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和英國都霸佔過的大清海軍基地,現在發展的怎樣
落後就要挨打,這句話清政府體驗一定是最深的,鴉片戰爭之後,英國打開了中國國門,由此開始西方列強紛紛展開了對我國的侵略。在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失敗和太平天國運動的打擊之後,晚清政府洋務派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就此展開。
在洋務運動的影響下,清政府開始創辦新式軍工產業,培養新式海陸軍。而為了彌補自身海軍軍事實力的不足,李鴻章則把洋務運動的重點放在了北洋艦隊身上。
1898年英國強行租占威海衛,清政府迫於無奈只能同意,日本不敢搶英國的風頭,只能乖乖撤軍,英國調來十艘軍艦,佔領威海衛這一占就是43年。直到抗日戰爭之後,威海衛才重新回到了祖國的的懷抱。如今的威海衛,憑借這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殖民時期留下的工業基礎,發展迅速,經濟穩居前列。
2. 威海衛 被侵佔的過程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日軍因威海衛地勢險要、設防強固,決定避開從港口正面進攻,集結軍艦25艘,陸軍 2.5萬餘人,由榮成灣之龍須島登陸,迂迴側後攻佔南岸炮台,海陸夾攻威海港。北洋艦隊腹背受敵,全軍覆沒,威海失陷(見威海衛之戰)。1898年被英國強行租占,1930年收回。抗日戰爭中,日軍於1938年再次侵佔威海,1945年 8月日本投降,為中國收復。1945年設威海市,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基地。
威海衛陷落,被日軍佔領
1895年2月2日,威海衛陷落。1月20日,日軍分兩路包抄威海衛背部。李鴻章嚴令提督丁汝昌不許出戰,坐失戰機。22日,清軍營官孫萬齡率部於橋頭集多次進犯日軍,終因兵少而敗。30日,日軍佔領南岸炮台。本日,日軍又佔北岸炮台,威海衛位於煙台、成山之間,遙對旅順,與旅順同為拱衛渤海的門戶,是北洋海軍的基地之一。
3. 中國重要軍事基地被英國強佔32年,我國交涉8年,結果如何
引言
在我們的認識當中,清朝的統治變得尤為薄弱,不僅在1840年受到了來自國外的鴉片戰爭,以及再後來面對各種進攻時候的懦弱無能,無法還手,選擇各種賠款割地,損失了自己的大片土地,以及大批財物。
當時的清政府並沒有選擇提升軍隊的力量去抵抗外來的侵略,反而一度把入侵國家的人們當作上層的人俯首稱臣,久而久之,國外的許許多多的國家知道我們沒有還手的能力,就大舉的進攻我國的沿海地區,而且我國的求和,賠款,政策導致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面對許許多多個國家的入侵,清政府更是沒有了還手的能力,我國陷入了一種被動的形式。好在經過我國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在後來的時期,逐漸擺脫了清政府懦弱的影子,領土也不斷的收回來,其中就包括了我國重要的軍事基地——威海衛。
總結
1930年的10月1日,中國終於收回了長達32年被英國強行租借的威海衛。威海衛地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京津海域的門戶,更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我們必須把他拿回來,因為它是屬於我們的一部分,民族的富強,國家的強盛離不開一寸土地的割讓。如今我們的國家已經強盛起來,我們絕不允許清政府的歷史重新上演!
4. 威海衛割占及回歸歷史
元朝稱清泉夼。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為防倭寇襲擾設衛,稱威海衛。以威鎮海疆之意命名。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裁威海衛,復歸文登縣。清光緒二十一年( 威海衛租借地
公元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被日本佔領。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被英國強租。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十月,由中國政府收回。設威海衛行政區,直隸行政院。1938年3月又淪為日軍殖民地。1945年收復,設立威海市,屬膠東行署。1948年屬東海專署。1950年撤市設衛海縣。1951年改縣為衛海市,屬文登專區。1958年屬煙台專區。1987年升為地級市。轄環翠區、榮城市、文登市、乳山縣。 清光緒元年(1875)始建炮台,十四年,設水師提督署,駐水雷營,置製造所和水師學堂等,於海灣南北兩岸和劉公島、日島、黃島等地新築炮台多座,成為海防要塞和北洋海軍基地。威海衛為不凍良港,三面環山,口門向東,劉公島扼其前,形成向東、向北兩條航道和進出口,日島、黃島、牙石等島羅列劉公島兩側,構成港域天然屏障,形勢險固。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中,日軍因威海衛地勢險要、設防強固,決定避開從港口正面進攻,集結軍艦25艘,陸軍 2.5萬餘人,由榮成灣之龍須島登陸,迂迴側後攻佔南岸炮台,海陸夾攻威海港。 北洋艦隊腹背受敵,全軍覆沒,威海失陷(見威海衛之戰)。1898年被英國強行租占,1930年收回。抗日戰爭中,日軍於1938年再次侵佔威海,1945年8月日本投降,為中國收復。1945年設威海市,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基。
公元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被日本佔領。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被英國強租。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十月,由中國政府收回。設威海衛行政區,直隸行政院。1938年3月又淪為日軍殖民地。1945年收復,設立威海市,屬膠東行署。1948年屬東海專署。1950年撤市設衛海縣。1951年改縣為衛海市,屬文登專區。1958年屬煙台專區。1987年升為地級市。轄環翠區、榮城市、文登市、乳山縣。 清光緒元年(1875)始建炮台,十四年,設水師提督署,駐水雷營,置製造所和水師學堂等,於海灣南北兩岸和劉公島、日島、黃島等地新築炮台多座,成為海防要塞和北洋海軍基地。威海衛為不凍良港,三面環山,口門向東,劉公島扼其前,形成向東、向北兩條航道和進出口,日島、黃島、牙石等島羅列劉公島兩側,構成港域天然屏障,形勢險固。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中,日軍因威海衛地勢險要、設防強固,決定避開從港口正面進攻,集結軍艦25艘,陸軍 2.5萬餘人,由榮成灣之龍須島登陸,迂迴側後攻佔南岸炮台,海陸夾攻威海港。 北洋艦隊腹背受敵,全軍覆沒,威海失陷(見威海衛之戰)。1898年被英國強行租占,1930年收回。抗日戰爭中,日軍於1938年再次侵佔威海,1945年8月日本投降,為中國收復。1945年設威海市,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基地。
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1月至2月,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清軍在山東半島抗擊日軍圍攻威海的作戰。
11日凌晨3時30分,日軍魚雷艇又偷襲南北兩口,北北洋艦隊用小炮擊退。當天晚上,丁汝昌得知王平逃到煙台後,謊報劉公島已經失守,同時接到李鴻章電報,催令沖出威海海口。丁汝昌知道援兵無期,而這時候威海港口外已布滿日軍戰艦和魚雷艇,北洋艦隊子彈將盡,無法沖出,隨派人將鎮遠艦用魚雷轟沉,但無人動手。便派人招來牛昶眪,說「吾誓以身殉」,並命其「速將提督印截角作廢」,牛佯作應允,丁汝昌隨飲鴉片自盡,終年59歲。
丁汝昌殉國後,牛昶眪加蓋海軍提督印,12日凌晨將投降書送到日軍旗艦松島號,14日,牛昶眪與伊東佑亨簽訂《劉公島降約》,17日,日本海軍聯合艦隊駛入威海衛港受降。自此,曾雄霸亞洲的大清北洋海軍全軍覆滅。
民國時期經過浴血奮戰,威海人民從日本侵略者手中奪回了威海衛。 然而,就在人民還沉浸於勝利的喜悅中時,國民黨反動派卻迫不及待地挑起了內戰。威海軍民,又一次投入到解放戰爭中。
後來威海保衛戰勝利結束,國民黨軍佔領威海衛的企圖完全破滅。
元朝稱清泉夼。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為防倭寇襲擾設衛,稱威海衛。以威鎮海疆之意命名。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裁威海衛,復歸文登縣。清光緒二十一年( 威海衛租借地
公元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被日本佔領。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被英國強租。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十月,由中國政府收回。設威海衛行政區,直隸行政院。1938年3月又淪為日軍殖民地。1945年收復,設立威海市,屬膠東行署。1948年屬東海專署。1950年撤市設衛海縣。1951年改縣為衛海市,屬文登專區。1958年屬煙台專區。1987年升為地級市。轄環翠區、榮城市、文登市、乳山縣。 清光緒元年(1875)始建炮台,十四年,設水師提督署,駐水雷營,置製造所和水師學堂等,於海灣南北兩岸和劉公島、日島、黃島等地新築炮台多座,成為海防要塞和北洋海軍基地。威海衛為不凍良港,三面環山,口門向東,劉公島扼其前,形成向東、向北兩條航道和進出口,日島、黃島、牙石等島羅列劉公島兩側,構成港域天然屏障,形勢險固。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中,日軍因威海衛地勢險要、設防強固,決定避開從港口正面進攻,集結軍艦25艘,陸軍 2.5萬餘人,由榮成灣之龍須島登陸,迂迴側後攻佔南岸炮台,海陸夾攻威海港。 北洋艦隊腹背受敵,全軍覆沒,威海失陷(見威海衛之戰)。1898年被英國強行租占,1930年收回。抗日戰爭中,日軍於1938年再次侵佔威海,1945年8月日本投降,為中國收復。1945年設威海市,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基地。
元朝稱清泉夼。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為防倭寇襲擾設衛,稱威海衛。以威鎮海疆之意命名。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裁威海衛,復歸文登縣。清光緒二十一年( 威海衛租借地
公元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被日本佔領。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被英國強租。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十月,由中國政府收回。設威海衛行政區,直隸行政院。1938年3月又淪為日軍殖民地。1945年收復,設立威海市,屬膠東行署。1948年屬東海專署。1950年撤市設衛海縣。1951年改縣為衛海市,屬文登專區。1958年屬煙台專區。1987年升為地級市。轄環翠區、榮城市、文登市、乳山縣。 清光緒元年(1875)始建炮台,十四年,設水師提督署,駐水雷營,置製造所和水師學堂等,於海灣南北兩岸和劉公島、日島、黃島等地新築炮台多座,成為海防要塞和北洋海軍基地。威海衛為不凍良港,三面環山,口門向東,劉公島扼其前,形成向東、向北兩條航道和進出口,日島、黃島、牙石等島羅列劉公島兩側,構成港域天然屏障,形勢險固。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中,日軍因威海衛地勢險要、設防強固,決定避開從港口正面進攻,集結軍艦25艘,陸軍 2.5萬餘人,由榮成灣之龍須島登陸,迂迴側後攻佔南岸炮台,海陸夾攻威海港。 北洋艦隊腹背受敵,全軍覆沒,威海失陷(見威海衛之戰)。1898年被英國強行租占,1930年收回。抗日戰爭中,日軍於1938年再次侵佔威海,1945年8月日本投降,為中國收復。1945年設威海市,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基地。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34264.html?wtp=tt 回答者: 摩托羅辣 | 十二級 | 2011-7-3 12:39
這個和我沒有什麼關系的啊 回答者: 刪除源文件 | 二級 | 2011-7-3 14:19
公元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被日本佔領。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被英國強租。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十月,由中國政府收回。設威海衛行政區,直隸行政院。1938年3月又淪為日軍殖民地。1945年收復,設立威海市,屬膠東行署。1948年屬東海專署。1950年撤市設衛海縣。1951年改縣為衛海市,屬文登專區。1958年屬煙台專區。1987年升為地級市。轄環翠區、榮城市、文登市、乳山縣。 清光緒元年(1875)始建炮台,十四年,設水師提督署,駐水雷營,置製造所和水師學堂等,於海灣南北兩岸和劉公島、日島、黃島等地新築炮台多座,成為海防要塞和北洋海軍基地。威海衛為不凍良港,三面環山,口門向東,劉公島扼其前,形成向東、向北兩條航道和進出口,日島、黃島、牙石等島羅列劉公島兩側,構成港域天然屏障,形勢險固。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中,日軍因威海衛地勢險要、設防強固,決定避開從港口正面進攻,集結軍艦25艘,陸軍 2.5萬餘人,由榮成灣之龍須島登陸,迂迴側後攻佔南岸炮台,海陸夾攻威海港。 北洋艦隊腹背受敵,全軍覆沒,威海失陷(見威海衛之戰)。1898年被英國強行租占,1930年收回。抗日戰爭中,日軍於1938年再次侵佔威海,1945年8月日本投降,為中國收復。1945年設威海市,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基地。 回答者: 孫揚12 | 五級 | 2011-7-3 16:06
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1月至2月,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清軍在山東半島抗擊日軍圍攻威海的作戰。
11日凌晨3時30分,日軍魚雷艇又偷襲南北兩口,北北洋艦隊用小炮擊退。當天晚上,丁汝昌得知王平逃到煙台後,謊報劉公島已經失守,同時接到李鴻章電報,催令沖出威海海口。丁汝昌知道援兵無期,而這時候威海港口外已布滿日軍戰艦和魚雷艇,北洋艦隊子彈將盡,無法沖出,隨派人將鎮遠艦用魚雷轟沉,但無人動手。便派人招來牛昶眪,說「吾誓以身殉」,並命其「速將提督印截角作廢」,牛佯作應允,丁汝昌隨飲鴉片自盡,終年59歲。
丁汝昌殉國後,牛昶眪加蓋海軍提督印,12日凌晨將投降書送到日軍旗艦松島號,14日,牛昶眪與伊東佑亨簽訂《劉公島降約》,17日,日本海軍聯合艦隊駛入威海衛港受降。自此,曾雄霸亞洲的大清北洋海軍全軍覆滅。
民國時期經過浴血奮戰,威海人民從日本侵略者手中奪回了威海衛。 然而,就在人民還沉浸於勝利的喜悅中時,國民黨反動派卻迫不及待地挑起了內戰。威海軍民,又一次投入到解放戰爭中。
後來威海保衛戰勝利結束,國民黨軍佔領威海衛的企圖完全破滅。 回答者: 等待落花的季節 | 四級 | 2011-7-4 21:48
公元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被日本佔領,後被英國強租。1930年收回。抗日戰爭中,日軍於1938年再次侵佔威海衛,1945年8月日本投降,為中國收復。1945年設威海市,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基地。 回答者: 孤墳尋一 | 二級 | 2011-7-7 16:53
huifu 回答者: 為月亮祈禱L | 一級 | 2011-7-9 21:27
1945年8月中旬,東海軍分區對駐守威海的日偽軍展開了全面反攻。8月16日下午5時,參戰部隊佔領威海衛城區,日偽軍殘部逃至劉公島。威海因此成為日軍投降後,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在全國范圍內最早收復的城市。 回答者: 1469815402 | 一級 | 2011-7-10 10:56
元朝稱清泉夼。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為防倭寇襲擾設衛,稱威海衛。以威鎮海疆之意命名。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裁威海衛,復歸文登縣。清光緒二十一年( 威海衛租借地
公元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被日本佔領。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被英國強租。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十月,由中國政府收回。設威海衛行政區,直隸行政院。1938年3月又淪為日軍殖民地。1945年收復,設立威海市,屬膠東行署。1948年屬東海專署。1950年撤市設衛海縣。1951年改縣為衛海市,屬文登專區。1958年屬煙台專區。1987年升為地級市。轄環翠區、榮城市、文登市、乳山縣。 清光緒元年(1875)始建炮台,十四年,設水師提督署,駐水雷營,置製造所和水師學堂等,於海灣南北兩岸和劉公島、日島、黃島等地新築炮台多座,成為海防要塞和北洋海軍基地。威海衛為不凍良港,三面環山,口門向東,劉公島扼其前,形成向東、向北兩條航道和進出口,日島、黃島、牙石等島羅列劉公島兩側,構成港域天然屏障,形勢險固。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中,日軍因威海衛地勢險要、設防強固,決定避開從港口正面進攻,集結軍艦25艘,陸軍 2.5萬餘人,由榮成灣之龍須島登陸,迂迴側後攻佔南岸炮台,海陸夾攻威海港。 北洋艦隊腹背受敵,全軍覆沒,威海失陷(見威海衛之戰)。1898年被英國強行租占,1930年收回。抗日戰爭中,日軍於1938年再次侵佔威海,1945年8月日本投降,為中國收復。1945年設威海市,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基地。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34264.html?wtp=tt 回答者: 熱心網友 | 2011-7-10 13:01
1898年被英國強行租占,1930年收回。抗日戰爭中,日軍於1938年再次侵佔威海,1945年8月日本投降,為中國收復。1945年設威海市,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基地。 回答者: huakai08 | 一級 | 2011-7-10 15:30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被日本佔領。1898年被英國強行租占,1930年收回。抗日戰爭中,1938年再次被日軍侵佔,1945年8月日本投降,為中國收復。1945年設威海市,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基地。 回答者: fghjvbnm9 | 二級 | 2011-7-11 07:53
公元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被日本佔領。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被英國強租。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十月,由中國政府收回。設威海衛行政區,直隸行政院。1938年3月又淪為日軍殖民地。1945年收復,設立威海市,屬膠東行署。1948年屬東海專署。1950年撤市設衛海縣。1951年改縣為衛海市,屬文登專區。1958年屬煙台專區。1987年升為地級市。轄環翠區、榮城市、文登市、乳山縣。 清光緒元年(1875)始建炮台,十四年,設水師提督署,駐水雷營,置製造所和水師學堂等,於海灣南北兩岸和劉公島、日島、黃島等地新築炮台多座,成為海防要塞和北洋海軍基地。威海衛為不凍良港,三面環山,口門向東,劉公島扼其前,形成向東、向北兩條航道和進出口,日島、黃島、牙石等島羅列劉公島兩側,構成港域天然屏障,形勢險固。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中,日軍因威海衛地勢險要、設防強固,決定避開從港口正面進攻,集結軍艦25艘,陸軍 2.5萬餘人,由榮成灣之龍須島登陸,迂迴側後攻佔南岸炮台,海陸夾攻威海港。 北洋艦隊腹背受敵,全軍覆沒,威海失陷(見威海衛之戰)。1898年被英國強行租占,1930年收回。抗日戰爭中,日軍於1938年再次侵佔威海,1945年8月日本投降,為中國收復。1945年設威海市,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基地。 回答者: 杉兒32 | 一級 | 2011-7-11 08:33.
5. 風雲劉公島(三)——淪為英國租借地的威海衛
1898年7月,中英訂立《租借威海衛專條》,規定威海衛及附近海面,包括劉公島等灣內十英里地方租與英國,期限25年。劉公島從此淪為英國租地。
為什麼英國要強租威海衛呢?
在俄國佔領旅大後,英國為抵制俄國勢力的擴展,提出租借威海衛,以與俄國對抗。
弱國無外交!在西方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面前,清政府的採取的是妥協與投降,他們的腐敗無能和軟弱,使中國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
在參觀劉公島展出的塑像館里,我們領悟到了當時的悲慘情景。
1898年劉公島被英國強迫租借,期間,島上修建了飯店、酒吧、俱樂部、球場等,英國人儼然是劉公島高貴的主人。
位於威海東山市區一帶的國王飯店,是英國租借威海衛時期的主要 娛樂 場所。
威海衛的市民生活景況。
劉公島上的生計店鋪。
1902年,修建在劉公島上的英軍高爾夫球場。
劉公島上一對英國夫婦。
英國貴族的生活實景。
自從英軍進占開始,就著手將劉公島上的民宅田土悉數購買,並將島上中國居民遷出島外。規定華人未經批准,嚴禁隨意進島。
威海衛高等公堂審案實景。
「遵循先覺路,灌溉自由花」。這是1931年為收回威海衛建立紀念塔時,書寫過的楹聯。收復祖國領土,是每一個愛國志士的強烈情懷。
歷史 的悲哀,無過於強者恃強凌弱,犯我主權而使威海衛成為中國人之痛,寄人籬下,任人擺布!
歷史 的奇異,無過於和強權俱來的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和東方封建文明的沖撞,導致威海衛經歷數十年列強的侵染!
祖國母親,我歸來了!1930年10月1日10時50分,刻骨銘心的中英交收威海衛典禮載入了史冊!
6. 威海衛被侵佔是哪一年
威海衛被英國侵佔是1898年,被日本侵佔是1938年。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中,日軍集結軍艦25艘,陸軍 2.5萬餘人,迂迴側後攻佔南岸炮台,海陸夾攻威海港。北洋艦隊腹背受敵,全軍覆沒,威海失陷。1898年被英國強行租占,1930年收回。
抗日戰爭中,日軍於1938年再次侵佔威海,1945年8月日本投降,為中國收復。
(6)英國佔領威海衛多少人擴展閱讀:
威海衛名稱由來:
漢初時,威海叫「石落村」,是一個偏僻的小村,後來又稱為「落柑村」,據後人推測,之所以改為這個名字可能是因為這里遍地布滿了柑橘樹的緣故,至於是否如此,無從考證。
到了元代,改為「清泉夼」。改名原因無從知曉,但從字面看「清泉」是「清清的泉水」的意思,作為威海這樣一個沿海而多薄山的地方來說可以想見水的重要。
另據《威海衛志》(清乾隆本)記載:「在環翠樓東南石窟中,泉潔而甘,大旱弗匱。邑人咸取以釀,號『小惠泉』」,不知這「小惠泉」對於這個名字有無歷史淵源。
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為防倭寇侵擾,設立威海衛,取威震海疆之意,威海之名即由此而來。1945年,設威海衛市,建國後改威海市。
7. 威海被英國侵佔多少年
光緒二十四年五月十三日(公元1898年7月1日)大清國管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和碩慶親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刑部尚書廖大英國 欽差駐扎中華便宜行事大臣竇不久,清政府和英國代表,在劉公島西海岸(黃島)舉行了交接威海衛儀式。從此,英國軍隊正式駐扎於威海衛港。1930年10月1日,英國統治32年的威海衛,終於回到祖國懷抱。
8. 英國佔領威海衛時人們的社會生活
(五)宗教傳播
在英國租占威海衛的過程中,外國教會充當了重要的角色。早在1898年英國決定租占威海衛時,英國教會就曾積極支持。1898年後曾遭到威海人民反洋教斗爭沉重打擊的外國教會卷土重來,勢力迅速膨脹。
1898年後,外國教會在殖民政府支持下,紛紛佔地建教堂,在威海形成了以鯨園為中心的教堂區,並將勢力擴展到文登、榮成、牟平等地。基督教會先後在商埠區、劉公島、觀里村、鹽灘村等地建教堂、傳道所4處,並設有教會印書局,每年出版福音年歷,承印殖民政府印刷品,同時向當地居民散發佈道傳單以及其他宗教讀物。天主教會在租借地內外建天主教堂、禮拜堂、聖母院等17處,並在內部附設接生院、方濟醫院、養老院、幼稚院、綉花廠、園藝園等機構。為培養本地傳教士和為殖民統治服務的知識分子,教會還在殖民政府的支持下開設學校6處。在教會學校里,傳教士們積極向學生灌輸宗教思想和西方價值觀,學生一般被要求信仰宗教。同時,外國傳教士還四處活動,傳經佈道,發展教徒,把宗教教規散布到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威海教徒最多時曾達到4000多人。當國內反洋教浪潮持續高漲時,威海的中國教徒竟然聯名上書殖民政府要求將中國寺廟改建為教堂,所受影響之深由此可見一斑。
(六)公共事業
教育事業英租威海時期的學校主要是由中國人和教會開辦的。其中威海民眾開辦的學校占該時期學校總數的70%多。據檔案記載,1930年威海2656名在讀生中,華人教育機構的學生有2033人,佔77%以上。因此,這一時期為威海人民提供教育機會最多的是威海人民創辦的華人學校。而由殖民政府投資開設的學校僅有一處皇仁小學。最早成立的華人學校是威海反纏足運動組織天足會於1909年創辦的淑德女校。該校初期招收婦女20名,教授國文、縫紉和家政知識。此後,劉公島和陸地租占區又相繼建起了15所學校。農村學生就學主要依靠私塾,到1905年全區私塾發展到287處,有塾生3276名。為掃除成年人文盲,1923年威海開明紳商又組成平民教育會,開設窮人夜校,到1924年就發展到26處。在威海民眾創辦的學校中,較為突出的是威海中學。1926年畢業於南開高中的孫啟昌、戚道純等人,為提高威海教育水平,四處籌資創辦了威海首家中學——齊東中學。後在商會支持下,投資15980元,於1929年8月14日擴建為威海中學。該校教師主要由大學畢業生擔任,教學內容新穎、方法先進。設施也比較完備,成為威海當時傳播科學文化知識和進步思想的重要基地。這一時期,華人學校雖然屬威海教育主體,但其投資主要靠民間捐助。殖民政府直到1928年才把教育支出列入財政預算。當年支出為3000元,第二年達到11000元,主要投入到教會學校中。但為控制華人學校,殖民政府也用少量經費對其進行補貼。辦學經費的嚴重短缺極大地阻礙了威海教育事業的發展。1921年,全區識字率僅為9%,婦女則僅有227人識字,約占萬分之十四。即便到1930年,全區識字率也不過10%。
回復 收起回復 5樓2006-10-17 10:42舉報 |我也說一句
雅掰子
深海黑魚8體育活動英國租占威海衛後,隨著來威外國人的增多,一些產生於外國的體育運動項目逐漸興起,並帶動了其他體育活動的開展。到20世紀初,足球、網球、高爾夫球等體育活動在威海已經開始流行。足球普及面較寬。殖民當局先後在劉公島設足球場4個,1910年又在東門外大操場上設立足球場1處。安立甘堂學校等教會學校 和皇仁小學及威海中學都有足球隊組織,經常與英國水兵和外籍人士舉行比賽。當時,威海足球隊就已經聞名於煙台、青島、濟南等地。國內較為罕見的高爾夫球在威海也風行一時。全區共建有高爾夫球場4處。1901年殖民政府在劉公島上設立一處佔地面積216100平方米的專用球場。1914年又在東門外大操場上種植草坪,設立高爾夫球場,該場佔地幾百畝,並配有休息室等配套設施,由英國人組織的高爾夫球俱樂部管理。另外兩處位於西、南兩鄉。網球活動,場所更多,僅劉公島就有網球場6個。凡是英國人辦公處和住所旁幾乎都建有網球場供外國人使用,有時也對青年學生開放。體育競賽活動也較多,學校、鄉村每年都要開一兩次運動會。1929年6月9日區內又舉行了第一屆全區運動會。群眾性體育活動項目以武術、游泳、登山、象棋等為主,開展得也比較活躍。為普及體育活動,1907年張福來、李華鍔等人還專門組織體育會,在北大營原中國軍團訓練場西段開辟體育操場,組織開展體操運動。
傳統文化當時的文藝設施僅有戲樓、茶社,劇場很少。1918年阮長升在迪華街(今延安街)路南興建的同樂戲院(建國後改為大眾劇場,1982年拆除)是威海最早的營業性新式劇場。1921年以後,威海相繼出現兩家無聲電影院。民間文藝活動主要是戲劇和雜耍。戲劇演出多在露天戲台或戲樓進行,當時的寺廟都建有戲樓或戲台。雜耍項目主要有耍獅子、踩高蹺、扭秧歌、跑旱船、舞龍、跑驢等,多在節日或趕廟會時表演。過春節時,較大的村落還要組織鬧新春的「光景會」逐日輪流到各寺廟、祠堂和市區演出。為壓制輿論,殖民政府對報刊業嚴加限制。1923年威海創辦了第一家報紙,但沒過多久就被當局查封。1927年12月孫漢川等人創辦了《威海午報》,殖民政府又以不允許登載抨擊殖民統治的文章對其進行牽制。1930年由於英國在威海的統治行將結束,對文化事業的管制有所放鬆,當年1月許震江創辦了《威海日報》。該報在宣傳民族主義、抨擊劣紳賣國言行等方面發揮過積極作用。當時,威海商人還開設4家書局,經營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和世界書局出版的各種書刊。早期的圖書業也開始出現。據1907年9月25日《東方雜志》第9期記載;威海衛商界松江沈某、江寧朱某、登州柳某創設閱報社一所,名為「威海閱報社」,以天後宮為社址,並在每星期日開會演說,以通風氣。
醫療衛生殖民政府先後在威海設立醫院4處。其中設施最完善、醫護人員最齊全的是位於劉公島上的海軍醫院,但只為英軍和外僑服務,拒收華人。1902年當局在碼頭區和劉公島設立醫院兩處。1926年又在溫泉湯設立了一處醫院,這三處醫院均對華人開放,總床位72張,全區人均床位佔有率約為萬分之四。其中,碼頭區的稱做「大英民醫院」,設備較為先進,可容納病人五、六十人。其餘兩處屬分院性質,規模小,設備也比較落後。除醫院外,公共衛生所幾乎沒有。但每兩星期舉行公開診治一次。針對區內流行病症,則由醫官長率人每星期赴各地施診。每年還要前往鄉村產婦家施行接生。到春季醫官長還要分赴各地施種牛痘以防天花。為防治傳染病,由醫官長定期對公共建築物進行檢查,並在公共場所修建公廁。此外還製做一些衛生宣傳冊發放到學校或農村。在殖民當局修建的醫院里,中外病人是有別的。如大英民醫院,英國人病房設備完善,而中國人的病房則相當簡陋。普通病房裡僅設三、四座土炕。病人住院一切用具都要自備,燒炕煮飯均在屋內進行。由於醫護人員少、素質不一,誤診事件時有發生。因此,其設立的醫院,名義上對中外病人一視同仁,實際上主要為在威海的英國人和外僑服務。
9. 曾經被英國霸佔半個世紀的是中國的哪個城市,如今發展的如何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是在1842年與英國簽訂的,從此香港島成了英國的殖民地。 為了收復香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進行過英勇頑強的斗爭。終於新中國於1997年7月1日把侵佔二百多年的香港收歸祖國。香港的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在沿海地區是耀眼的,可還有一個地方也曾經被英國殖民者侵佔,它就是美麗的海港城市——威海。這座城市也被評為21世紀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之一。威海是中國大陸距離日本、韓國最近的城市、中國近代第一支海軍北洋海軍的發源地、甲午海戰的發生地,甲午戰爭後被列強侵佔並回歸祖國的「七子」之一。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繼續進行了艱難地談判工作,時任民國外交部長的王正廷和英國大使蘭普森進行了多次談判,終於在1930年4月18日正式簽訂《中英交收威海衛專約》,專約規定:威海衛所有權利移交給中國,英軍全部撤出威海衛。中英兩國的交接儀式於1930年10月1日進行,當年代表英國的英方代表庄士敦正式把威海衛交還中國。如今的威海不論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各方面都有了高速的發展,社會實力和居民生活水平都處在全國發達前列,有著其他城市無法比擬的優勢。
10. 我國的700平方公里領土,被侵佔32年,交涉26年後,如今怎樣了
中國百年近代史,就是不斷割讓國土賠償銀子的重復史,自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就徹底被西方國家視為案板上的魚肉,打算一點一點蠶食掉中國的領土。而清朝政府更是毫無作為,身為國家統治階層,關注的不過是自己的地位財富以及性命,才有了眾多條約的簽訂,使得當時民眾陷入深淵之中。
像是澳門等這些地方都被當時的西方列強給強行侵佔,以至於人們對此十分悲痛,著名的《七子之歌》也講述了七個被侵佔的領土,奈何人民有心無力,而真正有權利的人屍位素裹,不關心民眾的生活,令人悲痛。萬幸後來無數有志之士奮力崛起拼搏,才換回了中國的新生,讓這群在其位不謀其事的人統統下位,實在是大快人心。
而今天要講述的這片土地,就是曾經被侵佔的七個地區中的一個。我國的700平方公里領土,被侵佔32年,交涉26年後,最終收回。那麼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些什麼?《七子之歌》這首歌道盡了當時人們的心酸悲痛,對國家分崩離析的不忍,以及故土難回的凄涼。而這七個地區就包括了澳門,香港以及北海灣等地方,它們都是在鴉片戰爭之後,被西方國家所強行要走的。而軟弱的清王朝就是個應聲蟲,不敢有半點反抗之心,只能任人宰割。威海衛就是這七個地區中的一個。
而除了威海衛,其他被提到的六個地區也都在建國之後才得以回歸。威海衛為何會顯得如此重要?這也是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的緣故。它作為海上門戶,掌握了它就能隨時發兵,長驅直入進攻中國,中國自然不願意自己的門戶被外方強行租占,故而一直據理力爭,才在32年之後拿回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