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戰中英國有多艘航母,為何英國海軍沒能有效的進行運用
那是因為英國在二戰中沒有什麼場合可以使英國使用航母。當時英國又沒有好的艦載機,可以把它們運載到戰場之中,再加上北大西洋的海洋狀況惡劣,使得飛機難以穿越,自然就沒有辦法把航母運送到合適的戰場,投入戰爭之中。
航母在二戰當中大多起的是保駕護航的作用,只能算是海上的一個突擊力量,並不算是主要作戰部隊,而航母的主要責任就是去攻擊敵方的主力艦隊,同時對掌握控制權的陸軍戰隊進行支援。
英國也不是那種不知變通的國家,吸取了教訓之後,直接用商船改裝了航母。而那些大型航母由於德國根本沒有水面上的艦隊,再加上英吉利海峽格局的影響根本排不上用場。可終於等到英國改裝完航母可以大肆的反擊時,美國已經在英國駐扎了各種轟炸機和大型武器,已經可以直接抵達歐洲大陸,此時航母就更沒有什麼用處了。
B. 承載著英國偉大夢想的馬其他號航母,為何不切實際呢
英國曾是世界上最為強盛的帝國,但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中走向滑坡。經濟實力的消退,殖民地逐漸掙脫束縛,使得他們不再是從前那個強盛的日不落帝國。但是英國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看家本領,試圖重建自己的輝煌。或許對於大部分國家來說,英國仍舊是那個強盛的帝國,但是對於英國本身來說,他們早已經不是站在舞台中間的那個國家。
封閉機庫在現代航母設計中非常普遍
相反封閉式機庫的採用,將會使得艦載機出擊速度下降。盡管利利克拉普提出五分鍾內可以起降15架航載機,並且可以採用後部甲板暖機的方式彌補。但是帝國海軍對於新理念需要花很長一段時間適應,他們始終對無法快速作戰的問題擔憂。不過最後出於對艦載機保護,再加上裝甲機庫的出現,使得這種觀點終於被推翻。
C. 請問:英國未來新型航母為什麼採用彈射和滑躍兩種起飛方式既然有彈射,為何還要用滑躍呢
首先,滑躍和彈射都不是完美的,各有各的優缺點,而在這兩種起飛方式的選擇上,我個人感覺的是與這艘航母所搭載的艦載機有很大的關系(個人感覺這樣的設計可能會搭載處av-8b外的其他類型戰機比如F-35,等等的),比如俄羅斯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所搭載的蘇-33這種空中在美國F-14退役後的世界上唯一的一種重型飛機,你可以看看蘇—33的機體 機翼 和雙發諸如此類的設計,讓它可以滿足滑躍起飛的條件,當然由於是滑躍起飛這種全依靠發動機推力來加速起飛的方式 使得蘇-33在起飛重量,和外掛載彈量都受到很大的影響,當時我們說蘇-33能不能彈射起飛呢,答案是一定的,而且可以避免滑躍起飛帶來的種種弊端,而俄羅斯為什麼沒採用呢,當然這裡面有美國的技術封鎖,而還一個原因 就是滑躍起飛成本低,花錢少,而且這與一個國家的國防政策也有很大的關系,比如美國,它所推行的是進攻性的國防政策,所以他需要他的航母艦載機在作戰時盡量的發揮它最大的戰鬥力,也就是所有艦載攻擊機基本都是滿載出擊,所以他要使用彈射起飛的方式 ,也是美國人有錢啊。ps:現在說他這個航母是採用電磁還是蒸汽彈射,我覺得有點早,因為電磁彈射器也是美國人正在研究的一項技術,他的研製時間,研製成本,以及最後何時加裝在航母上都是問題,都可能影響英國對這一技術的選擇。但是必須要說明的是電磁比蒸汽彈射要先進的多。通俗點說,蒸汽彈射器就像是一列蒸汽火車,而電磁彈射器就像現在的磁懸浮列車了。說的很詳細了。祝你好運
D. 誰知道英國航母的詳細資料
皇家海軍目前現役航母就一個級別——無敵級
該級別一共3艘 首艦無敵號已經退役
所以目前現役一共就2艘
後續型號伊麗莎白女王級正在建造
完整介紹:
無敵級航空母艦(Invincible-class)為一系列的輕型航空母艦,由英國皇家海軍開發。此系列共生產了三艘船,其中,皇家方舟號(HMS Ark Royal)及卓越號(HMS Illustrious)仍在服役,而一號艦無敵號(HMS Invincible)則為後備。
無敵級航空母艦起源自一款計劃中的6,000噸,備有導彈發射器及直升機搭載能力的護航巡洋艦,作為另外一艘構思中,艦身遠為龐大的 CVA-01 航空母艦的支援艦。[1] 由於CVA-01計劃於1966年被取消,這表示這款計劃中較小型的巡洋艦必需能提供反潛作戰能力與及戰斗指揮的功能。為了達到此一要求,兩款新的設計順應而生:[1]方案一為一款12,500噸的巡洋艦,配備導彈及飛行甲板並能搭載6架海皇直升機,與義大利海軍的巡洋艦"Vittorio Veneto"相似。方案二為一款更大的艦只,排水量17,500噸,船身的右前方裝有導彈發射器並配備完整甲板,可搭載9架海王直升機。至1970年,海軍進一步要求將方案二改良為一艘重 18,750 噸並具有完整甲板的指揮巡洋艦(Through-Deck Command Cruiser TDCC)。
1963年2月,鷂式攻擊機VTOL(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首次成功於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上升降(HMS Ark Royal R09)。後繼的鷂式攻擊機FGA.1亦曾於兩棲突擊艦上進行測試。這證明了在這首新的艦只上搭載垂直升降戰斗機是完全可行的。可是政客的決定令皇家海軍定義這艘新的艦只為"指揮巡洋艦"而非"航空母艦";CVA-01計劃的取消是為了證明工黨為了國家利益而放棄建造航空母艦。
英國於1970年代早期的經濟問題拖慢了開發進度,不過船身的設計則進行得如火如荼。一號艦的建造合約於1973年4月17日批出與Vickers (Shipbuilding)造船廠。[2] 此刻,新船的設計已定案為一艘19,000噸的,具備直升機搭載能力的重巡洋艦("CAH" - helicopter carrying heavy cruiser),總容量為14架直升機。艦首亦裝備了Sea Dart導彈發射器。
最後,於1975年5月,英國政府授權生產海軍版本的鷂式攻擊機[2][1]。這表示船身的設計需要進行更改以容納一個小隊的鷂式攻擊機。為了使一架滿載的鷂式攻擊機能更有效地起飛,新的戰機採用了短距離升降(STOVL - Short Take Off and Vertical Landing),由170呎的短距離跑道彈射。跑道的最初斜度為7度,一號艦無敵號及二號艦卓越號均採用了此一設計,三號艦皇家方舟號則改為12度。本系列的航艦自1976年起[1]亦扮演作為直升機航艦的次要角色。1998年下水的兩棲突擊艦海洋號(HMS Ocean)便是根據無敵級航艦設計而成的。
於1982年的福克蘭群島戰爭,CIWS方陣快炮亦被加入設計當中。卓越號在服役前最後一刻才被裝上CIWS,而皇家方舟號的 CIWS 則在正常的建造過程中裝上。無敵號於福克蘭群島戰爭後才獲配備 CIWS。起初,無敵號及卓越號只裝備了兩門 Vulcan Phalanx 型,後來被改成 Goalkeeper 型,皇家方舟號則在建造時裝備了三門 Phalanx CIWS 方陣快炮。Thales 提供了電子干擾設備包括干擾與及反電子干擾系統(ECM),而海紋導彈發射器則能發射誘導導彈以引開來襲的敵方導彈。於1990年代的更新中,三艘船上的 GWS-30 海標槍導彈均被拆除,而船的前方則改為飛行甲板的一部分。
在1982年以前,無敵級航艦的飛行部隊純由海皇 HAS.5 反潛直升機與及海獵鷹 Sea Harrier FRS.1 垂直升降攻擊機組成。一般來說,每艘艦只搭載九架海皇與四至五架海獵鷹,因為這些航艦的本來任務就是針對部署於北大西洋的蘇聯潛艇,提供戰時反潛的核心打擊力量。於這個大前提下,這些航艦的主要武器並非其攻擊型戰斗機,而是反潛直升機。搭載這些海獵鷹只是為了擊落偶然於艦隊附近徘徊的蘇聯偵察機。
福克蘭群島戰爭改變了這個設定,因為這次戰斗證明了英國需要維持其傳統航艦投射空中力量於敵方陸上或海上部隊的能力,於福克蘭群島戰爭中無敵級與及較舊亦較大型的赫密士號(又譯競技神號)均表現了這種能力,除了反潛直升機以外海獵鷹與及皇家空軍的獵鷹 Harrier GR.7 對地攻擊機的貢獻均不容忽視。皇家空軍的獵鷹後來證明只是一種過渡期的戰斗機。然而,福克蘭群島戰爭的教訓使以後每艘艦均增添了一個常備的空中小隊。卓越號成為了第一艘按照此一編制的航艦,1982年下水後便馬上航向福克蘭群島為無敵號協防。
無敵號航空母艦福克蘭群島戰爭以後,一個典型的編制為三架 AEW 海皇直升機,九架 ASW 海皇直升機與及八至九架海獵鷹。針對海獵鷹戰斗表現的分析顯視有更新的必要,而這個計劃於1984年得到許可。最初的機型被稱為 FRS.2,海獵鷹 FA.2於1993年4月2日服役,並被部署於無敵號上到波斯尼亞投入作戰。FA.2型裝備了 Blue Vixen 雷達,堪稱世上最先進的脈沖多普勒雷達(Pulse Doppler Radars)之一。(Blue Vixen 雷達後來組成了台風戰斗機 CAPTOR 雷達的基礎)FA.2亦裝備了AIM-120空對空導彈。最後一架海獵鷹 FA.2 於1999年1月18日出廠。於1980年代與及1990年代這些艦只均進行了其他不同的改良,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把無敵號與卓越號的跑道斜度由7度改為與皇家方舟號一樣的12度。
海獵鷹戰斗機於2006年4月1日正式退役。由現在至退役為止,這些航艦的主要武器將會是兩個由皇家空軍提供的獵鷹GR.9中隊。無敵號於2005年7月退為預備役直至2010年。卓越號已取代無敵號成為皇家海軍的旗艦,預計將於2012年退役。皇家方舟號則將於2015年退役,由兩艘建造中的伊利沙白女皇級航空母艦所取替。新的航艦排水量達65,000噸,超過無敵級的三倍。
E. 現代航母技術大多是英國發明的,英國的航母技術是何水平
如果說將世界上的航空母艦技術變成百分比制度,那麼60%的航母技術都是由英國人發明的,剩下40%都是美國人發明的。畢竟英國是最早開始研製航空母艦的國家,前前後後改裝了五六艘艦艇,最後日本人偷師學藝,首先造出了航空母艦。而且由於二戰時期英國和德國作戰的時候,主要進行了反潛作戰,所以大西洋海戰中英國航空母艦並不出彩。之所以說英國航空母艦技術強大,原因其實非常簡單。首先就是英國是一個傳統的海洋國家,所以在艦船的設計和製造上有自己的一套理念。其次就是英國對航空母艦的探索非常早,創造出了一系列航空母艦的使用經驗。最後就是雖然英國的經濟開始落後,但是在航空母艦的技術上和思想上,英國並不落後。
最後就是雖然英國的經濟開始落後,但是在航空母艦的技術上和思想上,英國並不落後。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斜角甲板技術,就是英國人發明的。還有蒸汽彈射技術,也是英國人發明的。還有現代航空母艦上普遍使用的阻攔索加助降儀,也是英國人首先發明的。
F. 二戰時,英國的航母都干嗎去了
英國好狗血一直在作戰吧,打壞脾斯麥的就是航母上起飛的劍魚攻擊機,整個二戰期間德國海軍基本上被英國航母封鎖在北海出不來,只不過德國海軍太弱了,讓英國航母刷不到戰績而已
G. 航空母艦也能玩「瞞天過海」二戰英軍奇襲奇襲塔蘭托之戰
我國著名的三十六計中有一計,名為「瞞天過海」。
▲空襲塔蘭托一役令英軍扭轉地中海戰局
11月12日凌晨,各架「劍魚」回到「光輝」 號甲板,攻擊群與掩護群會合,全速返航,安全抵達亞歷山大港。經此一戰,義大利海軍元氣大傷,原本戰鬥力就不強的義大利再也無力與英軍爭奪地中海的制海權了。
英軍奇襲塔蘭托,創造性地運用航母和艦載機,巧妙「瞞天過海」,成功端掉對手的老窩,成為經典戰例,不過,這也給了義大利的東方盟友以啟發,僅僅一年過後,遙遠的太平洋戰場上,珍珠港事件爆發,堪稱奇襲塔蘭托的翻版再擴大。
H. 英國新建的伊麗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與我國的遼寧號航空母艦有多大差距,求實求對比
伊麗莎白女王號是英國最新一級的常規動力航母首艦,相比於早出生幾十年的遼寧號,當然差距是存在的:
首先看伊麗莎白:
「伊麗莎白女王」號排水量達6.5萬噸,長280米,寬74米,僅甲板面積就達1.3公頃,可搭載40架短距/垂直起降的F-35艦載機和直升機,是英國歷史上最龐大的戰艦,僅次於美國航母。英國新航母採用的全新設計,與美法航母格格不入,其最大特點就在於其「雙艦島」設計:兩個位於右舷的獨立艦島各司其職,前者專司航行操控,後者以艦載機起降控制為主。「雙島」設計提升了航母的抗打擊能力,並減少了艦載機起降過程中的氣流干擾,可謂是一舉兩得。
遼寧艦的載機數量一直未有官方的數據,由於中國現有的艦載機是J15,體型較大,佔用甲板面積大,預計連機庫一起計算可以存放25-30架各型作戰飛機,相比於中型艦載機,持續作戰能力明顯偏弱;起飛的頻率也未有官方數據,但可以肯定與伊麗莎白級相當於9萬噸核動力航母的出勤頻次來比的話,應該是明顯處於下風的;
遼寧號的設計之初並未定性為遠洋航母,所以其持續作戰和續航能力上和伊麗莎白相差很大:遼寧艦3850海里(32節),8000海里(18節);
航電和自衛武器方面,遼寧號要明顯優於伊麗莎白級。
I. 英國新航母為什麼是滑躍起飛而不是彈射起飛
因為英國的艦載機是F35,可以垂直起降,也可以在沒有彈射,沒有滑躍甲板的情況下短距滑跑起飛。很牛逼的
J. 英國大洋號輕型航母是怎樣建造的
從1940年起,就著手准備實施怨仇級改進型航空母艦的建造計劃,為了吸取作戰經驗,直到1942年才動工。一共計劃建造4艘,即「大無畏號」、「皇家方舟號」、「非洲號」和「鷹號」。
它們的排水量為3.8萬噸,機庫為封閉式,船體比怨仇級大出許多,載機量可達100架。主要武備和怨仇級航空母艦相同,但高射機關炮火力較強,每個炮群都配有雷達炮瞄裝置。
這4艘航空母艦建造工程進展緩慢,只有「大無畏號」和「皇家方舟號」趕在戰爭結束之前竣工,另外兩艘尚未建成便被解體了。「大無畏號」改名為「鷹號」,以代替1942年在為馬爾他護航運輸隊護航時被擊沉的「鷹號」。
艦隊航空母艦只能由最大的造船廠來承造,需要耗費大量勞力和設備。1941年到1942年,英國海軍部又制訂了建造一種更適用的航空母艦的計劃。
該級航空母艦將配合艦隊作戰,而不是護航航空母艦。因此,對結構上哪些是必需的,哪些是可有可無的,都作了仔細研究。為了做到增大尺寸而不增加排水量,取消了裝甲,在徵求航空母艦艦長的意見之後,決定把滿載航速降到23節。
戰爭經驗表明,航空母艦上的航空部門人員減員很快。該級航空母艦在確保結構剛性的前提下,減少了一些艦內「夾層」防護結構。
為了加快建造速度,水線以下船體部分是按勞氏船級社的商船規范建造的。動力部分採用了海軍規定的標准單元配置,以減少水下破損。為了滿足航空母艦加速的需要,每艘航空母艦都裝有驅逐艦上採用的雙軸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