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法聯軍入侵中國的原因
西方需要更大的市場和原材料供應地,而中國剛好是,且很弱。這些可從簽訂的條約看出。
英法兩國資本注意發展,急需海外市場,而當時除了中國就沒有了其他的市場.
簽訂《天津條約》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進入廣州1857年英法聯軍攻陷廣州,俘虜了總督葉名琛。1858年英法聯軍北上,5月攻佔大沽炮台,兵臨天津,並以進攻北京作為威脅,6月23日便迫使清朝派遣大學士桂良與英、法、美三國分別簽訂了《天津條約》
主要內容為:
1、公使進駐北京;
2、開放牛庄(牛庄位於遼寧省鞍山市海城市南部,1858年(咸豐八年)6月25日,英、法、美、俄強迫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牛庄、登州、台灣、潮州、瓊州被列入五口通商口岸。英國侵略者托馬斯·密迪樂乘坐軍艦對牛庄港口進行普查時發現,牛庄「河道淤淺」,大船無法進入,相反,遼河入海口的沒溝營(今營口)水深港闊,適合大船進入,於是指營口(時稱沒溝營)為牛庄,1861年4月營口正式代替牛庄開埠,因《天津條約》內容無法更改,對外統稱牛庄,於是中外文獻中出現牛庄和營口地名混淆的情況。)、登州(今煙台)、台灣(今台南)、淡水、潮州(今汕頭)、瓊州、漢口、九江、江寧(今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
3、外國商船可以自由駛入長江一帶通商口岸;
4、外國人可以到內地游歷經商;
5、外國傳教士可以到內地自由傳教;
6. 確定領事裁判權;
7.中國賠償英國白銀四百萬兩、法國二百萬兩;
8、約定隔年於北京換約。後與英國在上海追訂《通商稅則善後條約》,承認鴉片合法。
加訂《北京條約》
⒈1859年,英法發艦前往北京換約,在大沽發生炮戰,受創而去。1860年大舉來襲,大沽、天津相繼陷落,不久聯軍攻入北京,洗劫和燒毀了皇室園林圓明園和靜宜園,而清文宗等則以西狩為名逃奔熱河。
⒉10月聯軍以焚毀紫禁城作為威脅,迫使恭親王奕欣出面代表議和,除了完成《天津條約》的換約外,加訂了中英、中法《北京條約》,以為《天津條約》的補充。
續增的條款包括:
開天津為商埠;
割九龍給英國;
准許外國人在中國買賣人口;
將已充公的天主教教堂和財產發還,法國傳教士可以在各省任意租買田地,建造教堂;
對英、法兩國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
《北京條約》剛一簽字,英、法、俄等公使就立即表示,只要清政府認真「履行條約」,就可以得到「任何援助」。1861年1月,清政府設立「總理衙門」。1862年1月,清政府對太平天國事件確立了「借師助剿」的方針,引用外國軍隊來幫助鎮壓內亂。
2. 清朝時期西方各國是怎樣抵達中國的
1689年,英國商船「防禦號」首先進入廣州,此後,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船隊分為兩隊,分年輪流駛來,有些船隻經由孟買、馬德拉斯和加爾各答到我國,而其他船則是直達船。
3. 1840年,英國入侵中國的路線是
1840年7月5日到1841年2月25日,英國軍隊侵佔定海;1841年9月26日英軍重新攻陷定海,到1842年9月戰爭結束。兩次侵佔,士兵們在舟山島上生活了長達一年半之久。英軍的帳篷搭在山坡上,4000多人的大軍紮下營盤。據中英兩方面的記錄,英國軍隊借著自己艦船上充足的鴉片儲備,把鴉片賣給中國商人,從當地購買食物補充給養。他們有很多傷員、病號的食物和營養,全靠當地人提供。 舟山是鴉片戰爭中清方犧牲最慘烈的城市。定海再戰的時候,「定海三總兵」一日戰死;數千將士,橫陳田野。但是,不幾天,屍體還未掩埋,一些當地人就踩著還沒有曬乾的血跡,顛上顛下地和英軍做起了生意。雞鴨魚肉,往山上送,賣給營地里外國入侵軍。這種行為,在歐洲法庭上是「叛國罪」,在中國被稱為「漢奸」。清軍對「漢奸」恨之入骨,卻無法阻止。 涯 回答採納率:36.5% 2008-09-10 17:00 檢舉 你覺得這個答案好不好?好(1)不好(2) 1842年英軍侵入長江流域時,鎮江有過激烈的戰斗。鎮江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南方首都的門戶,歷來取守南京必先奪取鎮江。另外,從北方統治者眼光看,從鎮江進入大運河,就到達了江南腹地,中國最精華地區的收入才得以掌握。鎮江同時扼守著長江和運河的門戶,在古代交通條件下,堪稱「天塹」和「樞紐」。 清朝入關,馬踏江南,在對岸城市揚州屠殺漢人。戰後為避民眾積怨,長江下游的防守重心移到一江之隔的鎮江。在清朝,只是像南京、杭州等一等城市才有滿人居住。滿人總共才200萬,除去大部分住在北京,一部分留在長白山,捨得用上數量有限的「八旗子弟」親自看管的內地城市,一定是最重要的。鎮江旗營有1600人。1841年為了准備對付英國軍隊的入侵,已經兩百年不打仗的「八旗子弟」趕緊修繕快要倒塌的城牆,結果城牆修得相當堅固,英國人屢攻不下。戰後,英國人測量了鎮江的防禦工事。鎮江的城牆有30英尺高,5英寸厚。 1842年7月21日上午,英國軍隊由「布蘭迪號」和「康華麗號」兩艘軍艦運兵攻打鎮江。艦隊總指揮的戰略是截斷大運河,使大清帝國的經濟命脈陷入癱瘓,迫使清政府議和。英國軍隊從長江江面上改用小艇進入運河,從西門攻擊守軍。如畫面所示,京杭大運河在鎮江城牆的西面牆腳下流過,河上有單拱橋通入西門。據說英軍投入了4個旅的陸軍兵力,共6664人。
4. 清朝的時候從英國走海路到中國需要多少時間
當時從英國到中國走海路大概需要4個月的時間
1573年,威廉·布爾發表了《論海上霸權》一書,指出從英國到中國有五條可能的途徑:
一、取道好望角,這是葡萄牙人專有的航道;
二、取道麥哲倫海峽,這是西班牙人專有的通道;三、通過北美的西北航道;
四、通過俄羅斯的東北航道;
五、通過北極的北極航路。
1576年,英國航海家馬丁·費羅比金宣布發現了通往中國的「西北航線」,令倫敦商人興奮異常,但實際上馬丁·弗羅比金僅到達今天加拿大北部的巴芬島,並沒有穿越美洲北端進入亞洲。
5. 誰懂得歷史和地理,我想問下清朝的時候英國商船是走什麼路線來到中國的
你問題較模糊,最好說明是哪個時間段,這很重要,因為涉及到蘇伊士運河的開鑿時間。還有,確定你想問的是商船,不是戰船?
最有可能是先南下,過非洲好望角,穿印度洋,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南海,到達中國
因為地中海和紅海中間的蘇伊士運河是人工開鑿的,在英軍入侵後埃及首領默罕默德·阿里才開鑿,以前是不能通航的
6. 鴉片戰爭時,英軍用的是木帆船,英軍是怎麼來到中國的
背景: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英國海軍居當時世界之最,其主要作戰軍艦仍為木製風帆動力,但性能卻遠在清軍水師之上,具有以下優點:①使用堅實木料製作,船體結實;②船體下部為雙層,抗沉性好,還用金屬材料包裹,能防蛀防朽防火;③船上有兩桅或三桅,懸掛十餘面帆,能利用各種風向航行;④安炮多,從10門到120門不等。
另外,先後投入戰爭有7~10艘的蒸氣動力鐵殼輪船,噸位都不大,但它們航速快、機動性強,大大加強了英國海軍的實力。
解釋說明:
1.英軍主要是從印度殖民地出發,實際距離並不是太遠;
2.17世紀以後,西方航海家已經完全開辟了環球貿易航線,可以利用季風和洋流迅速航行,開展世界貿易;如印度到中國的航線在宋代就已經十分成熟,被成為「海上絲綢之路」;英軍將領從本土出發,如順風順水,僅用67天就能到達中國;
3.自15世紀以來,西方航海家已對帆船帆具和索具進行了成功的改良,使木帆船的可在逆風和微風下航行,同時大大減少操作水手的所需人數,從而創造了「大航海時代」,到19世紀初,英軍使用的遠洋戰艦所採用的木帆船技術已經是登峰造極,能夠在世界各大洋上馳騁自如;
4.前面也提到了,英國的木帆船堅固耐用,抗沉性好,因此,在戰爭中遭遇了一次大風暴,雖沉沒了一些船,但主力艦艇並未損失,僅僅稍事休整,就繼續開展進攻。
註:由於是在沿海作戰,而沿海地區由於海洋和陸地間存在熱屬性差異,存在持續「海陸風」,因此你說的無風情況鴉片戰爭中很少出現;另外,由於中國戰艦全是木船,要無風,大家都動不了,因此,不存在你所說的「玩完」問題
7. 鴉片戰爭時期 英國的士兵怎麼到達中國的
英國侵華軍後續部隊到達廣州海面,至此第一批侵華英軍到齊,共計海軍/戰艦16艘,東印度公司武裝輪船4艘,地面部隊4000人,海陸合計7000左右。
英軍是從印度通過馬六甲海峽開到廣州的,當時的軍艦航速在15~20海里每小時,但是我們可以這樣大概估算一下,從廣州到印度孟買港口是8361公里,也就是4500海里左右,如果當時從印度到廣州大概需要250~300小時吧。
全部手敲,希望對有用
8. 英國使者最早什麼時候到中國
1792年9月26日,英國政府任命馬戛爾尼為正使,喬治·斯當東為副使,以賀乾隆帝80大壽為名出使中國,這是西歐各國政府首次向中國派出正式使節。1793年8月5日(清乾隆五十九年六月廿三),英國使團乘坐一艘60門炮艦"獅子"號和兩艘英國東印度公司提供的隨行船隻抵達天津白河口,之後換小船入大沽,受到直隸總督的歡迎,送上大量禮物食品。英國使團副使斯當東的記述甚為詳細,由於禮物太多,船上空間狹小,只能收下一部分,而"以後不須提出請求,大批免費供應的物資源源不斷送去"(《英使謁見乾隆紀實》)。這個排場的見面禮,讓英國人大感意外,因為按照他們的外交慣例,除特邀外,一般使團的出訪費用都是自理的。
9. 在古代英國人怎麼到中國來的
新航路開辟之後,英國人從海上來到中國。航線:大西洋-好望角-印度洋-中國。
望採納~
10. 鴉片戰爭英國是沿怎樣的線路從英國入侵中國的
1840年6月到達廣東海面,封鎖珠江口,由於廣東防備嚴密,無隙可趁,英軍轉而沿海北犯,攻陷浙江定海,繼而直達天津白河口。
1841年再犯廣州,隨後一路北上,相繼攻佔廈門、定海、鎮海、寧波、乍浦等地,接著又攻陷吳淞炮台,佔領寶山和上海,溯江西上,攻佔鎮江,1842年8月,英國軍艦駛入南京江面,同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
英國金本位對中國戰銀本位,利用在印度的東印度公司做橋頭堡,通過金融軟體轟炸,也有鴉片,棉花,生絲這樣的實體入侵,是一場由倫敦銀行家們主導的有預謀的金融戰爭。
隨著鴉片的輸入,統治集團中的大部分人越來越依賴這種毒品來消磨荒淫無度的寄生生活。他們既接受內外煙販的收買,又依賴這種毒品的走私,從中取得利益。
有些走私船,公然插著兩廣總督或粵海關監督的旗號,威風十足地從伶仃洋駛進廣州。清廷的貴族大臣,則從廣東和沿海官吏那裡,獲得豐厚的賄賂。
甚至皇帝也收取大量的西洋奇珍,成為這種「通商」關系裡最大的受益者。因此,在禁煙與反禁煙、戰與和的問題上,他們始終搖擺不定,在整個戰爭中,始終沒有堅定的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