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人為什麼對錫克人情有獨鍾

英國人為什麼對錫克人情有獨鍾

發布時間:2022-10-22 21:11:35

『壹』 曾被英國殖民一個多世紀的印度人,為啥卻不反感英國人

早在1600年英國便已經開始向莫卧兒帝國滲透,並建立了東印度公司,1757年以後印度半島開始逐步淪為英國殖民地。二戰結束後,英國實力急劇衰落,其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已經不可能維持,根據1947年月英國頒布的《蒙巴頓方案》,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宣告結束。既然英國在印度長期實行殖民統治,那麼印度人為何不反感英國人呢?

大不列顛東印度公司

到1818年馬拉塔人的勢力覆滅之後,大多數印度王公都承認了東印度公司的宗主權,並在之後兼並信德(1843年)、錫克人控制的旁遮普(1849年)、貝拉爾(1853年)和奧德(1856年)。1857年,印度爆發民族大起義,英國被迫於次年發布《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了東印度公司,改由印度事務大臣接管其職權,同時成立以印度總督為首的印度政府。莫卧兒王朝的統治至此徹底結束,印度開始進入直接由英國政府統治的時代。

1919年4月13日,發橫了英軍屠殺印度群眾的阿姆利則慘案。1929年,甘地改組國大黨,國大黨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多次領導反英斗爭。隨著印度民族運動的不斷發展,印度穆斯林強烈要求建立獨立的伊斯蘭教國家。

『貳』 錫克教的歷史沿革


錫克教於15世紀末由那納克創立於印度西北部旁遮普地區。它是在莫卧兒王朝時期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交流中萌芽的,由於印度教虔誠派運動的開展,後來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宗教。錫克」是梵文Sikha的音譯,原意為門徒。錫克教奉行祖師崇拜制,視祖師為神的使者,其信徒自稱是祖師的門徒。錫克教徒非常尊重本教的首領和上師,尊稱為「古魯」,意為「上師」或「師尊」。從第一代上師那諾(1469~1539)算起,到戈賓德·辛哈(Gobind Singh,1666~1708)為止,先後共有十位上師。第十位上師戈賓德·辛哈被暗殺後,雖然還有其他人繼任領導,但都不再稱為上師。戈賓德·辛哈去世前指定宗教經典《阿底格蘭特》為第十一任上師。按照教條,凡承認錫克教義、十位上師和錫克教的著名經典《阿底格蘭特》者,皆可成為錫克教徒。
從第六代師尊開始到第十代師尊,錫克教為了對抗莫卧爾王朝的壓迫,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帶有軍事化色彩的組織。此後在英國統治印度時期,錫克教徒就占軍隊人數的四分之一。印度軍隊中有15%士兵為錫克教徒。 錫克教提倡平等、友愛,強調實干,既反對印度教森嚴的種姓制度,也不贊成伊斯蘭教排斥異教的種種做法,也反對其他宗教的偶像崇拜和歧視婦女。錫克人約計1630萬(1991年),其中大部分生活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旁遮普地區,其餘散居在德里地區、哈里亞納邦和孟買等地。居住在旁遮普的錫克人,雖人數不多,僅佔全國人口的2%,但全國二分之一強的糧食由他們提供,該地有「印度糧倉」之稱。該教的創始者那納克曾公開宣稱:「我的宗教既不是印度教,也不是伊斯蘭教。」它是一種試圖把印度教和伊斯蘭教融為一體的新宗教。錫克教的出現不是偶然的,有它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根源。
印度教森嚴的種姓制度和繁瑣的教規,引起了賤民和一般教徒的不滿,公元8世紀初,伊斯蘭教傳入印度,強迫人們改信伊斯蘭教,使矛盾進一步加劇和復雜化。面對這些尖銳而復雜的種姓問題和宗教矛盾,一些人提出了宗教改革主張,遂出現改革熱潮,開展了「虔誠運動」。斗爭聲勢浩大,影響很廣。
那納克上師所處的時代,正值洛提王朝統治時期(1451~1526),當時印度教種姓歧視非常嚴重,引起低級種姓的強烈不滿,洛提王國出現了混亂局面。這時,道萊特漢·洛提的兒子提拉華爾·汗懷有篡奪王位的野心,竟然給巴卑爾寫信,鼓勵他進攻印度。巴卑爾本來對印度虎視眈眈,垂涎三尺。得信之後,喜出望外,遂率兵向印度進發,在帕尼帕特地區(現屬哈里亞納邦)同當時的國王易卜拉欣·洛提激烈交戰,結果易卜拉欣·洛提戰敗身亡。
上師那納克對提拉華爾·汗的行徑非常氣憤,大為不滿。他認為,這會使國家更加遭殃,人民更加受難。因此,他把巴卑爾的軍隊看成是入室豺狼,比喻為「罪惡的迎親隊」。當時,雖有許多人大聲疾呼,反對社會黑暗和人民中間的偽善現象,但誰也沒有把這種現象歸咎於當時的統治階層,只有上師那諾首先公開譴責和咒罵腐朽的統治者以及封建領主,把他們說成是劊子手、惡狗和吸血鬼。他還把耳聞目睹的血淋淋的事實寫成一本書,有力地揭露了當時由於巴卑爾入侵所造成的樁樁慘案。當時,各封建領主大量掠奪人民的財富,那納克對此表示了強烈反對。他希望給每個人以平等權利,都能過上幸福生活。他蔑視富有,同情貧窮,愛憎分明。
他公開反對朝聖和宗教的偽善。一次,那納克上師格雲游到哈里杜瓦爾,他看見人們站在恆河裡,面向東方,朝著太陽澆水。那納克上師便也站在恆河裡,面朝西方澆水。因為他不面朝東,而是面向西澆水,人們誤認他是瘋子,有人還前來和他辯論,問他:「你面朝東給誰澆水?」他回答:「給太陽呀!」又問:「太陽有多遠?」他又答:「說不清,可你為什麼朝西面澆水?」「在迦爾達爾普爾有我的地,都幹了,我在給地澆水。」那納克說。一個學者聽了他的話後哈哈大笑起來,然後輕蔑地問道:「可是你澆的水連河岸都到不了,都灑在河裡了,怎麼能到達迦爾達爾普爾呢?」那納克立刻反駁道:「如果我澆的水到不了迦爾達爾普爾,那麼,你澆的水怎麼能到太陽那裡呢?」他們被那納克駁得啞口無言。
那諾反對男尊女卑。當時,社會上婦女備受歧視,在一些信仰印度教的種姓中,流行著一種殺害女嬰的陋俗,女孩一生下來,就被殺死。那諾堅決反對這種野蠻行為,並指出了婦女應有的地位。他認為,在生活中,男子離不開女子,否則沒法過日子。他還說,婦女既然能生出帝王、仙人和英雄,她們在男人面前為什麼就一錢不值呢?怎能說他們低賤,微不足道呢?
那諾講究實際,不相信出家為僧和雲游山林就可以見到梵天的說法。他認為,家居是最理想的。他說,人們只有盡好家庭義務,才能沿著正確道路到達梵天那裡。他發現,幾乎所有教派只強調外表形式,因而相互爭吵,有許多天真的人就是在這種爭吵的煙幕中受騙上當。因此,他鼓勵和開導這些人掙脫騙人的羅網。
盡管那納克也叫人們叨念羅摩,以求解脫,但他從不叫人們逃避生活。他自己就結了婚,還生了兩個兒子。
那納克上師出生於平民之家,生活在平民之中,他一生從事耕種,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他時常教導教徒:「生活在虛幻之中,而又不為虛幻所迷戀,才能得到真正的瑜加(即精神和梵天融為一體)。靠外表的偽裝,什麼也不可能得到。」他認為,只是吹牛說大話和談經論道的人,不會成為瑜加者,只有平等待人的人才是真正的瑜加者。那納克上師活了77歲,他一生以普通人的身份傳播著他的教義,影響很大。他死後,他所創建的錫克教,迅速地傳播到整個旁遮普和印度河流域。
繼那納克上師之後,恩戈代瓦當了錫克教的第二代上師,那納克在世時,親自把上師的寶座交給了他(1539年那納克指定信徒恩戈代瓦作為自己的繼承人)。恩戈代瓦死後(1539~1552),阿馬·達斯(1552~1574)繼位,他為宣傳錫克教主張,擴大錫克教影響而作了大量工作。後來他任命女婿拉姆·達斯·索迪為上師。從此上師一職由索迪家族世襲。拉姆·達斯在錫克教聖地阿姆利則修建了一座錫克寺。寺身鍍金,故以金寺得名,作為錫克教最神聖的朝拜中心。但這項工作到第五代上師阿周那代瓦時才正式竣工。
阿周那是拉姆·達斯的小兒子(1581~1606),阿周那任上師期間也作了大量工作,他主要修建了達南達南和斯里哈爾高溫德普爾這樣的城市,編輯了古代的典籍,還竭力向錫克教徒灌輸了英雄精神。後來由於被莫卧爾皇帝懷疑,而殘遭殺害。至此,結束了錫克教和平發展的道路。
阿周那臨死前任命兒子哈戈賓德(1606~1644)接任,為第六代上師。由他開始,錫克教發展成了半武裝的宗教組織,注重了武裝組織和訓練,經常與政府軍和異教徒發生沖突。第七代上師由哈戈賓德的孫子哈爾·拉伊繼位(1644~1661)。他被莫卧爾皇帝囚禁於德里後,任命次子哈爾·克里香為繼承人(1661~1664),他13歲不幸夭折,死於天花。他的繼承人是第六代上師哈爾·哥賓德的次子氐戈·巴訶杜爾(1664~1675),當時正值奧朗則布統治印度,錫克教徒處境險惡,最後上師氐戈·巴訶杜爾被迫自殺,他死在德里的姜德尼·焦格。
他死後,由戈賓德·辛哈繼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第十位上師。他在任期間,對錫克教進行了重大改革,廢除了上師制度。自上師那納剋死後,印度教的處境越來越壞,因此錫克教上師們意識到要改變處境,必須實行軍事化。從第六代上師哈戈賓德開始(17世紀初),錫克教開始發展為武裝組織,經常與政府軍以及印度教徒、伊斯蘭教徒進行武裝沖突。到戈賓德·辛哈時期實現了軍事化。「錫克」的真正含意是「進了學的人」或「受過教育的人」,錫克教徒們受的教育不是一般的教育,而是有關英雄精神和維護尊嚴而獻身的教育。這種教育遠在第一位上師那諾時就已開始,到第十位上師戈賓德·辛哈時又得到了鞏固和發展,完成了錫克教軍事化的任務,組成了一支強大的錫克軍,並率領這支軍隊同莫卧爾軍隊展開了長期斗爭。戈賓德·辛哈給教徒舉行獻身儀式,要求教徒蓄長發、帶發梳、戴鋼鐲、穿短褲、佩短劍,以示區別於其他教團。有種說法,認為這五件東西隨時提醒教徒對本教堅信不移。
到1699年,上師戈賓德·辛哈在旁遮普的阿南德普爾·薩哈布召開了8000人大會,會上宣布成立卡爾薩黨,以便用武力對付各種災難,保衛錫克教。同時還給男性錫克教徒取了一個共同稱號叫「辛哈」(雄師)。錫克人給人們以勇敢無畏的印象,這同他們的教育有關。
戈賓德·辛哈為了拯救那些受苦受難和被壓迫的人民,參加了一次又一次的戰斗,最後他不幸被刺身亡,享年42歲。
戈賓德·辛哈死後,稱錫克教領袖為「上師」的傳統便宣告結束,而以錫克教經典《阿底格蘭特》為第十一任上師。但錫克軍先後在錫克教領袖班達·威拉克和蘭季德·辛哈的領導下,仍然進行了不懈的戰斗。在錫克人的整個歷史上,班達·威拉克也是一位很有朝氣的領袖人物之一。他原是一位默默無聞的和尚,上師戈賓德·辛哈在臨死前不久才結識了他。他對高溫德·辛哈曾發誓過,「我一定要結束莫卧爾人的暴行」。
班達履行了自己的誓言,在他的領導下,聚集起的錫克軍,在斯爾京德地區把莫卧爾軍打得落花流水,嚇得莫卧爾人不得不從德里調兵遣將。班達又浴血奮戰,達數月之久。最後,班達和他的妻子兒女以及剩下的士兵,全被活捉,押送德里,在那裡受到了百般折磨,終於慘遭殺害。隨著時間的流逝,錫克教分成了12個支派,這些支派叫米斯爾。其中一個支派里出了一位青年領袖,名叫蘭季德·辛格(1780·11~1839.9),是他再一次把分散的錫克人聚集在一起。
蘭季德·辛格個子瘦小,獨眼,勇敢而善騎射,在阿姆利則的哈里杜瓦拉修了一座大理石的德拉巴爾·薩哈布寺(Harimandir),在廟頂鍍了一層金,這就是著名的金寺。
這個時候,對錫克人最大的威脅已經不是莫卧爾,而是英國人。此時英國人已經控制了除旁遮普以外的整個印度。但他們還不敢覬覦旁遮普。
蘭季德·辛格採取了靈活的策略,同英國人結盟而不是結仇。於1809年4月同英國人簽訂了阿姆利則條約,以薩特累季河為界,雙方不得逾越,共同遵守。在這期間,他還讓英國人為他訓練軍隊,發展武裝。但到後來,英國人公然違約,蘭季德·辛格只好被迫對英宣戰。
1839年6月27日,蘭季德·辛格逝世之後,由他6歲的幼子達立普·辛格繼位。從此以後,旁遮普動盪了十年,內部四分五裂,勾心鬥角,被英國人利用。結果錫克軍被英軍打得一敗塗地,達立普·辛格被俘,並被押送英國。從此英國人開始了對旁遮普地區的統治。
1919年4月13日,在阿姆利則四百餘錫克人遭到英國當局殺害,致使許多錫克教徒紛紛脫離英國人的控制,參加到聖雄甘地所領導的自由運動中去,各種形式的斗爭,此起彼伏。在獨立斗爭中,也起過重要作用,為印度獨立作出了貢獻。

『叄』 印度的錫克族人約占據印度總人口的2%,但卻非常有地位這是為什麼

錫克族人非常好鬥下手級狠

跟印度錫克族打交道人人都要小心,因為這個民族是尚武民族,所有的成員都會軍事化和正當化,誰不服就干誰。比較典型的事件還挺多的,就比如在歷史上的南亞地區,愣是活生生的搞出個「錫克教王國」,與英國殖民者經常干架。再就是印度前女總統英迪拉·甘地,把錫克教的惹不舒服了,直接被錫克族士兵給槍殺了。所以說很多人對於錫克族人的印象就是非常好鬥,而且下手還狠。錫克族最著名的特徵就是在頭上會纏一個厚厚的頭巾,臉上也會留著一臉長長的鬍子。目前印度的錫克族人約占據印度總人口的2%,並且印度軍隊當中,很多軍官都是錫克族的。據統計,印度軍人有20%是錫克族人,而且在印度建國的時候錫克族人佔比還會更高一些。

錫克教在印度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時不時的還與印度教產生分歧和矛盾,甚至是沖突,而這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教義上的分歧非常嚴重。錫克教所反對的種姓制度與印度教是不相容的,再就是印度的政府比較傾向支持印度教,存在著拉偏架的情況。通常情況下印度政府對錫克教是兩種抓,一是抓安撫,二是抓鎮壓。前者就比如說在1966年被迫將旁遮普一分為二,建立以錫克族為主的旁遮普邦和印度教為主的哈里亞納邦。後者就是英迪拉甘地,下令出動5000人的精銳部隊攻克錫克教聖地「阿姆利則金廟。」

『肆』 為什麼有很多英國人居然說不知道鴉片戰爭

當時的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對中國發動的鴉片戰爭只是眾多殖民地侵略戰爭中的一小部分,在英國歷史也只是滄海一粟,因此許多英國人不知道也不足為奇了。

『伍』 為什麼很多人對英國情有獨鍾

因為是整個歐洲較有威望,有古典的歐洲歷史,至今還保留著英國皇室,還有英國有點腐

『陸』 曾經獨立建國的錫克人,為何最終沒有脫離印度

引子

印度,被稱為「神奇」的國度。作為南亞次大陸最大的,由100多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其主體民族為印度斯坦族,約佔全國總人口46.3%。

一個多民族國家,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維護統一,雖說內部矛盾不斷,但是卻沒有出現分裂的現象。甚至就連曾經建國的錫克人,也沒有脫離印度,這其中的確有不少值得研究的地方。

從夫妻制度來看,錫克教提倡一夫一妻制度,雖然接受離婚,但並不鼓勵!這點和中國類似,具有極高的民主性。而印度部分地區,依舊是一夫多妻,這點的確不為所取。

從服裝配飾來看,錫克人的頭巾、外表服裝也影響著印度禮儀隊。在電視、報紙等媒體傳播方式上能看到,印度儀仗隊的短劍、帽子等,都與錫克人傳統服飾十分相似。而錫克人最讓人津津樂道的,還是其所在地區的經濟,排在印度各邦前列。

『柒』 為什麼錫克族以前受排斥

錫克族其實是信仰錫克教的人的統稱,錫克教徒尚武,著名的勤勞善戰,不接受種姓制度,所以在以前可想而知是受排斥打擊的一群。
在現代印度地位確實比較高,因為現在需要人當兵,是印度主要的兵員!現在印度至少100萬士兵,自然形成一個軍官群體,身份自然高了!

『捌』 為什麼印度軍人從來不帶鋼盔而是只帶頭巾呢

鋼盔是法國人在一戰中發明的,顧名思義鋼盔是鋼做的,打仗的時候能救士兵的命。這倒不是鋼盔很厚(厚的話行軍都成累贅了),而是因為鋼盔是半圓形的,它的弧度大,可以讓打來的子彈蹦飛。

所以鋼盔在戰場上對士兵來說確實是救命寶貝,二戰的時候由於美軍士兵全部戴了鋼盔,至少減少了7萬士兵死亡。

朝戰和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時候,我軍就是因為沒有裝備鋼盔,吃了很大苦頭。

不過亡羊補牢為時未晚,我軍在之後兩山輪戰的時候,已經全部裝備了鋼盔,說明我軍還是與時俱進的。

錫克教徒當了空軍飛行員,上飛機的時候規規矩矩地戴上頭盔,顯得非常可愛。

既然英國殖民者對錫克教徒都那麼寬容,印度獨立後,政府更不能改變錫克教徒的習慣,所以錫克教徒當兵以後被允許戴頭巾。

不過印度人口13億,錫克教徒800萬,只有大約1/160。所以說即使印度軍隊的錫克教士兵都戴頭巾也不是主流。

『玖』 印度裹頭巾的是什麼人為什麼當地人都不敢「招惹」他們

在中國人的印象中,好像印度人頭上都裹著一個頭巾,其實,印度人可不是都裹頭巾的,但確實有一些頭上裹頭巾的人,這些裹頭巾的人可不簡單,就是當地人也不敢惹他們。他們是誰?為什麼惹不得?


這些喜歡裹頭巾的人,就是印度大名鼎鼎的錫克族人。印度是個多民族的國家,有100多個,雖然錫克族的人數不多,但絕對是個強悍的民族,據說在軍隊里,錫克族人是最勇敢的人。這些人非常好識別,因為,即使在打仗的時,他們也要裹上標志性的頭巾。大多數錫克教徒的頭巾有5到7米長,有的更長。用這些頭巾包起來的包會很大,很重,看起來也很威武。


為什麼當地人都不敢惹他們呢?有人說,錫克族人天生就是當兵的料,有錫克族人部隊在印度就是最精銳的部隊。


錫克族人具有很強的反抗精神,假如他們不滿意政府所作所為,他們就會起來進行反抗,所以,政府在出台政策時非常小心,就怕這些錫克族人不樂意就來鬧事。那麼,普通的民眾更是不敢招惹他們,見到他們就躲的遠遠的。


錫克族人為什麼喜歡裹頭巾呢?裹頭巾是錫克族勇敢的一個象徵。據說當穆斯林族統治印度時候,就禁止錫克族人裹頭巾,可是錫克族人偏偏不信邪,團結一致起來反抗,根本不吃那一套,就是要戴,而是戴上就不取下來。從那以後,這種裹頭巾的習俗就傳承了下來。


另外,在印度錫克族裡,人們把自己的頭看的非常重要,頭是絕對不能夠隨便被人摸的,頭被別人摸,就是在侮辱他們,為了保護好自己高貴的頭,裹上五彩斑斕的頭巾就成了他們日常必做好的事。裹上頭巾對頭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同時也是一種榮譽的象徵。


所以,遇到錫克族人,切記不能摸他們的頭,如果你敢摸,錫克族人就一定會暴揍你一頓。久而久之,他們就養成了一年四季裹頭巾,不論何時何地,無論干什麼,頭巾是堅決不能的!

悄悄的告訴大家一個秘密,印度男人在結婚時是會裹頭巾的,而且某些特殊的日子也會裹頭巾,除此之外,印度的錫克族男人全天都裹著頭巾,哪怕是大熱天,只有睡覺的時候才會脫下來,錫克人在印度的地位很高,不僅普通人不敢去「招惹」他們,就連政府也不敢「招惹」他們。

1、相傳,當年穆斯林統治印度的時候,為了顯示自己的權力,只能穆斯林裹頭巾而不允許其他印度人裹,勇敢自尊的錫克人為了表示抗議,號召所有錫克男人統統裹頭巾以示威,有意思的是,現在的穆斯林已經不再裹頭巾了,而倔強的錫克人反倒把這個行為延續下來了。

2、印度的RAJASTHAN邦的人因為生活在沙漠中也有普遍的包頭巾的習慣,在非常炎熱的沙漠地帶,頭巾可以用來擋風沙、避陽光,避免烈日把頭皮曬傷。

3、印度有些地區的族人認為摸小孩頭部是不吉利的,如果你摸了孩子的頭,這代表著對他們的侮辱,出於保護,也會在小孩子的頭上裏上頭巾。

錫克族在印度算是少數民族,在13億人口的印度,錫克族人只有大約2600萬,他們最標志性的特點就是頭上裹著頭巾,此外他們身材高大,喜歡留著長長的胡須,主要分布在印度的北部地區。

錫克族人有他們自己的信仰「錫克教」,錫克教以公平正義、扶貧濟弱和宗教自由為基本教義。錫克族人反對種姓制度,也看不起不尊重女性的行為,可以算得上是印度思想覺悟最高的民族了。

在大多數印度人的心目中,錫克人都非常嚴肅,他們雖然不太善於言談,但卻非常具有尚武精神。相比之下,信仰印度教的人就要「佛系」得多了!因此嚴肅認真、具有尚武精神的錫克人就成了印度軍隊的主要兵力,印度軍隊中經常能夠看到裹著頭巾的士兵或者軍官,他們就是錫克人。 在戰爭中錫克士兵的表現也非常搶眼,錫克人的軍隊那可都是印度的精銳部隊,所以一般人都不敢輕易去招惹他們,就連政府對他們都畢恭畢敬。

據說錫克人用的頭巾長達13米,每次清洗都非常費勁,頭巾是種地位的象徵,而且地位越高,頭巾越大,設計越特別,色彩越豐富。由於印度種性與職位的不同,頭巾也會不同, 錫克人強調人人平等,頭巾除了顏色之外基本上都是一樣的,所以也很好區分他們與其他民族。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民族文化色彩豐富,你對這個襄頭巾的錫克人有怎樣的看法呢?

裹這么大頭巾怕是故意讓自己啥事也幹不了,久而久之就變成了裹這種頭巾的事富貴人家,不用做事情的嬌貴之軀,謊言說了一千遍,自己也會相信是真實的[捂臉][捂臉]

印度絕大多數人都裹著頭巾,但是稍微用點心就可以看到,在印度有一個民族裹的頭巾和普遍印度人裹的頭巾是不一樣的,他們裹的頭巾看起來很大很沉,而且在印度是一個兇狠彪悍的民族,就連占據著80%人口的印度教人都不敢去招惹他們,這個民族就是錫克族。

錫克族是印度一個人口極少的民族,在13億多人口中僅占不到2%的人口,雖然人口少,但卻是印度最為彪悍的戰斗民族,在 歷史 上曾多次建立錫克帝國,還曾多次與英國殖民者進行戰斗,他們驍勇善戰在印度是出了名的,就連曾經的殖民者與他們進行戰斗都覺得非常困難。

人口少,卻在印度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甚至在印度還出現很多的名人,比如印度前總理曼莫漢•辛格、前總統賈尼•辛格、 吉亞尼·宰爾·辛格、 前首席大法官賈格迪什·辛格、都是錫克族人。

在軍界里,空軍元帥阿揚·辛格、陸軍元帥迪爾巴格·辛格也是錫克族人,這個民族的人的名字中間大都帶有「辛格」兩個字,基本上名字里有這兩個字的人就是錫克族人,他們在印度13億多人里很受尊重,就連印度政府都不敢去招惹他們。

一個人口僅2000萬人的錫克人,在印度精銳部隊里占據15%的人數,在印度軍官高層中占據了20%的席位,可以說,這個小小的民族卻控制了印度的政治和軍事。

錫克人除了名字里都帶有「辛格」之外,他們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他們都裹著一個厚厚的頭巾,曾經的英國殖民者也被這個裹著厚厚頭巾的民族給嚇到,在戰爭中給英軍留下很深的印象。

印度的精銳部隊就是從錫克教創立的部隊發展而來的,部隊的選拔標准也很嚴格,不過,他們要求男性不剪頭發,不理胡須,並且必須裹著厚厚的圓錐形頭巾帽,這是他們特有的裝束。

印度政府非常重用錫克人,除了政界和軍界有不少錫克人之外,還有一點是印度政府都非常擔心和害怕的,那就是錫克人的性格剛強不屈和勇敢,一旦他們對政府不滿意就會奮起反抗,推翻政府,所以在處理問題上,錫克人的意見也是很受重視的。

雖然人口不到印度總人口的2%,錫克教(族)人與印度教人也是有很深的積怨,比如印度教人主張男尊女卑,有種姓歧視,但是錫克教人反對這種傳統的觀念,追求男女平等。但是,印度教的人都不敢招惹錫克教人。

為了不被其他教派吞並,錫克教人的安危意識也很強,所以成年的男性基本上個個都有一身本領,增強自己的實力。

自印度獨立後,錫克教人遍布在印度的各個領域,除了軍政界都有很多的錫克人之外,在商界錫克教人也是出了名的。

不管在哪個領域,錫克教人在印度都很成功。

印度裹頭巾是從中國古代裹腳布演變而來的,當地人都不敢招惹他們是嫌臭。希望我不要美化他們裹頭巾來歷。[呲牙]

不是一個幫派的

裹頭巾,是當地風俗,也是民族向征,不存在高低貴淺之說。中國到處有,雲南就有裹頭的,而且比印度的還要大,只是習慣,別無它義。

一個大男人,頭發比女人還長,這群男人每天整理他們的頭發就需要花費30到60分鍾時間。他們每天早上醒來做的第一件事正是打理他的頭發。如果頭發臟了的話,就會在前一天晚上進行清洗,因為他們的頭發實在太長,每次洗頭需要耗費半小時以上的時間。提前洗了,然後早晨起床後,只需要梳理一下,然後將頭發延著頭頂盤起來既可。為了防止如此龐大的頭發散落,其實頭發裡面還別著許多發夾。最後再用一條很長的布條將頭發全部包裹起來,有些男人甚至連耳朵也會一起包裹了進去。即使如此,他們每天打理頭發依舊要耗費大量的時間。

這群視發如命的男人,正是印度最為神奇的民族之一: 錫克族。

錫克教的男子幾乎一生都不剪頭發,從出生開始便一直留,我曾在印度工作時,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不久的辛格便是其中之一,他雖然20來歲,正是風華正茂的大好時候,然而他看起來如同一位50歲的中老年人,其實讓他顯老的不僅僅有他的頭發,還有他滿臉的鬍子。辛格說他的頭發已經長到屁股下面了。我出於好奇還看過他的頭發裡面,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裡面盡然包裹著一根粗壯的大辮子。這大辮子比90年代我們西北老家農村婦女的鞭子都大,真可謂是長發及腰,都快及大腿了!

而且更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辛格每天還要梳理他的胡須,還要往胡須上噴一些類似啫喱水一樣的液體讓胡須的美觀狀定型。這對生活隨性的我來說,每天做這些事就能令人徹底崩潰。

辛格早上8點上班,為此他4點半就需要起床,之所以如此早,正是早上收拾他頭上的這些毛發。然而對辛格,乃至於生活在印度的錫克教徒來說,這是他們日常的生活必須。

其實並不是,真實的印度的確很貧窮,大多數的印度人遠比我們想像中的更落後貧窮,但錫克教是個例外,根據印度的神話和 歷史 的記載闡述,錫克教的祖師名叫納拿克,出生於印度北部的旁遮普,他不但是一位詩人,而且還屬貴族階級的剎帝利,錫克教則是納拿克於西元1469年在旁遮普創建的。

在錫克教徒的眼裡,長頭發跟胡須則象徵著博學、睿智、聰慧、大膽及勇猛。另外留長頭發對他們來說的確是一種美的體現,而且還可以促進個人的心靈修養。由此可見,那就是婆說婆有理,公說公有理了。信奉是一回事,實施又是另外一回事。但據我對錫克教親身了解里,他們的確有著追求博學的激進,而且也有著不同其他印度人的睿智及聰慧,還具有著一定的大膽及勇猛。

在印度長期生活過的朋友或許都會發現,錫克教的男人包著頭,個子比普通印度人更顯高大,眼神凶煞,如同沒有靈魂,給人一副很不好惹的樣子。

在錫克教人的眼裡,他們本身就是最高貴的人,至於其他人則都是些凡夫俗子,當然包括我。也就是說錫克教的男人對他們自己的定位本身就是無比高大,是其它族派所不能比擬的。

雖然我跟辛格是多年的好朋友,但他始終會用高傲的眼神來看我,我畢竟是外國友人,也不至於如此,但他對其他民族的印度人來說,根本就不會將他們放在眼裡。另外辛格每天隨身還帶著一把精美的短劍,如同我國的藏族人一樣別在腰間。不過他們佩戴短劍的含義是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堅強信念。

印度可以窮,但不能窮錫克教,印度人可以失業,但錫克教絕對不能失業。印度的階級性質十分濃重,而錫克教則站在階級的頂層,他們是工作和金錢的分配者和決策者,好的工作崗位,可以說都是錫克教徒優先。

其實其他的印度人還真不敢惹錫克教,他們別說惹了,就是看到都打心底害怕,這是因為一方面來自骨子裡對階級的恐懼感,另一方面還是因為錫克教的團結。生活在印度的底層人到底有多害怕錫克教呢?這么說吧,印度的乞丐就算被餓死,也不敢伸手向錫克教徒要錢。因為錫克教徒打心底鄙視乞丐,鄙視他們的不勞而獲、好吃懶做、安於享樂及自私自利。而且乞丐本身不符合他們的教義,所以錫克教本身就算餓死,也不會去乞討。

那麼不乞討,落難的錫克教徒又會怎麼辦呢?這也就是當地人不敢惹印度裹頭巾男人的原因,因為印度錫克教徒內心都十分團結,如果一個錫克教落難了,那麼其他人應該主動盡力去幫助他挺過難關,就算不認識此人也應該主動去幫助。的確,沒有工作,那麼其他人就會想辦法為他解決工作,他們怎能失業,怎能流落街頭呢!

如此團結,勢力又如此龐大,試問當地人誰敢惹,當地人惹一下錫克教,那麼此人的好日子多數也就到頭了,重則甚至危機家人,因為在錫克教的眼裡,其他人他們根本就不放在眼裡,所以對本族以外的人,可以說也沒有多少憐憫。

所以底層的印度人,他們寧願跟同樣跟自己一樣的人喊打喊殺,也不敢去招惹任何一位錫克教。也因為如此,許多的印度人都想將自己頭發裹起來,讓自己變成一位錫克教。也正因如此,錫克教的門徒從來不會因花很長的時間裹頭巾而感到煩惱,甚至反而以此為傲。

何為招惹?帶頭巾的就是錫克族人,我覺得大家都離他們遠遠的可能是因為那股味,那一頭臟發多久不洗鬼才知道,你也別亂帶節奏,人家也是正常人,不過是信仰不同罷了。當然不論哪個國家,哪個民族,哪個教派都存在無賴的啦,你這樣問問題明顯有歧視人家的嫌疑存在。

裡麵包著幾十斤牛屎,戰斗時可以作為興奮劑用,不時吃上幾口能得到神牛護體,精神百倍,子彈用完了就作為生化武器使用

『拾』 印度為什麼討厭錫克教錫克教概況

說起印度錫克教,可能很多人都不清楚這是一個怎樣的宗教,但是錫克教的妝容卻給了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突兀的就是錫克教人頭頂上都會頂著個大大的,五顏六色的頭巾,以及一把彎刀。錫克教是15世紀產生於印度的一神教,「錫克」一詞,來源於梵文,意思是「學生」、「弟子」、「信徒」。錫克教徒被稱為錫克人,長發、梳子、鋼箍、匕首、短褲是錫克教徒的五大信仰標識。

錫克教歷史

錫克教的創始人是那納克(1469-1539年),他是印度教虔誠派運動的成員,後來吸收伊斯蘭教蘇菲派的成分,提出新教義。他堅持一神論,視真主為唯一的信仰對象,反對印度教的多神崇拜、偶像崇拜、種姓制度、苦行及消極遁世,革除印度教的繁雜教儀,主張在神面前人人平等。錫克教自它的第三代領袖開始行祖師制,稱歷代領袖為師尊,那納克被追謚為第一代師尊,第十代師尊哥賓德.辛格(1666-1706年)時廢除祖師制。

早期錫克教主教宗教寬容,不同宗教間和睦相處。特別反對印度教和伊斯蘭教間相互殘殺,奉行非暴力主義。它的第五代師尊曾捲入莫卧兒朝廷內部爭奪皇位的斗爭,受到阿克巴的兒子吉汗吉爾的處罰。這事是個轉折點。錫克教由此放棄了宗教寬容思想和非暴力主義,將與伊斯蘭教作戰納入信條,尊與伊斯蘭教作戰而死的領袖為殉教者。

自第六代師尊起,錫克教教團建立了純粹軍事性的組織,向黷武政治的轉變成為錫克教歷史上的一個特色。1661年,第九代師尊得格.巴哈都爾繼位。他繼承了先輩的好戰傳統,處處與莫卧兒朝廷為敵。在發動了一次對莫卧兒的聖戰失敗後,得格.巴哈都爾被俘,1675年被處死。這更激起了錫克教徒對莫卧兒人的仇恨心理,他們認為,得格.巴哈都爾只是一個和平主義的遊方宗教徒,並沒有損害任何人,卻被莫卧兒人以煽動暴亂處死,這是對錫克教的凌辱。錫克人從此更為好戰,與世人為敵,同莫卧兒、印度教徒、英國人開始不斷的戰爭。

第十代師尊哥賓德.辛格(1675-1708 年)為適應這種戰爭生活,加強內部的集權,建立了" 卡爾沙",即神權政體。錫克教的哲學基礎沒有改變,但外表和儀式有很大更動。男教徒的名字加" 辛格" ,意為" 獅子" ,女教徒名字加" 考兒" ,意為"公主"。入教典禮稱" 帕胡爾" ,意為" 劍的洗禮" ,用雙鋒劍攪勻水以灑身。以" 師尊萬歲"為該教口號,教徒必須祀奉祖師那納克,嚴守教規。教師要蓄長發,身佩匕首,梳頭髻,戴環飾,著宮廷儀式褲。嚴禁教徒吸煙飲酒、寡婦殉夫、殺嬰、搞偶像崇拜,只許將精力全部貫注到刀劍武功上,准備隨時戰斗,殺戳敵人。依靠這樣一套新名稱、新服飾、新禮儀,哥賓德.辛格動員了錫克人的全部精力,將其引向一個唯一指定的方向。

錫克民族也被塑造成一種有特定目的的民族。1708年,第十代師尊被一個阿富汗人殺死,生前他曾宣布,以後的師尊會從" 卡爾沙"中找到。這樣,父子相襲的師尊制實際上就被廢除了。

哥賓德.辛格之後,錫克人向旁遮普擴展勢力,在這里,他們遇到一支信奉印度教的隊伍。後者曾大敗錫克人,但卻未能從根本上戰勝他們。錫克人為自身生死存亡而戰的自覺性和團結一致支撐著自己,成為力量的源泉。

據說,錫克教的敵人曾哀嘆,要完全消滅錫克人的勢力,必須等到他們的宗教熱忱消散之後才有可能。在旁遮普,錫克人組成12個戰士社團,稱" 密爾斯",由強有力的酋長領導,建立起"神權政治的聯盟封建制度"。錫克人的團結一致,以對外部敵人的作戰為前提。1767年以後,深入旁遮普的印度教勢力被打敗,錫克人之間的戰爭就開始了,各" 密爾斯"為爭奪聯盟的統治權相互傾軋。英國人利用了他們的這個弱點。1849年,經過兩次戰爭之後,英國人打敗了錫克人,控制了旁遮普。

錫克教帝國

錫克教流傳的主要地區旁遮普是英國殖民者在印度最後征服的地區。19世紀初,蘭季特.辛格強化神權統治,建立統一強盛的錫克教帝國,錫克教作為國教,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蘭季特死後,英國殖民者到利用他的幾個兒子爭奪王位而爆發內戰之機乘隙而入,經過兩次錫克戰爭,吞並了旁遮普,錫克教神權政治土崩瓦解。

錫克教改革

神權政治的瓦解,使錫克教的中下層教徒面臨著新的形勢,普遍產生了危機感。他們要求改革錫克教,最後發展成為一場宗教改革運動。錫克教改革要求主要包括:

①恢復原始錫克教義,過簡朴的生活,充分發揚原始錫克教平等、民主的作風;

②反對仿效印度教法規和高級種姓的制度;

③抵制英國的入侵,不與英國人合作;

④提倡道德完善等等神名派是錫克教改革運動的主要力量,該派以信徒在定期舉行的宗教集會上高聲呼喊神的名字以謝恩而得名,又稱"呼神派"。他們強烈反對錫克族貴族企圖用統治階級的立場修正錫克教傳統的做法,保護錫克教的平等原則。

錫克教的衰落

在旁遮普被佔領後,錫克教神名派的領袖羅姆.辛格重新解釋錫克教義,號召信徒不為英國政權服務,不送子女到英國學校念書,不穿英國布做的衣服,不使用英國人辦的郵局,使該派具有民族主義的傾向。神名派的活動引起了殖民當局的注意和不安,他們派人監視羅姆。1868年,阿姆利則爆發飢民起義,神名派的信徒參加了起義的組織工作,將農民的不滿情緒引導反對英國侵略者和錫克教上層親英貴族上面。

為了聯合印度教徒共同反英,他們主張錫克教徒尊重印度教的信仰,禁吃牛肉。但是英國殖民者利用印度根深蒂固的宗教分歧,採取分而治之的辦法,挑拔離間教徒之間的關系,製造宗教仇殺,借機鎮壓了神名派的起義。羅姆.辛格等由多名神名派領袖遭到流放,其影響逐漸衰微。

閱讀全文

與英國人為什麼對錫克人情有獨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老打擊伊朗 瀏覽:390
矽谷在印度投資多少錢 瀏覽:673
義大利在哪裡買珊瑚 瀏覽:106
印度種族相差多少 瀏覽:302
2021義大利杯冠軍是哪個隊 瀏覽:546
中國哪個城市雅閣最多 瀏覽:566
起源於中國的狗狗有哪些 瀏覽:140
生蚝海鮮義大利面怎麼做 瀏覽:875
印度的雞肉怎麼去皮 瀏覽:492
義大利的比薩斜塔是什麼樣子的 瀏覽:380
伊朗駐歐佩克代表什麼 瀏覽:833
中國男籃奧運落選賽哪裡看 瀏覽:709
東京奧運會中國運動員穿的衣服叫什麼 瀏覽:118
綠茶在英國怎麼說 瀏覽:395
越南人自己怎麼做水泥 瀏覽:725
中國哪個省種櫻桃 瀏覽:632
印尼晚上可以做什麼兼職 瀏覽:43
英國炸魚薯條多少錢 瀏覽:648
英國總共有多少運輸機 瀏覽:478
美國海運到中國港口需要多久 瀏覽: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