發明新機器,推廣新技術,創造新產品。所以,到18世紀6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首先從新興的棉紡織業的技術革命開始了。
工業革命的過程是發明促進發明,各工業部門發生連鎖反應。從輕工業到重工業,從工作機到發動機,互相促進、互相推動,最後形成一個機器生產的完整體系。英國工業革命,從18世紀中葉起到19世紀中葉止,大致用了一百年的時間。
總之,可以說,工業革命的發生是種種因素相互交叉作用的結果,而不是簡單的系列排列能解決的問題。我們能夠在歐洲其他國家看到他們具備其中一個或幾個因素,有的甚至很顯著。但是,只有英國具有如此豐富的各種因素的結合,這些因素積累觸發了一種連鎖反應,即一個遞增的、自我持續的技術發展過程,這就是英國的工業革命。

⑥ 英國為什麼先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成為工業大國英國人為什麼能在海洋上稱霸

簡單來說以下:英國為什麼先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成為工業大國?政治前提,英國率先建立了君主立憲制,確保了社會的穩定
勞動力方面,圈地運動使大批農民失去土地,淪為雇傭工人
資本積累方面,對外的殖民擴張、掠奪,英國迅速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
市場條件,號稱日不落帝國,擁有廣闊的殖民地,擁有了廣闊的原料供應地,以及商品銷售市場
技術條件,英國工場手工業發達,並且日益發展,為工業革命積累了技術基礎 英國人為什麼能在海洋上稱霸?海洋對於英國來說意義重大 英國是一個島國 本土很小 所以它不得不極力發展海洋業來取得更大的利益 在很久以前英國就對海洋有著很大的控制 當時英國皇家更是鼓勵海盜的行為 正因為海洋的得失關繫到英國的核心利益,所以英國在工業時代一直控制著海上的霸權 反觀其他與英國爭霸海洋的國家:法國當時的重心是謀求歐洲本土的霸權而不是海外殖民地。 西班牙當時無敵艦隊已經衰落 荷蘭國小民弱,商船多餘戰艦,所以在與英國決戰時甚至征調了大量商船來湊數。

⑦ 什麼是中世紀行會制度

中世紀行會制度是指同一行業的手工業者或商人,為保障本行業的利益而建立的封建性團體。

行會有嚴密細致的章程,對內保證會員權利義務均等,對外實行壟斷。通常所說的行會,主要指手工業行會。

西歐的行會,產生於12~13世紀城市公社起義時期。13世紀時,巴黎大約有100個行會,到14世紀中葉,行會數增至350個左右。當時,西歐行會最普遍、最發達的是在一些一萬多人口的中等城市,而在只有一二千人口的小城市,以及對外貿易發達的口岸大城市,行會則不普遍。

手工業行會 產生 中世紀市場狹小並具有地方性,城市手工業者為了排除彼此間的競爭和農村手工業產品的競爭,也為了抵制封建領主的壓榨勒索,便逐步聯合起來加強自己的力量與地位,他們因襲農村公社的傳統,按照不同行業組織了行會。

一個行會的會員,包括本城操同一行業的所有匠師。匠師是小生產者,有自己的作坊和生產工具,有幫工和學徒各二三人。學徒經過三至五年升為幫工;幫工經過二至三年可以升為匠師,獨立開業,成為行會會員。這樣形成了匠師—幫工—學徒的封建行會等級制度。匠師本人參加勞動,但對學徒、幫工有程度不同的剝削。行會由會員選出若幹人組成領導機構,這些人成為行會的上層分子。

⑧ 歐洲中世紀的行會

歐洲中世紀,由於商業與手工業的發展,在古代村落公社衰落的同時,從公元9世紀起,在自由城市與海濱等地,逐漸產生了一種新的聯合組織―行會。其名稱有「兄弟會」、「友誼會」、「協會」、「聯盟」等。它在11世紀後發達起來.12世紀波及整個歐洲大陸,席捲了城市與鄉鎮。不僅商人、船員、工匠、畫家、教師、演員、獵人、農人,而且僧人、乞丐、劊子手等,都成立了行會。商人行會始於9世紀,12世紀與13世紀勢力很大。手工業者起初也加入商人行會。隨著手工業行會力量的不斷增強,商人行會開始衰退。16世紀中葉,因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手工工場出現,行會逐漸瓦解。

行會是了保護本行業利益而互相幫助、限制內外競爭、規定業務范圍、保證經營穩定、解決業主困難而成立的一種組織。它有以下特點:

一是壟斷性。如城市商人行會,雖然最初每個市民都可參加,但後來卻逐漸成為由少數寡頭所把持的團體。商人行會規定,不參加此組織的人不得營業。參加者必須按指定的時間、地點和商定的價格進行交易,違反者要受到懲罰。手工業行會則對行會會員的生產條件、營業條件、招收學徒的數目、勞動時間、產品的規格、數量、價格及使用的工具等,都有嚴格的規定,商品銷售與原料采購亦統一辦理。

為了保證自己的壟斷地位,行會通過自己建立的「獨立裁判權、武力、大會」解決各種問題。如:「當城市要進行戰爭的時候,行會是作為一個單獨的連隊參加戰斗的,它有自己的武器(後期還有槍炮……)和它自己推舉的指揮官。」(克魯泡特金《互助論》,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181頁)。

二是職業性與技術性。如商人行會、海員行會、手工業者行會、獵人行會、農人行會、畫家行會、教師行會等,都是個人按其職業以誓約而聯合組成的。當然,這種區分也不是絕對的。如有些手工業的行會也是它的產品的共同販賣者和原料的共同購買者,其成員既是手工業又是商人。這使它比商人行會佔有很大優勢。

三是階級性或等級性。如自由人行會、乞丐行會、農奴行會,前者是剝削者的行會,後兩者是被剝削者的行會。而手工業者中的工匠師傅協會、工匠協會、學徒協會,起初只是因年令與技術的不同而成立的。後來則具有財富與權力的差別,分屬於三個不同的等級。

四是地區性。如義大利的畫家在帕多瓦、巴撒諾、特羅維索和韋羅納等城市均組織了各自獨立和彼此友好的行會。每個城市的畫家分屬自己的行會,各有其獨特的風格與個性。

五是時間性。有長期的,也有臨時的,後者如為了打獵、捕魚、到遠地航海貿易等暫時的、特殊的目的而組織,當這一目的達到後,行會便解散了。

上述五者不是互相孤立的,而是彼此交叉的,如臨時組織的捕魚行會,又具職業性、技術性。

行會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單位,它制定了自己的規章制度,其中相當一部分是行會道德准則。主要有:

1.保證產品質,反對弄虛作假。這是行會的道德義務、社會責任和職業榮譽所在。在中世紀,手工勞動不是卑賤的標志,它受到社會的高度尊重,尤其是技術上有創造發明更是如此。這種榮譽是以其向社會提供誠實的勞動博得的。如「硝皮匠、桶匠和鞋匠所製作的東西,必須是『公正』的;手藝工人用的木料、皮革和線,必須是『實在』的;烤的麵包必須『公道』,等等。」(《互助論》第176頁)手工業者都「對貨物質量負責」,「都抱有不賣次貨的雄心」(同上書,第177頁)。因為一旦出現「技術上的缺點和摻假行為」,就會「破壞公眾的信譽」(詹生:《德國民族史》第1卷,第315頁),損害行會利益。

2.會友間平等、民主,以「兄弟姐妹相稱」。如船員行會規定,「所有船上的人,窮人和富人,船主和船員,以及船長和水手,在他們的相互關繫上都承認彼此是平等的」(《互助論》第158頁),是「為了共同的事業」而聯合起來的。若有爭執,都必須交由裁判處理。必須把罰款與資財在上岸時交給海港裁判長去分給窮人。其他人都無權處理。特別是一年一度的聚餐之日,大家都坐在一張桌子上分享同樣的食物;就是行會收容所的人,也與富人同桌用餐。

行會內部實行民主。如在德國有些地方,同一行業的手工業工人「每年要集會一次討論與他們的行業、學徒年限、游歷年數和工資等有關問題;1572年,漢撤同盟的各個城市正式承認各行業有定期召集會議和作出決議之權,只要這些決議不違反城市關於貨物質量的法令。據說,麵包師、鑄造師、五金匠、製革匠、刀劍匠和桶匠都舉行這樣的大會,象漢撒同盟一樣,這些大會是帶有一部分國際性的。(參見《漢撒同盟史錄》(1886)第121頁)另一方面,行會對它的成員也有嚴格的監督,並任命監督來擔任這一工作。

3.互助友愛,「相待如手足」。如法蘭西埃爾市友誼會「誠心宣誓」:在一切有益和忠實的事務中「象兄弟般互相幫助」的條文。義大利韋羅斯市在1303年制定的畫家行會規章(有學者認為是最古老的行會規章)規定,會友間負有互相幫助、善待他人的道德義務:「凡有需要,都給予兄弟般的幫助」;「對路過本城的外地人要殷勤招待,這樣就可獲得你所要知道的消息」;「對病弱人要給予安慰」([英」(( 19世紀》1590年11月號和1892年8月號)。早期丹麥克努的一個行會規章也規定了類似的責任:如果一個會友的房子被燒了,或船遭了難,或在朝香途中遭遇了不幸,那麼會友們必須幫助他;若一個會友患了重病,就必須有兩個會友護理他,直至脫離危險;他若死了,會友們就必須把他送到教堂的墓地去埋葬,如需要,還要撫養他的子女,其寡妻則往往成為行會的一個姐妹(參見坷伏德?安切爾:《論丹麥古代行會的慶典及其衰落》哥本哈根,1785年。)

會友之間還有互相幫助解決同行會以外的人爭執問題的義務。在這種爭執中,一個會友無論好壞,不管是別人誣告他還是他真的侵害了他人,只要不是暗地裡侵害別人,即使在光天化日之下報仇或因口角殺人,也必須幫助他和平解決間題。如果受害人的親友要立刻報復,「會友們就給他一匹馬,或者給他一條船、一雙槳、一把刀和一塊打火的鋼,讓他及時逃走。如果他留在城裡,便有12個會友跟隨在身邊保護他」(((互助論》第159一160頁)。如果法庭認為他有罪要處以賠款,會友們也不會讓他因交不出賠款而完全破產或者變為奴隸,大夥會湊錢為他交付賠款。

4.彼此諒解,拋棄舊怨。會友間雖免不了會發生爭吵,但這種爭吵不得演化為仇恨,要「忘掉可能產生的仇恨,並且以麵包和鹽發誓,決不以錯誤的精神看待這種仇恨。"(費查:《法蘭克福檔案》第2卷,第245頁)即使有成員確實在言語或行動上侵害了別人,受害者本人和他的親友也都不得進行報復。「他可提出申訴,而加害人將按照推舉為裁判人的12位法官所宣布的裁決進行賠償。如果加害人或被害人經三次警告後仍不服從裁判人的裁決,那麼他將被當作一個壞人和發偽誓的人而驅逐出會。」(《法蘭西國王救令匯編》第12卷,第562頁)船員臨時行會則由大家選出的一位裁判長和四位裁判作自己的法官判決爭端。航行結束,他們便辭去此職;若有人認為判決不得當,「受了委屈.可以向陸地上的裁判長提出申訴,請他在日落以前秉公裁判。」(((法蘭克福檔案》第2卷,第245頁)

5.誠實守信。每個人都應忠實於他的盟友;「無論何人不得拿走他們當中任何一個人的任何一樣東西,或者向他索取財物。」如果發現他有過失,就應按照自己認為是正當的行為對他「進行幫助和提出忠告」(呂謝爾:《法國的城市》,第45一46頁)。但是,一個會友對會友或其他人失信時,就會「被驅逐出會」,被大家看作沒有價值的人(《互助論》第160頁),在商業活動時也要遵守這個准則。

6.敬業樂業,保守技術秘密。行會「每一個人必須對他的工作感到愉快"(詹生:《德國民族史》第1卷,弟343頁),都要熱愛自己的行業。而行會對手工技術也有嚴格的要求。為了掌握技術訣竅,徒弟一般必須「經過七年學徒期間,並且以一件成活證明了自己的知識和能力之後」,才可成為「師傅」(《互助論》第176一177頁)。許多手工行業是「秘密行業」或「秘傳行業」;不向外人公開技術秘密或技術訣竅,是有關成員應盡的「忠實的義務」。

7.商人行會的特殊准則。最早的行會是正當的,非法的暴利是被禁止的。城市中來自海上的商品必須由商人和海員「立誓說明貨物的最初成本和運費,然後便由該市的市長和兩個老成持重的人訂定貨物的售價,……而不由賣者或買者來確定價格」(((互助論》第169頁)。本地生產的手工業品必須由懂得該產品用多少技巧和勞動的人進行定價,出賣的貨物質量也必須是合格的。為防止貨物和錢財遭到搶劫、封建領主截留和外來人在貿易中發生血族爭斗被殺害,市場受到所有血族特別護衛。當時,市場和教堂一樣神聖,既「不允許攜帶武器」進去,也不準在其中「復仇斗毆」。為保持正常的秩序,「買者與賣者中間如果發生了爭吵」,必須到市場的保護者那裡去「請求裁判」(((互助論》第174頁)。

港口行會或治安行會,它們與商業的需要有密切聯系。商人行會或國際貿易者協會在12世紀、13世紀非常興盛,它除與其他行會有共同的准則外,還形成了一些特殊的准則。一是買賣商品必須通過市場。在食品和其他煤、木材等必需品未到達市場之前便去購買,或者按別人不能獲得的特殊優厚條件購買,這種「先買權是完全禁止的。每一種東西都必須送到市場上供大家購買」(格拉米:《13一巧世紀符次堡城的制度史和行政史》(1882)第3峨頁)。如一條運煤船到達城市後,在頭八天中只能零售,每一家人都有權購買一定數量的煤。二是價格公道,禁止非法利潤。市場在敲鍾收市以後,或者某種貨物在規定的銷售任務完成後,零售商方可購買那些剩餘的東西。但他的利潤也只能是法定的。

以上這些道德准則,體現了行會寶貴的職業精神,它使行會成員既重視集體經驗,繼承前輩的技術傳統,又發揮個人的積極性,進行自由、自主的創造。中世紀的教堂或公共大廈等宏偉的建築物不是千萬個建築者按照一個人的想像力的支配、大家聽命完成的個人傑作,而是該行會手工業者集體智慧與每個參與者獨創相結合的產物。可以說,歐洲今天的藝術與科學技術,是和中世紀行會職業精神指導下所取得的成就分不開的。高聳入雲、華麗雄偉的大教堂庄嚴肅穆的氣派,使後人望塵莫及;堅固厚實的碉樓和城門,也表現出想像力之豐富大膽,表明中世紀的藝術達到了完美的境地。貴金屬的鐫雕、鑄造技術,鐵的精煉等也都是當時各種技藝行會的創造,它為後來機械學中的新原理的發現作了准備,奠定了力學和物理學的基礎,也鋪平了機械發明的道路。

⑨ 英國工廠手工業時期政治經濟文化

十六世紀至十七世紀初期的英國

16世紀英國手工工場的發展16世紀前,英國工業並不發達。以毛紡織業而論,英國人自己只能製造少量
粗呢,每年以大量羊毛原料輸往佛蘭德爾。但到了16世紀,毛織品輸出激增,羊老輸出則大減。1354年,英國
輸出羊毛三萬二千袋,呢絨五千匹;到1547年,羊毛輸出就只有五千袋,呢絨則增加為十二萬二千匹。毛織品
的生產在英國的東部和西南部最為發達,很多地方成了制呢業的中心,如諾福克郡的諾里季,林肯郡的波士頓
和西南部的埃克塞特等。英國的呢絨逐漸在歐洲市場上占居首要地位,毛紡織業成了英國的「民族工業」。
毛紡織業興起之初,其生產組織在城市是行會作坊,在農村是家庭手工業。農村中沒有行會的控制,手工
業者的分化比較迅速。商業資本家挾其金融優勢,插手其中。他們突破封建行會的限制,以各種方式控制分散
的生產者,開始建立資本主義式的手工工場。初起的毛紡織業手工工場一般採取分散的方式,但是大規模的、
集中的手工工場也已出現。倫敦西部紐伯里有一個名叫約翰·溫徹康布的紡織業商,在16世紀初就擁有一個一
千人的手工工場,其中有男女織工、紡工和助手六百人,梳毛、理毛工人二百五十人,修整工五十人,染工四
十人,研工二十人。個體的小生產者經受不住手工工場的競爭,逐漸淘汰,變為僱工。他們在1539年的一份請
願書中寫道:「富有的呢絨商在他們的家裡擁有織機,同時有織工和揉搓工按日工作。正由於此,我們這些在
自己家中做工的請願者,包括婦女和兒童,時常失去收入。……但是,我們這些貧苦的臣民為了避免失業和得
到收入,只有被迫接受呢絨商所規定的工作。」
采礦業發展也很快。銅、鐵、鉛、錫等礦石的冶煉,需要大量燃料。這時森林已經砍伐殆盡,煤的使用越
來越得到推廣。於是採煤業的規模擴大了,中心是諾森伯蘭的紐卡斯爾。造船業也因海外活動的刺激而迅速發
展。重要港口往往是造船的中心。其餘如造紙、釀酒、玻璃、肥皂、火葯等業也都有發展。有些部門是新興的
製造業,生產過程比較復雜,一開始就採取資本主義手工工場的經營方式。
海外貿易在手工亞發展中,出現以專門生產某種商品而著稱的中心,如諾丁昂生產襪子和花邊,伯明翰
和設菲爾德生產鎖、刀和其它鐵製品,倫敦生產肥皂和玻璃,如是等等。各生產中心輸出頻繁,國內市場大為
發展,倫敦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對外貿易過去為外商所控制,威尼斯和漢薩同盟的商人分別操縱英國對東方
國家和北歐諸國的貿易。到了16世紀,全部對外貿易都已由本國商人經營。商人從國王獲得特許,組織貿易公
司,專營海外某一地區的商業。1554年,莫斯科公司成立,專營范圍由俄國擴展到中亞和波斯。繼之而起的,
有1579年成立的伊士特蘭公司,經營波羅的海沿岸的貿易;1581年成立的勒凡特公司,經營地中海東岸的貿易
;1588年成立的幾內亞公司,專門由非洲輸出黃金和向美洲販運黑奴。最重要和最富有的是1600年成立的東印
度公司。它獨占從好望角直到東方一切國家的貿易,後來還享有對殖民地軍事和政治的全權。貿易公司是英國
向海外擴張殖民勢力的工具。
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初期,商業是和海盜、走私、掠奪、奴隸販賣聯系在一起的。英國利用貿易活動,在海
外建立最初的殖民地。1584年,伊麗莎白女王的寵臣賴雷在北美建立弗吉尼亞殖民地,奪取西印度的巴貝道斯
島。1613年,英國在印度西海岸佔領重要據點蘇拉特城。商人從海外的經營和掠奪中積累大量的財富。他們把
這些血污的財富轉化為資本,投入各種手工工場企業。
圈地運動另一個原始積累的手段是圈地運動。由於羊毛紡織業迅速發展,對羊毛的需求大為增加,羊毛
的價格不斷上漲。養羊所需要的勞動力遠較耕種土地為少,牧羊人的工資又最低,因此養羊業獲利特豐,十英
畝的牧場收益超過二十英畝的耕地。許多逐利的地主貴族,利用暴力、退佃等方法,把農民從土地上趕走,侵
占公用地,然後用柵欄或籬笆把大片土地圈圍起來做牧場。這便是英國歷史上所稱的圈地運動。
圈地運動首先從與市場聯系最密的東南部農村開始。地主最初圈佔森林、荒地、牧場、池沼等公地,後來
擴及小農的租地以及公簿持有農的定期的、終身的乃至世襲的租地。地主把強占來的土地改為牧場,僱傭少數
牧羊人看管數以千計的羊群。有時則出租給租地農業家,利用工資低廉的僱工耕種。法蘭西斯·培根在所著《
亨利七世傳》中說:「在當時(1489年),圈地更加習見了。前此非有多數人及其家族即不能施肥的耕地,都
轉化為容易由少數牧人來照管的牧場了;前此為大部分小農生活所賴的有期租地、終身租地及年換租地,都轉
化為領主的所有地了。」
16世紀中,因打擊教廷勢力而進行的宗教改革與隨之而來的對寺院土地的沒收,也加速了剝奪農民土地的
過程。「教會的地產,則大部分贈給那些貪得無厭的國王寵臣,或照開玩笑的價格,賣給那些投機的租地農業
家和市民」。「這班人,驅逐了世襲的舊租戶,合並了他們耕作的土地。」[1]
圈地運動的重要後果是地主和農業租地家增加了土地和貨幣收入,大批農民則流離失所,成為一無所有的
「自由」人,因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勞動力作為商品來出賣。這樣,就為資本主義生產提供了必要的條件。正如
馬克思所說:「創造資本關系的過程,不外就是勞動者與其勞動條件所有權分離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把社
會的生活資料及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他方就把直接生產者轉化為工資勞動者。」[2]
被剝奪生產資料的不幸農民,並不能立即變為工業部門或農村中的僱傭勞動者。他們到處流浪,掙扎在飢
餓線上。托馬斯·莫爾在《烏托邦》一書中寫道:「他們受盡折磨,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家業……顛沛流離,和
他們居住的鄉園分手……等到他們在流浪生活中把賣來的錢花得一干二凈,他們就只有盜竊、受絞刑的處分,
否則就是挨家沿戶討飯了。」莫爾憤慨斥責圈地牟利的現象,說「綿羊本來是那末馴服,……現在變成很貪婪
、很兇蠻,甚至要把人吃掉。」這種原始積累的過程帶有強烈的暴力性質,是對於農民財產所有權和人身權極
狂暴的侵奪。
迫害失地流浪者的血腥立法大批農民的破產和流浪,使統治階級面臨新的問題。他們擔心失去稅源和兵
源,害怕統治秩序受到影響。都鐸王朝曾經對圈地採取稍加限制的辦法。亨利七世於1489年頒布法令,禁止將
面積在二十英畝以上的農庄圈為牧場。1515年,亨利八世(1509-1547年)限令把改為牧場的耕地在一年內復原
;1533年,又下令限制一個牧主的羊群不得超過二千頭。但所有這些法令都等於具文,政府對違背法令的資產
階級和新貴族從來沒有繩之以法。而在另一方面,從16世紀30年代起,都鐸王朝卻制定一系列令到法隨的法令
,迫害破產農民,用暴力禁止農民流浪。1530年,法令規定除年老和缺乏勞動能力者給予乞食特許狀外,凡身
體強健的流浪乞食者,一律逮捕,系於馬車後部,鞭打至於流血為止,然後迫令立志願勞動誓言,遣送回籍。
1536年,亨利八世重申前令,並規定凡第二次違令被捕者,鞭打之外,把耳朵割去一半;三度犯法者,判處死
刑。1547年,愛德華六世即位,迫害流浪農民的法令更加嚴峻。凡拒絕勞動的人,一經告發,就判處為告發者
的奴隸,主人有權用鞭子或鎖鏈強迫他從事各種勞動。凡奴隸逃亡逾十四天者就判為終身奴隸,並在額上或背
上打「S」字母的烙印[3],主人可以隨意把他出賣、贈送或轉讓。三次逃亡的奴隸以叛逆論罪處死。馬克思
指出,這些法令是「懲治浪人的血腥的法律」。[4]
羅伯特·凱特起義圈地運動陷英國農民於極端悲慘的境地。被驅逐的農民完全破產,仍然留在土地上的
也受著更為沉重的剝削。與統治者加強榨取和血腥迫害的同時,英國的農民運動風起雲涌。1536-1537年,林肯
郡和約克郡爆發了農民起義。此後農民反抗連續不斷,其中以爆發於諾福克郡的起義影響最大。1549年6月,諾
福克郡一個小鎮的農民拆毀地主圈地的柵欄,起義從此開始,迅即波及全郡。農民構成起義的主要隊伍,以小
貴族羅伯特·凱特兄弟二人為領導,直搗諾福克郡的首府諾里季。7月初,他們駐扎城外一個名叫摩斯荷爾德的
叢林中,城內的貧民又和他們聯合,起義隊伍迅速發展到兩萬人。他們擬訂一個包括二十九條的綱領,准備向
國王提出。綱領要求停止圈地和恢復農民使用公有地的權利,減低地租,廢除庄園法庭和消滅農奴制殘余。這
個溫和的綱領,顯然不能滿足廣大農民和城市貧民的要求。起義的貧苦階層在另一個文件里大聲疾呼說:「我
們要拆毀柵欄,填平溝渠,讓每個人都有使用公共牧場的機會。……我們希望自由、平等和同樣使用一切物品
。」英王愛德華六世派人帶來大赦令,但他們拒絕接受。他們說:「我們是無辜的人,正直的人,用不著任何
人來赦罪。」7月22日,起義者攻下了諾里季城。
政府派瓦維克伯爵率領一萬五千名僱傭軍鎮壓起義。起義軍由於內部分裂,又不善於和正規軍作戰,經過
兩天的激戰後,於8月27日在杜辛德爾戰役中被擊敗。農民力戰至死者達三千五百人。凱特兄弟被俘後犧牲,起
義者被處死刑的在三百人以上。
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它仍具有重要意義。農民以革命的方式維護自己的土地權利,給封建統治階級以
沉重的打擊,使諾福克一帶保存了許多自耕農,成為後來17世紀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國會軍的主力。

第二節都鐸王朝的專制政治和對外政策
16世紀前期專制政治的加強都鐸王朝統治時期(1485-1603年),英國王權空前強化。舊的封建貴族在紅
白玫瑰戰爭中已經大大削弱了,亨利七世又繼續打擊他們的殘余勢力。他解散封建貴族的家臣,平毀他們的堡
壘,並且設立「星宮法庭」,懲治不馴順的貴族。
都鐸王朝實行國王的專制統治。亨利七世親攬政權,排斥貴族參與重要政務,有所諮詢則問之左右親信。
1540年,樞密院正式成立,由大臣組成,聽命於國王。國王遇事裁斷,不一定徵求或採納樞密院的意見。在地
方政府方面,治安法官有司法、行政、征稅和管理商業的廣泛權力,受樞密院的嚴密指導和監督。
都鐸王朝的專制統治首先依靠新貴族。其中一部分是忠於國王的高官顯吏,從國王手中獲得舊封建貴族被
沒收的土地;一部分是稱為鄉紳的中小貴族,在經濟利益上已經多半和資本主義的發展密切聯系,國王從他們
中間選任各地的治安法官。都鐸王朝的另一支柱是新興的城市資產階級,包括手工工場主、大商人和銀行高利
貸者。都鐸王朝一貫執行重商主義政策,保護和獎勵工商業和航海業,藉以增強國力。亨利七世對百噸以上船
只的建造,每噸給予五先令的津貼。
國王與新貴族和資產階級的聯盟,具體表現在國王與國會的關繫上。都鐸王朝的君主專制制度和法國、西
班牙不同,不僅沒有停止國會的活動,反而在某種程度上加強了它的作用。在都鐸王朝統治的大部分時期,國
會和國王沆瀣一氣。國王有事需要國會時就召集國會,國會也馴順地遵循國王的意旨,通過一切對國王和新貴
族及資產階級兩利的法案。國王對於國會既不存戒俱,也就不必加以限制,因而國會的活動反而有所擴大。在
當時,國會是國王的御用工具,國會活動的擴大猶如為王權增添羽翼。到了17世紀國會與王權對抗的時期,過
去通過各種法案的活動才被國會援為先例,作為資產階級擴充政治權利的法理依據。
英國的宗教改革英國的宗教改革是由國王自上而下推行的。改革的表面起因是教皇遲不批准亨利八世離
棄其後西班牙公主的離婚請求。實際上則是因為王權對教廷特權已不能容忍;新貴族和資產階級要求奪取教會
財富;日益增長的民族意識又不容一個遠在羅馬的權力決定英國國內的宗教。1533年,亨利八世和羅馬教廷決
裂,下令禁止英國教會向教廷繳

閱讀全文

與英國手工業行會有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的葯店不賣葯為什麼 瀏覽:221
印尼地震對人有什麼影響 瀏覽:618
印度女人來月經都怎麼辦 瀏覽:319
義大利語很棒怎麼發音 瀏覽:272
印度海關哪裡有 瀏覽:590
義大利cb是什麼牌子好 瀏覽:464
打兩針疫苗回中國還要隔離多久 瀏覽:771
英國功放音樂革命怎麼樣 瀏覽:232
中國人在韓國如何發展 瀏覽:817
伊朗藏紅花怎麼服用 瀏覽:216
印度薯角怎麼吃 瀏覽:336
中國新冠疫苗什麼時候有 瀏覽:986
義大利的錫紙焗鰻魚怎麼做 瀏覽:260
中國哪個地方口腔好做 瀏覽:860
伊朗克爾曼省巴姆市什麼氣候 瀏覽:624
手機怎麼沒有中國移動 瀏覽:893
青蛇和中國醫生哪個好看 瀏覽:461
羅馬時代中國什麼時候 瀏覽:812
印尼是世界最大的什麼出口國 瀏覽:158
伊朗現在做什麼好 瀏覽: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