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英國從維多利亞時代到1914年要派多少軍隊駐守殖民地啊佔領了一個地方肯定要派軍隊守啊,那麼問題來了
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都有自己的軍隊,不用英軍
印度,英印師,英國軍官、士官,印度士兵
以上占據大部分殖民地,不需要多少英國人,更不需要大規模建制部隊
非洲只需要小規模部隊就可以,別的國家也沒有大規模部隊,南非布爾戰爭時,也是由別的地區調動部隊過去,鎮壓當地荷蘭後裔的反抗
所以陸軍規模不是很大,但是海軍一直是第一,保證交通順暢,往來無阻
⑵ 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已是君主立憲制時代,為什麼維多利亞還那麼著名呢
維多利亞時代是英國人成為世界首位強國的時代,那個時期英國的繁盛與興旺讓英國人至今仍驕傲自豪。維多利亞時代英國進入了工業革命,工業化社會下生產力迅速發展,海外貿易與殖民為英國打開了通往世界的大門,為英國人接下來幾個世紀的統治奠定了基礎,雖然那個時代也有許多新的社會問題,但總體來說,那個時代是以輝煌的工業成果著稱的。
至於維多利亞女王,自18歲登基以來忠實履行自己的職責。雖然女王權利受到議會的限制,但在商討國事、團結兩黨、代表國家形象維持英聯邦統一等方面仍有許多不可替代的作用,維多利亞女王在權利范圍內嚴格恪守一國元首的職責,在許多問題上起到了鞏固國家政治穩定和國家統一的積極作用。她與阿爾伯特王子深厚的感情以及完滿的婚姻也讓英國人津津樂道。維多利亞女王代表了好妻子、好女王的形象,更代表了一個輝煌的時代,凝結著英國人難忘的情結,因此著稱於世。
⑶ 為什麼維多利亞時代英國那麼厲害為什麼後來輸給了美國和德國
以下為轉文,我個人覺得很有道理
………………………
探索大國衰落的過去,是因為我們必須領悟大國崛起的奧妙。而如此深刻的教訓,只有英國短暫、磅礴卻跌宕的歷史才能給予
作為2012年夏季奧運會的東道主,英國上下對於奧運獎牌似乎突然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強烈渴望。英國本就是世界體育強國之一,英超聯賽更是全球翹楚,在最近幾屆奧運會上,英國代表團也都躋身金牌榜和獎牌榜的前十名之列。但這次,他們希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2006年,英國奧組委宣布開展一項類似「舉國體制」的運動來增強該國在各項賽事中的實力。這一年,倫敦發出了「20-4-2012」倡議,即在2012年奧運會上獲得20枚金牌和總排行榜第四的成績。為此,他們從全國選拔了150萬名11歲到16歲的兒童,並對他們進行了持續數月且門類復雜的評估,最後選出1000人交由專業教練進行訓練。英國當然獲得了成功:在投入了數億英鎊之後,本土作戰的他們以29枚金牌成功搶得金牌榜的探花席位。
然而,就像金牌數量的增加無法代表全面健身的出色一樣,奧運獎牌的激增也無法逆轉英國日漸下滑的經濟曲線。英國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在進入20世紀後所經歷的持續下滑,已經變成了百多年來最著名的迷思。所有人都對這一問題有著自己的思考,而在全球格局可能迎來巨變的大背景下,這些思考以及由此得出的大國興衰的經驗教訓無疑極具價值。
如同馬克斯·韋伯(Max Weber)一樣,人們喜歡將國運興衰歸因於文化。1982年,馬丁·維納(Martin Wiener)就在《工業精神與英國的衰落》中表達了類似的觀點。維納認為,英國文化易於導致工業精神的衰落,正是後者進一步導致了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和英國的衰落。
維納的言論盛極一時,但歷史卻無法佐證類似的觀點。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不僅僅局限在傳統社會主義國家內部,幾乎所有國家都曾反思這一制度的利弊得失。與英國相比,那些取得更大成就的國家對資本主義的反思甚至更勝一籌,但他們卻並未經歷如此強烈的國運衰退。
我們可能搞錯了某些簡單的因果關系。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確實決定了其文化影響力,但這一命題的逆命題卻並不必然成立:一定經濟成就的取得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文化只是其中最邊緣的因素。如若不然,我們將無法解釋東西兩德以及韓朝兩國在經濟領域截然不同的表現。將經濟問題歸為文化,更多是人們面對復雜經濟問題時刻意選擇的迴避。
蒸汽革命之後,英國並非沒有機會繼續輝煌。兩百多年前,那時的人們幾乎一致認為英國必將贏得電氣產業的國際競爭。從18世紀到19世紀,盡管對電力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很多科學家和工程師都來自歐洲大陸,但奠定產業基礎的偉大發明卻幾乎全部來自英倫三島。
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奠定了電化學的基礎,並發明了發電機和電動機;麥克斯韋(James Maxwell)是經典電磁理論的創始人,這為電工學和現代工業奠定了基礎。此外,斯萬(Joseph Swan)發明了白熾燈,惠斯通(Charle Wheatstone)發明了電報、發電機和打孔機,帕森斯(Charles Parsons)發明了蒸汽渦輪,弗萊明(John Fleming)發明了熱電子管。
在這次創新浪潮中,英國完全可以像它在蒸汽時代那樣再次居於領先地位,但英國卻沒有做到這一點。在歐洲,它被德國迅速超過;在全球,它則完敗於美國。
太陽底下無新鮮事,歷史古今中外都或有雷同之處。公元前503年,孫武意欲歸隱田園,闔閭令伍子胥勸留。孫武告訴伍子胥:「暑往則寒來,春還則秋至。此乃自然之情,其實人事亦然。今吳王自恃國力強盛,邊境無事,已經變得驕奢淫逸。自古功成不退,必有後患。我歸隱林泉,乃避禍全身之計。」隨後的歷史證明了孫武的睿智,而對英國,所有這些預言幾乎同樣適用。
工業革命的璀璨歷史曾經為英國指出一條通往強大的永恆之路,那就是培養企業家精神以發展商業、改進教育以提升勞動力水平、發展科技以推進創新。但遺憾的是,英國並未正視這些經驗,這個驕傲的帝國將歷史留給他的寶貴經驗以及更加寶貴的發展良機一一揮霍。
被招安的企業家精神
維多利亞時代,無疑是英國歷史上的全盛時期。與當時歐洲大多數國家只有上下兩層的社會結構不同,英國還擁有一個數量龐大的中產階層。這些人勇敢地發展商業、開辟市場、促進貿易,他們刺激著古老的英國不斷改變因循守舊的傳統,從而使英國社會充滿了活力。
很快,中產階級就在經濟上大獲全勝,他們也因此得以不斷從貴族手中奪取政治資源。但令人遺憾的是,英國的中產階級未能珍視這些來之不易的勝利,過度的貪婪最終導致他們在關乎「正統」地位的價值觀競爭中意外遭遇完敗,英國歷史的轉折點也因此最終到來。
當時,劇烈的社會變遷令很多社會底層人士變得一無所有。英國最富有的140萬人控制了全社會財富的1/3,這一數字超過了下層社會3000多萬人財富的總和
⑷ 維多利亞女王
號稱「歐洲祖母」的英國女王——維多利亞
維多利亞是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從1937年到1901年,長達63個春秋。從她登基,到1914年,是英國著名的「維多利亞時代」,那些年,英國人的日子太舒坦了:舉國上下,空前團結。工業革命使這個西歐島國一下子活躍起來。它在經濟、文化、藝術等領域,都鬧得如火如荼,成就卓著。家底一厚實,英國人就開始滿世界物色殖民地,不朝外擴張地盤兒、不四處劃拉財富搶東西,哪能變成牛氣烘烘的紳士?貴族、紳士都愛財。「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人,想錢都想瘋了,他們駕船出航,充當海盜。
英國人津津樂道的「維多利亞時代」,成全了一大批江洋大盜和冒險家。他們以政府的名義,在海外「弱肉強食」。從西歐到東亞,從北太平洋,到南印度洋,到處都飄揚著侵略者的「米字旗」。什麼叫「日不落帝國」?就是在全世界造孽!背後為此撐腰的,正是一個鐵腕女人——維多利亞。為了擴張領土,女王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別看是個娘們兒,她似乎生來就會玩弄權術:陰謀、強權、收買、霸佔……軟的不行,來硬的;影的不靈,玩陰的。這種無恥的治國之道,還真奏效,短短半個世紀,就把英國從一個地位平平的歐洲國家提升為世界性的強大帝國。
這位野心勃勃的「歐洲祖母」,妄圖做全世界的奶奶,她始終支持給中國人一點顏色看看。
中英兩國最早的貿易,僅限於茶葉和絲綢,這些名貴的「舶來品」,讓中國人撈去了大把黃金白銀。連年出現貿易逆差,使英國的國家利益受損——怎麼辦?乾脆沒著良心,傾銷鴉片。1839年,林則徐在虎門銷煙,打破了英國人的如意算盤。21歲的維多利亞女王隨即赤膊上陣,她在議會發表了著名的演說,揚言:「為了大英帝國的利益」,向中國發動戰爭。就這樣,中國長達百年的屈辱史緩緩地拉開了序幕……
⑸ 在維多利亞時代,英國人的生活方式如何
對於當時人數佔比最多的勞工階層(接近70%)來說,比如馬車車夫來說,起床時間可能是凌晨3點。
很多人買不起表,所以當時有一種特別的職業,"敲窗人",要從事這種職業,你需要投資買一三件工作用品:
一塊表,一根長木桿,和一盞提燈。
你需要按照與客戶事先約定的時間,在整個夜晚在街上走走停停,用長竿敲打客戶的窗玻璃,這種叫醒服務,每次只有大約一便士的收入。
如果你是貴族(約3%),那麼無疑會更豪華:
牛排,牡蠣,蝦,蘿卜,金藍色的鮭魚肉,火腿,俄羅斯魚子醬,雞肉餡餅,多寶魚,鴿子派.......你的早餐哪怕是端上宴會也不顯得遜色。不過你可能需要等到10點再用早餐,在那之前廚師和女僕至少要准備5個小時。
⑹ 18世紀初-19世紀末英國的社會體系和文化背景
維多利亞。
維多利亞女王1819年生於倫敦,1837年繼位成為英國女王。到19世紀末,被譽為「歐洲的祖母」,並成為英國歷史上最優秀、統治時間最長的女王。在她統治英國期間,通過卓越的治理方針使得英國在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征服世界和聚斂財富方面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國度,並使英國的版圖擴充到全球范圍,成為「日不落帝國」。1901年1月22日,維多利亞去世,但「維多利亞的時代思」卻一直延續至現在……
1st: 瑪麗一世
瑪麗一世,(Mary I, 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理論上她是從1553年7月6日, 實際上從7月19日在位一直到1558年11月17日她去世時)。 她是都鐸王朝的第四任也是倒數第二位君主。 她主要事跡是曾努力把英國從新教恢復到羅馬天主教(1555年)。 為此,她曾處決了差不多三百個反對者。於是而被稱為「血腥瑪麗」(Bloody Mary)。從此以後, Bloody Mary在英語中就成了女巫的同義詞。 但是她的宗教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被她的繼任者伊莉莎白一世所顛倒。
2nd: 伊莉莎白一世
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於格林尼治,即今日倫敦的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於薩里),於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是都鐸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後一位君主。她終身未嫁,因此被稱為「童貞女王」。她即位時英格蘭處於內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亂狀態,但她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蘭的統一,而且在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統治後,使英格蘭成為歐洲最強大, 富有的國家之一。英格蘭文化也在此期間達到了一個頂峰,涌現出了諸如莎士比亞,培根這樣的著名人物。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亦在此期間開始確立。她的統治期在英國歷史上被稱為「伊莉莎白時期」,亦稱為「黃金時代」。
3nd: 安妮女王
安妮女王(Anne of Great Britain 又譯為安女王,1665年2月6日~1714年8月1日),英國女王。安妮是詹姆斯二世與王後安妮·海德的次女。1683年,與丹麥王子喬治結婚。1701年,英國議會通過「嗣位法」,安妮成為威廉三世的繼承人。1702年,安妮即位為英國女王。1707年,英格蘭議會與蘇格蘭議會合並,實現兩個國家真正的聯合。由於安妮身體虛弱和無後嗣的憂慮,托利黨領袖、國務大臣博林布洛克子爵曾與安妮的弟弟、老王位覬覦者詹姆斯·愛德華聯系,希望他能以放棄天主教信仰來換取王位繼承權,但遭到拒絕。1714年,安妮女王在駕崩前任命施魯斯伯里公爵為政府中至關重要的財政大臣,確保了王位由信仰新教的漢諾瓦選帝侯喬治繼承。
4th:維多利亞女王
維多利亞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 1819年5月24日 ~1901年1月22日) 是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也是第一個以「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和「印度女皇」名號稱呼的英國君主。她在位的63年期間(1837年6月20日~1901年1月22日,是英國最強盛的所謂「日不落帝國」時期,她在位期間直到她去世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1914年,英國都稱為「維多利亞時代」,1914年以後,英國開始走向衰落。
5th: 伊莉莎白二世
伊莉莎白二世(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全名伊莉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溫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dsor),現任英國君主,是英國,英聯邦(The Commonwealth) 以及15個成員國的國家元首,同時也是英國國教會的最高首領。她的頭銜全稱為「托上帝洪福,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與其屬土及領地之女皇伊莉莎白二世,英聯邦元首,(基督教)信仰的保護者. 她於1952年2月6日加冕,是目前在位時間第二長的國家元首,在她作為國家元首的國度中大約生活著1.25億人。
[編輯本段]伊麗莎白二世
伊麗莎白二世女王陛下(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原名伊麗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溫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sor),現任英國君主,是英國和英聯邦15個成員國的國家元首,同時也是英格蘭教會的最高首領。她的頭銜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與其國土和領地之女王,英聯邦元首,(基督教)信仰的保護者」。她於1952年2月6日加冕,是目前在位時間第三長的國家元首,在她作為國家元首的國度中大約生活著1.25億人。
伊麗莎白二世出生在倫敦的外祖父母家中,她的曾祖母是亞歷山大王後,祖母則是瑪麗王後。她的父親約克公爵是喬治五世的第二個兒子,他當時並不是王位的繼承人。
因此伊麗莎白出生時的頭銜是伊麗莎白公主殿下,在其母親約克公爵夫人的督導下在家中接受教育。她的歷史老師C·H·K·馬丁是伊頓公學校長,除此之外她還學習各種語言(她的法語講得很流利)。坎特伯雷大主教為她提供神學方面的指點,她一直是名虔誠的聖公會會員。
1936年伊麗莎白的伯伯愛德華八世退位,她的父親繼位為國王,她也立即成為王位的繼承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伊麗莎白13歲,她與她的妹妹瑪格利特公主都到蘇格蘭的巴爾莫勒爾避難。當時有人建議兩位公主應該到加拿大避難,遭到他們母親的反對:「孩子們不能在在沒有我的情況下離開,我不能在沒有國王的情況下離開,而國王不能在任何情況下離開。」1940年伊麗莎白公主首次發表了廣播,針對的是所有避難中的孩子。
1945年伊麗莎白公主說服了她的父親,允許她直接參與協助打贏這場戰爭。她參與了一個支援戰爭的婦女團體,在那裡她的編號是第230873號伊麗莎白·溫莎第二中尉。這是她第一次與其他孩子共同受訓。據說她本人非常喜歡這次經驗,也正是因為這次的經驗,使她之後將自己的孩子送到學校上學,而不是讓他們在家學習。
1947年伊麗莎白首次外訪,她與她的父母親到了南非。在她21歲生日那天她對英聯邦和帝國做了廣播,宣誓將終身投入到對英聯邦和帝國人民的服務中。
1947年12月20日伊麗莎白與希臘的菲利浦王子結婚。菲利浦是伊麗莎白女王的第三個表哥,他們的曾曾祖母都是維多利亞女王(菲利浦王子在結婚前宣誓放棄希臘王位的繼承權,在愛丁堡公爵這個頭銜之前他沒有頭銜,就叫作菲利浦·蒙巴頓中尉)。這樁婚事非常適合一位即將繼承王位的女性,因為她的夫君接受過王室訓練,卻又不會繼任另一國的王位。但是這樁婚姻卻不是刻意安排的,兩人的關系經歷了許多考驗,包括有關菲利浦不忠的流言。
婚後夫婦兩人居住在倫敦的克萊倫斯宮(Clarence Palace)。他們育有四個孩子(見下)。雖然英國的王朝被稱為溫莎王朝,夫婦兩人同意他們的孩子應該使用蒙巴頓-溫莎(Mountbatten-Windsor)作為他們的姓氏。
從1951年起喬治國王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伊麗莎白開始代替父親出席在公開場合中。那一年她訪問了希臘、義大利和馬爾他(當時菲利浦隨軍駐扎在此)。10月她又訪問了加拿大和華盛頓。1952年1月伊麗莎白和菲利浦又訪問了澳大利亞與紐西蘭。2月6日他們在訪問肯亞時得知伊麗莎白的父親已經去世。在她繼位的那一刻她正在一個樹上旅館中。她的加冕典禮於1953年6月2日在西敏寺舉行。
頭戴王冠、手持權杖的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在加冕之後伊麗莎白和丈夫菲利浦搬到了倫敦市中心的白金漢宮。但是像之前所有的國王一樣,伊麗莎白並不喜歡居住在白金漢宮。對她而言,位於倫敦西部的溫莎城堡才是她的家。她也有相當一段時間是在蘇格蘭的巴爾莫勒爾城堡度過的。
伊麗莎白女王是歷史上外訪最多的國君。1953年至1954年她和菲利浦花了半年時間周遊世界,她也成為第一個訪問澳大利亞、紐西蘭和斐濟的在位君主。1957年10月她對美國做了國事訪問,1959年則又訪問了加拿大。1961年她首次訪問印度和巴基斯坦。她訪問國大多數歐洲國家和許多歐洲以外的地區,並經常出席英聯邦首腦會議。
伊麗莎白在宗教、道德標准和家庭事務上非常保守。她對待宗教責任十分嚴肅,並將她的加冕誓言看得很重。這是為什麼她不太可能退位的原因之一。像她的母親一樣,伊麗莎白女王從來沒有原諒愛德華八世選擇退位,因為在她看來他拋棄了自己的職責,並迫使自己的父親負擔其這個責任,而這一責任又被視為是縮短其父親壽命的罪魁禍首。
維多利亞時代,這一時期,除貴族能夠繼承田產和房產外,人們通常沒有自己的住房。多數城鎮中產階級家庭以租期為三年、五年或七年的出租房屋作為安身之所。一套典型的中產階級住房格局基本如下:
通向一樓的正門入口處一般建有高出路面的幾級台階,拾階而上進入一樓。這里通常設有門廊、餐室和供男主人使用的房間,如書房或會客室。醫生等職業男性習慣於在住所的第一層接待患者或客戶。
門廊處有樓梯通向二樓。整套住宅最精美的房間就在這一層,來自街道或廚房的噪音不會影響這里。客廳占據大部分二樓面積,有時它被拱門或折疊門分隔成兩三個房間,用作樂室、畫室或溫室。當有客人造訪時,僕人會首先請進客人,幫他們脫掉外套,再引領至通向客廳的樓梯,這時女主人在樓梯頂端迎候客人。
三樓以上是家庭成員的卧室。主卧兩側分別設有男女主人的更衣室,用於保存各自的服裝和私人物品。孩子們的餐室、活動室和卧室是分開的。七八歲以下的兒童一般與保姆住在一起,再大些就要與同性的同胞共處一室,直到成年才會有單獨的卧室。住房寬裕的家庭還設有教室,由家庭教師為孩子們上課。
頂樓或閣樓用作儲藏室和僕人的下處。除通向二樓和三樓的前樓梯外,一般設有連接地下室和閣樓的後樓梯,這是僕人運送生活物品或出入下處的主要通道。
中產階級生活寬裕,家庭主婦追求時尚的家居風格自然也就無可厚非。清雅的日式布局曾一度風靡,繁復的中東風格和簡潔的古希臘風格也曾獨領風騷,而影響最為持久的還是雕飾厚重的哥特式古典風格傢具。在實際生活中,維多利亞時代英國中產階級家庭的室內布局大體狀況如何?1881年出版的一本家居指南提供了標準的家庭布局模式:
門廊鋪設石質地板,上有產自東方的地毯,一個傘架,一兩把高背椅。餐室中,支架居中的圓形或橢圓形餐桌再配上幾把皮椅會令每位就餐者感到愜意。客廳中間擺有一個質地厚重的圓桌,周圍環繞著舒適的長椅,座椅,鋼琴等。客廳牆面通常貼上帶圖案的淺色牆紙,地板刷成深棕色,中間鋪有印花圖案的小地毯。卧室的布置相對簡潔,主要有床、衣櫃、梳妝台、盥洗盆、壁爐等。19世紀中期以後,卧室通風逐漸受到重視,銅鐵架床代替了傳統的掛簾四腳床。
與中產階級家庭的居住條件相比,工人家庭顯然相形見絀。工業革命時代早期,大片的工人居住區都是背對背的建築模式,即每套住房的左右和背面都是另一戶的牆壁,只有一扇朝前開的窗戶。典型的工人住宅是上下分布的兩個房間。木桌木椅,牆上幾只吊鉤,一個小衣箱,兩張分別供父母和子女睡覺的床,一些簡單的廚具,這就是全部家當。
中產階級的住宅分出私人空間和家庭共享空間,而貧窮的工人家庭連一張全家人一起吃飯的餐桌都擺不下。為了避免已近成年的兄妹或姐弟同床共枕,許多父母不得不把孩子送到空巢的老夫婦家借宿。農民的居住狀況與城市工人相差無幾。
19世紀中期以後,由於原有的工人住宅模式被取消,衛生和建築條例相繼出台,加之社會財富的增長,工人的居住狀況普遍得到改善。工人階級和下層中產階級的住房都單獨排列,前後門俱全。後門通向一個磚牆圍起的小院,可以種些植物、晾曬衣服、堆放雜物。房間數量也有增加。一樓通常是廚房和客廳,二樓則是父母與子女分開的卧室。
到19世紀60年代,熟練的技工和工匠在婚前已有能力用積蓄購買必備的傢具,並在婚後一二年內再添置部分二手日用商品。這一時期工人家庭的室內布局大體如下:一樓客廳是接待貴客和周日全家聚餐的重要場所,因而布置最為精心。除沙發、椅子、地毯、書籍外,有的家庭還會配上鋼琴。起居室兼為餐室和家庭活動室,中間擺放鋪著油毯的木桌和幾把長椅或凳子,壁爐旁邊散放著幾把舒適的座椅,一個廚櫃用來盛放餐具和廚具。
生活設施 盡管今天仍有許多英國人住在19世紀建造的房子里,但最初的取暖、照明和烹飪方式已不復存在。勿庸置疑,維多利亞時代英國人的生活設施和今天不可同日而語。即使在富有之家,浴室和供暖設備都很少見。室內光線昏暗,還經常發生火災。
英國的氣候潮濕多雨,如果沒有取暖設備則很難應付。維多利亞時代,殷實之家在每個房間都設有壁爐。有時人們用木頭做燃料,這在農村尤其普遍,但設計壁爐的初衷是用於燒煤。煤在燃燒時不會火星四濺,比較安全,而且燃燒緩慢,無需經常留意。除非有卧床病人,一般家庭很少使用卧室的壁爐,只有大富人家才能享受卧室壁爐取暖的奢侈生活。19世紀80年代燃氣發明後,人們把煤氣爐放進卧室的壁爐里,點燃一會兒便可在入睡前驅走寒氣。
19世紀早期,盡管蜂蠟燃燒時間長,亮度大,但由於造價昂貴,絕大多數家庭還是用蠟燭照明。在農村,日光和爐火的光亮都被利用起來。在反映這一時期日常生活的油畫里,經常會有農婦坐在家門口紡紗、編織的場景,這並非單純為畫師擺造型,而是真實生活的寫照。
19世紀40年代,比蠟燭安全且照明效果好的油燈逐漸進入百姓家庭。此後,修剪燈芯、清洗燈罩和定期添油成為一項新家務。在燃料中鯨油價格不菲,煤油較為低廉。19世紀80年代,高效、清潔的燃氣系統發明後,煤氣燈在城市新建住宅普及開來。
由於英國人衣著繁復,而且大量使用室內裝飾布,洗滌就成為一項繁重的家務勞動。有經濟能力的家庭一般都僱傭專門的洗衣女工,否則洗滌將會成為僕人乃至女主人的一項沉重負擔。
家政手冊建議家中的每個床都配上六對床單,這是個好主意。如果備有大量床單、床罩和內衣,一年只需徹底洗八九次即可保持室內清潔和個人衛生。但洗衣日的確是緊張而忙碌的。僕人一大早就要在爐子上燒好熱水。當時肥皂的洗滌效果還不理想,衣物必須刷洗和煮燙才能徹底洗凈。用手擰干、抻平大量厚重的衣物也很消耗體力。洗好的衣物能否在室外晾曬取決於天氣,如果天氣不好必須放在室內晾乾,那麼屋內則要一連數天潮濕陰涼。
維多利亞時代,英國人的洗澡習慣逐漸形成。在工人階級家庭中,父親和外出做工的女兒們一般定期到公共浴室洗澡,其他家庭成員則每周在廚房的錫制浴盆中擦洗身體。孩子們洗澡通常是不換水的,只是添加熱水保持適宜的溫度而已。
那些雇傭僕人的中產階級家庭則在自家浴室或更衣室洗澡。浴室的盥洗架上擺有臉盆、水壺、漱口杯、皂盒及其它盥洗用具。早飯前一小時左右,僕人會敲門進入,為主人准備好每日晨浴所用的冷熱水。如果進行徹底清洗,僕人就把浴盆放在浴室的壁爐前,並擋上屏風防止灰塵。在主人洗澡過程中以及穿衣離開後,僕人負責提水、倒水。由於浴盆很小,人們習慣於坐在旁邊的小凳上而不是坐到盆中洗澡。到維多利亞時代中期,富人階層已可以享用到便利的浴室設備,但是擁有眾多呼來喚去的僕人,誰還急於更新節省勞力的洗浴設施呢?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7-06 21:52
那個時代的中上層階級對於飲食非常講究,他們從遙遠的國度進口各種異國情調的香料、調料,用於精心烹制的食品中。維多利亞時代有了歷史上最早的烹調學校,名廚編寫的烹調書籍風行英國,在這個時代人們最早將具體烹調方法如調料用量等詳細寫入書中。一些廚房小廚具也流行起來,如開罐器等,維多利亞時代還形成了許多進餐禮儀。
這個時期,英國盛行下午茶,貴族們早餐豐富,午飯簡單,晚飯很晚。據說,維多利亞女王的女侍從官——女公爵安娜每到下午就會覺得很餓,於是便讓僕人拿些小茶點來吃,許多人紛紛效仿,下午茶漸漸成為一種例行儀式。事實上,圍繞著這種下午茶習俗形成了多彩的茶文化,高雅的旅館開始設起茶室,街上有了向公眾開放的茶館,茶話舞會更成為一種社會形式,維多利亞時代的淑女小姐們在那裡與男友們會面。
回答完畢
⑺ 現在英國到底有多少是真正的英國人
歷史上的歐洲各國王室都在相互通婚,因此談純種英國人,恐怕沒戲。英國的全盛時代、維多利亞女王就是生在德國、長在德國,18歲回英國准備繼承王位時,英語都不會說,後來嫁了一個德國人,整個英王室隨她改成了德國人姓氏,知道二戰,德國、英國打起來了,姓氏才改回來....
⑻ 維多利亞時期的特點
在英國的歷史中,我們都知道十四世紀的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將其推向了世界的頂峰,也正是在這一段時間里,英國獲得了"日不落帝國"的稱號,可見其實力在當時的世界中是數一數二的。
但是不為人所知的英國,其"日不落帝國"的霸業事實上是由一個女人推動實現的,那就是維多利亞女王,其對英國的影響之大,甚至於英國歷史上有一段專門記載維多利亞女王的時期——維多利亞時代。
拋開其他的因素不說,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有一個明顯的特徵,就是男女比例失調到了相當嚴重的地步。事實上不光是男女數量差異大,更嚴重的是,整段時期女子的數量持續增長,差距也變得隨之越來越大,這樣現象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英國國內的單身女子的數量持續增長。
同中國今年來關於男女比例失調的國情中,我們也能夠感受到單身女子數量增多帶來的相應的社會問題,那一時期作為女王為英國的霸業作出貢獻的維多利亞,自然對於這樣的社會問題做出了反應。然而,維多利亞時期出現的大數量單身女子這一現象,究其背後的原因,肯定會受到各種各樣各方面的因素影響,但是更多的是維多利亞時代盛行的文化因素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維多利亞單身女性
維多利亞時期的女性地位
維多利亞女王創造了英國的維多利亞時代,帶領英國到達了實力最強大的時期,同時也影響到了維多利亞時期的女性地位。
首先由於那一時期,英國議會改革的結果已經施行了五年,中產階級原本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再加上其數量原本基數就大,因此單身女子中也是以中產階級數量最為多。
中產階級政治地位和經濟實力的提升使得這一時期社會上對於女子的要求更多地轉移到家庭上來,他們更希望英國女性能夠回歸家庭,女子必須要將自己的重心放在自己的家庭上,此外,社會對於女性的衡量標准就只是"漂亮+嫁得好",以及社會的評價標准認為女性最高的價值標准就是相夫教子了。
而這一點在當時並不是女性地位被貶低的表現,反而是女性地位變相地得到了提高。維多利亞時期,英國的家庭體制不再是復合制,而是傾向於以夫妻為核心的家庭體制,因此在家庭中占據主要地位的女性地位自然也隨之水漲船高。
維多利亞女王的家庭
然而這一現象與中產階級中出現大量"過剩女子"也並非全無關聯,畢竟在當時的環境下,女性們並非只有回歸家庭這一個選擇。除此之外,女子們也可以選擇打拚自己的事業,因此單身女性數量變多除了客觀因素之外,更多的還是維多利亞時代的社會風氣和文化因素。
維多利亞時期"過剩女子"的文化因素
1.維多利亞時期"維多利亞女王"的榜樣作用
維多利亞女王統治了英國64年,病逝於1901年,距離現在已經接近一百二十年了。但是直到今天,世界上仍然充滿著維多利亞時代的痕跡,世界上有無數的河流、港口、建築以及土地用維多利亞命名,例如香港的維多利亞灣,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沙漠,加拿大的維多利亞市等,這些都是維多利亞時代最好的見證。
從這些"痕跡"中也就不難看出維多利亞女王在世人們心中的高大的形象,更別說在同為女性的心目中,維多利亞女王簡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
維多利亞女王
在維多利亞女王統治的60年的時間里,她已經成為了當時一切女性的典範,她身上有著女性們擁有的所有美德,堅韌、溫柔、純潔……有著這樣的目標和榜樣在前,女性們自然就會為著更大的自我實現的目標而努力,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自然對於婚姻的關注就會縮小很多,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維多利亞時期為何會出現數量如此之多的單身女子了。
2.維多利亞時代盛行的浪漫主義之風使得女子對完美的婚禮更加嚮往
維多利亞時期英國社會中浪漫主義之風盛行,這一時期的詩歌、文學等作品中都能反映出這一特點,除此之外,浪漫主義之風也吹到了這一時期單身女子的心中。正如現代社會中每一個女孩都對純潔的白色婚禮有著天然的嚮往和想像,然而原本婚禮中的白色婚紗並不是一開始就存在的,這一"標的物"的形成也要追溯到維多利亞時期維多利亞女王帶給社會的影響。
白色婚紗
在1840年維多利亞女王大婚之前,新娘的婚紗禮服並沒有嚴格的顏色限制,直到維多利亞女王在其婚禮上以一襲白色禮服現身,佩戴上白色頭紗,全身都是純白的顏色,高貴典雅的氣質淋漓盡致的得以展現出來,再加上維多利亞女王在人們心目中已經存在了光環,因此,一時間白色的婚紗成為了無數單身少女們爭相追趕的潮流。
浪漫主義在整個社會中的盛行更加使得女子對於完美的婚禮和婚姻充滿了美好的幻想,從而也使得他們對於婚姻的預想和另一半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一因素也在簡介上影響到了單身女子數量的增多。
3.維多利亞時期的"崇高"的道德標准和"嚴苛的婚姻法"
除了上面所說的文化因素以外,還有一點就是維多利亞時期關於維多利亞女王,她的婚姻也算是為她的品格和魅力增添了許多光輝。
據英國史中的記載,維多利亞時期,維多利亞女王不僅在成親時在社會中掀起了一陣熱潮,"她是一個忠誠的妻子,也是多個孩子的母親",後世關於她的婚姻多用這兩句話來評價她,從中我們也不難看出維多利亞女王為當時社會的女性建立起來的"道德標准",就是對丈夫要忠誠,此外還要養育孩子,做一個好母親,然而這並不簡單。
維多利亞女王與孩子們
維多利亞女王於1840年嫁給了德國阿爾伯特王子為妻,就在她成為女王後三年,不久之後他的丈夫去世,她也在社會公眾中消失了很久一段時間,陷入悲痛中無法走出,直到晚年重新出現在公眾視野當中,當即成為維多利亞時代所有女性的時代標桿,成為了所有女性夢寐以求的模樣和最高人生目標,同時也為當時社會中的所有女性在無形中建立起了不得不遵守的道德標准。
此外,除了上述提到的一些文化因素之外,維多利亞時代還制定了特別嚴苛的婚姻法,事實上無非就是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人將離婚作為非常轟動的一件大事,只有國會議案才有權利解除一樁婚姻,這對於女子來說也是十分限制自由和難以接受的事情。女子一旦結婚,幸福就不說了,如果不甚幸福,還要尊崇社會中的標准,為丈夫首守節,對丈夫忠誠,對家庭負責,對孩子負責,甚至連獲得自由都十分困難。
維多利亞時期解決"單身女子"數量過多的途徑
對於維多利亞時期在許多復雜的文化因素作用下造成的最後單身女子數量增多的直接後果,維多利亞女王也制定了許多有效的措施和政策,以緩和社會矛盾。諸如建立女子社區,通過詩歌作品、文學作品來宣揚女性的功德和個人魅力,甚至包括維多利亞時代的家庭體制也逐漸開始以夫妻制為中心構建家庭等等。
「夫妻制」家庭
這些女性們受到社會中各種因素的影響,她們逐漸開始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想在父權社會中成為家庭和丈夫的附屬品,她們雖然無法改變這樣的社會環境和社會狀態,然而她們卻從來未曾放棄過追求自由和理想,獲取自由和知識的能力。
她們既能穿著長裙展現自己優雅的一面,也可以穿著褲子方便出行和騎車,她們對自己的標准提高的同時自然對於另一半的要求也隨之變得更加嚴苛,她們嚮往美好的愛情,希望能找到與自己相伴一生的人,舉行完美的婚姻,然而在她們努力將自己變得更加優秀之後,卻發現社會對女子的標准卻越來越高,她們除了不涉足婚姻來實現自己的理想外,幾乎別無選擇。
維多利亞女王同樣身為女子,卻可以成為整個時代女性的榜樣,自然也成為了激勵這些單身女子奮斗的另一層面的因素。
結論
盡管在各種因素下驅動著維多利亞時期的女人"過剩",然而這一時期的女性實際上備受寵愛,他們不僅衣著華麗,而且接受過較好的文化和教養,對自己的要求也很好,只是他們手中沒有決定自己的話語權罷了。
⑼ 維多利亞女王執政時期的貴族有哪些
有幾個固定的貴族稱號::約克公爵、克拉倫斯公爵、葛羅斯特公爵等。其餘類似墨爾本勛爵、肯特女伯爵、白金漢公爵、諾福克公爵、里士滿伯爵等。
【其實,英國貴族大多稱號就是封地名+爵位】,只不過不同時期爵位可能稍有變化而已,倒是很少出現某個貴族家庭徹底消失的情況
維多利亞女王(十九世紀英國君主)(1819.5.24—1901.1.22) 是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在位時間長達64年。她也是第一個以「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和印度女皇」名號稱呼的英國君主。她在位的64年期間(1837-1901年)是英國最強盛的所謂「日不落帝國」時期。她統治時期,英國歷史上稱為「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加大侵略擴張力度,在世界范圍內建立和佔領了無數殖民地。她在位的60餘年正值英國自由資本主義由方興未艾到鼎盛、進而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的轉變時期,經濟、文化空前繁榮,君主立憲製得到充分發展,使維多利亞女王成了英國和平與繁榮的象徵。
維多利亞時代(Victorian era),前接喬治時代,後啟愛德華時代,被認為是英國工業革命和大英帝國的峰端。它的時限常被定義為1837年~1901年,即維多利亞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的統治時期。這個時期的大英帝國走向了世界之巔,它的領土達到了3600萬平方公里。大英帝國的經濟佔全球的70%,貿易出口更是比全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還多上幾倍。⑽ 關於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
亞利山德拉·維多利亞於1837年繼承王位(當時她18歲),統治英國直到1901年逝世,是英國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的一位君主。她統治英國近一段時期被稱為「維多利亞時代」。是英國歷史上最為光輝燦爛的盛世。
維多利亞時代被認為是英國工業革命的頂點時期,也是大英帝國經濟文化的全盛時期。
維多利亞時期以崇尚道德修養和謙虛禮貌而著名,也是一個科學、文化和工業都得到很大發展的繁榮昌盛的太平盛世。印刷術的發展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空前繁榮,這一時期還形成了男女平等和種族平等的進步觀念,美國的廢奴運動正是這一思想進步的體現。
維多利亞時代科學發明浪潮洶涌澎湃,維多利亞人信仰科學進步,對於工業革命充滿了樂觀和信心。汽船的出現使得運輸和貿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興旺,四通八達的鐵路交通貫穿東西南北。
維多利亞時代的文藝運動流派包括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印象派藝術,以及後印象派等。藝術界呈現出群星奪目的盛景。
維多利亞時代還涌現出了許多偉大的作家、詩人和他們的傳世之作,如英國女作家艾米麗·勃朗特(《簡·愛》)以及著名現實主義小說家查爾斯·狄更斯(《霧都孤兒》)等。
當時還出現了許多代表各個時期風格的建築。在這一時期,西方世界的建築以簡潔的形式重現了以往各個時代的古典風格,如:希臘風格、哥特式建築風格以及文藝復興時代的風格。
那個時代的中上層階級對於飲食非常講究,他們從遙遠的國度進口各種異國情調的香料調料,用於精心烹制的食品中。維多利亞時代有了歷史上最早的烹調學校,名廚編寫的烹調書籍風行英國,在這個時代人們最早將具體烹調方法如調料用量等詳細寫入書中。一些廚房小用具也流行起來,如開罐器等,維多利亞時代還形成了許多進餐禮儀。
這個時期,英國盛行下午茶,貴族們早餐豐富,午飯簡單,晚飯很晚。據說,維多利亞女王的女侍從官——女公爵安娜每到下午就會覺得很餓,於是便讓僕人拿些小茶點來吃,許多人紛紛效仿,下午茶漸漸成為一種例行儀式。事實上,圍繞著這種下午茶習俗形成了多彩的茶文化,高雅的旅館開始設起茶室,街上有了向公眾開放的茶館,茶話舞會更成為一種社會形式,維多利亞時代的淑女小姐們在那裡與男友們會面。
這個令人神往的時代,並沒有隨著維多利亞女王的去世而結束。很多歷史學家認為,所謂「維多利亞時代」的真正結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而令我們中國人印象深刻的是1840年,中英爆發鴉片戰爭。中國由此漸漸步入半殖民地深淵。而當時,英國正處於「維多利亞時代」。
維多利亞瀑布位於辛巴威、尚比亞、波札那三國交匯點東的津;贊邊界上。
寬闊的贊比西河滔滔東流,至利文斯敦近處,突為百米深谷橫腰截斷,滿江河水猶如萬馬奔騰,排山倒海,傾瀉而下,直沖谷底。轟鳴四野,聲聞幾十里。水霧飛揚,升騰數百米,蔚為奇觀。
瀑布寬1600餘米,最高落差106米。由於利文斯島當江阻隔,將其分為五段,形成魔鬼瀑布、主瀑布、馬蹄形瀑布、彩虹瀑布和江瀑布。
魔鬼瀑布雄偉絕世。滾滾流水,洶涌飛落。雷霆萬鈞,風吼谷應,驚天動地。遊人至此,感覺大地都是在顫抖。
主瀑布,以水流量最大稱著。滿目水簾,垂掛懸崖。半空銀光飛瀉,深谷雲騰霧繞。氣盪聲鳴,令人嘆為觀止。
馬蹄形瀑布,水流不大,以其形似馬足而得名。
彩虹瀑布,平野出勝。遠望一片開闊墓地,陽光下橫空映出道道彩虹。臨近方覺細雨淋身,飛瀑如潮,彩練生輝。水霧聲景。渾然一氣。置身其境,彷彿飄飄欲仙。
東瀑布屬尚比亞境內,這里遊人可以貼近觀看。粒粒璣珠,朵朵水花,縷縷銀絲,跳躍躦動,就在眼前。面對飛瀉的流水,不由頓生「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之感。
在東瀑布與彩虹瀑布之間,橫跨空谷有一座「刀刃橋」,長30餘米,寬約2米。走在橋上如懸在半空,四周大雨滂沱,別有一番情趣。但非勇敢者切莫輕試。
瀑布下有一深潭,名「沸騰渦」。站在辛巴威與尚比亞交界的鐵橋上,居高臨下,對其全貌可一覽無余。五股瀑布的水流在谷底匯合後,洶涌澎湃,注入「沸騰渦」。潭水滾滾,翻江倒海,沸騰一般。經過「沸騰渦」後,水流稍事平靜,贊比西河繼續奔騰東流。
維多利亞瀑布以它永不停歇的轟隆歌聲,經年累月地伴送遠去的贊比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