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839年英國軍艦到中國需要多久
實際上需要2個月-3個月的時間
1839年10月1日,英國內閣就做出了「派遣艦隊去中國海」的決定,但宣戰時為冬季,沒有西南風,所以艦隊是在1840年3月出航的
1840年6月,取道印度洋和新加坡而來的英國艦船40餘艘及士兵4000人才到達廣州海面,封鎖珠江口。
時間接近3個月
B. 古代西方國家從海上侵略中國的史實
(1900年)
1月1日:日軍佔領湄洲島。
1月3日:英軍入侵片馬。
1月11日:日軍在萊州試探。
1月13日:沙俄軍隊侵佔阿拉山口。
1月16日:沙俄軍隊侵佔霍爾果斯。
1月20日:沙俄軍隊侵佔塔城。
1月23日:美國軍艦進入宜昌。
1月27日:美國軍艦進入秭歸。
1月28日:日艦進入廬山。
1月29日:日軍進攻旅順口,為俄軍所敗。
2月5日:英軍佔領聶拉木。
2月11日:英軍佔領亞東。
2月17日:英軍佔領滾馬、茨竹、派賴。
3月13日:日軍入侵榮城。
4月19日:日軍佔領金門島。
5月24日:英軍佔領嵊泗。
5月28日:日艦進入長沙。
5月31日:八國聯軍在天津登陸。
6月12日:在沙俄支持下,李范允派軍隊入侵琿春。
6月15日:英國軍艦進入梧州。
6月17日:八國聯軍進攻大沽。
7月12日:日軍佔領蓬萊。
7月14日:八國聯軍佔領天津。
7月18日:沙俄軍隊侵佔博爾多屯。
7月20日:沙俄軍隊佔領嘎爾泌屯。
7月21日:沙俄軍隊佔領江東六十四屯。
7月23日:在沙俄支持下,李范允派軍隊入侵延吉、龍井、圖們。
7月30日:沙俄軍隊佔領海拉爾、三姓、琿春。
7月31日:沙俄軍隊佔領海蘭泡。
8月1日:沙俄軍隊佔領黑河。
8月3日:沙俄軍隊佔領哈爾濱。
8月4日:沙俄軍隊佔領牛庄。
8月6日:八國聯軍佔領楊村。
8月8日:八國聯軍佔領河西塢。
8月9日:八國聯軍侵佔蓋平、熊岳。
8月11日:沙俄軍隊佔領璦琿。
8月12日:八國聯軍佔領通州,俄軍佔領海城。
8月14日:八國聯軍佔領北京。
8月15日:沙俄軍隊佔領營口、海拉爾、牙克石、博克圖。
8月17日:英國軍隊在上海登陸。
8月18日:法國軍隊在上海登陸。
8月21日:美軍佔領密雲。
8月24日:日軍在廈門登陸。
8月28日:沙俄軍隊佔領齊齊哈爾。
8月29日:沙俄軍隊侵佔寧古塔。
8月31日:美國軍艦進入涪陵。
9月1日:日軍進入煙台。
9月4日:美國軍艦進入重慶。
9月8日:八國聯軍佔領獨流鎮。
9月21日:德、俄軍攻佔北塘炮台。
9月22日:八國聯軍佔領蘆台,俄軍佔領吉林。
9月28日:俄軍佔領遼陽。
9月30日:英軍佔領山海關,俄軍佔領博都訥。
10月1日:德軍佔領秦皇島,俄軍佔領奉天(今沈陽)。
10月3日:八國聯軍佔領靜海。
10月4日:俄軍佔領錦州,奧軍佔領興隆。
10月5日:日軍進入山海關。
10月6日:俄軍佔領鐵嶺。
10月9日:奧軍佔領承德。
10月12日:美軍佔領灤平。
10月13日:法軍佔領保定。
10月14日:俄軍佔領白城。
10月15日:俄軍佔領唐山。
10月18日:法軍佔領正定。
10月19日:俄軍佔領遵化,英軍佔領遷安。
10月20日:八國聯軍佔領孟縣、河間。
10月24日:英軍佔領衡水,俄軍佔領通遼。
10月25日:德軍佔領完縣。
11月5日:德軍佔領紫荊關。
11月19日:德意聯軍佔領張家口。
12月6日:法軍佔領邢台。
12月14日:德軍佔領滄州。
12月16日:法軍佔領束鹿縣。
12月20日:法軍佔領邯鄲。
12月24日:德意聯軍佔領大同。
12月29日:德軍佔領朔州。
12月30日:德軍佔領德州。
12月31日:法國軍艦進入宜昌。
(1901年)
1月4日-2月7日:法國軍艦進入秭歸、巫山、奉節、萬州、涪陵、重慶。
1月12日:德軍佔領忻州。
1月13日:德軍佔領濟南。
2月20日:德軍佔領廣昌縣。
3月5日:法軍佔領井陘。
3月8日:英國軍艦進入襄陽。
3月16日:在沙俄支持下,李范允率領軍隊入侵圖們、龍井、和龍。
4月23日:法軍佔領娘子關、固關、盂縣。
4月27日:法軍佔領壽陽。
4月30日:德軍佔領太原。
5月2日:日軍在青島試探。
5月23日:法國軍艦進入株洲。
7月4日:德、法軍艦進入襄陽。
8月25日:日本軍艦進入重慶。
8月28日:德國軍艦進入曾母暗沙。
10月18日:英、日軍艦進入樟樹。
10月21日:英艦進入衡陽。
11月12日:法國軍艦進入澧縣、津市。
12月16日:比利時軍艦進入天津。
12月26日:德國軍艦進入海鹽。
C. 歷史上發生在東海的戰爭
古代中國一直屬於閉關鎖國,所以在東海上戰爭很難找,所以東海周邊地區較多。
東漢統一戰爭:
翌年二月,殺董憲於朐縣(今江蘇連雲港市西南),奪占東海之地。
明朝:
倭寇。
鴉片戰爭:(定海身居我國東海)
戰爭爆發之初,中方只視英軍為蠻夷,認為不具威脅。1840年6月,英軍統帥兼全權代表懿律領兵到達廣州海面,並根據英國外相巴麥尊的指示,在封鎖珠江口之後,北上進攻浙江舟山,並攻陷戰略要地定海縣城。(中國方面稱英軍之所以北犯浙江,是因為遭早已當地准備作戰的林則徐擊退,之後轉而攻擊廈門,亦被閩浙總督鄧廷楨擊敗。但英國方面的指令從一開始已是進攻定海。)
1841年8月27日,英軍再次北上,攻陷鼓浪嶼、廈門、定海、鎮海(今寧波)及乍浦(浙江平湖)。其中定海是第二次被攻破,總兵葛雲飛及四千將士戰死,英軍也損失慘重。英軍後來又攻打長江的門戶吳淞,江南提督陳化成率軍堅守西炮台,兩江總督牛鑒欲求和,下令撤退被拒。牛鑒逃走,東炮台被攻陷,陳化成與部下死守西炮台,孤軍作戰,直至戰死。吳淞的失利,使英軍軍艦開入長江。鎮江駐防副都統海齡自聞乍浦、吳淞不守,認為漢人通敵,縱兵殺害漢人。7月21日,英軍6600餘人擊敗鎮江城外綠營守軍,越城而入,與1500蒙古八旗兵巷戰,英軍死37人傷129人,旗兵死約600人,海齡自殺。全城慘遭焚掠,廢墟一片。鎮江對岸的揚州紳商,惶恐萬狀,向英軍交納五十萬兩贖城費,免收軍事佔領。8月4日,英軍直逼南京,清廷處於不利位置。
中日甲午戰爭:
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國征討方略》,決定在1892年前完成對華作戰的准備,進攻的方向是朝鮮、遼東半島、山東半島、澎湖列島、台灣、舟山群島。7年後,日本正是按照這個時間表和路線圖發動侵略戰爭,並幾乎達到了全部目的。
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翌年清政府戰敗,於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出後,舉國同憤,反對割台;台灣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協理台灣軍務的清軍將領劉永福等率軍民反抗日本的侵佔,堅持了5個多月的戰斗,歷經大小百餘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終遭失敗。從此,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達50年之久。
中法戰爭:
福州海戰
鄭成功收復台灣:
1661年4月,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由金門進軍台灣。鄭成功在進軍台灣時,向荷蘭殖民者表示,台灣「一向屬於中國」,台灣和澎湖這兩個「島嶼的居民都是中國人,他們自古以來佔有和耕種這一土地」,荷蘭「自應把它歸還原主。」經過激烈戰斗和圍困,
D. 英西大海戰的過程
1580年,普利茅斯人弗蘭西斯·德雷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親自完成環球航行的人,在這次歷時三年的航行中,德雷克的船隊不僅掠奪了南美的西班牙殖民地,而且還襲擊了西班牙在歐洲的港口。滿載而歸的德雷克給投資者帶來了4700倍的利潤。作為資助者之一,伊麗莎白一世分到了16.3萬英鎊的紅利,這個數字幾乎相當於當時政府一年的支出。
高貴的女王親自來到了德雷克的坐艦上,隆重地授予德雷克——這位職業更准確地說是海盜的人——騎士稱號。同胞的成功和女王的鼓勵,撐起了英國人遠涉重洋的信心,越來越多的人前赴後繼地加入到海外掠奪和貿易的行列中。 )
1588 年7 月,「無敵艦隊」從里斯本港啟程,經過兩個多月的航行,於7 月21 日逼近英國西南海岸,在普利矛斯港外拋錨,並擺開了戰斗隊形。英國艦隊總司令霍華德勛爵(Lord Howrad of Effingham)接到西班牙艦隊已逼近的報告後,立即命令:「艦隊出港,逆風行進,搶占敵艦隊上風方位!」
英國艦隊漸漸駛進了西班牙艦隊。西班牙指揮官馬迭亞·西頓尼亞(Duke of Medina Sidonia)仍然打算用之前西班牙的海戰術靠近沖撞英國艦隊。而英國艦隊剛進入射程,大炮就轟鳴起來,向西班牙艦隊猛烈射擊,海面上掀起一股股巨大的水柱。
「無敵艦隊」排成幾路縱隊,全速向英國戰艦緊逼。「命令各艦隊不惜一切代價靠近戰艦,用鉤子鉤住敵艦!」「無敵艦隊」總司令西頓尼亞大聲喊叫著。可是,英國軍艦總是靈活地拐彎掉頭,避開西班牙軍艦,然後以密集的舷炮火力殺傷對手。經過幾個小時的混戰,不僅沒有一名西班牙士兵能登上英國的艦船,而且「無敵艦隊」還有好多艦只中炮起火,許多戰艦上的官兵傷亡過半。西頓尼亞看到自己的艦隊損失慘重,決定暫時脫離戰斗,但英軍卻死死咬住不放,繼續猛追猛打。激烈的炮戰持續了一整天,直到黃昏時分,第一天的戰斗才告結束。 此後一周時間內,英國艦隊頻頻發動小規模出擊,「無敵艦隊」則處處挨打,狼狽不堪。又因遠離基地,後勤供應困難,炮彈和糧食越來越少,西頓尼亞決定將艦隊開到法國東北部的加來一帶停泊,一方面進行休整,解決給養問題,另一方面等待著與巴爾馬的部隊會合。但是,英國的一支艦隊早就封鎖了尼德蘭海面,使他們根本無法會合。
第八天深夜,海面上颳起了強勁的西風,「無敵艦隊」的士兵經過幾天的苦戰,早已進入夢鄉。突然有人搖醒了正在酣睡的總司令,慌張地報告:「報告總司令,海面上出現了8 條火龍,正在向我艦隊迎面沖來!」西頓尼亞來不及穿上衣服,就奔到甲板上。只見那8 條火龍乘著西風,箭一般地直沖進艦隊。撞到艦船後,就火蛇飛舞,濃煙滾滾。頃刻之間,好多艦船起火燃燒。
原來,這是英國海軍將領們經過商討研究出的作戰方案,使用火船襲擊西班牙艦隊。他們挑出8 艘小船,將船身塗上瀝青,船內裝滿油脂和柴草,點火後乘風駛進西班牙艦隊中。
西頓尼亞見這種情形,慌忙下令;「各艦馬上砍斷錨索,奪路駛出海港!」頓時,艦隊一片混亂,各艦爭相逃命,艦隊失去了統一指揮,結果致使許多船隻在自相碰撞中沉沒。沒能沖出港的船隻,大都被火焰所吞沒。逃出海港的艦船也難以再進港停泊,因為它們的兩個主錨在混亂中都被砍掉了。29 日凌晨,這支無錨的艦隊被西南風刮向東北,隊形十分混亂。 「無敵艦隊」對打贏戰爭非常自信,但從開始它就忽視了一個問題——海洋是個特殊的戰場,喜怒無常的大海,會讓海戰變得不可預測。果然,「無敵艦隊」一出發就遇上了麻煩。大西洋上風暴肆虐,「無敵艦隊」那些號稱當時世界最先進的艦船在巨大的風暴面前,變得脆弱不堪,狂風捲起的海浪讓艦船劇烈顛簸,就算是常年生活在海上的水手,也已經感到四肢發軟、頭暈目眩。於是,不等和英國人交戰,「無敵艦隊」便狼狽地返回了避風港。在避風港里休整到7月,才重新出發。
就如在陸地戰場上作戰,在海上作戰也講究給對手出其不意的打擊。「無敵艦隊」為躲避風浪將出戰計劃推遲,這給英國製造了一個反攻的好機會。英國利用這一個多月的光景,大力擴充海上力量。在霍華德勛爵的努力下,受到戰爭刺激的英國海軍不再是「幾條寒酸小船」,它籌集了197艘戰艦,且都經過了精心改良。這些艦船雖不如「無敵艦隊」氣勢恢弘,但在作戰的機動性和靈活性方面,卻遠遠超過西班牙艦船。
1588年7月22日清晨,英西兩國正式開戰。天氣情況對英國艦船十分有利,它們藉助上風位置,迅速躲過了「無敵艦隊」發起的第一輪轟擊,並對「無敵艦隊」進行猛烈反擊,「無敵艦隊」這才意識到,英國人比想像中要厲害得多。由於對英國海軍的作戰特點缺少研究,「無敵艦隊」陷入慌亂,22目的這次海戰,英國海軍大獲全勝。
第二天早上,海上吹起了東北風,這對「無敵艦隊」十分有利,它們以最快的速度將英國軍艦「凱旋」號包圍,致使「凱旋」號遭受重創。14無敵艦隊」總算挽回了一些面子。盡管只是暫時的雙方在當年7月25日再次交鋒。但這次,英西兩國打得都不盡興,雙方的彈葯都出現短缺,於是「無敵艦隊」向法國的加來港駛去,英國海軍則迅速返回英國的多佛爾港。
經過幾天的激戰,英國和西班牙都忙著修整軍艦,補充給養。相比之下,英國艦船補給起來要方便得多,多佛爾畢竟是英國港口,在抵達多佛爾前,他們可以從附近其他一些英國港口得到所需物資。而此時的「無敵艦隊」則正好相反,它要前去法國的港口尋求給養,在抵達加來前,不會有哪個港口會給它提供幫助。「無敵艦隊」的補給困難,給英國海軍創造了可乘之機。「無敵艦隊」前腳剛到加來海域,已經完成補給的英國海軍就追了過來。
「無敵艦隊」正處在最虛弱的狀態中,炮彈嚴重匱乏。英國海軍就像訓練時打靶那樣,對「無敵艦隊」放炮開火,而「無敵艦隊」卻束手無策。英國人見「無敵艦隊」如此狼狽,便在同年7月28日凌晨決定對「無敵艦隊」進行突襲。英國人對8艘噸位不足200的小船做了改裝,使之具備更強的攻擊性。然後藉助黎明前的黑暗,悄然無聲地向「無敵艦隊」駛去。
這些小船的速度非常快,天剛亮,就已經駛到「無敵艦隊」跟前。它們突然向「無敵艦隊」開火,殺得西班牙人措手不及。不一會兒。「無敵艦隊」的一些大型艦船便燃起大火,由於艦船之間距離很近,不少沒有著火的艦船看到火光,都方寸大亂,以致於不顧指揮,亂逃一氣。
就海仗來說,混亂會讓一支艦隊遭受無法挽回的災難。被打懵了的「無敵艦隊」倉皇撤退,它辨不清方向,只想快點逃出英國人的進攻圈。在蒼茫的大海上,這支龐大的艦隊竟然像一隻無頭蒼蠅那樣橫沖直撞。它沒有向近在眼前的加來港駛去,而是逃往敦刻爾克。這樣一來,無敵艦隊離加來越來越遠,而且一直未曾得到補給。
這正是英國人希望看到的,英國海軍決定不給「無敵艦隊」留下生路,所有艦船都鼓起風帆全速追擊。由於「無敵艦隊」已沒有彈葯,英國海軍大膽地接近敵人,和敵人離得越近,英國人火炮的命中率就越高。戰斗一直持續到下午6點,海上風向突然改變,英國海軍出於謹慎考慮放棄了追擊,「無敵艦隊」這才保全了性命。從7月22日到7月28日, 「無敵艦隊」耗費了10萬發炮彈,可這10萬發炮彈不僅未能重創任何一艘英國艦船,還沒能保住自身安全。在長達6天的戰斗里,「無敵艦隊」傷亡了近幹人。
西班牙人不願相信自己竟在海戰上敗給了英國人。8月,「無敵艦隊」和英國海軍又在加來東北部的海域上展開交鋒。然而,就算準備充分,西班牙人依然未能挽回戰敗的命運。「無敵艦隊」的艦船噸位大、載重多,這也造成它們行動遲緩、反應笨拙。英國艦船配備的火炮在射程上佔了優勢,這讓英國人可以在西班牙人射程之外隨意開火。「無敵艦隊」試圖還英國海軍以顏色,也對英國海軍進行猛烈的炮轟,可英國艦船行動敏捷,毫不費力地躲過了炮彈。一天下來,英國海軍依然精神抖擻,「無敵艦隊」卻已遍體鱗傷。 7月28日傍晚的一幕在加來海域上重新上演:「無敵艦隊」在前面驚恐地逃跑,英國海軍在後面窮追猛打。有幾次,「無敵艦隊」也試圖調過頭反擊英國人,
可這不僅沒能傷害到英國海軍,反而打亂了自己的隊形。在追追打打的過程中,l6艘西班牙軍艦遭到重創,沉入海底,英國軍艦卻只受了輕微創傷。 「繼續攻擊敵艦!」英艦隊總司令霍華德發出命令。於是,英國艦隊全速前進,展開更加猛烈的攻勢。在「隆隆」的炮聲中,「無敵艦隊」 5 艘大型戰艦被炸得失去了作戰能力, 4 000 官兵被打死、淹死,而英國軍艦卻一艘都沒損失。到傍晚時分,緊追「無敵艦隊」的德雷克發現自己的炮彈也已打完,只好停止追擊。至此,歷時近10 天的英西大海戰方告結束。「無敵艦隊」總司令見大勢已去,登陸無望,只得命令艦隊返航。為了躲開英國艦隊的追擊,艦隊向北行駛,繞過英國西北部海岸返回西班牙。途中,艦隊不斷遭到風暴的襲擊,又損失了一些艦船,數千官兵因疾病、飢渴而喪命。10 月間,當艦隊返回西班牙時,僅剩殘破艦船53 艘。
全歐洲都在關注英國和西班牙的這次海上交鋒。自1588年夏天的大海戰後,「無敵艦隊」的名號竟成了一種諷刺,西班牙被迫收起囂張的氣焰,而英國則在此戰後開始占據主動權一直到1589年第一次遠征期間的科倫納-里斯本海戰為止。
E. 鴉片戰爭中英國入侵中國的路線有什麼特點
繞過北京只在其它省份賣鴉片,經濟發展城市賣鴉片。英國金本位對中國戰銀本位,利用在印度的東印度公司做橋頭堡,通過金融軟體轟炸,也有鴉片,棉花,生絲這樣的實體入侵,是一場由倫敦銀行家們主導的有預謀的金融戰爭。路線是 廣州→廈門→定海→天津 。
1840年6月(道光二十年夏),由四十八艘艦船(海軍戰艦16艘 ;東印度公司武裝汽船4艘;運兵船1艘;運輸船27艘)和陸軍4000人(愛爾蘭皇家陸軍第十八團;蘇格蘭步兵第二十六團;步兵第四十九團)海軍2~3千海軍組成的英國遠征軍封鎖了廣州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清軍武備廢弛、敵情不明、指揮紊亂,因此屢戰屢敗。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軍攻陷鎮江,切斷京杭大運河南北交通,繼而直抵南京城下。清政府已無力再戰。1842年七月二十四日,清政府在英軍的炮口下,被迫簽定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還有一種說法是,英軍封鎖珠江口,經廈門北上,首先攻陷浙江定海,再北上直逼天津。道光皇帝大為震驚,立刻派直隸總督琦善到天津與英軍談判,後英軍撤回廣州。和站不定中,英軍北上攻入長江,直接開到南京城的江面外,逼迫清政府簽訂城下之盟。
戰爭過程
(一)戰前形勢和戰爭爆發的原因
1、中、英雙方的態度
中國禁煙的消息傳到英國,英國政府決定武裝侵華,採取了一系列步驟和措施進行戰爭部署,並且多次對中國進行武裝挑釁.
林則徐預感到可能要發生一場戰爭,他在嚴禁鴉片的同時,積極進行戰備.一是注意吸收敵方軍事技術方面的長處,有的放失地加強己方,主要是在船炮水軍的建設上下功夫.另一是比較重視民眾的力量,認為「民心可用」.
2、 戰爭爆發原因
1839年7月,九龍尖沙咀村發生林維喜案.英國水兵在村內醉酒鬧事,打死村民林維喜.林維喜案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線.
1839年8月初,中國禁煙消息傳至英國,英國國會對此進行激烈辯論,在女皇維多利亞的影響下,最終以271票對262票通過軍事行動.10月1日,英國內閣作出「派遣艦隊去中國海」的決定.1840年2月,英國政府任命懿律和義律為正/副全權代表,懿律為侵華英軍總司令.4月,英國議會正式通過發動戰爭的決議案,派兵侵略中國.同年6月,懿律率領的英國艦船40餘艘及士兵4000人到達中國海面,標志著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開始.
也可以說林則徐的禁煙運動是鴉片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工業革命後,英國為奪取原料產地和消費市場,推行殖民擴張政策,決意用武力打開中國大門.
(二)戰爭的三個階段
1、1840、6-1841、1(定海、大沽、廣東戰事;所謂《穿鼻草約》;英軍強佔香港島)
2、1841、1-1841、5(廣東戰事;《廣州和約》;三元里抗英)
3、1841、8-1842、8(廈門、浙東、長江戰事)
具體戰爭過程如下:
1839年9月4日,中英在九龍發生沖突,英軍首先開炮,英方參戰五艘非正規艦只;清軍出動三艘戰船,有岸炮支援.戰斗持續四個小時,雙方損失輕微.
1839年11月3日,中英穿鼻之戰,關天培率領的水師被擊退,英軍無人員傷亡.
1840年6月22日,英軍部分主力准備完畢,按計劃開始以主力北上舟山.只留少數艦船在虎門執行封鎖.
1840年6月28日,英國侵華軍後續部隊到達廣州海面,至此第一批侵華英軍到齊,共計海軍戰艦16艘,東印度公司武裝輪船4艘,地面部隊4000人,海陸合計7000左右.(另有輔助艦只)
1840年6月30日,第一批英軍到達舟山.
1840年7月2日,英軍後續艦隊9艘(其中戰艦三艘)途徑廈門,英遠征軍司令命一艘戰艦向廈門官員遞交《致中國宰相書(副本)》,該艦駛入廈門南水道下錨.
1840年7月3日,駛入廈門南水道的英艦派翻譯駕小艇登岸送信,被清軍武力阻止,英戰艦則向岸上開炮,引發了一場小規模炮戰.(此役雙方損失輕微,上報到朝廷時變成了一場勝仗)
1840年7月5日,舟山海面英軍開始進攻定海,戰至黃昏,英軍停止進攻.
1840年7月6日晨,英軍攻入定海.定海知縣投水自盡,總兵張朝發已於昨日戰死.是役,清軍參戰僅1540人,傷、亡各僅13人.定海水師在九分鍾內覆沒,英軍所有艦船僅中彈三發,無人員傷亡.
1840年7月20日,定海失守的消息到達北京.
1840年8月11日,英軍抵達天津,並沿途留兵封鎖中國沿海.直隸總督琦善與英軍司令咨會,隨後將《致中國宰相書》進呈道光帝.
1840年8月19日,道光帝收到公文.道光帝本無戰心,又由於嚴重的誤譯,道光以為英軍此來是為了「申焚燒鴉片之冤」,所以道光帝允許為之伸冤,「以折服其心」(所以罷免了林則徐,但英方並無此要求);拒絕賠償鴉片損失;拒絕割讓島嶼.並令其:「反棹南還,聽候辦理」. 英軍當然不肯答應,雙方繼續交涉.但由於翻譯和文化差異等諸多問題,雙方無實質進展.
1840年9月15日,英軍感到在北京地區作戰並無把握,季風也將結束,同意返航.要求到廣東繼續談判.
1840年9月28日,英艦隊回到舟山,得知先前留在定海的英軍疫病嚴重(至年底此處共計病死448人).
1840年10月3日,道光派琦善南下廣東,「懷撫」英夷.
1840年11月25日,在舟山和浙江官員談判了一些日子後,不懂中國官場「潛規則」的懿律被當猴耍而不自知,發布了浙江停戰的命令,率英軍南下廣東(不久以後英軍就放棄定海).
1840年11月29日,琦善到達廣州,中英廣州談判開始.但由於雙方開價差距懸殊,一開始就進入了扯皮階段.
1840年12月25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的第一期奏摺,得知英人的要求如此過分(和南京條約的內容相似),下令備戰.
1840年12月30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第二期奏摺,認為談判已無希望,下令琦善「勿得示弱」,同時命令川、湘、黔三省向廣東派援軍.
1841年1月6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第三期奏摺,下嚴令:「逆夷要求過身……非情理可諭,即當大軍撻伐……逆夷再或投字帖,亦不準收受」, 同時重新啟用被革職的林則徐等.在談判期間,琦善不斷從廣東各地調兵至虎門,虎門兵力達到11000人.虎門也成為中國在鴉片戰爭中火力最強大的炮台.
1841年1月7日,英軍發動進攻,虎門戰役開始.英軍攻佔大角、沙角炮台,並擊敗清軍水師.比起先前的表現,守軍作戰也很勇敢,共計戰死282人,受傷462人,沉沒戰船11艘,直至炮台被打塌後才開始後退.英軍僅受傷38人.
1841年1月8日,琦善要求重開談判,英軍同意,暫時停戰.此後一直在談判.
1841年1月26日,英軍強佔香港,並要求割讓(香港仍有清軍).
1841年1月30日,道光帝得知虎門戰事,革除琦善職,授奕山為靖逆將軍,南下統兵.大概也是這一時期,道光帝派「強硬派」的裕謙和顏伯燾分別負責兩江和閩浙,兩人到任後立即開始盡最大力度整軍備戰.
1841年2月24日,本來就毫無希望的談判已經破裂,英軍開始向虎門核心陣地布置進攻.26日清晨,英軍正式發起進攻,到當天下午五時,英軍擊敗全部8500名守軍,關天培壯烈犧牲.由於主要在射程外炮擊,英軍損失輕微.
1841年3月18日,英軍攻入廣州西南的英國商館,後來撤離.由於前兩敗,此戰中國守軍士氣低落,未戰先潰,英軍損失輕微.新任參贊大臣楊芳在奏章里對失敗絕口不提,反而說已屢敗英軍,唯恐其逃竄.
1841年4月14日,奕山到達廣州,耗時達57天,被俄國武官當成笑料.
1841年5月初,各地援軍相繼抵粵,道光帝也反復下令「分路兜剿,務使該夷片帆不留」,如果英軍「聞風遠遁」,惟將軍是問.21日,奕山下令對英軍艦船火攻,英軍略受損失.24日,英軍進攻廣州,至25日,已經攻佔廣州城外主要制高點和炮台.此役英軍戰死9人,受傷68人.27日,清方向圍城的英軍要求談判,於是又暫時停戰.並且交納賠款.從6月1日起,英軍全部撤回香港.在此期間,奕山的奏摺對失敗隻字未提,反而是打了大勝仗,並說英軍舉白旗乞和.道光得知大喜,允許其求和,同時命令沿海撤防(節省軍費).正好老天有眼,此時英軍中瘟疫橫行,英艦隊又突遭台風襲擊,損失慘重.因此老天無意中幫奕山圓了謊.
1841年5月30日,三元里民眾與英軍交戰,其採用戰術之成功足以使任何清軍將領汗顏.但英軍最終還是突圍,英軍戰死5人,受傷23人.另有一名少校疲勞過度而死.31日,民眾包圍英軍佔領的四方炮台.時值停戰期間,清方派主戰的官吏余保純將民眾勸歸.(這個倒霉的傢伙在當時就被不明真相的人當成了大漢奸,直到現在.)
1841年5月31日,英國外相認為義律對中國過於保守,改派璞鼎查接替中國事務.
1841年8月10日,璞鼎查到任.從倫敦到澳門,只用了67天,其中還有十天在孟買處理公務,所以路上只用了57天.
1841年8月22日,英軍主力北上廈門,奕山隱瞞不報(他吹牛說英軍已退).幸虧奕山的牛皮早被廈門的顏伯燾識破,故顏伯燾一直抗旨不撤防.並且在廈門投巨資建立了中國沿海最堅固的防線——廈門石壁.炮台的火力也相當強大,有火炮四百餘門,守軍5680人(僅次於虎門,但遠遠比虎門炮台堅固).
1841年8月26日,英軍圍攻廈門.英軍戰術無非是正面佯攻,側面迂迴,輕松繞開石壁.如此簡單的戰術,英軍已用過多次,但是由於瞞報嚴重,顏伯燾和道光帝並不知情.守軍一的開始抵抗也較為激烈,但是腹背受敵,且炮台失去作用,很快不支.到了黃昏,清軍外圍陣地已全部失守.英軍也停止進攻.
1841年8月27日,英軍攻打廈門城.守軍已於夜裡逃散,廈門失守.此役,清軍陣亡總兵一名,副將以下軍官7員.士兵減員324名.英軍戰死一人,受傷16人.戰後英軍對石壁炮台的防禦力評價相當高.戰後道光帝首次得知:此次來華的英軍中還有陸軍.
1841年9月5日,主力英軍(海陸軍共計四千人)北上浙江.此時浙江由頭號主戰派裕謙主持,浙東防務與戰前相比也已得到全面加強,降職的林則徐曾一度在鎮海協助組織防務,經歷了幾次戰斗的林則徐認識到定海必然守不住,應該主動放棄.這個建議當然不可能被採納.
1841年9月25日,英軍本來打算攻擊鎮海的主力海陸軍四千餘人受到風力影響,集結於鎮、定之間的海面.隨後的幾天,定海清軍與英軍屢有交火,均損失輕微.
1841年10月1日晨,英軍向定海發動總攻,至下午2時,五千多守軍全部被擊敗.定海三總兵犧牲.英軍戰死2人,傷27人.
1841年10月10日,英軍向鎮海發起攻擊,幾小時後,外圍陣地紛紛失守.此時戰斗雖未結束,正在鎮海東城牆指揮的兩江總督裕謙已經知道希望全無,遂跳水自盡.
1841年10月13日,英軍逼近寧波,負責此處的太子太保餘步雲棄城逃跑,寧波失守.
1841年10月30日,「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步軍統領正黃旗滿洲都統崇文門監督正紅旗宗室總族長雍正帝四世孫前黑龍江將軍前盛京將軍」奕經受封為揚威將軍,調集八省援軍入援浙江.
1842年3月10日凌晨,經過四個多月的准備之後,鴉片戰爭中唯一一次收復失地的反攻在奕經的指揮下打響,四小時後,規模龐大的反攻宣告失敗.
1842年3月21日,浙江巡撫劉韻珂上「十可慮」折,雖未明說,但暗示戰爭已毫無希望,且充滿危險.
1842年5月7日,英軍撤離寧波,集結兵力准備沿長江向內地進攻.
1842年5月18日,英軍2000人攻破乍浦,此役清軍抵抗激烈,戰敗自殺者甚眾.英軍陣亡9救人(其中一名中校),受傷55人.
1842年6月16日凌晨,乍浦的英軍全部出動攻擊吳淞.吳淞是江蘇海防重點,新任兩江總督牛鑒親自坐鎮於此.但戰斗至中午12點,清軍全部逃散.清軍陣亡江南水路提督陳化成以下88人,英軍被擊斃兩人,受傷25人.同日,英軍第二期增援部隊到達吳淞口,在華英軍總兵力達到20000人.與清軍相比,不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這都算是一支空前強大的軍隊.
1842年6月19日,英軍佔領上海.
1842年7月5日,英軍戰艦十二艘,輪船十艘,運輸船51艘,士兵7000人組成艦隊從上海出發,直撲鎮江.
1842年7月13日,清軍開始增援鎮江.
1842年7月21日,英軍開始攻城.此時鎮江城內駐軍僅有1600人,城外2700人,火炮很少.而英軍僅參加攻城的兵力就達6905人,英軍占絕對優勢.戰斗開始後,英海軍組織火力猛轟城外清軍,城外清軍缺少掩護也沒有任何反擊手段,很快便潰散.與此同時,登陸的英陸軍開始攻城,由於缺少火炮掩護,英軍只能用雲梯攻城,被守城清軍痛擊.隨後英軍組織火力轟擊城牆,可是城內駐軍有1185人是駐防在此的京口八旗.他們安家此地已經200多年,所以仍然節節阻擊.同時英海軍組織小船沿水路攻擊鎮江西門,遭到城牆上清軍火炮的有效轟擊,狼狽退出.最後,占盡火力優勢的英軍從北、西、南三個方向突入城內,守軍一直堅持巷戰到深夜.城內清軍的傷亡率達30%.鎮江的火力兵力遠遠不及虎門,城牆堅固遠遠不及廈門,戰前動員遠遠不及定海,准備周密遠遠不及浙東,但是此役英軍有39人斃命,130人受傷,3人失蹤.多於上述四戰役所斃傷敵軍的總和.
1842年8月2日,英軍離開鎮江,准備進攻南京.在此之前,清方決定求和.
1842年8月31日,道光帝正式下旨同意簽訂條約.可是29日,摸透道光心思的前方大臣已經簽署了《中英南京條約》.
1842年9月1日,清朝負責談判的官員向璞鼎查發出照會,對南京條約提出了十二項交涉內容.這十二項自討苦吃的內容為中國今後的苦難留下了隱患;也為下一次戰爭埋下了禍根.(與此同時,北京的道光帝、杭州的劉韻珂都給南京的官員寫信,內容居然也是要求作出類似的交涉,而這些信件還在路上.)
1842年9月7日,道光帝正式同意簽約的諭旨到達南京,第一次鴉片戰爭早已結束.
1842年10月,奕山奏報廣東仿造西式戰艦一艘,並且提議停止建造舊時戰船,經費用於建造西式戰艦.此事最終不了了之.
(三)戰爭失敗原因的分析
1、根本原因
第一、清朝社會制度的腐朽和經濟、科技的落後.清王朝處於封建制度的衰敗時期,政治昏暗,各種矛盾加劇,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禁錮,使得社會生產力低下,科學技術落後,財政拮據,軍備廢弛,武器低劣,封建統治自身已陷入嚴重危機,連其本階級的有識士都感到面臨「末世」,在這種情況下,御外必然受到很大限制.
第二,統治集團昏庸腐敗.「時代呼喚巨人,上台的卻是侏儒.」鴉片戰爭當中,清政府各級決策者錯誤頻出,上層指揮簡單低效,各級官員欺上瞞下,導致不知己不知彼,對戰局應變低效.兩年的戰爭過程中,同樣的決策錯誤在各地重復上演.這既是由於清政府的腐敗所致,也是清政府腐敗的具體表現.正是在清朝統治集團的這種狀況下,英國方面的優勢才得以顯示和發揮出來.
2、具體原因
參見:茅海建:《天朝的崩潰》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果
[編輯本段]
中國被迫同英、美、法等國簽訂了《南京條約》、《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等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使中國社會的性質開始發生根本的變化.
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
1、《南京條約》(史稱《江寧條約》)
1842年8月29日,耆英、伊裡布代表清政府,在英國軍艦「皋華麗」號上同璞鼎查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江寧條約》即《南京條約》,共有13款,主要內容有:
●五口通商
●割讓香港
●勒索賠款
●協定關稅
●干涉司法
●自由貿易
2、《五口通商章程及海關稅則》
●領事裁判權
所謂「領事裁判權」,指帝國主義國家僑民不受居留國管轄的非法特權,按照正當的准則和慣例,居留國有權按照本國的法律管理外僑.《虎門條約》破壞了中國的這項正當的權益,規定英人.中華人的交涉詞訟,「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國議定章程法律」,發給領事辦理.
●協定海關稅則
收海關稅率大大降低(出口的61種貨物和進口的48種貨物稅率比鴉片戰前降低50%-90%,其他貨物皆定為百值抽五的稅率).
3、《五口通商章程附粘善後條款》(虎門條約)
●片面最惠國待遇
《虎門條約》規定,中國將來如「有新恩施及各國,亦應准英人一體均沾」.後來,中美、中法所訂條約也都有同樣的規定.列強依此互相援引,共享侵略權益.
●租界權
●駐軍權
4、《望廈條約》
●擴大領事裁判權
●協定關稅權
●稅則
●文化
●修約
5、《黃埔條約》
6、其他
7、葡萄牙強佔澳門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編輯本段]
●國際關系的改變: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權;鴉片戰爭之後的南京條約以及其後的一連串不平等條約,使中國部分主權遭到嚴重的破壞,鴉片戰爭開啟了之後百年受到西方帝國主義侵略的歷史.
●社會問題的加劇,清中葉自嘉慶、道光年間以後,中國社會已有種種嚴重問題,包括土地兼並、人口過剩、貪官污吏等,但在川楚教亂之後數十年的太平,使得當時的社會問題隱而不現,鴉片戰爭雖然直接影響的地區不多,但對於清朝的權威有所打擊,許多社會上的問題逐漸浮現,造成較多的民變發生,間接促成了太平天國的興起.
●對知識界的影響:從歷史的宏觀看來,鴉片戰爭的勝敗反映了當時東西方科技(尤其是軍事上)的巨大差距,但當時只有極少數人物如林則徐、魏源等,開始對於西方科技的進步注意,並著書介紹西方事物,但絕大多數的士大夫,並沒有因鴉片戰爭而改變對西方的看法,更不用說對於向來所輕視的「夷人」學習.此外,由於五口通商使得口岸的商人(或被稱作買辦),反而較一般知識分子更先開始接觸學習西方事物.
(一)戰後十年間中國社會政治與經濟的新變化
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的出現
2、鴉片走私有增無減
3、外國商品傾銷局面形成
4、自然經濟結構在東南沿海地區開始解體
5、苦力貿易盛行
6、新階級胚胎的產生
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戰前,中國經濟上是一個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封建國家,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有力地排斥著外國的商品侵略.戰後,廢除「公行」制度,增加通商口岸,喪失關稅主權,外國的廉價商品源源不斷地湧入中國. 這種商品「重炮」,逐漸摧毀了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使中國日益成為外國資本主義的商品市場和原料供給地.
(二)鴉片戰爭後的經世致用社會思潮
1、 經世致用社會思潮的由來
19世紀初葉,中國封建社會已從「康乾盛世」的頂峰上往下跌落,封建傳統思想的兩大支柱「宋學」與「漢學」也逐漸走向窮途末路.而產生於明末清初由黃宗羲、顧炎武所倡導的經世致用的學風卻受到社會的注重.這種經世致用思想的興起,正是當時封建統治階級內部思想變革的主要表現.
鴉片戰爭前後,內憂外患紛至沓來,封建社會危機四伏.憂患意識和歷史責任感,促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較敏銳的封建知識分子,進一步去探索和尋找中國社會擺脫困境與危機的良策.他們以傳統經學為依託,以匡時救世為己任,對內主張整飭吏治,改革弊政;對外提倡學習西技,抵抗侵略,從而逐漸在地主階級中形成一股經世致用的社會思潮.
2、經世派的群體與代表
戰前-龔自珍;戰間-林則徐;戰後-魏源
3、經世致用社會思潮作用:士林風氣的變化.
經學義理-經學致用
傳統知識結構-近代知識結構
傳統思維模式-變易思維方式
簡要評價:
鴉片戰爭前後地主階級的經世致用思想,是在中國社會交替時期思想界出現的一大進步.一方面,它針對當時社會的嚴重弊端和民族危機,順應了社會發展的趨勢,符合國家與民族的利益,對國計民生具有積極作用,它打破了「萬馬齊喑」的沉悶風氣,初創了「開眼看世界」的全新觀念,邁出了向西方國家探尋真理的步伐,充當了中國近代社會思想啟蒙的先驅,並對後世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另一方面,由於它主要是服務於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因此依然有著明顯的階級和時代的局限.經世之學提倡學習西方長技,卻不能觸及封建制度,「其不變者道而已,勢則日變而不可復者也.」*這種將道勢對立起來的觀念,沒有沖出清初啟蒙思想家的封建思想藩籬,也使其對西方資本主義的認識處在一個膚淺的初級階段. 』
(三)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社會開端的理論概括
1、社會性質的變化.鴉片戰爭後,中國領土、領海、司法等主權遭破壞.外國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轉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社會革命任務(革命對象)的變化.鴉片戰爭後,中國人民肩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中國從此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戰前,中國是一個政治上獨立自主的國家,清政府可以行使自己的主權而不受外國干涉;戰後,中國的領土完整被破壞,主權從多方面被侵害,已經喪失完全獨立自主的地位.
戰前,中國是一個經濟上自主的國家,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著統治地位;戰後,外國商品源源不斷的湧入中國,原有的封建經濟基礎開始受到破壞,中國日益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的附庸,失去經濟上自立的地位.
戰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戰後,中國的社會矛盾變得復雜化了,又增加了外國資本--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間的一對矛盾,並且這種矛盾地位越來越突出.毛澤東同志說:「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這些就是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而帝國主義和中華人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種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正是由於這種矛盾的內容和格局,決定了中國人民從鴉片戰爭就開始肩負起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雙重任務,也決定了中國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
4、結論: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重要轉折點,中國社會從封建社會開始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F. 解放戰爭時美國海軍到過東海嗎
何止是東海?美國當時在中國領土上是有數量龐大的駐軍的。
解放戰爭時期,美軍事實上是深度介入中國內戰的,青島的解放就比南京還要晚,原因就在於當時青島是被美軍佔領的,直到美軍1949年5月份撤離後,我們才在6月份解放的青島。
而且當時美國軍艦還深入我國內水,渡江戰役時發生的紫石英事件,當時解放軍事前最擔心的其實是美國軍艦,只不過沒想到跳出來的是英國軍艦。也就是說當時美國和英國的軍艦都是已經開進了長江的。據當時的統計,美軍在中國整個沿海地區到處都有駐軍,總數有十幾萬之眾,是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才逐步撤出中國的。
幾十年來,國內的一些知識分子出於解釋歷史的需要,刻意強調解放戰爭時期蘇軍在東北的存在,而忽略美軍和西方軍隊在整個東部沿海地區的廣泛存在,以及美軍對國民黨軍,特別是戰敗將領和要員的庇護。造成了國內歷史觀的扭曲。
G. 外國軍艦紫石英號進入中國內河是哪部電影
「紫石英」號的英國船員
H. 英國軍艦「勝利號」是有沒有沉入海底
此「勝利」號非彼「勝利」號。
在英國歷史上,從1559年開始至1760年先後有5艘風帆戰艦被命名為"勝利"號。
發現4噸金幣財寶的那條沉沒的勝利號,確認為1744年沉沒的英國皇家海軍艦船某條「勝利」號,並非傳奇將領納爾遜的旗艦,是一條同名艦而已。
勝利號中最著名的是始建於1759年一級風帆戰列艦勝利號,是 1805年10月特拉法爾加戰役中英國海軍名將霍雷肖·納爾遜海軍中將的旗艦。十九世紀初,英國為奪取海上霸權,與法國、西班牙等國家多次在海上交戰,而在1805年10月21日進行的特拉法爾加海戰中,英國海軍中將納爾遜以勝利號旗艦,率英國艦隊徹底打垮了法國和西班牙聯合艦隊,從而墊定了此後百年間英國的海上霸主地位。納爾遜中將亦戰死於勝利號上。
全船總長92米,船體長60.3米,水線長56.7米,船體水線寬15.2米,甲板寬12.1米,吃水7.6米,排水量2162噸,艦上裝備火炮104門,全艦人員850人。
I. 1886年的歷史記載
中法訂立《越南邊界通商章程》
《越南邊界通商章程》又稱《滇粵陸路通商章程》或《天津協定》,光緒十二年(1886)三月二十二日,由清廷全權代表李鴻章與法國駐華公使戈可當(M.G.Gogordan)在天津簽訂,共十九款。主要內容為:中法互派領事;議定進出廣西、雲南邊界貨物的稅則,凡進口稅減收五分之一,出口稅減收三分之一;華民在越南受法國法律約束;互換逃犯等。法國政府以與其侵略要求相距甚遠,拒絕批准此約,並重派代表來中國談判。
中英訂立《緬甸條款》
光緒十一年(1885)十月,英國出兵攻陷緬甸首都曼德勒,俘虜緬甸國王。十一月二十七日(西歷1886元旦),英國宣布上緬甸並入英屬印度,又進而逼迫清政府承認其吞並緬甸。光緒十二年六月二十三日,清總理衙門大臣奕劻與英前署駐華公使歐格納(N.R.O』Conor)在北京簽訂了《中英緬甸條款》,共五款。主要內容為:英國允許緬甸每十年向清王朝進呈方物一次;清政府承認英國在緬甸取得的一切特權;中英兩國應派員勘定中緬邊界,另立邊界通商事務專章;英國同意暫緩派員由印度進入西藏,但原則上規定了藏印邊界通商。光緒十三年(1887)七月初七日,中英兩國政府派代表在倫敦交換了批准書。
大足教案發生
光緒十二年(1886),四川大足縣民眾因不堪外國傳教士肆虐,拆毀龍水鎮、三驅場、萬古場等地的教堂。光緒十三年(1887),又將重建的龍水鎮教堂夷為平地。但教士又糾工重建,並擴展地基,加厚圍牆。光緒十六年(1890),教堂重修竣工,適值當地傳統的靈官廟會會期臨近,教士彭若瑟脅迫知縣發布告示,嚴禁迎神賽會,並派兵守衛教堂。六月十九日,靈官會會期,又發生教徒打死群眾和燒毀民房事件。群眾怒不可遏,奮起搗毀教堂。余棟臣組織煤窯、紙廠工人及挑販數百人豎旗起義。六月二十三日,攻入龍水鎮,發布檄文,號召群眾驅逐外國傳教士。清廷急派桂天培帶兵到大足「查辦」。桂對起義者剿撫兼施,余棟臣率眾退至西山,堅持斗爭。四川總督劉秉璋以緝捕「兇手」,賠銀五萬兩結案。
1886年下半年,英格蘭東南倫敦伍爾維奇地區誕生一支名字叫戴爾廣場的俱樂部,後更名為阿森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