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啥英國又叫大不列顛
翻開歐洲地圖,可以看到歐洲西岸外的大海中有兩個大島,一個叫大不列顛島。這個國家包括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三者在大不列顛島上)分,面積24萬多平方公里,相當於我國江蘇,安徽兩省大小,人口5800多萬,首教為倫敦。由於英格蘭是全國的重心所在,人口占絕大多數,所以在漢語中,又習慣把聯合王國簡稱為英國。
英國是個美麗的物古跡比比皆然風景秀麗可餐,旅遊資源豐富多城「萬城之花」倫敦北方雅典」愛丁堡,大學城牛津、劍橋,古色古香的約克城,莎翁主教堂、巴斯城、索爾茲伯里郊區的巨石陣等遺跡,鐵橋峽(伍爾沃漢普頓以西),方廷斯修道院及園林(約克以北)、達勒姆的大教堂和古城堡、哈德良長城(紐卡斯爾一帶),圭內斯的城堡群(威爾士卡那封一帶),蘇格蘭的聖基爾達群島北愛蘭的「巨之」和太平洋上的英國屬地享德森珊瑚它們富有特色、各擅其長,都是極受遊客青睞的觀光熱點。
倫敦 London
倫敦位格南跨泰晤士河下游兩岸距河口8里是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由倫敦城 (亦稱金融城) 及周圍32個市組成,面積1650平方公里,人口700,倫敦始建於二年以前,公元四年羅馬人佔領大不列顛島時已是重業中心十一世紀成為商業和政治中心八世紀為世界最大的港口和國際貿易中心。
Ⅱ 英國國名的全稱是什麼
英國全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通稱英國,又稱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本土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的不列顛群島,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
英國是由大不列顛島上的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以及愛爾蘭島東北部的北愛爾蘭以及一系列附屬島嶼共同組成的一個西歐島國。除本土之外,其還擁有十四個海外領地 ,總人口超過6500萬,以英格蘭人(盎格魯-撒克遜人)為主體民族。
1688年的光榮革命確立英國君主立憲政體,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首先完成工業革命,國力迅速壯大。18世紀至20世紀初期英國統治的領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號稱日不落帝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取得了勝利,但國力嚴重受損。到20世紀下半葉大英帝國解體,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的地位被美國取代。不過,現在英國仍是一個在世界范圍內有巨大影響力的大國 。
英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國民擁有較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作為英聯邦元首國、八國集團成員國、北約創始會員國、英國同時也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 。
Ⅲ 英國以前的名字叫什麼
叫不列顛。
從羅馬時代起,這些島嶼已被稱為不列顛,那麼「英國」這個名稱又從何而來呢?這得從英國極其混亂的移民潮說起。公元2世紀開始,原居於歐洲大陸中東部的日耳曼諸族,由於氣候和匈人入侵,開始大舉向西歐移民,這就是歐洲史上的民族大遷移。
對不列顛影響最大的民族有兩支,分別是居住於今德國北部及丹麥一帶的的盎格魯族(Angles),以及德國的薩克遜族(Saxons),他們聯合一些較小的日耳曼部落,從大陸渡海前往不列顛島。
這些尚武的日耳曼人驅逐了土著凱爾特人,佔領了大不列顛島的中南部大片平原。盎格魯人主要定居於東部,後來英國國內的東盎格利亞(East Anglia)便得名於此;薩克遜人主要居於南部,今日英國中南部的「Middlesex」「Essex」「Sussex」「Wessex」等地名,便因此得名(意思分別是中、東、南、西薩克遜)。
所有這些遷徙到不列顛的日耳曼人,後來被統稱為「盎格魯薩克遜人」(Anglo-Saxons),他們佔領的地區則用盎格魯人的名字命名為「盎格魯蘭」(Englaland),後來進一步簡化成為我們今天所說的「英格蘭」(England)。
蘇格蘭國王羅伯特一世
日耳曼人並沒有能力對凱爾特人趕盡殺絕,那些被趕走的凱爾特人佔領了愛爾蘭島,而留在大不列顛島的,逐漸分成兩個部分——即西邊的威爾士和北邊的蘇格蘭。威爾士長期處於分裂狀態,蘇格蘭後來成功統一,成為了蘇格蘭王國。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這三個政權互不統屬,聯合組成了今天的英國。
Ⅳ 11世紀開始英國的歷史
公元1至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受羅馬帝國統治。後盎格魯、撒克遜、朱特人相繼入侵。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829年英格蘭統一,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
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渡海征服英格蘭,建立諾曼底王朝。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合並。1640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1649年5月19日宣布為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6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
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30年代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35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1921年愛爾蘭南部26郡成立"自由邦",北部6郡仍歸英國。
一次大戰後開始衰落,其世界霸權地位逐漸為美國所取代。二次大戰嚴重削弱了其經濟實力。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英殖民體系開始瓦解。目前,英在海外仍有13塊領地。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1997年英工黨政府上台。
北歐海盜與英國人
最早的英國人並不說英語。大約公元前3000年,從地中海來的伊比利亞人在布列顛登陸,而後,是從歐洲大陸來的凱爾特人,再次是羅馬人。他們都不說英語。今天的英國人自稱他們是盎格魯薩克遜人的後代,他們來自於歐洲北部,屬於日爾曼人,他們說的是最早的古英語,這批北歐海盜是農夫、漁民、商人、鬥士,又是航海者,作戰勇敢,將凱爾特人擊敗到蘇格蘭和威爾士山區。
大約八世紀,又一批北歐海盜維京人(VIKING)入侵布列顛,他們來自於北歐的挪威、丹麥(今天的蘇格蘭人和英格蘭人有一部分他們的血統),打敗了一個又一個的盎格魯王國,終於在十世紀末,丹麥國王成了英格蘭的主人,英格蘭王逃往諾曼底,為諾曼人的入侵埋下了種子。11世紀初,諾曼底人借口幫住英格蘭王,乘虛入侵並征服了英國。諾曼底人本身也是一批北歐海盜。
1588年,英軍在英吉利海峽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為英國的海上霸權鋪平了道路。隨著瓦特的蒸汽機的發明,英國開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業革命,成了名符其實的"世界工廠"。經濟實力的增強和海外原料與市場的需求,英國進行了大規模的殖民擴張,到十九世紀末,英國已成了前所未有的"日不落"帝國。
英聯邦(COMMONWEALTH COUNTRIES)
英國曾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其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大洲,號稱"日不落帝國"。包括現今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埃及,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約旦,以色列等等都曾是其殖民地。英語由此傳遍全世界。
二戰後,英屬殖民地紛紛獨立,但獨立後的殖民地為了政治和經濟上的互相幫助,成立了英聯邦。英聯邦國家承認英國女王是本國的最高元首。英國女王還定期向一些英聯邦國家派遣總督,作為女王的代表,名義上管理這些領地。例如,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
Ⅳ 英國歷史概況
1.早期文明
在不列顛群島上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約公元前13世紀,伊比利亞人從歐洲大陸來到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定居。
約公元前700年以後,居住在歐洲西部的克爾特人不斷移入不列顛群島,其中有一支稱為不列吞人,不列顛這一名稱可能來源於此。克爾特人已知使用鐵器,耕犁在技術上不斷進步,並已使用貨幣。生產力發展促使克爾特社會逐漸分化。
2.羅馬入侵
公元前54年,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均被不列顛人擊退。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征服不列顛後變其為羅馬帝國的行省。到409年,羅馬駐軍被迫全部撤離不列顛,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即告結束。
3.丹麥入侵
從8世紀末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屢屢入侵英國。
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條約,將英格蘭東北部劃歸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10世紀初,阿爾弗烈德大王的後繼者逐漸收復丹麥區。11世紀初,丹麥人卷土重來。丹麥人佔領期間,英國封建化過程加速。
4.諾曼征服
英王愛德華死後無嗣,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史稱「征服者威廉」。
威廉征服後建立起的強大王權對鞏固封建秩序起了積極作用。約翰被迫於1215年6月接受《大憲章》,與封建主妥協。大憲章本質上是一個封建性文件,是保護封建領主的利益;但也有如保護市民貿易自由這樣有進步意義的條文。但約翰不久就否認憲章,君臣之間內戰連綿不斷。
5.英法百年戰爭
1337年-1453年間英國和法國的為了領土擴張和王位爭奪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當時又是黑死病流行的時代,在戰爭和疫病的雙重打擊下,英法兩國的經濟大受創傷,民不聊生。英格蘭幾乎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戰爭結束時,英國已走上中央集權的道路,之後英格蘭對歐洲大陸推行「大陸均勢」政策,轉往海外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帝國。
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由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組成,而整個英國的歷史也就是由這四個區域的歷史交織組成。
1535年威爾士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588年格拉沃利訥海戰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使英國挫敗了國外天主教勢力的入侵,基本消除了天主教的威脅,鞏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通過七年戰爭英國奠定日不落帝國的基礎,並獲取了海上霸主。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拿破崙戰爭後英國完成了日不落帝國的霸業。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
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
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愛爾蘭北部仍留在聯合王國內,即是今天的北愛爾蘭。
Ⅵ 為啥英國又叫大不列顛麻煩告訴我
英國以前是殖民國家,就是說很多地方是他的殖民地,他的本來的本土只有Great Britan,也就是大不列顛,音譯,還有英國的英文是England,直譯過來是英格蘭,其實英格蘭是本土的一部分而已,本土上還是蘇格蘭和威爾士兩個地方,之所這個國家要簡稱為英國England,是因為英格蘭是工商業發達的地方,而其他地方都以種植和養殖為主,不足以體現這個古老又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形象最後,跟無數個像你一樣的人說過的:給分啊!]
Ⅶ 英國的全稱是什麼
英國的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英國本土部分由蘇格蘭、英格蘭、威爾士三個部分組成,也因此被稱為「英倫三島」,另外加上海外的北愛爾蘭及其一些列附屬島嶼構成。
英國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東臨北海,面對比利時、荷蘭、德國、丹麥和挪威等國;西鄰愛爾蘭,橫隔大西洋與美國、加拿大遙遙相對;北過大西洋可達冰島;南穿英吉利海峽行33公里即為法國。國土面積24.41萬平方公里(包括內陸水域)。其中英格蘭地區13.04萬平方公里,蘇格蘭7.88萬平方公里,威爾士2.08萬平方公里,北愛爾蘭1.41萬平方公里。
拓展資料:
1688年的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30年代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 ,國力迅速壯大。18世紀至20世紀初期英國統治的領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和第一大殖民帝國,其殖民地面積等於本土的111倍,號稱日不落帝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取得了勝利,但國力嚴重受損。到20世紀下半葉大英帝國解體,資本主義世界霸權的地位被美國取代。
Ⅷ 英國歷史
英國歷史簡介
1. 從原始社會性到羅馬征服時期的奴隸社會
公元前3000—2000年間,來自伊比利亞半島的伊比利亞人(Lberians)大都居住在愛爾蘭、威爾士和英格蘭西部。
公元前七世紀,凱爾特人分批從歐洲大陸的萊因河(Rhine)區移居前來後,和伊利亞人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程度的混合。當時這些人還處在原始公社階段,主要以畜牧、農業為主。
公元 前55---54年,羅馬大將軍凱撒(Caesar)曾兩次侵入不列顛。公元43年,羅馬征服了不列顛,把它改成羅馬和一個行省。
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近四百年之久,史稱「羅馬征服」(Roman Conquest)時期。但是羅馬並沒有佔領不列顛全部,而僅僅是英格蘭的大部分。羅馬征服者在其 佔領地區修築不少軍用公路,其中有些公路一直保存到現在。他們修造了城堡和要塞,有些後來發展成為城鎮。他們建立了庄園,使用奴隸,耕種大量土地。
在羅馬統治下,大多數不列顛人滄為奴隸或成為沒有自由的農民。羅馬的官吏、商人和庄園主對不列顛人進行嚴重的剝削,徵收重稅,引起凱爾特人的仇恨與不斷的武裝起義。
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是不鞏固的。到了五世紀,羅馬帝國開始瓦解,對不列顛的統治也於公元410年左右隨著羅馬兵團的撤退而結束。
2. 封建制度的形成和發展
1. 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入侵和封建制度的形成
羅馬兵團撒退不久,自五世紀中葉起,中歐的盎格魯人(Angles)、撒克遜人(Saxons)和
裘特人(Jutes)和日耳曼族就渡過北海侵入不列顛。他們的入侵遭到凱爾特人的頑強抵抗,征服過程延續了一個半世紀之久。
入侵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最初建立了許多小國。到七世紀,這些小國倂為七個王國,封建制度開始形成。這七個王國是威塞克斯(Wercia)、埃塞克斯(Essex)、色塞克斯(Sussex)、墨西亞(Mercia)、諾森布里亞(Northumbria)、東盎格里亞(East)和肯特(Kent)王國。在長達二百年的「七國時代(Heptarchy)」,各國互相爭雄,戰事頻繁。
從八世紀末起,北歐的丹麥(Denes)人開始不斷入侵,在將近三百年的反對丹麥人的斗爭中,英格蘭逐漸形成統一的國家。公元827年,西撒克斯王國艾愛格伯特(Egbert,802---839),稱英格蘭王國。後來,國王爾弗雷大帝(Alfred the Great,871---899)在和丹麥人的戰爭中,建立了一支有戰鬥力的軍隊抗擊丹麥人的入侵。雙方通過簽訂和約,把丹麥佔領區限制在英格蘭東北部的「丹麥區」,到了十世紀後半期,英王埃德加(Edgar,959---975)收復了「丹麥區」,全英格蘭又告統一,但丹麥人後來又大舉進犯,一度統治了全部英格蘭(1017---1042)。後來,由於丹麥王國的分裂,英格蘭的丹麥王朝也結束了統治。1042年,英王後裔愛德華(Edward,1042—1066)即位,恢復了盎格魯王朝。
盎格魯。撒克遜人侵入後,原來的氏族制度全面崩潰。人們從經營畜牧業發展到經營農業,社會單位是農村公社。私有制已經產生。貴族------大土地的佔有者-------也已出現。他們佔有奴隸和半自由人,這些大都是被征服的凱爾特人。到十世紀,貴族被認為是普通人的「保護者」,農民對他們逐步轉入「人身依附「的地位。法律規定每一個人都要依附於一個貴族。舊的氏族制度被新的封建制度所代替。國王是一國的領袖,其次是貴族,下面是軍事貴族,再下面是自由人,最下層是依附於土地的農奴。
但是,英國在十一世世紀中期,即諾曼征服的前夕,有半數農民還保持著自由農民的地位,英國封建關系的進一步發展與完成是在諾曼征服以後。
2. 諾曼征服和封建制度的發展
諾曼人(Normans)原意是「北方人」(Northmen),與丹麥人屬同一種族。在九、十世紀一些丹麥人向英格蘭東北部入侵時,另一些北方人
則侵入法蘭西的西北部,建立了一個居留地------諾曼底(Normandy).
1066年愛德華死後無嗣。英國貴族哈羅德與諾曼底公爵威廉爭取王位。1066年9月,威廉率領大軍渡過海峽,在英國南部哈斯丁殺死哈羅德,擊敗英軍,登上英國王位,開始了英國歷史上的「諾曼征服」.
威謙一世(William,1066—1087)在征服英格蘭過程中,遭到盎格魯。撒克遜人不斷的抵抗,但他們的多次起義都遭到殘酷的鎮壓。到1071年,英格蘭被完全征服。
英國在被諾曼征服後,舊的貴族大部被廢除,土地被沒收。威廉把沒收的土地大部分賞賜給他帶來的諾曼臣子們。這些人形成了佔有領地的封建主。每一個封建主在領地內,都是一個最高統治者。封建主把領地劃成若干庄園。一個庄園內多數的居民是農奴;封建土地的所有制在英國遂廣泛建立起來。
庄園里的農奴和奴隸社會的奴隸不同。農奴雖然要以一半的時間用自己的工具為封建主從事農業勞動,作為勞役地租,但可以有自己的份地,其收成歸自己所有。此外,在農忙時節,農奴還被強迫延長服勞役天數,還要為封建主幹一些雜活。
農奴沒有人身自由,必須附屬於一封建主,要向封建主納人頭稅、繼承捐等。為了反抗封建主的壓迫和剝削,他們不斷進行抗役、抗稅的斗爭。
封建主一般是有爵位的封建貴族,如公爵(Duke)、侯爵(Marquis)、伯爵(Earl)、子爵(Viscount)、男爵(Baron)等。這些爵位都是世襲的,英國的爵位和領地實行長子繼承製,但非長子或其它無爵位的人往往可以通過在國王的軍隊里服役而獲得騎士(Knight)的稱號,也可以因此獲得一部分領地。因此,騎土階層成為封建統治的基層統治基礎,他們往往幫助國王鎮壓勞動人民的起義。後來,一些無爵位的人還可以經營工商業,用錢向王室捐獻以購買騎土的稱號,有一些新貴族就是這樣產生的。
(三)城市手工業的興起和行會制的形成
城市的興起是英國封建社會有了明顯發展的標志之一。封建社會開始形成的早期,西歐沒有城市。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剩餘農產品增多,手工業日益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專職的工商業者離開農村,聚居在堡壘、寺院、橋梁、道口附近地帶,在那裡定居下來,就日漸形成工商業城市。十一世紀末,英國已有大約一百個城市,居民7.5萬人,約占當時英國人口150萬人的5%。
城市興起在封建主的領地上,封建主視城市為私有財產,對居民肆意敲詐勒索。城市居民為求得生存和發展,一開始就和封建主展開激烈斗爭。十三世紀,大多數城市取得了自治權。
城市居民主要是工商業者,他們是自由人。一個農奴如果逃到城市中,住滿一年零一天,就可取得自由人的資格。隨著階級斗爭激化,農奴紛紛逃往城市,所以城市的發展也反映了農奴反抗斗爭的加強。
城市手工業者是獨立的小商品生產者,有自己的作坊、工具、自產自銷,有一兩名學徒。學徒出師後稱幫工,在師傅處工作一、二年,積得部分工資,經過考試,即可變成師傅,自行開業。同類手工業的師傅在一起組成行會,選舉管理機關,繳納一定費用,實行福利互助,制定規章,規定產品質量價格,以保持市場穩定,防止競爭。所以實行行會制是封建城市的重要標志。
(四)封建貴族與國王的斗爭
威廉一世在征服英國的基礎上形成強大的王權。他攫取了全國七分之一的耕地和大片森林,命令所有封建主向他宣誓效忠,直接受他支配。為了徵收賦稅,1080年在全國進行了土地調查。根據調查情況來看,英國絕大部分土地為封建主所有,直接生產者大部淪為農奴,封建制度已經形成。
威廉一世死後,經威廉二世、亨利一世和其外孫斯蒂芬,而由亨利二世繼承王位,開始了英國歷史上的孔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因其父常頭帶孔雀花,故名,也稱安如(Anjou)王朝。
亨利二世(1154棗1189)為了進一步加強王室的權力,進行司法改革,擴大國王法庭的權力,以削弱各地封建主法庭的權力;並招募軍隊,加強國王的軍事力量,減少國王對封建領主軍事力量的依賴。
十一世紀,西歐封建主、大商人和天主教會以維護基督教為名,發動了前後近二百年(1096棗1291)八次十字軍東侵(Crusades),企圖從穆斯林「異教徒」手中奪回「聖地」耶路撒冷。實際上,他們都是企圖乘機擴張勢力、掠奪財富。十字軍東侵以失敗告終,但從此開拓了東西方的交通和貿易,促進西歐封建制的衰落和城市商人的興起。
亨利二世之子理查一世(Richard Ⅰ)在位十年,有八年參加十字軍侵戰,死後由其弟約翰王(King
John)繼承(1199棗1216)。他勒索封建貴族的金錢、土地、招致不滿。封建主聯合舉兵叛亂,迫使約翰王於1215年6月簽署了《大憲章》(Magna
Carta/Great Charter)。
《大憲章》的主要內容是保護貴族權利,免受國王的侵犯。如規定國王不得隨意向封建主勒索各種貢納,不得隨意逮捕貴族及沒收他們的財產等等。《大憲章》主要精神是限制王權。其中有關保護城市市民經營商業的自由等條文,在當時具有積極意義。
約翰王不久即否認《大憲章》,於是發生封建內戰。約翰王死後,內戰繼續進行。內戰中,封建貴族西門·德·孟福爾(Simon de Monfort)派獲勝,俘獲國王。孟福爾成了當時英格蘭的實際統治者。英國統治者為了尋求支持力量,以謀統一,開始召集議會。第一次議會於1265年召開,不但有大貴族參加,而且有地方騎士(每郡二人)和市民(每城二人)參加。從會頭目如主教等組成;下院由騎士和市民代表組成,主要職權是討論決定稅收,後又取得制定法律的權力
Ⅸ 11世紀世界上有什麼國家,簡單介紹一下
中國的北宋、遼朝、西夏、喀喇汗國,越南的後李朝,朝鮮的高麗,日本,阿拉伯帝國,英國的諾曼王朝,東羅馬帝國。
Ⅹ 英國全稱叫什麼
名稱:英國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
土地面積:244100平方公里
人口:5980人(2000年)
國內生產總值: 14240億(2001年)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23753美元(按市場價格)
貨幣:英鎊
匯率:1英鎊= $ 1.440或€1.609(2001年平均)
概述
英國位於西歐,英國(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愛爾蘭島東北部的和一些小島嶼,整個北海,多佛海峽,英吉利海峽與歐洲大陸相望的。 11450公里的海岸線。 ?244100平方公里森林覆蓋面積占國土面積的11.6%(2790000公頃)。人口59.8萬,其中約84%的英格蘭,威爾士5%,8%,蘇格蘭,北愛爾蘭人的3%。官方語言為英語,威爾士和蘇格蘭,不同程度,蓋爾,約60%的人口是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和佛教的一個非常小的量,其餘。英國全境中部低窪,平坦的山麓。英格蘭面積13萬平方千米,佔一半以上的島嶼大不列顛(43個縣);威爾士超過10,000平方千米(22區),境內多山,地形崎嶇,1/4為國家,地方公園和自然保護區;蘇格蘭和周圍的許多小島嶼面積?78000平方公里(29區和三個特殊的司法管轄區);北愛爾蘭面積14000平方公里(26區),湖湖平原。蘇格蘭和威爾士地方議會和行政機構有自主權在自己的地方事務,外交,國防,總體經濟和貨幣政策,就業政策,社會保障方面的由中央政府統一控制。
主要礦產資源有煤,鐵,石油和天然氣。西南康沃爾半島盛產錫礦;柴郡和12月姆福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