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怎麼算加減法

英國怎麼算加減法

發布時間:2022-10-15 01:29:13

Ⅰ 加減乘除的由來是什麼

加減乘除的由來如下:

加法符號,開始使用的是英文plus的字頭p。在德國,使用了相當於英語「and」的詞「et」。隨著歐洲商業的繁榮,寫「et」也嫌慢,為了加快速度,把兩個字母連著寫,因此「et」慢慢地變成了「+」。

減法也是同樣,使用英文minus的字頭m,而它也是為了便於速寫,逐漸變成了「-」。

英國的奧特雷德首先使用了「×」作為乘號。據說乘法符號是根據加法符號得來的。乘法運算是一種特殊的加法運算,所以將加法符號「+」稍作變動,就變成了現在的成號「×」。

除法的符號「÷」是英國的瓦里斯最初使用的,後來在英國得到了推廣。符號「÷」中間的橫線把上、下兩部分分開,形像地表示了「分」。

加減乘除運演算法則定律

1、加法交換律:兩個數相加,交換位置,和不變。即:a+b+c=a+c+b。

2、加法結合律: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先把後兩個數相加再加上另一個數,和不變。a+b+c=a+(b+c)。

3、減法交換侓:a-b-c=a-c-b

4、減法結合侓:a-b-c=a-(b+c)。

5、乘法交換律:兩個數相乘,交換位置,積不變。即:a×b=b×a。

Ⅱ 加減乘除是怎麼來的什麼時候來的

加減乘除(+、-、×(·)、÷(∶))等數學符號是我們每一個人最熟悉的符號,因為不光在數學學習中離不開它們,幾乎每天的日常的生活也離不開它們.別看它們這么簡單,直到17世紀中葉才全部形成.

法國數學家許凱在1484年寫成的《算術三篇》中,使用了一些編寫符號,如用D表示加法,用M表示減法.這兩個符號最早出現在德國數學家維德曼寫的《商業速演算法》中,他用「+」表示超過,用「─」表示不足.到1514年,荷蘭的赫克首次用「+」表示加法,用「─」表示減法.1544年,德國數學家施蒂費爾在《整數算術》中正式用「+」和「─」表示加減,這兩個符號逐漸被公認為真正的算術符號,廣泛採用.

以符號「×」代表乘是英國數學家奧特雷德首創的.他於1631年出版的《數學之鑰》中引入這種記法.據說是由加法符號+變動而來,因為乘法運算是從相同數的連加運算發展而來的.後來,萊布尼茲認為「×」容易與「X」相混淆,建議用「·」表示乘號,這樣,「·」也得到了承認.

除法符號「÷」是英國的瓦里斯最初使用的,後來在英國得到了推廣.除的本意是分,符號「÷」的中間的橫線把上、下兩部分分開,形象地表示了「分」.至此,四則運算符號齊備了,當時還遠未達到被各國普遍採用的程度.

Ⅲ 都說英國人對乘法口訣都不熟,那他們是怎麼算賬的呢

英國人根本就不用口算,他們只需要用計算機算出來就可以了,這是沒有什麼大問題的,只是英國為了鍛煉民眾的思考能力,才推行九九乘法口訣。


總結一下,英國引進九九乘法表無非就是想鍛煉民眾的思考能力,不要什麼都依靠計算機,這樣以後離開計算機,英國人都不用活,也不會算數了,是非常不好的,所以國家為了英國的長久發展,就讓小學生開始學習,還強制性的。

Ⅳ 加法減法乘法除法的來歷

我也是在網上找到的,希望能幫到你。

加減號「+」,「-」,1489年德國數學家魏德曼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了這兩個符號,但正式為大家公認是從1514年荷蘭數學家荷伊克開始。乘號「×」,英國數學家奧屈特於1631年提出用「×」表示相乘。另一乘號「·」是數學家赫銳奧特首創的。除號「÷」,最初這個符號是作為減號在歐洲大陸流行,奧屈特用「:」表示除或比。也有人用分數線表示比,後來有人把二者結合起來就變成了「÷」。瑞士的數學家拉哈的著作中正式把「÷」作為除號。等號「=」,最初是1540年由英國牛津大學教授瑞柯德開始使用。1591年法國數學家韋達在其著作中大量使用後,才逐漸為人們所接受。

加減乘除(+、-、×(•)、÷(∶))等數學符號是我們每一個人最熟悉的符號,因為不光在數學學習中離不開它們,幾乎每天的日常的生活也離不開它們。別看它們這么簡單,直到17世紀中葉才全部形成。
法國數學家許凱在1484年寫成的《算術三篇》中,使用了一些編寫符號,如用D表示加法,用M表示減法。這兩個符號最早出現在德國數學家維德曼寫的《商業速演算法》中,他用「+」表示超過,用「—」表示不足。到1514年,荷蘭的赫克首次用「+」表示加法,用「—」表示減法。1544年,德國數學家施蒂費爾在《整數算術》中正式用「+」和「—」表示加減,這兩個符號逐漸被公認為真正的算術符號,廣泛採用。
以符號「×」代表乘是英國數學家奧特雷德首創的。他於1631年出版的《數學之鑰》中引入這種記法。據說是由加法符號+變動而來,因為乘法運算是從相同數的連加運算發展而來的。後來,萊布尼茲認為「×」容易與「X」相混淆,建議用「•」表示乘號,這樣,「•」也得到了承認。
除法符號「÷」是英國的瓦里斯最初使用的,後來在英國得到了推廣。除的本意是分,符號「÷」的中間的橫線把上、下兩部分分開,形象地表示了「分」。至此,四則運算符號齊備了,當時還遠未達到被各國普遍採用的程度。

Ⅳ 英語加減法

29-14
twenty nine take away fourteen 或者 twenty nine minus fourteen(29減14)
或者
take away fourteen from twenty nine (從29種減去14)

97/17
ninety seven divided by seventeen (97除以70)或者 ninety seven over seventeen(17分之97)

或者 divide ninety seven by seventeen (從97里除掉17)

41*8
fourty one times eight (40乘8)
或者
fourty multiply by eight

或者 multiply fourty-one by eight (給40乘上8)

55+11
fifty five plus eleven 或者 fifty five add eleven(55 加 11)
或者
add eleven to fifty five (給55加上8)

13-5=5
thirteen take away five equals five (13減5等於5)

7*19=133
seven times nineteen equals one hundred and thirty three (7乘以9等於133)

4+14=18
four plus fourteen equals eighteen (4 加14等於18)

27/3=9

twenty seven divided by 3 equals nine (27 除以3等於9)
或者
twenty seven over three equals nine (3分之27 等於9)

我寫的絕對正宗英語,我在英國上學,每天數學都要說這些東西呢

Ⅵ 老外不是先乘除後加減的啊!!!真是奇怪。

呵呵,你可以讓他給你一個答案等於18的加減乘除混合的算式

Ⅶ 英國人甘特的計算尺能進行什麼運算

英國人甘特發明的計算尺只有兩條對數刻度,所以應用對數性質可以將乘、除法運算,轉換成加減法運算在計算尺上求得乘、除法運算的結果。

Ⅷ 加減乘除是誰發明的

1、法國數學家許凱在1484年寫成的《算術三篇》中,使用了一些編寫符號,如用D表示加法,用M表示減法.這兩個符號最早出現在德國數學家維德曼寫的《商業速演算法》中,他用「+」表示超過,用「—」表示不足.到1514年,荷蘭的赫克首次用「+」表示加法,用「—」表示減法.1544年,德國數學家施蒂費爾在《整數算術》中正式用「+」和「—」表示加減,這兩個符號逐漸被公認為真正的算術符號,廣泛採用。

2、以符號「×」代表乘是英國數學家奧特雷德首創的.他於1631年出版的《數學之鑰》中引入這種記法.據說是由加法符號+變動而來,因為乘法運算是從相同數的連加運算發展而來的.後來,萊布尼茲認為「×」容易與「X」相混淆,建議用「·」表示乘號,這樣,「·」也得到了承認。

3、除法符號「÷」是英國的瓦里斯最初使用的,後來在英國得到了推廣.除的本意是分,符號「÷」的中間的橫線把上、下兩部分分開,形象地表示了「分」。至此,四則運算符號齊備了,當時還遠未達到被各國普遍採用的程度。

Ⅸ 英國古代計算用什麼工具

17世紀初,在計算尺發明之前,有兩種計算工具流行於歐洲。一是伽利略發明的「比例規」,外形象圓規,兩臂上各有刻度,可任意張合,利用比例原理進行乘、除、比例等計算。另一種是納皮爾籌,所根據的原理是15世紀以後通行於中亞細亞及歐洲的「格子演算法」(曾傳入中國,叫「寫算」,又叫「鋪地錦」),和格子演算法不同的是將格子和數字刻在「籌」(長條竹片或木片)上,可根據需要拼湊起來進行計算。
簡單點計算一般就用手指了,歐洲直到15世紀還盛行著指算。

Ⅹ 數學加減由來

數學加減由來

古時候,數學運算很早就出現了。但是呢,這些符號真正被廣泛運用是在十七世紀,在那之前運算符號都是比較麻煩的。

在一開始,表示加的符號是「p」。取自英語表示要「加」的單詞,也就是「plus」的首字母。不過加法符號的運用並不統一,比如拉丁文就是另一種符號,是「et」,相當於英語當中的表示和的單詞「and」。

雖然有了符號,不過仍然不夠簡便,隨著歐洲商業的日益繁榮發展。「et」這個符號的兩個字母就慢慢的連起來寫,之後慢慢的簡化,最終就成為了現在用的「+」號了。不得不說,這個符號還真是方便簡潔呢。

不過要說最簡潔的符號,那就是「 - 」號了。其他的符號都是兩筆以上它可是「一氣呵成」的,其實這個符號一開始也沒有這么簡潔。剛開始的時候,人們採用的是英語中代表減少的單詞「minus」的首字母m。隨著慢慢簡化,最終成了「 - 」。看來減號和加號的發展進程都差不多呢。

其中,法國數學家許凱在1484年寫成的《算術三篇》中,使用了一些編寫符號,如用D表示加法,用M表示減法。這兩個符號最早出現在德國數學家魏德曼 寫的《商業速演算法》中,他用「+」表示超過,用「-」表示不足。

到1514年,荷蘭的赫克首次用「+」表示加法,用「 - 」表示減法。1544年,德國數學家施蒂費爾在《整數算術》中正式用「+」和「 - 」表示加減,後來又經過法國數學家 韋達 (Vieta)的宣傳和提倡,才開始普及,直到1630年,才得到大家的公認,並被廣泛採用。

拓展:數學乘除由來

「 × 」這個符號最早也是在英國出現的,因為乘法可以看作是數字的連續相加,比如12×4,就能表示12+12+12+12。所以有乘號是根據加號演變而來的說法,我們想想,確實「×」看起來和「+」還真是很相似呢。

你知道嗎,以符號「 × 」代表乘是誰創造的呢?對了,他就是英國數學家奧特雷德 首創的'。奧特雷德對數學符號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他大量的運用符號代替冗雜的算數描述。他是在其著作《數學之鑰》中首次以「×」表示兩數相乘,即現代的乘號,後日漸流行 。

不過乘法符號除了「 × 」之外也有一個「 · 」的表示方法,後來,萊布尼茲認為「 × 」容易與字母「x」相混淆,建議用「 · 」表示乘號,這樣,「 · 」在現在的數學當中也被認同的,不過因為容易和小數點混淆,所以用的比較廣泛的仍舊是「 × 」。

在四種運算符號中,最復雜的就是除法的符號「÷」了,除法符號「 ÷ 」率先是英國的瓦里斯 (沃利斯)最初使用的,後來在英國和全世界得到了推廣,除的本意是分,這么說,大家覺得有些難以理解,那舉個例子。比如,如果有20個蘋果,要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會有幾個呢?用符號表示就是20÷5。仔細觀察符號,你會發現什麼呢,「÷」像不像用「-」把上下兩部分分開了呢,如果你這樣理解就明白分的意思了吧。

他和乘號一樣,也有另一種表示方法,就是「:」,這個符號的發明者和「 · 」的發明者是同一個人,而且「:」現在也在應用,比如比例當中就會使用它,其實比和除法的意思是差不多。

閱讀全文

與英國怎麼算加減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人種怎麼樣 瀏覽:422
印度孟買冬天多少度 瀏覽:135
印尼盧比英語怎麼讀 瀏覽:501
伊朗和瑞典哪個國力強 瀏覽:855
中國哪裡產翡翠和玉 瀏覽:267
印度傳說中的眾神之車是什麼 瀏覽:258
航運從美國到中國需要多久 瀏覽:824
越南小米手機有哪些 瀏覽:803
1000美金多少印尼錢 瀏覽:382
中國目前援助了哪些國家 瀏覽:418
越南華人什麼意思 瀏覽:375
印度長途汽車怎麼下 瀏覽:277
人民幣兌多少越南錢 瀏覽:357
印尼按摩的店叫什麼名字 瀏覽:239
中國銅儲備能維持多久 瀏覽:336
伊朗這狀態怎麼跟美國斗 瀏覽:205
印度國家排多少名 瀏覽:54
中國的疫情有多少例 瀏覽:897
為什麼中國沒有研發新葯 瀏覽:216
印度有多少大型車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