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這都是現代了,為什麼英國還不廢除皇室
英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英國王室只作為凝聚國家力量的象徵,並不具備實質性權力。
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今天,是皇權在上幾個世紀的退讓和尊重,皇權以放棄大部分世俗權力的同時,幫助確立了英國著名的議會制度。議會制度提供給資本家,社會活動者,政治家和平民和貴族都能公平參與國政的機會,維持國家權力系統的運作。
因此,皇室從而能遠離世俗政治的爭端,逐漸遠離政治斗爭的中心,所以不會被資本家,或者其他參與政治的人所敵視和推翻。
1688年英國的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30年代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8世紀至20世紀初期英國統治的領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和第一大殖民帝國, 號稱日不落帝國。到20世紀下半葉大英帝國解體,資本主義世界霸權的地位被美國取代。不過,現在英國仍是一個在世界范圍內有巨大影響力的大國。
英國王室(英文常簡稱Er,英女王的簡稱)是現存最古老的王室之一,每代君主的加冕儀式都嚴格奉行完全一樣的傳統,這使得英國王室的加冕典禮成為現存的、依然舉行的最古老的儀式。英國王室盡管經歷了許多王朝,但實際上前後王朝之間都有或近或遠的血緣關系,王室成員之間的血親關系從沒有中斷過。
⑵ 英國現代皇室的作用和意義
英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英國王室作為凝聚國家力量的象徵。
雖然英王的確擁有實質性權力例如解散議會、宣戰、警告權等(與日本天皇沒有實質性權力的區別)。但英國國王只是形式上的最高統治者和三軍總司令,他的權力早已在1689年《權利法案》讓予政府的實際領導人首相和議會(現時都是通過民選產生)。
首相可就重大事項與國王磋商,國王可以行使建議權、警告權,但決定權由議會和首相做出,不過最終也要在國王的同意權下認可生效。
英國王室是現存古老的王室之一,每代君主的加冕儀式都嚴格奉行完全一樣的傳統,這使得英國王室的加冕典禮成為現存的、依然舉行的古老的儀式。
稱號與頭銜
陛下這一稱號可以用於國王、女王、皇帝、女皇(印度獨立後皇帝/女皇頭銜取消)、王後和王太後。殿下這一稱號的使用由英王喬治五世於1917年11月30日頒布的〈英王制誥〉(於1917年12月11日公告於《倫敦憲報》)所規管。
該等英王制誥訂定從此以後只有君主的子女、君主的孫子女和威爾士親王的嫡長孫可以在任何時間享有殿下的稱號。
⑶ 英國王室究竟是什麼樣的存在,能在當代得以保留
英國王室肯定是一個神奇的存在。對於英國的國民來講,英國王室,存在的正面意義是非常巨大的。有歷史上的,有精神上的,有經濟上的。
所以英國王室在英國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存在,受民眾歡迎程度達70%以上。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還會得到保留。
⑷ 英國皇室是怎麼回事,他們跟政府到底是什麼關系啊,現在怎麼還可以繼續存在
因為當時英國由封建王朝向資本主義國家轉變的時候沒有大的武力沖突,當時的英王同意讓出自己的統治權來換取保留王室是部分利益。也就是君主立憲制
也就是說現在的英國王室對英國沒有實際上的控制權力,作為對王室的犧牲讓步,英政府每年有對王室的專項撥款供他們使用,而且英國土地名義上是屬於英國王室的。
日本也是 君主立憲制的國家,他們現在也保留了王室。
中國清朝的戊戌變法也是想走 君主立憲制 不過失敗了。
⑸ 現如今很多國家都已開放,為何英國王室至今存在呢
其實,英國王室的地位也不是特別穩。反對其存在的共和黨人常常給英國王室算賬。為了保留王室,英國民眾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英國王室幾乎已經成為一種「符號性消費品牌」。因為能給英國帶來那麼多好處,英國王室花的那些錢也不被英國人計較了,總的來說,保留王室也算是產出大於投入了。
⑹ 歷經風霜的英國皇室,憑什麼還能延續千年而屹立不倒
歷經風霜的英國皇室,憑借的是皇室為英國所做出的貢獻,才延續千年而屹立不倒的。英國一直使用的都是君主立憲制,雖說這種制度現在已經被很多國家都拋棄了,但是英國因為有皇室的存在,所以這種政治制度還是被保留了下來,也一直都在繼續使用。英國皇室雖然手中沒有什麼權利,但是代表的卻是英國的歷史和文化,同時英國皇室也為英國做出了很多的貢獻。
雖然在民主主義的浪潮下,英國皇室並沒有什麼實際的權利,而且英國國王已經不管事了,這是大家都默認的事實,但是英國的皇室在歷史上對於注重傳統的英國人來說,意義是不一樣的。而且,在英國的歷史上,也是英國皇室讓英國崛起,而這也是英國皇室受到英國人尊重的原因之一。
對於英國來說,即便英國的皇室成員已經沒有了權力,但是卻是依然要存在的,這代表著英國的傳統。
⑺ 英國王室為什麼能留存至今,並享受民眾的擁戴
英國統治世界這幾百年,使英語成為了唯一的國際通用語言,這讓每一個英國人天生下來就掌握了一門職業技能,這些就是英國王室開明統治帶給人民的福利,這是英國王室存在一千年,深的人民愛戴的原因。
⑻ 英國君主制為什麼能長期存在呢
現代英國君主制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前,當時大不列顛島是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不同王國的集合。隨著這些王國合並為一個單一的君主制,這種情況隨著時間而改變。
英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君主是「國家元首」,但不指揮政府。這意味著議會進行實際的執政工作,並且長期以來一直在檢查君主的權力。當其他王國推翻他們的國王時,英國君主制服從法律的意願以及它的適應性使其重新煥發了生機。君主制的金錢問題,無論好壞,也影響了它的壽命,即使王室繼續在荒謬的事情上花錢。為什麼英國君主制仍然存在?盡管君主制已經發展,但一個主題仍然存在:君主、政府和人民之間微妙的、不斷變化的關系。筆者認為有以下兩個原因。
⑼ 為什麼君主立憲制能夠在英國生存
英國的情況是歷史發展的結果,即是一種偶然也是一種必然,說偶然是指在社會發展到近現代後,大多數必然都要發展到共和制政體,英國也曾經發展到共和政體卻後來又回到的君主立憲制所以算是一種偶然;說必然則是因為,對於一種制度而言,其生存能力的強弱主要看倆個方面的生存能力,一是對內的生存能力,主要是說這個政府對民眾而言是否壓迫嚴重,是否激起民眾的反感和抗爭;另一個是對外的生存能力,是說這個政府是否能夠在國際競爭中不落伍,不會讓國家在國際沖突與戰爭中飽受凌辱。這雖然是倆個方面卻往往同時作用互相交織。比如法國大革命的產生,那既是啟蒙思想的啟迪民眾不再願意受集權專制政府的壓迫,另一方面也是在與英國等的國際沖突競爭中法國政府力所不及,無法使得經濟發展勝於英國,因此在屢次對外戰爭中法國不得不用更專制的手段強行從民眾那裡榨取財富來支持其國家實力,因而最終使得國內第三等級一方面在政治上沒有地位,另一方面卻要承受巨大的稅收支持國家,與其他階層以及國王的政府產生激烈沖突,最終出現大革命推翻了君主政府。由於之前這個君主政府已經證明它既沒有實力在國際競爭中不落後,又在國內政治中對民眾壓迫嚴重,法國國內已經產生很廣泛的共和思想,所以民眾已經失去了對君主制政府的信任,不會再支持這樣的君主政府,所以之後,波旁王朝的復辟一失去其他國家的支持就顯得那麼無力,拿破崙三世的帝國一旦失去他的軍隊也瞬間土崩瓦解。
而英國的情形就不一樣了,英國作為一個島國,一直以來安全方面的需要不是特別急切,因而沒有建立大規模常備陸軍的傳統,沒有太重的軍費負擔,另一方面,英國早期的島上的居民屬於部落民主階段,其後歷經眾多種群(比如北歐人諾曼底人等等)的入侵,但是大多是最終妥協融合進去而非建立強勢的統治,又因為英國一直沒有建立常備軍的傳統,所以英國的地方貴族實力非常巨大,王室往往在很多方面需要得到貴族的支持和幫助才可以有效行事,最明顯的是1215年大憲章的制訂,國王的權力受到巨大的限制,必須遵照議會制訂通過的憲章的規定行事,這也是英國長期憲政傳統的開端,貴族權力巨大和憲政傳統使得在地方形成了議會自治制度。因此,英國始終沒有形成類似法國和其他東方國家那樣的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17世紀的英國革命時候,英國國內的政治思想中,共和思想僅僅是比較少的一部分,並沒有佔有絕對的優勢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之後克倫威爾建立了獨裁的共和國,雖然在對外方面上比較強勢,但是相信在對內特別是地方權力等方面不一定比之前的君主制時期更得民眾的支持,所以隨後貴族們支持的光榮革命讓新教資產階級的荷蘭的威廉親王執政也就可以滿足英國民眾和貴族的政治需要。之後的英國既然能夠對外在海外競爭上從不吃虧,對內仍然保持過去的地方自治傳統和小政府小陸軍的傳統沒有太多的負擔和壓迫,那麼當然這樣的君主立憲制能夠在英國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