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學生 在英國簽證 去日本旅行
可能性有,但很小。畢竟日本不是移民國家。你只有找旅行社為你出具這些擔保證明才可以,但出不出就因旅行社而異了。
或者可以考慮變相的方式,通過過境簽證來進行遊玩,雖然時間短,但能在沒有/辦不下簽證的情況下過個癮。
❷ 去英國簽證要手續費多少錢
如果是自己到簽證中心遞交的話,沒有任何手續費,只交簽證費就好,但有50塊的快遞費。不過給旅行社帶送的話會收取幾百到幾千的費用
❸ 日本對英國人免簽嗎
日本對英國短期免簽。
❹ 英國人赴日簽證問題---好朋友是英國人在中國做講師,想從中國飛日本,她需要辦理赴日簽證嗎
請咨詢日本駐華大使館。
英國人赴日6個月內是免簽的
❺ 去瑞士旅遊兩年需要多少錢
1、瑞士是歐洲裡面消費最高的國家,一般去十天左右,人均的費用大概是25000到30000元左右,去瑞士旅遊建議提前預定機票和酒店,可以省下不少錢。2、瑞士旅遊最好選擇6月
瑞士聯邦(Swiss Confederation),簡稱「瑞士,首都伯爾尼,位於歐洲中部,北與德國接壤,東臨奧地利和列支敦斯登,南臨義大利,西臨法國。地處北溫帶,四季分明,全國地勢高峻,總面積41284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總人口866.7萬人。[6]
瑞士國土范圍在史前是凱爾特人的活動區域。凱爾特人曾經是歐洲中部的土著居民,1291年8月1日,烏里、施維茨和下瓦爾登三個州在反對哈布斯堡王朝的斗爭中秘密結成永久同盟,此即瑞士建國之始。1815年,維也納會議確認瑞士為永久中立國。1848年,制定憲法,設立聯邦委員會,成為統一的聯邦制國家。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均保持中立。[6]
瑞士是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實行自由經濟政策,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全球創新指數位列第一。瑞士被稱為「歐洲的心臟」,同時還有「世界花園」「世界公園」「鍾錶王國」「金融之國」「歐洲樂園」和「歐洲水塔」等美稱。瑞士是眾多國際組織總部或辦事處所在地及國際會議的主辦國,共有聯合國、世貿組織、世衛組織、國際奧委會、國際紅十字會等45個國際組織在瑞士設立總部或辦事處,日內瓦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合作中心之一。同時,瑞士屬於聯合國、歐洲委員會等國際和區域組織成員。[7]
中文名
瑞士聯邦[1]
外文名
Swiss Confederation
簡稱
瑞士
所屬洲
歐洲
首都
伯爾尼[1]
瑞士國土范圍在史前是凱爾特人的活動區域,凱爾特人曾經是歐洲中部的土著居民,他們的部落在公元前2世紀曾經擴展到今天的法國、比利時、義大利北部、西班牙以及萊茵河流域的廣大范圍,在他們的全盛時期還曾經成功地攻佔了羅馬城。
公元前58年,瑞士被凱撒的軍隊征服,遭羅馬帝國的統治達400年之久。
公元3~7世紀,日耳曼部族阿勒曼尼人侵入瑞士東部和北部,並在此定居,這些地方成為以後瑞士的德語區;勃艮第人侵佔了西部,這里就是以後瑞士的法語區。
774年,瑞士領土全部並入法蘭克王國。
11世紀起,汝拉山脈以東的勃艮第地區、阿勒曼尼公國和阿爾卑斯山以南地區均歸神聖羅馬帝國統治。此後瑞士領土被分裂為許多獨立和半獨立的伯爵領地、封建領主領地以及貴族共和國。策林根、基堡、薩瓦和哈布斯堡四大家族先後在瑞士爭權奪利,最終哈布斯堡家族成為瑞士最大的封建領主。
❻ 我想問問,去英國務工每月能掙多少錢,出國費用是多少啊,詳細點的謝謝了
英國,是一個特殊的國家,也是一個嚴格控制移民的國家。
對於務工,英國不是一個好的選擇。一個是因為你在務工就多了機會與英國人結婚,然後移民了。
現在連留學在英國的台階都提高了。
再有就是過去英國政府有一種叫做NVQ的三明治課程,這個是很容易務工的,並且能夠續簽。後來政府剛i停止了。
所以勞務去英國不是最好的選擇,機會少,成功率低。如果費用方面,國內的中介收費都在8-10W左右吧。去了賺錢上,大約1500磅左右吧。
❼ 英國留學一年大概多少錢碩士值得去么
一般來講,中國學生在英國讀碩士的學費基本在12000-18000英鎊之間,其中文科學費相對較低,MBA費用最高。生活費方面,倫敦地區的生活費在9600英鎊/ 年,非倫敦地區生活費用大約為7200英鎊/ 年,除去學費和生活費之外,還有簽證費、學校押金、機票等一些雜七雜八的費用,綜合以上費用,英國留學讀研的總費用大概會在25 - 30萬人民幣。
英國部分名校的研究生學費相對於其他學校來說,會更高一些。
牛津大學碩士留學費用:
文科:11205英鎊/年;理科:12810英鎊/年;臨床醫學:23475英鎊/年等;
劍橋大學碩士留學費用:
工程和科學:12219英鎊/年;臨床實習:22614英鎊/年;人文:9327英鎊/年;學生需付3300 - 4400英鎊的學院費等。
杜倫大學碩士留學費用:
10050 - 15000英鎊/年;MBA:20500英鎊/年
帝國理工大學碩士留學費用:
16750 -19750英鎊/年;MBA:28000英鎊/年等
華威大學碩士留學費用:
10250 - 16950英鎊/
關於值不值得這個問題,要看你個人是抱著何種心態去留學。在英國教學和學習都是用英文,耳濡目染,學習一個專業的同時英語水平必然可以提高,純正的英語基礎在未來就業中將是一個很大的優勢。在英國,學生上課會分組討論,師生互動非常多,下課後老師布置的作業學生要到圖書館去自己查資料、拍照片、寫報告,做PPT。這些都會無形之中提升你的學習能力和獨立研究學習的能力。 英國碩士雖然只有一年時間,但純正的英語環境,含金量較高的課程設置,會讓你在這一年過得無比充實。條件允許的話,倒是可以考慮一下。
❽ 英國人眼中的100萬英磅等於中國人眼中的多少人民幣啦//
100萬英磅約等於1000萬人民幣。
英國人均收入:28,350美元/y
中國人均收入:1,100 美元/y
設英國人眼中的100萬英鎊相當於中國人眼中的x萬人民幣,
則有1000:28350=x:1100
x=38.8
所以相當於中國人眼中的38.8萬
參考資料:
1 盧森堡 43,940
2 挪威 43,350
3 瑞士 39,880
4 美國 37,610
5 日本34,510
6 丹麥 33,750
7 冰島 30,810
8 瑞典 28,840
9 英國 28,350
10 芬蘭 27,020
11 愛爾蘭 26,960
12 奧地利 26,720
13 荷蘭 26,310
14 比利時 25,820
15 香港25,430
16 德國 25,250
17 法國 24,770
18 加拿大 23,930
19 澳大利亞 21,650
20 義大利 21,560
21 新加坡21,230
22 西班牙 16,990
23 科威特 16,340
24 以色列 16,020
25 紐西蘭 15,870
26 巴哈馬 15,110
27 澳門14,600
28 希臘 13,720
29 塞普勒斯 12,320
30 葡萄牙 12,130
109 中國 1,100
英國排第九,28,350 美元
2008年數據
❾ 去日本還是英國,大家救救我啊,糾結死了
首先要看你的生活自理能力還有家裡經濟條件外加你的適應能力。
從專業學習上看,如果你是理科,那其實這兩個國家差不了多少,甚至日本可能還要強一點。文科的話就不知道了,不過文科生出國留學基本上都是學經濟類的,如果不是很強的學校,基本上差不多。
從中國人的生活習慣上看,建議還是去日本。畢竟離祖國比較近,外加上日本本來就曾經是中國的屬國,所以生活習慣上倒比較容易接受,吃的用的什麼的都跟國內差不多,不用花太長時間去適應。不過就像樓上那位同學說的,日本的生活其實很艱苦,租房子,打工都蠻困難的。英國就是貴一些,一年所有費用下來要差不多20萬。不過日本也不便宜。
如果你不願意在外國受歧視的話,那還是去英國好一點。雖說英國人很驕傲,很鄙視外國人什麼的,但其實還好。我在法國讀書,假期會去英國玩玩,感覺那裡的風土人情還不錯。而且英國人比較紳士,只要你不跟他提足球的話……而日本那裡就比較差勁了。聽我在日本的同學說,日本人自己之間倒是還不錯,不過對中國人就有點……他們有點像夜郎,感覺自己什麼都好,尤其瞧不上我們中國人。既然中國人在那裡那麼受歧視,我想如果去那裡還是慎重一點吧。學習好賴無所謂,別在那裡再得了什麼心理病。
日本的醫療很完善,而且是免費的。不過免費只是對日本人來說的。如果不是日本人的話,我估計是不敢在日本得病的。英國雖然不是免費,但可以花很少的錢買一份保險,基本上就不怕得病了。出門在外,得病就不好了。
再說文憑的含金量。其實現在出國留學,如果你只是為了混的話,那還是在國內混吧,畢竟便宜。現在的外國文憑不是那麼值錢了,尤其是英國。去英國基本上都是混的。而日本管的還「比較」嚴一點,就算混也多少能學一點東西。其實如果不是真正為了學習的話,去哪都無所謂了。
去英國可以鞏固英語,同時還可以學學其他語言,等回國以後兩種語言互相扶助,找工作會比較簡單。而去日本的話你要做好忘掉英語的准備,而且基本上也不可能學其他語言了。日本學的外語是英語,但是但凡在日本學的英語,除了日本人以外沒有人聽得懂。
你可以多找一些關於這兩個國家的資料好好看一看,仔細分析,看哪裡適合你。當然,這都是說你是為了學習而不是為了混才出國的。
如果你是哈日的,那就當我沒來過……
❿ 去英國旅行得多少錢
一些境點的門票旅行社可能不包,如倫敦的皇家大教堂就要15鎊。你要把這些算進去。如果自由行那費用自然就更多,一般的私人旅館在40-60鎊左右每晚(但有自助英式早餐附送,可以吃得很飽)一個普通的三文治1點7至3鎊之間。一杯啤酒3鎊...倫敦地區更貴。公共汽車也不便宜。不過如果你買一票通可以在同一天內無限次坐地鐵。從倫敦到40公里外的小城市坐火車的話要18鎊...總而言之,10天的UK行,包括機票在內你准備4萬人民幣就差不多啦。別忘了帶雨傘!英國隨時會下雨,雨傘大概是英國人最貼身的東西了。
祝你旅途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