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法國發展道路為什麼不一樣

英國法國發展道路為什麼不一樣

發布時間:2022-10-21 22:53:56

⑴ 比較英國和法國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的不同之處

在資本主義歷史上,英國是資本主義最初的中心。但最先品嘗資本全球化沖擊的是今天已進入七國集團的法國。

中世紀的法國藉助由地中海到北歐的過境貿易中產生的大量商業資本的增加,而不主要是像英國那樣由根植於本國的商品生產的增長在歐洲較早發跡。與中國春秋時期的井田制的解體一樣,大量游離於生產之外的商業資本較早和超量出現,使法國庄園經濟較早解體,庄園農奴和土地較早分離。商業資本增長進一步導致勞動力與土地生產資料的分離速度加快。與英國正好相反而與中國戰國時期和後來的太平天國時期的情形近似,由於當時法國資本主義工業非常脆弱以至不足以吸收大量游離於生產領域之外的貨幣資本和勞動力,這些剩餘勞動力便從農村流入城市並成為社會動盪的源頭。土耳其奧斯曼帝國興起使從地中海經法國通向北歐的商路中斷,過境貿易銳減使法國出現蕭條。此時英國正處上升時期,法國的政治家試圖仿效英國,希望通過對外開放和自由貿易振興法國。他們天真地認為,用給英國的工業品優惠政策(進口稅減20%)的方式換回法國葡萄酒與白蘭地在英國暢銷,這樣法國就可得到振興。為此,法英1786年簽訂了《伊甸條約》。出乎法國人所料,法國的農產品和手工藝品的總值大大低於英國工業品的總值。經過短期較量,法國工業經濟從法英的交換中所獲甚微並為此瀕於破產。法國人想取消這個條約以制止民族工業的衰落,但為時已晚。三年過後,1789年法國便發生了劇烈的政治動盪即人們常說的「法國大革命」。拿破崙的出現是當時處於相對弱勢的法國對強大的資本主義英國及亞當?斯密的自由貿易經濟理論的嚴肅挑戰。拿破崙看出法國政治危機產生的深層原因[6],他用暴力摧毀英國工業品在歐洲大陸市場的同時,又用暴力強行把歐洲農民(也有人稱之為「農奴」)從封建庄園中解放出來並使之變為自由的小土地農民,以此為虛弱的法國資本主義工業造就了可以為法國資本壟斷的勞動力和消費市場。盡管拿破崙在1815年滑鐵盧戰場上失敗了,但他為身後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了不可動搖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1827年法國工業生產力比1815年增長一倍。此後,法國便由英國資本的外圍地區躍入資本中心地區,並成為資本全球化進程中出現的與英國相對應的新的一極。如果說是英國開辟資本全球化歷史的話,那麼,從相當的意義上說,是法國開辟了資本多極化的歷史。隨著資本全球化進程向世界鋪展,德國、美國、日本等在與新舊霸權(英國、法國及西班牙、葡萄牙等)的強力對抗中,相繼擠入世界霸權的行列。經過兩次世界大戰自相殘殺後,這些國家開始聯合並形成排斥處於外圍地區的南方國家發展權利的資本聯合中心,以共同主導和壟斷世界資源和市場。

⑵ 英法兩國在資產階級革命時為何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公元1688年,英國率先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即光榮革命。英國內部各個階級在經過長時間的斗爭後,終於確認了以君主立憲制為主體的新的政治體制。從此,英國國王就成為了國家的象徵,只"統"卻不"治"。即便到了現代,這一制度也並沒有發生改變。


法蘭西王國國王路易十五

種種因素都在向法國人表明,法國的衰落已經不可逆了,而罪魁禍首就是無法給國民帶來福祉,反而要把全體法國人帶向亡國深淵的波旁王室。

不難發現,英國和法國雖然同樣走上了資產階級革命的道路,但是引發革命的原因卻是完全不同的。英國是因宗教糾紛而引發的政治革命;而法國則是因為國王的無能和國家的衰弱,引發了法國國民對封建制度的不滿和失望,最終才掀起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

⑶ 英國與法國都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二者究竟有何不同呢

從中學起,我們便開始學習英國革命與法國大革命,對於這兩場革命我們並不陌生。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標志著世界近代史的開端,而法國大革命常常被定義為一次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有力的推動了歐洲大陸的反封建斗爭。

這兩場革命雖然相隔了大約一個半世紀,但實際上雙方還是有"一定交集"的。

搞清這兩次革命的區別,對於我們進一步理解英法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內在規律是具有非常重大意義的。當然,英法兩國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是異常復雜而曲折的。

要想徹底弄清二者之間的區別並不容易。

雅各賓派代表人物——羅伯斯庇爾

其次,這兩場革命都經歷了復辟與反復辟的激烈斗爭((英國斯圖亞特王朝和法國波旁王朝的復辟),以國王為首的封建勢力不甘心自己的退出,公開或秘密地進行反革命(反動派總是不會自動退出歷史舞台,總是首先挑起內戰來捍衛自身的利益),但最終都被資產階級推向斷頭台。

然後,兩國都出現過個人獨裁的現象,如英國克倫威爾和法國拿破崙的獨裁統治。

最後,在兩場革命中,廣大人民群眾都有所參與並且在革命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致使有著妥協性和懦弱性的資產階級實行了一些原來不曾打算施行的措施,使革命向深入發展。

⑷ 為什麼英國走向憲政,而法國走向專政

1.研究近代英國憲政形成的意義
英國近代以來的崛起和強大,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而其中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憲政體制的形成與完善,無疑是其最重要的結構性和制度

性支撐。近代英國作為世界上第一個三權分立憲政體制國家,應該被看作是英國貢獻給現代世界政治的最大制度創新。近代英國正是通過憲政

體制創新引領時代潮流,並迅速崛起為歐洲強國、乃至世界強國的。從歐洲的歷史來看,英國崛起時人口不過2000多萬。英國先是在1588年消

滅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接著又打敗了「海上馬車夫」荷蘭,最終在18世紀後期的七年戰爭中打敗法國,而成為世界霸主。並且,隨著憲

政體制的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在英國日漸成熟,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新技術開始不斷涌現。1765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機,1768年阿克萊特

發明了水力紡織機,1779年克萊普頓發明了走錠紡織機,1784年卡特萊特發明了動力紡織機,等等。而代表經濟自由放任和市場經濟成熟理論

的著作——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也正是在1776年出版的。英國長達幾百年的興盛史,充分證明憲政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動作用。可以說,

英國所走過的憲政之路是成功的,經驗是可貴的,對後世影響是巨大的。研究英國憲政體制的形成與發展,可以更好地認識近代英國的崛起,

有助於提供線索,抓住根本。就其深遠意義而言,近代英國憲政體制的形成與完善不僅是國家性的,更是世界性的。近代以來幾乎所有的憲政

國家都是效仿英國憲政體制而走上憲政道路的。
憲政與市場經濟之間的關系問題無疑是當今中國理論界關注的一個重點問題,而二者之間確實存在一些規律性聯系。中國百年來憲政進程受阻

,其根本原因在於市場經濟的缺乏、個人權利與國家權力之間缺乏有效的平衡和相互尊重。值得慶幸的是,經過二十幾年的改革開放、市場經

濟的確立和推進,中國的社會利益結構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私人財產權利已經人憲,利益主體多元化格局已基本形成,從而為我國的憲政

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結構基礎和背景根基。當然,憲政在中國的實現,也離不開我們的理性自覺推動。這就需要對西方憲政的生成加

強研究以豐富我們對憲政的認識。事實上,對憲政的認識和了解本身就是我們憲政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近代英國憲政體制的形成和發

展進行歷史考察,可以為我們認識和把握社會變遷時期制度變革、演進的機理提供一些借鑒和參照。我們在強調各國現代化的多樣性、各民族

發展的獨特性的同時,也不應忽略現代化所內涵的普遍性和一般性規律。盡管世界各國政治經濟制度、歷史文化傳統各異,但只要採取民族國

家的組織形式,奉行利益導向的市場經濟,採用形式理性的非人格化官僚管理體制,那麼社會治理就必然選擇法治和憲政。在當下中國,隨著

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憲法、憲政問題日益成為政治領域,乃至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並且在日益推進的依法治國政治體制改革中得到了

清晰體現。毋庸諱言,現代政治體制與憲法、憲政有著直接聯系,因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問題就是憲政問題。為此,對

憲政主義進行追根溯源,以便為我們的憲政發展提供一定的知識和理論儲備,就顯得極為必要。英國是憲政「母國」,當然也就成為憲政研究

躲不開、繞不過的重要一環。對近代英國憲政形成、發展的動因、過程和特徵給予歷史性的考察與思索,並上升到規律性認識,對於正在大力

發展市場經濟和正在走向憲政的中國有著重要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當然,我們更多地是要從近代英國憲政的形成和發展中尋求經驗而非樣板

,尋求靈感而非模式。
2.近代英國憲政形成的特點
長期以來,英國憲政的形成與發展一直是中、西方學術界樂此不疲的研究領域。然而,由於英國憲政發展未曾中斷的連續性,使得英國憲政的

形成和發展烙有更多的傳統痕跡。故而對英國中世紀憲政與近代憲政的聯系和區別,存在一些模糊認識,將中世紀英國憲政與近代英國憲政等

同。事實上,從17世紀開始,近代英國的憲政體制及其價值觀念與中世紀的憲政體制及其價值觀念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對此,霍布斯鮑姆強調

:「這種對激烈對抗的迴避,這種對新瓶貼上舊標簽的偏愛,是不應與無所變革混為一談的。」中世紀至近代,英國的憲政發展分為前後兩個

不可分割的階段:首先是中世紀等級制混合政體,然後通過近代憲政革命,建立起成熟穩固的資產階級的三權分立政體。英國從中世紀的《自

由大憲章》開始,由於封建地方貴族、城市與王權的對立、沖突,在封建制度下開創了英國憲政的傳統,創立了封建制混合政體。隨著近代資

本主義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市民階級的強大,社會沖突逐漸轉變為地方貴族與國王、市民階級之間的沖突。封建制度不利於集權國家的發展

,而商品貨幣經濟的健康發展又離不開龐大集權國家的保護。由龐大中央集權國家保護,可以加快資源的交易速度,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交易

效率。同時,國家的悖論也被提了出來,擁有一個強大而權力有限的政府成為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如果國家過於軟弱,無法保證契約的實施

與產權的安全,交換與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水平將非常有限。但是隨著國家權力的增強就會產生一個問題:強大的政府雖然能夠保護產權,但

是也會因為國家權力的強大對契約與產權造成威脅。所以,自由市場制度的發展必須伴隨制約政府行為的制度的建立。絕對主義國家只能從道

德上尊重和保障產權,但在制度上卻無法真正有效尊重和保障產權。17世紀英國率先建立了三權分立憲政體制,開始用分權的手段,來解決國

家作用的「本質兩難」。這時分權的社會等級色彩逐漸淡化,職能色彩逐漸增強。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之後建立的議會主權和普通法院司

法獨立都限制了王權對私人財產的隨意侵犯,確保國家制度內部存在制約與平衡,使國家在積極有效地發揮它應起的作用的同時,無法濫用權

力。憲政對公共權力不是否定,而只是限制。通過三權分立憲政體制的建立與完善,近代英國形成了一個權力強大而又有限的政府,並為1780

年工業革命的發生提供了產權保護這一關鍵性基礎。可以說。近代英國是伴隨著對私人財產權利保護而崛起的。
3.研究近代英國憲政形成的方法
目前,憲法學界,存在著形上論與實在論、先驗論與經驗論、自然法主義與法律實證主義、重主觀與重客觀等各方面的理論分野,從而導致了

對憲政的不同定義。憲法學界對憲政的定義紛繁復雜、眾說紛紜,其根源在於對憲政的認識缺乏一個同一的話語背景。以至於在不同的語境中

憲政呈現出不同的含義,造成了憲政這一概念使用的混亂,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在不同的語境中憲政有著不同的指向。事實上,這在某種程

度上是脫離憲政形成的歷史語境研究憲政的產物:人們在研究憲政時,總習慣於把它的發展歷史看成好像只有從屬和次要的意義,甚至確信憲

政可以離開它的歷史來進行考察和理解。結果造成對憲政的研究,分析演繹性的方法多,而事實描述性的方法少。演繹分析性的方法大都將憲

政的形成建立在邏輯推演的基礎上,由於缺乏歷史考據,其結論難免缺乏事實的生動與歷史的厚重,甚至會出現斷論失據之辭。事實上,憲政

的形成、發展、變革是與社會生活、社會發展存在內在關聯的,我們不應將其與它賴以產生的社會基礎分離開來研究。對於憲政的發展及其價

值觀念的變化,如果離開它所賴以存在和發生變化的背景條件,是不可理解的。因為,以憲政之「定義」解說憲政,只是回答了「什麼是憲政

」的問題,卻無法回答。憲政是什麼」。搞清楚憲政是怎樣產生的,事實上比弄清憲政的定義更重要。因而,研究近代英國憲政的形成離不開

歷史學方法,離不開歷史視野和背景,這就需要引入歷史學方法和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立場。對英國憲政研究,引入歷史學與法學交叉學科研究

也是具有可行性的。歷史學,法學只是為了研究方便而進行的一種人為學科劃分,二者的隔閡並不是絕對的。因為,無論是歷史學、還是法學

,它們所面對的都是同樣一個人類社會的現實和歷史,將它們區別開來的只不過是研究重點、研究方法和所用理論有所差別罷了。因而,在研

究領域上出現交叉或者重疊是正常的。並且,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有助於擴大我們的研究領域和研究視野。
通過歷史發生學的邏輯梳理,可以引領我們超越浮面的表象,進入到更為深層的生成機制中去。作為過程描述的歷史學,本身就是一種方法,

它是法學家的一個基本理論素養。正如德國法學家薩維尼所強調的,「法學家必當具備兩種不可或缺的素質,即歷史素養,以確鑿把握每一時

代與每一法律形式的特性;系統眼光,在與事物整體的緊密聯系與合作中,即是說,僅在其真實而自然的關系中,省察每一概念與規則」。由

於缺失歷史的背景和視野,長期以來對英國憲政的研究多是平面拓展,而缺乏深度挖掘;多囿於表層,總還是懸浮在波谷浪尖。而不知道憲政

之河的深水處究竟涌動著什麼力量,才形成了水面上那可見的波峰。通過歷史深層描述可以還近代英國憲政形成以來的歷史本來面目,可以幫

助我們更加准確地理解近代英國憲政發展的真實歷史過程,以便從中抽象出憲政形成與發展的內在規律。憲政形成與發展的內在規律不在歷史

之外,而在歷史之中。投有憲政史研究的深入和發展,憲政理論的研究也就失去了依據和支撐。目前,關於英國的憲政理論之所以遲遲難以取

得較大進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英國憲政史研究的滯後。可以說,投有一套符合歷史發展真實的描述性憲政史著作,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分析

性憲政學說,更不可能談高水平的憲政理論。因為,「知其所以然」是建立在「知其然」的基礎上。所以要在憲政史與憲政理論之間建立一種

良好的互動關系,只有將歷史敘述與理論研究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才能做到觀點的真實與深刻。有說服力的英國憲政理論,只能是建立在對英

國憲政史進行直接而持續的思考基礎上。

英吉利民族於中世紀王權與貴族的對抗沖突中孕育萌芽的自由傳統,經過幾百年的緩漸生長,在十五六世紀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地理大發現、商業革命等新事件及新精神的滋養之下,漸漸根深葉茂,終於因十七世紀的英國革命而開出了憲政之花,結出了自由之果。憲政的思想與制度宣示著人類政治意識的覺醒,啟示了人類文明的新時代。三個世紀以來,尤其在經歷了二十世紀極權主義政治的劫難之後,憲政之作為現代政治生活的樣式已漸漸成為人類的共識。憲政的主要制度與觀念起源於英國。議會制、責任內閣制、政黨制、文官制等憲政制度首先在英國產生,憲法的財產權原則、基本人權原則、分權制衡和有限政府原則、法治原則都從英國的行憲經驗中得來。在行憲歷程中,英國孕育和生長了憲政制度和自由精神。憲政制度與自由精神的相互作用,社會史與思想史的互動使英國在經歷傳統與變革的巨大沖突之後,以演化與漸進的方式成功地從中世紀政治制度轉變到近代的君主立憲制度,避免了激進與革命的社會變革,率先步入近代社會,創造了富有英國經驗主義特色的英國憲政模式。

所謂憲政,簡而言之,即是有限政府。憲政的核心內容是限制與約束國家權力,確立與保護公民權利與自由。正是在對於國家權力的制約之中,公民權利獲得保障,政治自由得以實現,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之間的界限得以確立。而對於權力的警惕與防範根源於對於自由價值的珍視,所以權利和自由高於和先於權力。

英國的憲政道路是自然演化和漸進改革的道路。英國從傳統社會步入現代社會,從君主制政治轉向現代政治,實現憲政的道路是在社會力量的沖突與和諧的動態平衡中,通過持續不斷的漸進、穩健的社會改革而實現的。英國從中世紀的《自由大憲章》開始,就由於貴族與王權的對立、沖突而開創了英國自由的傳統,這樣一種傳統隨著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中產階級的興起,沖突轉變為貴族、國王與中產階級、國會的對立,十七世紀的英國革命以光榮革命成功實現君主制與憲政的調和,傳統政治形式與現代政治精神的結合而告終,光榮革命成為英國歷史的最後一次革命,它奠定了英國式漸進道路的基礎。十八世紀工業革命的發展,使工人階級逐漸成長為獨立、完整的政治力量而與工業家集團形成兩種對立的社會力量,民主化成為十九世紀政治變革的主題。在社會變革的潮流中,政治家審時度勢,1832年的第一次議會改革使英國民主化的進程採取了漸進改革的方式,避免了法國革命式的代價。二十世紀英國的憲政改革同樣是致力於漸進社會工程(piecemeal social engineering),而拒絕歐陸盛極一時的烏托邦社會工程,費邊社會主義與自由資本主義沖突的妥協方案是建立「福利國家」,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英國避免了法西斯主義等極權主義的慘痛代價。

⑸ 為什麼英法兩國資產階級革命走的是不同的路線

攻打巴士底獄

英法兩國隔海相望。歷史上,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曾經征服了英國。歷代金雀花王朝(1154—1485年)的英國君主,理論上都是法國臣民。1337-1453年,兩國間還曾爆發過百年戰爭,戰爭最後以法國的勝利而告終。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法國相對於英國而言一直是一個強國。但自1689年英國爆發光榮革命,實行資產階級和貴族的聯合統治後,英國的國力相對法國就不斷增強。十八世紀中期英國打敗法國,成為最強大的殖民國家。十八世紀六十年代,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20多年後,法國卻由於社會矛盾的不斷積累和激化導致爆發了大革命。從1789年革命爆發到1815年拿破崙戰敗,除了中間短暫的休戰之外,法國經歷了25年的持續戰爭。大量資源被戰爭摧毀,500多萬人的生命化為灰燼,社會生產力遭到了極大的破壞,法國工業革命被推遲了近30年,從那時至今,法國的國力再也沒有超過英國。大革命的政治和經濟代價無疑是沉重而高昂的。


我們不禁要問,同是資產階級革命,同樣有著工商業文明的傳統,為何英國能夠採取「光榮革命」的方式達成貴族和資產階級之間的妥協,而法國各階層之間的矛盾卻不可調和,以至於爆發暴力沖突乃至大革命呢?


對於這個問題的嘗試解答如下。其一,法國是一個大陸國家,英國是一個海洋國家。海洋國家的貿易通路不固定,影響因素無可測性(最危險的就是海上風暴),怎樣抗拒災難,完全靠一船甚至就是船長的個人決定,其貿易方向政府無法也無必要控制,所以海洋國家更能接受自由貿易思想;海洋的災害一旦發生,主要波及的是災害區域航行的局部船隻(除了海嘯以外),面對突如其來的無法抗拒的海洋災難,人們根本無法組織有效的集體防禦,他們只能靠自己個人和小團體的力量去逃避或者保全自己,而這個時候,政府的強權也無法對自己的人民形成有效幫助,長期的無法互救和政府無力導致人民的獨立、自救,最終形成人權大於國權、自治的思想觀念。


相對海洋災害的不確定性而言,大陸經濟因素更有其可預測性。其災害一旦發生,也相對容易組織集體防禦。所以大陸國家更易接受計劃經濟(這里計劃經濟是一個廣義的有計劃、受政府調控的經濟概念,並非特定的帶有意識形態特點的狹義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經濟決定政治,由於經濟發展和現實環境的需要大陸國家更能接受中央集權體制。而海洋國家更能接受邦聯或者所謂的地方自治體制,社會存在著自治傳統、協商民主傳統。例如島國英國的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就是由英格蘭本土、北愛爾蘭和自治區域蘇格蘭、威爾士,一些自治島組成的邦聯。以致蘇格蘭與英格蘭合並後300多年的今天,蘇格蘭還要舉行全民公投以決定是否繼續留在英聯邦(注1)。島國日本在明治維新前也已經存在著相對獨立的反幕府的薩摩等西南諸強藩,成為倒幕戰爭的基地。這是明治維新能夠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資本主義首先在歐洲的英國,亞洲的日本勝利的重要原因。

其二,上述海洋國家的協商民主傳統、自治傳統導致其統治者在必要的時候可以做出有利於國家和民族、最終也有利於自身家族的政治妥協。例如1215年英王約翰被貴族脅迫簽署《自由大憲章》。國王成為貴族們「同等中的第一個」。1689年,英國國王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接受「權利法案」, 法案中堅持了人民應享有的「真正的、古老的、不容置疑的權利」,包括不經議會同意不能制訂或終止任何法律的效力;不經議會同意不能征稅;不經議會同意不能建立常備軍;人民應享有選舉議會議員的自由;議會享有辯論的自由等。至此英國議會與國王近半個世紀的斗爭以議會的勝利而告結束,國家走上了議會民主道路,建立了資產階級和貴族的聯合統治。社會建立了自糾錯機制,社會矛盾得以調整、釋放和緩解。因此國家走上了漸進的,生產力可以積累的良性發展道路。而大革命前的法國處於中央集權統治之下,教士是當時法國封建社會的第一等級,貴族是第二等級。其他各種人都歸入第三等級。第一、第二兩個等級的人數不過20多萬,只佔全國總人口的3%(教士佔1%,貴族約2%)。新興的資產階級因為政治上沒有權力而受到欺壓。但這僅僅是暴力革命的基礎,如果統治者能夠恰當地處理、調整不斷激化的社會矛盾,也不是一定要爆發暴力革命。但是在1789年5月,國王路易十六為了征稅的需要,召集已經停止了175年的「三級會議」來籌款。第三等級的代表趁開會的時機,提出了兩點要求:第一,限制國王的權力,把三級會議變成國家的最高立法機關;第二,改變按等級分配表決權的辦法,要求三個等級共同開會,按出席人數進行表決。如果路易十六認清大勢,他本可以藉此機會建立社會的協商民主平台和漸進糾錯機制,使國家逐步走上良性發展的循環,但可惜的是他有點類似中國的明熹宗朱由校(即天啟帝,擅長木工),擅長制鎖而不是治國。1789年7月,路易十六試圖驅散制憲議會,矛盾激化,終於激發7月14日巴黎人民起義,以致爆發暴力革命。


但是具有諷刺意義的是,作為法國大革命的象徵,攻打巴士底獄的結果,只解救了7個犯人,其中一位是貴族家庭中被皇家密信所逮捕的「放盪罪」犯人薩德侯爵,兩位是精神病患,四位是偽造犯。政治犯一個都沒有。大革命的結果,並未摧毀中央集權,反而是在舊制度的廢墟上建立起了雅各賓專政、拿破崙皇權等更加專制和強大的中央政權。正如托克維爾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中所試圖說明的:「一個比大革命所推翻的政府更加強大、更加專制的政府,如何重新奪得並集中全部權力,取消了以如此高昂代價換來的一切自由,只留下空洞無物的自由表象;這個政府如何把選舉人的普選權標榜為人民主權,而選舉人既不明真相,不能共同商議,又不能進行選擇;它又如何把議會的屈從和默認吹噓為表決捐稅權;與此同時,它還取消了國民的自治權,取消了權利的種種主要保障,取消了思想、言論、寫作自由——這些正是1789年取得的最珍貴、最崇高的成果——,而它居然還以這個偉大的名義自詡。」這與中國的情況何其相似乃爾!回顧這段歷史,難道中國人不應該深思嗎?

⑹ 英法在近代的外交發展戰略有什麼不同

英國外交戰略特點:英國資階革命以後,英國為了實現國內資階的利益,走上了大力推進海外擴張的殖民道路。為了建立世界貿易霸權,英國商船和艦隊在全球范圍內搶占殖民地,並與西班牙、荷蘭等海上強國爭奪利益。1688年光榮革命之後,英法封建王朝的同盟關系結束。兩國轉而爭奪歐洲霸權。英國在這一時期在爭奪海上殖民地和海上戰略據點更為主動。後來在西班牙、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英國直接將法國視為其發展的最大競爭對手,採取各種方式削弱法國,阻止其在歐洲大陸稱霸。這一時期的,英國外交戰略主要通過拓展海外市場和原料產地,拓展其海外利益,同時通過干預歐洲大陸事務,維持歐洲大陸均勢。
法國外交戰略特點:法國最初致力於削弱哈布斯堡家族(西班牙、奧地利)的實力,並維持列強之間業已形成的有利於法國的力量對比均勢。三十年戰爭及《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使法國的實力大增,同時也助長了法國謀求霸權的野心,法國路易十四一直在追求天然疆界,希望成為歐洲霸主,而西班牙繼承戰爭、法荷戰爭和奧格斯堡同盟戰爭使法國從霸權頂峰逐漸走向衰落。之後七年戰爭使法國霸權不復存在。這一時期,法國外交戰略著眼點是歐洲霸權。

⑺ 英法兩國為什麼形成迥異的新聞傳播發展道路

由於社會環境的不同,英法兩國在新聞事業的發展道路上的遭遇有所不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經歷了一個翻煩復雜的過程,因此法國新聞事業在這一時期發展是非常的緩慢而又艱巨的,但是正是因為這樣的社會環境,使得法國在新聞事業發展的理論非常的豐富,為以後新聞發展奠定了非常好的理論基礎。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在封建階級同資產階級的妥協下成功的,因此相比於法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顯得簡單,沒有太大的波折,新聞出版事業是在相對穩定的時代里相對較快地發展,但是報刊理論卻沒有法國來的豐富。但是由於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較法國來的快,更成熟些,因此盡管英國在新聞事業發展過程中沒有形成深厚的理論基礎,但是憑借資本主義的社會,英國新聞事業在實踐中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英國的新聞報刊也很主要是以商業報刊為主。

閱讀全文

與英國法國發展道路為什麼不一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手機官網怎麼找 瀏覽:533
30萬越南幣摺合人民幣多少錢 瀏覽:315
印尼航空都提供什麼 瀏覽:204
在伊朗結婚需要什麼 瀏覽:249
中國多少種菩薩 瀏覽:885
印度淘汰產品如何 瀏覽:34
宋代從越南引進的新品種是什麼 瀏覽:744
印尼紅礦多少一噸 瀏覽:4
伊朗跟阿富汗是什麼關系 瀏覽:186
越南一百萬盾能買什麼 瀏覽:515
印度人眼罩怎麼樣 瀏覽:994
印度致命真菌得五省八市都是哪裡 瀏覽:448
印度德爾塔毒株是新冠多少倍 瀏覽:603
為什麼這次中國會插手伊朗 瀏覽:206
義大利有哪些產區 瀏覽:273
印尼首富捐了多少 瀏覽:456
中國芯怎麼了 瀏覽:884
英國在亞洲什麼地方 瀏覽:899
為什麼英國和德國信新教 瀏覽:248
為什麼老打擊伊朗 瀏覽: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