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英國威爾士
首都是卡迪夫
⑵ wales是哪個國家
wales是威爾士。
威爾士位於大不列顛島西南部,它的英語名字是Wales,威爾士語的名稱則是Cymru。威爾士原本是凱爾特人的一些國家的統稱,直到13世紀才形成了統一的威爾士公國,雖然威爾士被英國吞並。
威爾士由半島和近海島嶼組成,最大島是安格爾西島,威爾士東面與英格蘭為邊界,另外三面環海,它因此有著1200公里長的海岸線。
威爾士的生活習俗
威爾士人的生活離不開體育活動,舉辦健行、爬山、高爾夫球、風浪板以及被視為是威爾士國家運動的橄欖球都是十分盛行的戶外運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威爾士語。
威爾士素有「歌曲之鄉」的美名,造就出許許多多的音樂人才與優良的音樂傳統。在首府加的夫市中心,有一座可容納數萬人的「千禧年體育場」,為六國橄欖球賽與英格蘭足總杯決賽場地。
在2007年5月,英格蘭足總杯重新回到溫布利球場舉行,體育場原來是加的夫唯一的國際標准游泳池,但仍改建成橄欖球場,足以顯示威爾士人對橄欖球的熱愛。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威爾士
⑶ 英國的英格蘭、北愛爾蘭、蘇格蘭、威爾士到底是什麼關系
英格蘭,蘇格蘭,北愛爾蘭,威爾士都是英國的組成部分。
英格蘭,蘇格蘭,北愛爾蘭,威爾士歷史關系
大不列顛島位於歐洲西部,和歐洲大陸隔海相望。在古代,大不列顛島和愛爾蘭屬於凱爾特人的領地。凱爾特人是歐洲西部一個龐大的族群,和日耳曼人、斯拉夫人並稱歐洲三大蠻族。公元5世紀,來自歐洲的盎格魯、撒克遜和朱特等日耳曼部落紛紛來到大不列顛島。
他們驅逐了當地的凱爾特人,把他們趕到了西南和西北部的山區,被趕到西南的凱爾特人就是後來的威爾士人,被趕到西北的就是後來的蘇格蘭人。而留在當地的凱爾特人則和盎格魯、撒克遜等日耳曼部落融合,逐漸形成了盎格魯-撒克遜人為主體的英格蘭人。
1066年,法國諾曼人入侵英國,在英格蘭地區建立諾曼底王朝。諾曼人征服英格蘭後,不斷入侵蘇格蘭,迫使蘇格蘭臣服於諾曼王朝。不過蘇格蘭人並未放棄反抗,蘇格蘭一直或明或暗的和英格蘭的諾曼王朝及其後繼者作對。為了安撫蘇格蘭人,英格蘭人不斷和蘇格蘭聯姻,這種聯姻一直持續到兩地合並。
正是這種聯姻,使得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表侄孫、蘇格蘭在位國王詹姆斯六世在1603年繼承了英格蘭的王位,成為了兩國的共主,從此英格蘭和蘇格蘭開始合並,形成了統一的英國人。
威爾士的情況和蘇格蘭類似,不過威爾士沒有統一過,而且勢力也比較弱,所以抵抗也沒有蘇格蘭那麼有力。1282年英格蘭吞並了威爾士,將威爾士徹底納入了英格蘭的管理下。當然,威爾士人雖然弱,但也不是好惹的,不肯乖乖就範,一直給英國人搗亂。
英格蘭為了安撫威爾士人,根據雙方協定,把在威爾士出生、講威爾士語的兒子封在威爾士,由這位威爾士親王管理威爾士公國的土地。慢慢的,英國國王把威爾士親王頭銜給長子的方式形成了慣例,威爾士親王也成為王儲的代稱。就這樣,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三地合並在一起,逐漸形成了統一的英國。
北愛爾蘭則是英國人在愛爾蘭島北部的一塊殖民地。早在12世紀,英國人就不斷入侵對岸的愛爾蘭島,在愛爾蘭島沿海地區建立殖民統治。1603年,英國人終於征服了愛爾蘭,從此開始了長達300多年的殖民統治。
但愛爾蘭人始終沒有向英國人屈服,反抗連綿不斷,特別是19世紀中期的馬鈴薯危機進一步加劇了雙方的矛盾。1916年,愛爾蘭爆發了規模巨大的「復活節起義」,愛爾蘭人的大起義迫使英國人承認了愛爾蘭的自治領地位。
不過雖然英國人給予了愛爾蘭人自治地位,但仍然控制著北部六郡,也就是所謂的北愛爾蘭,並未將六郡交給愛爾蘭人管轄。
英國地理介紹:
英國是位於西歐的一個島國,是由大不列顛島上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以及愛爾蘭島東北部的北愛爾蘭共同組成的一個聯邦制島國。
英國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東臨北海,面對比利時、荷蘭、德國、丹麥和挪威等國;西鄰愛爾蘭,橫隔大西洋與美國、加拿大遙遙相對;北過大西洋可達冰島;南穿英吉利海峽行33公里即為法國。
國土面積24.41萬平方公里(包括內陸水域)。其中英格蘭地區13.04萬平方公里,蘇格蘭7.88萬平方公里,威爾士2.08萬平方公里,北愛爾蘭1.41萬平方公里。
⑷ 威爾士和英國的關系是什麼
威爾士是公國,元首為英國國王長子。英格蘭和蘇格蘭均為王國,所以威爾士地位略低一級。
愛爾蘭是殖民地,南部已獨立,為愛爾蘭共和國。北部仍屬英國。既不是公國也不是王國,只是一塊地盤而已。
威爾士的凱爾特人在羅馬帝國時期曾被羅馬人統治,但並未被盎格魯薩克遜人征服過。在中世紀時,威爾士曾有眾多凱爾特系小部族國家。威爾士人長期以來都對外來侵略進行頑強抵抗。1258年,威爾士公國正式成立。1282年後,威爾士被納入英格蘭的支配里。1536年,威爾士和英格蘭簽署《聯合法案》(Act of Union),威爾士自此正式和英格蘭統合。威爾士雖然和英格蘭統合,但威爾士人始終有很強的自國認同感。1997年,威爾士通過國民投票決定設立自己的議會。
地理位置
威爾士東臨英格蘭,南臨布里斯托海峽,北與西濱臨愛爾蘭海,土地面積為20779平方公里,首府為加的夫(卡迪夫) (Cardiff)。人口約309萬人。威爾士通往歐洲各市場的交通十分便捷,也有鐵路、公路直接通往英法海底隧道,新的歐洲鐵路貨運站也設在加的夫。
相對於英格蘭的繁榮與都市化,威爾士在自然景緻、風土民情及語言文化就顯得純朴與鄉村化。威爾士擁有不受污染的自然美景以及千變萬化的地理景觀,境內都是是原鄉美。境內有三座國家公園,裡麵包括在北部、囊括英格蘭以及威爾士第一高峰的Snowdonia國家公園。
威爾士擁有數百座城堡,包括Caernarfon 及Conwy等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古跡,在Llandeilo附近,也有充滿浪漫氣氛的Carreg Cennen山頂炮台。巍峨的護城牆與幽深的地下秘道,正好成為孕育出公主王子、巫師及飛龍等神話故事的搖籃。
⑸ 英國的統一之路
聯合王國(英文:United Kindom,縮寫:UK,全名: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歷史發展以英格蘭王國為核心,逐次並入威爾斯公國、蘇格蘭王國和愛爾蘭王國。目前聯合王國的領土包含英格蘭、威爾斯、蘇格蘭和北愛爾蘭。
1535年,英格蘭王國以《聯合法案》合並威爾斯公國,再以《1707年聯合法案》合並蘇格蘭王國成為大不列顛聯合王國,再以《1800年聯合法案》合並愛爾蘭王國成為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1922年,愛爾蘭自由邦脫離聯合王國,但北愛爾蘭留下。
中世紀時候,威爾斯由許多地方公國分別統治,幾乎沒統一過。當英格蘭受到諾曼人侵入時,威爾斯人也南進接鄰英格蘭的邊界地區,在當地和威爾斯東部建立一些貴族統治。威爾斯北部和西部則逐漸統一在 Llywelyn the Great 等人之下。
1282年,英格蘭王愛德華一世征服最後一個威爾斯北部和西部的威爾斯公國[1],兩年後以《羅德蘭法令》(Statute of Rhuddlan)確立自己在該地區的統治。1301年2月7日,他為了平息當地威爾斯人,冊封其出生於威爾斯的兒子為威爾斯親王(後來繼任為愛德華二世)。此一將威爾斯親王頭銜封給英國君主長子的傳統,至今持續實行。英王室直接統治這塊地區,故稱之威爾斯公國(1284年—1536年)。該公國之外的威爾斯東部和南部地區,仍然不受英王管轄。
1535年,《聯合法案》完成英格蘭和威爾斯的統一,劃分後者為13個郡[2],並規定英格蘭法律通行全威爾斯,英文為其官方語言。大部分威爾斯人因此無法擔任政府公職,但可以派代表參與英國國會。
蘇格蘭原是獨立王國,不受南方鄰居英格蘭統治。蘇格蘭氣候較惡劣,相對貧窮。蘇格蘭和法國的「老同盟」(Auld Alliance)關系,向來使英格蘭相當緊張,企圖離間蘇格蘭和天主教法國。蘇格蘭宗教改革派利用此一天主教新舊教派的矛盾,迫使舊教的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退位且逃亡英格蘭。其子詹姆士六世繼位,由新教的大臣攝政。
當時的英王伊莉莎白一世信奉新教,是瑪麗一世的異母妹。由於她們父親亨利八世和伊莉莎白一世母親安妮·博林的婚姻正當性,仍然被舊教質疑,瑪麗一世遂自認更有資格繼承王位,陰謀取而代之,但終告失敗。伊莉莎白一世軟禁並審訊她,最後以叛國罪處死。
1603年,蘇格蘭詹姆士六世繼承伊莉莎白一世,成為英格蘭王詹姆士一世,開始了斯圖亞特王朝,但兩王國分立且各有議會。往後100餘年中,雙方在宗教和政治的差異仍大,時有對立競爭沖突,共通的王室也無法阻止。
1625年,查理一世繼位。他以君權神授說擴大王權,與議會氣氛緊張,進而發生戰爭。這場英國內戰從1642年開始,至1649年以國王被處死為結束,國家進入英格蘭聯邦時期(1649年-年),克倫威爾成為護國公。新政權未得到廣泛支持。克倫威爾死後,其子理查·克倫威爾受到軍官和人民逼迫,重新召開父親解散的議會。1659年,議會宣布君主制復辟。1660年,查理二世登基。
1702年,安妮女王繼位,希望更緊密結合蘇格蘭。1706年,她公布聯合法案草案,認真協商合並。但蘇格蘭內部激烈辯論,某些地區還相當排斥。反對者認為草案缺少利益方面的協議,必然會失敗。蘇格蘭議會最後決議接受,主因是它已接近破產了。
安妮女王批准《1707年聯合法案》,廢止雙方王國和議會,取代為大不列顛聯合王國和大不列顛議會,自己是首位大不列顛君王。議會設在倫敦西敏寺,內有45名蘇格蘭議員。兩地從此可以自由貿易,但原有的制度習俗依然維持、法律仍舊分開、貨幣各自發行、蘇格蘭教會與英格蘭教會也同時保留。該法案並計畫改名兩地為「北不列顛」、「南不列顛」,但由於無人使用而很快取消。
英格蘭王亨利二世展開對愛爾蘭的征服,起因是諾曼人在愛爾蘭取得了根據地。他們並非英格蘭人,也不聽從英格蘭王命令。諾曼人理查·費茲吉伯特·克雷(Richard fitzGilbert de Clare,『Strongbow』)是威爾斯男爵,外號「強弓手」。他協助一位被驅逐的愛爾蘭國王迪阿爾木德·麥克姆洛(Diarmuid MacMorrough)奪回其蘭斯特王國(Kingdom of Leinster)。1170年,他佔領都柏林。
亨利二世擔心「強弓手」勢力太大,就在1171年領軍攻打愛爾蘭,征服都柏林和附近地區,建成「愛爾蘭領地」(Lordship of Ireland,1171年—1541年),交由其四子約翰統治。1199年,約翰繼承其兄理查一世死後的王位,稱號不變。他在都柏林設立議會,但只對「佩爾」(Pale)地區有律法權,自己掌控的地區也相當窄小。愛爾蘭領地從此由英王直接統治。
1541年,愛爾蘭議會決議建成愛爾蘭王國(1541年—1800年),以亨利八世為統治者。但亨利八世想得到超越議會的權力,所以拒絕這頭銜,隔年再自稱為愛爾蘭國王。兩邊的王位從此結合,類似1603年英格蘭和蘇格蘭的情形。16世紀另一現象是英格蘭大力開發殖民地,其影響力遂更加深入愛爾蘭。雙方終於在1800年合並,但愛爾蘭自由邦於1922年獨立,北愛爾蘭則留下。
⑹ 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在歷史上如何統一的簡短一些 盡快啊 謝謝!
英國包括大不列顛(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和北愛爾蘭,是歐洲共同體12個成員國之一。它的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英國是由不列顛群島中大部分島嶼組成的,其中第一大島是大不列顛,第二大島上有北愛爾蘭和愛爾蘭共和國。蘇格蘭西部沿海有一個叫做赫布里底的大群島。蘇格蘭本土的東北沿海有奧克尼群島和薩得蘭群島。上述這些群島都與本土有行政上的關系,但愛爾蘭海上的馬恩島以及大不列顛與法國之間的海峽群島則基本上自治,不是聯合王國的組成部分。
英國的面積大約為242500平方公里(93600平方英里),從南部海岸到蘇格蘭的最北部差不多將近1000公里(約600英里),橫向最寬處差不多將近500公里(約300英里)。
"Britain"這個詞起源於希臘和拉丁詞,而最終可能追溯到凱爾特語。盡管用"史前時期"這一尺度來衡量時,凱爾特人也是稍後才來到不列顛群島的(在此之前的那些文明就已創造了諸如埃夫伯里巨石建築遺址和圓形巨石陣這樣的著名歷史遺跡),但是有關英國歷史的文字記載畢竟還是從講述凱爾特人開始的。"凱爾特"這個詞語相當普遍地經常用來區分不列顛群島的早期居民和後來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侵者。
羅馬人的統治從公元43年起延續了300多年。在羅馬人於408年最後撤走之前,該島開始遭到來自北歐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的侵擾,經歷了一段日趨混亂的時期。"England"這個詞正是從"Angles"而來的。在此後的兩個世紀中,侵擾逐步變成了定居,並建立了許多小王國。不列顛人在如今的威爾士和康沃爾地區獨立生存下去。這些小王國中出現了力量較強稱霸全國的王國,先是在北方(諾森布里亞王國),然後在中部(麥西亞王國),最後在南方(西撒克斯王國)。但是,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北歐海盜接著入侵英國並定居下來,盡管在10世紀時西撒克斯王朝曾擊敗過入侵的丹麥人並一度稱霸英格蘭的廣大區域。
1066年發生了對英格蘭的最後一次成功入侵。諾曼底的威廉公爵在黑斯廷斯戰役中擊敗了英國人,來自法國的諾曼人和其他人來此定居。在隨後的3個世紀中,法語成為貴族的語言,法律結構受到了英吉利海峽彼岸所通行的那一套的影響,社會結構在某種程度上也受到了影響。
威爾士雖然常常處於英格蘭人的勢力范圍之內,但一直是凱爾特人的堡壘。然而在1282年盧埃林王子陣亡之後,愛德華一世發動了一場戰役並取得勝利,把威爾士置於英格蘭的統治之下。威爾士人的民族情緒繼續高漲,15世紀初由歐文·格林德領導的起義便說明了這一點。1536年和1542年的聯合法令把英格蘭與威爾士在行政、政治和法律上統為一體。
當初住在蘇格蘭的大多是皮克特人。公元6世紀,來自愛爾蘭的蘇格蘭人在如今的阿蓋爾地區定居。洛錫安住著英格蘭人,而威爾士不列顛人則繼續北上來到斯特拉思克萊德。9世紀時,蘇格蘭各地區聯合起來抵禦北歐海盜。在整個中世紀,英格蘭當時強大的君主國一直威脅著蘇格蘭的獨立。
英格蘭與蘇格蘭最終的聯合表明,當時宗教上的差異比之以往的民族仇視更加至關緊要。在英格蘭,伊麗莎白一世於1603年由蘇格蘭詹姆斯六世(英格蘭詹姆斯一世)繼位。即使如此,英格蘭和蘇格蘭除了在奧利弗·克倫威爾統治時一度被強行聯合在一起,在17世紀它們一直是相互獨立的。到1707年,由於意識到更緊密的政治和經濟聯合會帶來益處,雙方同意建立一個單一的大不列顛議會。蘇格蘭仍然保留自己的司法制度和宗教社區。但是在喬治一世和喬治二世這兩位漢諾威王室新教徒統治期間,英格蘭和蘇格蘭之間的關系緊張起來,詹姆斯二世黨人發動過兩次叛亂,試圖恢復信奉天主教的斯圖亞特王室。
愛爾蘭在公元前就出現了許多王國,但愛爾蘭並沒有能免受北歐海盜的侵犯,到公元10世紀時竟成了北歐海盜的一統天下。
1169年英格蘭的亨利二世發動對愛爾蘭的入侵。英格蘭籍教皇阿德里安四世授予亨利二世最高統治者的權力,因為他急於想使愛爾蘭教會完全順從羅馬。愛爾蘭大部分地區都落到了盎格魯—諾曼權貴手中,但是在中世紀英格蘭幾乎沒有在此直接行使管轄權。
都鐸王朝的幾位君主幹預愛爾蘭的傾向要強烈得多。在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對愛爾蘭造反者發動過一系列戰役。'抵抗運動主要集中在北部的烏爾斯特省,1607年由於抵抗運動失敗以及領導人出逃,烏爾斯特變成了來自蘇格蘭和英格蘭的移民聚居地區。
由於英國內戰(1642~1652),愛爾蘭又爆發了多次起義,但都被克倫威爾鎮壓下去。1688年詹姆斯二世被廢黯之後,英格蘭與愛爾蘭之間的戰爭更是不斷。18世紀大部分都是脆弱的和平時期。18世紀末,英國政府為謀求穩定作出了多方努力。1782年,愛爾蘭議會(建立於中世紀)獲得立法自主權;在憲法上與大不到顛的唯一紐帶是王國政府。然而,該議會僅僅代表少數盎格魯-愛爾蘭特權階層,天主教徒被排斥在外。1798年發生了一次起義,但沒有成功;1801年,愛爾蘭與大不列顛聯合為一體。
雖然1916年都柏林民族起義者的起義遭到了鎮壓,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未期,一股稱為愛爾蘭共和軍的游擊力量開始對英國當局採取軍事行動。1920年通過的愛爾蘭政府法案規定要成立兩個地方自治議會,一個設在都柏林,另一個設在貝爾法斯特。該法案於1921年在北愛爾蘭實施,烏爾斯特省9個郡中有6個接受了它們自己的議會,同時在英國議會中仍享有席位,並服從英國議會的最高管轄權。但是,愛爾蘭共和軍繼續在南部為爭取脫離英國當局贏得獨立而戰斗。1921年6月簽訂了停戰協定之後,根據同年12月締結的英—愛條約建立於愛爾蘭自由邦,1949年該自由邦成為愛爾蘭共和國。
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雖不屬於聯合王國,但與聯合王國有著特殊的關系。海峽群島在10世紀和11世紀時曾是諾曼底公國的一部分。馬恩島在1266年以前名義上一直由挪威行使主權,到1765年最終才直接由王國政府管轄。今天,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都有各自的立法機構和法律制度,英國政府則負責那裡的防衛和國際關系事務
英國有北愛爾蘭、蘇格蘭、威爾士、英格蘭四個地區,就是歷史上起碼是四個國家。英國是以英格蘭為主,兼並愛爾蘭、蘇格蘭、威爾士以後形成的。這些被兼並的土地一直有分離主義的傾向。特別是愛爾蘭。愛爾蘭獨立以後北部6個郡仍然留在英國,因為北愛爾蘭信仰英國國教的居民佔大多數,所以選擇了留在英國。但是少數天主教徒仍然堅持和愛爾蘭合並,組織了愛爾蘭共和軍,進行武裝斗爭。成為英國嚴重的問題。
⑺ 威爾士使用什麼貨幣
===
英鎊
===
威爾士的流通貨幣是英鎊(符號:£)。
威爾士(英語:Wales,威爾士語:Cymru,又譯為威爾斯)是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英國)的一個王國,位於大不列顛島西南部,東界英格蘭,西臨聖喬治海峽,南面布里斯托爾海峽,北靠愛爾蘭海。
威爾斯的全稱為威爾斯親王國或威爾斯公國(英語:Principality of Wales),但目前的威爾士親王(Prince of Wales,也就是英國的查理斯王子)只是掛名的君主而已,並不具有實際的政治權利。
加的夫(Cardiff)是威爾士的首都與第一大城。人口……根據2005年5月的統計,威爾士共有2,903,085人。
⑻ 威爾士和英國的關系是什麼
威爾士是英國的政治實體之一。
威爾士,全稱威爾士公國,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政治實體之一,東鄰英格蘭,西臨聖喬治海峽,南面布里斯托爾海峽,北靠愛爾蘭海,首府和第一大城是加的夫。如今威爾士親王是威爾士象徵性的君主,不具有實際的政治權力。
威爾士的地理特徵:
相對於英格蘭的繁榮與都市化,威爾士在自然景緻、風土民情及語言文化就顯得純朴與鄉村化。威爾士擁有不受污染的自然美景以及千變萬化的地理景觀,境內都是是原鄉美。境內有三座國家公園,裡麵包括在北部、囊括英格蘭以及威爾士第一高峰的Snowdonia國家公園。
威爾士擁有數百座城堡,包括Caernarfon 及Conwy等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古跡,在Llandeilo附近,也有充滿浪漫氣氛的Carreg Cennen山頂炮台。巍峨的護城牆與幽深的地下秘道,正好成為孕育出公主王子、巫師及飛龍等神話故事的搖籃。
⑼ 威爾士的介紹
威爾士(又譯為威爾斯,英語:Wales,威爾士文:Cymru,讀作/�0�4k�0�5mr�0�9/)是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一個王國,位於大不列顛島西南部,東界英格蘭,西臨聖喬治海峽,南面布里斯托爾海峽,北靠愛爾蘭海。威爾士的全稱為威爾士公國(英語:Principality of Wales,威爾士語:'ywysogaeth Cymru),但目前的威爾士親王(Prince of Wales,也就是英國的查理斯王子)只是掛名的君主而已,並不具有實際的政治權利。加的夫是威爾士的首都與第一大城。歷史 威爾士有29,000人類定居歷史,羅馬人進入了大不列顛後,威爾士屬於不列顛行省,羅馬人撤退後,盎格魯撒克遜人開始了向大不列顛的移民狂潮,從公元5世紀到11世紀,威爾士人在盎格魯撒克遜人的高壓統治與入侵中度過,而同時布立吞人開始稱自己威爾士人。在公元8世紀,被喻為是動力與希望的傳奇人物亞瑟王(King Arthur)領導布立吞人抗擊盎格魯撒克遜統治。公元9世紀和10世紀維京入侵使威爾士王國進一步統一,成為一個實體,但同時亦使威爾士落入英國皇室統治之下。公元927年,威爾士國皇承認盎格魯撒克遜國王阿瑟斯坦保護威爾士的主人。在隨後的11世紀中,威廉一世充分利用了這種先例,在威爾士邊境建立的強大而野心的封建領地制度。威爾斯在1284年被英格蘭合並,在愛德華一世征服了威爾士(1277年—1284年)的過程中,他按照威爾士人的要求:「一位在威爾士出生、不會講英語、生下來第一句話說威爾士語的親王」作為他們的領袖,愛德華一世將其即將分娩的王後接到威爾士,王子出生後即被封為威爾士親王,以表示對威爾斯的重視並強化威爾斯人的認同感,從此以後,英皇室便將皇儲封為威爾斯王子,皇子妃封為威爾斯王妃,成為皇室繼承法統規則之一。希望幫到你咯~
⑽ 英國筆記本電腦網線介面是什麼規格的要在國內使用的話需要什麼配件
1。介面是都通用的LAN口
但是有些超級本沒有網線口,需要轉接usb口
蘋果也需要轉接
2。英國拿回來得電腦 注意電壓和插頭形狀即可
插頭需要轉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