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帕默斯頓怎麼當上英國首相的

帕默斯頓怎麼當上英國首相的

發布時間:2022-10-07 17:40:24

❶ 帕默斯頓的主要功績

為了與俄國爭霸,他主張維持奧斯曼帝國的完整,挑起克里木戰爭。他視法國為英國在希臘、埃及、伊比利亞半島和地中海的主要競爭者;贊成薩伏伊王朝統一義大利,以便對付法國。在普奧對丹麥戰爭中,他支持普魯士,指望它壯大成為法、俄的勁敵,以維持歐洲均勢。在遠東,他發動兩次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幫助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革命。並殘酷鎮壓印度民族大起義。插手美國內戰,支持南方奴隸主,因遭英國工人反對,才未敢出兵干涉。
一八三七年,年僅十八歲的肯特郡主維多利亞登基為英國女王,直到她在一九○一年逝世。維多利亞女王在位的六十多年當中,英國控制全球海權,主宰世界貿易,其廣闊的殖民地遍布各大洲,「日不落帝國」儼然「可以與世界抗衡」。在維多利亞時期,英國涌現出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麥克斯韋,莎士比亞以來最傑出的文學家狄更斯,自由主義政策的先鋒格萊斯頓和大名鼎鼎的外交家帕默斯頓,可謂人才濟濟。帕默斯頓這個名字中國人可能有些陌生,不過很多中國人都知道他的那句名言:「大英帝國既沒有永恆的盟友,也沒有永恆的仇敵,只有永恆的利益。」在十九世紀中葉 的歐洲,帕默斯頓勛爵可以說是無人不曉。此公於一八三○年首次出任英國外交大臣, 先後擔任外相長達十六年之久;又在一八五五年和一八五九年兩次出任英國首相,直 到他於一八六五年去世。在這三十五年當中,維多利亞帝國的對外政策深受帕默斯頓 的左右。其謀略之深遠、手法之高妙、算度之精密,縱觀幾百年來世界外交史,除了中國大外交家周恩來,再無人能與之相提並論。

❷ 請問英國在的歷屆首相有哪些

歷任首相列表
表例 輝格黨
英國首相 入職 去職 所屬黨派
羅伯特·沃波爾(或稱華波爾)爵士
1742年起成為奧爾福德(Orford)伯爵 1721年4月4日 (1730年5月15日) 1742年2月11日 輝格黨
威爾明頓伯爵 1742年2月16日 1743年7月2日 輝格黨
亨利·佩爾漢姆 1743年8月27日 1754年3月7日 輝格黨
紐卡斯爾公爵 1754年3月16日 1756年11月16日 輝格黨
德文郡公爵 1756年11月16日 1757年6月25日 輝格黨
紐卡斯爾公爵 1757年7月2日 1762年5月26日 輝格黨
比特伯爵 1762年5月26日 1763年4月16日 托利黨
喬治·格林維爾 1763年4月16日 1765年7月13日 輝格黨
白金漢侯爵 1765年7月13日 1766年7月30日 輝格黨
查塔姆伯爵(老皮特) 1766年7月30日 1768年10月14日 輝格黨
格拉夫頓公爵 1768年10月14日 1770年1月28日 輝格黨
諾斯勛爵 1770年1月28日 1782年3月22日 托利黨
白金漢侯爵 1782年3月27日 1782年7月1日 輝格黨
謝爾本伯爵 1782年7月4日 1783年4月2日 輝格黨
波特蘭公爵 1783年4月2日 1783年12月19日 托利黨/福克斯-諾斯聯合內閣
小皮特 12月19日 1783 3月14日 1801 托利黨
亨利·埃丁頓 3月17日 1801 5月10日 1804 托利黨
小皮特 5月10日 1804 1月23日 1806 托利黨
The Lord Grenville格倫維爾勛爵 2月11日 1806 3月31日 1807 Whig/Ministry of All the Talents(聯合內閣)
The Duke of Portland波特蘭公爵 3月31日 1807 10月4日 1809 托利黨
Spencer Perceval斯潘塞·帕西瓦爾 10月4日 1809 5月11日 1812 托利黨
The Earl of Liverpool利物浦伯爵 6月9日 1812 4月10日 1827 托利黨
George Canning喬治·坎寧 4月10日 1827 8月8日 1827 托利黨
The Viscount Goderich戈德里奇子爵 8月31 1827 1月22日 1828 托利黨
The Duke of Wellington威靈頓公爵 1月22日 1828 11月22日 1830 托利黨
The Earl Grey格雷伯爵 11月22日 1830 7月16日 1834 輝格黨
The Viscount Melbourne墨爾本子爵 7月16日 1834 11月17日 1834 輝格黨
威靈頓公爵
(caretaker) 11月17日 1834 12月9日 1834 保守黨
Sir Robert Peel羅伯特·皮爾爵士 12月10日 1834 4月18日 1835 保守黨
The Viscount Melbourne墨爾本子爵 4月18日 1835 8月30日 1841 輝格黨
Sir Robert Peel羅伯特·皮爾爵士 8月30日 1841 6月30日 1846 保守黨
The Lord John Russell約翰·羅素勛爵
(afterwards PM as Earl Russell) 6月30日 1846 2月23日 1852 輝格黨
The Earl of Derby德比伯爵 2月23日 1852 12月19日 1852 保守黨
The Earl of Aberdeen阿伯丁伯爵 12月19日 1852 2月6日 1855 Peelite/聯合內閣
The Viscount Palmerston帕爾姆斯頓子爵 2月6日 1855 2月20日 1858 輝格黨
The Earl of Derby德比伯爵 2月20日 1858 6月12日 1859 保守黨
The Viscount Palmerston帕爾姆斯頓子爵 6月12日 1859 10月18日 1865 自由黨
The Earl Russell羅素伯爵
(previously PM as Lord John Russell) 10月29日 1865 6月28日 1866 自由黨
The Earl of Derby德比伯爵 6月28日 1866 2月27日 1868 保守黨
Benjamin Disraeli本傑明·迪斯雷利
2月27日 1868 12月3日 1868 保守黨
威廉·格萊斯頓 12月3日 1868 2月20日 1874 自由黨
本傑明·迪斯雷利
(1876年後稱比肯斯菲爾德伯爵) 2月20日 1874 4月23日 1880 保守黨
威廉·格萊斯頓 4月23日 1880 6月23日 1885 自由黨
The Marquess of Salisbury索爾茲伯里侯爵 6月23日 1885 2月1日 1886 保守黨
威廉·格萊斯頓 2月1日 1886 7月25日 1886 自由黨
The Marquess of Salisbury索爾茲伯里侯爵 8月3日 1886 8月15日 1892 保守黨
William Ewart Gladstone威廉·格萊斯頓 8月15日 1892 3月5日 1894 自由黨
The Earl of Rosebery羅斯蠢��?3月5日 1894 6月25日 1895 自由黨
The Marquess of Salisbury索爾茲伯里侯爵 6月25日 1895 7月12日 1902 保守黨
Arthur Balfour亞瑟·貝爾福 7月12日 1902 12月5日 1905 保守黨
Sir Henry Campbell-Bannerman亨利·坎貝爾-班內南爵士 12月5日 1905 4月7日 1908 自由黨
Herbert Henry Asquith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 4月7日 1908 12月7日 1916 自由黨
(afterwards Coalition)
大衛·勞合喬治 12月7日 1916 10月23日 1922 National Liberal/ 聯合內閣
Andrew Bonar Law安德魯·伯納爾·勞 10月23日 1922 5月22日 1923 保守黨
斯坦利·鮑德溫 5月22日 1923 1月22日 1924 保守黨
拉姆賽·麥克唐納 1月22日 1924 11月4日 1924 工黨
斯坦利·鮑德溫 11月4日 1924 6月5日 1929 保守黨
拉姆賽·麥克唐納 6月5日 1929 8月24日 1931 工黨
拉姆賽·麥克唐納 1 8月24日 1931 6月7日 1935 National Labour/國民內閣
斯坦利·鮑德溫 6月7日 1935 5月28日 1937 保守黨/國民內閣
Neville Chamberlain尼維爾·張伯倫 5月28日 1937 5月10日 1940 保守黨/國民內閣
Winston Churchill溫斯頓·丘吉爾 1940年5月10日 1945年5月23日 保守黨/聯合內閣
Winston Churchill溫斯頓·丘吉爾 1 1945年5月23日 1945年7月26日 保守黨/過渡政府
Clement Attlee克萊門特·艾德禮 1945年7月26日 1951年10月26日 工黨
Sir Winston Churchill溫斯頓·丘吉爾爵士 1951年10月26日 1955年4月6日 保守黨
Sir Anthony Eden安東尼·艾登爵士 1955年4月6日 1957年1月10日 保守黨
Harold Macmillan哈羅德·麥克米倫 1957年1月10日 1963年10月19日 保守黨
道格拉斯-宏Alec Douglas-Home
(從1963年起稱道格拉斯-霍姆爵士) 1963年10月19日 1964年10月16日 保守黨
Harold Wilson哈羅德·威爾遜 1964年10月16日 1970年6月19日 工黨
愛德華·希思 1970年6月19日 1974年3月4日 保守黨
Harold Wilson哈羅德·威爾遜 1974年3月4日 1976年4月5日 工黨
James Callaghan詹姆斯·卡拉漢 1976年4月5日 1979年5月4日 工黨
瑪格利特·撒切爾Margaret Thatcher 1979年5月4日 1990年11月28日 保守黨
約翰·梅傑John Major 1990年11月28日 1997年5月2日 保守黨
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 1997年5月2日 在任 工黨

❸ 帕默斯頓的征程

讓中國人永世不忘的鴉片戰爭,正是當時擔任外交大臣的帕默斯頓所發動的。一九九 七年香港回歸之際,著名導演謝晉拍攝的巨片<<鴉片戰爭>>真實的記錄了這段歷史。 正如這部傳世之作片首的題詞所言,「只有當一個民族真正站起來的時候,才能正視 和反思她曾經屈辱的歷史。」
一八三九年林則徐虎門銷煙乃是挽狂瀾於既倒的英雄氣概,更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 忠報國。不過,以林則徐的精明強干,只要他對海外的局勢有起碼的了解就決不會 選擇一八三九年來查禁鴉片。林則徐的失敗就在於他沒有認識到,他真正的對手不是 廣州的那群鴉片販子,而是遠在倫敦的帕默斯頓。
歷史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混合體。英國步步東來直至用堅船利炮打破清朝的大門是必 然要發生的事情,但這場戰爭在一八三九年爆發卻又有其偶然性。對西方缺乏最起碼了解的大清王朝誤打誤撞的選擇了一個最糟糕的時機。恰恰正是在一八三九年,帕默 斯頓辦成了一件在歐洲外交史上影響深遠的大事:他創建了一個國家。
法國東北部和荷蘭南部沿海地區是一片無險可守的平原,任何控制了這里的敵對勢力 都會構成對英倫三島的巨大壓力。一八一五年,正是在這片平原上的滑鐵盧,威靈頓 公爵擊敗拿破崙,解除了有史以來對英國最大的威脅。自此之後,確保這片土地不落 入任何歐洲大陸強權之手便一直是英國的目標。英國的第一次嘗試失敗了。維也納和 會把這片土地劃歸荷蘭的結果是一八三○年革命爆發。一時間,法國、普魯士、俄斯和奧地利各國軍隊雲集,眼看一場大戰就要到來。
剛剛出任外相的帕默斯頓清醒的認識到,要想確保這片平原不成為反英勢力的跳板,唯一的辦法就是讓它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這個國家不僅要獨立,而且要中立,而她的中立必須得到歐洲的一致承認。經過整整九年堅持不懈的奔走斡旋連橫合縱,在關鍵時刻幾次動用英國主力艦隊在英吉利海峽陳兵示威,帕默斯頓終於成為奇跡的創造者。一八三九年,英法普奧俄五大歐洲強國簽署了承認比利時獨立的公約,並庄嚴的 宣誓公認比利時為永久中立國。未經比利時的請求,締約國軍隊不得踏入比利時一步。倘若林則徐禁煙是在一八三○年,全力周旋比利時事務的帕默斯頓就很可能無暇東顧,被集中在本土的英國艦隊也根本抽不出兵力開赴遠東。而一八三九年比利時公約剛剛簽署,整個歐洲聽到帕默斯頓勛爵的大名都在發抖。在討論「廣州事件」的內閣會議上,外交大臣用拳頭錘著桌子咆哮道:「這不僅關繫到英國商人的利益,而且關繫到女王陛下的尊嚴。」戰爭的決策就這么定下來了。比利時公約對於俄奧兩家關系不大,樂得做順水人情;法德卻都受到了這片緩沖帶的限制;佔了大便宜的只有英國一家。帕默斯頓的成功一舉奠定了英國「歐洲大陸勢力均衡」的外交政策,大英帝國的國家利益變成了歐洲的「正義與公理」。一八七○年普法戰爭期間,英國首相格萊斯頓即援引這項公約要求交戰雙方不得侵犯比利時的中立,儼然是歐洲秩序維護者的派頭。一九一四年英國對德宣戰同樣是援引比利時公約,勞合喬治在演說中公開斥責德國背信棄義入侵比利時是「不折不扣的惡棍」。相比美國當年在「上海公報」中全盤接受中國的條件,如今又拿著惡棍的帽子到處亂扣,不能不反襯出不列顛紳士「帝國的手腕」是何等的老辣!倘若是以帕默斯頓一流的手法,海灣戰爭之後必然是在優勢地位下和薩達姆簽署和約,隨即恢復和伊拉克的貿易;同時和沙烏地阿拉伯與科威特簽署條約,從法律上確定美國駐軍的權利;再抓住機會壓以色列讓步,按照當年美國自己制訂的聯合國決議實現以巴分治。如果以色列不放心,那可以正式簽署美以共同防禦條約,甚至安排以色列加入北約。現在回頭看,那是和平解決以巴爭端,從而使美國擺脫中東負擔唯一的機會。
倘若當年走出這三步棋,中東早就全成了美國的勢力范圍,何至於如今搞得如此被動!

❹ 發動鴉片戰爭時的英國首相是誰

巴麥尊(Palmerston,即帕默斯頓)在英國歷屆首相中知名度不算高,但若翻開歷史教科書,就會發現這個名字和鴉片戰爭緊緊聯系在一起。作為1830-1834、1835-1841、1846-1851年間的英國外交大臣,1855-1858、1859-1865年間的英國首相,帕默斯頓是英國政壇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他擔任首相的時間並不算長,兩屆任期加起來一共十年,遠遠比不上沃爾波爾、小皮特等人。但是,說起那個時代,英國人無一不會想到他,長達58年的政壇生涯讓他在英國內政外交的歷史上都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菲利普•圭達拉(Philip Guedalla)在為他寫的傳記中說:「帕默斯頓一死,十八世紀的最後一支蠟燭便熄滅了。」
今年適逢帕默斯頓逝世150周年,他的一生充滿爭議。有人說他不尊重議會,在他死後議會才迎來春天;有人說他把持朝政四十年,獨斷專橫。無論如何,帕默斯頓的政績是耀眼的:贏得克里米亞戰爭、保護印度的貿易航線、為義大利統一助一臂之力、消滅奴隸貿易、解決印度起義、建立埃及的總督制(Khedivate of Egypt,1952年埃及獨立後被廢除)、在比利時建立憲政體制(延續至今)……對一個執政到80歲的耄耋老人來說,這豈止能用「不錯」來形容?他並非唯一一位在任期內去世的首相,但卻是唯一一位以81歲高齡在任期內去世的首相。他把自己的青壯年乃至暮年的一生都全部獻給了他衷心熱愛的英帝國。他視英國為世界上最好的國家,窮盡生命維護她的利益。曾有一位法國的外交官員向他恭維表態:「如果我不是法國人,那我一定希望自己是英國人。」帕默斯頓冷靜地回應說:「當然了,如果我不是英國人,我也會希望自己成為一個英國人。」

❺ 英國外交部的捕鼠官是人還是動物

近日,因英國外交部「捕鼠官」帕默斯頓的工作效率變低,英國外交部員工被禁止給捕鼠官帕默斯頓餵食。

英國外交部「捕鼠官」帕默斯頓是在2016年4月開始上任的,帕默斯頓的「同事」拉里則在唐寧街10號的英國首相官邸工作,拉里是從2011年開始擔任捕鼠官一職的。這兩只貓均是從自己的家中搬遷到國家機構進行工作的。

貓,屬於貓科動物,分家貓、野貓,是全世界家庭中較為廣泛的寵物。家貓的祖先據推測是起源於古埃及的沙漠貓,波斯的波斯貓,已經被人類馴化了3500年(但未像狗一樣完全地被馴化)。

貓行動敏捷,善跳躍。吃魚、鼠、兔等。貓之所以喜愛吃魚和老鼠,是因為貓是夜行動物,為了在夜間能看清事物,需要大量的牛磺酸,而老鼠和魚的體內就含牛磺酸,所以貓不僅僅是因為喜歡吃魚和老鼠,也是因為自己的需要才吃。貓作為鼠類的天敵,可以有效減少鼠類對青苗等作物的損害,由貓的字形「苗」可見中國古代農業生活之。

❻ 帕默斯頓的人物生平

英國政治家 ,首相(1855~1865),自由黨創建人之一。1784年10月20日生於倫敦 ,1865年10月18日卒於赫特福德郡的布羅克特庄園。曾就讀於哈羅公學和愛丁堡大學。1802年作為第三代帕默斯頓子爵,繼承其父的愛爾蘭貴族爵位和財產。1803年進入劍橋大學。1807年以托利黨黨員身分進入下院。1809~1828年任陸軍大臣 。帕默斯頓曾是托利黨統治集團的重要成員。1832年議會改革前後,輝格黨在政治上日益占據優勢。他審時度勢,轉到輝格黨方面。1830~1851年3任外交大臣 ,1852~1855年任內政大臣 ,1855~1865年兩次任首相。帕默斯頓視俄國為英國在中亞和近東的主要敵人。

❼ 請說出幾任英國的著名首相 及其著名的原因 如 丘吉爾 二戰期間英軍領導者 撒切爾 英國歷史唯一女首相

托馬斯沃爾西紅衣主教,亨利八世的首相。老皮特,偉大議員。小皮特,對付拿破崙。帕默斯頓勛爵,現實政治大師。迪斯累利,爬到桿子頂端的人。格拉德斯通,道義的堅持者。索爾茲伯里侯爵。勞合喬治,一戰時期首相。

❽ 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是如何成為大英帝國的主宰者在它的時代里有什麼名人

維多利亞女王
維多利亞女王 Alexandrina Victoria (生於1819年5月24日 - 卒於1901年1月22日)

【巾幗風姿,一代輝煌】

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在位時間長達63年。維多利亞女王是第一個以「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和「印度女皇」名號稱呼的英國君主。她在位的63年期間(1837年6月20日-1901年1月22日),是英國最強盛的所謂「日不落帝國」時期,她在位期間直到她去世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1914年,英國都稱為維多利亞時代,1914年以後,英國開始走向衰落。

維多利亞女王肯特公爵愛德華之女。1837年登基,時年十八歲。即位初年,她積極參與朝政,和首相墨爾本子爵W.拉姆(1779~1848)配合默契,傾向於輝格黨人,與托利黨人格格不入。1846年以後,女王和丈夫艾伯特親王(Prince Albert)堅決反對外交大臣H.J.帕默斯頓的對外政策,逼使帕默斯頓辭職。在位後期,轉向保守黨並同首相本傑明·迪斯雷利結為至交,積極支持他的殖民侵略政策。

維多利亞1876年成為印度女皇。1881年,首相迪斯累里去世後,開始信任索爾茲伯里和張伯倫。1887年及1897年,英國舉行隆重大典,慶祝女王即位50周年和60周年,並借帝國各屬地代表聚集倫敦之機,舉行帝國殖民地會議,利用女王聲譽,鞏固大英帝國的統治和內部團結。在維多利亞統治期間,英國從一個普通的歐洲國家成為一個強大的帝國。

【童年與家庭】

維多利亞的父親是肯特公爵愛德華(喬治三世國王第四子),母親是德國薩克遜-科堡-薩爾費爾德的維多利亞公主。1819年5月24日,維多利亞在倫敦肯辛頓宮出生,當時為了讓孩子在倫敦出生,她的父母專程從德國巴伐利亞長途跋涉趕回英國。父母為她取名費盡了心機,最後定名亞歷山德拉·維多利亞,一是表示對孩子的俄國教父——亞歷山大一世的尊敬,二是為了紀念她的母親。

維多利亞還是嬰兒的時候,她的父親在一次打獵後染上風寒,不久後去世,當時維多利亞只有八個月大。維多利亞從小在母親的德國環境中長大,早年在其舅父利奧波德一世(後為比利時國王)的監護下受教育,長期受自由主義思想的熏陶。1837年,她叔父不列顛帝國國王兼漢諾威國王威廉四世去世,當時維多利亞18歲。維多利亞迅即登基,成為女王。同時,她將漢諾威王位讓予她另一叔父,從此漢諾威不再屬於英國。

維多利亞女王與她的表兄薩克森—科堡—哥達親王阿爾伯特(一位德國王子)成婚,維多利亞一生育有九個孩子,但由於是近親通婚,四個王子中的三個都是血友病患者,所幸五個公主個個健康美麗,但也是血友病基因攜帶者,她們與歐洲王室聯姻的結果是使這一可怕的疾病在歐洲王室中蔓延。

維多利亞女王不喜歡孩子,「在他們長大成人之前,」她說,「他們都是醜陋的」。維多利亞尤其討厭她的長子威爾士親王愛德華。母親對兒子處處相逼,愛德華則處處忍讓。後來維多利亞幾乎禁止威爾士親王參與政務,但愛德華出訪歐美各國獲得了很大成功,成為各國公認的政治新星。

維多利亞女王的後人很多都和歐洲各國的王室成員結婚,大女兒維多利亞成為德國腓特烈三世的皇後,她的一個外孫就是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一個外孫女是希臘王後;第二個孩子是後來即位的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她的一個孫女是挪威國王哈康七世的王後;第三個孩子阿麗絲成為德國西南黑森親王路易四世的王妃,她的一個外孫女是俄國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皇後,另一個外孫女是現在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丈夫菲利普親王的外祖母;另外三個女兒其中兩個是德國南部巴登堡和德國北部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親王的王妃。還有一個嫁給蘇格蘭的一位公爵,後來成為加拿大的總督。而兒子們則都是娶了丹麥、俄國和德國各地的公主、郡主們為妻。正因如此,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去世之前,就已經成為「歐洲的祖母」。維多利亞在世時,曾有一張和這些著名的孫子輩親戚們的全家福合影,沒有想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實際是在這些親戚們之間打起來的。

【維多利亞女王和鴉片戰爭】

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即位時,英國已經完成了資本主義工業革命,為了滿足國家尋找原料地和銷售市場的要求,英國開始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自治領。1840年英國佔領了紐西蘭,這標志著英國在全世界的殖民體系形成。

英國對中國的野心由來已久。英國與中國的貿易最早始於茶葉、絲綢的貿易;但是這些商品是英國市場上的奢侈品,而中國自給自足的經濟體制使得英國的工業革命的產品毫無用武之地。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英國商人開始在英國政府的支持下傾銷鴉片。1839年,林則徐在虎門銷煙,極大程度上打擊了英國政府的傾銷政策,1840年初,維多利亞女王在議會上發表了著名的演說,呼籲「為了大英帝國的利益」,向中國發動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遂始。

【鐵腕統治與空前繁榮】

維多利亞時期,是大英帝國對外領土擴張最輝煌的時期,為了擴張領土,女王不惜使用一切手段。而這正是她從丈夫那裡學到的:陰謀、收買、強權、先下手為強、武力攻佔。1857年,英法兩國爭奪蘇伊士運河的統治權達到白熱化的程度,但是一場設計巧妙的陰謀使英國獲得了蘇伊士運河的控股權,法國只能乖乖地退讓。次年,在大英帝國殖民地的版圖中又增加了印度,這可是大英帝國王冠上的一顆明珠。英國還讓俄國在1877~1878年與土耳其的戰爭中的勝利果實幾乎化為烏有。當時,俄國軍隊離伊斯坦布爾只有一步之遙,俄土雙方簽訂協議,將巴爾干半島的一部分土地歸屬俄國。而維多利亞不希望看到俄國勢力深入到巴爾干半島,她以武力和外交雙重施壓,迫使俄國做出退讓。

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期間,英國的經濟迅速成長,不斷繁榮強大。女王登基的時候,英國只有幾條鐵路,但她去世的時候,英國已經擁有一個連接各大城市的發達鐵路網。為了展示英國的昌盛和強大,第一次萬國博覽會於1851年在倫敦開幕,成為當時的舉世盛事。在文化和科學方面,世界聞名的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和英國博物學家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都是維多利亞時代的風雲人物。由於經濟和工業的不斷發展,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人逐漸享受到科技進步帶來的生活便利,倫敦的污水排放系統和倫敦街頭出現的白熾燈都是維多利亞女王在位的時候實現的。在1891年,也就是女王去世之前的十年,英國已經實行對所有小孩進行免費教育。

維多利亞時代英國雖是君主立憲制度,維多利亞女王對大臣們的影響力依然很大。她在位期間,大英帝國極度擴張,達到空前的繁盛,深深影響中國歷史的鴉片戰爭也是在她剛即位不久發生的。直至今天,世界上許多河流、湖泊、沙漠、瀑布、城市、港口、街道、公園、學校、建築物等都是以維多利亞命名的,包括有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州,加拿大維多利亞市,新加坡維多利亞紀念館,香港的維多利亞港,香港的維多利亞公園,塞席爾群島首都維多利亞,非洲最大的湖泊維多利亞湖,還有很多很多。

【晚年生活】

維多利亞女王和她的丈夫阿爾伯特親王感情很好,但1861年,親王在女王中年時代去世,這時維多利亞女王受到英國人的普遍敬重,大臣們也開始主動詢問她的意見。然而,丈夫的去世讓女王鬱郁寡歡,她曾長時間離開倫敦隱居,即使公開露面,她也不戴王冠,而總是一種寡婦的打扮。由於維多利亞長期隱居,導致首相無法事事請示女王,因此首相的權力漸漸增大,促使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更趨完善。

維多利亞女王經歷長時間的離群索居後,1870年代後期,她重新活躍起來,1897年舉國慶祝女王登基60年的盛大慶典使得女王和王室的威望大大提高。

1900年12月,維多利亞女王身體不好,但仍堅持去了懷特島(Isle of Wight)——她和已去世的丈夫阿爾伯特喜愛的地方。許多年以前,在這個島上,他們身邊圍繞著可愛的年幼兒女。在這個幽靜的地方,女王寫下了遺囑,寫下了自己葬禮的細節,她吩咐死後給她穿上白色的衣裙。1901年1月22日,維多利亞女王在懷特島去世,終年82歲。

【歷史評價】

維多利亞女王的名字,象徵著一個時代。在維多利亞統治期間,英國國民空前團結,英國成為一個強大的帝國,並不斷壯大發展。這是女王給英國人留下的最好遺產,也是對她一生政績最有力的評價。極少有坐上帝位的女人,能像維多利亞一樣,如此出色地完成了女王的職責,同時又擁有如此平凡的作為女人的幸福。她統治的時期,特別是1851年以後,在英國歷史上被稱為維多利亞時代。她在位的六十餘年正值英國自由資本主義由方興未艾到鼎盛、進而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的轉變時期,英國極度強盛,經濟、文化空前繁榮,科學、藝術都有很大的發展,君主立憲製得到充分成熟,維多利亞女王的名字成了英國和平與繁榮的象徵。「維多利亞時代」被許多英國人所懷念。

閱讀全文

與帕默斯頓怎麼當上英國首相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人在韓國如何發展 瀏覽:815
伊朗藏紅花怎麼服用 瀏覽:216
印度薯角怎麼吃 瀏覽:334
中國新冠疫苗什麼時候有 瀏覽:986
義大利的錫紙焗鰻魚怎麼做 瀏覽:259
中國哪個地方口腔好做 瀏覽:860
伊朗克爾曼省巴姆市什麼氣候 瀏覽:624
手機怎麼沒有中國移動 瀏覽:891
青蛇和中國醫生哪個好看 瀏覽:459
羅馬時代中國什麼時候 瀏覽:810
印尼是世界最大的什麼出口國 瀏覽:156
伊朗現在做什麼好 瀏覽:327
中國去巴域怎麼走 瀏覽:389
中國石化加油站如何開發票 瀏覽:531
在英國讀什麼最賺錢 瀏覽:359
中國女排奪冠評分是多少 瀏覽:301
去印度一定要去什麼地方玩 瀏覽:527
印度芋頭怎麼炸好吃 瀏覽:855
伊朗宗教集會什麼時候 瀏覽:6
越南哪裡買工業設備便宜 瀏覽: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