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威海衛以前被哪個國家佔領過
1898年威海衛被侵佔,1930年回歸,佔了32年,被英國侵佔
『貳』 威海衛在哪裡啊
威海衛位於山東半島最東端,三面環海,一面接陸,背依縱橫盤亘的群山,是中國東部的一個戰略要地。它與遼東半島的旅順口遙相對峙,共扼渤海,是北京及華北地區安全的門戶。素有「東隅屏藩」之稱的劉公島,突兀海上,橫立威海灣口,成為形勢險要的軍港重地。英帝國主義早對此地懷有野心。1816年(清嘉慶二十一年)8月,英艦「阿里斯特」號潛入威海灣,進行實地考察。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8月,英國東印度公司「阿美士得」號又潛入威海灣,搜集海口、航道、劉公島及港灣沿岸的資料。中日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德國強占膠州灣,俄國強租旅大,已經控制長江流域的英國,作出了強行向中國租借威海衛、在渤海與俄國對峙的決定。
一、英軍強占威海衛,逼迫清政府簽訂租約
早在1897年12月28日,當德國和清政府交涉租借膠州灣的時候,英國外交副大臣寇松即上書首相索士伯里,主張奪取威海衛。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3月25日,索士伯里訓令其駐華公使竇納樂說:「渤海灣上的均勢,由於總理衙門把旅順口讓給俄國而發生了重大變化;因此,必須以你認為最有效和最迅速的方式,獲得當日本人一旦撤出威海衛後,對威海衛的優先佔有權,條件必須和給予俄國對旅順口的條件一樣。英國艦隊正由香港駛往渤海途中。」3月28日,竇納樂向清政府總理衙門提出租借威海衛的要求。清政府以威海衛尚在日本的佔領之下,此舉顯系「於日俄兩國為難」為由,予以婉絕。竇納樂仍以「制俄人之橫暴,預防貴國之危險」,「維持東亞大局」為由,堅持要租借威海衛。[/size]英國政府一計不成,又出一計,它轉而照會日本政府:「如果中國向日本支付全部賠款時,日本是否能撤軍?如果日本撤出軍隊,英國將要租借,日本對此有何異議?」當時,日本對以俄國為首的俄、德、法三國干涉日本退還遼東半島正心懷不滿,當即答復如下:「賠款全部支付後,當然可以撤出軍隊;撤出軍隊後,如果貴國租借了威海衛,對清朝的獨立有幫助時,日本對此並不反對。」英、日默契合作。同時,英國又向占據膠州灣的德國作出保證:「英國雖佔領威海衛為根據地,但不侵害德國在山東之利益」,以此換得德國對英國佔領威海衛的的默認。[/size]從此,英國的態度變得越來越蠻橫強硬,他們將10餘艘軍艦開至煙台相威脅,迫使清政府於4月30日派出慶親王和刑部尚書廖壽恆,與英使竇納樂舉行談判。5月23日,中國向日本付清甲午戰爭賠款,日軍撤出威海衛。5月24日,英軍強行佔領劉公島。6月中旬,英國政府委派陸軍副將路易斯來威海衛勘測地形。
委屈求全是晚清政府的一貫做法。在軍事佔領已成事實的情況下,清政府提出中英共同利用威海衛軍事基地的方案,但所抱幻想破滅,被迫在7月1日,由慶親王和刑部尚書廖壽恆等與竇納樂,在北京簽訂了《中英議租威海衛專約》。
8月,英國海軍將領鐸沃德帶領軍隊佔領威海衛。
同月,中英雙方代表在劉公島西端的黃島上舉行租借儀式,並派山東候補道嚴道洪等人同英國人一起劃定租地界限。威海衛遂之淪為英國殖民地。
晚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與賣國行為,激起了山東人民特別是租借地人民的義憤,威海人民從簽約之日起就開始了各種形式的反抗與斗爭。
二、中英圍繞收回威海衛的交涉與斗爭。
《中英議租威海衛專約》規定,「租期應按俄國駐守旅順之期相同。」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俄國在日俄戰爭中戰敗,將包括旅順租借權在內的我國東北全部權益轉讓給日本。旅順租借權的易手,使英國失去了繼續租借威海衛的比照,當清政府向英國駐華公使提出收回威海衛的要求時,英國政府借口「旅順非俄國退讓,則英國所租借之威海衛不能與之事同一律」,拒絕交還。清政府屈從了英國的辯解,就此作罷。
1921年12月3日,北京政府代表施肇基、顧維鈞等,在華盛頓會議上提出歸還各國在華租借地的要求。會議對此爭論很大,特別是英國,拒絕歸還香港和九龍。然而迫於威海衛租期已近結束,1922年2月1日英國代表、外交大臣貝爾福不得不在會議上宣稱:「英國政府願將威海衛交還中國,以尊重中國主權,並實行門戶開放之原則。惟須與各國會同辦理,方可放棄此權利。」。
但英國並不願意無條件放棄它的在華既得利益。1922年4月,貝爾福致函中國政府,提出交還威海衛的五項條件:「一、威海衛之行政權,交還中國自行管理;二、威海衛之青龍島(即劉公島)應准英艦夏令停泊,作為避暑之所;三、威海衛市政應由中英雙方派員組成委員會管理之;四、外人權利之保障;五、改港之辦法。」
9月,北京政府委任梁如浩為收回威海衛委員長,吳應科、吳佩光為委員;英國政府相應派出翟爾士為委員長,白倫特、高玲斯為委員,雙方組成協議交收威海衛之委員會。
10月2日,協議交收威海衛之委員會在威海衛行政長官署開始談判。會談進行了五輪,雙方在威海衛將來關閉與開放、英軍艦將來能否在劉公島停泊避暑等問題上發生分歧。因英方所提條件過於苛刻,談判毫無結果。
1923年3月至5月31日,談判重新在北京舉行,經34次會議,雙方擬定《接收威海衛協商意見書》。
《接收威海衛協商意見書》公布後,全國各地紛紛表示反對。山東省議會、山東旅京同鄉聯合會、山東各界聯合會、山東學生會、威海衛商會聯合會等團體,紛紛上書北京政府,要求無條件收回威海衛,嚴懲賣國賊。威海衛商會在呈送國會的請願書中稱:「乃我政府任命梁如浩督辦接收事宜,至今開會數月,梁等事事退讓,英國妄肆要求,在彼惟欲陽還其名,陰據其實,使交還等於不交還,遂訂成一種確定斷送之條約,以陷威海衛於萬劫不復……。敝會等生斯長斯,痛癢相關,驚聞梁如浩等秘訂此喪權賣國條約,心所謂危,不忍緘默,所以懇請貴院咨行政府速將中英交涉經過情形付審查,並通知英國公使,告知此案未得國會同意,簽字無效各緣由,呈請公決。」
迫於輿論壓力,梁如浩辭職,北京政府表示《接收威海衛協商意見書》有重新修改的必要。英國政府卻表示,對於《接收威海衛協商意見書》,文字形式尚可修正。至實質不能更改;倘中國必欲堅持者,英國政府寧做懸案處理。
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蔡和森,自1922年至1923年,先後在黨的機關刊物《向導》上發表《英國與威海衛》、《可驚可駭的交還威海衛條件》、《國人還不急起抵制英國亡我的侵略嗎?》、《國民黨應號召國民反對英國的侵略》、《山東人民為威海交涉之奮斗》等戰斗檄文,表明中國共產黨的鮮明態度和嚴正立場,推動了無條件收回威海衛的群眾斗爭。
1924年6月12日,北京政府委派外交總長顧維鈞接替梁如浩,與英國再次舉行談判。「磋商十數次,英使稍示讓步」,於同年10月又議定《中英交收威海衛專約(草案)》29條。
《中英交收威海衛專約(草案)》比之《接收威海衛協商意見書》,只是在文字上有所改動,實質內容沒有什麼大的變化。10月23日,北京政府國務會議批准《專約》,英國政府也訓令其駐華公使從速簽字。而恰逢11月北京發生政變,曹錕倒台,《專約》未能完成簽字手續。雖然此時威海衛租期已滿,但一直沒能收回。
1929年6月,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正廷,向英國駐華公使提出了威海衛的歸還問題。英國政府以《中英交收威海衛專約(草案)》已於1924年議定為由,堅持原稿隻字不能改動,否則仍將這一問題擱置。中方則以時過境遷,原草案「應行修正之點甚多」為由,堅持重新擬訂。「雙方爭執數月之久,英始讓步允與中國開議。」
1930年1月,英國政府任命其駐華公使藍普森為全權代表,同南京政府商談交還威海衛問題。2月13日中英雙方重開第五次談判,重行擬定《中英交收威海衛專約》和《協定》。同年4月18日,經南京政府國務會議允可,王正廷和藍普森在南京分別代表中英兩國政府簽字。
三、中國政府收回威海衛
《中英交收威海衛專約》及《協定》簽字後,國民黨政府即於1930年6月14日在南京成立籌辦接收威海衛辦事處,委任外交部司長徐祖善為特派員,朱世全為調查主任。7月,徐祖善率同助理人員到達威海衛,與英國駐威海衛行政長官莊士敦會晤數次,商定接收細目,籌備交接事宜。同時,對英管威海衛的情況,地方商業、財政、治安、市政狀況都作了調查,寫出了詳細的調查報告書。
9月23日,國民黨政府任命外交部次長王家楨為接收威海衛專員,徐祖善為威海衛管理公署專員。同時對接收後的有關司法、財政、郵電、軍事各方面事項作了具體安排。 ,
9月26日,國民政府立法院在接到藍普森關於英國政府已批准交收威海衛專約及協定的照會後,也批准了《中英交收威海衛專約》和《協定》。0月1日晨九時,南京政府外交部長王正廷和英國公使代辦許立德在南京薩家灣外交官舍,分別代表本國政府互換了《中英交收威海衛專約》和《交收威海衛協定》及附件的批准書,條約正式生效。
同日,王家楨、徐祖善等率領海軍陸戰隊官兵300人,由青島乘海琛、鎮海兩艦抵達威海。英艦彼得斯菲爾特號鳴禮炮15響,以示歡迎。當日上午10時50分,接收典禮在英國威海衛行政長官署大院舉行。
下午2時,舉行威海衛管理公署專員就職典禮,正式宣布威海衛地方行政機構——威海衛管理公署的建立。
嗣後,威海衛管理公署會同山東省政府重新勘定邊界,將英租界界石改刻「威海衛界」和「中華民國十九年十月一日立」等字樣。
英國殖民統治32年之久的威海衛終於收回。
1930年以後,英國海軍每年夏天都到劉公島避暑。
1938年日本侵佔威海衛之後,英國僑民逐漸離開威海衛,到1939年初,英人全部撤離,英艦也未到劉公島消夏。
1940年9月28日,南京汪精衛偽政府宣布英國在劉公島所受之權益期限已滿。無意予以展延。11月15日,英國正式宣布撤退其駐威海衛艦隊。
至此,英國在威海衛再無任何遺留問題。
『叄』 威海衛租借地的回歸
1930年10月1日,英國統治32年的威海衛,終於回到祖國懷抱。
『肆』 威海衛被侵佔是哪一年
威海衛被英國侵佔是1898年,被日本侵佔是1938年。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中,日軍集結軍艦25艘,陸軍 2.5萬餘人,迂迴側後攻佔南岸炮台,海陸夾攻威海港。北洋艦隊腹背受敵,全軍覆沒,威海失陷。1898年被英國強行租占,1930年收回。
抗日戰爭中,日軍於1938年再次侵佔威海,1945年8月日本投降,為中國收復。
(4)威海被英國統治了多少年擴展閱讀:
威海衛名稱由來:
漢初時,威海叫「石落村」,是一個偏僻的小村,後來又稱為「落柑村」,據後人推測,之所以改為這個名字可能是因為這里遍地布滿了柑橘樹的緣故,至於是否如此,無從考證。
到了元代,改為「清泉夼」。改名原因無從知曉,但從字面看「清泉」是「清清的泉水」的意思,作為威海這樣一個沿海而多薄山的地方來說可以想見水的重要。
另據《威海衛志》(清乾隆本)記載:「在環翠樓東南石窟中,泉潔而甘,大旱弗匱。邑人咸取以釀,號『小惠泉』」,不知這「小惠泉」對於這個名字有無歷史淵源。
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為防倭寇侵擾,設立威海衛,取威震海疆之意,威海之名即由此而來。1945年,設威海衛市,建國後改威海市。
『伍』 香港"新界"和山東威海衛被哪個國家佔領
都是被英國佔領的~
求採納謝謝
1860年,中英簽署《北京條約》,英國割佔九龍半島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香港的姐妹」九龍半島其餘部分劃為「新界」,租給英國99年。 1898年,中英簽署《訂租威海衛專條》,「防海的健將」威海衛租借英國25年。
『陸』 我國的700平方公里領土,被侵佔32年,交涉26年後,如今怎樣了
中國百年近代史,就是不斷割讓國土賠償銀子的重復史,自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就徹底被西方國家視為案板上的魚肉,打算一點一點蠶食掉中國的領土。而清朝政府更是毫無作為,身為國家統治階層,關注的不過是自己的地位財富以及性命,才有了眾多條約的簽訂,使得當時民眾陷入深淵之中。
像是澳門等這些地方都被當時的西方列強給強行侵佔,以至於人們對此十分悲痛,著名的《七子之歌》也講述了七個被侵佔的領土,奈何人民有心無力,而真正有權利的人屍位素裹,不關心民眾的生活,令人悲痛。萬幸後來無數有志之士奮力崛起拼搏,才換回了中國的新生,讓這群在其位不謀其事的人統統下位,實在是大快人心。
而今天要講述的這片土地,就是曾經被侵佔的七個地區中的一個。我國的700平方公里領土,被侵佔32年,交涉26年後,最終收回。那麼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些什麼?《七子之歌》這首歌道盡了當時人們的心酸悲痛,對國家分崩離析的不忍,以及故土難回的凄涼。而這七個地區就包括了澳門,香港以及北海灣等地方,它們都是在鴉片戰爭之後,被西方國家所強行要走的。而軟弱的清王朝就是個應聲蟲,不敢有半點反抗之心,只能任人宰割。威海衛就是這七個地區中的一個。
而除了威海衛,其他被提到的六個地區也都在建國之後才得以回歸。威海衛為何會顯得如此重要?這也是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的緣故。它作為海上門戶,掌握了它就能隨時發兵,長驅直入進攻中國,中國自然不願意自己的門戶被外方強行租占,故而一直據理力爭,才在32年之後拿回了它。
『柒』 中國重要軍事基地被英國強佔32年,我國交涉8年,結果如何
引言
在我們的認識當中,清朝的統治變得尤為薄弱,不僅在1840年受到了來自國外的鴉片戰爭,以及再後來面對各種進攻時候的懦弱無能,無法還手,選擇各種賠款割地,損失了自己的大片土地,以及大批財物。
當時的清政府並沒有選擇提升軍隊的力量去抵抗外來的侵略,反而一度把入侵國家的人們當作上層的人俯首稱臣,久而久之,國外的許許多多的國家知道我們沒有還手的能力,就大舉的進攻我國的沿海地區,而且我國的求和,賠款,政策導致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面對許許多多個國家的入侵,清政府更是沒有了還手的能力,我國陷入了一種被動的形式。好在經過我國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在後來的時期,逐漸擺脫了清政府懦弱的影子,領土也不斷的收回來,其中就包括了我國重要的軍事基地——威海衛。
總結
1930年的10月1日,中國終於收回了長達32年被英國強行租借的威海衛。威海衛地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京津海域的門戶,更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我們必須把他拿回來,因為它是屬於我們的一部分,民族的富強,國家的強盛離不開一寸土地的割讓。如今我們的國家已經強盛起來,我們絕不允許清政府的歷史重新上演!
『捌』 歷史:威海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史實
(一)強行租占
歷史背景 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加速了帝國主義侵華的進程。西方列強在加強對華經濟侵略的同時,加緊侵佔中國沿海重要港口,在華展開了搶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的激烈競爭。這一時期,列強瓜分中國的矛頭首指華北。1898年德國在沙俄的支持下租占膠州灣,而沙俄隨即以抵制德國為借口租占旅順大連。同年,法國在華南強租廣州灣(現湛江港)。英國是最早侵華的資本主義國家,在華擁有的政治經濟權益最多。在列強瓜分中國狂潮中,英國為維護其在華的政治、經濟壟斷地位,修改其對華的既有政策,決定租占威海衛和香港新界,以便北與沙俄對峙,南與德法抗衡。1898年3月7日,英國外交大臣巴爾福即要求其駐華公使想盡一切辦法取得租借威海衛的優先權。3月25日,英國政府正式訓令其駐華公使竇納樂不惜一切手段租占威海衛。由於山東已被劃為德國的勢力范圍,而根據《馬關條約》的規定,威海衛又由日本佔領,以監督清政府償付戰爭賠款。因此,英國在決定租占威海衛的同時,積極設法收買德、日兩國。對德國,於3月26日表示租占威海衛乃出於無奈,決不侵犯德國利益。此後又於4月20日正式聲明不修築威海衛至山東內地各處的鐵路,以此承認山東為德國的勢力范圍,因而得到了德對其侵略計劃的默認。日本則由於在東北的爭奪上與沙俄存在激烈的矛盾,因而也希望藉助英國的勢力牽制沙俄,當英國探詢其態度時立即表示同意。在分贓的基礎上與德、日兩國達成諒解後,英國更加肆無忌憚地推行其侵威計劃。
強行佔領 在與德日等國加緊勾結的同時,英國於1898年3月15日從香港調遣軍艦10餘艘前往煙台,圖謀在日軍撤離後搶先佔領威海衛,以武力為後盾逼迫清政府就範,以達到其租借目的。5月7日,清政府對日賠款在倫敦全部付清。5月9日,駐威日軍主力開始撤出威海衛。5月21日,清政府派員接收威海衛和劉公島。英國則於5月19日和22日委派接收大員率「水仙花」號和「敏捷」號戰艦侵入威海衛,並在日軍的協助下佔領日軍退出的營房、炮台、基地及所租用的土地。5月23日,中日交接事宜完畢,日8軍撤出威海衛和劉公島。5月24日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生日,英軍選擇該日在黃島 舉行了佔領儀式。當天下午1時30分,「水仙花」號指揮官耐皮爾率領海軍陸戰隊士兵登上劉公島並進占黃島。英方接收專員金霍爾和駐芝罘港領事霍普金斯在英國駐華公使館武官布朗、敏捷號艦長史密斯.多倫的陪同下來到設於黃島炮台下的儀式現場。清政府委派的辦理威海衛事宜委員山東侯補道嚴道洪、管帶復濟兵船前游擊林穎啟也隨同前往。金霍爾宣讀佔領宣言後,英國國旗開始冉冉升起,當旗幟飄揚到桅頂時,樂隊奏起了英國國歌,英軍舉槍致敬。隨後,儀式在一片「女王萬歲」的狂呼中收場。至此,英軍完成了對威海衛和劉公島的軍事佔領。
逼簽租約 3月28日,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正式向清政府提出租借威海衛的要求,聲稱:俄以旅順為軍港,則對中國異常危險,惟以威海衛租與英國,足以制俄之跋扈。但清政府以威海衛尚在日軍佔領之下為由予以拒絕。竇納樂隨即於3月31日向清政府發出最後通諜:如果得不到確切消息,事情將交由英駐華海軍司令辦理。清政府被迫於4月3日同意其租借要求,並於4月20日委派慶親王奕匡、刑部尚書廖壽恆與英使舉行談判。1898年7月1日,中英《租威海衛專條》在北京簽字。中方簽字代表是奕匡、廖壽恆,英方簽字代表是竇納樂。《專條》規定:將威海衛及附近海面租與英國,租期與俄佔旅順大連之期相同,英國有權在沿海一帶築炮台、駐軍隊等。中國所保留的權利是:軍隊仍可進入;威海衛城由中國管理,原駐城內的官員仍可在城內各司其事;中國兵艦仍可使用威海水面。此後,中英雙方派員於1900年4月25日至同年5月17日將東起大嵐頭村東北海濱、西至馬山嘴、南至草廟子以里除威海衛城以外的738.15平方公里的區域劃為租借區,當時區內人口約為12萬。由此,英國在華北奪得了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港口,而清政府的防禦能力則遭到進一步削弱。
(二)武裝抗英
侵略者的堅船利炮能夠使昏庸腐朽的清政府為之屈服,但是具有高度愛國主義精神的威海人民是不可辱的。在英租威海衛的三十二年裡,面對侵略者的武力進犯和殖民統治,富有保家衛國傳統的威海人民為捍衛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進行了不屈不撓的英勇抗爭。
抗英集會 1900年義和團運動在山東內地蓬勃興起。威海姜南庄村秀才崔壽山深受鼓舞。為抗英衛國,他聯絡同村谷輝庭、萊海村董紹亮、於家夼村叢志范等人,招募訓練團民並籌集資金購買軍火,組織秘密武裝,准備發動武裝抗英運動。1900年3月26日,崔壽山組織群眾四、五千人在張村慈聖寺舉行抗英集會。殖民政府得知消息後,立即派英軍上校鮑爾率軍趕到現場進行鎮壓,強令群眾繳械解散。但與會群眾並未被武力威脅所嚇倒,雙方相持達1個小時。英軍立即當場審訊崔壽山、谷輝庭。崔壽山臨危不懼,拍案而起,歷數英國侵華的累累惡行,直言組織團民武裝即為驅逐英人出境。鮑爾惱羞成怒,下令將二人押往威海衛。會場頓時群情激憤、劍拔弩張。為保護群眾,崔壽山挺身而出,和張雨、董紹亮二人被英軍關押到劉公島監獄。在獄中,面對英國殖民當局高官厚祿的收買,他絕食抗議,堅貞不屈。與此同時,獄外群眾掀起了大規模的援救活動,英軍懼怕引起更大的反抗斗爭,一個月後將其釋放。籌建團民武裝和慈聖寺集會以英雄的氣概和不屈的鬥志,表明了威海人民維護民族尊嚴和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和決心,吹響了威海人民武裝抗英的第一聲號角。此後不久就爆發了大規模的武裝反勘界斗爭。
道頭襲敵 1900年4月25日,中英雙方勘界專員在英軍武裝護衛下自西向東勘劃界址,埋設界牌。4月28日,英軍埋完25塊界碑之後,中方勘界官員李希傑、嚴道洪、林穎啟來到界外的東道頭村駐扎,英軍則在離道頭三英里的太薄山腳下安營。當天晚上,600多名群眾圍困東道頭村中方官員駐地,聲討李希傑等人的賣國行為,阻止其外出劃界。與此同時,近千名群眾將英軍營地圍得水瀉不通,高呼口號,抗議英國的侵略行為,要求英國人撤出威海衛。英軍當即逮捕了6名群眾,此舉不僅沒能達到驅散群眾的目的,反而使聚眾人員越來越多,第二天便達到2000多人。英軍被迫將逮捕的6名群眾釋放,但聚眾的人群仍不肯散去,勘界無法進行。英軍隨即從威海衛調集大批援軍解圍。5月4日,英軍首領鮑爾、帕恩羅斯在英軍的護衛下進行單方面的強行勘界,在太薄山營地留下以華特索尼中尉為首的30餘名士兵駐守,准備為被困的中方官員解困。5月6日拂曉,華特索尼軍營遭到了由西武林村於冠敬、馬景山、孫家灘村孫義清、草廟子村楊希亭和徐家疃村於漸海等人組織的2000多名群眾的武裝襲擊。激戰中,武裝群眾的土槍土炮一齊向英666665軍營地開火,以華特索尼中尉為首的30餘名英兵到處躲藏,四處開槍,有10名群眾在戰斗中英勇犧牲。
垛山激戰 5月4日傍晚,東去勘界的英軍來到垛山腳下的臨泉河套扎營。江家口村武秀才劉荊山、圈於家村於仁山和南虎口村徐仁山等人得知消息後,立即於5月5日以雞毛信聯系周圍群眾前往碑口廟匯合。隨後便帶領村民1500多人直奔英軍營地。下午2時30分,當群眾趕到離英軍營地1/4英里遠的地方時,與15名勘界歸來的英軍相遇。劉荊山隨即指揮群眾用石塊、鋤頭、鐵杴等猛擊英軍。英軍少校帕恩羅斯當場被打成重傷,4名士兵也被打倒在地,激戰中劉荊山等19人壯烈犧牲。圍擊群眾遭到英軍增援部隊的鎮壓。
在威海人民與侵略者進行殊死搏鬥時,清政府卻超然局外,袖手旁觀。5月9日,山東巡撫袁世凱從煙台調集400名清兵前往威海衛解救李希傑等人,而對群眾派兵打擊英軍的要求置之不理。隨後,又在威海各重要關卡散發布告,對群眾的抗英義舉嚴加訓斥,強令百姓「查照條約、自保身家」。英軍則對群眾的武裝反抗膽戰心驚,勘界被迫中止數日,直到5月15日才重新開始。對威海人民反勘界斗爭,殖民當局始終懷疑是由威海衛城裡的中國當局鼓動起來的。因此,當消息傳到香港後,港英當局即以此為借口要求將九龍城附屬於香港,理由是城裡中國官員的存在與香港的防衛不協調。
威海人民的武裝抗英斗爭是威海近代史上光輝的一頁。盡管由於武器裝備差,缺乏作戰經驗,這場斗爭最終未能取得成功。但抗英鬥士們前仆後繼的獻身精神和英勇無畏的英雄氣概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今天,他們的英雄業績還在當地人民群眾中廣為傳頌,成為鼓舞後人奮發向上、建設家園、振興中華的一面光輝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