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英國的議會與政府,相比較而言,哪個機構的權力更大
英國的議會權力相對來說更大一點,不過兩者還是互相牽制,互相平衡的。議會享有立法權,監督政府權和財政監督權等。它是國家政治生活的中心,可以決定內閣的人選並監督政府施政,甚至有決定內閣去留的權利。英國議會是英國的最高權力機關和最高立法機關,不過英國議會雖然有詢問權卻沒有質詢權。
在無協議脫歐、提前大選和議會關閉問題上,經過持續至早上的討論,英國議會達成了可以說是「最終版」的結論。議會通過法律,拒絕可能的無協議脫歐方案,同時阻止了約翰遜關於提前大選和打破政治僵局的呼籲。
B. 英國30多座城市爆發大規模示威活動,是否跟近日「女王去世」傳言有關
英國30多座城市爆發大規模的示威活動,和近日的「女王去世」,關系並不大。引起民眾爆發大規模示威活動的導火線是,英國首相的暫停議會。
英國內閣大臣戴安·阿博特在集會上發表演講稱:「我們絕對不能讓首相關閉甚至延遲議會,不能讓他為所欲為按照他的想法來行動,我們現在必須團結起來。」英國最大反對黨工人黨領袖在集會上激情演講:「如果達不成協議,就別想讓我們脫歐。」
現在英國反對「暫停議會」的抗議活動遍及英國30多個城鎮,包括愛丁堡、貝爾法斯特、劍橋、埃克塞特、諾丁漢、利物浦、曼徹斯特以及伯明翰等。與此同時,一份反對首相「暫停議會」的請願書已經獲得一百多萬人的簽名。
C. 英國爆發大規模示威活動,英國首相為何遭遇「政變」
英國之所以會爆發大規模的示威活動就是因為他們對當局者的一些行為,一些政策感覺到十分的不滿,他們反對脫歐,示威目的主要是抗議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強行令英國議會休會,以避免議會干擾其無協議脫歐計劃,他們就是想讓英國的首相遭遇所謂的「政變」。
英國群眾的示威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新首相的政治管理,如果這次首相不給群眾一個滿意的答復,我覺得他是會被罷免革職的,所以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稱這次行為是政變。荷蘭阿姆斯特丹和拉脫維亞首都里加的群眾,他們也舉行反對約翰遜的集會,聲援英國的示威者,這更給了英國首相很大的壓力。最近英國國會也會在9月3日討論有關阻止無協議脫歐的立法程序,這將關繫到英國日後的經濟發展。
D. 英國的復活節是在什麼時候
復活節指的是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如果月 圓那天剛好是星期天,復活節則推遲一星期。因而復活節可能在從3月 22日到4月25日之間的任何一天。復活節是最古老最有意義的基督教節 日。因為它慶祝的是基督的復活,世界各地的基督徒都要慶祝這一節 日。 復活節慶祝活動從四旬齋開始。四旬齋從聖灰星期三到復活節剛好四 十天,是自我反省、悔過的日子。由於其日期是不固定的,通常是要查看日歷才能知道。
現在有一個簡便的演算法供你參考!
年份只限於1900年到2099年
NO。1 設要求的那一年是Y年,從Y減去1900,其差記為N。
NO。2 用19作除數去除N,余數記為A。
NO。3 用4作除數去除N,不管余數,把商記為Q。
NO。4 用19去除7A+1,把商記為B,不管余數。
NO。5 用29去除11A+4-B,余數記為M。
NO。6 用7去除N+Q+31-M,余數記為W。
NO。7 計算25-M-W。
得出答數即可定出復活節的日期。若為正數,月份為4月,如為負數,月份為3月。若為0,則為3月31日。好像也比較麻煩的,不過知道怎麼算就行了,反正我們又不過。
E. 英國議會成立具體時間
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在實現政治解放的過程中,根據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理論家、法學家們的設計逐步把議會推向國家權力的中心,這就是所謂「議會主權」理論。「議會主權」的表現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議會立法權在國家權力體系中處於最高地位。只要政府存在,立法權就應當是最高的權力。行政權與司法權從屬於立法權,並對立法權負責。另—方面,議會有權監督執行權的行使,有權「調動和更換」執行機關,從而使執行權對立法權的「政治責任」得以貫徹。
資本主義革命後的英國議會正是朝著英國古典政治理論家們所設想的「議會主權」的方向發展的。1689年的《權利法案》和1701年的《王位繼承法》初步確立了英國立憲君主制的政治體制,為建立英國現代意義上的議會提供了最初的法律基礎。
其一,鞏固並擴大議會,特別是下院的職能和權力。《權利法案》規定,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終止法律生效和廢除法律。只有得到議會同意,國王才能征稅。和平時期在王國范圍內維持常備軍也需得到議會同意。議會實行自由選舉。議會中有言論和辯論的自由。《王位繼承法》為阻止國王對國會活動的操縱,規定:凡擔任任何隸屬於國王的有報酬職務或職位者,以及向王權領取撫恤金者,均不能成為平民院議員。國王的赦免對下院彈劾案無效。一切法案只有經議會同意才具有法律效力,國王必須嚴格按照國家的法律來治理國家。
其二,使政府(原為樞密院,後為內閣)向國王負責逐步轉為向議會負責,特別是向下院負責。首先,由於下院可以通過提出彈劾和廢黜法案的辦法,追究國內外政策失敗的責任,就使內閣盡可能實行議會贊成的政策。於是迫使國王開始吸收議會中多數黨的領袖參加內閣。如果國王的大臣得不到議會的支持,他們就應該辭職。1742年英國第—位首相渥爾波就是這樣辭職的,1782年諾斯內閣集體辭職。其次,原樞密院的職能與權力逐漸轉移到內閣。威廉三世時開始從贊同議會多數黨觀點的人士中選任大臣。
不過,這個發展過程並不是—蹴而就的。在19世紀初,即1832年選舉改革前,由於國王在議員選舉、首相選擇、左右內閣成員的態度、解除大臣職務等方面還享有相當大的權力和影響力,國王不喜歡的政府常常被迫下台,而國王支持的政府雖然得不到下院的信任卻依然可長期維持執政地位。因此,議會,尤其是下院的職能和權力還很有限,真正意義上的議會主權是1832年選舉改革以後實現的。
從1832年到1867年被稱為英國議會制度的「黃金時代」。在這段歷史中,由於議會和內閣均擺脫了國王的控制,加上那時議員尚不存在服從其政黨領袖的硬性的黨派紀律,執政黨議員與反對黨議員一起反對本黨組成的內閣和首相的情況經常發生,所以,議會主要是下院比較容易行使其「倒閣權」。
據統計,從1832年到1867年有十屆內閣因下院的不信任而倒台。議會主權的實現另外一個重要的推動因素就是現代政黨政治在英國的完善。現代政黨政治的完善有利於議會的立法權對以國王為代表的行政權的最後勝利。此後,資產階級通過控制政黨,政黨控制議會,議會控制內閣這樣一個政治程序的邏輯實現自己的意志。而當19世紀末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後,「議會主權」的代議民主政治體制開始不適應經濟基礎的新要求,於是「行政集權」的代議民主政治體制就將無可避免地代替了「議會主權」的代議民主政治體制。
F. 英國文藝復興是什麼時候開始的,是14世紀還是15世紀
文藝復興是指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化再次流行起來。是在14-15世紀之間開始的。人文主義就是他的核心文化。
G. 約翰遜為何遭「眾叛親離」
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自7月24日上台不到兩個月,就在最重要的節點事件上遭遇六連敗。
阻止「無協議英國退出歐盟」法案生效。根據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最終批準的防止英國「無協議英國退出歐盟」的法案,如果約翰遜未能在10月31日前與歐盟達成「英國退出歐盟」協議,他必須尋求歐盟同意推遲英國退出歐盟。然後英國議會復會後,很快在下議院和上議院通過了法案。許多政府成員和保守黨高級成員叛逃到約翰遜,選擇支持該法案。
早期的選舉動議又失敗了。英國議會就約翰遜提出的提前舉行大選的動議進行了投票。最終結果顯示,只有293人支持政府的提議,動議因未達到三分之二多數而被否決。早些時候,英國議會下院否決了約翰遜要求提前舉行大選的動議。當時有298票支持動議。自上周議會復會以來,約翰遜在下議院遭遇了「六連敗」。
委員要求政府公布有關文件。議員們還以311票對302票,要求政府公布有關英國「無協議英國退出歐盟」計劃的文件,並公布參與議會休會決定的政府官員的私人信件。原因是約翰遜一直強調,他要領導英國在10月31日之前完成英國退出歐盟,即使沒有協議。
愛談邊界問題,進展不順利。約翰遜會見了愛爾蘭總理利奧·瓦拉德卡,並討論了英國退出歐盟和北愛爾蘭邊界問題,但進展並不順利。據說因為約翰遜喜歡說空話,愛爾蘭總理要求必須有協議證明。
//www.exoplanetwar.com/pic_d1a20cf431adcbef62841b1ca3af2edda3cc9f73?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H. 英國文藝復興的具體時間
英國文藝復興比起歐洲大陸較晚……具體時間是1485-1660年!可分為三個階段:first stage:1485-1558 承啟英國封建時期和將要到來的資本主義 second stage 即伊莉莎白時期third stage:1603-1660 資產階級運動與改革
I. 英國最高法院裁定英國首相違法,首相違法會受到哪些處罰
在本月早些時候,英國首相約翰遜,建議英國女王暫停議會5周,並且稱這一決定將允許女王發表演講,從而概述他的新政策。
但是英國最高法院表示,在10月31日英國脫歐最後期限到來之前,首相阻止議會履行職責是錯誤的,英國首相府對此表示,「目前正在處理裁決」。
裁決宣布後,科爾賓在工廠年會上豎起大拇指,並發表演說,呼籲約翰遜遵守法律,放棄無協議脫歐,提前舉行大選。實際上,英國最高法院州將要裁決一個史無前例的難題,英國政治的最高權,到底是握在誰的手裡?是英國議會?還是政府,法院,還是君主。
J. 英國議會發展史
早在13世紀時,勢力強大的貴族為了維護自己的特權,限制王權,迫使國王成立了議會,參加者還有貴族、教士、騎士和市民的代表。議會有決定征稅、頒布法律等權利。
1258年,英格蘭國王亨利三世的妹夫西蒙·德·孟福爾男爵武裝闖宮,迫使亨利同意召開會議簽訂限制王權的「牛津條例」。根據牛津條例,國家權力由貴族操控的十五人委員會掌握。為此引進了新名稱——Parliament,此詞出自法語,意為「商議」,後在英語中,表示議會。
1265年,召開了第一次議會,這標志著英國議會的產生。
14世紀上半葉,議會分為上、下兩院,上院又稱貴族院,下院又稱平民院。
1689年為限制英國王權,英國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
2019年8月28日,英國女王正式通過首相鮑里斯·約翰遜的請求,議會自9月10日休會至10月14日。2019年9月24日,英國最高法院裁定,議會休會的做法違法,原因是在英國脫離歐洲聯盟前的關鍵時期「阻止議會履行職責」。2019年9月25日,英國議會復會。
2019年10月14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主持英國議會大典並致辭。2019年10月22日,英國議會下院投票否決了首相約翰遜為推動「脫歐」協議盡快在英國議會通過而制定的立法時間表。2019年11月6日(當地時間)凌晨,英國議會宣布正式解散,為大選做好准備。
2020年4月16日英國下議院宣布,英國議會將於4月21日恢復。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議員將通過視頻會議的方式進行,這是英國議會700多年歷史上首次通過遠程方式舉行。
職權:
上院的立法職權主要是:提出法案;在立法程序中可以拖延法案生效;審判彈劾案;行使國家最高司法權。上院是英國本土各級法院的最高上訴法院,有權審理除蘇格蘭刑事案件以外的所有民、刑事案件。
1870年自由黨執政時,以上院不是司法人才為由,打算取消上院的司法權,後來雙方妥協,保留了上院的司法權,而以加封法律貴族的方法來彌補缺乏法律知識的缺陷。
平民院的職權主要是立法、財政和監督政府這三種權力。
立法權是指有制定、修改和廢除法律之權。下院的立法職權主要是:提出重要法案;先行討論、通過法案;提出質詢;財政法案只能由下院提出和通過。國王被看成是「一切權力的源泉」、「國家的化身」,在政治生活中處於「臨朝而不理政」、「統而不治」的地位,具有國家的象徵意義。
在立法職權方面,國王批准並頒布法律;制定文官管理法規;頒布樞密院令和特許狀;召集、中止議會會議;解散議會;任免重要官員。 英國議會的立法程序可分為三個階段:
1、提案;
2、討論決議;
3、送請國家元首批准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