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內閣人數多少

英國內閣人數多少

發布時間:2022-10-07 10:50:32

1. 英國內閣是什麼機關

內閣是政府的核心機關,內閣成員必須有英國議會下院成員擔任,人數大約只有20人,但均擔任內閣各部大臣,主管英國內政外交,是英國政策的實際制定機構,而英國政府不僅包括內閣,更包括大量的公務員,是一個龐大的機構,是英國政策的實際執行機構,我們所說的政府對議會負責,其實是指內閣對議會負責,而不是整個政府體系。

2. 英國新內閣成員名單出爐,能否帶領英國走出困境

我認為英國新內閣並不能夠帶領英國走出困境。

雖然英國新內閣名單出爐之後,很多人對於英國的新內閣班底有了非常高的期待,但是我卻認為英國政壇依舊處於換湯不換葯的狀態,如果不能夠發自內心為民眾進行著想,那麼這樣的行為必然會損害很多的英國老百姓里。

一、英國新內閣不能夠帶領英國走出困境。

英國民眾之所以如此迫切,期待新內閣成員就是因為英國現在的情況已經越來越嚴重。如果不想辦法解決經濟以及能源供應問題,那麼英國未來就有可能會淪為二流國家,這是很多英國民眾不能夠接受的事情,只不過令人感到遺憾的就是,英國的新內閣不能夠帶領英國走出困境。

3. 在英國,內閣就是政府嗎內閣成員一般有多少

英文Cabinet的譯名。原意為「內室」或「密議室」。某些國家最高國家行政機關—中央政府的名稱。在內閣制的資本主義國家,內閣是由議會中佔多數席位的某個政黨單獨組成,或由議會中構成多數席位的幾個政黨聯合組成,由國家元首任命。內閣最初始於英國,有英王的樞密院外交委員會演變而來,十七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在英王威廉三世時,樞密院與外交委員會已有內閣之稱。1717年以前,內閣會議習慣上由英王主持,1717年之後,當時英王喬治一世由於不懂英語而不再主持內閣會議,於是內閣會議改由一名大臣主持,這樣就產生了首相職務,並形成了英王不得參加內閣會議的慣例。這實際上是反映了英國資產階級在革命後對英王權力逐步限制和削弱。一般認為,正規的內閣制始於英國1721年成立的以羅伯特沃波爾(1676—1745)為首的內閣。但直到1900年,英國議會的布告中才第一次出現內閣一詞,1937年通過的《國王大臣法》,內閣這一名稱才正式有了法律依據。以後,內閣這一形式,為許多資本主義國家所採用,成為這些國家的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內閣首相(總理)就是政府首腦。一般來說,所有政府大臣(部長)都是內閣閣員。但在英國,內閣是政府的領導核心,通常由外交、財政、國防、內政以及大法官等主要政府大臣組成,並不包括所有的政府大臣。參加內閣的大臣稱為閣員大臣,其餘的政府大臣則稱為非閣員大臣。
內閣在各種不同情況下,各國公眾也常賦予它們以不同的名稱,如英國首相在內閣會議前,與親信或有資望的閣員,討論重大方針政策,取得一致意見,以便向內閣會議提出。這種內閣中的「內閣」被稱為「內內閣」或「小內閣」。在沃爾波爾執政時期就已出現過這?quot;小內閣;1956年,英國首相R.A.艾登(1897~1977)為了應付蘇伊士運河事件,和財政大臣、外交大臣、海軍大臣也組織過這種「內內閣」。還有一種內閣,人們稱之為專家內閣,又叫「人才內閣」。它由不代表黨派的專家擔任部分閣員組成,往往是在資本主義國家遇到政治、經濟危機,組織政黨內閣有困難的時候,讓一些財政學家、經濟學家等參加內閣、擔任部長,企圖以此渡過危機。和這種情況相類似的還有「事務內閣」,它不是以政黨為基礎,而是以個人才能和地位等條件為基礎,由國家元首指定人員組成。閣員包括無黨派人士、專家,也包括不以黨派關系參加內閣的政黨成員。這也是資本主義國家為應付政治和經濟危機,在組閣困難時而採取的一種內閣形式。還有一種經常出現的名稱,叫「過渡內閣」,又稱「看守內閣」,這是資本主義國家議會對內閣通過不信任案後、新內閣未產生前暫時維持日常工作的內閣。

4. 英國內閣多少人

英國:

英國是發達國家中較早實行大部門體制的國家。20世紀60年代後期,英國開始在內閣中組建被稱為「超級部(giantdepartment)」的大部門,擴大業務管轄范圍,將多種內容和有聯系的事務交由其管理。如1964年將原有的國防部、海軍部、陸軍部和空軍部合並為新的國防部,1968年外交部和聯邦事務部合並為外交和聯邦事務部,社會安全部和衛生部重組為衛生和社會安全部,1970年住房和地方政府部、公共建築與工程部、運輸部合並為環境事務部,貿易部和技術部合並為貿易與工業部,海外發展部並入外交與聯邦事務部。

經過歷屆內閣的不斷調整,到本屆布朗內閣,核心機構共設置19個。具有代表性的「超級部」主要包括文化、信息與體育部,商務、企業與規制改革部,環境、食品與農村事務部等。其中的商務、企業與規制改革部整合了過去的貿易與工業部的全部職能以及內閣辦公室的部分職能,全面負責企業與商務關系、地區發展、市場公平、能源政策以及經濟規制管理與改革事務等。

5. 英國的責任內閣制具體是怎麼產生的

責任內閣制一、英國內閣的基本情況 cabinet of Britain 英國實行責任內閣制,但政府與內閣是兩個概念。政府是全體大臣、國務大臣、各部政務次官、執政黨督導員和王室官員的總稱,而內閣只是政府的一部分,但內閣是英國政府的核心機構。1、沿革 英國內閣由英國樞密院外交委員會發展而來。17世紀初,由於樞密院人數眾多,英王常在王宮的內室召集外交委員會的部分親信討論決定重大事務。17世紀後期,外交委員會便有「內閣」之別稱,並逐漸代替樞密院,成為實際最高行政機關。它由英王主持,並對英王負責。1688年「光榮革命」後,威廉三世時期,內閣改由下院多數黨組成,並開始轉向對議會負責。1714年德意志漢諾威選侯喬治一世繼承英國王位。他不懂英語,自1718年後就不再參加內閣會議,而指定下院多數黨領袖R.沃波爾主持。從此,國王不參加內閣會議,而由下院多數黨領袖主持內閣便成為慣例。1742年輝格黨發生內訌,沃波爾內閣因失去議會支持而集體辭職,由此開創了組閣政黨必須在議會中佔多數並集體負責的先例。1783年,托利黨人W.皮特(小)出任首相,次年因得不到下院支持而提請國王解散下院,並提前大選,選舉中托利黨獲勝繼續組閣,這一作法也成為慣例。到19世紀中期,英國的責任內閣制在憲政實踐中,通過憲法慣例的積累逐步完備並最終形成。2、組成 按照慣例,議會大選後,即由英王召見多數黨領袖,任命其為首相並授權組閣。該黨領袖與本黨其他領導人會商後,從本黨議員中提出閣員名單,請英王任命。根據1937年《國王大臣法》規定:大臣分閣員大臣和非閣員大臣。參加內閣的閣員大臣只是政府中的部分大臣,閣員人數由首相確定,組成人數經常變動。1939年前基本上全體大臣都參加內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內閣人數一般在20人左右。參加內閣的除首相外,通常有外交、國防、財政、內政等重要部門的大臣,不擔負某一具體部門首長的大法官、樞密院院長、掌璽大臣,主管地區事務的蘇格蘭事務大臣、威爾士事務大臣、北愛爾蘭事務大臣。內閣會議之前,首相有時就重要政策方針先召集少數親近大臣開會討論,稱小內閣或內內閣。3、職權 主要包括:對提交議會的政策作出最後決定;按照議會規定的政策行使最高行政權力;協調和確定政府各部的職權。此外,在國家處於緊急狀態時,有權採取緊急行動。內閣職權主要根據慣例行使,范圍十分廣泛,一切重要的內外政策均由它制定和執行,軍隊、警察、監獄等國家機器受它直接指揮和控制,議會和英王也受它的操縱和支配。4、組織和活動 下設各種常設委員會和臨時委員會。除個別委員會外,其組成和職權范圍均系機密,該屆任期內不得泄露。辦事機構設辦公廳,主管安排議事日程,溝通內閣與政府各部等重要的內部行政事務。內閣會議由首相隨時召集,議會會期內一般每周開會1~2次。會議內容保密,會上討論不作記錄,也從不進行表決,最後由首相按自己的觀點把意見加以歸納即成決定。內閣成員對政府政策和行動負連帶責任。不論閣員是否存在意見分歧,對外必須保持一致。但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嚴守機密」和「保持一致」這兩個慣例,曾在歐洲共同體等問題上被打破,其約束力已明顯減弱。二、責任內閣制特點 1、 內閣與下院互相牽制、抗衡和監督。① 質詢② 辯論③ 批准立法④ 倒閣解散下院是內閣控制議會最有力的手段,決定一經作出,下院只得服從,不能拒絕。2、 決策權既集中、又分散。3、 集體負責制與個人負責制相結合。4、 重視政策、財政等方面的協調和調解。三、內閣的作用 1. 決策作用2. 立法作用3. 對政府的政策進行監督4. 作為政黨的領導第四節 穩定的兩黨制一、英國兩黨制概況 兩黨制最早產生於英國。早在1688年光榮革命前,英國議會內部就存在兩大政治派別,即輝格黨和托利黨。1694年,開始實行由輝格黨執政的第一個政黨內閣。18世紀60年代以前,主要由輝格黨執政,60年代之後,則主要由托利黨執政。在18世紀的前半葉逐漸形成了由議會下院佔多數席位的政黨組閣的制度。工業革命後,輝格黨演變為自由黨,托利黨演變為保守黨。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選舉法頒布後,兩大黨輪流執政的制度正式確立。兩大資產階級政黨通過議會競選爭奪執政地位,在議會競選中獲得議會多數席位的政黨組織內閣,成為執政黨;而獲得議會次多數席位的政黨就成為法定的反對黨,對政府起某種監督和牽製作用。在每次議會大選後,如果兩大政黨在議會中所擁有的席位發生相反的變化,執政黨和反對黨就互易其位。這樣就形成了一黨在朝,一黨在野,輪流執政的格局。20世紀後工黨興起並取代自由黨,與保守黨形成兩大黨。二、兩黨制長期穩定的原因 1. 保守主義的重要影響。2. 兩黨制的歷史傳統排除了兩黨或多黨合作的聯合政府。3. 現行的選舉制度有利於兩黨制。英國現行的是簡單多數制,4. 英國內左、右派勢力都承認兩大政黨的政府的合法性。三、兩黨制的特點 1. 兩黨制導致穩定而有效的政府。2. 中央權力高度集中。3. 兩黨制有其明顯的階級基礎。4. 政策與立法的趨同現象是英國兩黨制的又一顯著特點。5. 政黨活動的連續性。6. 兩黨戰後的一致性政策具有一定的政治基礎,這是英國社會中的一個獨特現象。四、反對黨的作用 1. 它是對政府權力的一種有效制衡和監督。2. 在選民要求改變政策時,反對黨便可接過政府的責任。3. 在下院的某些實際事務上與政府進行合作。4. 反對黨的存在本身表明了英國憲法中的自由原則。

6. 英國的內閣首相一般要從自己黨內選多少人組建內閣

內閣成員由20個人左右,當然不一定非要是自己的政黨。現在英國是一個聯合政府,由保守黨和自由民主黨共同組建內閣,成員分別來自兩個黨。首相是政府首腦,作出的決定影響整個國家,對議會負責是指對上下議院的全部議員負責,不可能只對自己黨內的人負責。

7. 簡述英國市長-內閣制

市長-內閣制(a directly elected mayor with a cabinet)。在這種體制下,地方議會的執行機關由市長和內閣組成:市長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由市長從議會中任命的兩名或兩名以上的議員組成內閣。市長-內閣制執行機關的成員人數不得超過10人。這種體制下的地方議會應由直接選出的市長、議會主席和議員組成。——(《比較地方政府與制度》任進·著)

8. 英國內閣有多少大臣

英國內閣組成如下:

總理

副總理

首席財政部長

樞密院大臣

首席部長兼下議院領袖

出納員

外交和聯邦事務大臣

首席財政部長

內政大臣

國防部長

商業、創新和技能部長

就業和養老金部長

司法部長兼首席大法官

教育部長和婦女事務部長

社區和地方政府部長

衛生部長

環境、食品和農村事務部長

國際發展部長

蘇格蘭部長

能源和氣候變化部長

交通部長

文化、媒體和體育部長兼平等部長

北愛爾蘭事務大臣

威爾士事務大臣

上議院領袖兼蘭開斯特公爵大臣

閱讀全文

與英國內閣人數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的網購什麼時候開始的 瀏覽:203
義大利的葯店不賣葯為什麼 瀏覽:221
印尼地震對人有什麼影響 瀏覽:618
印度女人來月經都怎麼辦 瀏覽:319
義大利語很棒怎麼發音 瀏覽:272
印度海關哪裡有 瀏覽:592
義大利cb是什麼牌子好 瀏覽:464
打兩針疫苗回中國還要隔離多久 瀏覽:773
英國功放音樂革命怎麼樣 瀏覽:232
中國人在韓國如何發展 瀏覽:817
伊朗藏紅花怎麼服用 瀏覽:216
印度薯角怎麼吃 瀏覽:336
中國新冠疫苗什麼時候有 瀏覽:987
義大利的錫紙焗鰻魚怎麼做 瀏覽:260
中國哪個地方口腔好做 瀏覽:860
伊朗克爾曼省巴姆市什麼氣候 瀏覽:625
手機怎麼沒有中國移動 瀏覽:893
青蛇和中國醫生哪個好看 瀏覽:461
羅馬時代中國什麼時候 瀏覽:812
印尼是世界最大的什麼出口國 瀏覽: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