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英國在早期殖民地形成的政治斗爭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英國在早期殖民地形成的政治斗爭中扮演掠奪者的角色。
圈地運動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合並。15~16世紀,毛織業成為英國的「民族工業」,對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地主把農場改為牧場,還通過圈地圍田或侵佔公地,把小地產集中,連成大片。這樣一來,大批自耕農失去土地而破產,淪為流浪人。國王從1530年起頒布一系列血腥立法,迫使流浪人受雇於新貴族和資本家。海外掠奪和貿易也是原始積累的重要途徑。16世紀以後,英國陸續組織許多貿易公司,進行海盜掠奪,碼頭官吏、海關人員、海軍官兵,甚至地方高級官吏,都勾結海盜。海盜J.霍金斯販運黑人致富,F.德雷克則在伊麗莎白一世贊助下劫掠西班牙美洲殖民地,並於1577-1580年間進行了震驚歐洲的環球航行。1588年,英國戰勝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在攫取世界海洋霸權上邁出第一步。
英國的殖民地在19世紀猛烈擴張。1801年合並愛爾蘭,英國的正式名稱成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對亞洲的侵略繼續擴大。大英帝國指由英國本土及其治下的自治領、殖民地、領地、託管地和保護國共同構成的大帝國,是有史以來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和最大的環球殖民帝國。帝國在19世紀初達到鼎盛,大約有4到5億人口,占當時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領土約3367萬平方公里,佔到了世界陸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帝國繼16世紀的西班牙王國之後,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19世紀中葉,英國發動兩次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參與鎮壓中國太平天國革命;鎮壓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義,強化對印度的統治。1876年,保守黨B.迪斯累里內閣為維多利亞女王加冕,使其成為印度女皇。此後英國又稱為大英帝國(或英帝國)。此外,在伊朗、緬甸、南非、埃及、東非以及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地也擴大侵略,還逐步對南美洲進行滲透,成為那裡最大的投資者。1867年,加拿大成為英國第1個自治領地。
㈡ 為何在美國和加拿大,「黑臉妝」普遍被視為對非洲裔族群的冒犯或歧視
美國畢竟是一個移民國家。如果把臉塗成黑臉孔,這種行為是把別人的痛苦變成了一種日常化的行為。黑臉妝畢竟是種族主義的標志,這容易讓很多人覺得自己的尊嚴受到了傷害。
所以,既然有這樣的傳統禁忌,那麼在日常生活中還是要注意,避免犯這樣的錯誤。
㈢ 哪一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推行三環外交政策
三環外交
由英國前首相溫斯頓·丘吉爾提出的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的外交戰略。其主旨是企圖通過英國在與美國、英聯邦和聯合起來的歐洲這三個環節中的特殊聯系,充當三者的聯結點和紐帶,以維護英國的傳統利益和大國地位。
三環外交」的提出
——戰後英國帝國之夢未變
二戰結束時,英國的經濟已接近崩潰的邊緣:外債累累,國內民用生產萎縮,出口不及1931年的1/3,40年代又出現了嚴重的支付危機,使國外債務問題更加惡化。1945年英國的赤字達7.04億英鎊,1946年為3.86億英鎊,1947年為6.52億英鎊,1948年為4.96億和1949年的4.88億英鎊。[1]此時,保守黨領袖丘吉爾根據二戰的經驗以及國際局勢的變化,提出了旨在維持英國大國地位和榮耀的「三環外交」方針。1948年10月9日,在保守黨的年會上他正式拋出了其「三環外交」的方針。他說:「當我展望我國未來時,我認為,在自由民主國家中存在著三個大環。……對於我們來說,第一個環自然是英聯邦和英帝國及其所包括的一切。其次是我國、加拿大、和其他英聯邦自治領域以及美國在其中起著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語世界。最後是聯合起來的歐洲。這三個大環是並存的,如果它們連結在一起,就沒有任何一種力量或聯合的力量足以推翻他們,或者甚至向它們挑戰。現在假如你們想到這相互連接的三個大環,你們就會看到,我們是在這三個大環中都佔一大部分的唯一國家。事實上我們正處在連結點上。這個島位於許多空中航線的正中心,我們有機會把他們全部連結在一起」。[2]丘吉爾的這一外交思想,就是試圖以英美特殊關系為基礎,希望法、德和解,恢復歐洲均勢,並利用原有的殖民地體系,挽救和恢復在二戰中被削弱的英國的國際地位。乃是一個國力日趨衰微的大國在外交戰略上的一種無奈選擇。
三環外交的弱點
很顯然,在「三環外交」的構想中,英國一廂情願的把自己放在頗為重要的位置上。眾所周知,經濟決定政治,是政治的基礎。大英帝國之所以存在最根本的原因是她擁有不可比擬的經濟優勢,而如今英國的經濟已到了捉襟見肘的地步,為何她還能在英聯邦、英美特殊關系和歐洲這「三環」中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呢?讓我們一起看看英國在這三環中真正的作用和地位:首先是英聯邦,不可否認,戰後初期英國仍以各種形式佔有世界20%的土地和人口,但我們還須注意到的是英聯邦各殖民地日益高漲的民族意識使得許多原殖民地相繼獲得獨立,而他們由於在種族問題、政治觀念、經濟利益和戰略部署方面與英國矛盾重重,英聯邦內的離心傾向越來越明顯。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在英聯邦這一環中的作用也日趨衰退。其次是英美特殊關系這一環,這種特殊關系只是對於經濟處於劣勢地位的英國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美國似乎並不像英國那樣看重這種關系,具體表現在租借法案的撤除,麥克馬洪法案的出台,以及兩國在阿以問題上不同的態度。因此,英國在英美特殊關系中只是一個被動的配角地位。最後是歐洲這一環,戰後,英國與歐洲聯系越來越緊密,而英國為了保持自己所謂大國地位,不甘與歐洲各國為伍,因此在戰後初期的對外政策中英國並未給與歐洲足夠的重視。
英國的對歐政策
——英國帝國之夢幻滅的催化劑
二戰中西歐列強都受到了重創。英國認為一個經濟蕭條缺乏抵抗力的歐洲不僅會使英國成為共產主義的「階下囚」,更重要的是會使英國難以迅速的發展,因此,英國對西歐聯合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興趣。丘吉爾不斷的在歐洲各國發表演講支持歐洲聯合,他似乎成了「歐洲聯合」的一個最為熱情的倡導者。然而我們必須明白的是,盡管丘吉爾不斷為歐洲聯盟奔走呼號,但他並沒有認真的設想英國進入一個聯合的歐洲。他所希望的只是英國成為「歐洲聯合」的「朋友和發起者,而不是其中的一員。」[3]可見,戰後初期英國人沉浸在「大英帝國」的美夢中,他們認為英國不僅僅是一個歐洲國家,而是版圖遍及全世界的「大英帝國」的首腦,如果作為一個成員國參加歐洲聯盟,便與大不列顛的國際地位不相稱。英國的這種帶有幻想色彩的「帝國」意識在對待歐洲防務集團、歐洲煤鋼聯營和歐洲經濟共同體時就更加暴露無疑。
朝鮮戰爭的爆發使得重新武裝德國的問題顯得很迫切。1950年10月法國提出了普利文計劃—建立具有「超國家」性質的歐洲防務集團,建立一支在統一的歐洲政治機構下的一體化的歐洲軍。英國表示不可能參加這種「歐洲軍」,因為英國是全球性的國家,有著廣泛的考慮,她不參加任何超國家機構的組織,不能明確承擔在歐洲大陸駐軍的義務。丘吉爾也認為普利文計劃十分可笑,他曾說過,它們是一堆「烏七八糟的破爛貨」。[4]
歐洲經濟聯盟的雛形是歐洲煤鋼聯營。法國最初提出建立歐洲煤鋼聯營的「舒曼計劃」,該計劃建議,建立一個超國家的對德國、法國及未來的其他成員國都有決定權的最高機構。其中建立超國家機構的建議與英國的對歐政策及帝國心態相沖突,因此,英國稱他們將不可能接受法國提出的條件。工黨重申了由於英國在英聯邦中及在最大的世界多邊貿易體系中所處的地位,英國政府排除了作為一個充分成員國的可能性。影子內閣的首腦丘吉爾也稱,舒曼計劃從原則上講是正確的,但英國處於英帝國和英聯邦的中心,並與美國關系密切,所以英國不能接受作為歐洲聯邦制度中充分成員國的地位。由於各方面的阻力,英國最終未正式以成員國身份參加該組織,而是於1954年12月21日,與歐洲煤鋼聯營簽訂了有效期為50年的正式聯系協定。1955年英國與歐洲的關系發展到了一個關鍵的時刻。6月,歐洲煤鋼聯營組織六個成員國的外交部長會晤。不久,他們就宣布打算組成一個歐洲經濟共同體,即一個對外設立共同關稅並消除成員國間的貿易壁壘的關稅同盟。英國被邀請參加所有階段的談判,但他反映冷淡,並最終退出了談判。1958年1月,歐洲經濟共同體在沒有英國參加的情況下開始了工作。此時,英國與歐洲徹底決裂了,導致這種決裂的真正原因是歐共體的「超國家」性質,從英國方面講即是她的「大國意識」在作祟。她擔心英國的對外關稅將干擾英聯邦貿易協定的特惠制,同時他還擔心歐洲經濟共同體會疏遠他與美國的關系。總之,英國認為他們的眼光應該是全球性的,而不應局限在小小的歐洲范圍內。正如羅伯特·安東尼·艾登所說的,「在我們的骨子裡我們知道有些事情我們是做不得的。因為大不列顛的利益是在歐洲大陸之外,所以我們的思想應穿越大西洋,到達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這就是我們的生命,沒有了它,我們將成為生活在歐洲一個孤島上的普通的人。」[5]英國的這種「認識滯後」也使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到1960年底,歐共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哈羅德·麥克米倫經過一場痛苦的重新評價,終於決定申請加入歐共體。但歐洲各國對這位遲到的朋友似乎並不太友好,以致英國的兩次申請都被戴高樂否決。最後,英國終於1973年加入了歐共體。盡管羅馬條約中許多條款對英不利,但這位遲到的歐洲人也只能無可奈何的接受了。
三環外交的破產
蘇伊士危機——英國帝國之夢的幻滅
二戰結束後,埃及國內的民族意識日益高漲。納塞爾取得政權後埃及決定開始建造象徵新政權的阿斯旺水壩。由於該項工程的復雜性和巨額投資,納塞爾便將希望寄託於西方工業國家的援助上。西方國家由於擔心蘇聯勢力滲透中東,於是便決定向埃及提供貸款,然而埃及還宣稱不放棄蘇聯向其提供的援助。更為甚者,埃及與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交往甚密,這些言論和行為無疑觸怒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美英隨即宣布取消給阿斯旺水壩貸款的允諾。無奈之下,納塞爾宣布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運河公司的收入將用來資助阿斯旺水壩的修築工程。
「蘇伊士危機」發生了,消息傳到英國,立即引起了軒然大波。在多方面努力均告失敗的情況下,英、法、以於1956年10月底悍然發動了入侵埃及的武裝行動。英國國內就蘇伊士危機的局勢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國際輿論紛紛譴責英法以對埃及的侵略(第二次中東戰爭) 。許多國家的人民舉行遊行示威,支持埃及收回運河主權的行動和反抗侵略的斗爭。英法在外交上陷入了空前的孤立,而更大的挑戰是來自美國的。美國認為軍事干預可能招致蘇聯的插手,並且,與美國的全球性戰略相比,「蘇伊士危機」的重要性相對來說就小很多了。在英法以軍事進攻埃及一周後,艾森豪威爾政府嚴厲警告英國,並敦促其停火。無奈之下,英法終於11月6日被迫停火。
現在回顧起來,我們不禁要問,英國為什麼要急於控制運河呢?僅僅在此事件發生的兩年前,艾登本人還就英國撤出運河區進行過談判。此外運河國有化之後,埃及並不打算截斷英國的石油供應。因此,這場蘇伊士遠征對英國來講又有什麼必要性呢?也許我們能從麥克米倫的話中找出答案:「我們擔心這種粗暴的踐踏新近重申的國際協定的行為,將和當年導致兩次世界大戰災難的情況一樣,使國際信義開始下降。」[6]我們可以看出,英國入侵埃及是為了履行其業已消逝世界大國的責任,挽救正在下降的「國際信義」。直到此時,英國還是以世界大國自居,仍然試圖在國力日益衰退的被動情況下盡可能地維護世界的安全和穩定。然而事與願違,英國在這次行動中更加暴露了她國力衰退的事實。首先,它進一步暴露了英國對美國的依附。事實上,這等於向世界宣布:英國已不再是以前的那個「日不落帝國」了。其次,英國的威望乃至整個國際地位受到了嚴重削弱。人們開始懷疑他們的國家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的性質。最後,英國在中東的影響急劇下降。從此,在這個傳統的勢力范圍內英國只能甘當配角。在中東出現了權力「真空」,美國趁機填補了這個「真空」。更為糟糕的是,蘇聯也趁虛而入,不僅將長期控制埃及,而且逐漸向其他中東國家滲透,使該地區成為美蘇角逐的場所。英國從此跨出了帝國之門。
痛定思痛,英國人開始對其「大英帝國」地位及其沉重的負擔感到幻滅,他們開始懷疑自己國家在世界舞台上的大國角色。經過痛苦的思考政府做出了抉擇:1961年決定申請加入歐共體;1967年宣布最遲將於70年代完成從蘇伊士以東的撤軍。夢想終於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破滅了。我們要注意的是英國的大國心態是從歷史上傳下來的,不可能短時期內消逝。但畢竟從1961年英國開始慢慢的認識現實,在制定外交政策時,他們能更多的考慮到現實因素,而不是一味追求自己昔日的大國地位。這是值得英國當前政府引以為戒的,同時也是世界其他國家的前車之鑒。通過以上對英帝國之夢幻滅歷程的分析,我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國際交往中,每個國家及其政府都應該充分認識本國的實際情況從而選擇正確的外交政策和路線;而不應該無視現實,一味沉迷於過去的強大或毫無根據地幻想未來的美好。
㈣ 歷史上,英國為什麼被稱為「歐洲攪屎棍」,什麼政策太惡心
因為多虧了英國這個歐洲攪屎棍,不然歐洲大陸有可能早一步就得到統一。為了英國自己國家的利益,英國在歷史上曾經出了一項政策,就是為了維護自己國家的利益而去削弱歐洲大陸的強國,這就是著名的大陸均勢政策。
所以,我們不得不說,如果沒有英國,歐洲就可以減少這么多的混亂,甚至有可能加快統一的步伐。這些所謂的大陸均勢政策,不過是英國為了維護自己在世界上、歐洲上的地位與實力而制定的政策罷了。
㈤ 英國為什麼一直在歐洲扮演著離岸平衡者的角色
因為英國是一個海洋國家,離岸平衡者可以確保歐洲不會出現超級大國,並且保持獨立的外交特性。可以很好的實施海岸平衡者的本質。離岸平衡必須有一個海洋強國主導,海洋國家可以避免那些大陸國家一樣面對鄰國問題、而且英國可以隨時介入強大的軍事實力。來影響戰爭、這這樣既確保歐洲不會出現一個超級大國,因為英國的獨特地理讓他不會受到其他國家的干擾。
英國具有成為海岸平衡者的條件。要想成功實施這一戰略必須具備以下條件。一是地理位置上的超脫。離岸平衡是春秋戰國時期遠交近攻思想的一種提升。因為英國孤懸海外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他與歐洲大陸上的每個國家都保持著一定的距離,處於相對「遠」的位置。二是利益關繫上的超脫。英國與歐洲大陸上的各個國家幾乎沒有領土之爭,在選擇盟友問題不受任何傳統利益和所謂世仇的羈絆。
㈥ 英國在國際安全事務方面有哪些立場和態度
英國基本上時要跟隨美國的政策的,但是現任首相布朗也是美國身上全部押寶,因為金融危機他們是各自難保!所以難免英國現在和中國走的進些在所難免!這從前短時間英國首相對中國人的談話就知道!安全方面美國和英國都是很和中國合作的!但是美國對中國的依賴還要大些!現在美國的重要國際事務都是和中國有關的!英國在這方面還是置身事外,大多數他們和我們可以只說經濟,不說政治!所以短期能中英的關系是穩定結實的,誰對誰都會是很很不錯!英國對北愛爾蘭會是遏制的,應為國家分裂是任何人不能承受的!對東亞總體是友好的!對中亞則是看利益來定了!但是對中亞的某些矛盾國家,英國可能主動去斡旋以展示自己的力量!對非洲依然是遏制政策,有條件貸款。在歐洲則是排斥,歐洲一體化英國利益小的話很難進行的!對北美和澳洲則是無所謂的!對南美的政策還是跟隨美國的短期內就是合作多,但是美國要用摩擦來警示中國!中國也要要武力去做威懾!
㈦ 英國為什麼會被稱為「歐洲攪屎棍」
從英國被踢出歐洲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的那一刻起,英國就成為了歐洲眾多國家裡面最沒有尊嚴的國家。
看看吧,英國實力不夠,不能稱霸歐洲。又不想付出,如果他待在歐盟的話,能夠對歐盟做出巨大的貢獻的話,那麼他在歐洲的地位應該會有所改觀。但是他沒有這么做。所以他簡直就是歐洲的攪屎棍!無為是不行的。
㈧ 英國為什麼會被稱為歐洲的「攪屎棍」
英國之所以被成為歐洲的“攪屎棍”,一方面是由於其國家的地理位置的原因,再就是其國家自己獨有的政策,另一方面英國姿勢以來執政人都是只會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而不管別的國家什麼樣,總是想辦法製造事端,比如說進兩年的英國脫歐事件是最好的事件例子,下邊讓我們一起仔細看看具體是怎麼回事吧。
英國最初只是美國的一個小跟班的國家,剛開始只是看美國的政策走,美國提出的所有要求英國基本都會無條件的同意並支持,為什麼說英國無論在什麼時候都只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其他國家的利益呢,那就來說說英國脫歐的事吧,當他們提出成立歐盟的時候,英國感覺不行,不願意加入,可是當以後歐盟運轉的挺好,挺正常的了,英國又提出加入進來,可過了段時間吧,英國不明原因的又感覺自己加入歐盟吃虧了,又提出來推出歐盟,這樣幾次三番的出爾反爾的國家,故此被成為“攪屎棍”。
㈨ 英國為什麼被稱為「歐洲攪屎棍」
要說人心,就不得不提人性,代表英國利益共同體的英國,“攪屎棍”這個稱號可是由來已久。
堂堂大英帝國為了利益難道不惜一切代價,製造矛盾與爭端,最終英國獲得了這個大名鼎鼎的稱號。
不得不說,英國可是為了那點利益煞費了苦心,即便帶上這個稱號,也無所謂了。
當然也不排除,英國更想把歐洲作為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單獨存在,歡迎大家共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