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當年英國不把它的殖民地變為它的國土
對於英國這樣的民主國家來說,把殖民地變成本土的組成部分,那就意味著殖民地居民從法律上應該享有與英國公民同樣的權利和義務,包括投票選舉和自由遷徙的權利,這對於英國政府來說顯然是不劃算的,英國人對此也不會贊同,而且英國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在交通和通訊並不便捷的時代,把它們納入到本國版圖也是不現實的,那樣的話英國議會恐怕開一次會都不容易,因為代表沒有到齊。而作為殖民地處置既可以從中獲取利益,又不必承擔很大的義務。
對於俄國這樣的專制帝國來說,確實是把殖民地納入本國版圖,許多人都以為俄國沒有殖民地,其實俄國占據的殖民地並不亞於西方列強,只不過由於這些殖民地都與本土接壤,所以都被納入到帝國版圖內。由於俄國的專制體制,本國公民也沒有多少權利,所以殖民地居民自然也享受不到什麼權利,納入進來成本很低。
2. 為何英國殖民其他地區都沒法把他消化成自己的國土(國家一衰弱,他們就全獨立了),而中國不一樣,夏朝的
英國並不是侵佔海外殖民地最早的國家。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兄弟率先佔領了非洲和美洲殖民地最好的位置,佔領的面積也是最大的,西班牙成為當時最大的殖民帝國,也是全球第一個「日不落」帝國。英國跟在西班牙之後,也在北美佔領了一些殖民地。
但是相比西班牙,英國有一項優勢,就是本土的手工業發達,因此,雖然英國初期在殖民地的獲利雖然沒有西班牙大,但是在北美殖民地發展種植業是為了給英國本土的手工業提供原料,促進了本土手工業發展。加上英國還從西班牙運輸船那裡搶奪金銀,西班牙搶掠的金銀在歐洲大肆購買很多金銀流入英國,這些都促進英國本土手工業的繁榮,最終促使英國爆發了工業革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
隨著英國國力的強大,英國不斷開拓殖民地,超越西班牙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值得一說的是,英國只是壟斷殖民地的經濟貿易,並沒有準備不計成本的永久佔領。隨著殖民地的經濟發展,各殖民地的民族意識覺醒,謀求獨立的聲音在殖民地越來越強烈。英國在18世紀末允許美國獨立,1931年允許加拿大、南非、紐西蘭和澳大利亞等四個殖民地獨立(但還是英聯邦國家),二戰後,英國所有殖民地都獨立。
英國的理念是,佔領殖民地是為了獲得利潤,是講成本的,當統治成本高於收益的時候,就不強行「挽留」,讓它獨立。同時,英國的殖民地獨立以後,基本不影響英國和他們繼續開展貿易往來,英國的利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維護。
3. 在你看來英國為什麼不把殖民地變成領土呢
從17世紀到18世紀,英國憑借強大的海軍佔領了印度、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大量法國殖民地,打敗荷蘭,成為世界第一殖民大國。美國獨立後,英國把殖民地的重心轉移到了印度,同時佔領了澳大利亞、紐西蘭、緬甸、香港等地。近代,英國殖民了58個國家和地區。全盛時期,原住民、殖民地和託管地的總土地面積約為3300萬平方公里。
對於英國這樣的民主國家來說,將殖民地變成大陸的一部分,意味著殖民地居民在法律上應享有與英國公民相同的權利和義務,包括選舉權和自由遷徙權。這顯然不符合英國政府的成本效益,英國人民也不會同意。此外,英國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在一個交通和通訊不便的時代,將它們納入該國領土也是不現實的。在這種情況下,恐怕英國議會召開會議並不容易,因為代表們沒有出席。作為一種殖民地處置,它不僅可以獲得利益,而且不必承擔重大義務。這也是英國不願意將殖民地變為領土的原因之一。
4. 英國的面積為什麼那麼小,為什麼不開疆擴土,為什麼不征服其他國家,把其他國家的領土變成英國本土
很難做得到。
殖民地比較容易,有點類似古代的諸侯,聽調不聽宣,自由度比較高。我認你為宗主,但我自己也有很大的自主權。如果是本土的話,那就沒有什麼自主權了,全要聽王室的。用中國古代打個比方,你是願意當青州刺史,還是願意當齊王呢?多半是後者。
所以即使同人種同祖宗,也沒有用。就像當年很多英國海盜都通過獻金擺脫了海盜身份,甚至成了英國貴族。他們可以幫著英國海軍去打西班牙,但不會加入海軍,因為那樣就沒有了自由。
強行要求只會造成反抗。人種和祖宗,在政治面前毫無意義。西歐祖上幾乎都是日耳曼人,希特勒不也沒能統一歐洲么。
5. 英國為什麼逐漸放棄殖民地
英國放棄殖民地的原因:
一、英屬殖民地人民的抗爭
英國在殖民地的瘋狂掠奪,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20世紀初,世界民族主義情緒高漲,英國殖民者受到了殖民地人民的激烈抗爭,英國的殖民統治日趨瓦解。
二、經濟危機的影響
1947年的經濟危機迫使克萊門特·艾德禮的工黨政府放棄繼續維護英國作為世界一流強國,接受美國的崛起。英國也必須處理與歐洲其他國家的關系,但英國和歐洲大陸之間扭曲的關系至今沒有完全解決。無力繼續經營殖民統治。
三、兩次世界大戰大大削弱英國實力
在1940年納粹德國進攻英國本土時雖然英軍奮力抵抗將德軍擊退,但德國空軍之後持續不斷的轟炸倫敦等英國主要城市也給英國經濟造成不小的打擊,納粹德國在1940年至1945年間佔領了英國皇家屬地海峽群島。
至1945年德國投降前英國的戰爭物資基本全部依賴加拿大和美國,造成二戰結束後英國經濟對美依賴度增加。世界大戰造成英國國力衰退,各自治領也因此獲得了更多的決策權,1942年澳大利亞總理約翰·柯廷(John Curtin)史無前例地下令將駐扎在英屬緬甸的澳大利亞士兵調回參加保衛澳大利亞的戰斗。
四、二戰後世界去殖民化運動興起
在加勒比、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戰後的非殖民化運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實現,而英國幾乎從未試圖抵制這股浪潮。
1947年8月15日,印度獨立,這是印度國大黨長達40年反抗殖民主義斗爭的勝利,英國從此失去在海外最重要的殖民地。但是印度的獨立是以分割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代價的,為的是避免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間互相的內斗,但也因此導致印巴關系長期緊張。印度獨立後世界范圍內掀起去殖民化浪潮,大英帝國開始瓦解。
1948年緬甸也獲得獨立,並選擇不加入英聯邦;之後又有斯里蘭卡(1948年)和馬來亞(1957年)的獨立。1948年英國結束在巴勒斯坦地區的委任統治,以色列建國。還有眾多原英國殖民地國家相繼獨立。
(5)英國為什麼不變成領土擴展閱讀
現今英國的發展狀況
英國作為一個重要的貿易實體、經濟強國以及金融中心,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系,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
在過去的三十年間,政府大量減少了國有資產,並減緩了社會福利計劃的發展。十八世紀時英國本地產小麥開始不敵北美廉價小麥,放棄大量種植小麥,大量從美洲進口糧產,逐漸轉以乳畜業為主,較為集中,高度機械化,效益十分高:1%的勞動人口能夠滿足大約60%的食品需要。
英國主要工業有:采礦、冶金、化工、機械、電子、電子儀器、汽車、航空、食品、飲料、煙草、輕紡、造紙、印刷、出版、建築等。生物制葯、航空和國防是英工業研發的重點,也是英最具創新力和競爭力的行業。
同許多發達國家一樣,隨著服務業的不斷發展,英製造業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萎縮,80年代和90年代初兩次經濟衰退加劇了這一態勢。英製造業中紡織業最不景氣,但電子和光學設備、人造纖維和化工產品,特別是制葯行業仍保持雄厚實力。
服務業包括金融保險、零售、旅遊和商業服務等,是英經濟的支柱產業,截至2014年8月,英國服務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三。2012年英服務貿易總額3058.5億英鎊,約合4863億美元。
截至2014年8月英國旅遊業收入居世界第五位,僅次於美國、西班牙、法國和義大利,是英最重要的經濟部門之一,從業人員約270萬,占就業人口的9.1%。2012年來英遊客達3108萬人次,收入達186億英鎊,約合295億美元。
6. 英國開發了眾多殖民地,為何一塊都沒能納入本國版圖
因為不同殖民地的情況非常不同。
到那裡後,許多人被當地土著人殺死。可以看出,當時英國實際上並未控制這些大陸的力量。因為英國殖民地太多,而本人卻很少,他們只能在殖民地做生意以牟取暴利。至於將這些大洲納入其領土,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他沒有力量實現這一目標。還有另一個原因。當時,歐洲不僅是一個強大的國家,而且還是德國,法國和其他國家。他們在海外都有殖民地。大家互相看著,制衡了一下。英國一旦想國有化某一國土,勢必會引起連鎖反應,給英國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因此,英國不敢輕舉妄動。
7. 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本來就是英國人,也沒有經歷獨立戰爭,英國為何把統治權移交給加拿大和澳大利亞讓其獨立
並不是,加拿大其實不想脫離英國。澳大利亞萌生了脫離的想法,但是不想完全脫離。
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都曾是英國的前殖民領。
二戰結束後,美國和蘇聯雖然對著幹了,但是有一件事,兩國是一致的。就是讓歐洲老牌國家,放棄海外的殖民領,至於海外的殖民地就先不管了。
老牌國家,就是英法兩國。兩國有著相當龐大的殖民領。法國稱霸非洲,直到今天法國的影響力在非洲都是巨大的,說法語的非洲國家眾多,我的意思也就是法國在非洲殖民領眾多。英國是印度殖民領、加拿大殖民領、澳大利亞殖民領等等。而且,兩國海外的殖民地也特別多。
P.S.:殖民地和殖民領是兩個概念。比如,香港曾是海外殖民地,加拿大是海外殖民領。
蘇聯以輸出.革.命.的理由威脅英國,美國則是好言相勸,給英國個台階下,希望英國就坡下驢。而且,英國在二戰後,大不如前。加拿大南方有個美國,威脅太大了。而加拿大也是因為美國的存在才不希望脫離英國。如果有戰端,英國本土能否可以及時的支援自己的殖民領?這是個問題。答案一定是否定的。面對美蘇的強大和第三世界國家的逐步崛起,英國再也無法保持自己對殖民領的統治了。
所以,「比猴子還精」的英國人,想了個辦法。建立了一個多國家組織。把自己的前殖民領拉進一個新的「軍事、政治、經濟等全方位的同盟」,直譯就是「國家聯合體」,我們給翻譯為「英聯邦」。但其實,英聯邦應該算作「共主邦聯」。英聯邦國家都尊「英王」為自己的國家元首,而自己國家設「總督」。當然,元首也只是名義上的,除了這點,英聯邦國家都是獨立國家。
綜上,面對美蘇的威脅和本國實力的下降,英國不得不放棄殖民領。
8. 以前殖民國家不把殖民地直接變成國土,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當時的殖民體是沒有固定的領土的,所以如果有固定領土的話,就會涉及到統治的問題,想一下很早之前在那個科技技術很落後的年代,他想要去有效的去統治一個很遠的土地是很難去實現的,因為知名的題他並不獨立,所以很多的人有野心想要去統治一個國家就是殖民地,那麼這樣會導致中間出現很多的問題,所以很容易叛變。
所以隨著殖民地的經濟發展,當地的人民也會對此行為感到憤怒不滿,所以他們也想要去爭取自己的權利,那麼這樣會導致殖民國家和殖民地國家產生很激烈的矛盾,所以矛盾也是會不斷的激化,那麼殖民國家就很難去把殖民地變成自己的土地,所以這種結果是不存在的。
9. 為什麼英法沒能像俄國一樣把殖民地變成自己的「領土」
英聯邦的鬆散程度,除了英聯邦運動會和英國女王名義上是英聯邦國家元首之外,實在是對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沒什麼影響力了,這些國家也是隨時可以公投脫離英聯邦的。
這就好像兩個人談戀愛,分手時好聚好散,也許以後還能打個招呼問個好。可要是一方還不依不饒死纏爛打,做著破鏡重圓的美夢,只能把對方推得更遠。
拿英法俄這三個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做個對比,最心狠手辣的毫無疑問是俄國老毛子,人家壓根就沒有殖民地,我看上的地方統統劃進我的領土,從西伯利亞到波羅的海三國再到芬蘭,被老毛子盯上的地方連個骨頭渣都不會剩下,「我的是我的,你的只要被我看上也是我的」唯一得以倖免的就是蒙古(這個當時也只是名義上獨立,蘇聯解體前蒙古由蘇聯駐防,完全就是蘇聯第十六個加盟共和國),新疆(如果不是共產黨小弟取得了中國政權,蘇聯不好意思再下手,新疆被蘇聯搞去也只是時間問題)和阿富汗(這個必須要佩服,俄國人從19世紀開始企圖染指阿富汗,一直沒啃下來)。俄國人的大國沙文主義做派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蘇聯解體之後,獨聯體也迅速瓦解,因為這些獨立出來的國家無一不對俄國人心生忌憚,極其渴望拜託俄國人的影響,迅速向西方靠攏。俄羅斯人把自己的名聲搞臭之後,現在再也沒有小夥伴敢和他走的太近了。即使天朝,也是笑裡藏刀,對俄羅斯的戒備時刻沒有放鬆過。
相比之下英國人要開明的多,在戰後給予殖民地獨立的機會,殖民地也給老東家賣個面子,成立一個英聯邦,沒有撕破臉皮。這源於英國人的自信吧,當時的英國依然保留著日不落帝國最後的余暉,美國並沒有完全取代英國的地位,獨立是國際潮流,英國人也沒必要和這些二流三流國家計較,
法國人一直認為自己才是歐洲乃至世界的中心,英國人雖然比法國人要成功的多,英國人語言文化方面的擴張和殖民地的成就,在法國人心目中只是一群唯利是圖的商人小人得志而已。
法國之所以在海外擴張最終會失意於英國,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它長期陷於歐洲大陸內部事務的原因。由於它的地理位置具備成為一個陸權強國的條件,加之歐洲人很長時間都認為歐洲才是文明的中心,所以法國人更熱衷於成為歐洲的主導者。當然在地理大發現之後法國人也迅速的跟進,加入了瓜分世界的行列,卻為時已晚,好肉都被英國人叼走了。
高傲的法國人並不甘心承認自己的失敗,但在它的確已經沒有太多的機會了。雖然可以繼續在自己殘留的前殖民地施加影響,但有戰略意義的地區大都已經被英語系國家所控制了。因此突出自己的文化,以期讓其他國家承認法國文化中心的地位,變成了法國人證明自己還是一個有影響力的大國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現在法國拚命在法語地區進行控制滲透,施加自己的影響力,就是要彌補當初被英國拉開的距離,以證明自己依然是有影響力的世界大國的地位,這是人家英國人幾百年前就做好的功課了。在戰後的獨立浪潮中,法國對殖民地獨立反應是最激烈的,爆發了阿爾及利亞戰爭和越南戰爭,法國被打的灰頭土臉,損失慘重。這些年在北非的沖突中法國介入的最深,可見依然將這一地區當做他的後花園。
說到底,還是民族性格和心態問題。俄國人是斤斤計較寸土不讓,結果就是離心離德眾叛親離。英國人順勢而退,最後也贏了個面子。法國人自詡歐洲第一大國,不甘居於英國之後,想要證明自己依然具有全球影響力,將前殖民地依舊劃進自己的勢力范圍,遠程式控制制。然而有時越是這樣,人家反而越不買賬。
10. 為何英國在二戰後幾乎放棄了所有海外殖民地
因為二戰發生以後,英國的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都陷入了衰退,已經沒有足夠的能力再對這些殖民地控制下去了,而且當時各地的民族意識漸漸開始加強,每個地方的獨立浪潮也是一波一波的,英國如果不讓他們獨立的話,最後拖垮的也是自己國家的經濟,所以英國這么做也是沒辦法了。
所以這個時候英國人知道,如果不讓這些殖民地獨立,那麼英國必然要付出嚴重的代價,比如說讓國家經濟拖累越來越厲害,所以英國在當時這種情況,已經無法維持對這么多的殖民地統治,只能選擇放棄這些海外殖民地,不然自己本國的經濟也要被殖民地給拖垮了,而且這些殖民地的反抗還非常的強烈,就連美國和蘇聯也在支持各地獨立,英國這個時候也是沒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