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英國工業化革命的影響。。回答必采
1.對生產力的影響:工業革命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使商品經濟最終取代了自然經濟,手工工場過渡到大機器生產的工廠,這是生產力的巨大飛躍〔1〕。
2.對資產階級的影響:工業革命極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為鞏固資產階級革命成果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使資產階級專政建築在社會化的大機器生產和物質財富空前豐富的基礎上,使資本主義方式擴展至世界各地,保證了資本主義完全戰勝封建主義〔2〕。
3.對階級階構的影響:工業革命使得使用機器生產和現代大工業(工廠制度)逐步代替了工場手工業,資本主義僱傭勞動制度普遍建立起來,引起了社會階級關系的深刻變化,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最終形成〔3〕。
4.對全球交通和市場的影響:歐美國家為了促進商品交流,大規模從事交通運輸建設,為了擴大海外殖民掠奪和市場,致力於遠洋運輸網的開拓,逐漸形成了全球性的交通網路,世界市場開始形成〔4〕。
5.對亞非拉國家的影響:工業革命加速了弱小國家淪為殖民地和附屬國的過程,同時,歐美列強對亞非拉進行殖民掠奪的時候,也不可避免地把歐美先進的工業技術帶到這些地區,使這些國家緩慢地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改變了他們的歷史命運,將其捲入了工業文明的潮流之中〔5〕。
此外,有學者指出,工業革命在發展生產力、在人同自然作斗爭方面具有劃時代的巨大歷史意義。同時,工業革命後,社會日益分裂和混亂,物慾橫流,金錢第一,物質享受至上成為許多人的生活目標,人剛剛有可能擺脫大自然的桎梏,但又陷入了社會本身纏結的羅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是每個正在實現工業化的國家都必須認真考慮的。」
❷ 工業革命對英國的影響
工業革命對英國的影響:1、引起社會階級的分化,使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即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2、自由主義取代了重商主義。3、促進近代城市的興起,人口迅速增長。4、社會生產力提高,婦女地位提高,人們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發生改變。5、軍事工業迅速發展,建立了現代化的強大海軍。
工業革命的介紹
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向英國乃至整個歐洲大陸傳播,19世紀傳至北美。
工業革命的意義
(1)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實現了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向現代工業社會的重要變革。
(2)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它使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工廠代替了手工工場。
(3)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生產力,使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工業革命同時也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關系的變革。它使社會明顯地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
(4)為資本主義最終戰勝封建主義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5)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進、東方落後的局面。
(6)帶來了工業污染。環境問題在19世紀中葉以後逐漸成了嚴重的問題。
(7)開始了城市化進程。
(8)使弱小國家緩慢地走上了工業化進程。
❸ 英國為什麼率先完成工業化
英國工業化處於世界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當時的英國以世界主要列強的角色活躍於國際舞台。早在16- - - 18世紀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英國的對外商戰和殖民擴張就為其創造了國外市場和貨幣資本。可以說,英國的資本原始積累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對殖民地的赤裸裸的掠奪。英國與歐美其他國家相比,資本原始積累迅速,工業化起步早,在相當一段歷史時期內處於世界貿易和世界工業的領先和壟斷地位,成為包括歐美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工業品的主要供應者。因此,英國的資本主義發展和工業化進程始終處於有利的國際環境之中,在殖民地掠奪財富和佔領市場,並在世界范圍內賺取市場壟斷利潤。
❹ 英國的崛起
公元前地中海的伊比利亞人、比克人、凱爾特人,先後來到不列顛。公元1-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為羅馬帝國統治。羅馬大英博物館的圓形閱覽室人撤走後,歐洲北部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相繼入侵並定居。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並成七個王國,爭雄達200年之久,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後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1215年約翰王被迫簽署大憲章,王權遭抑制。1338年至1453年英法進行「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後敗。1536年威爾士與英格蘭合並。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敗。英國於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並於1921年至1922年允許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1973年1月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 歷史上,英格蘭,蘇格蘭,威而士和愛爾蘭是四個國家。後來英格蘭和威而士由聯姻合並,再後來,都鐸王朝的最後一個國王伊里莎白一世無後,便傳為給她的外甥,蘇格蘭國王詹姆士,於是蘇格蘭和英格蘭合並。後詹姆士的兒子查理被克倫威爾的革命軍推翻,克倫威爾統治期間武力征服了愛爾蘭。1923年,英國國會決定將愛爾蘭分為2部分,南部的23個郡獨立為愛爾蘭共和國,北部的4個郡作為北愛爾蘭仍留在英國。大不列顛是一個島嶼,是由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共同組成,所謂UK是United Kingdom的縮寫,也就是聯合王國的意思。
❺ 英國工業革命對經濟的積極和消極影響,詳細
一、城市化推動了英國經濟的發展
1、城市化是指人口居住地的變動,即由農村居民變成城市居民,是由工業化引起的人口遷徙城市,是由工業「聚集效益」引起的人口集中過程.第一次工業革命啟動了英國的城市化,是英國城市化的加速器,反過來,城市化又促進了英國工業革命的進行,對英國經濟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2、城市化推動了英國工業化的進程。城市化的進行將生產、服務、居住、消費等集中在同一區域,從而產生出巨大的社會效益。恩格斯曾在評論倫敦時指出:「這樣的城市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東西,這種大規模的集中,250萬人聚集在一個地方,使這250萬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
3、隨著英國城市化的發展,工業革命前後80年,英國工人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20倍,棉紡廠工人生產率高於手紡工人266倍;英國的煤產量、棉花加工量都相當於世界的一半;英國工業產值占整個世界的51%,進出口貿易佔25%,鐵路超過1萬公里。
4、總之,城市化的進行,加速了英國工業化進程,使英國在19世紀中葉成為世界頭等工業強國,推動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二、第一次工業革命後英鎊的廣泛使用
1、在工業革命前英國人還是以黃金為主對商品進行計價和交易,所以那時候的英鎊只是一種紙鈔,是記錄黃金的單位,用於兌換金幣。第一次工業革命後,英國的國力迅速壯大,英鎊的地位也水漲船高,逐漸取代黃金,成為了世界通用貨幣。至此,許多國家的中央銀行國際儲備都變為了英鎊而不是黃金,並且在國際貿易中90%的貿易都使用了英鎊。
2、1844年,英國還頒布了《英格蘭銀行條例》,英格蘭銀行成為了唯一能夠發行英鎊的銀行。並且英格蘭銀行作為中央銀行為其它銀行在困難時提供資金支持,維護了英國經濟的穩定和英鎊的堅定地位,從而使倫敦也成為了世界的金融中心,為英國的世界經濟霸主地位做出貢獻。
三、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最大債權國
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巨大成果的鼓舞下,英國向世界的產品敞開了它的國內市場。英國的帝國主義形式為擁有廣闊的殖民地,大量金融資產,是主要的資本輸出國家,擁有凈債權國地位——佔世界資本輸出的50%左右。因此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後,成為了世界最大債權國。
四、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英國擁有高工業產值
1、工業革命所引發的生產力有著巨大飛躍,工業革命前後80年,英國工業產值占整個世界的51%,進出口貿易佔25%,鐵路超過1萬公里
2、並且,工業革命後,農業在英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到21%,農村人口在全國人口中的比重從18世紀的70%下降到1841年的22%,1851年僅佔14.2%,到1850,城市人口已基本超過全國總人口的50%,英國已從一個農業國變成一個工業國。由此可看出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後從農業國瞬間蛻變了世界工業大國,從而間接推進了其經濟的發展
五、綜上所訴,第一次工業革命對英國經濟的影響是巨大的。它使英國城市化發展,使英鎊得到廣泛使用,讓英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債權國,為英國提供高工業產值,引導英國從農業國一步步走向工業國,從各方面加強了英國在國際上的經濟地位,促進了英國經濟的發展。
❻ 18世紀英國工業化迅速發展的原因和對英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原因:(18世紀60年代)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 海外貿易、奴隸貿易和殖民掠奪積累了大量資本圈地運動的進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僱傭勞動力工場手工業的發展積累了一定的生產技術 18世紀中葉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殖民國家「日不落帝國」,國外市場急劇擴大了.
影響:第一次科技革命 1、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促使資本主義制度的鞏固與廣泛建立;2、使社會階級結構發生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3、使社會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開始了城市化進程;4、使世界格局發生變化 :東方從屬於西方5、自由資本主義發展起來,殖民侵略進入以商品輸出為主時期 1、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 近代工業產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3、 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學習
❼ 18~19世紀,當時英國工業化的影響是
英國是當今世界上最早開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國家,在時間上比美、法、德、意等發達國家提前了100年左右,比大部分發展中國家提前了200多年。這種絕對先行國地位使英國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工農關系的處理上沒有任何經驗可循,加上新興資產階級反對保護主義、倡導自由競爭的政治學和經濟學傳統,英國於工業化完成後在對農業的保護上反而比其他發達國家要晚一些,從而走出了一條從通過「財產剝奪——貿易條件惡化」模式積累工業化資金,到適度農業保護的較為獨特的工農關系變動的道路;也為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實現從農業剝奪向農業保護的轉變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和教訓。從工農業關繫上看,英國的工業化、城市化過程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一、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40年代:「圈地運動」及其對工業化的初始推動
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徵是,通過「圈地運動」實現對農民的財產剝奪和強制性農場化,提高了農業生產剩餘的能力,迫使農業勞動力大量轉向工業,從而開始了英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圈地運動」歷經了大約4個世紀,但對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18世紀中期產業革命以後。其結果主要有二:
首先是擴大了農場的規模,提高了農業的相對和絕對剩餘水平。根據1851年的調查,英格蘭和威爾士農場總面積為2470萬英畝,其中經營面積在100~500英畝以及500畝以上的大農場約佔78.2%,經營面積在50~100英畝的中等農場約佔13%,經營面積在5~50英畝的小農場僅佔8.6%。同時,即使是小農場,在經營方式上也完全不同於產業革命以前的小農經濟。農場規模的擴大,為具有不可分特徵的農業機械技術的廣泛採用提供了可能。在機械技術廣泛應用的基礎上,化肥和良種技術也開始推廣,並進行了耕作制度的改革。這就使得當時英國的農業生產水平和農業剩餘水平大大提高。在從1650~1800年的150年間,英國的小麥單產水平平均提高了77%,而僅在19世紀上半葉就提高了79%,其中19世紀50年代比30年代小麥產量提高了大約50%。1790年以後農業生產的增長速度逐漸加快,1790~1815年間平均增長率大約為0.2%,1816~1846年為0.3%。一個農業勞動力在1700年時只能養活1.7人,而到1800年時就能夠養活2.5人了。可見,「圈地運動」實際上是通過土地的生產關系的變革大大帶動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使農產品供給能力大大增強,農業剩餘供給水平大大提高。18世紀中葉之前,英國的穀物幾乎每年都有出口。
其次,迫使農業勞動力大量轉向工業。工業革命時期的大規模的「圈地運動」,使得越來越多的小自耕農喪失了土地所有權和在公有土地上的放牧權,為當時日益增長著的城市機器大工業部門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英國當時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也在迅速降低。1700年,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約為60%,1801年降到36%,1821年降到32%,1851年降到16%。1801年,英國5000人以上的城市只有105座,到了工業革命結束以後的1851年猛增到265座。這時,英國已經出現了象倫敦、曼徹斯特等人口上百萬和數十萬人的大城市。1801~1851年間,英國城市居民佔全體居民的比重由32%上升到50.1%。
可見,「圈地運動」從兩個方面促進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一是強制性集中土地,提高了農業剩餘水平;二是為城市機器大工業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農業勞動力的大量轉移為土地集中提供了必要條件。而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剩餘水平的提高又為勞動力的非農化創造了物質基礎。
二、19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30年代:貿易條件惡化及其效應
19世紀40年代以前,英國的議會和政府基本由大地主、大商人和金融貴族控制著,他們為了本階級的利益而不惜犧牲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多次頒布穀物條例,實行關稅保護,限制和禁止國外廉價農產品和工業原料的進口。穀物條例在保護農業生產者利益的同時,也為高速發展的工業產業帶來了一系列障礙。主要是:穀物價格過高,在工人的日常支出中食物費用佔一半以上;工資的高低取決於麵包的價格,從而造成了穀物價格和工人工資輪番上漲的現象,導致了工業產品中工資成本過高;食品和原料價格過高造成工業資本家的利潤逐漸下降。從而,對農業生產的保護在19世紀上半葉反而成為工業化和城市化進一步發展的障礙。為了降低穀物價格,降低工業品成本,擴大工業品市場,增加工業利潤,工業資本家和城市消費者聯合起來與大地主進行斗爭。終於在1846年,通過在議會中佔多數的方式廢除了穀物條例,放開農產品市場,實行自由貿易。此後,兩大產業的比較利益逐漸向工業轉移。1840年,英國農產品對工業品的相對價格指數為112%,廢除了穀物條例後,1850年即下降為90%,1900年下降到80%。其中,種植業產品的相對價格下降更快。與1840年相比,1850年種植業產品對工業品的相對價格下降了20個百分點,到了19世紀末期,種植業產品的市場價格只及1840年的57%。可見,從19世紀中期開始,英國農業的貿易條件明顯地惡化了。這種狀況又通過城市和農村的「推」、「拉」兩種力量,使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速度大大加快。1851年,英國城市居民的比重為50.1%,1881年達到67.9%,1901年達到了78.0%。英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最終在工業對農業的超強度剝奪中大大地向前邁進了。
農業貿易條件惡化在極大地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不良後果。從農村和城市兩個方面分析,主要有以下兩點:
1、農業的衰退。1846年穀物條例廢除後,隨著貿易條件的惡化,農業便逐步走向衰退。特別是19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運輸條件的改善,穀物的海運成本急劇下降,美國和廣大殖民地國家的廉價農產品源源湧入英國市場,使大量農業經營者破產,農業衰退益發嚴重。在這一時期,英國主要作物小麥的播種面積和產量急劇減少。1870~1900年,小麥播種面積由141.6萬公頃減少到58.9萬公頃,產量從30.7萬公擔下降到14.8萬公擔,糧食自給率由1870年的79%下降到1900年的39.6%。農業的衰退迫使英國工業的發展日益依賴於國外農業的支持,這也是導致農業勞動力在此期間快速轉移的重要原因。
2、在市場和利益的驅動下,鄉鎮人口向城市進行了大規模轉移,使倫敦、伯明翰、曼徹斯特等大城市的人口急劇增加。在經濟結構仍以第二產業為主的情況下,城市對農村勞動力的吸收能力有限,大量湧入城市的農村勞動力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已經就業的工人也經常面臨著失業的危險;貧民窟在各大城市的中心大量存在,居住條件惡劣,許多人住在不透空氣、沒有光線的地下室里;由於農業衰退,農產品價格不斷上漲,進一步加劇了窮人的貧困。城市中那些處於社會最底層的無產者,其生活還不如原來的自耕農。無業人口的大量增加還造成了城市環境的惡化,以及犯罪現象的劇增。
可見,對農業的過分剝奪,在高速推進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同時,不僅造成農業的衰退,也在城市中帶來了一系列負面效應,降低了城市化的質量,對工業化、城市化的進一步發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響。
三、20世紀30年代以後:對農業的保護和扶持與城市化的高質量發展
由於自由貿易政策對農業造成的持久性衰退,美國和西歐的大部分國家自20世紀初起就開始實行一定程度的農業保護政策,但英國直到本世紀30年代才開始這一轉變。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糧食進口受阻,國內糧食供給發生困難,英國不得不實行配給制,轉而加強對農業的干預和扶持。主要政策有:獎勵墾荒,對開懇荒地的農民給予一定的物質激勵,擴大耕地面積;在政策上鼓勵農機、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產業的發展,鼓勵農民購買農業機械,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並於二戰以後迅速實現了農業機械化;對於各出口國用出口補貼的辦法廉價傾銷其過剩的農產品現象,英國等歐洲進口國採用提高關稅以及非關稅的手段對國內農產品生產者進行保護,這就大大提高了國內農產品的價格;建立健全了國家農業生產管理機構,對農業生產進行監督和管理;大力發展農業合作企業和流通企業,提高農業生產的社會化服務水平,以及按照歐盟的統一政策對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進行補貼等。上述政策措施實施的效果是顯著的,其標志之一就是英國國內的農產品供給情況很快得到了改善,80年代以後甚至一度出現了過剩現象;標志之二就是農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中等規模農戶的收入水平超過了城市中的一般產業工人;標志之三是農村物質生活條件的顯著改善,鄉村地區的第二和第三產業迅速發展,從而改善了鄉村落後的歷史面貌,逐漸同城市接近起來,社會學家把這一過程稱為「鄉村城市化」。
隨著農業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業中使用勞動力的數量越來越少,1978年英國農業勞動力僅有65萬人;1991年進一步減少到27萬人,只佔全部勞動力的1.3%,此後便穩定下來。而在城市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在進入20世紀40年代後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尤其是50年代以後,其發展速度超過了第二產業,從而成為吸收農村勞動力的主要領域。城市中就業結構的改善使失業人數大為減少,產業工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狀況大為改觀。隨著第二、第三產業比重的變化,城市環境污染的狀況逐漸得到了治理。城市產業逐漸向鄉村滲透,城鄉聯系更加密切,80年代以後出現了城鄉一體化的現象。
❽ 英國的工業革命有什麼意義
發源於英國而後波及歐美主要國家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對人類社會的演進產生了空前深刻、巨大的影響。它為新生的資本主義制度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促使歐美諸國先後實現工業化,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它為英國提供了歷史機遇,利用工業化先發優勢,確立了「世界工廠」的地位。工業革命給人類帶來了進步和幸福,同時也使人類面臨新的矛盾和挑戰。
資本主義在它不到100年的時間里創造的生產力遠遠超過了以前幾個世紀的總和。
❾ 大國崛起英國之工業先聲簡介
18世紀,英國頒布了世界上最早的《專利法》。當牛頓發現了宇宙運行的規律後,科學的精神滲透到英國社會中;英國工業化開始以驚人的速度全面展開,英國人開始在本國強大工業能力的支持下,推行自由貿易,拓展全球市場。在各種合力下,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英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殖民帝國。19世紀中後期開始,殖民地日益成為英帝國的負擔,而自由市場經濟的弊端也逐漸顯現,英國的發展開始減慢,最終喪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