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大反攻是在什麼時候

英國大反攻是在什麼時候

發布時間:2022-10-22 21:22:15

① 法國和英國歷史上打過幾次仗

·百年戰爭·

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的諸侯和佛蘭德斯站在英國一方;
蘇格蘭和羅馬教皇則支持法國;
英軍當時是雇傭兵制,由步兵,弓箭兵和僱傭騎兵組成,統一由國王親自指揮;
法軍主要由封建騎士組成;

百年戰爭依局勢的轉變,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337年 - 1360年)
·第一階段是雙方對佛蘭德斯和基恩的爭奪戰。
在1340年的斯呂斯海戰中,英軍打敗法軍,奪取制海權,以防止法軍入侵。
在1346年8月所發生的克雷西會戰中,英軍佔領了法國海防要塞加萊港。
1348年黑死病橫掃整個歐洲,兩國停戰十年。
1356年英國攻取了法國的西南部的基思和加斯科涅。
因為英軍的橫征暴斂和法國全國的經濟崩潰,使得法國平民發起起義運動。
結果法國被迫於1360年簽訂不平等和約——《布勒丁尼和約》,將盧瓦爾河以南至比利牛斯山脈的領土全部割讓予英國。

·第二階段(1360年 - 1400年)
·法王查理五世欲報仇雪恨,奪回英國所佔的地區而發生的。
查理五世重組軍隊以僱傭步兵代替大部份騎兵,並建立了野戰炮兵和重建艦隊,以突襲和游擊戰術攻擊英軍,在多場戰役中均大敗英軍,至1380年時已將英軍迫退至沿海地帶;
英王為免法國的領地全部丟失,結果與法國簽署停戰協定,只保有五個港口,分別是波爾多、巴約納、布雷斯特、瑟堡和加萊及和波爾多與巴約納間的部份連接地區。

·第三階段(1415年 - 1429年)
·英國乘法國國內的勃艮地派和阿曼雅克派發生內訌,而農民和市民亦發生起義之際重啟戰端。
在1415年,英軍於阿贊庫爾戰役中大敗法軍,並隨即與勃艮地公爵結盟,攻佔法國北部大部份地區。
法王查理六世在無法組織有效抵抗的情況下惟有於1420年5月21日在特魯瓦簽訂幾乎等同於承認法國亡國的和約——《特魯瓦和約》,將法國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

·第四階段(1429年 - 1453年)
·法國人民因為不堪英軍的壓迫,紛紛組織游擊戰,這給予法軍很大的幫助,達到了牽制英國之效。
在法國聖女貞德的指揮下,法軍於1429年5月解除了英國對奧爾良的包圍,贏得了重大勝利,從而扭轉了整個戰爭的形勢。
雖然貞德於英軍處死,但這反而激起法國的民族義憤,使法軍作出大反攻。
在1437年法軍光復首都巴黎,於1441年收復香檳,又於1450年解放曼恩和諾曼底,隨後又於1453年奪回吉耶訥。最後於1453年10月19日,波爾多的英軍投降,法國收復了除加萊外的全部領土,百年戰爭至此完全結束;

·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由於法國幫助美國,所以英法兩國也有交戰;

·在第二次世界戰爭時期,英國曾向法。西。斯。控制下的法國宣戰;

② 英法百年戰爭期間,勃艮第是在什麼時候撤出法國的

勃艮第是法國的一部分,不可能撤出法國。
百年戰爭是指英國和法國以及後來加入的勃艮第於1337年-1453年間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百年戰爭中發展出不少新戰術和武器。戰爭勝利使法國完成民族統一,為日後在歐洲大陸擴張打下基礎;英格蘭幾乎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
1415年8月,英王亨利五世趁查理六世即位後法國統治階級發生內訌之機,領兵進攻法國,英軍於阿金庫爾戰役大敗法軍。10月與勃艮第公爵結盟,佔領法國北部,法王查理六世無力抵抗。
1435年勃艮第背棄英王,重新與法聯合,促使法軍轉入大反攻。
勃艮第, 西歐歷史地區名,各歷史時期所指各異。多用指除十七和十八世紀法國勃艮第省外,另擁有其他廣大領土的兩個王國和一個公國。在汝拉山脈和巴黎盆地東南端之間,為萊茵河、塞納河、盧瓦爾河和羅訥河之間的通道地區。
勃艮第王國一般作為一個半獨立的實體,但是在法蘭克王國內部,它的話語權一般很小。到後來,勃艮第甚至被合並於紐斯特里亞王國(次級王國之一),但是勃艮第仍然保持了自主權。到了加洛林王朝時代,勃艮第在統一的帝國之下直到凡爾登條約的簽訂。

③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 美國獨立戰爭 南北戰爭的時間 頒布法律 人物 導火線 經過 意義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間1640年-1688年 , 頒布法律《權利法案》,人物:克倫威爾、查理一世,導火線:蘇格蘭人民起義,經過:以新貴族階級為代表推翻封建統治建立起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的社會革命,意義:(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人類歷史上資本主義制度對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勝利,為英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掃清了障礙。(2)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揭開了歐洲和北美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序幕,推動了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3)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出現了長期的政治穩定的局面,為資本主義的順利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4)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開始確立起來。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時間:1789年開始,頒布法律:《人權宣言》等眾多法律法典,人物:包括拿破崙在內的眾多革命派別領導人,導火線:路易十六調集軍隊企圖解散議會,激起巴黎人民的武裝起義、巴士底監獄起義,經過長時間,意義:法國大革命是一次廣泛而深刻的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從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到熱月政變,法國大革命經歷了五年的歷程,其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在三次起義中,人民群眾都顯示出偉大的力量,一再把革命從危機中挽救過來,並推動它進一步向前發展,它結束了法國一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法國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資產階級革命,它摧毀了法國的封建專制制度,震撼了整個歐洲大陸的封建秩序,建立起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傳播了資本主義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期間所頒布的《人權宣言》和拿破崙帝國時期頒布的《民法典》(後改名《拿破崙法典》)在世界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次革命也為此後的各國革命樹立了榜樣,因此具有世界意義。
美國獨立戰爭:時間1775年-1783年 頒布法律:《獨立宣言》 人物華盛頓 導火線:波士頓傾茶事件 經過:第一階段
1775~1778年為戰爭的第一階段,為戰略防禦階段,主戰場在北部,英軍占據優勢。第二階段
1779~1781年為戰爭的第二階段,以薩拉托加大捷為標志,進入戰略相持階段,主戰場轉到南部,美軍以弱勝強。 第三階段
1781年4月-1783年9月,為戰略反攻階段。
意義:美國獨立戰爭是世界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殖民地爭取民族獨立的戰爭,它的勝利,給大英帝國的殖民體系打開了一個缺口,為殖民地民族解放戰爭樹立了範例。
南北戰爭:時間1861年—1865年 頒布法律《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人物:林肯 導火線:林肯在1860年美國總統選舉獲勝引發南卡羅萊那州脫離聯邦 經過:太長! 意義:美國內戰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它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度,進一步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為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起飛鋪平了道路。但是,內戰並沒有徹底消除種族歧視,黑人仍然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④ 敦刻爾克大撤退是在什麼時間發生的

敦刻爾克大撤退主要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期。在希特勒閃擊波蘭的同時,英法對德宣戰,但是當時的英法還是眼睜睜地看著德國閃電擊敗波蘭,施行綏靖政策。閃擊波蘭的成功給了德軍還有希特勒極大的自信,因此,緊接著,德軍就在緊鑼密鼓的制定進攻法國的計劃。

法蘭西戰役第一階段結束,隨後,德軍越過索姆河,轉向巴黎進軍,法軍剩餘部隊土崩瓦解。6月22日,盡管馬其諾防線40萬大軍仍在原地堅持戰斗,但法國政府已經沒有可用部隊繼續作戰,正式簽署投降協議。直到5月27日拂曉,6個精銳的德國裝甲師才開始重新前進。5月26日下午6時57分,英國海軍部發信號通知多佛:「發電機行動開始。」開始了大規模的營救英國遠征軍。從1940年5月26日至6月4日歷時9天,總共有338226人撤回英國,其中英軍約21.5萬人,法軍約9萬人,比利時軍約3.3萬人。

⑤ 英國與法國歷史上打過多少次戰爭 包括殖民地戰爭

英國與法國在中世紀到19世紀初,一直都是宿敵。他們打過的戰爭大大小小幾十個,我就說說我知道的幾場大戰爭。
第一次;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年。起因是因為法國國王查理四世死後無嗣,而英王愛德華三世要以近親的身份繼承王位,結果腓力六世繼承王位,英王繼而向法國宣戰,而此時英國早已經擁有法國半壁江山了。這場戰爭出現了最先進的武器:大弓。英軍用這種武器大量射殺法國騎士。當時論人口來說,英國遠遠少於法國。但一直到出現聖女貞德解救法國之前,在100年間的戰爭中,英國可以說是百戰百勝。
第二次:奧地利王位繼承戰是歐洲兩大聯盟為爭奪奧屬領地,因奧地利王位繼承權問題而引起的,它於1740—1748年以中歐為主要戰場展開。奧皇查理六世於1740年10月20日死後無嗣,其長女瑪利亞·特蕾西亞承襲父位。查理六世死後,普魯士、法國、巴伐利亞、薩克森、西班牙、皮埃蒙特、撒丁、那不勒斯王國拒絕承認瑪利亞·特蕾西亞的繼承權,而奧地利、英國、捷克、匈牙利、荷蘭、西里西亞、俄國從其各自的既得利益出發,則全力支持瑪利亞·特蕾西亞的繼承權。由此而爆發了長達8年之久的由兩次西里西亞戰爭所構成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其中英法在比利時、殖民地和大海上進行戰爭。

第三次歐洲七年戰爭(英法七年戰爭),又有第一次世界大戰之稱,1756~1763年。這是一場殖民爭霸戰爭。英國自始自終就是法國的宿敵,而法國也是英國宿敵,英國一直都在大陸尋找盟友一起對付法國。英國的盟友在1700年前後都是奧地利,而普魯士要在中歐的崛起,最大的敵人就是奧地利。戰爭不可避免。當奧地利人正忙於和普魯士戰斗時,他們對法國的關注自然沒那麼強了,而英國看他們的盟友真在忙別的事情是,英國人決定從新找一個盟友。他們找到了同樣對法國有矛盾的普魯士王國。於是歐洲變成了一個火葯桶,而普魯士新的國王將成為那個火星。而奧地利和法國拋棄前嫌,要做好基友。腓特烈二世即位沒幾個月,就向奧地利宣戰,進攻西里西亞地區。隨後法王路易十五向普魯士宣戰,英國向法國宣戰,俄國早已垂涎歐洲大陸,與法奧結盟宣戰普魯士。這是主要戰爭國還有不少小國,其中就有漢若威王國是幫英普的,其他還有好多就不說了。
這是歐洲局勢,在美洲:法國與英國上演了殖民戰爭,法國失去了加拿大和俄亥俄地區。在亞洲即印度次大陸:英國在海上以少勝多並在陸上突擊法軍據點,法國在印度元氣大傷,法軍被迫轉為守勢,與孟加拉將軍結盟。在決戰時,英國買通了孟加拉將軍,英軍將領羅伯特 克萊武率領英軍進攻法軍陣地,孟加拉將軍拒不出戰,直到英軍攻下法軍陣地,擊敗法軍。七年戰爭結束後法國僅在印度保留幾個港口。
第四次,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年。1775年4月,馬薩諸塞總督兼駐軍總司令托馬斯·蓋奇得到一個消息:在距波士頓不遠的康科德鎮上,有「通訊委員會」的一個秘密軍火倉庫。蓋奇立即命令少校佛朗西斯·史密斯和約翰·皮特凱恩率800名英軍前往摧毀,以挫傷民兵士氣。部隊連夜出發了,4月19日凌晨,他們來到了離康科德6英里的小村莊--萊剋星頓。在途中英軍遇到了幾十名民兵,英國軍官勸他們不要和自己的祖國戰斗不要受到蠱惑反抗國王。。。就在民兵准備繳械時,一個民兵向英軍開了一槍,導致了戰斗,英軍打敗他們後來到目的地發現軍火被轉移了,就在這時後面出現了上百名民兵,英軍死傷慘重突圍出去(這些是殖民地列兵,不是歐洲的線列步兵)。 在與英軍的歷次交鋒中,屢敗屢戰,終於在一次戰斗中重創英軍,告訴了世人美利堅人民獨立的意志。法西荷等國看到了希望於是幫助美國獨立,在法國王室陸軍的幫助下,打敗了英國。
第五次:拿破崙戰爭1799—1815年。拿破崙執政(1799—1804)和拿破崙一世帝國(1804—1814,1815)時期,法國資產階級為了在歐洲建立法國的政治和經濟霸權,同英國爭奪貿易和殖民地的領先地位,以及兼並新的領土而進行的戰爭。這些戰斗可說是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所引發的戰爭的延續。它促使了歐洲的軍隊和火炮發生重大變革,特別是軍事制度。因為實施全民徵兵制,使得戰爭規模龐大,史無前例。法國國勢迅速崛起,雄霸歐洲,但是在侵俄戰役慘敗後,一落千丈。拿破崙建立的帝國,最終戰敗,讓波旁王朝得於1814年和1815年兩度復辟。
關於你們說的二戰的英法戰爭可有可無,主要對手是德意,在亞洲是日本,和法國的作戰除了馬達加斯加島戰役就沒了,英國害怕日本在維希政府控制下的馬達加斯加建立潛艇基地才打的,打了了幾個月(包括從英國調兵去那裡的時間),法軍投降。在北非除了和德意作戰,在後期登陸阿爾及爾的計劃還沒實施,北非的維希政府就投降了。歐洲大反攻,諾曼底登陸成功後打到法國南部,法國維希政府立刻投降。但二戰還是有法國人打德國的,法國的一個組織『自由法國』由戴高樂將軍領導,還創立了精銳的柯菲爾突擊隊(綠色貝雷帽)
仔細看的人會知道我沒有抄襲

⑥ 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1943年,戰爭中最艱難的日子已經過去,大反攻的日子終於來臨。英美盟軍搶灘登陸……蘇


(1)斯大林格勒戰役(2分)
(2)諾曼底;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4分)
(3)雅爾塔會議(2分)
(4)和平來之不易,世界大戰的悲劇不能重演;人民是戰勝法西斯的決定力量,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在平等的基礎上能夠聯合起來,共同迎接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國與國之間應該和平共處;人類命運休戚相關,要加強國際合作,求得共同發展。(2分)(答出一兩點即可,其它答案符合題意也可。)

⑦ 為什麼二戰歐洲戰場的大規模進攻都選擇在夏季呢

德軍大舉侵蘇的「巴巴羅薩計劃」開始時間為1941年6月22日,引爆斯大林格勒會戰的「藍色計劃」,則以包克集團軍群1942年6月28日從庫爾斯克地區發起攻擊為起始點。而決定蘇德戰爭走向的庫爾斯克會戰之「堡壘計劃」,德軍攻擊發起時間為1943年7月5日,確實,這三次大戰的爆發時間都是歐洲的夏季。

肯定會有人提起1944年的諾曼底登陸,D日是6月6日,那也是夏天啊?其實那是個意外,因為夏天的海洋氣候多變,反而不利於大規模的兩棲登陸。正是天氣問題當時把艾森豪威爾愁得要死要活,好容易趕上一個48小時的窗口期,美國大兵急吼吼就開始了「霸王行動」,要麼就將失去機會,而「隆不在」之所以缺席諾曼底前線,也是認為兩周內的天氣都不適合登陸。

幕後的歷史是,在1943年12月的「六分儀會議」上,美英聯合參謀長會議確定的登陸時間是:不晚於1944年春季,經過進一步研究後,最終確定的為1944年5月!只是因為方方面面准備的不足、盟國之間的討價還價以及美英將領之間的爭吵,才拖到了6月,所以跟夏天原本無關。

⑧ 英國歷史上「百年戰爭」的詳細資料

百年戰爭
(英語:Hundred Years' War;法語:Guerre de Cent Ans)是指英國和法國,以及後來加入的勃艮地,於1337年至1453年間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百年戰爭中,發展出不少新戰術和武器。

北歐維京海盜騷擾侵略法國海岸由來已久。卡洛林王朝時期,法蘭克統治者查理三世同意這些北歐人在法國海岸諾曼底定居下來,他們後來建立了諾曼底公國。1066年諾曼底人在征服者威廉的統帥下成功地入侵英格蘭,英國從此在150年內宮廷里全是說法語的盎格魯—諾曼貴族。他們同時統治著英格蘭和諾曼底。1216年盎格魯—諾曼統治者失去了對諾曼底的控制,但直到百年戰爭開始的時候,他們仍然控制著法國英吉利海峽沿岸的一些地區。

在14世紀時,法國人試圖把英國人由法國西南部趕走,從而統一法國。英國當然不願退出,並欲奪回祖先的土地如諾曼底、曼恩、安茹等。當時英法兩國因為貿易利益的關系,均對佛蘭德斯作出爭奪,使它們之間的沖突加深。因為佛蘭德斯表面上屬於法國,但實際上卻獨自行政,並經常與英國進行羊毛貿易。而戰爭的導火線則是英王愛德華三世乘法國卡佩王朝絕嗣之際,欲以近親的關系繼承法國王位,但最後卻由腓力六世所獲得,因此愛德華三世對法國宣戰,以奪取法國王位。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的諸侯和佛蘭德斯站在英國一方,而蘇格蘭和羅馬教皇則支持法國。英軍當時是雇傭兵制,由步兵,弓箭兵和僱傭騎兵組成,統一由國王親自指揮,而法軍則主要由封建騎士組成。百年戰爭依局勢的轉變,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
第一階段(1337年—1360年)是雙方對佛蘭德斯和基恩的爭奪戰。首先在1340年的斯呂斯海戰中,英軍打敗法軍,奪取制海權,以防止法軍入侵。然後在1346年8月所發生的克雷西會戰中,英軍取得陸地上的優勢,並在圍攻11個月後成功佔領了法國海防要塞加萊港。英國挾著勝利的餘威,在內維爾十字戰役當中,打敗蘇格蘭的入侵,並且擒獲親法的蘇格蘭王大衛二世,此役也大大地減少蘇格蘭對英格蘭的威脅。1348年黑死病橫掃整個歐洲,兩國停戰十年,直到1356年英國再度開戰,攻取了法國的西南部的基思和加斯科涅。隨即又在普瓦捷戰役利用相同的戰術再次擊潰法軍。而因為英軍的橫征暴斂和法國全國的經濟崩潰,使得法國平民發起起義運動。結果法國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被迫於1360年於布雷蒂尼簽訂極為不平等的和約 - 布勒丁尼和約,將盧瓦爾河以南至比利牛斯山脈的領土全部割讓予英國。

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1360年—1400年) 是因為法王查理五世欲報仇雪恨,奪回英國所佔的地區而發生的。查理五世重組軍隊以僱傭步兵代替大部份騎兵,並建立了野戰炮兵和重建艦隊。在內政方面亦作出較大的改革,並整頓了稅制,以安撫民心。時機成熟後,他任命B.迪蓋克蘭這位為軍隊總司令,以突襲和游擊戰術攻擊英軍,在多場戰役中均大敗英軍,至1380年時已將英軍迫退至沿海地帶。英王為免法國的領地全部丟失,結果與法國簽署停戰協定,只保有五個港口,分別是波爾多、巴約納、布雷斯特、瑟堡和加萊及和波爾多與巴約納間的部份連接地區。

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1415年—1429年) 是英國乘法國國內的勃艮地派和阿曼雅克派發生內訌,而農民和市民亦發生起義之際重啟戰端。在1415年,英軍於阿金庫爾戰役中大敗法軍,並隨即與勃艮地公爵結盟,攻佔法國北部大部份地區。法王查理六世在無法組織有效抵抗的情況下惟有於1420年5月21日在特魯瓦簽訂幾乎等同於承認法國亡國的和約 - 特魯瓦和約。將法國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隨即宣布自己為法國的攝政王,並有權於查理六世死後承繼法國王位。但是,在1422年,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同於這年死去。結果新法王查理七世和新英王亨利六世為爭奪法國王位,再啟戰端,百年戰爭進入第四階段。

第四階段
第四階段(1429年—1453年) ,法國人民因為不堪英軍的壓迫,紛紛組織游擊戰,這給予法軍很大的幫助。游擊隊經常設置埋伏,捉拿英國的征稅者,消滅英軍的部隊,達到了牽制英國之效。雖然於1428年10月,英軍與勃艮地派進逼至奧爾良,並包圍了此城,使得法軍形勢大為不利,但此時法國出現了一位千古傳頌的救星 - 聖女貞德,在她的指揮下法軍於1429年5月解除了英國對奧爾良的包圍,贏得了重大勝利,從而扭轉了整個戰爭的形勢。雖然貞德於不久後便英軍所捉拿,並以女巫罪處死,但這反而激起法國的民族義憤,使法軍作出大反攻。在1437年法軍光復首都巴黎,於1441年收復香檳,又於1450年解放曼恩和諾曼底,隨後又於1453年奪回吉耶訥。最後於1453年10月19日,波爾多的英軍投降,法國收復了除加萊外的全部領土,百年戰爭至此完全結束。

百年戰爭,不論對英國或法國人民來說都是一場災難,當時又是黑死病流行的時代,在戰爭和疫病的雙重打擊下,英法兩國的經濟大受創傷,民不聊生。曾有一位西方歷史學家指出:「百年戰爭是一場持續百年的屠殺游戲。當兩國的皇族及貴族為了自己所奪得的利益而慶祝的時候,那些痛失家園及親人的無辜平民卻只能在無聲地痛哭。戰爭打了一百年,人民也哭了一百年。」這種說法可謂一針見血,一語道破了這場戰爭的殘酷。因為這場戰爭是在法國的土地上進行的,法國變得滿目滄痍,很多人民無家可歸,但法國最後亦因為這場戰爭完成了民族的統一大業,為其日後在歐洲大陸的擴張打下基礎。英國在百年戰爭後不但一無所獲,還喪失了幾乎所有在法國的領地,結果迫使其放棄大陸制霸的企圖,轉而向海上發展,從而走上了海上帝國的道路。

百年戰爭從中世紀中葉延續到十五世紀,其結束之年也被認為是中世紀結束的標志之一。在戰爭過程中,雙方武器裝備和戰術思想都經歷了緩慢而深刻的轉變,戰爭的過程也促使交戰雙方的戰爭體制調整。

14世紀戰爭開始時,雙方主要採取中世紀西歐化的貴族兵源制,由各領主募集部隊。而作為遠征的英國一方,由於這種傳統兵役制限制了領主們對國王的效忠義務時間,在戰爭中開始採取更多的來自下層國民的雇傭兵以及相對應的長弓兵戰術,同樣對法國來說,持續而大規模的戰爭逼迫統治階層集結權力應付外敵,促使王室更重視自身的權力而不是希望分配給下面的領主,因此當戰爭最終結束後,交戰雙方均先後走上了中央集權的道路。

在戰爭中英國的數次勝利,也被認為嚴重挑戰和打破了貴族騎兵在西歐占軍事壟斷地位的特點,自此之後,雖然在勝利國法國仍然保留了大量的重騎兵傳統,但步兵能夠戰勝騎兵的意識已經被全面普及,影響和促進了此後於15-16世紀步兵地位的進一步重大轉變。在初期的大規模會戰中,法國人堅持使用重騎兵正面沖擊,而到15世紀的阿金庫爾戰役中,他們也部分接受了對手的思想開始令騎兵下馬徒步戰斗,可說明對騎兵和步兵地位在戰爭中經歷的微妙變化。百年戰爭中,代表著騎士貴族的法國軍隊在大規模會戰中屢屢失敗,最後由出身平民的聖女貞德鼓舞起士氣才取得最終勝利,也就標識著貴族騎士風范的退卻和民族戰爭意識的興起。

百年中,雙方的武器裝備也經歷了改良和演化,14世紀開戰時,當時最好的盔甲仍然為鎖鏈甲,鎖鏈甲已經在歐洲歷史上使用了1000年,而15世紀戰爭中後期時,新形態的板甲已經成為了貴族騎士們的普遍裝備。這種新裝備相對前者,其防護力大為改觀,1513年Flodden 戰役,讓稱雄300年的英國長弓戰術面對板甲,已經失去了效用。 在連續不斷的圍攻戰中,雙方也重視攻城武器的設計和應用,在後期,法軍開始大規模使用火葯及火炮作為武器而取得勝利,並在這些新型武器上具有科技領先地位,即由此促使了新形態的戰爭方式。

⑨ 閱讀下列材料:10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1943年,戰爭中最艱難的日子已經過去,大反攻的日子終於來了。英美盟

⑴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2分)
⑵諾曼底。(1分)
⑶雅爾塔會議。(1分)美國對日本廣島、長崎投擲原子彈。(1分)
⑷為反對,打敗共同的敵人,因而走在一起建立反法西斯聯盟。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
(2分)
⑸和平來之不易,世界大戰的悲劇不能重演,反思大戰的歷史,遠離戰爭,擁抱和平;警惕帝國主義、法西斯主義復活;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在平等的基礎上能夠聯合起來,共同迎接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國與國之間應該和平共處;人類命運休戚相關,要加強國際合作,求得共同發展。人民是戰勝法西斯的決定力量推動歷史發展(學生只要能答出其中兩條即可得2分,其他言之有理的說法,也可酌情賦分。)

與英國大反攻是在什麼時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老打擊伊朗 瀏覽:390
矽谷在印度投資多少錢 瀏覽:673
義大利在哪裡買珊瑚 瀏覽:106
印度種族相差多少 瀏覽:302
2021義大利杯冠軍是哪個隊 瀏覽:546
中國哪個城市雅閣最多 瀏覽:566
起源於中國的狗狗有哪些 瀏覽:140
生蚝海鮮義大利面怎麼做 瀏覽:875
印度的雞肉怎麼去皮 瀏覽:492
義大利的比薩斜塔是什麼樣子的 瀏覽:380
伊朗駐歐佩克代表什麼 瀏覽:833
中國男籃奧運落選賽哪裡看 瀏覽:709
東京奧運會中國運動員穿的衣服叫什麼 瀏覽:118
綠茶在英國怎麼說 瀏覽:395
越南人自己怎麼做水泥 瀏覽:724
中國哪個省種櫻桃 瀏覽:630
印尼晚上可以做什麼兼職 瀏覽:42
英國炸魚薯條多少錢 瀏覽:647
英國總共有多少運輸機 瀏覽:477
美國海運到中國港口需要多久 瀏覽:372
© Arrange www.exoplanetwar.com 2012-2022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