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戰國時期哪七國
1.秦國——都成雍,商鞅變法後遷至咸陽。疆域包括陝西大部、山西西南(一小塊)、河南西部(一小塊)、甘肅東南部、四川部分。
2.齊國——都城臨淄(山東淄博),疆域包括山東大部、河北東南部(一小塊),江蘇北部,安徽北部等的部分地區。
3.韓國——都城平陽(山西臨汾),後遷至新鄭(河南新鄭),疆域包括山西中部、河南西部,陝西東南部。
4.趙國——都城邯鄲(河北邯鄲),疆域包括河北中南部、山西北部、東部、河南北部、山東西部等的部分地區。
5.魏國——都城安邑,後遷大梁(河南開封),疆域包括山西南部(一小塊)、河南中部、東部、安徽西北部。
6.楚國——都城邯鄲(河北邯鄲),疆域包括河北中南部、山西北部、東部、河南北部、山東西部等的部分地區。
7.燕國——都城薊(天津薊縣),疆域在今天的河北北部、北京、天津、遼寧南部,內蒙部分地區,後來拓展到朝鮮半島。
(1)英國七國之戰在哪裡擴展閱讀
七國,指戰國七雄。春秋末期,韓趙魏滅掉智氏後,進而瓜分晉國建立趙國、魏國、韓國,三晉與秦國、齊國、楚國、燕國七個國家亦稱戰國七雄,持續時間是前403年—前221年。
2. 七國時代是哪七個國家都分部在哪裡
戰國時期主要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國家最強大。
燕:都城薊(天津薊縣),疆域在今天的河北北部、北京、天津、遼寧南部,內蒙部分地區,後來拓展到朝鮮半島。
趙:都城邯鄲(河北邯鄲),疆域包括河北中南部、山西北部、東部、河南北部、山東西部等的部分地區。
齊:都城臨淄(山東淄博),疆域包括山東大部、河北東南部(一小塊),江蘇北部,安徽北部等的部分地區。
魏:都城安邑,後遷大梁(河南開封),疆域包括山西南部(一小塊)、河南中部、東部、安徽西北部。
韓:都城平陽(山西臨汾),後遷至新鄭(河南新鄭),疆域包括山西中部、河南西部,陝西東南部。
楚:都城郢(湖北荊州),後遷至壽春(安徽壽縣),最大時疆域包括湖北、湖南、江西、貴州部分、重慶、河南南部、安徽中南部、山東西南、江蘇南部、浙江北部。
秦:都成雍,商鞅變法後遷至咸陽。疆域包括陝西大部、山西西南(一小塊)、河南西部(一小塊)、甘肅東南部、四川部分。
戰國(前403年-前221年)是我國繼東周列國以來的又一個諸侯割據的時代。其與春秋在歷史上並無明確的界限,只是依照今天的習慣,以「三家分晉」(前 403年)為起始標志,到前二二一年秦統一六國這一段時間稱為戰國時期。
(2)英國七國之戰在哪裡擴展閱讀:
著名諸侯:
韓昭侯(?—前333年),名韓武,別稱韓釐侯、韓昭釐王。戰國時期韓國君主、戰國七雄之一。在位二十八年(公元前362年--前333年)。在位期間任用法家申不害實施變法,內修政務,外御強敵,國勢安定。使韓國政治清明,國力強大,諸侯不敢侵韓。變法期間積極加強軍工器械製造技術,有「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的說法。
魏文侯(?—前396年),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前445年即位,在位49年。春秋末期晉國魏氏宗主,戰國初期魏國的開國之君,魏國百年霸業的建立者。前403年,魏斯、韓虔、趙籍受封為諸侯,三家分晉。在位期間,積極改革,勵精圖治,任賢用能,聯合韓趙,攻略天下,使魏國成為戰國前期最強盛的國家、中原的霸主。
秦孝公(前382年—前338年),嬴姓趙氏,名渠梁,秦獻公子,前361年即位,在位24年。即位時秦國比較落後,遭東方各國歧視,他任用衛鞅為相,實行變法,即「商鞅變法」,鼓勵生產,論功行賞,實行連坐法等,大大加速了秦國廢除奴隸制的過程,國力提高很快。
秦孝公死於前338年,時年45歲。他死後商鞅雖然被秦孝公的兒子秦惠文王贏駟車裂,但變法的成果被繼承下來,秦國逐漸發展成為七國中最強大的國家。
秦惠文王(前356—前311年),嬴姓趙氏,名駟,19歲即位,前338年車裂秦孝公時期的重臣商鞅,但保留商鞅之法。公元前325年改「公」稱「王」,並改元為更元元年,成為秦國第一王。
在位時期,不僅重用秦人公子華、公子疾,而且重用外籍能臣,如魏人公孫衍、張儀、魏章、司馬錯等。而贏駟重用張儀連橫破合縱,則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亮點。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
齊威王(前356年—前320年),媯姓田氏,名因齊,田齊桓公之子。前356年即位,在位36年。齊國國君本是姜姓呂氏,是呂尚的後人,齊威王的祖父廢掉呂氏,自立為齊君,齊威王即位時已三世。
他很注意選拔人才,用孫臏為軍師,兩次大敗魏軍,並在馬陵射殺魏將龐涓,從此魏國一蹶不振。齊威王還從諫如流,鄒忌諷齊王納諫寫的就是齊威王。他在位36年,死於前320年。
魏惠王(?—前319年),姬姓魏氏,名罃,魏武侯子。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即位時魏國經過魏文侯、魏武侯兩代經營,正處於鼎盛時期。魏惠王繼父祖之基業,使魏國雄踞中原。但在以後的重大戰爭中,屢次戰敗,魏國霸業開始衰弱,他死於前319年。
楚威王(?—前329年),羋姓熊氏,名商,楚宣王之子。前339年繼位,在位10年。戰國時楚國頗具雄才的英主。在位期間,楚國強盛一時。前333年,越王無疆攻打楚國。楚威王率軍大敗越軍,殺越王無疆,並吞吳地。楚國復興,極盛一時,前329年崩。
趙武靈王(?—前295年),嬴姓趙氏,名雍,趙肅侯之子。前325即位,在位27年。趙國是經「三家分晉」後建立的諸侯國,趙武靈王即位時屢受匈奴侵擾,他進行改革,「胡服騎射」,獎勵耕戰,國力日強,前298年,他讓位與兒子何,後於前295年,因內亂死於沙丘宮中,趙國大亂。
燕昭王(?—前279年),姬姓名職,周召公三十八代孫。前311即位,在位32年。燕國在戰國七雄中比較弱小,屢次敗於齊國,燕昭王發誓報仇,他以重金求賢才,招到樂毅等人,公元前284年,燕國聯合趙,楚,韓,魏諸國大舉伐齊,大敗齊軍,陷齊城七十餘。燕昭王死於前279年。
秦昭襄王(公元前324—前251年),嬴姓趙氏,名則,一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之異母弟。前306年即位,在位55年。初由其母宣太後當權,外戚魏冉為相,史稱「王少,宣太後自治事,任魏冉為政,威震秦國」。
魏冉舉白起為將,先後戰勝三晉、齊、楚等國,取得魏的河東和南陽、楚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公元前266年,昭王聽信魏人范雎的話,奪宣太後、魏冉等人的權,拜范雎為相,改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勝趙軍,公元前256年又滅亡東周,奠定了秦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
秦王政(公元前259—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戰國末期秦國君主。後統一天下為秦始皇。(秦國四雄主:秦孝公嬴渠梁、秦惠文王贏駟、秦昭襄王嬴稷、秦始皇嬴政)
3. 戰國時期七國的地理位置分別在現在的什麼地方
參考網址:http://wenda.tianya.cn/question/22d7a847d824a162,部分內容有改動。
燕:都城薊(天津薊縣),疆域在今天的河北北部、北京、天津、遼寧南部,內蒙部分地區,後來拓展到朝鮮半島。
趙:都城邯鄲(河北邯鄲),疆域包括河北中南部、山西北部、東部、河南北部、山東西部等的部分地區。(趙氏如今的主要分布地點在邯鄲、甘肅天水、山西太原,其中山西太原也是趙氏發源地,即著名的馬夫造父,趙的古體象形就是一個馬夫趕著馬車。)
齊:都城臨淄(山東淄博),疆域包括山東大部、河北東南部(一小塊),江蘇北部,安徽北部等的部分地區。
魏:都城安邑,後遷大梁(河南開封),疆域包括山西南部(一小塊)、河南中部、東部、安徽西北部。
韓:都城平陽(山西臨汾),後遷至新鄭(河南新鄭),疆域包括山西中部、河南西部,陝西東南部。
楚:都城郢(湖北荊州),後遷至壽春(安徽壽縣),最大時疆域包括湖北、湖南、江西、貴州部分、重慶、河南南部、安徽中南部、山東西南、江蘇南部、浙江北部。
秦:都成雍,商鞅變法後遷至咸陽。疆域包括陝西大部、山西西南(一小塊)、河南西部(一小塊)、甘肅東南部、四川部分。
4. 英國的七國時代是哪七國
七國時代是指從5世紀到9世紀,居住在英格蘭的盎格魯-撒克遜部落的非正式聯盟,由肯特、薩塞克斯(南撒克遜)、威塞克斯(西撒克遜)、埃塞克斯(東撒克遜)、諾森布里亞,東盎格利亞和麥西亞七個小王國組成
5. 英國發生過的所有戰爭名和對戰國
百年戰爭 英法之間對於統治地位和法國大西洋沿岸地區的爭奪 英法之間 最終法國獲勝
與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海戰 英國西班牙之間對海洋控制權的爭奪 英國勝
與荷蘭的海戰 英荷之間對海洋控制權的爭奪 英國勝
三十年戰爭 宗教戰爭,天主教對新教的戰爭 英國法國瑞典等對陣神聖羅馬帝國 英國等勝利
七年戰爭 歐洲大國之間的霸權爭奪戰 英國、普魯士對陣法國 英國方勝,美國獨立戰爭其實是七年戰爭的一部分或者是延伸
反法戰爭 法國大革命時期整個歐洲反對拿破崙的戰爭 最終拿破崙敗,其中1805年的特拉法爾加海戰,英國海軍將領納爾遜全殲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
兩次鴉片戰爭為代表的侵略戰爭 中國 以中國為代表的被侵略方失敗失敗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 資本主義世界對於世界霸權的爭奪,新興帝國對於老牌帝國的挑戰 德國和奧匈帝國 英國方勝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 反法西斯的正義戰爭 德國、日本和義大利 反法西斯力量的偉大勝利
馬島戰爭 對於殖民地的保護戰爭 阿根廷 英國勝利
6. 英國七國之戰在什麼時候
七國時代或七大王國(Heptarchy)是指從5世紀到9世紀居住在英格蘭的盎格魯-撒克遜部落的非正式聯盟,包括肯特(Kent)、諾森布里亞(Northumbria)、東盎格利亞(East Anglia)、麥西亞(Mercia)、埃塞克斯(Essex)、薩塞克斯(Sussex)和韋塞克斯(Wessex)。
公元5世紀,盎格魯-撒克遜人開始由南部向中部侵入不列顛島,漸漸地在這些地域建立起了一些王國。當時由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不列顛原住民所建立的王國的數目遠遠不止7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大國逐漸地吞並了周邊的小國,最後形成了以這7個大國為代表的七國時代。而這七個王國的格局,也成為了後來的英格蘭王國的雛形。
7. 戰國七國分別是現在哪裡
燕:
都城薊(天津薊縣),疆域在今天的河北北部、北京、天津、遼寧南部,內蒙部分地區,後來拓展到朝鮮半島。
趙:
都城邯鄲(河北邯鄲),疆域包括河北中南部、山西北部、東部、河南北部、山東西部等的部分地區。
齊:
都城臨淄(山東淄博),疆域包括山東大部、河北東南部(一小塊),江蘇北部,安徽北部等的部分地區。
魏:
都城安邑,後遷大梁(河南開封),疆域包括山西南部(一小塊)、河南中部、東部、安徽西北部。
韓:
都城平陽(山西臨汾),後遷至新鄭(河南新鄭),疆域包括山西中部、河南西部,陝西東南部。
楚:
都城郢(湖北荊州),後遷至壽春(安徽壽縣),最大時疆域包括湖北、湖南、江西、貴州部分、重慶、河南南部、安徽中南部、山東西南、江蘇南部、浙江北部。
秦:
都成雍,商鞅變法後遷至咸陽。疆域包括陝西大部、山西西南(一小塊)、河南西部(一小塊)、甘肅東南部、四川部分。
戰國(前403年-前221年)是我國繼東周列國以來的又一個諸侯割據的時代。其與春秋在歷史上並無明確的界限,只是依照今天的習慣,以「三家分晉」(前 403年)為起始標志,到前二二一年秦統一六國這一段時間稱為戰國時期
到了戰國時期,中國的局面已發生了變化:其中,諸多中小諸侯國家已被吞並,餘下的秦、楚、燕、韓、趙、魏、齊七國成為戰國時期的主要諸侯國家,它們通常被後人稱為「戰國七雄」。
秦
秦國在春秋末期是力量較弱的國家之一,所以秦統治者一直力圖改變這種局面。前三六一年,秦孝公下令求賢,魏國人商鞅應暮入秦,自此,秦國進入了其快速發展的階段。商鞅在十年的時間里通過實行 組織民戶、獎勵軍功及變領主制為地主制等一系列政治經濟的改革,使秦國國富民強,成為戰國第一大國。但商鞅的變法遭到了其他舊勢力的反對,至秦惠王即位,商鞅便被施以車裂之刑,而他所設立的新法卻廣泛被秦人接受, 成為此後秦國政策的基礎。就在商鞅變法的同年,秦國滅蜀,至此,秦國北有上郡,南有巴蜀,東有黃河與函谷關,地勢宜首難攻故而被稱為「天府雄國」。加之商鞅變法所創造的經濟政治條件,使之完全具備了統一全國的條件。
韓
韓原為晉國韓氏家族,在「三家分晉」之後才成為獨立的諸侯國家。它東臨魏國,西靠函谷關,占據軍事要道,故而連年爭戰不斷。公元前三五八年,韓昭侯使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執行苛刻政治,使韓的 國力暫時得到加強,但沒過多久便又陷入衰落。所以韓國也六國中是最早被秦消滅的國家。
魏
魏國與韓國相同,也是由晉分裂出的國家之一,並且在三個國家之中實力較強,加之魏文侯時的「李悝變法」,使其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很快強大起來。前三四四年,魏惠王將國都從安邑遷到大梁(今河 南開封),從而使魏國達到鼎盛時期。前三五四年,魏國發兵攻打趙國,齊國派救兵援趙,擊敗趙國。後來,齊國以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以「增兵減灶」之計在馬陵之戰中徹底擊敗了魏國,使魏國從此一蹶不振,再無精力與其他六國交戰,直至其被秦國滅亡。
趙
趙國是「三家分晉」所形成的第三個國家,它都於邯鄲,與齊、燕相臨。戰國後期,趙國因有名相藺相如、大將廉頗等大臣忠心為國,使趙國頗為強大。而有關廉頗、藺相如二人「完璧歸趙」和「負荊請罪」的故事也被後人傳為佳話。 在廉頗、藺相如輔佐的十年中,強秦一直未敢對趙國用兵,直至前二六零年,秦大將白起用離間計使趙王棄用廉頗而用趙括為將,才於長平擊敗趙軍,殺其士卒達四十萬。使秦以此為契機,逐步消滅六國,統一天下。
燕
燕國原是北方的一個小國,因其遠離中原,使之得以相對安寧,並無太多戰事。所以春秋末期燕國已成為北方的大國。至燕太子丹的時代,太子因見秦國強大,早晚會對燕國的統治不利,於是譴刺客荊軻刺殺秦王,不料, 荊軻被秦王斬於殿上。太子丹行刺未果,反而使秦王對燕深恨不已,秦王贏政於前二二六年功下燕都薊(今北京)了,消滅了燕國。
齊
齊國是六國中比較強大的國家,因其遠離秦國,故而一直未與秦國有正面沖突。前三一四年,齊宣王趁燕國內亂之際,出兵攻佔了薊城,但在燕國人民強烈的反抗下,不得不又退兵回國。而燕昭王為報一箭之仇,任樂毅為大將, 聯合三晉、秦、楚等國大舉伐齊,聯軍只用半年時間便攻佔了齊國除莒和即墨兩城外的大部分國土,險些亡國。此後,齊國大將田單以此兩城為基礎,以少勝多,大敗燕軍於城下,才使齊國免遭亡國之禍。但在這五年的戰爭中,齊國損失慘重,而使其強國地位一直未得到恢復。
戰國時期雖連年征戰,但這絲毫未影響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此間,中國古代思想文化達到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個高峰,其中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老子、莊子、列子為代表的道家;韓非為代表的法家;墨子為代表的墨家等理論最為後人推崇。 這些學派的出現使戰國的思想界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景象,而這些理論不僅對當時的政治經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且其深遠影響一直流傳至今,成為中國思想史上不可磨滅的一頁。
公元前二三零年,秦王贏政開始了他統一全國的征程,在九年的時間里,秦先後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並於前二二一年統一了全國。至此,中國長達近六百年的分裂局面才得以結束,秦王朝的統治正式開始。
8. 戰國時期七國分別是現在的哪裡
1、秦國
首先,就秦國來說,在戰國時期,因為兼並戰爭的頻繁,各個國家的領土是經常出現變化的。而秦國在戰國初期,主要佔據著今天的甘肅省、陝西省等地區,後期在白起、司馬錯等人的征伐下,將今天的四川省、重慶市乃至山西、河南等部分地區也納入到秦國的版圖中。
2、魏國
在三晉分家後,魏國得到了最肥沃的土地,占據著今天的山西、河南、河北等部分地區,居於戰國時期的四戰之地。
3、韓國
對於魏趙韓三家來說,韓國的國力是最為弱小的,在滅掉鄭國之後,韓國的主要統治區域集中在今天的河南一帶。
4、趙國
同樣來自於晉國的趙國,其一開始的統治區域主要是今天的河北、山西地區。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趙國消滅了中山國,並積極向外擴張。由此,趙國的統治區域還達到了今天的內蒙古、陝西等地區。
5、楚國
在戰國歷史上,楚國的國土面積一度是最大的,幾乎佔到了當時天下的半壁江山。在楚國相繼吞並魯國和越國後,其除了湖北、湖北、貴州、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等南方身份,還將統治區域延伸到山東等中原地區。
6、齊國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山東被稱為齊魯大地,其中,山東的大部分地區都是齊國佔領的。當然,除了山東地區,齊國的勢力還延展到河南、河北等周邊地區。
7、燕國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北京也被稱為燕京,這個稱呼和春秋戰國時的燕國存在密切關系。除了北京、天津、河北等部分地區,燕國還積極向今天的遼寧地區擴張。
(8)英國七國之戰在哪裡擴展閱讀:
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在這七雄之中,後期以秦國國力最強。除秦國以外,其餘六國均在崤山以東,故稱「山東六國」。
由於郡縣制的加強,以獲取土地、財富、人口的國家不斷開展兼並戰爭,促使這個從春秋時期開始便戰爭不斷的土地逐漸走向新的時代。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中續百家爭鳴的文化潮流,這是中國思想、學術發展的黃金時期,史稱「百家爭鳴」。中原經濟技術的新發展與各國相繼圖強而展開的舉國變法,名士的縱橫捭闔,宿將的戰場爭鋒,涌現出了大量為後世傳誦的典故。
網路——戰國七雄
9. 什麼是英國的七國時代
七國時代是指從5世紀到9世紀,居住在英格蘭的盎格魯-撒克遜部落的非正式聯盟,由肯特、薩塞克斯(南撒克遜)、威塞克斯(西撒克遜)、埃塞克斯(東撒克遜)、諾森布里亞,東盎格利亞和麥西亞七個小王國組成(Kent, Sussex, Wessex, Essex, Northumbria, East Anglia, Mercia)
隨著羅馬軍隊於公元5世紀時最終撤出不列顛,不列顛島南部隨後進入了盎格魯-撒克遜時代,在這個時代里,不列顛島上南部地區帝國的余輝逐漸消亡殆盡,而耶酥最終替代了愷撒,一時間群雄並立,你方唱罷我登場,擾擾嚷嚷幾百年後,在1066年聖誕節的倫敦西敏寺,隨著諾曼底公爵威廉加冕為英格蘭國王威廉一世,英格蘭進入了中世紀。那麼,人們對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7個國家究竟有沒有詳細的了解呢?本文旨在探討這個時期的7個國家的若干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