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m4是什麼意思
是一個槍械的名稱例如:The United States Carbine Caliber 5.56mm NATO M4A1 (美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5.56mm口徑M4A1卡賓槍)
歷史
M4
M4A1的歷史得從20世紀60年代的越南戰爭說起.1965年初,因為前代主戰步槍M14在越南從林戰中的惡劣表現,M4A1的前身M16正式登場.並於1965年11月在德浪河谷戰役中全面配發給部隊.然而,隨著配發數量的增加,M16的問題也越來越多.M16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彈膛污垢嚴重 易卡殼 彈匣易損壞 槍膛與彈膛銹蝕 缺乏合適的清理工具,尤其是在在越南惡劣的條件下,情況更為嚴重.但是因此出了許多不明不白的謠言,如美國士兵扔掉手中的M16而去撿敵人的AK47或56式,這樣說有些離譜,美軍在當時實行了"長子行動",這里不詳細介紹.而且美國是一個愛惜士兵的國家,不會盲目到給一批"威脅"讓士兵使用,顯然這個事件是在一定程度誇大了,就算有也是極少部分.
經過一年多的緊張戰地考察和信息反饋後,M16的後繼產品M16A1出現了.改進後的M16A1不但提高了可靠性,也在生產質量上嚴格把關.每一批M16A1在配發到部隊前都會進行可靠性抽試,抽試的結果中表明M16A1平均故障率為0.033%,低於指標要求的0.15%,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為3000發.通過嚴格控制生產工藝,M16A1具有良好的可靠性.現實證明,M16A1是一款設計優秀的步槍.
M4的誕生1977年4月至1979年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進行了一系列的測試以決定新的北約制式彈.大部份北約成員國家提交的彈葯都是以標準的5.56mm M193 M16彈為基準研製的,當時的西德則推出了4.7mm無殼彈.在所有測試完成後,在1980年比利時SS109彈被選定為第二種北約標准彈。SS109彈的彈頭為組合鋼彈芯,槍口初速為每秒3000英尺.它的優點是有效射程比美國的M193彈更遠,適合輕機槍使用,但是要完全達到這種性能表現必需將膛線纏距改為7英寸,而原來的M16/M16A1的膛線纏距為12英寸.當SS109彈在纏距為12英寸的步槍中發射時,SS109彈的表現只比M193彈好一點.因此M16A1需要進行改進以適應發射SS109彈,美國軍方決定盡快改變膛線纏距並改進M16/M16A1的一些不足.同時美國海軍陸戰隊根據M16A1在部隊使用的十幾年來的意見也對M16著手改進並試驗.到1985年陸軍正式承認其改進的成果,改進後的M16A1E1被正式命名為M16A2.
在之後幾年內,在對M16A2進行過幾次小的修改後,M4正式誕生.M4的編號是Model 720,在1991年3月軍方正式定型並命名為:美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5.56mm口徑M4卡賓槍(The United States Carbine Caliber 5.56mm NATO M4).M4和M16A2非常相似,事實上它們有80%的零件可以互換,因此M4最初也稱為M16A2卡賓槍.
另外,M4曾經也被稱為Colt-15卡賓槍,事實上Colt-15正是柯爾特公司在研製M4時,對原型槍的名稱編號。
另外:M4也是一種霰彈槍.全名M4E
Ⅱ 雷丁大學的學校規模
雷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是英國現有約1.7萬名學生,其中約7700名是研究生。雷丁大學是一所國際大學,海外學生來自於140多個國家。雷丁大學特別重視科研與研究生教育,學校設有43個系,5大學科,近90%科研成果都被認定為達到了國際認可水平 (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 2008)。
雷丁大學地處英格蘭東南部伯克夏郡首府雷丁,距雷丁市中心僅3公里。校園內有湖、公園、樹林、博物館和植物園,湖光水色、景色宜人。主校園面積約300公頃。在雷丁,學生和學校起著很重要的作用。購物十分方便,並且有著出色的鐵路和大巴客運服務。M4高速公路在距離學校一公里處沿雷丁直達倫敦市區中心。由M4到達世界排名第一的西思羅國際機場為23公里。乘城際列車到達倫敦市中心只需大約22分鍾。學生宿舍基本都設在主校園。像很多老大學一樣,雷丁大學校內有各種為學生服務的生活和體育娛樂設施,有數個體育場館,開展的活動多種多樣。各種學生社團和俱樂部有130多個。雖然校內花費並不昂貴,但雷丁市區的餐館和服務業收費比較貴,主要是由於雷丁居民的平均構成成分較高造成的,這對於喜歡業余活動但患囊羞澀的學生不是好消息。
雷丁大學有近百年招收海外學生的歷史,是英國最美的校園之一。
Ⅲ M4高速鋼的介紹
M4是鉬系高速鋼屬高碳、高釩粉末高速鋼,具有碳化物不均勻性小和韌性較高的優點,易於過熱,故應嚴格控制淬火加熱溫度,對熱處理保護要求較嚴,由於其硬度和耐磨性好,多用於製造切削較難切削材料的刀具M4高速鋼具有碳化物傾向性較大,故對熱處理保護要求較嚴,適合承受震動和沖擊荷載的模具。
Ⅳ 英國希思羅機場向西南方向走是哪座誠士
西南方向是高速路M4和M3的方向。M4上的大城市有reading,布里斯托,bath。M3有南安普頓,朴茨茅斯等
Ⅳ 汽車m4是什麼意思指的是什麼
我的m4開了有5個月了,7萬多的車,配置和操控方面對於普通家庭是沒得說。車子不錯,剛到5000公里,沒啥毛病,如果說不足的就是後備箱小點、備胎不是全尺寸。油耗在市區開走走停停相對高些,走郊區或上大路,90碼左右,油耗穩定在6
至6.5之間,還是很省油的。另外說一下,我跑京滬高速一次200公里,100碼多一點,也沒有發飄現象。開過的朋友應該有體會。說到80碼就飄的是胡說。
Ⅵ M4是什麼
M4A1和M16 槍械名稱:The United States Carbine Caliber 5.56mm NATO M4A1 (美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5.56mm口徑M4A1卡賓槍) 採用日期:1994年8月15日 製造商:Colt (柯爾特) 產地:U.S.A 口徑:5.56×45mm SS109/M885 全槍長:772 / 878 mm 槍管長:409 mm 空槍重(不含彈匣):2.68kg 膛線:6條 右旋 纏距178mm 理論射速:700~950 RPM 有效射程:600 m 歷史 M4A1的歷史得從20世紀60年代的越南戰爭說起.1965年初,因為前代主戰步槍M14在越南從林戰中的惡劣表現,M4A1的前身M16正式登場.並於1965年11月在德浪河谷戰役中全面配發給部隊.然而,隨著配發數量的增加,M16的問題也越來越多.M16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彈膛污垢嚴重 易卡殼 彈匣易損壞 槍膛與彈膛銹蝕 缺乏合適的清理工具,尤其是在在越南惡劣的條件下,情況更為嚴重.但是因此出了許多不明不白的謠言,如美國士兵扔掉手中的M16而去撿敵人的AK47或56式,這樣說有些離譜,美軍在當時實行了"長子行動",這里不詳細介紹.而且美國是一個愛惜士兵的國家,不會盲目到給一批"威脅"讓士兵使用,顯然這個事件是在一定程度誇大了,就算有也是極少部分. 經過一年多的緊張戰地考察和信息反饋後,M16的後繼產品M16A1出現了.改進後的M16A1不但提高了可靠性,也在生產質量上嚴格把關.每一批M16A1在配發到部隊前都會進行可靠性抽試,抽試的結果中表明M16A1平均故障率為0.033%,低於指標要求的0.15%,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為3000發.通過嚴格控制生產工藝,M16A1具有良好的可靠性.現實證明,M16A1是一款設計優秀的步槍. M4的誕生 1977年4月至1979年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進行了一系列的測試以決定新的北約制式彈.大部份北約成員國家提交的彈葯都是以標準的5.56mm M193 M16彈為基準研製的,當時的西德則推出了4.7mm無殼彈.在所有測試完成後,在1980年比利時SS109彈被選定為第二種北約標准彈。SS109彈的彈頭為組合鋼彈芯,槍口初速為每秒3000英尺.它的優點是有效射程比美國的M193彈更遠,適合輕機槍使用,但是要完全達到這種性能表現必需將膛線纏距改為7英寸,而原來的M16/M16A1的膛線纏距為12英寸.當SS109彈在纏距為12英寸的步槍中發射時,SS109彈的表現只比M193彈好一點.因此M16A1需要進行改進以適應發射SS109彈,美國軍方決定盡快改變膛線纏距並改進M16/M16A1的一些不足.同時美國海軍陸戰隊根據M16A1在部隊使用的十幾年來的意見也對M16著手改進並試驗.到1985年陸軍正式承認其改進的成果,改進後的M16A1E1被正式命名為M16A2. 在之後幾年內,在對M16A2進行過幾次小的修改後,M4正式誕生.M4的編號是Model 720,在1991年3月軍方正式定型並命名為:美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5.56mm口徑M4卡賓槍(The United States Carbine Caliber 5.56mm NATO M4).M4和M16A2非常相似,事實上它們有80%的零件可以互換,因此M4最初也稱為M16A2卡賓槍. 另外,M4曾經也被稱為Colt-15卡賓槍,事實上Colt-15正是柯爾特公司在研製M4時,對原型槍的名稱編號。 另外:M4也是一種霰彈槍.全名M4E 型號: M4/M4A1 M4跟M4A1最主要的分別是,M4擁有"S-1-3"系統(保險/單發/三點發)扳機,而M4A1則擁有 "S-1-F"系統(保險/單發/全自動)扳機,採用固定提把,只有三點發的M4已被全自動M4A1取代。 M4 MWS 模組化武器系統 M4的模組化武器系統 (Molar Weapon System)版本,簡稱M4 MWS (又名M4E2),是配備RIS護木的柯爾特M925卡賓槍,並配有大量戰術配件。 M4A1卡賓槍 M4A1卡賓槍(M4A1 carbine) 是其中一種M4卡賓槍的衍生型,被用作特別作戰用途,亦是現在最常見的版本。現時主要裝備美軍各常規部隊及特種部隊,包括三角洲特種部隊、美國海軍海豹部隊、美國陸軍游騎兵及美國海軍陸戰隊。 2007年4月19日,美國陸軍與M16/M4槍系製造商柯爾特,簽訂一筆總價值高達5080萬美金的M4/M4A1卡賓槍生產合約,預計合約內容於2008年7月30日前全數執行完畢。 SOPMOD Block I SOPMOD Block IUSSOCOM為其轄下部隊開發的M4卡賓槍改裝套件 Special Operations Peculiar Modification(SOPMOD) Block I。 配件: KAC RIS(Rail Interface System)導軌 KAC前置摺疊式機械瞄具及KAC後置摺疊式機械瞄具 可快速安裝及拆下的M203榴彈發射器 KAC 消聲器 AN/PEQ-2A雷射/紅外線指示器 Trijicon's ACOG瞄準鏡 reflex Red dot sight紅點瞄準鏡 夜視鏡 M68 CCO紅點瞄準鏡 EOTech反射式瞄準鏡 SOPMOD Block II 第二代的SOPMOD改裝套件(又稱SOPMOD II),是Block I的更新改進版本。現由多間公司生產,包括KAC(Knight's Armament Company)、ARMS(Atlantic Research Marketing Systems)、Lewis Machine & Tools,而Daniel Defense則生產RIS-II(新一代戰術導軌)。 由不同公司生產的M4卡賓槍已在特種部隊服役,澳洲的澳洲特種空勤團(SASR)使用柯爾特的出口型M4,英國的特種空勤團(SAS)使用加拿大迪瑪科SFW[3]。 其他 上為一支M4A1,下為一支CQBRCQBR-是以更換M4卡賓槍上機匣及短槍管的近戰步槍,槍管只有10.3英吋(260毫米)。 CQA卡賓槍-中國北方工業的平頂仿製版本。 迪瑪科SFW及迪瑪科C8-由加拿大迪瑪科生產,與M4/M4A1卡賓槍相似。 配件 M203/M203A1/M203PI榴彈發射器—40毫米單發榴彈發射器 M320榴彈發射器—40毫米單發榴彈發射器 XM26散彈槍—前護木下掛式散彈槍 兩腳架 瞄準鏡—M68CCO紅點瞄準鏡、EOTech反射式瞄準鏡、Trijicon's ACOG瞄準鏡 雷射/紅外線指示器 消聲器 及所有對應M1913導軌(MIL-STD-1913 Picatinny rail)的配件
Ⅶ M4型坦克
服役過程在二戰中,M4謝爾曼在美國陸軍和美國海軍陸戰隊服役,也被同屬同盟國的大英國協(包含澳洲和加拿大)、蘇聯、自由法國、波蘭流亡政府和中華民國所使用。謝爾曼的第一次參戰為1942年10月的第二次阿拉曼戰役,使用單位為英國皇家陸軍第八軍團。大英國協在歐洲戰區也廣泛地使用謝爾曼坦克來取代M3李戰車和其衍生車型,且在1944年成為裝甲部隊的主力——其他的坦克是於戰爭後期參戰的丘吉爾坦克和克倫威爾坦克。英軍曾使用M4、M4A1和M4A2,但之後的主力裝備是M4A4。M4的衍生型螢火蟲坦克是自美國援助的M4和M4A4改裝而成,被配置在裝備了謝爾曼坦克和克倫威爾坦克的部隊中,以提供較強的反坦克火力。螢火蟲最出色的一戰是魏特曼殞命之戰中,GORDON軍士單車擊毀了三輛虎式,是否擊毀第四輛魏特曼的座車仍在爭議中。此外44年6.11,第4禁衛龍騎兵團的哈里斯中尉一輛螢火蟲殲滅了5輛豹式。雖然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太平洋投入了裝備柴油引擎的M4A2,美軍驅逐戰車部隊也在非洲和歐洲投入了以M4A2底盤作為基礎量產的M10坦克殲擊車,美軍裝甲部隊長官中將Jacob L. Devers卻要求不在無行動戰區(Zone of Interior)之外投入柴油引擎的謝爾曼坦克。首次投入戰斗的美國謝爾曼是在1942年11月在火炬行動中使用的M4和M4A1,在北非戰役的過程中謝爾曼在坦克營里取代了M3李戰車的位置。雖然M4和M4A1在整個戰爭期間都繼續服役,但美國陸軍在戰爭後期更傾向使用擁有500匹馬力強力引擎的M4A3。在1944年7月,M4A1首先裝備76毫米長管火炮進入戰斗,緊隨其後的是M4A3。到戰爭末期時,美國陸軍在歐陸部署的半數謝爾曼坦克已經裝備了反坦克能力高的76毫米長管火炮,而餘下的半數謝爾曼坦克仍裝備著75毫米的短管火炮。有些部隊則混有裝備了兩種火炮的車型。第一種裝備HVSS懸吊系統的車型是M4A3E8(76)W型,在1944年末參與實戰。在太平洋戰區,M4A2坦克同樣是日軍的惡夢,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塞班島,硫磺島和沖繩島等地的戰役里日軍基本上沒有正面火力可直接和謝爾曼系列對抗,要擊毀M4系列坦克通常得依靠隱蔽良好的反坦克炮近距離擊殺甚至是人肉特攻才能對其有效,另一種日軍採用的反坦克武器是磁鐵炸葯,美國海軍陸戰隊為此要在M4A2的車身加裝木板。自由法軍使用的M4A2佔了相當高的比例,法國也是唯一經由租借法案接收M4A3E2「巨無霸」的國家。波蘭軍則使用了許多謝爾曼螢火蟲和裝備76毫米長管炮的衍生車型。國民政府助印遠征軍部隊則接收少量M4A2作為坦克團火力支援用車。蘇聯偏好使用裝有柴油引擎的謝爾曼坦克,因為它製造的坦克如T-34也是使用柴油引擎。因此,它是繼大英國協後大量使用裝備有75毫米短管火炮和76厘米長管火炮之M4A2的國家。與英國不同的是,M4A2佔了蘇聯所擁有的謝爾曼坦克的大半。使用HVSS 懸吊系統的謝爾曼坦克直到戰爭末期才被接收並使用。謝爾曼坦克被蘇聯官兵稱為「Em Cha」,因為美國人寫的頂上開口的數字4類似於西里爾字母cha Ч。據老兵LOZA的回憶,謝爾曼的炮彈在火災中不會爆炸,因此安全性比T-34要好。在中緬印戰區方面,M4系列有一部分提供了英國軍隊,而在印度整訓的中華民國駐印軍在1944年也接收了少量的M4A4,M4A4原先不在租借法案的清單內,但是1943年底駐印軍坦克團使用M3A3坦克與日軍交戰的經驗發現M3系列的防護力不足,因此在反攻密支那後的短暫休整期間向美軍要求更新坦克,美軍提供了援助英軍的一部分M4A2供坦克團使用,總量不超過一個連。中國駐印軍的M4A4塗裝很有特色,不單在車身寫上「突擊」,還在炮塔上畫上貓眼和貓須,在貴街曾與日軍坦克交手,並且創下成功擊殺日軍坦克的紀錄。二戰結束後,美國基本上淘汰除了裝有76毫米長管炮或105毫米榴彈炮的M4A3E8以外的M4系列,剩餘的坦克除了棄置於各國戰場便是以軍事物資出售。在1950至1953年的 韓戰中,謝爾曼坦克仍是美軍普遍使用的坦克。美國1954年的調查表明朝鮮戰爭期間有119起坦克間的戰斗,104起是陸軍坦克部隊參加,15起是陸戰隊坦克參加。其中M4A3E8參戰的59起(50%),M26是38起(32%),M46是12起(10%),M24是10起(8%)。其中只有24起有三輛以上的朝鮮T-34或Su-76M參戰,在這些戰斗中美方有34輛坦克被擊毀,只有15輛是不可恢復損失。而確認被坦克擊毀的T-34-85有97輛,而且美軍有18個不確認戰果。擊毀的T-34-85有39%歸於M26,12%M46,剩下的大部分由M4擊毀的。美方統計T-34的人員損失發現有75%在坦克被擊毀後陣亡,而美方的坦克乘員被擊毀死亡率在18%,這裡面當然有美國人習慣於反復轟擊被擊毀坦克的原因。戰後的謝爾曼坦克也在世界上的許多國家服役並參與了20世紀末的幾場地區性沖突。有的國家(特別是以色列)使用新型武裝加以改造,使它繼續在戰場上立威,而各種衍生型有的各國使用至1970年代後才被更新的支援車輛取代。日本所使用的M4A3E8型是根據MSA協定供給日本陸上自衛隊,直到1970年代中期才被61式坦克完全取代以色列的以色列國防軍廣泛的裝備了包含使用法制75毫米火炮的M-50「超級謝爾曼」和擁有105毫米火炮的M51謝爾曼,及其他多種的改裝及衍生車型。謝爾曼坦克也被參與第二次喀什米爾戰役和印巴戰爭(1971年)的雙方軍隊所使用。南美洲在戰後很長一段時間仍繼續使用謝爾曼坦克。智利陸軍把謝爾曼列為現役裝備直到1989年,而巴拉圭是南美洲唯一仍繼續裝備謝爾曼坦克的國家。參數M4A3(76)W HVSS主要性能數據列表戰斗全重 33650kg車長 7.54m車寬 3.0m車高 2.97m引擎 Ford GAA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38km/h 21km/h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178km/90km乘員 5人火力裝備 76mm Gun M1A1,M1A1C or M1A2 ; 2x7.62mm caliber MG M1919A4彈葯 76mm:71發 ; 7.62mm:6250發裝甲 13-76.2mm爬 坡 度 30度過直牆高 0.61m越 壕 寬 2.3m涉 水 深 0.91mM4謝爾曼非但不是一款拙劣設計,還具備許多優點和當時最先進的技術。首先,M4謝爾曼是二戰性能最可靠的坦克,其動力系統的堅固耐用連蘇聯坦克都遜色幾分,德國坦克更是望塵莫及。德國虎豹坦克每隔1,000公里里程就需要大修一次,坦克必須運回工廠大修。謝爾曼坦克只需要最基本的野戰維護就足夠了。性能可靠,故障極少,使美軍坦克的出勤率大大高過德軍坦克。謝爾曼坦克的生產設計大概也是二戰最優秀的。美國研製生產坦克的廠家是通用、福特、克萊斯勒等汽車廠,採用的是亨利-福特倡導的生產線原理,因此能夠大批量生產,並且大幅度降低成本。美國二戰期間總共生產了各種裝甲戰車287,000輛,其中包括將近5萬輛M4謝爾曼坦克。最有趣的是,謝爾曼坦克的尺寸是參照美國「自由輪」的船艙設計,非常便於遠洋運輸。看來美軍對後勤的重要性理解得非常透徹。謝爾曼坦克還擁有幾項世界領先技術。首先炮塔轉動裝置是二戰最快的,轉動一周只需要不足10秒鍾,這使得謝爾曼在近距離坦克戰中能夠快速反應,迅速射擊從而擊毀對手。其次謝爾曼還是二戰少數裝備了火炮垂直穩定儀的坦克,能夠在行進當中精確瞄準目標開炮。謝爾曼的500馬力汽油發動機也是二戰最優秀的坦克引擎之一,使謝爾曼坦克具有47公里的最高公路時速。這些優點都很有助於機動作戰。M4A2式坦克曾援助蘇聯,獲得蘇聯人高度評價,其閉式散熱器具有在較低功率下有效利用發動機功率的特點,獨特的五葉式散熱器風扇扇葉角度不一,高速運轉時可降低噪音,使坦克具有更好的隱蔽性。[1]但是謝爾曼坦克還是有其十分突出的缺點:一、火力不足以對抗德軍新式坦克。二、汽油為動力的發動機被命中後極易起火燃燒。三、車體高大,增加了中彈的面積。1942年春天,謝爾曼坦克首次出現在北非戰場。當時隆美爾非洲兵團裝備的坦克主要為三號坦克以及少量四號長身管型,三號坦克是非洲軍團數量最多的型號,但只能在500米以內擊穿謝爾曼的裝甲。於是謝爾曼坦克擁有無可置疑的戰場統治權,英軍在阿拉曼戰役中大量使用。戰役以後,隆美爾寫道:「敵方的新式謝爾曼坦克,比我們所有的型號都要先進。」 實際上,在北非戰場上德國只有少數幾種能在1000米以外從正面擊穿謝爾曼坦克裝甲的武器,如虎式坦克、Pak 40反坦克炮和四號F2型坦克。到了諾曼底戰役,M4的對手不再僅僅是早期的三號坦克,四號坦克(長身管型)、虎式重型坦克和黑豹坦克的出現讓M4顯得不堪一擊。一、火力對比:主炮是坦克的手臂。初期型謝爾曼坦克裝備一門M3型75毫米L/40加農炮,該炮發射早期M72穿甲彈能夠在914米距離上擊穿60mm/30°鋼板,穿甲能力還不如蘇聯T-34早期型號的76mmF34火炮。面對德軍加厚裝甲的四號坦克F2型80mm的正面裝甲,只能在100米處有效擊穿。與德軍四號坦克H型的75mm L/48主炮相比更是相距甚遠。不過在1944年後,謝爾曼坦克大量換裝了M61型被帽穿甲彈,這種穿甲彈改良了對付傾斜裝甲和表面硬化裝甲的能力。且穿深達到了500米擊穿94mm/30°鋼板,穿透力大大優於M72穿甲彈和蘇制F-34主炮,且可以在500米的距離擊毀德軍在諾曼底的主力坦克----四號坦克H型。(通常交戰同等距離內,四號坦克和謝爾曼75都能摧毀對手,射擊速度準度是關鍵,而謝爾曼坦克的炮瞄和炮塔旋轉系統明顯優於四號,往往能夠搶先開火,因此謝爾曼略優於四號HJ型)但面對虎式和黑豹坦克,仍然無能為力。 M4後期型號換裝76mm火炮,在914米距離上擊穿88mm/30°鋼板,火力有了很大提高,比蘇聯T-34/85坦克略優。但較之德軍的75mmL48、88mmL/56和75mmL/70還是有一定差距。英國人較有預見性,將17磅炮裝在謝爾曼上,改裝成了螢火蟲坦克,才有了遠距離擊毀德軍坦克的能力。後期的M4A3E8可以在1000米的距離使用76mm高速穿甲彈擊毀虎式坦克,而謝爾曼螢火蟲可以在1500米的距離正面擊毀虎式坦克。(下圖為螢火蟲76mm對虎式正面的模擬)謝爾曼螢火蟲坦克是盟軍唯一能與德軍黑豹坦克和虎式坦克正面抗衡的坦克。英軍經常使用螢火蟲坦克與德軍黑豹坦克或虎式坦克正面交鋒。 而裝備76mm炮的普通謝爾曼坦克,則能在2000米以外正面擊穿四號坦克的裝甲。(下圖2為76mm炮對四號首上的模擬)在早期的諾曼底戰役,裝備76mm炮的謝爾曼坦克是唯一能擊穿虎式坦克正面裝甲的坦克,但實戰表現卻非常糟糕。(因為在實戰中,德國裝甲兵經常會為虎式暴露出一部分側面,形成一個斜角,大大減小了炮彈的入射角,使得炮彈對付虎式正面時有傾斜裝甲的作用)而且76mm炮在0距離都無法擊穿黑豹G型坦克的首上裝甲,只能在100米內擊穿黑豹G型坦克的110mm炮盾。二、防護對比:早期謝爾曼M4、M4A1、M4A2早期型正面裝甲厚51mm,56°傾斜。側面38mm垂直。炮塔正面裝甲厚76.2mm。後期謝爾曼M4A2、M4A3、M4A3E8型坦克正面裝甲厚63.5mm,47°傾斜。側面38mm垂直。炮塔正面裝甲厚89mm。早期型號高2.74米,後期型號高2.97米。M4A3相比德軍的四號坦克,謝爾曼坦克有防護性更好的正面裝甲,63.5mm 47°的傾斜裝甲能夠提供大傾角效應,Sin/Cos等深為大約90mm,但現實中等深還要更高。四號坦克只能在600米以內才可以有效擊穿謝爾曼坦克的大傾角裝甲,下面是謝爾曼坦克對四號坦克首上的模擬和四號坦克對謝爾曼坦克首上的模擬。(均使用普通穿甲彈)[2]而雙方都可以在1km以外擊穿對方的炮塔裝甲,但四號坦克的炮塔卻更為薄弱。(為50mm,謝爾曼M4A3為76mm)而側面和後面則是謝爾曼坦克略優於四號坦克。另外和德國人的坦克一樣謝爾曼坦克的也裝備汽油發動機,而且也非常容易起火爆炸,這個弊病使早期型號謝爾曼坦克獲得了「朗森打火機」的綽號,因為這個打火機的廣告詞是「一打就著,每打必著。」但是經過後來的調查,發現擊穿後起火的主要因素是彈葯其次是個人物品或潤滑油或燃油,為此美國人作出了改變彈葯布置和加裝彈葯水套的措施使得擊穿後起火率降到百分之15,並在M4A3E8型號中正式改進,使謝爾曼坦克終於擺脫了「郎森打火機」的綽號。美軍第3裝甲師登陸諾曼底時擁有232輛謝爾曼坦克,到戰爭結束,這個師共有648輛謝爾曼被擊毀報廢,另有700輛被擊傷,修復以後重上戰場,戰損率高達580%。諾曼底戰役中,美軍第2裝甲師在兩天里就損失57輛謝爾曼坦克,傷亡363人。阿登戰役前夕,美軍裝甲師的傷亡如此慘重,出現了沒有足夠的坦克兵裝備坦克的局面,許多倉促上陣的坦克只有3個乘員,而不是規定的5人。三、機動能力:但除此之外的機動性,謝爾曼坦克還是相當不錯的,從大量的德軍虎式坦克和黑豹坦克被從側面擊毀可以看出,除數量巨大外,謝爾曼坦克的機動能力是相當不錯的。四、戰術思想但謝爾曼坦克火力不足的深層次原因,是美軍裝甲部隊的戰術思想。二戰前夕,歐美各國軍隊都在探索裝甲部隊的戰術思想,其中只有蘇德的裝甲戰術得到實戰檢驗。美軍裝甲戰術的始作俑者是當時任地面部隊總司令的麥克奈爾中將(Lesley McNair)。他倡導的裝甲戰術,其核心是兩種坦克的分工協作。美軍的主戰坦克M4謝爾曼,主要任務是攻擊敵軍的步兵,而不是攻擊坦克。如果謝爾曼坦克遭遇敵方坦克的阻擊,應該召喚坦克殲擊車(Tank Destroyer)。坦克殲擊車的特點是裝甲薄,速度快,裝備威力巨大的反坦克炮,任務是迅速趕到敵方坦克出沒的地點提供火力支援。美軍二戰結束時,裝甲師和步兵師都裝備有M10、M18、和M36三種坦克殲擊車。麥克奈爾的戰術思想是典型的紙上談兵,跟實戰差之千里。這種戰術思想也導致了非常嚴重的後果。因為謝爾曼坦克根本不是用來打坦克的,所以沒有必要裝備反坦克火炮。而坦克殲擊車實質上就是自行火炮,因此隸屬炮兵,組織、訓練、指揮體系都和裝甲部隊涇渭分明。實戰證明,本來應該支援步兵的謝爾曼坦克不得不頻頻對抗德軍坦克,而坦克殲擊車老派不上用場,只好充當野戰火炮,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結果二者都是舍長就短。[3]五、改進型號但是和一般人想像不同,謝爾曼並非一直弱不禁風。謝爾曼坦克的後期型也是很兇悍的。有英國改型的螢火蟲(可以在1000米距離上正面對抗虎豹),據說有一輛曾經一次擊毀3輛虎式(著名的虎式王牌魏特曼的坐車也是被螢火蟲擊毀的)。美國的M4A3E2 JUMBO(巨無霸、小飛象)這種謝爾曼坦克裝甲防護很不錯,車體正面裝甲102毫米(前期型謝爾曼是50毫米),炮塔152毫米,防盾178毫米,連差速器齒輪箱都有148毫米。裝甲最厚處比德軍虎式(最厚裝甲110毫米)、美軍潘興(最厚裝甲114毫米)、英軍慧星(最厚裝甲102毫米)、蘇軍IS-2(最厚裝甲120毫米)都要厚。不愧為巨無霸。在戰斗中很難被擊毀,是德軍在M26出現前最不願看到的盟軍坦克。由於美軍准備裝備M26坦克,JUMBO在生產了254輛後早早停產。巨無霸M4A3E2在朝鮮戰爭中還換裝了不少76mm M1A2火炮,足以與二戰中的虎式坦克和黑豹坦克一決雌雄。後來又誕生了一種謝爾曼坦克,M4A3E8。為最後一型的謝爾曼,可以說是其當時傑出之作,各項能力平衡度很好,它在火力、裝甲、機動性的平衡提升,完全可以與俄國的T-34/85及德國的四號坦克比擬。M4A3E8使用了新式的HVSS(這是區分其與普通謝爾曼的顯著特徵)懸掛系統(水平懸掛系統)。因此M4A3E8又被稱為M4A3(76W)(76炮) HVSS。M4A3E8的重量使原本的VVSS懸掛裝置(垂直懸掛系統)不堪重負,但新型的HVSS可以讓由於增加裝甲和改進火炮而變重的M4A3E8在行進間減少晃動,而增寬的履帶減輕了對地壓強。除了懸掛系統的差別外,M4A3E8還強化了防禦力以及製造的生產性,而且E8更採用濕式彈葯庫,減少引發彈葯庫誘爆的危險。M4A3E8搭載了76.2毫米炮,為了抵擋76毫米炮的後座力,美軍也換裝新型的制退器。M4A3E8的主炮76毫米54.5倍徑火炮使用HVAP穿甲彈可以在500米擊穿139mm的鋼板,穿透力甚至超過了使用普通穿甲彈的黑豹坦克。M4A3E8的前方裝甲采一體成型,有著很高的防禦。它的裝甲達到64mm而且折算47°傾角後為90mm等深,防護性接近於T-34/85,而47°的大傾角抵禦穿甲彈和高速穿甲彈的能力又高於30°傾角。經過以上改裝後,E8總重量達30多噸,不過時速仍然達到45公里。六、戰爭影響並且美軍具有強大的空中力量,隨時准備像狂風一樣橫掃摧毀地面上的一切,令德軍吃盡苦頭。制空權可以極大的抵消德軍坦克在質量上的優勢並給對方帶來巨大的傷亡。再加上謝爾曼坦克擁有出色機動性經常繞到敵軍側後實施攻擊,基本可以勝任工作,對替換謝爾曼坦克的需求也就不那麼迫切了。只是由於換裝程序與先後的問題,許多部隊只能使用中期型甚至初期型謝爾曼直到戰爭結束,巨大的損失自然不可避免。但後期型的謝爾曼和蘇軍坦克一樣可以給敵人帶來巨大的麻煩,並不比其他中型坦克要差。而且在二戰後的朝鮮戰爭和中東戰爭中,謝爾曼面對其他中型坦克戰斗從不居於下風,甚至略有優勢。M4A3E2巨無霸:裝備75毫米炮,使用76毫米炮的炮盾,炮盾厚度為152mm,車身正面裝甲為114~140mm,總重:38公噸,速度:35公里/小時;另有換裝76毫米炮和把同軸機槍換裝火焰發射器的坦克兵戰地自行修改式樣。謝爾曼螢火蟲:英國利用M4(75)、M4A2(75)、M4A3(75)W和M4A4改裝17磅MKs IV/VII加農炮,以提高M4系列的反坦克火力,能在1000米處貫穿虎式坦克的正面裝甲。M4和M4A4為主要改裝用底盤。M4A2底盤為少量戰場返修車輛,數量非常稀少。M4A3(75)W底盤為美軍需求,改裝數量不超過60輛,未能趕上戰爭結束前交付部隊使用。M4A3E8:使用新式全名為"Horizontal Volute Spring Suspension"的HVSS懸吊系統,因此又稱為M4A3(76W) HVSS。採用濕式彈葯庫,M1A2 76毫米 52倍徑炮,履帶增寬,正面64mm傾斜裝甲,總重:32公噸,速度:45公里/小時。M4A4:裝有滾動轉輪,以鐵鏈鞭打地面排雷。M10狼獾驅逐戰車:使用M4A2底盤改裝,搭載3英吋(76.2毫米)M6火炮的驅逐戰車,英方綽號「狼獾」。M36傑克遜驅逐戰車:搭載90毫米M3炮的驅逐戰車。M12自走榴彈炮:裝備155毫米M1917/M1917A1/M1918M1榴彈炮的自行榴彈炮,配備的同地盤彈葯車為M30。M40系列自行榴彈炮:155毫米GMC M40、8吋(203毫米)HMC M43、250毫米(10吋)MMC T94及T30運輸車。噴火坦克:M4A3R3「打火機」、M4「鱷魚式」、M4A2 HVSS「獾式」等。T34管風琴多管火箭炮:T34 「管風琴」(Calliope)、T40自動導彈(Whizbang)等。兩棲登陸坦克:兩棲坦克(Duplex Drive,DD),改裝車輛分別基於M4A1、M4A2、M4A3、M4A4。二戰中英軍使用的謝爾曼兩棲坦克基於M4A1(75)、M4A2(75)、M4A4改裝,美軍只使用了用英國套件改裝的M4A1(75)。M4A3系列改裝的謝爾曼兩棲坦克未在二戰中使用。戰斗工程車:D-8、M1及M1A1 dozer、M4 Doozit、架橋車、Aunt Jemima及其他排雷車。裝甲救護車:M32、M74、英國版本、以色列(Trail Blazer)版本火炮牽引車:M34及M35火炮牽引車、英國謝爾曼火炮牽引車霍巴特滑稽坦克:英軍為諾曼底登陸准備的特殊改造車輛。BARV:英國改裝,將謝爾曼坦克去掉炮塔並加裝較高的車體圍殼,以用於涉水牽引救援探頭擱淺車輛和登陸船隻的海灘救援車輛,持續使用到戰後相當長時間。袋鼠裝甲運兵車:英聯邦部隊為解決半履帶裝甲人員輸送車數量不組的問題,利用加拿大白羊I/II巡航坦克、M7牧師自行榴彈炮、M4系列中型坦克、丘吉爾步兵坦克等去掉炮塔、火炮及相關戰斗室內部組件改裝而成的裝甲人員輸送車,以為前兩種底盤居多。二戰後謝爾曼坦克:二戰由以色列等國家的改進版本缺點雪曼較高的車身外型謝爾曼較不易躲藏。它在西線被擊中後容易燃燒甚至爆炸而被德軍戲稱為「湯米烤肉爐」(20世紀初的德國人習慣戲稱英國人為「湯米」),有很多人認為這是由於採用汽油機,部分由於使用柴油機引擎的M10坦克殲擊部隊常用新兵查看油箱,然後扔入點燃的火柴看對方狼狽躲閃的樣子來開玩笑。但是經調查證明大部分的擊中後起火是由於炮彈推進劑,其次才有個人物品或是潤滑油或燃油的起火(T-34和IS坦克被擊中後也有過半的起火率)。而且據蘇聯使用M4坦克的老兵回憶,起火後T-34的高爆彈會燒炸,M4的不會。 M4的乘員傷亡率並不高,波蘭第1裝甲師據其師長Stanislaw Maczek的回憶錄,該師兩個裝甲團,從登陸到勝利,第1團損失53輛謝爾曼(該師的謝爾曼全是乾式的),坦克成員損失56人死亡加4人失蹤,第2團損失65人。對比一下東線的第4波蘭裝甲旅在1945年4月16日包岑戰役開始前有65輛T-34,戰役後不可恢復損失30輛,坦克成員損失55人。
據英國第二作戰研究處的報告,諾曼底戰役後82%的被擊毀謝爾曼會燒毀,而四號、豹式和虎式的數字是82%、63%和80%。 [4]而John Buckley從第29裝甲旅的報告中發現166輛被擊毀謝爾曼有94輛燒毀,佔56.6%,另外一份研究則是65% 。 [5]
謝爾曼即使是裝備76毫米炮時,也僅能對付四號坦克正面,對於豹式基本無能為力。而且76毫米炮在西線戰事開始時比例很低,美軍之所以對謝爾曼的火力升級遲鈍是因為陸軍總司令麥克奈爾是炮兵出身,深信敵軍坦克應由坦克殲擊車對付,M4謝爾曼的定位是步兵支援坦克。 [6]再加上美軍在西西里島戰事中得出的「M4的75/76mm炮火足夠對抗德軍」的判斷使M26潘興重坦克較晚服役,因此在終戰前以盟軍主戰坦克的身份活躍。
總結
雪曼的綜合能力中等,但是相較於德國新銳坦克來說依然有相當程度的差距。撇開性能不說,二次大戰並不全是一場科技上的競賽,決定二戰勝敗的關鍵還有「量」。德國坦克最大的缺點是生產速度慢,直到戰終德國主力四號坦克也僅生產九千多、五號豹式六千多輛。相較於美國雪曼與俄國T-34的總產量共計近10萬輛,它們根本不是對手。雪曼坦克最大的優點是生產容易,任何一間坊間的鐵工廠都能生產雪曼坦克上的部分零件或者組裝,使得美國能在短時間內將國內所有產能投入軍事生產。美國於1942-43年生產了53500輛坦克,而二戰中造船所用的鋼能折算成67000輛坦克。[7] 而雪曼坦克的高耗油量使得大戰末期物資短缺的德國就算擄獲也難以使用。其在設計之初預留下來的龐大空間與額外的動力使得雪曼可以在二戰中隨著戰場需求而做升級;眾多的生產產地與所屬單位的自行改裝,因此要在戰場上找到兩部完全一模一樣的雪曼並不容易。
戰後美軍經過一番評估後,認為將已經部署在境外的M4運回國內成本高於製造新的M4,且美國境內不需要那麼多的坦克。因此許多M4被留在境外當作是軍用剩餘物資兜售給當地政府,賣不掉的或者損壞的就任意棄置在原地。因此直至今日在日本境內那些經過二戰洗禮的島嶼上依然能在荒煙蔓草中找到M4的殘破身軀
Ⅷ 請教英國地圖上的一些標志
M11中的M就代表高速公路的意思,在英國就是主要的最寬的主道,貫穿全英南北東西.一般都是3車道,
A345中的A代表僅次於高速的主幹道,一般連接於高速公路與城市之間,也有城市之間.一般是2車道,
B類型的這種道路其實和A類型道路差不多,沒多大區別.
Ⅸ 外國高速上面限速是多少
有很多個外國,出了中國,就全是外國了。
因此,有很多個外國高速公路的限速規定。
列舉一二吧(當然都是對最高速的限制):
印度:80km/h
日本:100km/h
俄羅斯:110km/h
英國:70mi/h(約合113km/h)
伊朗:120km/h
美國:80mi/h(約合129km/h)
德國:130km/h(有些高速不限速)
……
以上,僅供參考。
Ⅹ M4是什麼意思
粉末鋼M4是一種高釩高速鋼,粉末鋼M4是常規M4的高碳改良型,當作為切削和冷作用途時,具有比高速鋼M2或 M3有更好的耐磨性和韌性. 粉末鋼M4產品很均勻、高品質、體現在尺寸更穩定,可磨削性和韌性更好.
主要用於沖頭、深拉伸模、鑽模。銑刀和剪切刀片等各類長壽命之切削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