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民國上海法租界和英美租界是怎麼收回的
上海是外國人在中國最早設立租界的城市,租界存在時間最長,面積和影響也最大,我們經常在一些影視劇和文藝作品中看到對上海租界的描述。題目描述中說:「上海在民國時期有很多租界,其中以英租界和法租界最為繁盛。」其實這是不準確的。嚴格地說,民國時期上海地區正式存在的租界只有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並沒有很多租界,也沒有單獨設立的英租界。首先要回顧一下上海租界的歷史淵源。1843年11月,根據《南京條約》的規定,上海開埠,成為通商口岸。第二年,一些英國商人便在今外灘一帶租界土地,設立洋行。1845年,英國領事與上海道台簽訂 《上海土地章程》,劃定一個專門的區域供英國人建房居住,這是上海歷史上的第一塊租界,范圍大約800多畝,當時成為英租界。1848年,美國開始在虹口地區購地,形成了租界的事實。第二年,法國也建立了租界。這時的英美法租界是一體的,1854年7月,上海租界成立了行政委員會,後又更名為市政委員會,中文譯作工部局,這是租界的最高管理機構。1862年,法國退出聯合租界,單獨在法租界成立公董局,職能與工部局類似。法租界退出後,剩下的只有英美兩國,於是稱為英美租界,1899年,英美租界擴展范圍後改稱上海公共租界。這樣,上海就形成了遙相呼應的兩大租界——公共租界和法租界。自設立租界那天起,英國人就有一個強烈願望,要排除中國政府的管轄,將租界建成一個自主管轄的地區。後來隨著美國人和法國人的加入,上海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已經成為一個機構完備相對獨立的自治區域,成立了管理機構工部局和公董局,下設巡捕房,維持租界治安,中國政府在租界的管轄權形同虛設。清廷倒台後,租界的這種特殊地位延續到民國。從上海租界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出,公共租界實際上是英美兩國聯合租界,而法租界是法國人設立的租界。還有一個問題須要釐清。在一般人印象中,上海還有一個日本租界,其實並無這一名稱和規劃。清朝末年,大批日本人到上海謀生,聚居在虹口一帶。後來虹口劃入公共租界,因日本在這一帶的僑民佔了大多數,所以也參與了工部局的管理。五卅慘案後,日本政府以保護僑民為名,派海軍陸戰隊入駐虹口,後來這一帶被日本人占據,人們習慣地稱其為日本租界,實際上這是公共租界的一部分。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人佔領了整個公共租界,不久英美法向中國交還租界,抗戰勝利後中國政府正式收回租界。
㈡ 民國時期向中國輸入毒品最多的是哪個國家
是日本。(之前是英國,但民國時期是日本鬼子)
到民國時期,日本已取代英國成為向中國輸入pin最多的國家,而且以走私烈性pin為主。
自甲午戰爭以後,日本先是在台灣實行yapian專賣政策,繼又向大陸走私mafei、紅丸、hailuo因。為此,日本在國內種植yingsu,如僅和歌山縣每年生產的鴉片就達11噸,以後,日本又在朝鮮的京畿、江原、咸南和咸北等地勒種yingsu。從本土到殖民地,日本帝國主義構築成世界最大的pin王國。尤其是發動侵華戰爭後,pin便成為日本帝國主義征服中國人民的武器,在東北內蒙各地勒種「楊貴妃」——ytingsu。據統計,在日軍佔領區內,鴉片產量達2萬噸,約有3200萬中國人吸食各類pin。
㈢ 中華民國時期的中國國際地位如何
中華民國的地位是分時期的,畢竟在臨時政府、北洋軍閥、南京政府(包括重慶政府)時期是不一樣的。總起來說,在抗戰之前的地位不是很高。孫中山的政府得不到國際認可,袁世凱和他的手下的北洋政府要好一些,但總的地位也不行。即使是到了蔣介石也沒有好到什麼地方去。「九一八」事變在中國是一件大事,但在當時主宰世界局勢的歐美列強看來,不過是「偏遠大陸才會發生的出軌行為」(基辛格:《大外交》),根本不值得重視。
抗戰的時候,由於美國的重視,中國的國際地位是上升的。這點無可置疑,但上升的幅度也絕對沒有我們所想的那麼大。國際地位的基礎是實力,而當時我們的地位的上升,主要靠的是兩點:美國的支持,和抗戰的聲譽。而美國的支持又是最主要的。羅斯福要的是遠東的一盞明燈,所以才抬了抬中華民國。但一旦到了自身利益,也就顧不上了。如果我們的國際地位是真的到了五大國的地步,羅斯福哪裡敢簽什麼「雅爾塔協議」。
㈣ 民國時期向中國輸入毒品最多的是哪個國家
如果說前期英國以推銷鴉片為主,到民國時期,日本已取代英國成為向中國輸入毒品最多的國家,而且以走私烈性毒品為主。
自甲午戰爭以後,日本先是在台灣實行鴉片專賣政策,繼又向大陸走私MF、紅丸、HLY。為此,日本在國內種植YS,如僅和歌山縣每年生產的YP就達11噸,以後,日本又在朝鮮的京畿、江原、咸南和咸北等地勒種YS。
從本土到殖民地,日本帝國主義構築成世界最大的毒品王國。尤其是發動侵華戰爭後,毒品便成為日本帝國主義征服中國人民的武器,在東北內蒙各地勒種「楊貴妃」——YS。據統計,在日軍佔領區內,YP產量達2萬噸,約有3200萬中國人吸食各類毒品。
㈤ 民國時期向中國輸入毒品最多的是哪個國家
民國時期向中國輸入毒品最多的是日本。
民國時期,日本已取代英國成為向中國輸入毒品最多的國家,而且以走私烈性毒品為主。自甲午戰爭以後,日本先是在台灣實行鴉片專賣政策,繼又向大陸走私嗎啡、紅丸、海洛因。
為此,日本在國內種植罌粟,如僅和歌山縣每年生產的鴉片就達11噸,以後,日本又在朝鮮的京畿、江原、咸南和咸北等地勒種罌粟。從本土到殖民地,日本帝國主義構築成世界最大的毒品王國。
尤其是發動侵華戰爭後,毒品便成為日本帝國主義征服中國人民的武器,在東北內蒙各地勒種「楊貴妃」——罌粟。據統計,在日軍佔領區內,鴉片產量達2萬噸,約有3200萬中國人吸食各類毒品。
(5)到民國時期什麼取代了英國擴展閱讀:
英國、日本與中國的毒品泛濫:
毒品在近代中國的流毒,與外國帝國主義密不可分。帝國主義向中國傾銷毒品經歷了前後兩個階段。
鴉片是西方列強打開中國中世紀大門的敲門磚。18世紀末,英國為了平衡三角貿易,違反人道,向中國走私鴉片。由此導致中國煙患泛濫。
自180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確立鴉片政策到1839年鴉片戰爭爆發前,以英國為主的殖民者共向中國輸入638119箱鴉片,掠奪了6億多銀元,到1917年英國名義上停止對華輸出鴉片止。
外國共向中國推銷、走私的鴉片、嗎啡、海洛因和紅丸等毒品,摺合鴉片共約7023119箱,由此從中國掠走了價值6616345219銀元。
從1800年到鴉片戰爭前夕,外國共向中國輸入鴉片達638119箱,價值6.01億銀元。戰後,鴉片走私迅速得以恢復,並很快超過戰前的數量。到1880年。印度鴉片的出口量達到10萬箱,估計有80%以上流入中國,若加上波斯等其他國家的鴉片走私,輸入中國的鴉片已接近10萬擔。
此後,輸入中國的印度鴉片每年維持在5-6萬箱之間。1907年,在中國人民和國際輿論的壓力下,英國被迫與清朝政府簽訂禁煙條約,每年遞減一成,到1917年禁絕。但到20年代後,中國軍閥混戰,毒品再度泛濫。
外國的毒品也再度大舉侵入中國。除了印度、土耳其等國的鴉片每年仍有大量走私進入以外,日本等國還組織嗎啡、海洛因等烈性毒品的走私。這樣,盡管海關統計中的鴉片貿易已經消失,但實際上毒品的輸入比昔日有過之而無不及。
如1923年,僅印度煙土入華就達140萬磅,土耳其鴉片達120萬磅,波斯土達160萬磅。據估計,1926年輸入中國的鴉片為40噸,實際數字還遠不止此。
到30年代初,輸入中國的鴉片、嗎啡、海洛因等毒品折算成鴉片每年約達10萬擔,即500萬公斤。抗戰結束後,外國鴉片的走私有所減少,但在上海等地,仍有大宗的毒品走私進入。外國毒品的輸入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才停止。
㈥ 各國列強是如何在中華民國建立時退出中國的
乾隆後期,伴隨著大航海積累起來的財富,歐洲工業革命取得成功,西方進入機械時代,把同時期的東方遠遠的甩在後面,新的工業製造出來的堅船利炮摧毀了清朝的防線。這時候的大清皇帝依然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及時英國人的轟轟炮聲也沒有叫醒他們。
1947年,義大利在天津、上海、廈門等地的租界被收回。
至此,清朝簽訂的各種租界基本上都收回。
㈦ 清末到民國期間比較大歷史事件
1、第一次鴉片戰爭
1840年,英國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國發動了一次侵略戰爭。由於這次戰爭是英國強行向中國傾銷鴉片引起的,所以歷史上叫做鴉片戰爭。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由獨立的封建國家逐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中華民族開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難、探索、斗爭的歷程。
2、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年10月,英國與法國為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在華利益、趁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聯手發動侵華戰爭,史稱「第二次鴉片戰爭」。這是當時的故宮午門,牆皮脫落,地上長草,一副末代王朝鏡像。
陷落的大沽口炮台,天津海防炮台中的主力,地上是陣亡的清軍。這場戰爭持續四年時間,中國喪失共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戰爭結束後清政府集中力量鎮壓了太平天國,維持統治,繼續苟延殘喘。
陷落後的北塘炮台。北塘炮台始建於明嘉靖二十九年,為防倭寇,戚繼光在修建大沽炮台的同時,在薊運河兩岸各修築了一座炮台,即北營炮台和南營炮台,兩座炮台共同組成了北塘要塞,清末天津海防三大炮台中排行老二。
陷落後的清軍炮台,情景慘烈。10月18日,英法聯軍佔領北京,在北京城郊搶掠燒殺近50天,京郊皇家園林如圓明園、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等均被焚毀。當時的頤和園,萬壽山上的佛香閣已被毀壞。
3、西安事變
1936年12月,國民黨愛國將領張學良和楊虎城將軍率部發動的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是我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對於促成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起了重要的作用。
當時在西北地區,以西安為中心的國民黨軍隊的主要力量有張學良率領的東北軍和楊虎城率領的第十七路軍,這兩支軍隊均非蔣介石嫡系,屢受排擠。
對此,他們極為不滿,尤其是東北軍,過去盲目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棄守東北。遭到國人唾棄,後又被命「剿共」蒙受重大損失,全軍上下深感「剿共」沒有出路,強烈要求抗日,收復東北國土在瓦窯堡會議之後。
中國共產黨通過種種渠道,大力開展對這兩支軍隊的工作,堅定了張、楊聯共抗日的決心,從而使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首先在西北地區取得勝利。
4、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是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從1937年七七事變國民政府發表《告全體將士書》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結束,歷時八年,被稱為八年抗戰、或簡稱抗戰。
1938年5月,日軍佔領徐州並在城外製造數起屠村事件,其中有數名五歲小女孩被奸殺掏心生吃,令人駭然。 6月,日軍攻佔開封,導致花園口決堤放水,豫、皖境內17個縣成為一片汪洋,140萬人無家可歸,數十萬人被淹死。日軍還在蘇北決運河大堤,致使蘇北數縣成為澤國。
5、辛亥革命
1911年,在中國大地上爆發了一次震驚中外的辛亥革命。這是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廣大工農群眾參加的一次「比較明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反動的清王朝就是被這次革命洪流沖垮的。1911年為舊歷干支辛亥年,歷史上就把孫中山領導的這次革命運動稱為辛亥革命。
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隨著帝國主義各國侵略的進一步加深,中國淪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帝國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劇,腐朽的清朝統治者對外妥協投降,對內橫征暴斂,促使階級矛盾空前激化。
各地群眾奮起反抗,斗爭風起雲涌。但是這些斗爭都是自發的,缺少組織和領導。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吸取以往的教訓,著手組織革命團體。
㈧ 民國初期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原因。。
一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出現了 「春天」。短短幾年,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得到了較快發展。但一度振奮人心的「春天」卻是短暫的,原因如下:
一、缺乏成長的自由空間。中國民族工業是在歐美列強忙於「一戰」,暫時放鬆對中國壓迫的間隙中發展起來的,因此,這種發展只能是暫時的、畸形的。當時,中國工業產品的增加,除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外,還要滿足帝國主義戰爭的需要,反映了它對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依賴性。如一戰期間,麵粉工業和冶鐵工業由於帝國主義戰爭的需要發展得較快,紡織業由於進口的減少也得到較快發展。但一戰結束後不久,中國民族工業立即萎縮和蕭條,麵粉進出口馬上轉為入超.
二、沒有形成完整獨立的工業體系。由於民族資產階級的經濟力量十分弱小,在這期間開辦的企業依然是輕工業多,重工業少,小工廠多,大工廠少。許多行業無從發展,工廠增加的數量也非常有限。紡織業由戰前的231家,到1920年增至475家;而冶煉工業由戰前的八家僅增至十二家.薄弱的民族工業最終在這一時期沒有、也不可能形成完整獨立的工業體系。一戰後民族工業立見凋零也就不足為怪了。
三、沒有擺脫帝國主義的控制。一戰期間,歐、美列強雖然忙於戰爭,但他們仍然通過直接或間接投資來控制整個中國的工業。如中國輕工業的主要部門紡織業、重工業的主要部門採煤業,到1919年,外國資本仍然控制著近百分之六十的布機和百分之七十五點六的機械採煤。此外,日本利用一戰的有利時機,大肆擴大在華勢力。在對華貿易方面,日本取代英國位居第一,形成獨霸中國的局面。美國也加強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到1919年,在對華貿易和航運方面都僅次於日、英而躍居第三位。可見,一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並沒有擺脫帝國主義的控制。正如胡繩所說:「(民族工業)這種繁榮景象的暫時出現及其迅速消失,充分表現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壓迫是阻礙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根本因素。」
四、國內動盪,民族資本主義沒有良好的內部環境。1912年,辛亥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篡奪。隨後,袁世凱很快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買辦階級利益的北洋政府。為復辟帝制,袁世凱對內殘酷鎮壓人民革命,對外大肆出賣國家主權和利益。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中國陷入了軍閥割據混戰的黑暗統治之中。為維護自身的利益,各派軍閥割據稱雄,紛紛尋找帝國主義作靠山,互相傾扎,連年混戰,使中華大地生靈塗炭、哀鴻遍野。廣大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破壞,同時,也使整個社會經濟特別是農業,遭到沉重打擊。為支付龐大的戰爭費用,各派軍閥肆意搜刮人民,把其負擔轉嫁到人民頭上,導致人民的生活更加貧困。在帝國主義的慫恿下,北洋軍閥政府還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把中國捲入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沖突中。極度動亂的社會,沒有給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必要的和平、安定環境。
㈨ 為什麼民國時中國出了大量大師而英國出現了大量工程師
原因有幾個:
1. 工業和公知的本質區。民國時都是這嘴炮大師,和現在大陸的公知、台灣的名嘴一個鳥樣,光說不做。理科生在腳踏實地干實事的時候,文科生在旁邊指手劃腳罵罵咧咧,惡心。決不允許只會打嘴炮的公知掌控這個國家,必要時我堅決支持從肉體上消滅公知!而且,公知多了只會吵架,社會反而會撕裂,多生很多亂相。但工程師多了,默默無聞幹活的就多了,社會就會進步!西方國家及美國忽悠中國老百姓,中國沒有民主選舉,就沒有自由,就是獨裁等,千方百計的要把中國推上不歸路,用心極其險惡,就象當愚弄運十飛機一樣,把你弄死了,他們就放心了。
2. 根本就是偽命題,人家德國出了多少大師,比同時代的民國多了不知多少倍。而且我們的大師跟人家的大師不在一個層級上,德國隨便博士畢業的到國內混幾天都成大師了。德國大師喜歡自己搞自己,比如尼采。民國大師喜歡搞別人,罵別人,比如魯迅。德國大師研究什麼?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中國大師研究什麼?琴棋書畫……這就是差距。為什麼總有一堆不愛讀書的認為徳國人只會造機器?德國的人文科學水平不是一般的高,大師輩出。康德,黑格爾,費希特,謝林,荷爾德林,馬恩都是大家。西方是現有思想啟蒙大師才有後來的科技爆炸式發展的。沒有文藝復興的伏爾泰,笛卡爾,西方的科技學術還在神學的禁錮中,多得了這些大師,松開了宗教的束縛,西方科技才得以長足發展。清末民初的中國,民智還未得到開放,當時的國民對民主,祖國,政府等毫無概念。
3. 同時期,德國和英國在火箭、坦克、軍艦、飛機、汽車等領域出現大量一流工程師和科學家。民國同時期出了錢鍾書、朱自清、楊絳、魯迅等優秀大師。
第一,我不承認民國有第四個大師。
第二,我不承認民國沒有出工程師。
第三,我不承認當時思想界,英德兩國沒有大師。
所以當時的情況應該是,英德兩國在各個領域對中國都有壓倒性數量優勢的大師。而中國當時的大師數目幾乎處於歷史最低點,只有三個,就是大師匱乏狀態,以至於當時,什麼人都敢冒充大師了。
沒有處於時代前列的成就,沒有時代最前沿的理念作為基礎,沒有廣闊的學術承認的人沒資格被稱為大師。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滿足條件的准大師不少,可能有大概五六百人吧。大師的具體人數我也不知道,可能全中國兩三百人還是有的吧。
大師,是對學術最頂端的人的敬稱,是人類的瑰寶,沒道理隨便找些人來侮辱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