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維京人的歷史 和滅亡
一、歷史:時間從公元790年開始直到公元1066年
1、最早見於歷史記載中的維京海盜是記錄在《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中的公元789年一次對英國的襲擊,當時他們被當地官員誤認為是商人,這些海盜殺死要向他們征稅的官員。第二次記錄是在公元793年。以後200年間維京不斷地侵擾歐洲各沿海國家,沿著河流向上游內地劫掠,曾經控制俄羅斯和波羅的海沿岸,據說他們曾遠達地中海和裏海沿岸。
2、11世紀時的德國歷史學家不來梅的亞當曾在他的著作《漢堡大主教史》第四卷中記載過:「海盜們在西蘭島聚集了大量的黃金,這些海盜被他們自己人稱為維京,我們稱他們為阿斯考曼尼,他們向丹麥國王納貢」。
4、到了維京時代末期,北歐才出現獨立的國家和國王,同時也接納了基督教,開始進入中世紀。直到歐洲各國王權強大,有能力抵抗維京海盜之後,維京方才逐漸消亡。
二、滅亡
滅亡:1066年哈拉爾入侵英國,9月25日,在此次戰役中,維京人大部被殲滅,戰敗的維京人向英軍投降,損失慘重,此事標志著維京時代的結束。
(1)維京統治了英國多久擴展閱讀:
維京的由來:
「vikingr」這個詞曾經出現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古代茹尼文石碑上面,在冰島的土語中也意味著「海上冒險」。在英語中「wicing」這個詞首先出現在6世紀的古代盎格羅-撒克遜的詩歌中,意思就是海盜,但當時英國人並沒有將北歐海盜稱為維京。在中古英語中「維京」這個詞已經消失了,但18世紀時又重新出現在傳奇故事中。
到了20世紀,「維京」不僅指海盜,意義擴展為指斯堪的納維亞人,並出現許多新詞如:「維京時代」,「維京文化」,「維京殖民地」等。由於後來斯堪的納維亞人沿著俄羅斯的河流從事商業活動直到拜占庭,並在河流沿岸設立殖民地定居,所以後來將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商人也稱作維京,北美洲的斯堪的納維亞人也被說英語的人稱為維京。
實際上並不是所有斯堪的納維亞人都是海盜,他們和其他地區的歐洲人一樣也是農民、漁夫和獵人,他們為了防止海盜入侵便也成立了艦隊,將所有的斯堪的納維亞人都稱為維京會造成混淆。
『貳』 從古至今,英國經歷了哪些王朝
1、西薩克森王朝(829-1016年)
2、諾曼底王朝(1066年-1154年)
3、金雀花王朝(1154—1399年)
4、約克王朝(1461—1485年)
5、都鐸王朝(1485-1603年)
6、斯圖亞特王朝(1603年-1714年)
7、漢諾威王朝(1714年-1901年)
8、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1901-1917年)
9、溫莎王朝(1917-至今)
(2)維京統治了英國多久擴展閱讀:
君主:
威塞克斯王朝(829—1016年)
1、埃格伯特(802-839在位)
2、埃塞爾沃夫(839-858在位)
3、埃塞爾巴德(858-860在位)
4、埃塞爾伯特(860-866在位)
5、埃塞爾烈德一世(866-871在位)
6、阿爾弗烈德大帝(871~899在位)
7、長者愛德華(900-924在位)
8、埃塞爾斯坦(924-940在位)
9、愛德蒙一世 (940-946在位)
10、埃德烈德(946-955在位)
11、埃德威格(955-959在位)
12、埃德加(959-975在位)
13、殉教王愛德華(975-978在位)
14、埃塞爾雷德二世(978-1016在位)
15、埃德蒙二世(1016在位)
16、懺悔者愛德華(1042-1066在位)
17、哈羅德二世(1066在位)
丹麥王朝(1013-1042年)
1、斯汶一世(丹麥王兼)(1013-1014在位)
2、克努特(丹麥王兼)(1014-1035在位)
3、哈羅德(1035-1040在位)
4、哈迪卡努特(丹麥王兼) (1040-1042在位)
諾曼底王朝(1066—1154年)
1、威廉一世(1028—1087)(英格蘭國王1066-1087在位)
2、威廉二世(1060-1100)(英格蘭國王1087-1100 )
3、亨利一世(1068-1135)(英格蘭國王1100-1135)
4、斯蒂芬(1096-1154)(英格蘭國王1135-1154)
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1154—1399年)
1、亨利二世(1133-1189)(英格蘭國王1154-1189在位)
2、理查一世(獅心王)(1157-1199)(英格蘭國王1189-1199)
3、約翰王(失地王)(1167-1216)(英格蘭國王1199-1216)
4、亨利三世(1207-1272)(英格蘭國王1216-1272)
5、愛德華一世(1239-1307)(英格蘭國王1272-1307)
6、愛德華二世(1284-1329)(英格蘭國王1307-1327)
7、愛德華三世(1312-1377)(英格蘭國王1327-1377)
8、理查二世(1367-1400)(英格蘭國王1377-1399)
蘭開斯特王朝(1399—1461年)
1、亨利四世(1367-1412)(英格蘭國王1399-1413在位)
2、亨利五世(1387-1422)(英格蘭國王1413-1422)
3、亨利六世(1421-1471)(英格蘭國王1422-1461,1470—1471)
約克王朝(1461—1485年)
1、愛德華四世(1442-1483)(英格蘭國王1461-1483)
2、愛德華五世(1470-1483)(英格蘭國王1483)
3、理查三世(1452-1485)(英格蘭國王1483-1485)
都鐸王朝(1485—1603年)
1、亨利七世(1457-1509)(英格蘭國王1485-1509在位)
2、亨利八世(1491–1547)(英格蘭國王1509-1547)
3、愛德華六世(1537 – 1553)(英格蘭國王1547-1553)
4、瑪麗一世(1516—1558)(英格蘭女王1553—1558)
5、伊麗莎白一世(1533—1603)(英格蘭女王1558-1603)
斯圖亞特王朝(1603—1714年)
1、詹姆斯一世(1566-1625)(蘇格蘭國王1567-1625,英格蘭國王1603-1625在位)
2、查理一世(1600-1649)(英格蘭國王1625-1649)
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1、查理二世(1630-1685)(蘇格蘭國王1651-1685,英格蘭國王1660-1685在位)
2、詹姆斯二世(1633-1701)(英格蘭國王,蘇格蘭國王1685-1688)
3、瑪麗二世(1662-1694)(英格蘭女王,蘇格蘭女王1689-1694)
威廉三世(1650-1702)(英格蘭國王1689-1702)此時為瑪麗二世與威廉三世共同加冕英國國王。
4、安妮女王(1664-1714)(英格蘭.蘇格蘭女王1702-1707,聯合王國女王1702-1714)
漢諾威王朝(1714—1901年)
1、喬治一世(1660-1727)(聯合王國國王1714-1727在位)
2、喬治二世(1683-1760)(聯合王國國王1727-1760)
3、喬治三世(1738-1820)(聯合王國國王1760-1820)
4、喬治四世(1762-1830)(聯合王國國王1820-1830)
5、威廉四世(1765-1837)(聯合王國國王1830-1837)
6、維多利亞女王(1819-1901)(聯合王國國王1837-1901)
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1901-1917)
1、愛德華七世(1841—1910)(聯合王國國王1901-1910在位)
2、喬治五世(1865-1936)(聯合王國國王1910-1936在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喬治五世為了安撫民心,舍棄了自己的德國姓氏,將王室改稱「溫莎」,1910-1917年作為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國王)
溫莎王朝(1917-至今)
1、喬治五世(1865-1936)(聯合王國國王1910-1936在位)
2、愛德華八世(1894-1972)(聯合王國國王1936)
3、喬治六世(1895-1952)(聯合王國國王1936-1952)
4、伊麗莎白二世(1926-)(聯合王國國王1952-至今)
『叄』 維京人統治英國的具體時間是什麼時候啊
斯堪的那維亞的居民在許多世紀以來,以放牧、農耕和捕魚為生。在公元第六和第七世紀,他們開始沿著波羅的海和大河深入俄羅斯等地貿易。在某些不為人知的原因驅使之下,他們在公元第八世紀後期突然開始攻擊性地入侵歐洲沿岸。有可能是因為他們在從商時,驚嘆於所遇見的財富、或是他們察覺到南方種族的弱點,也可能是因為新的航海和造船技術讓他們可以作遠航或迅速的移動。793年,異教的維京人攻擊在林狄斯芬的大修道院,這座修道院由愛爾蘭的僧侶建立在英國東北海岸對面的海島上。 快速、吃水淺的維京大戰船讓維京人可以從海上和河道上迅速作出攻擊。由於第九世紀的道路非常缺乏,所以維京人能夠集中對付富裕的城鎮或修道院;他們可以迅速地登陸且制服任何的反抗,並在任何有組織的武力趕到之前,便運走俘虜和劫掠品。居住在日耳曼、法國及英國海岸和河邊的人都十分懼怕這些入侵者。這些地區的中央政府因為無力防禦這種閃電式的入侵而陷入民怨。人民開始轉向地方上建有城堡的貴族尋求庇護,這種轉變加強了貴族在地方上的勢力亦削弱了國王的權威。 隨著公元第九世紀的發展,維京人變得更加大膽。規模更大的維京族群結合起來作實際的侵略,程度遠超過以往的襲擊行動。他們洗掠包括漢堡、烏特勒克和盧昂等重要城市。他們在不列顛以外的島嶼、愛爾蘭的部份地區(設立都柏林)、冰島和格林蘭島等地區定居下來。丹麥人佔領並統治英格蘭的東半部約一個世紀。其他的武力沿塞納河溯流而上並包圍巴黎達兩年之久,一直到收取獻金與劫掠品之後才撒走。另一個族群統治了從基輔往西的俄羅斯地區,並從黑海攻擊君士坦丁堡。他們入侵回教的西班牙並深入至地中海。 在公元第十世紀,法國國王以割讓部份領土(諾曼第,由古代挪威人或諾曼人來統治。)向維京人買回和平,並封他們的領袖為法國公爵。諾曼人並依協議皈依基督教。諾曼人成為中古時代的一個非凡族群,曾經征服英格蘭並建立第一個最大的歐洲王國。其他的諾曼人亦征服了西西里、大半的義大利並在巴勒斯坦建立十字軍的王國。 維京的入侵在第十世紀末期便已停止,部份原因是他們在成為基督徒後,不再聽從過去異教信仰的戰士價值觀。另外,斯堪的那維亞分為幾個王國,新的統治者將注意力集中在管理業已擁有的土地上。除此,維京的殖民者在俄羅斯、法國和不列顛等地亦被他們周圍的文化所同化。不過,為因應維京人的威脅而發展出來的歐洲戰士文化,卻隨後在地中海東部的聖地找到發揮的新出口。而且中世紀是個荒蠻的時代,不單指人文的凋敝,新興的國家各恃武力,爭搶著羅馬帝國昔日的版圖。凱爾特人、法蘭克人、汪達爾人、薩克遜人,紛紛建立起各自的國家,當然還有維京人。 維京人生活在1000多年前的北歐,今天的挪威、丹麥和瑞典。當時歐洲人更多將之稱為Northman,直譯為北方人,即北方來客。維京是他們的自稱,在北歐的語言中,這個詞語包含著兩重意思:首先是旅行,然後是掠奪。他們遠航的足跡遍及整個歐洲,南臨紅海,西到北美,東至巴格達。但他們第一次在當地百姓面前出現,就是以海盜的身份搶劫掠奪。 撇開考古學的成就不說,我們可以從維京人自己講述的故事中,了解他們的生活片斷。最早的故事、歷史、詩歌並沒有寫成文字,而是通過口頭的傳唱代代流傳。直到公元1100年左右,居住在冰島的維京人有了自己獨特的文字,記錄在獸皮上,或者木塊、獸骨和石頭上,這種文字由幾條簡單的曲線構成,稱為Rune,最早有26個字母,後來漸漸演變成16個。我們亦可以從同時代人的記載中找到維京人的點滴。但是一些受害者,比如修道院的僧侶,他們的描述就有欠客觀。
『肆』 羅馬人撤出英國後英國經歷了哪些時期
公元前55年,凱撒的羅馬軍團第一次入侵不列顛,被英勇的凱爾特人擊敗。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迪烏斯再次派兵入侵,這一次順利征服了不列顛,把英格蘭納入了羅馬帝國的版圖,羅馬人對威爾士,蘇格蘭,愛爾蘭這些偏僻野蠻的地區沒有什麼興趣,英國西北部的凱爾特人部族組織得以保留,羅馬人還在英國修建了防禦凱爾特人的哈德良長城。在羅馬人的統治下,英國人過了三百多年和平的生活,史稱「羅馬治下的和平」。地主的土地由農奴或者奴隸耕作,精神生活受羅馬的文學和藝術的熏陶。四世紀開始,基督教開始在英國傳播,羅馬帝國此時已腐朽不堪,無力抵擋蠻族的入侵,當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從東方登陸,凱爾特人和蘇格蘭人也越過長城,英格蘭遭到嚴重的蹂躪。五世紀,末日迫近的羅馬帝國已無力維持在英國的駐軍,撤出了英國,羅馬在不列顛的統治一共維持了四百多年,此後不列顛長期四分五裂,戰亂不休。
侵入英國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屬於條頓部族,膚色白皙,原來在萊茵河下游地區進行農業耕作,四世紀開始侵入不列顛,一路屠殺破壞,本地的凱爾特人奮起抵抗,這就是傳奇的亞瑟王時期,亞瑟王是一個基督教徒,凱爾特人此時已開始接受基督教,到7世紀中期,不列顛全境都接受了基督教。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徵服了德文郡和康沃爾地區的凱爾特人,戰勝了麥西亞,成為至少在名義上統一了英格蘭的第一個國王。愛格伯待政府中沒有一個有組織的中央政權和有戰鬥力的軍隊,國王依靠效忠王室的本地地主、扈從、部落長老和主教,英國的王權從一開始就表現出軟弱的特點。盎格魯撒克孫人和凱爾特人此時都已紮根土地,安心耕作,不再是以前勇猛的武士,無力擊退新的入侵者。
新來的入侵者是從北歐來的維京人,維京人對英國的襲擊開始於八世紀,到九世紀中期遂發展為大規模的入侵和征服活動,挪威人侵佔了北蘇格蘭和赫布里底島、坎伯蘭以及蘭開郡,最後征服了愛爾蘭,丹麥人蹂躪英格蘭東部,約克郡成為丹麥人的王國,英格蘭西南也受到丹麥人的威脅,威塞克斯王國苦苦支撐,10世紀末期,威塞克斯王國也被摧毀。1016年,維京人完全征服了不列顛,不列顛成了丹麥帝國的一部分。不過維京人的統治沒能維持多長時間,1042年,懺悔者愛德華又恢復了英國的舊王朝,1066年,懺悔者愛德華死後無嗣,諾曼人乘機入侵。從法國來的諾曼人原來也是北歐維京人,此時已被法國化,成了法國人。
諾曼人征服英國後建立了嚴格的封建制度,國王威廉把土地賜給追隨自己的貴族,封建主義這個詞是從「封地」派生出來的,也指使用特定土地的等級,封建制度是建立在承租土地的基礎上的,不是指所有權,國王才是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少數主要承租人(王公大臣)從國王那裡得到封地,規定派出一定數量的騎士為國王服兵役作為報答,次一級的轉租人從封臣那裡得到土地,最低級的轉租人就是騎士,社會最底層的是農奴,終年耕作在封建主的土地上。英國舊有的大量自耕農此時都必須隸屬於領主,淪為農奴,農奴們有的實行兩圃輪種法,即耕種和休閑,有的實行三圃制,即冬播、春播和休閑。
『伍』 維京時期的歐洲資料
維京人(Viking)就是北歐海盜,他們從公元8世紀到11世紀一直侵擾歐洲沿海和英國島嶼,其足跡遍及從歐洲大陸至北極廣闊疆域,歐洲這一時期被稱為「維京時期」,在英語中,這個詞是從18世紀的傳奇故事中引入的,有一種說法認為可能是來源於古代北歐人的語言,「vik」意思是「海灣」,「ing」意思是「從……來」,加起來「維京」意思是在海灣中從事某種事,「vikingr」是在海灣中從事這種事的人。另一種說法認為是來源於古英語「wíc」意思是「進行貿易的城市」,因為後來部分維京人定居到不列顛島,並和當地人進行貿易。這個詞曾經出現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古代茹尼文石碑上面,在冰島的土語中也意味著「海上冒險」。在英語中「wicing」這個詞首先出現在6世紀的古代盎格羅-撒克遜的詩歌中,意思就是海盜,但當時英國人並沒有將北歐海盜稱為維京。在中古英語中「維京」這個詞已經消失了,但18世紀時又重新出現在傳奇故事中,到了20世紀,「維京」不僅指海盜,意義擴展為指斯堪的納維亞人,並出現許多新詞如:「維京時代」,「維京文化」,「維京殖民地」等。由於後來斯堪的納維亞人沿著俄羅斯的河流從事商業活動直到拜占廷帝國,並在河流沿岸設立殖民地定居,所以後來將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商人也稱作維京,北美洲的斯堪的納維亞人也被說英語的人稱為維京。實際上並不是所有斯堪的納維亞人都是海盜,他們和其他地區的歐洲人一樣也是農民、漁夫和獵人,他們為了防止海盜入侵也成立了艦隊,將所有的斯堪的納維亞人都稱為維京會造成混淆
最早見於歷史記載中的維京海盜是記錄在《盎格羅-撒克遜編年史》中的公元789年一次對英國的襲擊,當時他們被當地官員誤認為是商人,這些海盜殺死要向他們征稅的官員。第二次記錄是在公元793年。以後200年間維京不斷地侵擾歐洲各沿海國家,沿著河流向上游內地劫掠,曾經控制俄羅斯和波羅的海沿岸,據說他們曾遠達地中海和裏海沿岸。其中的一支渡過波羅的海,並遠征俄羅斯,到達基輔和保加爾。有些船隊遠航至裏海,前往巴格達和阿拉伯人做生意。而更為著名的一支維京人向西南挺進,在歐洲的心臟地帶掀起軒然大波。他們大肆劫掠不列顛半島,並且還向歐洲大陸進行了侵擾。維京(Vikings)一詞便帶有掠奪、殺戮等強烈的貶義。維京人對於歐洲歷史尤其是英格蘭和法蘭西的歷史進程產生過深遠影響。
11世紀時的德國歷史學家不來梅的亞當曾在他的著作《漢堡大主教史》第四卷中記載過:「海盜們在西蘭島聚集了大量的黃金,這些海盜被他們自己人稱為維京,我們稱他們為阿斯考曼尼,他們向丹麥國王納貢」。13世紀時,挪威國王哈羅德一世下決心要將這些海盜從蘇格蘭及附近島嶼清除出去,部分維京逃到冰島。北歐的傳說將他們描繪成無畏的英雄,但到了18世紀的傳奇中又把他們描繪成強盜。歐洲人認為是斯堪的納維亞農民業余去做海盜,但斯堪的納維亞人認為可能這些人只是非法的強盜。又有一種說法認為是斯拉夫人中的海盜逃亡落腳在北歐
維京人的船是維京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說維京人的一切都與他們的船有密切聯系。維京船製造的材料主要取自高大筆直的橡樹。維京船分為戰船和貨船兩類。戰船較輕,船窄,靈活輕便,又很耐風浪;而貨船的船身又高又寬,船體也很重,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中載重航行時可保持穩定。兩類船都有通常所說的彎曲船首,用一整塊完整的橡木精雕細刻而成。維京戰船由於吃水淺,速度快,轉向靈活,十分適合遠征異地時突襲式的劫掠活動。但由於維京戰船甲板是露天的,因此不能起到擋風遮雨的作用。風雨和巨浪仍然使維京人又冷又濕,凍死人和夜晚被巨浪卷下海淹死都是很常見的事。由此可見,維京人的這種穿越大海的征服行動無疑必須具有無比的勇氣和堅定的毅力,在取得勝利之前首先要忍受極大的痛苦。因此維京人這個名詞從中世紀強烈的貶義到了今天又帶有勇氣的含義。 維京時代
從北方日耳曼人從公元790年開始擴張,直到公元1066年丹麥人的後裔征服英格蘭,一般稱之為「維京時代」,是歐洲遠古時代和中世紀之間的過渡時期。維京人是著名的航海家,他們在設得蘭群島、法羅群島、冰島、格陵蘭島、都設立了殖民地,在10世紀末曾不定期地在美洲紐芬蘭居住過。他們不僅是海盜,也同時進行貿易,甚至定居在歐洲沿海和河流兩岸。有記錄說公元839年他們曾作為拜占廷帝國的雇傭兵征服北非。他們的殖民地遍布歐洲,包括英格蘭的丹麥區、基輔羅斯、法國的諾曼底等等。只是到了維京時代的末期,北歐才出現獨立的國家和國王,同時也接納了基督教,開始進入中世紀。直到歐洲各國王權強大,有能力抵抗維京海盜之後,維京方才逐漸開始消亡。傳說中維京人戴著有角的頭盔,渾身骯臟,蓬亂的長頭發和鬍子混在一起,用人的頭蓋骨作酒碗。實際上除了曾經在古代石刻中發現古代北歐人歡慶時確實頭戴有角的頭盔外,其他都不正確,古代北歐語言中skal意思是酒碗,被不正確地翻譯成拉丁語「頭蓋骨」;當時維京人喜好清潔在歷史上是有記載的。
『陸』 求維京的歷史
眾所周知,維京人所居住的北歐地區,終年被厚厚的冰雪覆蓋,冬天嚴寒難耐,生存環境極為殘酷。可供耕種和放牧的土地只有少數一些地區,資源非常缺乏。斯堪的納維亞本土的居民為了生存,無時無刻都要與大自然搏鬥,因此他們一方面易怒難訓,崇尚勇敢,具有狂暴野蠻的野性,另一方面,也使他們養成了勤勞儉朴、生命力強等優良傳統。由於缺乏資源,他們懂得怎樣最有效利用每一分有限的資源,決不輕易浪費,日後維京人的擴張無論在狂暴的大海中航行、還是向未知世界進發尋找新的居住地,他們即使在極為艱苦惡劣的環境中也能生活的很好,這應該歸功於他們這種文化和傳統。
而由於北歐本土資源緊張,人口、土地等生存壓力很大,各個小國之間為了搶奪資源而征戰不休,當地人為了生存和發展,也渴望穿越大海進行探險,與外國進行貿易,尋找新的居住地,這就形成了他們天生的冒險天性和探索精神。
公元5年,愷撒.奧古斯都派出的一支羅馬艦隊在日德蘭半島登陸,標志著歐洲主要勢力和維京人的直系祖先——斯堪的納維亞各部族之間的第一次接觸。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崩潰,整個西方世界為之震動。日耳曼部落蜂擁而至,在歐洲大陸往來以搜尋戰利品和肥沃的土地,引起大規模的移民浪潮,以至於歷史學家將公元400-600年這段時期稱為移民時代。在斯堪的納維亞,這段動盪的歷史時期同時也是積累財富的時代。斯堪的納維亞人駕駛著小船到處從事海上貿易,(這時這幫傢伙還是彬彬有禮的精明小商人,所以不算維京人,VIKING這個詞帶有「掠奪、殺戮」等強烈的貶義)慢慢豐厚的貿易利潤刺激了他們天生的野性和冒險天性,伴隨著斯堪的納維亞人的造船技術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掠奪和征服逐漸取代了貿易。
從公元800年到1100年,北歐海盜離開他們在斯堪的納維亞的家園,穿越他們已知的區域,前往未知的茫茫世界進發探險。(現代史學家考證得出另一種觀點,由於之前幾個世紀的貿易往來,後來的維京人是熟悉歐洲的海岸地理情況的,他們的進攻路線有明顯的目的地,並不是沒頭沒腦的殺到哪算哪)部分海盜向北航行,渡過波羅的海,在舊拉多加(Staraya Ladoga)和諾夫哥羅德(Novgorod)等城鎮建立貿易基地,並遠航俄羅斯,到達基輔和保加爾。有些船隊遠航至裏海,一些北歐商人將船隻停留在當地�
另外一部分海盜則向西南拓展,在歐洲的心臟地帶掀起軒然大波。他們大肆劫掠不列顛半島,並且奪取了諾曼第。北歐海盜作為殖民者,在向冰島移民的途中還向奧克尼群島、設得蘭群島、法羅群島等地移民。冰島人還相繼在格陵蘭島上建立了兩個移民區。而有一種說法則是,早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前500年,北歐殖民者就已經到達過北美洲海岸,並在紐芬蘭島上短暫停留過。
793年6月,維京海盜出現在英格蘭北海岸的林第斯法恩島(Lindisfarne Island)登陸,襲擊並掠奪該地的修道院,屠殺了大量教士,並驅使當地的教士和居民成為他們的奴隸。這場出人意料的襲擊對基督教歐洲來說猶如晴天霹靂,這一事件也宣告了海盜時代的來臨。
在800年之前,這種襲擊的范圍往往只限於海岸地帶,一般只有一兩只船的小隊人馬出動,一搶到了財物便迅速地撤走。但不久之後,一支支組織嚴密的船隊便在丹麥、挪威和瑞典相繼誕生,他們在野心勃勃的國王和軍事首領指揮下,開始了大規模的對外擴張和殖民——侵略別國,索取貢品和贖金,掠奪土地。
810年前後,丹麥國王戈德弗雷德襲擊弗里西亞海岸(在今天的荷蘭)和開始攻擊查理曼帝國的部分領土,造成了相當的破壞。由於受到初戰告捷的鼓舞,戈德弗雷德揚言要征服整個帝國,但他的計劃還沒來得及實施就死於一次暗殺了。查理大帝也趁此機會加強了防禦,把這幫海盜基本擋在德意志的心臟地帶外。(可是法蘭西就顧不上了)
之後,維京海盜把目光轉到了不列顛群島和法蘭克,851年,丹麥人開始攻打英國,從865年-880年,丹麥人的戰旗走遍了大半個英格蘭,873年英格蘭的小國東鴦格魯國王埃蒙德被俘虜後亂箭射死。只有英格蘭西南的威塞克斯王國在阿爾弗雷德大帝德指揮下,以環狀鏈式布置的要塞和防禦工事把入侵者擋在王國外,同時親自設計組建了一支兩側船舷極高(防止海盜登靠作戰)、吃水淺速度快(同樣應對維京人的長船)的新型快速艦隊與維京人在海上作戰。
而阿爾弗雷德最偉大之處,是他所推行的外交策略,公元886年,為了表達與新鄰居和平共處,友好往來,他與丹麥軍事首領古特倫簽訂了和平協定,按照協議,丹麥人正式控制英格蘭北部和東部一帶,從泰晤士河口到愛爾蘭海一片面積為25000平方英里的富饒土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丹麥法施行地」。但是實際上英格蘭人並沒有怎麼吃虧,他們不但維持了西部和南部的和平,而且阿爾弗雷德大帝說服了古特倫接受基督教的洗禮,並且成為他的教父,古特倫起誓在教父有生之年都會對其永遠效忠。雖然丹麥人被允許保留對奧丁神和索爾神的崇拜,然而在當地人的融合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被基督教強大的文化力量所同化,之後他們就慢慢的變成了英格蘭的順民。同時在公元9世紀,在東面作戰的挪威人也控制了大半個愛爾蘭,並建立了都柏林(現在的愛爾蘭首都)和一系列城鎮。
885年,丹麥人進軍塞納河並圍攻巴黎,雖然最後打不下巴黎撤退了,但是卻沿海岸線佔領了大量的殖民地並定居下來,最後迫使法王查理三世在911年和北歐海盜首領羅洛立約,封他為公爵,將塞納河口一帶地方劃歸他統治,起名羅洛,以後這里有大批維京人前來定居,這幫北歐海盜慢慢再進占蠶食,形成諾曼底公爵領。至11世紀時,諾曼底已完全法國化,成為法國的一個大封建領地。907年,瑞典人攻擊俄羅斯地區,然後從海路襲擊君士坦丁堡,橫掃拜占庭帝國海岸線所有要塞。迫使拜占庭帝國向他們進奉貢品,並簽下商業協定,給予羅斯人(其實就是已經在俄羅斯地區定居下來的瑞典人)貿易特權。
之後定居下來的維京海盜逐漸開始被基督教世界慢慢同化,銳氣雖猶存,野性已褪去不少了,歐洲的海盜時代終歸沉寂。公元1000年左右,維京人的勢力已經不再具有如此大的威脅力和難以駕馭的野性了。基督教在斯堪的納維亞地區已經取代了傳統的古老的奧丁神崇拜,得到了廣泛的傳播,那些北歐海盜在習俗和禮儀方面變得越來越象一個「歐洲人」。而長達兩個世紀的移民活動和各國政治的基本統一,多少也緩解了北歐本土的生存壓力,渴望從事海外殖民冒險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少了。1016年丹麥海盜首領卡努特武力搶奪到英格蘭王位,並成功統治英格蘭近20年(1016-1035),維京海盜的軍事成就達到了巔峰,之後不可避免地開始走下波路了。
1042年,卡努特帝國崩潰,英格蘭恢復獨立,「賢人會議」擁立先王埃塞爾列德之子「懺悔者」愛德華為王(1042—1066年)。愛德華死後無嗣,賢人會議把愛德華的內兄弟哈羅德.戈德溫森推上王位。正當哈羅德欣喜之際,希望再創維京先人榮耀的挪威國王——「無情者」哈拉爾德.哈拉爾迪開始入侵約克郡,諾曼底公爵威廉又在佩文塞登陸,雙雙加入王位爭奪戰。威廉是愛德華的表兄弟,在愛德華與其岳父戈德溫森伯爵發生爭執時站在愛德華一邊,愛德華則許諾以繼承英國王位相回報。但是,戈德溫森之子哈羅德伯爵在愛德華臨終前被指定為繼承人,威廉感到受騙,便揮戈而來。
1066年10月,剛剛打退挪威人,英王哈羅德的軍隊還沒有來得及喘息,(其實這傢伙在與無情國王的戰斗中一敗再敗,但在一次突襲中擊斃了哈拉爾德.哈拉爾迪,結果就趁機打退了失去首領的挪威人。)就在英國東南角的哈斯廷(Hastings)同以逸待勞的諾曼底軍隊展開決戰。結果,哈羅德國王和許多英格蘭貴族戰死,哈斯廷戰役為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蘭奠定了基礎,之後威廉也被正式命名為「征服者威廉」。
1066年,是挪威國王——「無情者」哈拉爾德.哈拉爾迪戰死的年份,作為最後一個帶有永不知足,也永無止境的探索精神,一生四處征戰的真正的北歐海盜領袖,他的死標志著北歐海盜在歐洲瘋狂侵略擴張年代的終結。北歐海盜英雄的榮耀從此一去不返,卻永不磨滅! (雖然「征服者」威廉也是維京後代,但這時諾曼第已經法國化了,他算是諾曼人)
『柒』 英國也進入了「恐怖的維京人時代」,這對英國王室有何影響
維京人侵略英國的次數越來越頻繁9世紀開始,丹麥維京人幾乎侵略遍了整個英國海岸線而挪威海盜則控制了大半個愛爾蘭到後來維京人已經不滿足於只是搶劫
『捌』 維京時代的歷史
最早見於歷史記載中的維京海盜是記錄在《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中的公元789年一次對英國的襲擊,當時他們被當地官員誤認為是商人,這些海盜殺死要向他們征稅的官員。第二次記錄是在公元793年。以後200年間維京不斷地侵擾歐洲各沿海國家,沿著河流向上游內地劫掠,曾經控制俄羅斯和波羅的海沿岸,據說他們曾遠達地中海和裏海沿岸。其中的一支渡過波羅的海,並遠征俄羅斯,到達基輔和保加爾。有些船隊遠航至裏海,前往巴格達和阿拉伯人做生意。而更為著名的一支維京人向西南挺進,在歐洲的心臟地帶掀起軒然大波。他們大肆劫掠不列顛半島,並且還向歐洲大陸進行了侵擾。維京(Vikings)一詞便帶有掠奪、殺戮等強烈的貶義。維京人對於歐洲歷史尤其是英格蘭和法蘭西的歷史進程產生過深遠影響。
11世紀時的德國歷史學家不來梅的亞當曾在他的著作《漢堡大主教史》第四卷中記載過:「海盜們在西蘭島聚集了大量的黃金,這些海盜被他們自己人稱為維京,我們稱他們為阿斯考曼尼,他們向丹麥國王納貢」。
13世紀時,挪威國王哈羅德一世下決心要將這些海盜從蘇格蘭及附近島嶼清除出去,部分維京人逃到冰島。北歐的傳說將他們描繪成無畏的英雄,但到了18世紀的傳奇中又把他們描繪成強盜。歐洲人認為是斯堪的納維亞農民業余去做海盜,但斯堪的納維亞人認為可能這些人只是非法的強盜。又有一種說法認為是斯拉夫人中的海盜逃亡落腳在北歐。
『玖』 英國歷史上被入侵過幾次,分別是誰入侵
英國在歷史上一共被入侵過4次,分別是羅馬軍團入侵,日耳曼人入侵,丹麥人入侵和諾曼底入侵。
1、羅馬軍團的入侵
公元前55和前54年,G.J.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然而很不幸的是均被不列顛人擊退。看來此時的不列顛人還是很頑強的,兩次入侵不列顛都沒有成功,羅馬皇帝還是不死心。於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親率大軍成功入侵不列顛,將不列顛劃入羅馬帝國的版圖來管轄。
在羅馬人統治的英國東南地區,羅馬人和凱爾特人上層貴族搶占部落的土地,建立起奴隸制田莊,把凱爾特人和戰俘變成奴隸,並強迫他們從事勞作。更為悲慘的是奴隸販子還把奴隸販賣到歐洲大陸。
此時的不列顛人過著豬狗不如的生活,被當做牲口販賣,這也激起了不列顛人的反抗意識,經過300多年的反抗斗爭才把羅馬人趕跑。
2、日耳曼人入侵
羅馬人被趕跑後,盎格魯撒克遜人等日耳曼部落從5世紀中葉起陸續侵入不列顛。他們洗劫了城鎮和鄉村,有的不列顛人被殺戮或淪為奴隸,有的被驅趕到偏遠山區,或被入侵者同化,形成後來的英吉利人。強盜是走了一波,又來了一波,而且虐待不列顛人一次比一次更狠。
3、丹麥人入侵(維京海盜入侵)
從8世紀末開始,維京海盜屢屢入侵英國。到9世紀末,維京海盜已在大不列顛島上建立大片居留地。為抗擊維京海盜,威塞克斯王國國王埃格伯特於827年統一不列顛島上的七國,建立統一的英吉利王國。
然而,英吉利王國的實力還不能完全趕走丹麥的維京海盜,在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屈辱的割地條約,將英吉利東北部割讓給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雖然後來阿爾弗烈德大王的後繼者逐漸收復丹麥區,但是11世紀初丹麥人卷土重來,丹麥國王克努特大帝率軍佔領英國並自任為英國國王。
丹麥是維京海盜的庇護國,維京海盜向丹麥國王納貢,並替國王到處搶佔地盤。歷史上臭名昭著的維京海盜,到處燒殺搶掠,所到之處包括北歐國家、波羅東海沿岸、地中海沿岸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成為當時歐洲國家的噩夢,近在咫尺的不列顛當然也不會放過。
丹麥人佔領期間,由於戰爭頻繁,課稅繁重,特別是沉重的"丹麥金",使自由農民紛紛破產,淪為依附農。國王以詔書的形式把土地冊封給教俗貴族,並給教俗地主以"特恩權",即對領地內的依附農民實行政治、經濟、法律等全面統治的權力,這些措施加速農民的農奴化。
4、諾曼底入侵
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丹麥維京人後裔)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史稱"征服者威廉",諾曼王朝由此建立。從此英國變得強大,逐漸從偏居一隅的歐洲小國成為歐洲的中心,避免了被歐洲其他民族的繼續入侵。
英國被入侵都能成功的原因有三點:
第一點是地理原因,因為英國沿海地區多為平坦無險可守的地形,可以為入侵者入侵提供極大的幫助;
第二點是國家凝聚力原因,當時英格蘭島內沒有統一的政權,多為小國並立,沒有辦法組織起團結統一強大的隊伍去對抗侵略者,並且當時英國沒有統一的國家,沒有辦法集中財力物力構建一個統一團結的海軍進行抵抗;
第三點原因是階級原因,這點和第二點很像,當時的英國屬於荒野之地,而島外的世界已經發展的非常強大,
『拾』 我聽說北歐的維京人曾經佔領過法國的諾曼底地區,然後以此為基地佔領了英國,這幫人統治英國多久
公元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後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
維京海盜於1016年至1042年統治英國,長達2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