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97香港回歸前的駐港英軍是哪個師,人數是多少
LZ的問題有個錯誤,英國政府在香港的駐軍不只包括陸軍。仔細查閱資料之後,現將當年駐港英軍的資料整理如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英國陸軍
二次大戰之後,英國駐軍地面部隊數量由一個師,下降至包含四個步兵營的一個旅。
駐香港地面部隊主要組織為:
第26啹喀步兵旅(1948-1950)
第48啹喀步兵旅(1957-1976; renamed Gurkha Field Force 1976-97; returned to old title 1987-ca.1992)
第51步兵旅 (1976年解散)
英國皇家海軍
英國皇家海軍從1842年中英兩國簽署《南京條約》香港開埠之始進駐香港。基地設於香港島以北的添馬艦海軍基地(HMS Tamar);並在1970年代加設威爾斯親王大廈。1993年,添馬艦海軍基地被移至鄰近昂船洲政府船塢的昂船洲海軍基地。
香港曾經常為以下艦隊作正常基地:
英國太平洋艦隊 1840s-1948
英國駐華中隊 1844-1941, 1945-1992
英國遠東艦隊/香港中隊 1969-1971
第120掃雷中隊 1958-1966 - Transfer to Singapore
第六反水雷/巡邏艇作戰中隊 1969-1997
英國皇家空軍
1983年,駐港皇家空軍一架韋斯克斯HC2直升機參與空中拯救訓練英國皇家空軍為駐港英軍中人數最細小的一支。基地設於九龍半島的啟德機場,及位於新界的石崗機場。稍後,英國皇家空軍撤離啟德機場,石崗機場成為香港唯一的皇家空軍基地。
下例為英國皇家空軍駐港單位:
英國皇家空軍第28中隊 1968-1978, 1996-1997(RAF Kai Tak) - 配備 韋斯克斯 Wessex HC2 直升機
英國皇家空軍第28中隊 1978-1996(RAF Sek Kong)- 配備 韋斯克斯 Wessex HC2 直升機
22 Squadron
114 Squadron
846 Squadron 1963-1964(RAF Kai Tak)
847 Squadron 1970(RAF Kai Tak)
367 Wireless Unit
368 Wireless Unit
444 Signals Unit (Stanley Fort), 1971 to 1977, SatCom node in the Defenc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Medical Supply Squadron
Composite Signals Unit
GEF(Ground Radio)
ASF(Catering Squadron)
此外,當年在香港還有一支部隊。主要由本地人組成,相當於我國的民兵。
皇家香港軍團(義勇軍)(The Royal Hong Kong Regiment (The Volunteers),RHKR(V)),亦稱皇家香港軍團(The Royal Hong Kong Regiment,RHKR)或義勇軍(The Hong Kong Volunteers)。總部位於香港跑馬地(而原址已在1996年拆卸和移交馬會和紀利華木球會使用),軍團為一支快速動員並配備輕型武器的地面軍事部隊,由居港市民志願兼職組成。義勇軍為香港政府所屬的單位,不屬於英軍,但因為在港英政府年代香港的國防是由英國主管所以是由駐港英軍指揮,裝備也因而英國化。皇家香港軍團(義勇軍)是一支直接由香港政府支付的部門,在二戰前多由英國人及居港的外籍人組成,但在後期多由華人組成。
皇家香港軍團(義勇軍)在不同年代,曾被稱為香港義勇軍、皇家香港防衛軍及皇家香港團隊,部隊的任務及組織與後期的「快速動員並配備輕型武器的地面軍事部隊」不同。在二戰時皇家香港軍團配備有炮兵連,高炮連,裝甲車排,工兵排,重機關槍連等隊伍。
協助駐港英軍防衛香港
於非常時期(如暴動)協助駐港英軍維護香港治安
❷ 香港好多印度人英國人!澳門好多東南亞人!
隨著主權回歸,現在在香港生活工作的印度人遍布各行各業,而「重慶大廈」在2004年重新翻修後,加強了管理,環境煥然一新,依舊可以在這見到很多的印度人,而他們多是在這經商、開餐館、兌換外匯等做一些小生意。
❸ 香港的人種分布香港目前有多少人
香港人一般是指香港的居民,而並不取決於其種族或國籍。「香港人」(英文:Hong Konger、Hongkonger或Hongkongese) 在中文和英文上沒有法律定義;但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指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分的人,或指居住香港有若干時日的人(這個定義空泛,而且每人有不同標准,但這是香港人最接近的定義),甚至是單純以香港為家的人。 常住居民占 6 732 700人,而流動居民占 230 400人。 香港的少數族裔人士,主要有以下類型:
歐美西洋人 - 以在英治時代來香港工作和定居的英國人及其家屬居多,少部份能操流利廣州話。通常是專業人士、大企業或政府部門以至公營機構的高層要員,如董事長、行政總裁、政府高官、警官(督察級或以上)、法官、律師、醫生、大學教授、機師等;也有一部份在公立和津貼學校任教英語。雖然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後,有少量英國人離港回英,但仍有很多選擇繼續定居香港,甚至歸化中國籍,成為有資格申請香港特區護照的中國公民。據2005年人口統計,居港英國人約13,490人。
日本人 - 通常是商人或日資大企業香港分公司的高級職員及其家屬。他們大多數在1980年代中國內地改革開放初期來到香港,希望以香港作為進入中國內地發展事業的跳板。有部份在香港落地生根,他們的第二代普遍操流利廣州話,但通常入讀國際學校。如果他們不打算在港永久性定居,則通常會安排子女入讀日本人學校,以便將來回日發展。據2005年人口統計,居港日本人約11,800人。
中國內地人 - 通常是與香港男士結婚的中國內地女士和其在中國內地出生的子女。官方稱謂是「新來港定居人士」,坊間通常稱為「大陸人」或「大陸新移民」。 香港自英國管治以來,一直都有不少中國內地人移民到香港,現時更每天均有150名中國內地人移民來港定居。他們雖然和主流華人居民同是華人,但未必能操純正廣州話和適應香港的生活方式。通常要在香港生活一段頗長時期,才能融入香港主流社會及操較純正口音的廣州話。
南亞人 - 以巴基斯坦人、印度人和尼泊爾人居多。英治時代的駐港英軍當中,有部份是被稱為「啹喀兵」(Gurkhas)的尼泊爾人雇傭兵,其軍團隨著香港主權移交中國而解散,但他們和其家屬仍然留港;在數十至百多年前,香港的警員中,亦有不少南亞人,其後裔至今仍然居港。他們現時以從事銀行護衛員和建造工人等藍領職業為主,亦有前「啹喀兵」擔任富豪或政府高官的保鏢,或從事類似的護衛服務,亦有極少數在公立和津貼學校任教英語。他們大都能操流利英語,部份甚至能操流利廣州話。
東南亞人 - 以菲律賓人、印尼人和泰國人居多,當中以菲律賓人最多。絕大部份是來香港從事家庭傭工工作、能操流利英語的女士,少部份操流利廣州話。這些人在香港通常只是受雇當家庭傭工性質,賺到足夠的金錢就衣錦還鄉,並無在港落地生根的打算。此外,亦有極少部份是香港男士的妻子。據2005年人口統計,居港菲律賓人和印尼人人數,分別約130,000和110,000人。
❹ 在香港為什麼會有很多歐美、菲律賓、南亞等外國人
因為香港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所以說歐美,菲律賓的南亞人都有很多外國人的
❺ 為什麼英國人在回歸願意到香港生活難道離開自己的家鄉去殖民地生活更好
我想問你一個問題,
你認為中國人為什麼要去外國住?難道離開自己的家鄉去殖民地生活更好?
將心比己 吧,中國人到英國,也是那幾個原因,
一,去讀書
二,去發展
三,去養老
英國來香港生活,原因也不外乎那些個原因
- 來港發展(因為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
- 香港的生活與他們不同(英國人很優閑,香港人很急速)
- 想認識多國文化(香港是個中西文化匯聚的地方)
- 來讀書(香港的大學也很棒!)
- 來養老(很少機會)
- 香港物價,匯率比英國底(香港的東西是便宜過英國)
- 住久了,不想離開
- 在這里出生,不想離開(喝水思源)
- 在這里落地生根(娶了個中國人妻子),捨不得離開
- 這里薪水高
- 在這里位高權重,捨不得
❻ 在英國的香港人多嗎
其實我覺得
如果看中餐館
比方說倫敦SOHO那邊
香港人確實不少。倫敦華埠的旺記在70年代就開了,附近的HK荷里活有些香港茶餐廳的感覺。很多餐館看名字就知道店主來自何方。
同時,福建人,馬來華人也特別多。最近十年大陸同胞過來的也海量,倫敦開不起店,就在英格蘭其他地方開館子,遍地開花的感覺。
像2樓童鞋說的,97之前一些港人像逃難似的跑到英國。主要還是餐飲服務業,這是華人的特點,一般總是以「食」安身立命。。。
至於讀書的,香港人總沒有大陸多。英國常年有中國國籍的學生七八萬人,主體還是大陸的童鞋。。。
❼ 香港的外國人多嗎
香港現有總人數651萬,常住外國人口49.5萬,常住外國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為7.6%
二零零六年香港人口統計按國籍劃分的人口
國籍 人數 (百分比)
中國(永久居留地是香港) 6374211 (92.9%)
中國(永久居留地不是香港) 86062 (1.3%)
菲律賓 115349 (1.7%)
印尼 110576 (1.6%)
英國 24990 (0.4%)
印度 17782 (0.3%)
巴基斯坦、孟加拉及斯里蘭卡 12181 (0.2%)
泰國 16151 (0.2%)
尼泊爾 15845 (0.2%)
日本 13887 (0.2%)
美國 13608 (0.2%)
加拿大 11976 (0.2%)
其他 51728 (0.8%)
❽ 香港在殖民統治下的生活是怎樣的
客觀地回顧一下香港的歷史,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同樣是實行自由港政策,同樣在這個天然深水良港,從英國強佔香港到本世紀50年代以前的百餘年裡,殖民統治並沒有給香港帶來繁榮。相反,在這漫長的歲月里,殖民統治給香港留下了數不清的苦難與屈辱。
英國管治香港之初,當地商人(幾乎全是洋商)主要從事的經濟活動有兩項:一是骯臟的鴉片貿易,二是殘酷的華工販運。史書的記載令人觸目驚心:19世紀下半葉,經香港輸往中國內地的鴉片,每年達數萬箱之多,高峰時一年達7萬箱;從香港販運往世界各地的華工,每年達幾萬人,累計超過200萬人。香港殖民經濟發展之初,富的是少數洋人冒險家,其資本積累的方式亦不光彩。
殖民統治使當地華人的創造力長期受到抑制。港英政府早期實行赤裸裸的種族歧視政策,英國人幾乎占據香港政府所有的高級職位。占人口絕大多數的香港華人,在政治上處於完全無權的地位,經濟上備受排擠、壓榨。華人不許涉足高級酒店和私人會所,甚至禁止在山頂一帶的洋人住宅區度宿。有些法例甚至規定,華人無通行證晚間不準出門,不得舉行或參加公共集會。港英政府在1882年還頒布一項法令,其中規定:「總督有權禁止任何非英國籍居民居住香港,……並有權決定該人應行離港之日期。」據此,港英當局便可無須任何理由而將華人驅逐出港。英國人在各主要經濟領域享有經濟特權,華人的經濟利益卻得不到保障。早期華人一般只能從事低下的工作,即使在後來,華人要想獲得事業上的成功,也須付出加倍的努力和代價。在種族歧視政策下,香港華人承受著痛苦和犧牲,並沒有機會去發揮他們的干勁和才華,因而香港的繁榮缺乏關鍵的支撐點。
到本世紀50年代,英國的管治已實施100多年了,香港仍只能依賴少量轉口貿易生存,產業結構單一化,沒有像樣的現代大工業。1950年,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只有31.5億港元,人均1400港元,按當時的匯率折算不到250美元,其經濟發展水平在許多方面還比不上廣州、上海,更難與歐美的大都市相提並論。有些西方學者說,香港直至50年代初,還是一個「窮酸破敗的貧民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