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目前為止,李嘉誠在慈善事業上共捐了多少錢
目前為止,李嘉誠在慈善事業上共捐了80億港元。
中國房地產與酒店業大亨余彭年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個捐資超10億美元的慈善家
B. 李嘉誠,又要從英國「跑」回來了香港還會歡迎他嗎
執筆/刀劍笑&無影刀
李嘉誠,要回來了?
這兩天,網上有關「李嘉誠改回中國國籍」的消息熱傳。與此同時,李氏家族近期在英國進行了一系列大規模的資產出售操作。這些都讓人們想到過去十年來他陸續從中國內地和香港撤資的場景。
現在,「買下半個英國」的李嘉誠,又要從英國「跑了」?為何李嘉誠這時候大手筆拋售在英國甚至歐洲的資產?他這輪「資產大挪移」的目標選擇會是哪裡?李氏家族會再次將香港和內地作為投資重點嗎?
1
有關「李嘉誠回來了」的猜測,首先源自他改回中國國籍的傳聞。
大概兩天前,網上開始流傳一則消息,說香港首富李嘉誠日前已由英國籍轉為中國籍。「據內部人士透露,李嘉誠的二度入籍所交稅額總計約為500億人民幣左右。」
作為證據,有人翻出網路有關李嘉誠的詞條,國籍一欄顯示的是「中國」。
不過,這個消息是否屬實暫時無從證實。
在此之前,有關李嘉誠改國籍的傳聞隔段時間就會熱鬧一陣。最近一次是去年8月,當時內地各大社交平台上就流傳著「李嘉誠改回中國國籍」的消息,但隨後不了了之。
來自谷歌搜索的信息則顯示,李嘉誠的國籍仍是「加拿大」,居住地香港,1997年後獲得香港永久居留權。
改沒改國籍不知道,但李氏資產正「從英國大撤退」卻是動作明顯。
11日,李嘉誠家族的長江實業集團發布公告,宣布出售全資附屬公司持有的英國倫敦寫字樓「5 Broadgate」全部股權,作價7.29億英鎊,約合60億元人民幣。
對比2018年購入時的10億英鎊價格,這筆買賣虧了2.71億英鎊。但長實集團說,綜合近4年來的物業出租等綜合因素,預計仍能從這筆出售中獲得1.08億英鎊收益。
這是短短一周時間內,李嘉誠家族對在英資產的第二次大手筆拋售。
彭博社4日報道,李家已將旗下英國配電公司UK Power Networks擺上貨架,估值150億英鎊,約合1260億元人民幣。對比2010年買入時的58億英鎊,現在售價達到近3倍。
這筆交易有望成為今年業內最大交易之一,可能在未來幾周內就與競購方達成協議。
加上更早時候出售旗下英國電信公司Three UK等,李嘉誠家族在英國的一系列大規模資產處置,被外界視為又一次資產大騰挪。
這次,輪到英國輿論大喊「別讓李嘉誠跑了」。
大概10年前開始,李嘉誠開始陸續出售在中國內地和香港持有的物業和地產項目,引發輿論有關他在中國經濟發展轉型的關鍵時刻撤資甚至「逃跑」的猜測和指責。
李嘉誠將轉移出來的資產大規模投向歐洲,尤其是英國。
2011年收購英格蘭北部自來水公司,2012年收購英國天然氣公司Wales and West Utilities,2015年先後買下英國鐵路車輛租賃公司和客運列車公司Eversholt Rail Group;2016年收購英國國家電網天然氣管線業務......
有人戲稱,李嘉誠的商業帝國「買下了半個英國」。
事實數據也印證著這種說法。英國金融時報統計,李嘉誠家族控制著英國25%左右的電力分銷市場、近30%的天然氣供應市場以及近7%的供水市場,另外還有超過40%的電信市場、近30%的英國碼頭。
加大在英資產處置,李嘉誠的下個選擇在哪?
長實集團負責「5 Broadgate」寫字樓出售事宜的一位高管對媒體說,「全世界都是我們的潛在市場。」他說,長實將會繼續在世界不同市場尋找新的投資機會,「其中也包括香港和內地」。
過去兩年,李嘉誠布局香港和內地的消息一直不斷。
去年年初耗資102.8億元買下香港啟德機場附近一塊地皮,同年8月又在元朗花了71.6億元買下一塊土地。再早一點,2020年,李嘉誠旗下公司先後收購成都晶融匯、上海三林印象城,年底又與吉電股份合作投資,共同商討電力能源合作計劃。
李嘉誠,真的要回來了?
2
對李嘉誠的新動態,鳳凰衛視評論員何亮亮告訴「補壹刀」,香港媒體的 財經 版報道了這些動態,但並沒有太多評論,而李嘉誠本人和其公司也沒有任何說明。
何亮亮認為,李嘉誠在英國或是其他地方進行資產轉移或處置,都是投資行為,進行相關操作的原因無非兩點:盈利和避險。這次的一系列操作,地緣政治避險的可能性最大。香港人普遍認為李嘉誠老謀深算,對地緣政治很有他的看法和判斷。
俄烏沖突爆發以來,俄羅斯富人的海外資產遭到美西方「圍剿」,即使是所謂「永久中立國」瑞士,也凍結了俄羅斯有關個人和機構在瑞士資產。法國、義大利等也扣押了俄羅斯富豪的遊艇。
英國也不例外。3月10日英國凍結7名俄羅斯商人的資產,其中包括英超球隊切爾西的老闆羅曼·阿布拉莫維奇等人,他們在英國的資產總值約為150億英鎊。
值得注意的是,英國現在還在考慮沒收俄羅斯人的資產。
俄富豪烏斯馬諾夫的遊艇(資料圖)
何亮亮說,資本主義 社會 的法律一般認為私有財產只要是合法取得的,就「神聖不可侵犯」,特別是在英國這樣的普通法國家。如果要沒收財產,也需要有明確的法律依據。
但現在英國似乎在僅僅因為這些人從俄羅斯來,就要肆意剝奪他們的財產,這幾乎是前所未有的,開辟了不好的先例。
從這個角度去考慮李嘉誠在英國的決策,他肯定不會無視這種情況。在中美博弈加劇,倫敦又被認為是華盛頓主要追隨者之一的背景下,富豪肯定會想考慮資產安全和重新配置,盡最大可能避開風險。
不過,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陳鳳英告訴「補壹刀」,李嘉誠這一動向只是碰巧遇上了俄烏沖突,它本身跟地緣政治無關。此外,它與英國經濟發展狀況也無關。英國很多房地產項目投資里都有香港人的身影,這和香港與英國有過往聯系,投資者偏好於買自己熟悉的資產有關。
陳鳳英覺得,李嘉誠主要還是出於利潤和收益的考慮,他之前在中國出售房地產等時,應該是判斷當時到了階段性高點,而現在英美等西方 社會 實行量化寬松政策,肯定會導致房地產以及股市資產價格有泡沫,及時出手是明智選擇。
李嘉誠應該是看準了這個趨勢。
3
據何亮亮觀察,香港 社會 對李嘉誠的看法總體以正面為主。
香港 社會 總體上認為他是愛國的,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李嘉誠就一直支持改革開放。他的財富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快速增長。李嘉誠也捐了不少錢用以推動香港和內地的教育、醫療、公益扶貧等項目。這次香港疫情李嘉誠第一階段捐了3000萬港元給私立醫院用於幫助接收公立醫院的非確診病人,也是側面支援了抗疫。
當然,作為香港主要四大地產商之一,李嘉誠近年來也一直因香港持續高企的房價而處在輿論的風口浪尖。另外,2019年修例風波期間,他說的一些話也曾引起愛國愛港人士不滿。李嘉誠當時沒為自己辯解,事情後來不了了之。
比如,之前李嘉誠售出大中華地區資產而去買英國的,其潛台詞就是李對香港和內地經濟發展態勢「不看好」。這次被認為從英國和歐洲向外轉移資產,也有類似因素。
另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專家告訴「補壹刀」,李嘉誠首先是一名商人,對其資產購入與出售不用賦予太多含義,因為一個投資人在決策時要考慮很多因素,政治因素只會是其中之一。
還有一個動向值得注意。何亮亮認為,以李嘉誠為代表的富豪在香港的影響力沒以前那麼大了,象徵性也變弱了。
香港經歷修例風波和疫情沖擊,受影響最大的還是經濟條件不好、居住條件擁擠的普通民眾。民眾對富裕階層的不信任感增大,富豪的影響力不斷下降。這兩年,由於香港國安法的出台和選舉制度的改革,香港富豪階層對政治的影響力也在弱化。
在國際局勢動盪加劇加上疫情沖擊持續的背景下,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尤其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力量,這是良好投資和收益的重要保證。
從這個角度講,如果李嘉誠家族再次將投資目光聚焦香港和內地,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C. 李嘉誠英國投資的項目
1、據不完全統計,李嘉誠在英國的最大一筆投資包括:以110億英鎊收購英國國家電網天然氣管道業務51%的股權;以102.5億英鎊收購BT O2;以46億英鎊收購英國最大的酒吧集團;在英國投資100億房地產項目。目前,李嘉誠控制著英國40%以上的電信市場、約1 / 4的配電市場、近30%的天然氣供應市場、近三分之一的終端等。
2、1939年6月,初中生李嘉誠隨家人移居香港。一家人住在舅舅庄靖安家。 1958年開始投資房地產,1979年買下英國老牌和記黃埔,成為第一個買下英國公司的華人。 In 1981, he was elected "man of the hour in Hong Kong" and justice of the peace. 1989年獲英國女王授予CBE勛章,1992年受聘為香港顧問,1993年為香港風雲人物,1995年至1997年為特別行政區籌委會委員. 自1999年被福布斯評為全球首富以來,已連續15年成為華人首富。 2011年,李嘉誠功夫茶的傳奇故事入選國家孔子學院中外教文章。 2014年3月,李嘉誠以440億港元的價格將屈臣氏近25%的股份出售給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8個月內套現超過710億港元。 2015年3月下旬,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與西班牙電信公司Telefonica達成最終協議。和記黃埔將斥資約102.5億英鎊(約合人民幣956億元)收購英國第二大移動通信運營商O2。
拓展資料
投資是指國家、企業和個人為特定目的相互簽署協議,促進社會發展,實現互利共贏,轉移資金的過程。也是特定經濟主體在一定時期內向某一領域投入足夠數量的資金或實物貨幣等價物,以期在可預見的未來獲得收益或資本增值的經濟行為。可分為實物投資、資本投資和證券投資。前者是用金錢投資企業,通過生產經營活動獲得一定的利潤。後者是用金錢購買企業發行的股票和公司債券,間接參與企業的利潤分配。投資是創新創業項目孵化的一種形式。是一種以資本推動項目產業化綜合體發展的經濟活動。投資是一種營利性商業活動,其中貨幣收入或任何其他可以用貨幣衡量其價值的財富所有者犧牲當前的消費,購買或購買資本貨物,以實現未來的價值增值。
D. 李嘉誠投資英國4000億將被沒收,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俗語,商場如同戰場這句話不僅在中國,適用在全球經濟中也是十分通用的。在經濟行業中來說,對於絕大多數的投資人沒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在商業賺錢的過程中沒有絲毫的國際概念,而只在乎結果是盈利或者是虧錢,許多人都已經忘了,商人應該有自己的底線以及最自己的原則。
最近大家眾所周知的香港富豪李嘉誠最近突然傳出消息。他之前在英國的4,000億資產,即當時2018年向英國轉去的4,000億資產,可能會面臨被英國沒收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李嘉誠不得不開始投資大陸的產業。從2020年的年初開始,李嘉誠就已經開始轉變自己公司的對大陸的投資政策了。,並且已經開始放棄以往的對於海外的投資思路,開始逐漸向中國大陸內陸進行投資。據消息稱,李嘉誠名下有一家名為長江集團的公司,已經和大陸一家著名的企業簽署了合作經營的意向書。就是這份相冊的簽署,可以證實李嘉誠對於國內的投入也開始了進軍模式。
按照government協議來說,該份協議所投資的能源項目會坐落在遼寧市的通化市,而在整個工程項目中,李嘉誠的投資款達到了40%以上,在該項目建成之後,可以有效解決吉林省的部分能源短缺問題。並且對國內能源項目進行強而有力的促進作用。
E. 李嘉誠玉樹捐款多少
李嘉誠是中國人的驕傲!他曾經表示願意出3分之一的財富用於慈善事業。
根據最近民政部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發布《2009年度中國慈善捐助報告》顯示,2009年上半年,單筆捐贈超過億元的有12筆,有5筆是指定向教育領域捐贈。比如李嘉誠基金會及李嘉誠旗下企業總共向內地捐贈的19億多元中,有18億多元指定用於建設汕頭大學和通過教育部援助地震災區學生。
歷年的慈善:
1981年創立汕頭大學,至今對大學的投資已過31億港元(包括長江商學院)。
1987年,他捐贈5000萬港元,在跑馬地等地建立3間老人院。
1988年,捐款1200萬港元興建兒童骨科醫院。並對香港腎贓基金、亞洲盲人基金、東華叄院捐資1億港元。
1989年,捐贈1000萬港元,支持北京舉辦第11界亞洲運動會。
1991年,李嘉誠向英國保守黨捐贈10萬英鎊作競選費用,引發英國兩大政黨爭議。2004年的印度洋大地震曾捐助300萬美元賑災。
1997年,北京大學100年校慶期間,李嘉誠基金會向北京大學圖書館捐贈1000萬美元,支持新圖書館的建設。
1999年,李嘉誠基金會捐款4千萬港元予香港公開大學,香港公開大學將設於信德中心的持續及社區教育中心命名為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
2002年李嘉誠海外基金建立長江商學院,是中國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實行教授治校的商學院。2003年11月MBA第一批學員入校,MBA學員GMAT入學成績高居亞洲首位,現在已在北京 上海 廣州等地設立學校,目前是中國最著名的十大商學院之一,目標是用十年的時間進入世界十大商學院之列。
2004年南亞海嘯,李嘉誠透過旗下的和記黃埔及李嘉誠基金會,共捐出300萬美元予受災人士。
2005年5月,李嘉誠向香港大學醫學院捐出港幣10億元以資助醫科學生及醫學研究用,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稱將重新命名香港大學醫學院為「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並於2006年1月1日正式易名,此次轉名引起社會巨大爭議。
2005年10月10日基金會與和記黃埔合共捐出50萬美元予巴基斯坦地震災民。
2005年11月,李嘉誠(加拿大)基金向加拿大多倫多聖米高醫院捐出2500萬元加幣(當時約1億6仟4百75萬港元),興建以他命名的醫學教育大樓。於2009年落成。
2007年3月,李嘉誠向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捐款1億新加坡幣(逾5億港元),創立教育及學術發展基金,設立教授席及40個碩士獎學金等。志在培育區內公共管治人才。這筆捐款一半由李嘉誠基金會捐出,其餘則由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及和記黃埔有限公司分別捐出四分之一。獲捐款的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布巴尼表示,新增獎學金將惠澤中國大陸、香港、印度、越南、東南亞等國家及地區,新加坡學生亦可受惠。繼香港大學醫學院後,新加坡國大校園內一幢建築物,將其中一幢建築物命名為「李嘉誠大樓」。
在新界粉嶺的東華三院李嘉誠中學,亦是以他命名的。校內不少設施的建設費用亦是由他捐贈的。這包括學校在禮堂的冷氣系統和建造校舍新翼之費用。
2008年5月十九日,李嘉誠致函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主任高祀仁,再以李嘉誠基金會、長江集團、和記黃埔集團的名義捐款一億元人民幣,用於為災區學生設立特別教育基金。
加上此前李嘉誠教育基金捐出的三千萬元人民幣,李嘉誠捐款已達一億三千萬元人民幣。 李嘉誠在信件中稱,自四川省發生重大震災以來,本人每日密切關注災情發展,並於災後立即以基金名義認捐三千萬元人民幣(未計集團名下其他公司之捐款),冀能盡一分之力。從過去一個星期以來報道所見,災區同胞情況之慘重,感同身受,不禁愴然。現再以基金會名義捐款四千萬元、長江集團及和記黃埔集團各三千萬元,合共一億元人民幣,捐款將獲教育部配套,用於為區內受災學生(包括大、中、小學)設立特別教育基金,使獲得資助生活費及學費以作日後繼續升學之用。
2009年4月22日,李嘉誠旗下長江集團、和記黃埔聯合向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捐贈人民幣1億元。
F. 李嘉誠為什麼4000億投資英國而不是中國
李嘉誠已投資4000億元收購英國一半地區,順便幫助華為贏得200億訂單!隨著改革開放,許多香港企業家在中國投資,尤其是房地產,為香港的富人賺了很多錢。但今年,香港許多房地產大亨紛紛在中國出售房地產項目,並相繼兌現,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當然,最受歡迎的是中國富豪李嘉誠。
此前有報道稱,李嘉誠旗下長江基建將收購英國西北電力公司,交易價值高達20億英鎊。目前,英國近30%的天然氣市場、四分之一的電力市場和約5%的供水市場都歸李家誠家族所有。網友說,李嘉誠買下了英國一半的土地,可以說是敵人。
李嘉誠斥資4000億收購了英國一半的土地,還順便幫助華為獲得了200億訂單。我們不得不說,李嘉誠是霸道的。在此之前,英國第一次5G直播及時使用了華為的技術。從畫面的流暢性可以看出,華為的技術還是很優秀的,但是沒有你的幫助我們做不到。諾基亞總部英國和芬蘭位於歐洲,但李嘉誠致力於幫助國內企業發展。這也是李嘉誠作為首富的獨特願景。華為確實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如果國內企業互相幫助,那麼美國的禁令根本就不是問題
G. 李嘉誠資產有哪些
、房地產。
房地產一直以來都是李嘉誠的主要業務,李嘉誠也是靠房地產起家的。
李嘉誠在剛創業的時候主要做的是塑料製品,但是真正讓他積累大量財富的是房地產,1958年他在香港建一棟12層高的工業大廈,此後正式進軍房地產,1967年他趁著香港地價暴跌的時候大量買入土地,然後在市場回暖之後大量開發房地產,從而大賺一筆。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李嘉誠開始把房地產業務延伸到大陸,當時大陸的土地價格相對比較低,所以李嘉誠就趁機購入了大量的土地,隨後也採取蝸牛式的開發,有些土地開發成樓盤賣出去,有的建成物業對外出租,有的則囤積土地代價而沽,通過房地產業務,李嘉誠積累了大量的財富,沒錢的時候他就把一些物業賣出去變現,比如從2013年到2017年這段時間,累計拋售的物業就超過1,700億港元。
2、基礎設施。
李嘉誠非常偏愛基礎設施這些業務,因為基礎設施這些業務現金流非常充裕而且穩定,所以不論是在香港還是在歐洲等多個地方,李嘉誠都投入大量的資金布局基礎設施領域。
這些基礎設施主要包括水電,燃氣,鐵路,港口,電信等行業,目前基礎設施已經成為李嘉誠旗下最主要的業務之一。
比如在大陸,李嘉誠參與投資的項目就包括深汕高速,汕頭海灣大橋,深圳鹽田港,寧波北侖港等等。
而在英國目前李嘉誠旗下的企業已經控制英國超過30%的通訊,30%的電網,28%的客運鐵路,25%的天然氣,7%的水。
3、零售。
零售也是李嘉誠主要的業務之一,其零售業務主要以有幾個比較知名的品牌。
(1)屈臣氏
目前屈臣氏在全球的門店數量就超過1.5萬家,全球一年的銷售額達到1692億港元(2019年數據),單是在大陸門店數量就接近4000家,2019年營業額達到248億。
(2)百佳超市。
雖然百佳超市規模沒有屈臣氏那麼大,門店數量也沒有那麼多,但也是一個重要的企業。
(3)豐澤電器。
豐澤電器目前是屈臣氏集團旗下的一個成員,這個主要經營一些電子產品,目前香港的數碼家電行業基本上被豐澤電器主導,
4、能源。
李嘉誠對於能源也是情有獨鍾,過去幾十年曾經投資過很多國家的基礎能源設施,比如1986獲得加拿大赫斯基石油52%的股權,1999年投資30億澳元獲得南澳洲ETSA的電網的權益,2010年李嘉誠以700億收購英國電網100%的股權,2012年以77.53億港元收購英國電量及供應商WWU,2016年又投資加拿大最大的鈾礦,2017年以424.5億港元收購澳洲能源公司DUET集團等等。
5、投資板塊。
除了傳統的業務之外,李嘉誠還有一個投資業務,他的投資業務主要由維港投資負責。
維港投資從成立至今已經投資上百個項目,其中有很多項目都給李嘉誠帶來了豐厚的回報,比如在2017年,李嘉誠投資了Facebook1.2億美元,在Facebook上市之後就獲得非常豐厚的回報;再比如從2013年開始,李嘉誠先後兩次投Zoom,累計投入的金額是850萬美元,在Zoom上市的時候,李嘉誠持有的股份是8.6%,隨後隨著Zoom市值的不斷飆升,李嘉誠所持有市值曾經達到110億美元;而截止2019年末,李嘉誠所持有的Zoom股權比例是5.25%,股權市值為62.74億美元,相當於這一筆投資,李嘉誠至少賺60億美元以上。
上面所提到的這些業務板塊有的是上市的有的則沒有上市,所以李嘉誠有很多財富,其實都是隱藏沒人知道的。
比如單單是在歐洲,李嘉誠累計投資的金額就超過4000億港元,截至2018年底,李嘉誠在歐洲擁有的資產總和已經達到6736.9億港元。
當然除了我們所提到的這業務之外,李嘉誠應該還有大量的現金,比如前幾年李嘉誠在分家的時候,他將旗下的企業交給了長子李澤鉅,這份家產市值大約2,900億港元,而次子李澤楷則得到了部分現金,至於這個現金是多少,沒有具體的數據,但這個現金應該不會比李澤鉅所持有的市值低太多。
當然除了這部分家產之外,李嘉誠還有一個慈善基金,這個慈善基金至少佔李嘉誠資產的1/3左右。
把李嘉誠擁有的固定資產、持有的上市公司市值、物業、現金、以及所投資企業的股份計算在內,李嘉誠家族真實的財富至少達到8,000億港元以上。
正如在2013年長和記者會上,李嘉誠曾對在場的記者朋友說,過去至少有10年外界的富豪榜對他的財富估計少估了一半,而且他還表示有雜志和媒體問他有多少錢,他只會說現在有三間上市公司的股份,別的私人財產不會透露。
H. 李嘉誠曾經在中國擔任何職務
李嘉誠並未在中國擔任任何政治性職務,唯一在內地擔任的是汕頭大學校董會名譽主席職務。
李嘉誠(1928年7月29日—),漢族,出生於廣東潮州潮安縣,祖籍福建 莆田,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及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資深顧問。 是香港開埠後第三任首富。
1939年6月,剛讀初中的李嘉誠在與家人輾轉到香港,一家人寄居在舅父庄靜庵的家裡。1958年開始投資地產。1979年購入老牌英資商行「和記黃埔」,成為首位收購英資商行的華人。1981年獲選「香港風雲人物」和太平紳士。1989年獲英國女王頒發的CBE勛銜、1992年被聘為港事顧問、1993年度香港風雲人物、1995年至1997年任特區籌備委員會委員。
自從1999年被福布斯評為全球華人首富以來,連續15年蟬聯華人首富寶座。2011年,李嘉誠工夫茶傳奇故事入選國家孔子學院漢語外教文章。2014年《福布斯》雜志公布的全球富豪排名,李嘉誠的凈資產總值高達310億美元,蟬聯亞洲首富,全球排行第20位。
2014年3月,李嘉誠將屈臣氏股份近25%作價440億港元賣給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在8個月中已套現超過710億港元。2015年3月下旬,李嘉誠旗下公司和記黃埔與西班牙電信公司Telefonica達成最終協議,和記黃埔有限公司將斥資約102.5億英鎊(約合956億元人民幣)收購英國第二大移動電信運營商O2。
2017年11月,李嘉誠基金會決定未來8年再捐資20億元支持汕頭大學建設,曾被傳要從汕頭大學撤出被證實為謠言。2018年5月10日,李嘉誠正式退休;6月29日,李嘉誠辭去汕頭大學校董會名譽主席職務; 9月,李嘉誠入選「世界最具影響力十大華商人物」。
(8)李嘉誠向英國捐了多少錢擴展閱讀:
1981年創立汕頭大學,對汕頭大學(包括長江商學院)已承諾及捐出的款額共60億港元,其中截至2013年的捐款約45億港元。
1988年,捐款1200萬港元興建兒童骨科醫院。並對香港腎臟基金、亞洲盲人基金、東華叄院捐資1億港元。
1989年,捐贈1000萬港元,支持北京舉辦第11屆亞洲運動會。
1991年,李嘉誠向英國保守黨捐贈10萬英鎊作競選費用,引發英國兩大政黨爭議。2004年的印度洋大地震曾捐助300萬美元賑災。
1997年,北京大學100年校慶期間,李嘉誠基金會向北京大學圖書館捐贈1000萬美元,支持新圖書館的建設。
1999年,李嘉誠基金會捐款4千萬港元予香港公開大學,香港公開大學將設於信德中心的持續及社區教育中心命名為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
I. 李嘉誠一生捐了多少善款
李嘉誠基金會於1981年撥港幣1億元創立汕頭大學,至今對大學的投資已過20億港元。1991年,李嘉誠向英國保守黨捐贈10萬英鎊作競選費用,引發英國兩大政黨爭議。2004年的印度洋大地震曾捐助300萬美元賑災。
2005年5月,李嘉誠向香港大學醫學院捐出港幣10億元以資助醫科學生及醫學研究用,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稱將重新命名香港大學醫學院為「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並於2006年1月1日正式易名,此次轉名引起社會巨大爭議。
2005年11月,李嘉誠(加拿大)基金向加拿大多倫多聖米高醫院捐出2500萬元加幣(當時約1億6仟4百75萬港元),興建以他命名的醫學教育大樓。大樓預計於2009年建成。[5]
2007年3月,李嘉誠向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捐款1億新加坡幣(逾5億港元),創立教育及學術發展基金,設立教授席及40個碩士獎學金等。志在培育區內公共管治人才。這筆捐款一半由李嘉誠基金會捐出,其餘則由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及和記黃埔有限公司分別捐出四分之一。獲捐款的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布巴尼表示,新增獎學金將惠澤中國大陸、香港、印度 、越南、東南亞等國家及地區,新加坡學生亦可受惠。繼香港大學醫學院後,新加坡國大校園內一幢建築物,將其中一幢建築物命名為「李嘉誠大樓」。
在新界粉嶺的東華三院李嘉誠中學,亦是以他命名的。校內不少設施的建設費用亦是由他捐贈的。這包括學校在禮堂的冷氣系統和建造校舍新翼之費用。
2008年汶川地震後李嘉誠以及李嘉誠基金會、長江集團、和記黃埔集團等共計捐款人民幣1億3000萬元人民幣
早就超過20億了, 這個絕對權威!
J. 只重逐利的李嘉誠:攜巨款回國投資,愛國人設崩塌後還能否賺錢-
文 |明煜
編輯 |明煜論點
2013年前後,香港富商李嘉誠在內地大肆拋售產業,據不完全統計共回籠資金超 2500 億元,給國內經濟市場造成了不小的動盪。
錢一進腰包他便轉身投資 海外市場 ,斥資 4000 億 買下了 「半個」英國 ,還曾兩次被英國女王封賞爵位。
將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置於不顧的李嘉誠,在國外的投資也並非一帆風順,多個項目都出現虧損狀況,許多人都為他感到不值,畢竟他曾經是 中國人心中的「超人」 。
曾幾何時, 李嘉誠在國人心目中也是「神」一般的存在 ,不僅僅是驚嘆於他的商業天賦和投資眼光,更是敬佩他的愛國情懷。
他注重教育,1981年他斥巨資創辦汕頭大學 ,直至2013年,他持續為其輸入資金約 45 億 港元,與國家攜手共同建造了一所廣東省重點大學。
他還多次出席汕頭大學組織的活動,給莘莘學子們加油打氣,鼓勵他們努力學習,創造屬於自己的輝煌。
不光自己創辦大學, 他還在北京大學百年校慶時捐款 1000 萬美元 ,用於新建圖書館,給學子們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
除了注重教育以外,他還多次出資建設公共設施 ,在香港有許多家敬老院、兒童醫院和殘疾人基金會等等,都能看到李嘉誠援助的身影。
他還贊助過許多提高國家地位的大型活動, 1989年,他就曾捐贈 1000 萬,用於支持北京舉辦亞運會。
以前李嘉誠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是: 特別能掙錢,也捨得為國家和百姓花錢,是「愛國商人」的典範。
作為商人李嘉誠無疑是成功的,他有商場敏銳的覺察能力,對於商人的本質追逐利益也是發揮到了極致。
相信我們中國人對「 公攤面積 」這個詞都很熟悉,它的定義就是:由整棟樓的產權人共同分攤所有的整棟樓公攤部分的建築面積。
簡而言之就是:整棟樓的電梯井、管道井、樓梯間、垃圾道等等,只要是能計算在內的公共設施全都要平攤在業主身上。
因為有了「公攤面積」,我們買的房子房產證上寫的是100平,實際面積才70平左右,更難接受的是你還要按100平來交物業費、供暖費等等。
這個 神一般的概念 就是 李嘉誠提出的 ,起源於香港,適用於我國各個地區,而其他國家卻沒有此項規定,他對此作出解釋說: 這樣可以拉低平均房價,讓老百姓更容易接受 。
對於房地產行業的操控,李嘉誠的手段還不止於此。
上世紀60年代,李嘉誠的塑膠花產業興盛,但他卻沒有固步自封,而是將投資眼光放得更長遠,意識到 香港的經濟飛速發展,人口也越來越多,房地產行業日後必然火爆 。
敏銳地嗅到了商機,李嘉誠開始投入大量資金 囤地 ,正趕上當時房地產行業處於低谷,他用極低的價格購買了許多有發展前景的地皮。
此後幾十年的發展前景也正如他所料,房地產行業飛速發展,香港的房價更是讓普通老百姓覺得高不可攀,動輒幾十萬一平的住宅讓人望而卻步。
許多人覺得房價高是因為人多地少,市場上供不應求,所以才導致房價飛漲。事實上, 人多不可否認,但地皮不一定少。
房地產大鱷手中都握有許多尚未開發的地皮,他們用「 飢餓營銷 」來抬高房價,獲取更多的利潤, 李嘉誠就是玩「飢餓營銷」的高手 。
從上世紀 80年代 開始,李嘉誠將他在香港玩得爐火純青的套路帶到了內地,用發展的眼光審視著國內有潛力的城市,尋找最佳的出手時機。
截止到90年代末,李嘉誠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幾十個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囤地,總面積超過 1000 萬平方米 。
在當時那個年代,李嘉誠在內地買地皮可謂是「 白菜價 」,而且他拿到後也不著急開發,只選擇一些獲利周期短的項目進行施工, 20年的時間里開發完成的地皮只佔總面積的 1/3 。
從2012年開始,商業嗅覺敏銳的李嘉誠,開始大量拋售在內地的產業,短短兩年的時間里他瘋狂套現 2500 億,此舉無疑給國內的投資市場帶來了不小的波動。
不光套現手段令人不齒,有些錢掙得也著實「 昧良心 」,李嘉誠早年在成都大量囤地,卻遲遲不肯開發,一處樓盤建設了16年, 在房價達到巔峰時才開始拋售 ,單單一塊地皮就掙了 38 億 ,他的這一舉動也引起了相關部門的注意。
李嘉誠在國內實現大批資金套現後,轉身就將錢投到了海外市場,豪擲 4000 億 用於英國投資, 當時還有媒體調侃說:李嘉誠買下了「半個」英國。
雖然買下「半個」英國的說法有些誇張,但也反映出了他此次的投資力度之大。
李嘉誠在英國涉足的商業領域很多,包括 港口、地產、水利、電信、鐵路等等暴利行業 ,其中超 40% 的電信市場份額更是讓他成為了行業龍頭。
他的這種行為也讓國內許多富商紛紛效仿 ,其中不乏 潘石屹、柳傳志 之流,給國內的經濟市場帶來了接連不斷的「 餘震 」。
對於此等行為,李嘉誠沒有任何的心理負擔,哪怕面對國內外多重指責,他坦然回應說: 「不要用那些空洞的道德來衡量我, 我只是一個商人 ,哪裡有回報,我就去哪投資,哪裡有風險,我就在哪清倉。 」
此言一出,李嘉誠在國人心中地位崇高的形象瞬間崩塌。
對於李嘉誠自毀形象的迷之操作讓人不能理解,有的人說他骨子裡就是個商人,商人逐利所言非虛,也有人推測說與他 早年的經歷 脫不開干係。
1928年7月 ,李嘉誠出身在 廣東潮州 ,原本他的家庭稱得上是書香門第,父親 李雲經 是當地受人尊重的教師,後來還升任至學校校長。
李雲經的本心是讓兒子好好念書,長大後成為一名學者,奈何趕上了 兵荒馬亂 的年代,日軍侵華戰爭爆發後,許多地方都遭受了炮火的侵襲,他們的家鄉也沒能倖免。
1939年6月 ,為了躲避戰亂,李嘉誠跟隨家人前往 香港 ,投奔他久未蒙面的舅舅 庄靜庵 ,為了學一門養家糊口的手藝,李嘉誠在舅舅的鍾錶行里當起了學徒工。
尚未成年的李嘉誠年齡雖小,但心智卻很成熟,天資也比較聰慧,許多東西在老師傅的指點下他一學就會,為人也勤勉,店裡掃地、燒水的雜活他都會搶著做。
就這樣過了幾年,李嘉誠認為自己應該出門鍛煉一下,便應聘了一家五金廠的銷售職位,後來又轉職到塑料花廠, 由於他出色的表現,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升任了總經理 。
年僅 20歲 就當上了一個工廠的總經理,李嘉誠也算得上是年少有為,但他的野心仍沒有止步於此, 他想為自己掙錢,而不是給別人打工 。
在經營了兩年塑料花廠後,他把這個行業所需要的技能全部吃透了,果斷辭職出去單干,他拿出了這幾年省吃儉用攢下的全部積蓄,再加上舅舅的資助,創辦了 長江塑膠廠 。
縱然是李嘉誠天資過人,但創業初期的路總是坎坷的,廠子剛開起來就出現了質量事故,面臨著事關存亡的危機局面。
面對難關,在母親的諄諄教導和表妹 庄月明 的鼓勵下,李嘉誠有條不紊地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的麻煩,之中 將瀕臨倒閉的工廠拉了回來 。
1955年 ,李嘉誠在雜志上了解到了義大利生產的一種 塑膠花 ,此產品在歐洲市場風靡一時,他從中嗅到了商機,便立即前往發源地學習工藝。
有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李嘉誠的創業思路更加開闊, 他不拘泥於自己所做的行業,而是不斷地搜尋著有發展前景的產業。
1958年 ,李嘉誠用他敏銳的商業嗅覺發現房地產業有利可圖,便將大批資金用於囤地建樓,位於 港島北角 的一座工業大廈拔地而起。
此後的幾年裡,他又在 新界、元朗 等地區加大投資,名下的產業也飛速擴展,一位剛剛 而立之年的年輕商人 逐漸在香港嶄露頭角。
1963年 ,李嘉誠的表妹 庄月明 從日本留學回國,兩人的感情得到進一步升華,舉辦婚禮結為夫妻, 他的舅舅庄靜庵也成了自己的岳父,可謂是親上加親 。
1967年 ,由於一些因素的影響,香港出現了經濟低迷的頹勢,房價、地價也隨之跌落,許多商人紛紛拋售手中的產業, 李嘉誠卻反其道而行之,籌備大量資金低價收地,這也為他後來的暴富埋下了伏筆。
上世紀70年代末,李嘉誠借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收購了老牌英資商行「 和記黃埔 」,成為了第一位收購英資商行的華人,一時間名聲大噪,外界還賦予他「 李超人 」的綽號,旗下產業也隨之水漲船高。
此後的20年裡, 李嘉誠開啟了一邊賺錢一邊買買買的經營模式 ,只要是他認為有發展前景的產業,都會嘗試著去涉足,憑借著多年的經商經驗和雄厚的財力,他的投資大多都會賺的盆滿缽滿。
1999年 ,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實業集團稅後盈利達到了驚人的 1850 億 港元,他的身價也隨之暴漲,根據 福布斯 的綜合評價排名,李嘉誠在千禧年之前成為了名副其實的 華人首富 。
不同於現如今的首富輪流做,李嘉誠在華人首富的位置上一坐就是 15年 ,在此期間,他成為了無數創業者和成功商人仰慕的對象,在許多中國人的心中更是神一般的存在。
李嘉誠認為自己的成功取決於自己對未來市場的把握,還有就是每時每刻不敢放鬆的危機意識,想要成功就要學會未雨綢繆。
2012年前後,他嗅到內地市場存在投資風險,便開始大量拋售在各大城市的產業和地皮,哪怕是一些常年帶來巨額利潤的產業也被忍痛割捨掉,短短幾年的時間里就套現2500億。
作為一名逐利的商人, 他將家族的資金投入到了自己比較看好的英國市場 ,陸陸續續收購了英國許多產業,港口、地產、水利、電信、鐵路等都有涉足。
人算不如天算, 哪怕精明如李嘉誠,近幾年在英國的投資也並不順心 ,先是英國高舉脫歐旗幟,對自身經濟有一定影響。再是疫情席捲全球,英國自身的防疫工作也有所欠缺,許多行業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李嘉誠的產業自然也是遭受波及。
也許是體會過了國外投資的坎坷,相比之下,李嘉誠覺得還是 國內市場比較穩定 ,最近兩年又開始出現了吃 回頭草 的跡象。
2019年年底,李嘉誠斥資 7.16億 在香港買地,隨後又用 40億 的高價拍下 成都晶融匯 ,同時收購的還有 上海三林印象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