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什麼樣的時期為英國的和平時期

什麼樣的時期為英國的和平時期

發布時間:2022-10-17 09:20:49

Ⅰ 英國的百年和平年代


1805年英國皇家海軍打敗拿破崙的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
英國在陸地和海上戰敗拿破崙之後,取得了世界的霸權。這種無人可以挑戰的世界霸權,大英帝國維系了長達一百多年,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為止:在這一百多年裡,英國全力維護了世界范圍的基本和平,直到美國繼承了其世界霸主地位。

Ⅱ 1935年3月英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和平主義運動是如何起發的

1935年3月,納粹德國公布了重整軍備宣言,公開走上了擴軍備戰的道路。但在英國,和平主義者卻舉行了一場全民和平投票。這場英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和平主義運動,是由國際聯盟協會、新聯邦社等和平主義團體發起,並得到工黨和自由黨的和平主義議員支持的。全國共有1150萬人在50萬志願工作者的協助下參加了和平投票。他們提出了全面裁軍和廢除航空部隊的主張,還要求用非軍事性的經濟制裁方法來阻止戰爭的爆發。以此為標志,英國的和平主義運動達到高潮。

Ⅲ 麻煩哪位專家幫忙介紹一下英國歷史啊

英國歷史概述

英國包括大不列顛(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和北愛爾蘭,是歐洲共同體12個成員國之一。它的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英國是由不列顛群島中大部分島嶼組成的,其中第一大島是大不列顛,第二大島上有北愛爾蘭和愛爾蘭共和國。蘇格蘭西部沿海有一個叫做赫布里底的大群島。蘇格蘭本土的東北沿海有奧克尼群島和薩得蘭群島。上述這些群島都與本土有行政上的關系,但愛爾蘭海上的馬恩島以及大不列顛與法國之間的海峽群島則基本上自治,不是聯合王國的組成部分。
英國的面積大約為242500平方公里(93600平方英里),從南部海岸到蘇格蘭的最北部差不多將近1000公里(約600英里),橫向最寬處差不多將近500公里(約300英里)。
"Britain"這個詞起源於希臘和拉丁詞,而最終可能追溯到凱爾特語。盡管用"史前時期"這一尺度來衡量時,凱爾特人也是稍後才來到不列顛群島的(在此之前的那些文明就已創造了諸如埃夫伯里巨石建築遺址和圓形巨石陣這樣的著名歷史遺跡),但是有關英國歷史的文字記載畢竟還是從講述凱爾特人開始的。"凱爾特"這個詞語相當普遍地經常用來區分不列顛群島的早期居民和後來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侵者。
羅馬人的統治從公元43年起延續了300多年。在羅馬人於408年最後撤走之前,該島開始遭到來自北歐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的侵擾,經歷了一段日趨混亂的時期。"England"這個詞正是從"Angles"而來的。在此後的兩個世紀中,侵擾逐步變成了定居,並建立了許多小王國。不列顛人在如今的威爾士和康沃爾地區獨立生存下去。這些小王國中出現了力量較強稱霸全國的王國,先是在北方(諾森布里亞王國),然後在中部(麥西亞王國),最後在南方(西撒克斯王國)。但是,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北歐海盜接著入侵英國並定居下來,盡管在10世紀時西撒克斯王朝曾擊敗過入侵的丹麥人並一度稱霸英格蘭的廣大區域。
1066年發生了對英格蘭的最後一次成功入侵。諾曼底的威廉公爵在黑斯廷斯戰役中擊敗了英國人,來自法國的諾曼人和其他人來此定居。在隨後的3個世紀中,法語成為貴族的語言,法律結構受到了英吉利海峽彼岸所通行的那一套的影響,社會結構在某種程度上也受到了影響。
威爾士雖然常常處於英格蘭人的勢力范圍之內,但一直是凱爾特人的堡壘。然而在1282年盧埃林王子陣亡之後,愛德華一世發動了一場戰役並取得勝利,把威爾士置於英格蘭的統治之下。威爾士人的民族情緒繼續高漲,15世紀初由歐文·格林德領導的起義便說明了這一點。1536年和1542年的聯合法令把英格蘭與威爾士在行政、政治和法律上統為一體。
當初住在蘇格蘭的大多是皮克特人。公元6世紀,來自愛爾蘭的蘇格蘭人在如今的阿蓋爾地區定居。洛錫安住著英格蘭人,而威爾士不列顛人則繼續北上來到斯特拉思克萊德。9世紀時,蘇格蘭各地區聯合起來抵禦北歐海盜。在整個中世紀,英格蘭當時強大的君主國一直威脅著蘇格蘭的獨立。
英格蘭與蘇格蘭最終的聯合表明,當時宗教上的差異比之以往的民族仇視更加至關緊要。在英格蘭,伊麗莎白一世於1603年由蘇格蘭詹姆斯六世(英格蘭詹姆斯一世)繼位。即使
如此,英格蘭和蘇格蘭除了在奧利弗·克倫威爾統治時一度被強行聯合在一起,在17世紀它們一直是相互獨立的。到1707年,由於意識到更緊密的政治和經濟聯合會帶來益處,雙方同意建立一個單一的大不列顛議會。蘇格蘭仍然保留自己的司法制度和宗教社區。但是在喬治一世和喬治二世這兩位漢諾威王室新教徒統治期間,英格蘭和蘇格蘭之間的關系緊張起來,詹姆斯二世黨人發動過兩次叛亂,試圖恢復信奉天主教的斯圖亞特王室。
愛爾蘭在公元前就出現了許多王國,但愛爾蘭並沒有能免受北歐海盜的侵犯,到公元10世紀時竟成了北歐海盜的一統天下。
1169年英格蘭的亨利二世發動對愛爾蘭的入侵。英格蘭籍教皇阿德里安四世授予亨利二世最高統治者的權力,因為他急於想使愛爾蘭教會完全順從羅馬。愛爾蘭大部分地區都落到了盎格魯—諾曼權貴手中,但是在中世紀英格蘭幾乎沒有在此直接行使管轄權。
都鐸王朝的幾位君主幹預愛爾蘭的傾向要強烈得多。在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對愛爾蘭造反者發動過一系列戰役。'抵抗運動主要集中在北部的烏爾斯特省,1607年由於抵抗運動失敗以及領導人出逃,烏爾斯特變成了來自蘇格蘭和英格蘭的移民聚居地區。
由於英國內戰(1642~1652),愛爾蘭又爆發了多次起義,但都被克倫威爾鎮壓下去。1688年詹姆斯二世被廢黯之後,英格蘭與愛爾蘭之間的戰爭更是不斷。18世紀大部分都是脆弱的和平時期。18世紀末,英國政府為謀求穩定作出了多方努力。1782年,愛爾蘭議會(建立於中世紀)獲得立法自主權;在憲法上與大不到顛的唯一紐帶是王國政府。然而,該議會僅僅代表少數盎格魯-愛爾蘭特權階層,天主教徒被排斥在外。1798年發生了一次起義,但沒有成功;1801年,愛爾蘭與大不列顛聯合為一體。
雖然1916年都柏林民族起義者的起義遭到了鎮壓,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未期,一股稱為愛爾蘭共和軍的游擊力量開始對英國當局採取軍事行動。1920年通過的愛爾蘭政府法案規定要成立兩個地方自治議會,一個設在都柏林,另一個設在貝爾法斯特。該法案於1921年在北愛爾蘭實施,烏爾斯特省9個郡中有6個接受了它們自己的議會,同時在英國議會中仍享有席位,並服從英國議會的最高管轄權。但是,愛爾蘭共和軍繼續在南部為爭取脫離英國當局贏得獨立而戰斗。1921年6月簽訂了停戰協定之後,根據同年12月締結的英—愛條約建立於愛爾蘭自由邦,1949年該自由邦成為愛爾蘭共和國。
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雖不屬於聯合王國,但與聯合王國有著特殊的關系。海峽群島在10世紀和11世紀時曾是諾曼底公國的一部分。馬恩島在1266年以前名義上一直由挪威行使主權,到1765年最終才直接由王國政府管轄。今天,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都有各自的立法機構和法律制度,英國政府則負責那裡的防衛和國際關系事務。

歷史

公元1至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受羅馬帝國統治。後盎格魯、撒克遜、朱特人相繼入侵。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829年英格蘭統一,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
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渡海征服英格蘭,建立諾曼底王朝。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合並。1640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1649年5月19日宣布為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6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

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30年代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35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1921年愛爾蘭南部26郡成立"自由邦",北部6郡仍歸英國。

一次大戰後開始衰落,其世界霸權地位逐漸為美國所取代。二次大戰嚴重削弱了其經濟實力。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英殖民體系開始瓦解。目前,英在海外仍有13塊領地。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1997年英工黨政府上台。

北歐海盜與英國人

最早的英國人並不說英語。大約公元前3000年,從地中海來的伊比利亞人在布列顛登陸,而後,是從歐洲大陸來的凱爾特人,再次是羅馬人。他們都不說英語。今天的英國人自稱他們是盎格魯薩克遜人的後代,他們來自於歐洲北部,屬於日爾曼人,他們說的是最早的古英語,這批北歐海盜是農夫、漁民、商人、鬥士,又是航海者,作戰勇敢,將凱爾特人擊敗到蘇格蘭和威爾士山區。

大約八世紀,又一批北歐海盜維京人(VIKING)入侵布列顛,他們來自於北歐的挪威、丹麥(今天的蘇格蘭人和英格蘭人有一部分他們的血統),打敗了一個又一個的盎格魯王國,終於在十世紀末,丹麥國王成了英格蘭的主人,英格蘭王逃往諾曼底,為諾曼人的入侵埋下了種子。11世紀初,諾曼底人借口幫住英格蘭王,乘虛入侵並征服了英國。諾曼底人本身也是一批北歐海盜。

1588年,英軍在英吉利海峽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為英國的海上霸權鋪平了道路。隨著瓦特的蒸汽機的發明,英國開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業革命,成了名符其實的"世界工廠"。經濟實力的增強和海外原料與市場的需求,英國進行了大規模的殖民擴張,到十九世紀末,英國已成了前所未有的"日不落"帝國。

英聯邦(COMMONWEALTH COUNTRIES)

英國曾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其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大洲,號稱"日不落帝國"。包括現今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埃及,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約旦,以色列等等都曾是其殖民地。英語由此傳遍全世界。

二戰後,英屬殖民地紛紛獨立,但獨立後的殖民地為了政治和經濟上的互相幫助,成立了英聯邦。英聯邦國家承認英國女王是本國的最高元首。英國女王還定期向一些英聯邦國家派遣總督,作為女王的代表,名義上管理這些領地。例如,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

Ⅳ 英國治下的「百年和平」時期是從哪年(有何標志性的大事件)到哪年(有何標志性的大事件)

只知道歐洲百年和平,1815至1914年,維也納會議1815結束,一戰1914爆發
除了或多或少殖民性質的克里米亞戰爭;在這期間英國,法國,普魯士(德國),奧地利,義大利和俄羅斯總共只有十八個月曾彼此開戰。

Ⅳ 英國簡介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英語: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簡稱聯合王國(英語:United Kingdom,縮寫作UK)或不列顛(英語:Britain),中文通稱英國(中文世界早期亦稱英聯王國),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由大不列顛島、愛爾蘭島東北部分及一系列較小島嶼共同組成。英國和另一國家唯一的陸上國境線位於北愛爾蘭,和愛爾蘭共和國相鄰。英國由大西洋所環繞,東為北海,南為英吉利海峽,西南偏南為凱爾特海,同愛爾蘭隔愛爾蘭海相望。該國總面積達94,060平方英里(243,600平方千米),為世界面積第80大的主權國家及歐洲面積第11大的主權國家,人口6510萬,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國旗:

英國的構成國之間的關系在歷史上經歷了一系列的發展。英格蘭王國通過1535年和1542年的《聯合法令》將威爾士納入其領土范圍。1707年的條約使英格蘭和蘇格蘭王國聯合成為大不列顛王國,而1801年後者則進一步同愛爾蘭王國聯合成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1922年,愛爾蘭的六分之五脫離聯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亦有14塊海外領地[20],為往日帝國的遺留部分。大英帝國在1921年達到其巔峰,擁有全球22%的領土,是有史以來面積最大的帝國。英國在語言、文化和法律體繫上對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響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國為發達國家,以名義GDP為量度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以購買力平價為量度為世界第九大經濟體。英國同時還是世界首個工業化國家,在1815年-1914年為世界第一強國,現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圍內的經濟、文化、軍事、科技和政治上有顯著影響力。英國為國際公認的有核國家,其軍事開支位列全球第五。自1946年以來,英國即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而自1973年以來即為歐洲聯盟(EU)及其前身歐洲經濟共同體(EEC)的成員國,同時還為英聯邦、歐洲委員會、七國財長峰會、七國集團、二十國集團、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國民眾決定脫離歐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英國國君已於2018年6月26日簽署《退出歐盟法案》(European Union (Withdrawal) Act 2018),根據該法案,英國將在2019年3月29日23時退出歐盟。

Ⅵ 英國和平主義運動產生於什麼時期

和平主義是一種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的政治思潮。英國的和平主義運動產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的空前浩劫和戰後的經濟衰退,使和平主義運動在20世紀20年代得到進一步發展,在30年代達到高潮。這種形勢大大增強了英國公眾的恐戰情緒,推動了和平主義運動的高漲。

Ⅶ 「國民內閣」時期,英國和平主義運動為何會開始高漲

「國民內閣」時期,也是英國和平主義運動開始高漲的時期。和平主義思潮嚴重製約了「國民內閣」的對外政策和軍備政策。

和平主義是一種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的政治思潮。英國的和平主義運動產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的空前浩動和戰後的經濟衰退,使和平主義運動在20年代得到進一步發展,在30年代達到高潮。30年代初,日本侵略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使已有十多年安寧的世界遭到巨大的沖擊。1933年希特勒上台,整個歐洲更加惶惶不安。這種形熱大大增強了英國公眾的恐戰情緒,推動了和平主義運動高潮。

Ⅷ 英國歷史上和平過渡指的是什麼意思

英國歷史上和平過渡指1688年英國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聯合其他不滿復辟的斯圖亞特王朝國王專制統治的人士發動了宮廷政變,推翻了專制統治,另立新的國王。這場政變是在中下層人民既沒有自己的組織,貴族、資產階級也對暴力流血深感畏懼的情況下與封建舊貴族妥協的結果。但是這場政變沒有流血,而且又使英國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因此史學家稱這次政變為「光榮革命」。

Ⅸ 請問英國的歷史是什麼

英國歷史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歷史時期。

古代時期:在不列顛群島上很早就有人類活動。
大約公元前第3世紀,伊比利亞人從歐洲大陸來到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定居。到約公元前700年以後,居住在歐洲西部的克爾特人不斷移入不列顛群島,其中有一支稱為不列吞人,不列顛和英語Britain這一名稱可能來源於此。克爾特人已知使用鐵器,耕犁在技術上不斷進步,並已使用貨幣。生產英國歷史力發展促使克爾特社會逐漸分化。

公元前55和前54年,G.J.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均被不列顛人擊退。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征服不列顛後變其為羅馬帝國的行省。羅馬人以位於泰晤士河口的倫敦為中心,向四面八方修起大道,連接各地的城市,使倫敦成為羅馬不列顛統治和對外聯系的中心。

3~4世紀,隨著奴隸反抗斗爭的加劇,羅馬帝國逐漸衰落。4世紀中葉前後,不列顛反抗羅馬統治的斗爭也漸趨激化。到407年,羅馬駐軍被迫全部撤離不列顛,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即告結束。

中古時期:從5~6世紀日耳曼人入侵,到17世紀中葉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是英國封建生產方式形成、發展和衰落的時期;學術界亦有把諾曼征服視為英國中古史開端的觀點。

盎格魯-撒克遜人入駐不列顛羅馬人撤離後,居住在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麥南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來自萊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從5世紀中葉起陸續侵入不列顛。到7世紀初,入侵者先後建立起7個強國:東部和東北部盎格魯人的麥西亞、諾森伯利亞和東盎格利亞,南部撒克遜人的威塞克斯、埃塞克斯和蘇塞克斯,東南部朱特人的肯特。這個時期史稱「七國時代」。

丹麥入侵
從8世紀末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屢屢入侵英國。為抗擊丹麥人,威塞克斯王國國王埃格伯特(約802~839在位)於827年統一七國,建立統一的英格蘭王國。到9世紀末,丹麥人已在大不列顛島上建立大片居留地。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條約,將英格蘭東北部劃歸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10世紀初,阿爾弗烈德大王的後繼者逐漸收復丹麥區。11世紀初,丹麥人卷土重來,丹麥王克努特大帝成為全英之王(1016~1035在位)。克努特之子死後,英國王位復歸於英人愛德華(英國歷史1042~1066在位)。丹麥人佔領期間,英國封建化過程加速。由於戰爭頻繁,稅課繁苛,特別是沉重的「丹麥金」,使自由農民紛紛破產,淪為依附農。國王以詔書的形式把土地冊封給教俗貴族,成為封建領地。930年,英王下令「(自由)人必有主」,農民為躲避戰禍和捐稅、求得安全,便將土地交給大地主,再領回耕種,表示自己受地主保護。國王還給教俗地主以「特恩權」,即對領地內的依附農民實行政治、經濟、法律等全面統治的權力。特恩權加速農民的農奴化。

諾曼征服
英王愛德華死後無嗣,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在位),史稱「征服者威廉」,諾曼王朝(1066~1154)由此建立。諾曼征服加速完成了早已開始的封建化過程,封建生產方式基本確立。

瓦特泰勒起義
13~14世紀,英國封建經濟發展到極盛。農業耕作技術改進,城市發展,商品貨幣經濟滲入農村。封建領主要求更多的貨幣,在農村開始了用貨幣地租代替勞役或實物地租的「折算」過程。折算使少數富裕農民贖得人身自由,但廣大農民群眾紛紛破產,淪為農村的僱傭勞動者。

資本原始積累
圈地運動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15~16世紀,毛織業成為英國的「民族工業」,對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地主把農場改為牧場,還通過圈地圍田或侵佔公地,把小地產集中,連成大片。

專制王權和宗教改革
都鐸王朝統治時期,英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王權空前強化。舊貴族在玫瑰戰爭中自相殘殺殆盡;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希望保持和平,以利於發展經濟。亨利七世利用這些條件,實行絕對專制統治。他解散封建貴族的家臣,設「星室法庭」,懲治不馴順的貴族。亨利八世時正式成立樞密院,聽命於國王,地方上的治安法官則受樞密院監督。

近現代史: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
1640年,資產階級聯合新貴族,帶領廣大人民,在社會矛盾尖銳的情況下,通過議會斗爭、內戰、共和國建立、克倫威爾軍事獨裁,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60年),直到「1688年光榮革命」,歷經半世紀的曲折斗爭,完成革命,最終推翻封建君主專制,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的建立開辟了道路,成為英國歷史的分水嶺。如:1689年,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他們在議會中的權利,通過《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政體;17—18世紀又逐漸確立內閣制、兩黨制。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發展又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

世界殖民霸權的建立(17世紀中—18世紀末中)
這一階段,在亞洲、北美進行殖民擴張,與荷蘭、法國等展開激烈爭奪。通過三次英荷戰爭(分別是1652-1654年;1665-1667年;1672-1674年),奪取荷蘭在北美的新尼德蘭殖民地(後改名紐約),進一步確立海上霸權,荷蘭則喪失了歐洲強國地位。

英國工業革命時期(18世紀中-19世紀中)

Ⅹ 英國歷史

英國包括大不列顛(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和北愛爾蘭,是歐洲共同體12個成員國之一。它的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英國是由不列顛群島中大部分島嶼組成的,其中第一大島是大不列顛,第二大島上有北愛爾蘭和愛爾蘭共和國。蘇格蘭西部沿海有一個叫做赫布里底的大群島。蘇格蘭本土的東北沿海有奧克尼群島和薩得蘭群島。上述這些群島都與本土有行政上的關系,但愛爾蘭海上的馬恩島以及大不列顛與法國之間的海峽群島則基本上自治,不是聯合王國的組成部分。
英國的面積大約為242500平方公里(93600平方英里),從南部海岸到蘇格蘭的最北部差不多將近1000公里(約600英里),橫向最寬處差不多將近500公里(約300英里)。
"Britain"這個詞起源於希臘和拉丁詞,而最終可能追溯到凱爾特語。盡管用"史前時期"這一尺度來衡量時,凱爾特人也是稍後才來到不列顛群島的(在此之前的那些文明就已創造了諸如埃夫伯里巨石建築遺址和圓形巨石陣這樣的著名歷史遺跡),但是有關英國歷史的文字記載畢竟還是從講述凱爾特人開始的。"凱爾特"這個詞語相當普遍地經常用來區分不列顛群島的早期居民和後來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侵者。
羅馬人的統治從公元43年起延續了300多年。在羅馬人於408年最後撤走之前,該島開始遭到來自北歐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的侵擾,經歷了一段日趨混亂的時期。"England"這個詞正是從"Angles"而來的。在此後的兩個世紀中,侵擾逐步變成了定居,並建立了許多小王國。不列顛人在如今的威爾士和康沃爾地區獨立生存下去。這些小王國中出現了力量較強稱霸全國的王國,先是在北方(諾森布里亞王國),然後在中部(麥西亞王國),最後在南方(西撒克斯王國)。但是,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北歐海盜接著入侵英國並定居下來,盡管在10世紀時西撒克斯王朝曾擊敗過入侵的丹麥人並一度稱霸英格蘭的廣大區域。
1066年發生了對英格蘭的最後一次成功入侵。諾曼底的威廉公爵在黑斯廷斯戰役中擊敗了英國人,來自法國的諾曼人和其他人來此定居。在隨後的3個世紀中,法語成為貴族的語言,法律結構受到了英吉利海峽彼岸所通行的那一套的影響,社會結構在某種程度上也受到了影響。
威爾士雖然常常處於英格蘭人的勢力范圍之內,但一直是凱爾特人的堡壘。然而在1282年盧埃林王子陣亡之後,愛德華一世發動了一場戰役並取得勝利,把威爾士置於英格蘭的統治之下。威爾士人的民族情緒繼續高漲,15世紀初由歐文·格林德領導的起義便說明了這一點。1536年和1542年的聯合法令把英格蘭與威爾士在行政、政治和法律上統為一體。
當初住在蘇格蘭的大多是皮克特人。公元6世紀,來自愛爾蘭的蘇格蘭人在如今的阿蓋爾地區定居。洛錫安住著英格蘭人,而威爾士不列顛人則繼續北上來到斯特拉思克萊德。9世紀時,蘇格蘭各地區聯合起來抵禦北歐海盜。在整個中世紀,英格蘭當時強大的君主國一直威脅著蘇格蘭的獨立。
英格蘭與蘇格蘭最終的聯合表明,當時宗教上的差異比之以往的民族仇視更加至關緊要。在英格蘭,伊麗莎白一世於1603年由蘇格蘭詹姆斯六世(英格蘭詹姆斯一世)繼位。即使如此,英格蘭和蘇格蘭除了在奧利弗·克倫威爾統治時一度被強行聯合在一起,在17世紀它們一直是相互獨立的。到1707年,由於意識到更緊密的政治和經濟聯合會帶來益處,雙方同意建立一個單一的大不列顛議會。蘇格蘭仍然保留自己的司法制度和宗教社區。但是在喬治一世和喬治二世這兩位漢諾威王室新教徒統治期間,英格蘭和蘇格蘭之間的關系緊張起來,詹姆斯二世黨人發動過兩次叛亂,試圖恢復信奉天主教的斯圖亞特王室。
愛爾蘭在公元前就出現了許多王國,但愛爾蘭並沒有能免受北歐海盜的侵犯,到公元10世紀時竟成了北歐海盜的一統天下。
1169年英格蘭的亨利二世發動對愛爾蘭的入侵。英格蘭籍教皇阿德里安四世授予亨利二世最高統治者的權力,因為他急於想使愛爾蘭教會完全順從羅馬。愛爾蘭大部分地區都落到了盎格魯—諾曼權貴手中,但是在中世紀英格蘭幾乎沒有在此直接行使管轄權。
都鐸王朝的幾位君主幹預愛爾蘭的傾向要強烈得多。在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對愛爾蘭造反者發動過一系列戰役。'抵抗運動主要集中在北部的烏爾斯特省,1607年由於抵抗運動失敗以及領導人出逃,烏爾斯特變成了來自蘇格蘭和英格蘭的移民聚居地區。
由於英國內戰(1642~1652),愛爾蘭又爆發了多次起義,但都被克倫威爾鎮壓下去。1688年詹姆斯二世被廢黯之後,英格蘭與愛爾蘭之間的戰爭更是不斷。18世紀大部分都是脆弱的和平時期。18世紀末,英國政府為謀求穩定作出了多方努力。1782年,愛爾蘭議會(建立於中世紀)獲得立法自主權;在憲法上與大不到顛的唯一紐帶是王國政府。然而,該議會僅僅代表少數盎格魯-愛爾蘭特權階層,天主教徒被排斥在外。1798年發生了一次起義,但沒有成功;1801年,愛爾蘭與大不列顛聯合為一體。
雖然1916年都柏林民族起義者的起義遭到了鎮壓,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未期,一股稱為愛爾蘭共和軍的游擊力量開始對英國當局採取軍事行動。1920年通過的愛爾蘭政府法案規定要成立兩個地方自治議會,一個設在都柏林,另一個設在貝爾法斯特。該法案於1921年在北愛爾蘭實施,烏爾斯特省9個郡中有6個接受了它們自己的議會,同時在英國議會中仍享有席位,並服從英國議會的最高管轄權。但是,愛爾蘭共和軍繼續在南部為爭取脫離英國當局贏得獨立而戰斗。1921年6月簽訂了停戰協定之後,根據同年12月締結的英—愛條約建立於愛爾蘭自由邦,1949年該自由邦成為愛爾蘭共和國。
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雖不屬於聯合王國,但與聯合王國有著特殊的關系。海峽群島在10世紀和11世紀時曾是諾曼底公國的一部分。馬恩島在1266年以前名義上一直由挪威行使主權,到1765年最終才直接由王國政府管轄。今天,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都有各自的立法機構和法律制度,英國政府則負責那裡的防衛和國際關系事務

閱讀全文

與什麼樣的時期為英國的和平時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小米手機有哪些 瀏覽:803
1000美金多少印尼錢 瀏覽:382
中國目前援助了哪些國家 瀏覽:418
越南華人什麼意思 瀏覽:375
印度長途汽車怎麼下 瀏覽:277
人民幣兌多少越南錢 瀏覽:357
印尼按摩的店叫什麼名字 瀏覽:239
中國銅儲備能維持多久 瀏覽:336
伊朗這狀態怎麼跟美國斗 瀏覽:205
印度國家排多少名 瀏覽:52
中國的疫情有多少例 瀏覽:895
為什麼中國沒有研發新葯 瀏覽:214
印度有多少大型車 瀏覽:501
哪個國家恨中國 瀏覽:594
義大利體和拉丁體哪個好看 瀏覽:571
越南回廣西坐什麼航班 瀏覽:324
二戰為什麼義大利成了戰勝國 瀏覽:620
中國為什麼和印尼不好 瀏覽:461
有哪些國家幫助了中國疫情 瀏覽:406
中國風影響力如何 瀏覽: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