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海軍什麼時候會進入12海里

英國海軍什麼時候會進入12海里

發布時間:2022-10-24 08:34:43

⑴ 1976年前美國戰艦進入過我國12海里嗎

1954年8月19日,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斯圖普率領美國海軍6艘軍艦侵入大陳島一帶海域,出動飛機160多架次,在大陳島海面上空活動。

⑵ 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島嶼

島國日本大家都知道,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島嶼知道嗎?下面跟隨我一起去了解一下最小的島嶼吧。

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島嶼西蘭德島

中文名西蘭德島

世界上最小的島嶼是一個自稱公國的西蘭德島,其可供居住的領土面積大約有550平方米。西蘭無疑是世界上最知名的私人國家。

西蘭德公國是坐落於英吉利海峽的一個小島,這是一座比足球場還小的人造小島,它的名字叫西蘭德(Sealand,意思是“海中的陸地,國土乃英國二戰後廢棄的海上堡壘——建在英國薩克福海岸附近10公里處一座名為“怒濤之塔”的鋼鐵平台上,宣稱周圍12海里的水域都是其領海。1966年冬季,前英國皇家陸軍少校、富商羅伊·貝茨帶著他的家人進駐“怒濤之塔”,對這座廢棄多年的人工島進行了大規模翻修改造。1967年,貝茨在“怒濤之塔”上插上了自己的旗幟,宣布脫離英國政府的管轄,成為獨立的國家。

西蘭公國

西蘭公國是一個由個人宣稱建立而未被承認的國家(實體)。它聲稱怒濤塔是該國的領土(也是僅有的一塊陸上“領土”)。這是一個位於北緯51°53'40",東經1°28'57"的廢棄人造建築,坐落於英吉利海峽之上,大約距英國的薩福克郡海岸10公里(6英里遠)。該國自建立以來一直由其元首派迪·羅伊·貝茨和他的家人以及合作夥伴占據。西蘭公國的常住人口很少超過五人,其可供居住的領土面積大約有550平方米。

1基本內容

西蘭群島的大島,也是丹麥第一大島。介於卡特加特海峽和波羅的海之間。東北隔厄勒海峽同瑞典相望,西隔大貝爾特海峽同菲英島相鄰。長約130公里,寬115公里,面積7,435平方公里。人口216.3萬(1979)。扼波羅的海出北海通道,為中歐和北歐交通要沖。北部多森林,沿岸海灘有療養所。土壤肥沃。南部農業發達,乳牛、肉牛養殖業著名,工業、漁業和旅遊業都很重要。主要城市有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羅斯基勒和赫爾辛格等。

2歷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42年,作為默恩塞爾海洋堡壘計劃中眾多堡壘的一個,皇家海軍開始在英格蘭開工建造怒濤堡壘。怒濤堡壘的底部是一艘駁船,駁船上的兩座高塔將駁船與頂部的甲板相連,建築物都坐落在甲板上。建造完畢後,駁船在被拖拽到薩福克郡外海面上的怒濤沙洲的指定區域之後被故意鑿沉,以使之陷入沙洲的預定位置。因此,現在看到的怒濤塔在水面上的可見部分,其實只是整個建築的上半部分而已。

二戰期間,駐守在堡壘上的英國皇家海軍官兵大約維持在150到300人的范圍內。不過當戰爭結束後,所有的官兵都撤離了堡壘,怒濤堡壘被徹底廢棄了。

1967年9月2日,前英國皇家海軍上校派迪·羅伊·貝茨佔領了這個無人堡壘,並且根據他自己對於國際法的解釋,聲稱對怒濤塔行使主權。

1968年,一艘英國海軍的巡邏船隻進入了西蘭公國,羅伊和兒子邁克爾·貝茨向他們鳴槍示警,並向巡邏船隻投擲燃燒瓶,結果被英國法庭傳令受審。關於當時船隻上人員前來的目的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他們是來試圖驅逐居住在堡壘上的貝茨等人的,另外一種說法是他們只是為了修理附近的導航浮標。最後,於1968年11月25日,法庭宣布由於事件發生地處在英國領海之外,他們對此事件無權干預。

1978年,貝茨任命的西蘭公國“首相”亞歷山大·G·阿亨巴赫教授乘貝茨不在西蘭之機,與其他幾名荷蘭公民策動了一起“武裝政變”,“強制接管”了怒濤塔,並俘虜了羅伊的兒子邁克爾。

羅伊·貝茨聞訊後招募了一批雇傭兵,在一次成功的直升機機降突擊之後,他重新奪回了堡壘的控制權。他俘虜了入侵者,並聲稱他們是“戰犯”。參與政變的荷蘭公民在“戰爭”結束之後被遣送回國。不過前公國“首相”,德國公民阿亨巴赫教授就沒有這么幸運了。由於他持有西蘭公國護照,他被指控叛國罪,並被拘押了起來。之後,荷蘭和德國政府都曾向英國政府提出要求,要求英國政府設法推動釋放阿亨巴赫。但是英國政府援引1968年的判例,宣稱西蘭不在他們的管轄范圍內,他們無權干預此事。

於是,德國政府決定派遣一名外交官前往怒濤塔,直接與貝茨磋商阿亨巴赫的釋放問題。在幾周的談判之後,貝茨的態度明顯溫和了許多。後來,他還宣稱德國外交官對西蘭的訪問,標志著德國政府對西蘭公國的“事實上的”承認。(盡管德國政府始終沒有承認他的這一說法。)

在被遣送回國之後,阿亨巴赫教授在德國組織了一個流亡政府,為了與羅伊·貝茨針鋒相對,他自封“樞密院院長。當1989年,阿亨巴赫教授因健康原因辭職之後,原流亡政府“經濟合作大臣”約翰內斯·塞格爾接管了叛亂政府的控制權,並自封“首相兼樞密院院長。之後,塞格爾繼續宣稱,他才是西蘭的正統統治者。

西蘭還宣稱怒濤塔周圍半徑12海里的水域都是該國的領海,該國還至少一次在這一領海范圍內抵抗過外國的侵犯。在1990年的事件中,英國皇家海軍輔助船“黃金眼號”就遇到過西蘭方面的火力反擊。

很長一段時間里,一家注冊在西班牙的公司一直在大量製造和出售西蘭公國的護照(買家大多是東歐人)。這家公司據信與塞格爾的流亡政府長期以來一直在進行著合作。雖然貝茨家族並不承認這些護照的“合法性”,但是買家還是趨之若鶩 。這些護照中的不少甚至牽涉進了一些國際上的著名犯罪案件,例如詹尼·范思哲謀殺案。由於這些護照的流通量相當龐大(估計在150,000張左右),在1997年,貝茨家族宣布所有西蘭公國護照均為無效,包括他們自己在之前30年所發行的西蘭公國護照。

3對外交流

英國政府對架設在西蘭的伺服器的通信和命令記錄都加以了嚴格的監控。由於西蘭公國的“國家”地位未得到ICANN的承認,並且它也不具備英國政府認可的通訊許可證,因此西蘭只能通過衛星傳輸將信息傳送至認可這些信息的國家進行中轉,當然這種方法速度相對較慢。當通過建設私人電台使用未經英國政府認可的波段發送消息的嘗試失敗後,西蘭現在已經架設了一條連接英國本島的微波傳送線路,盡管這也未經英國政府的批准。西蘭公國在海上建設未經英國批準的船舶航標的計劃最終未能實現,同時飛往怒濤塔的不定期航班(直升機)也宣告暫停。西蘭公國的所有信件和包裹都通過英國郵政部門被寄往英國本島的一個指定地址。怒濤塔所在的海域屬於英國屬地,因此“西蘭公國公民”在這片海區的活動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4法律地位

西蘭宣稱西蘭公國作為一個獨立國家,之所以得以合法建立,基於如下的兩個基礎:

當派迪·羅伊·貝茨在1967年佔領怒濤塔時,怒濤塔位於國際公海水域范圍內,並不屬於英國或任何其他第三國的管轄范圍內。在這個基礎上,西蘭擁有“法理上的”合法性。英國政府與另一第三國政府——即德國政府——的交涉過程中,雙方已經“在事實上承認了西蘭。在這個基礎上,西蘭擁有“事實上的”合法性。

《蒙得維的亞關於國家權利與責任公約》詳細規定了在國際法中,一個“國家”是否合法的一系列標准。這些標准包括:有確定的領土、有常住的人口、有一個政府以及與其它的主權國家有外交關系。以上四條標準是建立一個主權國家的必要條件。雖然以上的四個條件都沒有固定的解釋標准,但是,這些標准自身的一般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作為西蘭之所以合法的理由之一。

關於西蘭公國是否是一個合法國家的法律爭論,還集中在國家的構成學說上。其中的一個觀點認為,以上標准中,是否為其他國家所承認都比其他幾點重要得多。這一點在國際法中得到了廣泛的體現,卻始終沒有被完全承認。由於現在尚未有任何國家承認西蘭公國的存在,因此基於以上標准,西蘭公國還不能成為一個國家。

在國家的構成學說中,“對存在的承認”與“外交承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舉例來說,盡管英國政府在外交上不承認利比亞,但是國際社會對利比亞的承認確是公認沒有疑義的。而英國政府也會在必要的時候要採取特殊措施保護在該國的僑民,同時它也不承認任何其他國家對利比亞的領土擁有主權。

西蘭王室宣稱對怒濤塔周邊地區擁有主權根據前述的在英國法庭在1968年的判例,英國已經將她的領海范圍延伸到了12海里(約合22公里)。這樣一來,根據1958年之後的國際法,英國便可以在以上區域行使其合法權利。這一判例以及此後的判例,也已經明確地對此進行了說明,並且解釋了人工島的法律地位。不過,事實上怒濤塔只是一艘沉船,並不適用於以上的裁決。

根據1982年簽署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由於沒有任何過渡法承認由某個鄰近國家建造的建築物,其國際法意義上的存在地位並不被承認。這也就是說,一個人工島嶼既不能在建造完後作為一個主權國家存在,也不能成為一個國家的領土,或者是作為計算某國的專屬經濟區或領海的延伸基點。不過,由於怒濤塔不是一個人工島,而是一艘沉船,所以這些條款並不能適用,因此作為物主的英國政府(因為英國政府是其建造者,且擁有怒濤塔下大陸架的主權)有必要將它拆除。

雖然英國政府曾多次重申對怒濤塔的主權,不過看起來,這似乎只是英國政府為了在不被迫的情況下,剋制有關的評論和武力行動的表現。根據在30年的保密期過後公開的英國政府文件,英國政府曾制訂計劃,試圖動用武力奪回堡壘的控制權。不過最後首相出於避免人員傷亡以及法律和國際關繫上可能帶來的麻煩的考慮,並沒有批准這一計劃。

5類似國家

瓦爾加蘭王國

埃爾加蘭-瓦爾加蘭王國,是瑞典藝術家雷夫·埃爾格倫(Leif Elggren)和卡爾·邁克爾·凡豪斯沃爾夫(Carl Michael von Hausswolff)在1992年構想並實施的建國計劃,該國物質領土涵蓋地球上所有國家之間的邊境區域,所有國家領海外的海域;並涵蓋所有心理感知領土,數字領土。

尼馬克共和國

英國藝術家亞歷克斯·哈特利計劃在一個因全球變暖而形成的北極小島上建立屬於自己的“共和國”。據報道,哈特利在接受挪威電台采訪時說:“在2004年9月20日晚上6點10分,我發現了這個新的島嶼。”小島位於挪威斯瓦爾巴群島以北的北緯79度,它是覆蓋著它的冰川融化後形成的,因此在地圖上沒有標明。由於全球變暖,北極冰川融化,挪威斯瓦爾巴群島附近出現了許多新的“小島嶼”,包括哈特利“發現”的這座小島。

哈特利在挪威《斯瓦爾巴群島條約》中發現了一個法律漏洞,於是他竟然宣布對這座尚未命名的小島擁有主權。他先是自作主張地將這座小島命名為“尼馬克”(Nymark:新土地之意),然後又向斯瓦爾巴群島州長玻爾·塞夫蘭發出申請,要求斯瓦爾巴群島政府認可他的“尼馬克”島主人的身份。哈特利還和挪威北極協會取得了聯系,要求該協會承認他和該島的關系。

斯瓦爾巴群島州長玻爾·塞夫蘭認為這件事相當奇特,他非常重視,向哈特利許諾斯瓦爾巴群島政府一定會盡快給予一個回復。

威斯塔克迪卡

2001年8月,美國一個名叫特拉維斯(Travis)的青年在“研究”世界上歸屬模糊的地方時發現,南極洲的馬利伯德地可能是這個洲唯一沒有被任何國家宣布佔有的地方。他 找來《南極條約》,認為條約雖然禁止政府再向南極洲大陸提出新的主權要求,但並沒有阻止個人行為。於是,他下決心要對這一區域提出主權要求。他向9個國家的極地管理局發出信件,“正式”提出主權要求,並任命自己為“亞該亞人領土”的“總領事”。那些國家自然沒有把他的聲明當回事,但在特拉維斯看來,這表示他們對此沒有異議。2004年6月,他將“國家”改名為“威斯塔克迪卡大公國”,封自己為“特拉維斯大公”,該國有自己的國旗、國歌;他們有自己的官方語言——英語;他們甚至還有首都——彼得一世島(Peter I Island)。盡管挪威也對彼得一世島提出了主權要求,但威斯塔克迪卡稱“兩國”正在進行雙邊談判,爭取使其成為特別行政區域。

塞波加大公國

塞波加是一個位於義大利西北部利古利亞的花華利碧山的小城鎮,亦是半宣布的公國。全稱塞波加大公國(La Principaute de Seborga),它可以說是“歐洲最小的國家”。該國是一個小村莊但五臟俱全,該國擁有自己的憲法、貨幣和軍隊。

國家元首是塞波加君主即大公/女大公。鄰近的邊境是獨立自主的摩納哥公國。現任國家元首,喬治一世大公(Prince GiorgioI),現年71歲,本名西格諾·卡波恩。

在1963年,27歲的嬉皮青年西格諾·卡波恩在查閱村裡老神父寫的村史後,發現村子起源於公元954年,在1079年到1729之間曾是神聖羅馬帝國下屬的一個公國。然而當1861年薩沃伊家族統一義大利後,塞波加公國並沒有列在當時義大利“薩沃伊王朝”的資產清單上。因此卡波恩宣稱,它從來就不曾是現代義大利的一部分!卡波恩提出這一驚人觀點後,立即得到塞波加大村民的一致擁護。眾村民決定“復興公國”,並選舉他成為“塞波加大公國”的大公——喬治一世大公。

埃洛王國

二戰末期的1944年,一群來自丹麥哥本哈根的師生為躲避戰火,來到了丹麥東海岸的一個小島上。這個小島雖然只有0.015平方公里,但卻成了戰爭中的世外桃源。遠離戰火硝煙的師生們索性宣布該島獨立,這個小島就是埃洛島。

從高空俯視,埃洛島是一個規則的三角形,每邊大概都是400米長。當師生們登上埃洛島時,島上惟一的“居民”是鳥,他們與鳥為伴生活了一段時間,直到局勢平靜才回到哥本哈根。二戰結束後,原先曾在埃洛島住過一段時間的師生們約定,每年總要抽出一周時間來埃洛島“憶苦思甜”。到目前為止,“埃洛王國”的“王位”已經傳遞了六位“國王”,第六位國王“利奧二世”2003年2月22日“登基”。

“埃洛王國”發行過自己的郵票,還設定了獨特的“埃洛標准時間”,與丹麥時區相差12分鍾。近年來,“埃洛王國”已成了眾多學生周末度假的場所,特別在夏天,更是丹麥中學生夏令營的首選目的地。

米咯斯西亞

“米咯斯西亞共和國”位於美國內華達州的代頓,成立於1977年,面積5.8公頃,人口總共才4人。

1977年5月26日,詹姆斯·施皮爾曼自封為“詹姆斯一世國王”,並任命凱文·鮑格為首相。由於該“共和國”長達22年不為人知,1999年9月3日,“米咯斯西亞共和國”進行了“改革”,宣布廢除君主制,由前首相凱文·鮑格出任總統。一年後,該“國”舉辦了第一屆“微型國家”國際奧運會,以與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相呼應,2001年又舉辦了第一屆“微型國家”國際博覽會。

“米咯斯西亞共和國”看起來是一個“共和國”,但事實上卻實行獨裁統治,所有權力都掌握在“總統”鮑格手中,包括“外交事務”和“國家網站”。鮑格表示,“米咯斯西亞共和國”的最終目標是獲得國際上的承認。

⑶ 山東的一座小島將渤海變成中國的內海,為何外國船隻不敢進入

中國有四大海域,分別是渤海、王海、東海和南海。黃海、東海、南海這三大海域並不完全屬於中國。這三大海域的總面積約470萬平方公里,其中有300多萬平方公里屬於中國,另外的卻屬於其他的國家。這300多萬平方公里裡麵包括在領海毗連區和專屬經濟區。單單寧海的面積並不大。目前國際海洋法公約規定,沿海各國都擁有不超過12海里的領海,因此黃海、東海和南海的沿岸國家均擁有領海。中國的四大海域中,僅有渤海是完全屬於中國的內海。渤海的南北被遼寧和山東洋身拱衛,渤海的東部連接著黃海。

如果不是1982年國際海洋法公約規定將領海設置成為12海里,而是繼續使用三海里領海制度的話,那麼國海將有很大可能成為國際水域,其他國家的船隻和飛行器都可以無害通過,那麼對於我國的北部特別是京津地區的安全是極為不利的,可見北黃山島的存在有多重要。如今的北黃山島雖然孤選海上,但這里卻非常的繁華,島上擁有800多戶共2400多居民,島上植被覆蓋率高達95%,這里景色宜人,海水清澈,堪比馬爾地夫,島嶼周圍養殖業非常發達,是我國主要的海參、鮑魚、海膽、海米等海產品的生產地,也是我國少有的次身養殖基地,這種海參對水質的要求非常高。北黃山島的面積雖然僅有2.7平方公里,但卻給中國留下了高達8萬平方公里的內海,可見其地理位置有多重要。

⑷ 領海12海里的由來

領海曾被稱為沿岸水、沿岸海、海水帶和領水,在地理上是指與海岸平行的、具有一定距離寬度的帶狀海洋水域。按海洋法,領海定義為:「國家主權擴展於其陸地領土及其內水以外臨接其海岸的一帶海域,稱為領海。」1931年,國民黨政府曾頒布過3海里的領海制,但實際形同虛設,列強的軍艦自由游弋在中國的海洋江河。1949年人民解放軍在長江上炮擊英國軍艦紫石英號後,結束了帝國主義軍艦在中國內河橫行霸道的特權。但領海權問題還沒有做出規定。如果按照國民黨政府的3海里領海線,渤海就成為了公海。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經過對世界各國領海范圍的了解、分析,認為中國未來的威脅很可能來自海上,決定製定一個關於領海的規則。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最大的戰列艦——英國納爾遜級戰列艦

國際上最早確定領海標準是有實際原因的:在18世紀世界進入火器時代後,大炮成為了戰爭武器,有海上戰艦以來,一般衡量一艘戰艦戰鬥力的指標,主要是看戰艦搭載的主炮數量、口徑大小、射程遠近。領海的概念在最早時期,是以海岸邊上的大炮所能打到的距離、艦炮的射程距離為限。是為了避免海上的艦炮對陸地的攻擊、岸炮對軍艦的打擊而確定的。最初在海上嶄露頭角的是荷蘭,那個年代艦炮最大射程不超過3海里(5—6公里),因而最初領海寬度定義為3海里。故為當時的海洋大國所接受。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大炮的性能不斷提高射程增加,各國逐漸把領海向外擴大到7、11、22公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一般艦炮的射程都達到了20公里左右,12海里大約等於22·224公里。這時候很多國家傾向採用12海里(22公里)作為領海寬度。

人們常說的12海里領海主權、3海里領海主權,當初就是用艦炮的最大射程來測量的,大炮射程即是一個國家的領海范圍。到二戰時期最大的艦炮射程超過40公里。因而多數國家慢慢實行12海里的領海寬度。後來有的國家甚至提出200公里經濟區的概念。

新中建立後,關於如何制定中國的領海范圍,毛主席特意請教了海洋專家。1958年8月22日,周恩來以國務院的名義,請來專家探究中國領海的設立標准,毛主席參加了這次研討。專家向毛主席介紹了領海的地位、作用、劃分領海的方法及世界各國採用的領海制度。當時世界還沒有一個公認的、統一的領海寬度。

海洋專家對毛主席說:「當時對領海主權的劃分不太一樣。發達國家一般要求是3海里,不發達國家則要求是12海里。因為不發達國家沒有絕對權力,所以世界一直奉行3海里。」

毛主席追問:「為什麼是這樣?」

海洋專家說:「發達國家要求3海里,是因為別的國家很難到他的國土邊上,尤其是美國,定為1海里也沒有別的國家能過去。相反,他卻可以以這個條款進入其他國家的領土邊緣」。

「發達國家憑借經濟、軍事實力,肆意侵犯其他國家海域,掠奪海洋資源,他們主張領海寬度3海里,而發展中國家為保護自己領海主權及國土安全,多數主張12海里甚至更多的領海寬度。」

毛主席說:「這就是了,豈止是1海里。很多國家的內河都成了帝國主義的航道。我們支持12海里。」

毛主席在那裡仔細聽著,並向專家請教:「領海寬了對商船航行有影響嗎?」

專家回答:「不會,海洋法規定,商船的正常商務活動是可以無害通過領海的。」

毛主席點點頭,然後又指著地圖上的渤海問道:「如果我們定了12海里領海寬度,那渤海還是公海嗎?」

專家思索了一下回答:「渤海中最寬的老鐵山水道也不足24海里,這樣渤海就成為中國的內海了,我國享有完全的主權。」

毛主席微笑著站起來自言自語的說道:「看來,為了國家安全和繁榮,應當有這個較寬的領海。」

經過人大批准中國發表聲明:

中國領海寬度為12海里。任何國家船隻進入中國12海里的領海,都需要提前通知,獲得允許後方能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的12海里的領海線,在華沙大使級會談上,美國表示尊重中國宣示的12海里領海線。

毛主席為中國領土安全高瞻遠矚,12海里領海制度,也更利於不發達國家,並獲得世界認可。中國確定12海里領海寬度,渤海就成為了中國的內海。1982年,毛主席所宣稱的12海里領海寬度,為世界各國廣為認可,這個領海寬度標准,已成為國際慣例和國際標准,一直執行到現在。



⑸ 聯合國海洋公約法中規定的一個國家的海域面積是多大!

1982年4月30日通過《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海洋法會議與公約的出現,是由於西方強權擴張後,傳統「公海自由航行〔Freedom of the Seas〕」原則不敷使用。「公海自由航行」來自荷蘭海軍艦炮的射程,從陸地起算三海里之外算是「公海」。但二十世紀中期以後,各大國為保護海上礦藏、漁場並控制污染、劃分責任歸屬,傳統公海概念已不敷使用。國際聯盟曾在1930年召開會議對此討論,卻沒有結果。而海上強權美國首先由杜魯門在1945年宣布,美國領海的管轄延伸至其大陸架,打破了傳統公海的認定原則。緊接著,眾多國家延伸了領海到12海里或200海里不等。到了1967年,只剩下22國沿用3海里的早期規定。有66國宣告了12海里領海,而有8國宣告200海里管轄。到2006年,僅剩新加坡與約旦繼續使用3海里的規定。

一個特殊案例可以說明早年海上管轄的混亂與吊詭:早年當英國奉行3海里政策時,有人在1967年占據了其外海以往海軍廢棄的一座堡壘,自稱成立國家,叫西蘭公國。有英國船隻航行經過,遭「公國」人射擊。但英國法院認為,該處在3海里外,已屬公海。後來該公國〔人口五人〕發生「政變」,英國竟稱無權干涉。英國直到1987年才將領海依公約擴充至12海里,而「西蘭公國」也聲12海里主權,英國雖可依據「大陸架」原則主張該區,卻為避免法律問題而使西蘭公國存在至今天。

⑹ 英國皇家海軍的發展歷史

英國皇家海軍
英國皇家海軍是英國三軍中最老的軍種,負責海上國防、保護航運、履行國軍事協議。 從大約1692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間,皇家海軍是世界上最大、最強的海軍;並幫英國成為18和19世紀最強盛的軍事及經濟強國;也是維持大英帝國重要工具。雖然現已式微,皇家海軍仍是歐洲最大、世界上第二大的海軍;也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海軍之一。它是大多數現代海軍的先驅;許多英聯邦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海軍官兵仍到英國接受訓練。蘇聯瓦解、冷戰結束之後,皇家海軍在21世紀主要任務已由一個嚇阻性的武力轉變為一個能在全球展現英國外交政策的部隊。

艦隊編制
發展歷史
主要水面艦艇大型軍艦——航母及兩棲突擊艦
護航艦隊
核潛艇部隊
指揮組織
面臨裁軍艦隊編制
發展歷史
主要水面艦艇 大型軍艦——航母及兩棲突擊艦
護航艦隊
核潛艇部隊
指揮組織
面臨裁軍
展開編輯本段艦隊編制
自1960年代以來皇家海軍的艦艇數量不斷下降,反映了英國在國力上的衰退。以下數據並不反映技術與科技上的改良,但實力上的衰弱卻是不容置疑。 年份 潛艇 航空母艦 兩棲突擊艦 水面攻擊艦艇 掃雷艦 巡邏艇 總數
總數 SSBN 彈道導彈潛艇 SSN 攻擊型核子潛艇 SS & SSK 攻擊型傳統柴油潛艇 總數 航空母艦 輕型航空母艦 總數 巡洋艦 驅逐艦 巡防艦(護衛艦)
1960 48 0 0 48 9 6 3 0 145 6 55 84

202
1965 47 0 1 46 6 4 2 0 117 5 36 76

170
1970 42 4 3 35 5 3 2 2 97 4 19 74

146
1975 32 4 8 20 3 1 2 2 72 2 10 60 43 14 166
1980 32 4 11 17 3 0 3 2 67 1 13 53 36 22 162
1985 33 4 14 15 4 0 4 2 56 0 15 41 45 32 172
1990 31 4 17 10 3 0 3 2 49 0 14 35 41 34 160
1995 16 4 12 0 3 0 3 2 35 0 12 23 18 32 106
2000 16 4 12 0 3 0 3 3 32 0 11 21 21 23 98
2005 15 4 11 0 3 0 3 2 28 0 9 19 16 26 90
2006 14 4 10 0 2 0 2 3 25 0 8 17 16 22 82

編輯本段發展歷史
在英國,首次使用有建制的海上力量的人是韋塞克斯(Wessex)的阿佛列大帝(Alfred the Great),他派遣艦只抵禦北歐海盜的入侵。海軍的行動一直是地方性的、防禦性的和暫時的,直到13世紀,法國人佔領了諾曼底,貿易活動擴展到西班牙和葡萄牙為止,那時開始用船來輸送步兵投入陸上作戰。但在1340年斯盧以斯戰役(Battle of Sluys)中,英海軍已從事海上作戰。 亨利八世組建了一支裝備大型火炮的艦隊,並建立了海軍行政機構。在伊利莎白一世的領導下,海軍發展成為英國主要的防禦力量,並成為英帝國全球擴張的手段。查理二世將海上力量定名為皇家海軍,雖然在英國內戰期間(1642~1651),軍隊是由國會控制的。 「無敵」號輕型航空母艦
18世紀中,皇家海軍與法國海軍為爭奪海上霸權進行了漫長的斗爭,1688~1763年間經過4次戰爭,英國戰勝了法國。在英國抵禦拿破崙的戰爭中,皇家海軍具有關鍵作用,1805年贏得特拉法加海戰(Battle of Trafalgar)之後,皇家海軍再未遇到法國的挑戰。這一時期,納爾遜勛爵可能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海軍上將。在19世紀剩餘的歲月里,皇家海軍有助於維持所謂英國式的和平,即由於主要歐洲國家間力量平衡而出現的長期相對和平局面,這完全取決於使用英國的海上霸權。 進入20世紀後,皇家海軍依然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皇家海軍主要任務是從海上對敵方進行封鎖。1916年在丹麥日德蘭半島附近北海海域與德國海軍爆發日德蘭海戰,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交戰雙方唯一一次全面出動的最大規模的艦隊主力會戰。隨著敵方展開潛艇戰其任務逐漸轉向保護海運不遭潛艇襲擊,戰爭期間英國建立了海軍航空兵。1937年,所有艦載飛機由艦隊航空兵管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皇家海軍在規模上僅次於美國海軍居世界第二位,依然是海上作戰,特別是反潛作戰方面領先的國家,其主要任務還是保護海運航線。20世紀後期,皇家海軍規模縮小,在美國海軍和蘇聯海軍之後居世界海軍第三位。 1964年,海軍委員會並入國防部,1967年以後海軍的行政事務由海軍政務次官負責。皇家海軍的編制機構包括︰艦隊司令、海軍本土部隊、海軍航空兵和皇家海軍陸戰隊。 「約克」號導彈驅逐艦
雖然從1960年代起皇家海軍的規模縮小了,但它於1969年承擔了核威懾任務,保持著一支裝備核武器的潛艇部隊。 從17世紀到20世紀40年代,英國皇家海軍一直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它是英國國家戰略的基石。在經歷戰後的低谷後。冷戰的終結使它面臨作戰使命和作戰模式的徹底改變,1998年《聯合王國戰略防禦評審》對英國皇家海軍的使命、任務、規模和結構提出了指導性意見。40多年徘徊後,英國皇家海軍終於又回到了全球艦隊的道路上來。 英國皇家海軍軍旗
[1]
編輯本段主要水面艦艇
大型軍艦——航母及兩棲突擊艦
即將服役的2艘伊麗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將接替退役的三艘無敵級航空母艦成為皇家海軍未來的骨幹力量。兩艘建造中的航母價值約三十九億英鎊,排水量達65,000噸,將於2014年及2016年完成,在25年後形成戰鬥力。她們將搭載F-35C型戰斗機,取代退役的鷂式攻擊機。1999年服役的21,700噸級可搭載30架直升機和800名士兵的海洋號兩棲攻擊艦和於2003和2004年間服役的2艘21,500噸海洋之子級兩棲船塢登陸艦相繼加入皇家海軍,並隨後服役了4艘16,190噸海灣級輔助登陸艦,大大提升了皇家海軍的兩棲作戰能力。
護航艦隊
典型的護航艦隊多由驅逐艦及護衛艦組成。目前舊式的8艘42型驅逐艦正逐步被新型的45型驅逐艦取代,皇家海軍已訂造了六6艘45型驅逐艦。皇家海軍還擁有4艘22型護衛艦和13艘23型護衛艦,並正在研製取代以上護衛艦的更新型的6000噸級26型護衛艦。 42型驅逐艦
[2] 45型驅逐艦
26型護衛艦效果圖
[3]
編輯本段核潛艇部隊
核潛艇部隊目前正進行更新,並有四艘全新設計的機敏級攻擊核潛艇正於建造中。新型的潛 第一艘Astute class 核潛艇。
艇比上一代的特拉法加級攻擊核潛艇更巨型,下潛時重量可達7800噸。2006年12月,當局表示有意以新型潛艇取代現役的前衛級戰略導彈核潛艇,並將於2024年完成更新,英國將繼續維持一支具有發射潛射核導彈能力的核潛艇部隊。
編輯本段指揮組織
皇家海軍名義總指揮為最高上將(LordHighAdmiral),實際司令為第一海軍大臣(FirstSeaLord),除了是上將以外亦是防衛委員會(DefenceCouncil)成員。 海軍高層 截至2007年7月: 最高司令官(LordHighAdmiral):英國女王伊麗 海洋號(HMS Ocean)
莎白二世 海軍參謀長(FirstSeaLord):SirJonathanBand上將 艦隊指揮 艦隊司令(Commander-in-chiefFleet)擁有指揮包括皇家海軍陸戰隊及皇家輔助海軍在內所有可供調配之艦只的權力。總指揮部位於英國南部的皇家海軍朴次茅斯海軍基地,而行動指揮部則設於倫敦近郊的Northwood,靠近英軍的聯合指揮部(JointHeadquarters)及北約的地方總部(RegionalCommand)。[4]
編輯本段面臨裁軍
英國首相卡梅倫2010年10月19日在國會正式公布了廣受關注的《戰略防衛審查》報告,此前已被媒體披露的一些細節得到證實。這一被稱為「大削減計劃」的報 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
告顯示,英國的軍事裝備及人員將大幅減少。 該報告顯示,鷂式戰斗機將被削減,皇家海軍旗艦——方舟號航空母艦將提前4年退役,這意味著到2019年之前,英國海軍將無飛機可從航母上起飛。 卡梅倫稱,將在今後4年削減軍費8%,4萬2千個國防部及軍隊的職位將被裁減,其中包括皇家海軍及空軍各裁員5000人,陸軍減少7000人,國防部減少2萬5千個文官職位。 削減計劃中,海、空軍受影響相對更大,2015年前海軍減少到3萬人,護衛艦及驅逐艦的數量到2020年由23艘減少到19艘。三叉戟核導彈系統的更新計劃盡管將繼續推進,但每艘艦攜帶的彈頭將由48顆減少到40顆;現役的三叉戟核潛艇的更新期將延長,直到2016年下次大選之後進行;計劃中的兩艘航母將繼續建造,但其中一艘將延長准備建造時間並長期封存。

⑺ 鱈魚戰爭是怎麼回事

鱈魚戰爭是指英國、冰島兩國之間因爭奪鱈魚資源而發生的一系列戰爭。這場戰爭從1958年開始直至1976年結束,時間跨度近三十年。

鱈魚是一種西方人愛吃的一種海魚。自18世紀60年代以來,歐洲尤其是英國對於鱈魚的捕撈量越來越大。當時,歐洲鱈魚最主要的產區就位於冰島海域,許多歐洲國家在該海域對鱈魚進行瘋狂的捕撈。冰島非常擔心他們賴以生存的鱈魚資源在這樣的瘋狂捕撈中被破壞殆盡。
編輯本段進程
1944年,冰島從丹麥的統治下終於獲得獨立。他們決定依靠冰島豐富的漁業資源(特別是鱈魚資源)把國家建成繁榮富強的現代化國家。為了充分的保護鱈魚資源,並保護冰島漁民的經濟利益,冰島政府先後多次宣布擴大領海區域,並於1958年宣布將領海擴展到距海岸12海里的范圍。1958年8月30日是冰島政府要求其他國家船隻離開該海域的最後期限,當時除了英國的拖網漁船,各國漁船都離開了冰島12海里界限。為了保護自己的漁船,英國皇家海軍派遣了37艘艦艇、約7000名士兵為漁船護航。當時的英國皇家海軍剛剛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洗禮,裝備精良、經驗豐富。當時的冰島只有一些舊漁船改造而成的土炮艦,而戰士則是完全沒有作戰經驗的警察和普通百姓,而且冰島的總人口不足30萬,二者之間的力量對比極為懸殊。英國政府認為冰島不可能進行抵抗。雖然冰島武器裝備、戰斗素質、國力等各方面都遠遜於英國,但是冰島果斷地開炮驅逐來犯的英國漁船以捍衛自己的國家利益。歷史上頗為有名的鱈魚戰爭就此爆發。不過冰島也明白兩國之間實力的巨大差距,為了不過度刺激英國,冰島戰艦雖然向英國船艇開炮,但卻刻意避免傷到船員。英國考慮到兩國同為北大西洋公約成員國,如果戰事升級必然引起美國等其他北約國家的干涉,因而不敢對冰島大動干戈,其結果就是英國漁船在冰島人的干擾下幾乎捕撈不到鱈魚。英國不得不坐下來與冰島開始談判。1961年,英國正式承認冰島12海里領海線。但是冰島還是不滿足,宣稱要進一步擴大領海,並禮節性的給予英國3年的調整時間。 1971年,冰島再次宣布禁漁界限擴大為50海里。英國對於冰島這種得寸進尺的做法忍無可忍,於是鱈魚戰爭再次爆發。在為期1年的沖突中,冰島艦艇和漁船用割斷漁網、炮轟船隻的方法驅逐外國漁船,共有69艘英國漁船嚴重受損。英國政府對此十分惱火,於是派遣7艘主力戰艦對冰島進行恫嚇。冰島對此毫不讓步,並揚言要與英國斷交。北約意識到沖突的嚴重性,於是對英國施壓,英國無奈只能再次讓步。 1974年,由於冰島鱈魚捕撈量大幅下降,為保護日漸枯竭的鱈魚資源,冰島宣布禁漁區域擴大到200海里。1975年12月,英冰兩國再次開展,此次沖突持續了5個月。與此同時,歐共體也緊鑼密鼓的進行調停。但是英國依仗自身強大的海軍實力,堅持毫不讓步。

1976年2月,歐共體在等待中失去耐心,公開宣布歐洲各國的海洋專屬區均限定在200海里。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英國不得不最終承認200海里的經濟專屬區。

冰島宣稱的200海里的海洋界限,被定義成專屬經濟區後在1976年獲得廣泛承認,此後大多數國家也宣布自己的200海裏海界。冰島通過努力不僅保護了自己權益,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還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海洋游戲規則,在世界海洋發展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⑻ 英空在馬島的表現,軍事。評論一下具體情況。

從馬島之戰看英國空軍
說起1982年的英阿馬島之戰,許多人驚訝於英國這樣一個老邁帝國,在國力業已衰微、軍力極度萎縮的困境下,仍然縱越大西洋,遠征7000餘海里,傾力一戰並最終贏得勝利。當然,成功主要屬於特混艦隊,但對於英國空軍,雖然出動規模有限,戰果有得有失,可他們依然體現了一支大空軍應有的價值。
應 戰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出兵佔領了馬爾維納斯群島,島上英國總督亨特宣布投降。消息傳回英國國內,舉國嘩然,媒體開始為出兵遠征大造輿論。
4月3日,阿軍進佔南喬治亞島。英國國會召開緊急會議,首相撒切爾夫人組成戰時內閣,並授權組建特混艦隊。同日,英國空軍第一架C-130運輸機抵達阿森松島。
4月5日,撒切爾夫人在國會宣布:政府決定立即派遣艦隊「遠征南大西洋去收復失地」時,獲得國會下院的一致通過,這是二戰後的首次!同日特混艦隊由朴茨茅斯和直布羅陀起航。
評析:戰爭就這樣開始了,下定戰爭的決心,除了榮譽、傳統、自信、勇氣,最重要的還是實力,但英國當時的狀況並不樂觀。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英國出現嚴重經濟衰退,軍力也大幅萎縮,過長的防務戰線與有限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英軍陸續退出全球各地的領地和殖民地。這在阿根廷政府眼中,自然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加爾鐵里總統決定:以武力奪取馬爾維納斯群島,他認定英國不可能打一場遠在萬里之外的長期戰爭,英國最終只能無奈地接受現實。可撒切爾夫人和英國人都沒有忍氣吞聲,還是一句話,瘦死的駱駝畢竟比馬大。
當時英國空軍的狀況更糟糕,由於國防開支銳減,空軍處於削減的前列,多個先進武器的研製項目擱淺或被取消,一度與美蘇比肩的航空工業已落後於法德,英國空軍幾乎退化為一支戰術打擊力量。遠征軍是以英國海軍為主,戰場遠在7000海里之外,而且缺乏前進機場,前期英國空軍只能承擔一些輔助性的任務。但空軍卻是第一個做出反應的,擔起了戰略偵察、戰略運輸的重責,第一支與阿軍交火的部隊也是英國空軍投送的特種空勤團(SAS),第一支對馬島發動突襲是英國空軍的「火神」轟炸機。英國空軍的表現,從一開始就體現了大空軍獨有的價值和作用。
偵 察
4月7日,英國宣布:馬島周圍200海里為海上禁區。
4月15日,從阿森松島起飛的英國空軍「獵迷」巡邏機,開始對馬島周邊海域進行空中巡邏。在此後作戰中,「獵迷」巡邏機幾乎每日都對馬島上空及周邊海域進行巡邏偵察。「獵迷」出動約150架次,日均2架次。
評析:戰爭前期,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戰略偵察。如果沒有空軍「獵迷」巡邏機的不間斷偵察,很難想像英國特混艦隊能否順利到達馬島戰區,更不要說戰爭勝利了。
但是這種偵察耗費巨大,阿森松島距離戰區3180海里,「獵迷」每次偵察巡邏必須進行3-4次空中加油,整個馬島戰爭期間,「獵迷」共計耗油8100噸。此戰,海戰和空戰頻繁,消耗了大量油料、彈葯以及淡水等物資,這就對後勤運輸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所謂「外行談戰略、內行談後勤」,強大的戰略運輸能力是戰爭勝利的有力保證之一。此戰中,英國空軍的空運能力嚴重不足,基本無法承擔戰略運輸的重任,戰後果斷采購了美軍C-17運輸機以彌補不足。
英國空軍為了節省油料,還在「勝利」加油機內部加裝偵察裝備,一機兩用,這種靈活性在戰爭中處處可見。 「鷂」本來是攻擊機,但在一個星期內就改裝為配備AIM-9L「響尾蛇」導彈的戰斗機,從而執行防空任務,「獵迷」的水面搜索雷達也被技術人員裝在「海王」直升機上,僅花11天就完成了調試,從而增強了空中預警力量,英軍還把「海盜」攻擊機上的有源干擾裝置拆卸安裝在「火神」轟炸機上,後來在轟炸斯坦利機場時,用這些裝置對機場上的防空導彈雷達進行了有效的壓制干擾。
4月21日,由英軍特種空勤團(SAS)和特別舟艇團(SBS)的特種部隊成員,組成聯合偵察分隊,在南喬治亞島機降,暴風驟雨的惡劣天氣,使英軍損失2架直升機,偵察分隊無功而返。
4月22日晚,皇家空軍的一架C-130運輸機從阿森松島起飛,將12名SAS突擊隊員空投到南喬治亞島以北的海面上,成功上島潛伏,他們白天隱蔽,晚上偵察,把島上阿軍兵力、火力配置和陣地位置等情況發回艦隊。
4月25日,特種空勤團配合特別舟艇團,成功奪取南喬治亞島。
評析:特種空勤團(SAS)和特別舟艇團(SBS),分別隸屬於英軍的陸海軍,但是他們大部分時間需要依靠空軍戰機來進行遠程機動或配合作戰,他們的戰功當然有空軍的一半。馬島一役,特種部隊的行動,發揮了或是尖刀或是點穴的關鍵作用,確實帶動了不少國家在戰後大力發展特種部隊。
表面上看,奪取南喬治亞島似乎只有政治意義,但實際上,英軍是奪取了一處重要的戰略支點,自此英軍具備了與阿軍長期作戰的可能性,該島雖無法起降大型飛機,但空軍的「鷂」式戰機確實一度以此為基地,對阿軍實施打擊。從政治角度看,奪取此島使戰爭必將擴大,這也從一個方面看到英國的決心。
奔 襲
4月28日,英軍特混艦隊到達馬島。英國國防部宣布:從格林威治時間4月30日11時起,所有進入馬島周圍200海里禁區的飛機和艦只,都將遭到攻擊。同日,2架「火神」轟炸機,在阿森松島著陸。
4月30日,英軍完成對馬島海空封鎖的部署。
5月1日凌晨,英國空軍第101中隊的一架編號為XM607的「火神」轟炸機,從阿森松島起飛,該機由第55和57飛行中隊的「勝利」式加油機伴航,飛行15小時,經2次空中加油後飛抵馬島,對斯坦利港機場進行了首次空襲。
評析:大空軍的特徵就在於,無與倫比的遠程機動和打擊能力。此戰,英國空軍能夠出動轟炸機對7000多海里外的目標進行打擊,真可謂壯舉。因為馬島戰爭爆發之前,英國空軍已准備將「火神」轟炸機全部退役,並已解散了7個中隊中的3個,國防部也與各博物館商洽出售「火神」事宜,阿根廷也曾派人去談判購買1個中隊退役的「火神」,沒成生意夥伴倒成了戰場對手,英國空軍想想都要出一身冷汗吧。
在整場戰爭中,英國空軍一共進行7次戰略轟炸,直至6月11日,除了鉗制斯坦利機場外,也沉重打擊了阿軍士氣。不過「火神」實際的戰績有限,由於阿根廷人加強了斯坦利港的防空火力,在第一次空襲後,「火神」就被迫採用高空轟炸,命中精度較低,造成損失不大。戰爭沒有改變「火神」的命運,戰後很快退役,英國空軍不再擁有戰略轟炸機。
馬島戰爭後,戰略轟炸的歷史,也很快就進入了隱身轟炸機和精確制導武器的時代。
5月2日,英軍「征服者」號潛艇,向阿軍「貝爾格諾將軍」號巡洋艦發射3枚MK-8魚雷,命中2枚,該艦被擊沉,使得阿根廷海軍主力撤離馬島海域,在整個戰爭期間都再未出戰。
5月3日,英軍的「山貓」直升機在馬島以北海區,用AS-12「海上大鷗」空艦導彈擊沉、擊傷阿軍巡邏艇各1艘。
5月4日,阿軍「海王星」偵察機發現英軍「謝菲爾德」號驅逐艦,2架「超級軍旗」攻擊機,在距英艦46公里處發射2枚AM-39「飛魚」導彈,「謝菲爾德」號被一枚導彈擊中,在拖回英國途中沉沒。
評析:英軍因投入的戰斗機數量較少,無法保證對制空權的全時空控制,阿空軍充分利用這一弱點,多次突擊英特混艦隊艦船和登陸部隊,導致英特混艦隊損失艦船18艘(沉6、傷12)。阿根廷空軍的戰斗行動,是英軍在整個戰爭中遇到的最大障礙!
5月5日,16名SAS隊員出動,秘密對馬島進行偵察,將大量情報傳回,特混艦隊最終確定奪取聖卡洛斯港。
5月6日,16名SAS隊員,潛入阿根廷本土的里奧?加列戈斯空軍基地,一舉炸毀阿軍8架「超級軍旗」,而阿軍總共才不過14架。
5月7日,英國宣布:將海空禁區擴大至阿根廷海岸線12海里外地區。英國空軍從本土派出14架「鷂」式戰機,其中4架經空中加油,直飛馬島戰區,另外10架飛至阿森松島裝船運至戰區。
評析:英國空軍當時雖然有1700餘架各式軍用飛機,但因為戰場環境的因素,只出動了18個中隊,100餘架戰機,主要為各種輔助機型,負責偵察、反潛、轟炸、加油等任務,在戰爭後期,才開始逐漸增加「鷂」式飛機數量,負責直接對空作戰和對地支援任務。
5月9日,英國空軍從南喬治亞島出動「鷂」式戰機,擊沉了監視特混艦隊的阿根廷武裝拖網漁船「一角鯨」號。
5月14日,50名SAS隊員搭乘3架「海王」直升機,對佩布爾島進行突襲,炸毀了島上11架戰機(6架普卡拉攻擊機,4架T-34教練/攻擊機、1架「空中貨車」運輸機)。
評析:空軍務必使用一切手段,最大限度地掌握戰區制空權,為抵消阿空軍的數量優勢,英軍以特種作戰等手段,在地面消耗敵空中力量,也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式。襲擊里奧?加列戈斯空軍基地和襲擊了佩布爾島上的簡易機場,都是這種類型的作戰。當特種兵襲擊機場協助奪取制空權成為需要和可能時,難道僅僅因為它的作戰是在地面完成的,就不能將其編入空軍的編成嗎?
登 陸
5月16日,2架空軍「鷂」式戰機,在馬爾維納斯海峽擊沉阿「卡卡河」號運輸艦。
5月21日凌晨,45名SAS隊員搭乘「海王」直升機,在聖卡洛斯港外的范寧岬登島,消滅哨兵,接應登陸大部隊。2小時後,登陸作戰完全展開,經2個小時的卸載,5000名士兵,輕型坦克以及裝甲偵察車上島,並在灘頭建立火炮陣地以及「輕劍」防空導彈陣地。
評析:登陸作戰中英國空軍發揮作用巨大,出動大量運輸直升機幫助登陸,「輕劍」防空導彈也為空軍所屬。馬島之戰中,雙方空中力量實際上都未能徹底掌握制空權,空中力量留下的空白,只能由艦載和陸地防空火力來填補,英軍不僅充分發揮了艦載防空火力的作用,在部隊登陸脫離艦載防空火力圈後,還迅速投入了地面防空導彈系統,及時為登陸部隊提供了保護。
5月22日,2架空軍「鷂」式戰機,攻擊在舒瓦瑟爾灣執行運輸任務的阿「伊瓜蘇河」號巡邏艇,並迫其擱淺。
5月23日,阿空軍對灘頭陣地發動大舉反撲,英空軍「鷂」式戰機與阿空軍部隊展開激戰,基本遏制阿空軍反撲,保衛了登陸場的安全。
5月25日,阿空軍發動國慶攻勢對英國登陸艦只發動打擊,英空軍「鷂」式戰機雖配合海軍作戰,但仍未阻止英軍幾艘大型艦只的損失。
5月28日,英軍攻擊古斯格林的阿軍,屢攻不下,英空軍「鷂」式前往支援。
評析:英軍「鷂」和「海鷂」戰機在戰爭中表現搶眼,盡管數量不足,但其卓越的高機動性能,迫使阿軍戰機不敢與之空戰。而且經過空中加油,每架飛機一天最多可以出擊五六次,從而增強了戰鬥力,後期一定程度上主導了戰區的制空權。「鷂」式戰機,也表現出高適應性和高可靠性的特點,在整場戰爭中因故障損失的只有一架,考慮到「鷂」式使用的各種地理環境,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由於英軍的維修和保養工作得力,每天開始行動時英軍戰機的完好率都達到95%以上,出勤率達99%。「大西洋運送者」號沉沒時,倖存下來的唯一一架「支努干」直升機,雖然沒有備份零件和地勤支援,仍在戰斗條件下無故障飛行了109小時,有一次竟然空運了80名全副武裝的士兵。這樣的成績和平時的訓練是分不開的,大空軍的素質當然也體現在這些數據上。
6月3日,一架「火神」轟炸機迫降巴西,被獲准返回。
6月11日,經3天的准備,英國空軍以「火神」轟炸機和「鷂」式戰機進行密集轟炸,同時驅逐艦、護衛艦以艦炮火力掩護,支援英軍地面部隊突破阿軍防線,並控制了斯坦利外圍所有制高點。
6月13日凌晨,英國空軍「鷂」式戰機在零下25℃的風雪中,配合地面部隊對無線嶺的阿軍發動最後進攻。
6月14日,兩軍達成非正式停火協議,斯坦利港內殘余的9000多阿軍投降,戰斗基本平息。
6月15日,阿根廷總統加爾鐵里宣布:馬島的戰斗已經結束。英國也宣布:奪回馬島。至此,歷時74天的馬島戰爭正式結束。
評析:英國人在眾人懷疑的目光下,取得了戰爭的勝利。當然,光榮屬於特混艦隊,不過很少有人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英軍參戰的33個飛行中隊中,海軍只佔了15個中隊,而空軍卻出動了18個中隊。英國空軍奔襲萬里,在沒有陸基支援的情況下,配合海軍航空兵一同奪取制空權。而缺乏前線機場的空軍,竟能在歷時74天的戰斗中一直奮戰在前線,他們的表現為世界空軍的戰史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客觀地說,戰爭中阿根廷空軍的表現相當優秀,作戰驍勇,戰技嫻熟,也取得了巨大的戰果,但他們卻是在孤立地作戰,能看到的只是優秀的飛行員和精良的武器,他們在家門口失掉了制空權,英國空軍卻在萬里之外奪得了制空權,一得一失之間,是國運興衰的見證,也是兩支不同類型的空軍最明顯的差距體現吧!
http://news.sohu.com/20120401/n339603570.shtml

閱讀全文

與英國海軍什麼時候會進入12海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在亞洲什麼地方 瀏覽:893
為什麼英國和德國信新教 瀏覽:240
為什麼老打擊伊朗 瀏覽:392
矽谷在印度投資多少錢 瀏覽:675
義大利在哪裡買珊瑚 瀏覽:108
印度種族相差多少 瀏覽:304
2021義大利杯冠軍是哪個隊 瀏覽:548
中國哪個城市雅閣最多 瀏覽:568
起源於中國的狗狗有哪些 瀏覽:142
生蚝海鮮義大利面怎麼做 瀏覽:877
印度的雞肉怎麼去皮 瀏覽:494
義大利的比薩斜塔是什麼樣子的 瀏覽:383
伊朗駐歐佩克代表什麼 瀏覽:835
中國男籃奧運落選賽哪裡看 瀏覽:711
東京奧運會中國運動員穿的衣服叫什麼 瀏覽:120
綠茶在英國怎麼說 瀏覽:399
越南人自己怎麼做水泥 瀏覽:728
中國哪個省種櫻桃 瀏覽:634
印尼晚上可以做什麼兼職 瀏覽:50
英國炸魚薯條多少錢 瀏覽: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