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怎麼看待工業化

英國怎麼看待工業化

發布時間:2022-10-11 05:58:30

A. 英國,中國工業化的特點及其背景

英國工業化的背景:

1500年以後,英國經濟表現出快速向前躍進的勢頭。在18世紀,一系列的發明改變了英國棉紡織業的面貌,並且導致了工廠制度的產生。在這些年裡,其他工業部門也達到了相當先進的水平,而且所有這一切夾在一起,相互作用,使人們在更為廣闊的領域中有可能獲得更大的收益。

通過不斷的改良就構成了工業革命,他們使人類的勞動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增長。18世紀中葉的七年戰爭在英國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對工業革命的發生和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七年戰爭是英法爭奪霸權尤其是殖民地和海洋統治權的戰爭。

由於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經濟生活的深刻變化,英國資產階級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地要求爭奪殖民地和海上霸權,以便掠奪殖民地,擴大對外貿易,發展國民經濟。戰爭使英國資產階級的這種願望得以實現。

英國工業化的特點:

1、是從棉紡織輕工業開始的。這是因為輕工業投資少,見效快,銷路廣,獲利大。加之,英國的棉紡織工業是新興工業,它受封建行會和習慣勢力的束縛較少,容易使用新技術和新機器,同時英國當時的棉紡織品質量不如印度和中國,為了競爭也迫切需要進行技術革新。

2、是以解決動力問題作為關鍵和重要標志的。從古代至近代,人類社會是以使用什麼樣性質的工具作為代表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如石器時期、銅器時期、鐵器時期等,可是到了近代機器出現以後,則往往是以使用什麼樣性質的動力作為代表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3、是以機器的發明、使用和製造為中心。用機器操作代替手工勞動是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的主要標志,用機器製造機器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的主要標志。

4、是以本國的發明創造為主,同時也盡量吸收了前人和別國的先進技術。英國是第一個進行工業革命的資本主義國家,可以引進和利用的外國先進技術不多,只能靠本國的發明創造為主,所以它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機器都是英國人自己發明製造的。

中國工業化的背景:

中國近代工業化的總特點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背景下進行的。

中國工業化的特點:

1、近代化不僅受到內部封建保守勢力的頑強抵制,還不斷遭到外部資本主義列強的傾軋、排斥和武力摧殘,發展緩慢,歷經曲折。

2、近代化一開始是由地主階級中的洋務派領導的,官僚買辦階級在中國近代化啟動時期扮演過微妙的角色,資產階級則始終沒有真正掌握過近代化的領導權。

3、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技術、人才和思想的准備不足,它的推動力主要不是來自內部而是來自外部。

(1)英國怎麼看待工業化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基於中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最大國情,充分考慮到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原則,充分考慮到中國人口眾多、人均收入低、後發趕超的農業國的經濟背景,充分考慮到大量的農業人口、典型「二元結構」的社會環境。

充分考慮到計劃經濟體制下重工業優先的發展戰略奠定的一定的工業基礎,遵循了工業化產業演進發展的規律,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世界經濟發展趨勢,構建了符合市場化規律的經濟激勵機制,適應了工業化和城市化互動協同的發展邏輯。

新中國工業化取得成功的關鍵就在於——將工業化的共性規律與中國的個性化國情進行了有效結合,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

B. 英國工業革命對經濟的積極和消極影響,詳細

一、城市化推動了英國經濟的發展
1、城市化是指人口居住地的變動,即由農村居民變成城市居民,是由工業化引起的人口遷徙城市,是由工業「聚集效益」引起的人口集中過程.第一次工業革命啟動了英國的城市化,是英國城市化的加速器,反過來,城市化又促進了英國工業革命的進行,對英國經濟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2、城市化推動了英國工業化的進程。城市化的進行將生產、服務、居住、消費等集中在同一區域,從而產生出巨大的社會效益。恩格斯曾在評論倫敦時指出:「這樣的城市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東西,這種大規模的集中,250萬人聚集在一個地方,使這250萬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
3、隨著英國城市化的發展,工業革命前後80年,英國工人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20倍,棉紡廠工人生產率高於手紡工人266倍;英國的煤產量、棉花加工量都相當於世界的一半;英國工業產值占整個世界的51%,進出口貿易佔25%,鐵路超過1萬公里。
4、總之,城市化的進行,加速了英國工業化進程,使英國在19世紀中葉成為世界頭等工業強國,推動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二、第一次工業革命後英鎊的廣泛使用
1、在工業革命前英國人還是以黃金為主對商品進行計價和交易,所以那時候的英鎊只是一種紙鈔,是記錄黃金的單位,用於兌換金幣。第一次工業革命後,英國的國力迅速壯大,英鎊的地位也水漲船高,逐漸取代黃金,成為了世界通用貨幣。至此,許多國家的中央銀行國際儲備都變為了英鎊而不是黃金,並且在國際貿易中90%的貿易都使用了英鎊。
2、1844年,英國還頒布了《英格蘭銀行條例》,英格蘭銀行成為了唯一能夠發行英鎊的銀行。並且英格蘭銀行作為中央銀行為其它銀行在困難時提供資金支持,維護了英國經濟的穩定和英鎊的堅定地位,從而使倫敦也成為了世界的金融中心,為英國的世界經濟霸主地位做出貢獻。
三、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最大債權國
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巨大成果的鼓舞下,英國向世界的產品敞開了它的國內市場。英國的帝國主義形式為擁有廣闊的殖民地,大量金融資產,是主要的資本輸出國家,擁有凈債權國地位——佔世界資本輸出的50%左右。因此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後,成為了世界最大債權國。
四、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英國擁有高工業產值
1、工業革命所引發的生產力有著巨大飛躍,工業革命前後80年,英國工業產值占整個世界的51%,進出口貿易佔25%,鐵路超過1萬公里
2、並且,工業革命後,農業在英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到21%,農村人口在全國人口中的比重從18世紀的70%下降到1841年的22%,1851年僅佔14.2%,到1850,城市人口已基本超過全國總人口的50%,英國已從一個農業國變成一個工業國。由此可看出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後從農業國瞬間蛻變了世界工業大國,從而間接推進了其經濟的發展
五、綜上所訴,第一次工業革命對英國經濟的影響是巨大的。它使英國城市化發展,使英鎊得到廣泛使用,讓英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債權國,為英國提供高工業產值,引導英國從農業國一步步走向工業國,從各方面加強了英國在國際上的經濟地位,促進了英國經濟的發展。

C. 英國工業化發展道路的特點有哪些

18世紀30年代,英國首先爆發了產業革命,這次工業化是從英國的紡織工業部門開始的。自蒸汽機的出現,標志著人類進入了蒸汽機的時代,它改變了人類以人力、畜力、水力作為主要動力的歷史,使各種機器有了巨大的動力,導致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技術革命。為此,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工業化的國家,成為現代經濟增長的一個示範。總的來說英國工業話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是在沒有外力推動的情況下,是純粹有市場自發推動的工業化。 二、工業化的結構轉變周期長、產業關聯度大並依次推進。 三、英國工業化推進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變化和現代化是同步的。 四、英國工業化以輕工優先發展,通過產業聯系帶動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發展。

D. 英國工業革命對世界的影響

英國工業革命或稱作英國產業革命一般認為是18世紀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的工業革命。英國的工業革命影響了整個歐洲大陸,並帶動了當時許多國家相繼發生工業革命。
背景
隨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加速了圈地運動,產生了大批無產者。同時海外貿易和殖民地的開發,使大量財富集中到英國資產階級手中。另外經典力學、熱力學等學科的理論創新也為工業革命帶來了契機。 工業革命從英國開始不是偶然的,這是有深刻政治前提、社會經濟前提和科學技術前提的。17 世紀中期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聯盟為基礎的君主立憲制度,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確立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國家。資產階級利用國家政權加速推行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和措施,促進了工業革命各種前提條件的迅速形成。
歷程
紡織工業
1733年機械師凱伊發明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效率。
1764年-1767年紡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提高了紡紗效率。
1769年鍾表匠阿克萊特又發明了水力紡紗機,過了2年,他就在曼徹斯特建立了第一家棉紡廠。
1779年克工人隆普敦又結合兩種紡紗機的優點發明了騾機(mule),後背改良成自動棉紡紗機。
1785年,牧師艾德蒙特?卡特萊特又發明了動力織布機,並且在1791年建造了第一座動力織布機工廠。隨後其他紡織機器相繼發明,實現了紡織行業的機械化生產。當時紡織的動力依靠水力,這限制了工業的發展,於是蒸汽機被發明出來。
1769年詹姆斯?瓦特根據前人的成果,成功發明了單向蒸汽機
1782年又製造出雙向蒸汽機。蒸汽機的出現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展。
1800年,英國擁有蒸汽機321台、5210匹馬力
1825年猛增到15000台,375000馬力。
運輸革新
1759年 - 1830年英格蘭2200英里的運河。
1807年,美國人富爾敦發明了汽船
1811年英國也開始仿製。在陸路交通方面
1765年英國開始使用鐵軌
1788年開始架設鐵橋。
1814年史蒂芬遜發明蒸汽機車
1825年於英國的第一條鐵路上試車成功。
1844年,英國鐵路已經長達2235英里。
影響
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工業革命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創造巨大生產力,人類進入蒸汽時代,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勞動:從社會關系來說,⒈工業革命使依附於落後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
⒉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終戰勝封建生產方式
⒊轉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大量農村人口湧向城市,推動城市化進程。
⒋人類從農業文明走向工業文明。
世界格局:造成先進的西方和落後的東方,使東方從屬於西方,加快亞、非、拉落後地區的半殖民地化的進程。
對中國的影響:⒈英國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
⒉中國成為列強的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掠奪地,被迫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
⒊出現了先進的中國人開眼看世界,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的萌發。
回答者: 冰情桔也 - 見習魔法師 三級 12-20 21:23
我來評論>>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1 個人評價

100% (1) 不好
0% (0)
相關內容
• 英國工業革命
• 英國工業革命經驗教訓
• 英國工業革命時,中國處於清朝的哪一階段,是前期、...
• 英國工業革命的課件
• 英國工業革命的前後變化
更多相關問題>>
查看同主題問題:英國 工業革命
其他回答 共 1 條
英國工業革命或稱作英國產業革命一般認為是18世紀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的工業革命。英國的工業革命影響了整個歐洲大陸,並帶動了當時許多國家相繼發生工業革命。

背景
隨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加速了圈地運動,產生了大批無產者。同時海外貿易和殖民地的開發,使大量財富集中到英國資產階級手中。另外經典力學、熱力學等學科的理論創新也為工業革命帶來了契機。

歷程

紡織工業
1733年鍾表匠凱伊發明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效率。

1764年-1767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提高了紡紗效率。

1768年凱伊又發明了水力紡紗機。

1779年克隆普敦又結合兩種紡紗機的優點發明了騾機(mule),後背改良成自動棉紡紗機。

1785年,牧師艾德蒙特·卡特萊特又發明了動力織布機,並且在1791年建造了第一座動力織布機工廠。隨後其他紡織機器相繼發明,實現了紡織行業的機械化生產。當時紡織的動力依靠水力,這限制了工業的發展,於是蒸汽機被發明出來。

1769年詹姆斯·瓦特根據前人的成果,成功發明了單向蒸汽機

1782年又製造出雙向蒸汽機。蒸汽機的出現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展。

1800年,英國擁有蒸汽機321台、5210匹馬力

1825年猛增到15000台,375000馬力。

運輸革新

1759年 - 1830年英格蘭2200英里的運河。

1765年英國開始使用鐵軌

1788年開始架設鐵橋。

1807年,美國人富爾敦發明了汽船

1811年英國也開始仿製。在陸路交通方面

1814年史蒂芬遜發明蒸汽機車

1825年於英國的第一條鐵路上試車成功。

1844年,英國鐵路已經長達2235英里。

E. 英國工業化革命的影響。。回答必采

1.對生產力的影響:工業革命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使商品經濟最終取代了自然經濟,手工工場過渡到大機器生產的工廠,這是生產力的巨大飛躍〔1〕。

2.對資產階級的影響:工業革命極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為鞏固資產階級革命成果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使資產階級專政建築在社會化的大機器生產和物質財富空前豐富的基礎上,使資本主義方式擴展至世界各地,保證了資本主義完全戰勝封建主義〔2〕。

3.對階級階構的影響:工業革命使得使用機器生產和現代大工業(工廠制度)逐步代替了工場手工業,資本主義僱傭勞動制度普遍建立起來,引起了社會階級關系的深刻變化,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最終形成〔3〕。

4.對全球交通和市場的影響:歐美國家為了促進商品交流,大規模從事交通運輸建設,為了擴大海外殖民掠奪和市場,致力於遠洋運輸網的開拓,逐漸形成了全球性的交通網路,世界市場開始形成〔4〕。

5.對亞非拉國家的影響:工業革命加速了弱小國家淪為殖民地和附屬國的過程,同時,歐美列強對亞非拉進行殖民掠奪的時候,也不可避免地把歐美先進的工業技術帶到這些地區,使這些國家緩慢地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改變了他們的歷史命運,將其捲入了工業文明的潮流之中〔5〕。

此外,有學者指出,工業革命在發展生產力、在人同自然作斗爭方面具有劃時代的巨大歷史意義。同時,工業革命後,社會日益分裂和混亂,物慾橫流,金錢第一,物質享受至上成為許多人的生活目標,人剛剛有可能擺脫大自然的桎梏,但又陷入了社會本身纏結的羅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是每個正在實現工業化的國家都必須認真考慮的。」

F. 英國為什麼是世界上第一個爆發工業革命的國家,其世界意義是什麼

率先在英國發生的工業革命是在多種因素合力推動下發生的:
①政治前提:資產階級統治確立(通過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②市場條件:新航路開辟後,世界市場不斷擴大的商品需求,成了工業革命強大的經濟驅動力。
③物質條件:(原料、勞動力、資本)「光榮革命」後圈地運動大規模開展,破產失地的農民為工業生產提供了大量自由的勞動力;海外殖民和奴隸貿易作為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手段,在積聚資本、原料和開辟國外市場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④技術條件:英國發達的工場手工業也為機器的發明和應用提供了勞動分工和技術條件。
⑤科學條件:18世紀自然科學的進步(馬格德堡半球試驗-波義爾、胡克研究並發展大氣壓力理論-紐可門蒸汽機-瓦特活塞蒸汽機).

世界意義
①在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下,法、德、美等歐美國家也開始邁上了工業化的道路。

②工業革命造成先進的西方和落後的東方,使東方從屬於西方,加快亞、非、拉落後地區的半殖民地化的進程。

G. 18世紀英國工業化迅速發展的原因和對英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原因:(18世紀60年代)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 海外貿易、奴隸貿易和殖民掠奪積累了大量資本圈地運動的進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僱傭勞動力工場手工業的發展積累了一定的生產技術 18世紀中葉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殖民國家「日不落帝國」,國外市場急劇擴大了.
影響:第一次科技革命 1、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促使資本主義制度的鞏固與廣泛建立;2、使社會階級結構發生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3、使社會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開始了城市化進程;4、使世界格局發生變化 :東方從屬於西方5、自由資本主義發展起來,殖民侵略進入以商品輸出為主時期 1、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 近代工業產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3、 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學習

H. 指出英國工業化帶來的主要問題有哪些

,首先:英國經過兩次工業革命,國內資源消耗嚴重,而其曾經自豪的殖民地也失去,英國缺少工業化的原材料。其次,英國象大多數的發達國家一樣,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人力資源不是十分充足,企業的用人成本高昂,且英國長期形成的散漫的生活氛圍嚴重影響工作效率的提高;再次,英國曾經商品主要傾銷到殖民地,無須為產品銷路憂慮,但是現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都互相競爭,英國因勞動力的原因造成的高成本導致其產品價格高昂,無法與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低成本比較。還有一點就是,英國與美國的關系密切,致使美國的各種負面影響極其容易在英國形成巨大影響,這影響英國工業化的發展

I. 英國是如何走向工業化道路的

工業化道路的進入應該以守舊思維方式的較大轉變為前提。哥白尼及其學說太陽中心論就是這種轉變的開端。基於常識,人們通常認為地球是靜止不動的,因此,從這一點出發,哥白尼的想法就是異端學說。但是,當人們接受了太陽中心論以後,認識到了他們必須按部就班地研究這個世界,而不能再憑著感覺來理解這個世界了。這樣的思維方式被稱為機械科學,受到了許多傑出科學家的推崇,如伽利略,比克曼,笛卡爾,尤其是牛頓,這位對於科學革命的發展不可忽視的科學家。
機械科學傳播速度取決於科學文化。宗教在文化中佔有很大的比重。例如伽利略和天主教會的沖突,伽利略認為力學定律支配著整個宇宙世界。由於伽利略的認識不被天主教會認同,他的想法就被認為是一種新教學說,從而因禍得福,得以在北歐,西歐迅速轉播。這種科學知識的傳播也取決於那個時候的普遍的觀念。笛卡爾將科學轉變成一種可以被獨自研究學習,獨自研究的一種個體表達。千禧之年,這種期盼新千年的態度,造成了一種緊迫感,這種緊迫感促使世界的進步。英國革命爆發後,一種新型階層得到了發展,他們是典型的新教徒,並且有文化,他們游離於各種學校,以確保他的孩子受到好的教育。
推進科學普及的下一步是表現出其對工業化的促進作用,這里培根向我們展示了新科學的社會實用性。
科學可以給社會很多的規劃,給上層人士提供源源不斷的財富與權力的源泉,還可以消除民眾的貧困。培根的看法證明了科學是致富的一種途徑,這一種認識被18世紀科學演講者強化。
有著相同的牛頓力學知識背景的工程師和企業家,共同推進了工業的發展。英國的布里斯托就有這樣的一個例子,布里斯托的港口的潮汐,在低潮的時候,船舶不得不停在陸地上,有時候,輪船會左右翻滾,甚至船舶機艙失火也會迅速蔓延到所有的輪船。許多人都提供了解決方法,但最終在貴族商人和平民企業家和工程師同力合作下解決了這個難題。
不僅科學的傳播深受科學文化的影響,而且也深受科學觀念自身的影響。宗教尤其富有影響力。在17世紀80年代,作為一名自由的英國國教教徒,牛頓通過證明上帝是萬有引力下的引導力量,來解釋什麼是萬有引力。科學與宗教如此緊密的結合以至於自由的英國國教可以非常出色地促使新科學融入英國的主流,最終成為歐洲人的思想。

英國成為歐洲第一個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的根本原因是機械科學在人們大眾中傳播的速度最快。科學在歐洲其他國家如瓦特和他的蒸汽機在法國就是以較慢的速度傳播。在法國古老的制度中,貿易部部長可能支持或者是拒絕科學創新,科學地位低於同時期的英國,等級制度給科學創新製造了許多的障礙,如瓦特就曾經十分努力地要使其蒸汽機得到認可。對雅各布來說,經驗就是:科學的普及,對培養本土創造力在應用和創造方面,比外國專家或單一精英的維持要劃算的多。
雅各布的觀點是令人信服的,因為文化顯然對工業化的科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從伽利略到瓦特,科學思想依據不同的文化背景被不同程度上認可,其中宗教是一個很大方面的因素。人們對科學的反映,無論是接受還是拒絕,取決於文化。科學可以存在,但如果無人接受它的話,它就失去了應用的作用。如果我們的宗教只是認為只有上帝可以帶來光明,那該怎麼辦呢?愛迪生的發明就會被忽視,我們可能就會一直生活在黑暗之中,甚至在當今社會,文化對新創意的傳播仍然有影響,例如克隆,DAN技術的運用,進化和其他有爭議的問題。對於科學的發展來說,兩樣因素是需要的,一個是科學的發展,一個是科學被周圍文化所接受

J. 英國是如何走向工業化道路的

英國是當今世界上最早開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國家,在時間上比美、法、德、意等發達國家提前了100年左右,比大部分發展中國家提前了200多年.這種絕對先行國地位使英國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工農關系的處理上沒有任何經驗可循,加上新興資產階級反對保護主義、倡導自由競爭的政治學和經濟學傳統,英國於工業化完成後在對農業的保護上反而比其他發達國家要晚一些,從而走出了一條從通過「財產剝奪——貿易條件惡化」模式積累工業化資金,到適度農業保護的較為獨特的工農關系變動的道路;也為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實現從農業剝奪向農業保護的轉變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和教訓.從工農業關繫上看,英國的工業化、城市化過程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一、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40年代:「圈地運動」及其對工業化的初始推動
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徵是,通過「圈地運動」實現對農民的財產剝奪和強制性農場化,提高了農業生產剩餘的能力,迫使農業勞動力大量轉向工業,從而開始了英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圈地運動」歷經了大約4個世紀,但對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18世紀中期產業革命以後.其結果主要有二:
首先是擴大了農場的規模,提高了農業的相對和絕對剩餘水平.根據1851年的調查,英格蘭和威爾士農場總面積為2470萬英畝,其中經營面積在100~500英畝以及500畝以上的大農場約佔78.2%,經營面積在50~100英畝的中等農場約佔13%,經營面積在5~50英畝的小農場僅佔8.6%.同時,即使是小農場,在經營方式上也完全不同於產業革命以前的小農經濟.農場規模的擴大,為具有不可分特徵的農業機械技術的廣泛採用提供了可能.在機械技術廣泛應用的基礎上,化肥和良種技術也開始推廣,並進行了耕作制度的改革.這就使得當時英國的農業生產水平和農業剩餘水平大大提高.在從1650~1800年的150年間,英國的小麥單產水平平均提高了77%,而僅在19世紀上半葉就提高了79%,其中19世紀50年代比30年代小麥產量提高了大約50%.1790年以後農業生產的增長速度逐漸加快,1790~1815年間平均增長率大約為0.2%,1816~1846年為0.3%.一個農業勞動力在1700年時只能養活1.7人,而到1800年時就能夠養活2.5人了.可見,「圈地運動」實際上是通過土地的生產關系的變革大大帶動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使農產品供給能力大大增強,農業剩餘供給水平大大提高.18世紀中葉之前,英國的穀物幾乎每年都有出口.
其次,迫使農業勞動力大量轉向工業.工業革命時期的大規模的「圈地運動」,使得越來越多的小自耕農喪失了土地所有權和在公有土地上的放牧權,為當時日益增長著的城市機器大工業部門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英國當時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也在迅速降低.1700年,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約為60%,1801年降到36%,1821年降到32%,1851年降到16%.1801年,英國5000人以上的城市只有105座,到了工業革命結束以後的1851年猛增到265座.這時,英國已經出現了象倫敦、曼徹斯特等人口上百萬和數十萬人的大城市.1801~1851年間,英國城市居民佔全體居民的比重由32%上升到50.1%.
可見,「圈地運動」從兩個方面促進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一是強制性集中土地,提高了農業剩餘水平;二是為城市機器大工業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農業勞動力的大量轉移為土地集中提供了必要條件.而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剩餘水平的提高又為勞動力的非農化創造了物質基礎.
二、19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30年代:貿易條件惡化及其效應
19世紀40年代以前,英國的議會和政府基本由大地主、大商人和金融貴族控制著,他們為了本階級的利益而不惜犧牲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多次頒布穀物條例,實行關稅保護,限制和禁止國外廉價農產品和工業原料的進口.穀物條例在保護農業生產者利益的同時,也為高速發展的工業產業帶來了一系列障礙.主要是:穀物價格過高,在工人的日常支出中食物費用佔一半以上;工資的高低取決於麵包的價格,從而造成了穀物價格和工人工資輪番上漲的現象,導致了工業產品中工資成本過高;食品和原料價格過高造成工業資本家的利潤逐漸下降.從而,對農業生產的保護在19世紀上半葉反而成為工業化和城市化進一步發展的障礙.為了降低穀物價格,降低工業品成本,擴大工業品市場,增加工業利潤,工業資本家和城市消費者聯合起來與大地主進行斗爭.終於在1846年,通過在議會中佔多數的方式廢除了穀物條例,放開農產品市場,實行自由貿易.此後,兩大產業的比較利益逐漸向工業轉移.1840年,英國農產品對工業品的相對價格指數為112%,廢除了穀物條例後,1850年即下降為90%,1900年下降到80%.其中,種植業產品的相對價格下降更快.與1840年相比,1850年種植業產品對工業品的相對價格下降了20個百分點,到了19世紀末期,種植業產品的市場價格只及1840年的57%.可見,從19世紀中期開始,英國農業的貿易條件明顯地惡化了.這種狀況又通過城市和農村的「推」、「拉」兩種力量,使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速度大大加快.1851年,英國城市居民的比重為50.1%,1881年達到67.9%,1901年達到了78.0%.英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最終在工業對農業的超強度剝奪中大大地向前邁進了.
農業貿易條件惡化在極大地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不良後果.從農村和城市兩個方面分析,主要有以下兩點:
1、農業的衰退.1846年穀物條例廢除後,隨著貿易條件的惡化,農業便逐步走向衰退.特別是19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運輸條件的改善,穀物的海運成本急劇下降,美國和廣大殖民地國家的廉價農產品源源湧入英國市場,使大量農業經營者破產,農業衰退益發嚴重.在這一時期,英國主要作物小麥的播種面積和產量急劇減少.1870~1900年,小麥播種面積由141.6萬公頃減少到58.9萬公頃,產量從30.7萬公擔下降到14.8萬公擔,糧食自給率由1870年的79%下降到1900年的39.6%.農業的衰退迫使英國工業的發展日益依賴於國外農業的支持,這也是導致農業勞動力在此期間快速轉移的重要原因.
2、在市場和利益的驅動下,鄉鎮人口向城市進行了大規模轉移,使倫敦、伯明翰、曼徹斯特等大城市的人口急劇增加.在經濟結構仍以第二產業為主的情況下,城市對農村勞動力的吸收能力有限,大量湧入城市的農村勞動力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已經就業的工人也經常面臨著失業的危險;貧民窟在各大城市的中心大量存在,居住條件惡劣,許多人住在不透空氣、沒有光線的地下室里;由於農業衰退,農產品價格不斷上漲,進一步加劇了窮人的貧困.城市中那些處於社會最底層的無產者,其生活還不如原來的自耕農.無業人口的大量增加還造成了城市環境的惡化,以及犯罪現象的劇增.
可見,對農業的過分剝奪,在高速推進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同時,不僅造成農業的衰退,也在城市中帶來了一系列負面效應,降低了城市化的質量,對工業化、城市化的進一步發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響.
三、20世紀30年代以後:對農業的保護和扶持與城市化的高質量發展
由於自由貿易政策對農業造成的持久性衰退,美國和西歐的大部分國家自20世紀初起就開始實行一定程度的農業保護政策,但英國直到本世紀30年代才開始這一轉變.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糧食進口受阻,國內糧食供給發生困難,英國不得不實行配給制,轉而加強對農業的干預和扶持.主要政策有:獎勵墾荒,對開懇荒地的農民給予一定的物質激勵,擴大耕地面積;在政策上鼓勵農機、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產業的發展,鼓勵農民購買農業機械,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並於二戰以後迅速實現了農業機械化;對於各出口國用出口補貼的辦法廉價傾銷其過剩的農產品現象,英國等歐洲進口國採用提高關稅以及非關稅的手段對國內農產品生產者進行保護,這就大大提高了國內農產品的價格;建立健全了國家農業生產管理機構,對農業生產進行監督和管理;大力發展農業合作企業和流通企業,提高農業生產的社會化服務水平,以及按照歐盟的統一政策對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進行補貼等.上述政策措施實施的效果是顯著的,其標志之一就是英國國內的農產品供給情況很快得到了改善,80年代以後甚至一度出現了過剩現象;標志之二就是農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中等規模農戶的收入水平超過了城市中的一般產業工人;標志之三是農村物質生活條件的顯著改善,鄉村地區的第二和第三產業迅速發展,從而改善了鄉村落後的歷史面貌,逐漸同城市接近起來,社會學家把這一過程稱為「鄉村城市化」.
隨著農業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業中使用勞動力的數量越來越少,1978年英國農業勞動力僅有65萬人;1991年進一步減少到27萬人,只佔全部勞動力的1.3%,此後便穩定下來.而在城市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在進入20世紀40年代後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尤其是50年代以後,其發展速度超過了第二產業,從而成為吸收農村勞動力的主要領域.城市中就業結構的改善使失業人數大為減少,產業工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狀況大為改觀.隨著第二、第三產業比重的變化,城市環境污染的狀況逐漸得到了治理.城市產業逐漸向鄉村滲透,城鄉聯系更加密切,80年代以後出現了城鄉一體化的現象.

閱讀全文

與英國怎麼看待工業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惠普中國官網是哪個 瀏覽:173
為什麼說咖啡是起源於義大利 瀏覽:173
台灣什麼時候屬於中國的 瀏覽:869
中國糧倉儲備糧食夠中國人吃多久 瀏覽:741
中國到哪裡到國外是最遠的 瀏覽:669
越南為什麼不改回小面額貨幣 瀏覽:576
印度人為什麼沒有蚊子 瀏覽:531
中國哪裡一天只吃兩餐 瀏覽:901
英國人種怎麼樣 瀏覽:422
印度孟買冬天多少度 瀏覽:135
印尼盧比英語怎麼讀 瀏覽:501
伊朗和瑞典哪個國力強 瀏覽:855
中國哪裡產翡翠和玉 瀏覽:267
印度傳說中的眾神之車是什麼 瀏覽:258
航運從美國到中國需要多久 瀏覽:824
越南小米手機有哪些 瀏覽:803
1000美金多少印尼錢 瀏覽:383
中國目前援助了哪些國家 瀏覽:419
越南華人什麼意思 瀏覽:376
印度長途汽車怎麼下 瀏覽: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