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國是如何崛起的
約3個時期吧
第一個時期,從伊麗莎白女皇登基執政到光榮革命結束。英國開始從事海上殖民活動,並且打敗先後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和荷蘭的海軍,從此英國的海上力量崛起,成為歐洲之首。以英國當時的海軍實力,能與其相提並論的只有中國明朝的海軍了——軍事
資本主義發展,而君主專制阻礙了資本主義發展。所謂「殉難者」的查理一世,在被送上斷頭台後,用自己悲劇性的生命終結宣告了資產階級與新貴族力量的登頂。光榮革命後,英國正式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政治經濟
第二個時期,從光榮革命結束到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這期間,英國成功吞並了蘇格蘭,並且在英法七年戰爭中取得勝利。這為英國日後的高速發展奠定了穩定的國內政治環境和廣闊的殖民地空間的基礎。
第三個時期,從第一次工業革命到十九世紀末。伴隨第一次工業革命而來的不僅僅是豐富的原材料、廣闊的國內外市場和日新月異的科技,還有思想上的偉大成就——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的發表。他的思想,是自由資本主義的第一聲號角聲。是英國國庫日益充盈的另一個原因,就是蒸汽動力的推廣。這主要應歸功於瓦特,是他改造了蒸汽機,使蒸汽的使用從煤礦中解放出來。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盡管英國不再是世界舞台上的主角,但這絲毫未影響它日益鞏固的霸主地位。可以說,維多利亞女皇見證了英國在落日前最後也是最燦爛的時光。維多利亞時代是每一個英國人都難以忘卻的流金歲月
Ⅱ 英國是如何從當初的世界老大、超級大國淪為今日的二三流國家的
英國現在仍然在第一梯隊,不是所謂的二三流國家。
英國的衰落是從一戰開始,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
1、在一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雖然是戰勝國,但是它和美國不同,美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是在戰局將定的時候加入了即將勝利的一方,而英國卻是從頭到底,所以損失非常大,而得到的卻和美國相同.所以英國在世界大戰中其實相比與美國來說是失敗方。
2、在二次大戰中,英國飽受了德國的轟炸,工業設施受到重創,最後拚死拼活藉助美國的幫助才打敗德國,但自己內陸的工業損失是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的.美國是個獨立大陸的國家,況且美洲大陸本來就是它自認為的"後院"所以相比英國有地理優勢,完全不必擔心敵對國家的武裝進攻.。
3、在二戰之後,民族情緒高漲,英國在海外的大量殖民地相繼獨立,"英聯邦"成為了一個鬆散的組織。英國在工業革命中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掠奪到了殖民地國家如中國、印度的大量廉價的生產資料,以及對殖民地的物資傾銷。當靠掠奪而崛起的英國失去了海外殖民地的時候,也失去了原料產地和市場。
Ⅲ 「大國博弈」英國是如何擊敗法國成為歐洲霸主的呢
前言:法國在歐洲陸地上擊敗了強大的哈布斯堡帝國,成為了歐洲大陸上的新霸主;而英國則在海洋上擊敗了早期的海洋霸主西班牙,從而占據了海上的霸權地位。在各自擊敗對手之後,英法兩國將被歷史帶到同一個時空里進行最後的霸權角逐。
從十七世紀中期開始,英法兩國已經成為了重要的對手。
當然了,我們都知道,在這場歐洲霸主地位爭奪戰中,最後以英國徹底擊敗法國,成為最終霸主宣告結束。但問題是,英國是如何擊敗法國的呢?下面,作者就從"內政視角"來簡述一下這場「英法爭霸戰」。
在「七年戰爭」中,英國徹底擊敗了法國成為真正的霸主
英法兩國在長期的爭霸拉鋸戰中,法國漸漸地就退出了爭霸戰的舞台。經過近百年的爭斗,英國在1756-1763年的七年戰爭中徹底擊敗了法國,不僅讓法國丟掉了絕大部分在海外多年辛苦經營佔領的殖民地,從而也將英國推到了真正歐洲霸主的寶座之上。
Ⅳ 英國只用9天就從德軍包圍圈中撤退33萬人,這是怎麼做到的
英法聯軍共計約四十萬人被困在了法國北部靠近比利時的敦刻爾克海灘,他們被如狼似虎的德軍所包圍,四十萬人擁擠地佔據著僅有五十公里寬的海灘上,英國海軍總司令絕望地向倫敦發出了僅有三個英文單詞的電報:But If Not,意思是「只有上帝能救我們」。然而,令英法聯軍、英國上下都絕望無比的時候,上帝沒有出現,希特勒卻站了出來,他向已經包圍了英法聯軍、隨時可以用炮火覆蓋敦刻爾克海灘的德軍下令「停止前進」,而這個命令的時間,是60個小時。
這個決定讓英法聯軍獲得了寶貴的時間,進而讓敦刻爾克大撤退竟然成為了歷史上最成功的一次戰略性撤退,敦刻爾克保留下的有生作戰力量,為後來盟軍的勝利打下基礎。
Ⅳ 美國稱霸之前英國如何稱霸世界
美國稱霸前,英國是靠經濟上戰勝主要對手西班牙,殖民經濟極大地擴張,形成「日不落帝國」而稱霸世界的。
其歷史淵源:
16世紀中期繼位的伊麗莎白一世擁護英國國教,與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對抗,她支援試圖脫離西班牙統治實現獨立的荷蘭,而且為英國海盜頒發「搶劫特許狀」,允許他們自由搶劫西班牙的商船。
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被激怒了,他派出23 000名士兵乘坐130艘船組成「無敵艦隊」向英國發起進攻,卻在英吉利海峽慘敗於英國艦隊。這就是1588年的英西海戰。
教科書告訴我們,西班牙在這次海戰後失掉了大國地位。但這僅僅是表面現象,其實根本原因是兩國經濟實力的逆轉。
英國和剛剛獨立的荷蘭分別在1600年和1602年相繼設立了東印度公司,開始了真正的亞洲貿易和殖民地經營。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經營和英國截然不同,這一點以後經常會被提及。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經營是富於極端掠奪性的,他們奴役當地人和奴隸開採金銀、種植甘蔗和咖啡,各殖民地除了單一的經濟作物,所有的衣食都依賴進口,沒有形成獨立的經濟體系。
但是英國為了擺脫貿易赤字,選擇了與西班牙完全不同的道路,建立起以種植園為中心的殖民地產業。英國在獲取的廣袤殖民地上,驅使殖民地人和從非洲掠來的奴隸們種植棉花,促進棉紡織業發展,建立大型牧場生產羊毛,引進小麥發展麵粉製造業。西班牙、葡萄牙雖然挖掘礦山掠奪了金銀,開墾了甘蔗園和咖啡園,但最終沒能在殖民地大規模創建各產業園區。最終這些是由英國完成的。
西方國家勢力的大規模擴張是工業革命的結果,而工業革命起源於英國的紡織業,這是世界史上公認的說法。眾所周知,1700年前後,印度紡織的一種平紋白布在英國非常流行,最終竟致使英國的紡織業者不斷破產,於是英國政府禁止進口這種白布,後來乾脆禁止民眾穿這種白布製成的服裝。據說,英國同時還拚命地製造各種織布機仿造這種白布,結果導致了工業革命,並最終幫助英國統治了世界。
修正這種學說的是沃勒斯坦和以布羅代爾為代表的法國年鑒學派,以及受年鑒學派影響的歷史學家們。
他們主張「與其說是工業革命,倒不如說是新大陸的發現、對亞洲的侵略以及對世界經濟的控制,導致以英國為中心的歐洲取得了世界霸權」。
當然,由於工業革命的先導作用,英國掌握了紡織業的技術,並且通過在殖民地生產棉花和羊毛控制了「衣」,這是英國國力增強的一個重要方面。
英國先是控制了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地,不但在那裡安置了從非洲掠來的奴隸,還遷入了英國國民,讓他們種植穀物和飼養牲畜,並從歐洲引進美洲大陸本來沒有的小麥進行大規模種植,就這樣,美洲成了歐洲的「大糧倉」。19世紀英國的世界擴張戰略就是最大限度地控制新大陸和歐洲之間的貿易。
結果,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中心的產業在英國曾經的殖民地——北美洲地區紮下了根。那麼南美洲怎麼樣了呢?西班牙、葡萄牙殘酷殺戮南美洲當地居民,「殺雞取卵」式的掠奪金銀,奴役奴隸並搶奪農田,但其統治下的國家除了砂糖和咖啡以外根本沒能形成像樣的產業。
唯一例外的國家是西班牙的殖民地阿根廷,最終農業得以發展。阿根廷農業之所以能有特別的發展是因為在英國控制貿易的情況下,西班牙把阿根廷定位成歐洲,特別是英國的糧食生產基地。
英國占據著印度、錫蘭或者說緬甸的廣袤土地,利用當地人或者源源不斷地從非洲運來的奴隸作為勞動力,這些勞動力在種植園種植經濟作物,英國也逐漸壟斷了糧食生產和糧食貿易。
這令世界經濟出現了新的狀況。
即使是現在南北美洲的經濟差距也仍然色彩鮮明地反映著舊宗主國的經營方針。而當時,殖民地產業的發達與否更加導致了其宗主國經濟實力的差異。
也就是說:英國正是因為在殖民地發展了農業和畜牧業,經濟才超越了西班牙。
在工業革命以前,工業製品在貿易中所佔的比例是微乎其微的,日常交易的商品多數是「食品」和「衣物」。當然,羊毛、棉花之類的服裝原料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比它們更重要的是砂糖、咖啡、紅茶之類的食品,控制「食品」方面的交易即是控制著世界經濟。這就是英國繼西班牙、葡萄牙開辟大航海時代之後所做的事情。
當時的英國控制了包括新大陸在內的全球市場,但是貿易的核心仍是農產品和衣料。英國通過累積「食品」和「衣料」所獲得的貿易利益增強了國力,從而擴張了殖民地並確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Ⅵ 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怎樣使得英國崛起成為世界大國
工業革命如何影響世界的格局;除了英國進行了工業革命之外,法國、美國、德國、日本等也陸續進行了工業革命。為什麼英國不封鎖自己的技術呢,自己一個人當大佬不是挺好的?原因是封鎖不過來。1810年,英國頒布了條法令,禁止蒸汽機和機器出口,否則處以死刑。但德國那邊就把發明蒸汽機的技術師請過去,辦工廠。機器可以禁止傳播,但技術是無法禁止傳播的,英國也沒辦法,所以後面各國也陸陸續續地進行工業革命了。英國生產的商品自己國內肯定消費不過來,所以英國積極地開拓國外市場,這樣也在加強了世界各地地的聯系。就連中國這么遠的地方也受到波及,他們用炮火打開了中國的市場,中國從此淪為半殖民半封建國家,但中國從此也開始進入近代化的時代了。
Ⅶ 英阿馬島戰爭第一階段英國是如何反擊的
阿軍佔領馬島的行動,使英國受到極大震動。4月3日,英國政府正式宣布派特混艦隊去南大西洋,准備以武力奪取馬島。4月5日,英特混艦隊的艦艇分別由朴次茅斯和直布羅陀起航。駛往南大西洋。
這支特混艦隊由40餘艘艦艇組成。其中包括」無敵」號和」競技神」號2艘航空母艦,載運地面部隊約4000人,」鷂」式飛機20架和各種直升機45架。與此同時,已在中、南大西洋活動的4艘英國核潛艇也奉命駛往馬島附近水域。4月7日,英國宣布馬島周圍200海里為封鎖區。4月24日,英特混艦隊的先遣部隊抵達南喬治亞島附近海域。4月25日,英海軍陸戰隊在南喬治亞島登陸,阿守軍156人未經頑強抵抗便繳械投降。英軍佔領南喬治亞島之後,使其在南大西洋獲得了一個重要的立足點和前進基地。
同一天,在英軍實施南喬治亞島登陸戰斗的過程中,英直升機發現並攻擊了阿潛艇」聖菲」號。」聖菲」號被重創後搶灘,艇員68人上岸後被俘,潛艇在拖帶時沉沒。4月29日,英特混艦隊主力抵達馬島水域。
Ⅷ 1929年經濟危機英國是如何應對的
英國在面對二戰前的經濟危機時情況相對德國日本緩和一些。原因有二,一是此前英國經濟長期處於停滯或緩慢發展狀態,剩餘資本主要投放到國外;二是英國在危機後加強了貿易保護,使英國工業的相對市場份額有所擴大。從1929年的最高點到1932年的最低點,英國工業生產僅下降了32%,遠低於美國。但主要工業部門也受嚴重沖擊,鋼產量下降46%,生鐵產量下降53%,紡織品生產下降三分之二,煤產量下降五分之一。在1932年英國對農業實行貿易保護政策以前,英國農業受危機影響嚴重。對外貿易也大幅下降,出口值從1929年到1931年第3季度降低了30%,對外貿易的逆差從1930年的3.9億英鎊增加到1931年的4.1億英鎊,與此同時,投資利潤迴流卻從4.1億英鎊減至3億英鎊,英國第一次出現國際收支逆差。危機促使英國最終放棄自由貿易政策,建立帝國關稅特惠制,也促使英國放棄金本位制,英鎊大幅度貶值。前者保護了英國的國內市場,後者增強了英製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兩者的合力使英國成為大蕭條的相對受益者。
Ⅸ 英國是如何戰勝海上霸主西班牙的呢
英國的各項技術都發展的非常先進。在戰爭當中,英國的戰略方針也非常的正確。由於各個方面都配合完美。所以戰勝了西班牙。
Ⅹ 英國是如何成為19世紀的世界霸主的
英國的發展在新航路開辟以來快速展開,以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主要發展龍頭,另外夾雜於政治和社會各方面的發展,使得英國在19世紀成為了世界的霸主。那麼,歸根到底,英國成為這世界霸主的原因是什麼?讓我們一起來探尋一下。
東印度公司的開辟,是英國殖民地發展的一個典型。在英國的發展中,從殖民地獲得的收入是很大一部分的收入。英國擁有廣闊的商品和原料市場,在殖民地的征服中,英國利用殖民地的資源來不斷提升自己的國家發展,為了自己成為世界霸主做出貢獻。
在英國成為世界霸主的進程中,經濟、政治和世界因素都對英國的發展產生了一定影響,使得英國成為了「日不落」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