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英國是怎麼丟掉那些殖民地的
1923年在英帝國會議上,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這些自治領要求在帝國范圍內享有與英國本土同等的權利,如貿易優惠權等。1926年的英帝國會議,承認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擁有完全獨立地位,有權同外國談判並簽約;自治領同宗主國的關系,只是靠"共同忠誠英王陛下"這一信條而連接在英帝國內。1931年英國議會"威斯敏斯特法案",批准了帝國會議上述決議。從此各白人自治領取得了在法律上與英國平等的地位。此後,聯合王國與自治領組成英聯邦。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自治領都參加了反法西斯戰爭,它們的參戰為英國減輕了戰爭壓力,但也為自己爭得了與英國博弈的資本。特別是隨著英國勢力的衰弱,自治領的離心傾向日益加強。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民族解放運動成為時代潮流,空前高漲,英屬殖民地紛紛獨立,帝國迅速土崩瓦解,殖民大廈轟然坍塌。
印度:1947年英國印度總督蒙巴頓不得已拋出了"印巴分治方案"。按照這一方案,印度按居民宗教信仰,分成印度教的印度斯坦國家和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國家。1947年8月14日和15日兩國分別獨立,英國從此結束了對印度的直接統治。印度仍留在英聯邦內,巴基斯坦則於1972年退出英聯邦,割斷了與英國的任何聯系。
加拿大: 按1867年7月1日的 British North America Acts ,各英屬北美殖民地組成單一的加拿大自治領(Dominion of Canada),加拿大憲法一直建基於這英國法律;1931年12月11日,英國國會通過了《威斯敏斯特法令》(Statute of Westminster),此法例中訂明自治領不再從屬於英皇(the Crown),訂明加拿大殖民地為自治領,雖然加拿大已是一個國際公認的獨立國,此特殊的自治領關系卻一直存在;1982年4月17日,加拿大國會通過新憲法,並得到英國國會通過廢止舊憲,加拿大把7月1日的自治領日改名為加拿大日(國慶),加拿大才獨立。
澳大利亞:1901年1月1日,六個殖民區統一成為聯邦,澳大利亞聯邦成立,同時通過第一部憲法。1927年,澳大利亞首都遷往堪培拉。1931年,英國議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使澳大利亞獲得內政外交獨立自主權,成為英聯邦中的一個獨立國家。澳大利亞獨立後,仍然屬於英聯邦。1986年,英國女王在澳大利亞簽署了《與澳大利亞關系法》。據此,澳大利亞最高法院享有終審權,終止了英國議會和政府對澳大利亞各州的權力,英國法律對澳大利亞不再有效。澳大利亞的聯邦議會是立法機構 ,由英國女王、眾議院和參議院組成。
㈡ 描述18世紀英國和法國為爭奪北美殖民地的戰爭,過程,結果,具體原因。
一、戰爭名稱:北美殖民地戰爭
二、戰爭過程:
1、威廉王戰爭(威廉王之戰)
1689年,因光榮革命成為英王的威廉三世參加歐洲的奧格斯堡同盟,英法的對立開始。因此,在北美的英屬美洲和法屬加拿大也發生戰爭,但是,未獲得決定性的結果,因1697年的雷斯威克條約而停戰。
2、安妮女王戰爭(安妮女王之戰)
呼應歐洲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而開始的北美殖民地戰爭(1702年~1713年),英軍佔領法屬阿卡迪亞的皇家港,根據1713年的烏特勒支條約,獲得加拿大東部的紐芬蘭島和哈得遜灣地域。
三、結果:
戰爭進行中,英國漸次掌握優勢。但是,英國獲得壓倒性的勝利反而導致新英格蘭殖民地的喪失。法國的威脅消失後,新英格蘭殖民地不再需要英國的軍事保護。《巴黎條約》簽訂的12年後,爆發美國獨立戰爭(1775年-1783年)。
四、原因:主因是擴張中的英法北美殖民地因西部或內陸地域支配權的競合,另外,歐洲爆發戰爭也必定波及北美大陸。
(2)英國是如何失去北美殖民地的擴展閱讀:
英法百年戰爭:
北歐維京海盜騷擾侵略法國海岸由來已久。卡洛林王朝時期,法蘭克統治者查理三世同意這些北歐人在法國海岸諾曼底定居下來,他們後來建立了諾曼底公國。
1066年諾曼底人在征服者威廉的統帥下成功地入侵英格蘭,他們同時統治著英格蘭和諾曼底。
1216年盎格魯—諾曼統治者失去了對諾曼底的控制,
12世紀中,英國金雀花王朝在法國佔有廣闊領地,
12~13世紀,法國國王逐漸奪回部分被英王佔領的土地。
14世紀初,英國仍占據法國南部阿基坦地區,成為法國政治統一的最大障礙,法國人試圖把英國人由法國西南部趕走,從而統一法國。英國當然不願退出,並欲奪回祖先的土地如諾曼底、曼恩、安茹等。
當時英法兩國因為貿易利益的關系,均對佛蘭德斯作出爭奪,使它們之間的沖突加深。
1328年,法國佔領佛蘭德,英王愛德華三世(1327~1377在位)下令禁止羊毛出口。佛蘭德因失去原料來源,轉而支持英國的百年戰爭中戰場上的法軍反法政策。
亨利二世採取耍賴戰略,他一方面承認法蘭西國王(路易七世)是他法律上的主人,另一方面又對法王的命令置若罔聞,根本不履行作為法國貴族的任何義務。
對於一個不但擁有國王頭銜、而且領土比自己大兩倍以上的強橫逆臣,路易七世和世界上任何有尊嚴和權力欲的封建君主一樣,把亨利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想盡一切辦法戰勝亨利,奪回本應屬於自己、屬於法蘭西國王的法國領土。
㈢ 1880年至1899年,英國是怎麼失去殖民地
這是兩次布爾戰爭,最終南非獲得了自治權,但還是屬於英聯邦國家
第一次布爾戰爭:
1880年12月16日至1881年3月6日,是英國與南非布爾人之間的一次小規模戰爭。
1881年3月6日,英國和德蘭士瓦軍隊簽訂停戰協議,8月3日雙方又簽訂了《比勒陀利亞協定》。該協定規定,保證德蘭士瓦可以建立在英國女王宗主權下的完全自治的政府,英國保持三項特權:控制德蘭士瓦對外關系;保持對德蘭士瓦同非洲部落關系的控制權;戰時英軍有權借道德蘭士瓦。
第二次布爾戰爭爆發
1899年秋,英國軍隊開始在德蘭士瓦與奧蘭治邊境集結,為防止英國入侵,布爾人於1899年10月11日對英宣戰,布爾民軍由此向南部非洲英軍主動發起攻擊。為征服僅有數十萬人口的布爾人,戰爭持續了三年多,英國先後投入四十多萬兵力,共陣亡兩萬兩千餘人。最終英國在戰爭帶來的巨大損失與國際輿論壓力下,與布爾人簽訂合約,戰爭結束。但這場戰爭促使了南非自治邦的形成,也推動了游擊戰在軍事領域的影響。
㈣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呢
因為第2次世界大戰是反法西斯戰爭,此期間,所有的殖民地將被取消。
㈤ 英國為什麼逐漸放棄殖民地
英國放棄殖民地的原因:
一、英屬殖民地人民的抗爭
英國在殖民地的瘋狂掠奪,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20世紀初,世界民族主義情緒高漲,英國殖民者受到了殖民地人民的激烈抗爭,英國的殖民統治日趨瓦解。
二、經濟危機的影響
1947年的經濟危機迫使克萊門特·艾德禮的工黨政府放棄繼續維護英國作為世界一流強國,接受美國的崛起。英國也必須處理與歐洲其他國家的關系,但英國和歐洲大陸之間扭曲的關系至今沒有完全解決。無力繼續經營殖民統治。
三、兩次世界大戰大大削弱英國實力
在1940年納粹德國進攻英國本土時雖然英軍奮力抵抗將德軍擊退,但德國空軍之後持續不斷的轟炸倫敦等英國主要城市也給英國經濟造成不小的打擊,納粹德國在1940年至1945年間佔領了英國皇家屬地海峽群島。
至1945年德國投降前英國的戰爭物資基本全部依賴加拿大和美國,造成二戰結束後英國經濟對美依賴度增加。世界大戰造成英國國力衰退,各自治領也因此獲得了更多的決策權,1942年澳大利亞總理約翰·柯廷(John Curtin)史無前例地下令將駐扎在英屬緬甸的澳大利亞士兵調回參加保衛澳大利亞的戰斗。
四、二戰後世界去殖民化運動興起
在加勒比、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戰後的非殖民化運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實現,而英國幾乎從未試圖抵制這股浪潮。
1947年8月15日,印度獨立,這是印度國大黨長達40年反抗殖民主義斗爭的勝利,英國從此失去在海外最重要的殖民地。但是印度的獨立是以分割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代價的,為的是避免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間互相的內斗,但也因此導致印巴關系長期緊張。印度獨立後世界范圍內掀起去殖民化浪潮,大英帝國開始瓦解。
1948年緬甸也獲得獨立,並選擇不加入英聯邦;之後又有斯里蘭卡(1948年)和馬來亞(1957年)的獨立。1948年英國結束在巴勒斯坦地區的委任統治,以色列建國。還有眾多原英國殖民地國家相繼獨立。
(5)英國是如何失去北美殖民地的擴展閱讀
現今英國的發展狀況
英國作為一個重要的貿易實體、經濟強國以及金融中心,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系,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
在過去的三十年間,政府大量減少了國有資產,並減緩了社會福利計劃的發展。十八世紀時英國本地產小麥開始不敵北美廉價小麥,放棄大量種植小麥,大量從美洲進口糧產,逐漸轉以乳畜業為主,較為集中,高度機械化,效益十分高:1%的勞動人口能夠滿足大約60%的食品需要。
英國主要工業有:采礦、冶金、化工、機械、電子、電子儀器、汽車、航空、食品、飲料、煙草、輕紡、造紙、印刷、出版、建築等。生物制葯、航空和國防是英工業研發的重點,也是英最具創新力和競爭力的行業。
同許多發達國家一樣,隨著服務業的不斷發展,英製造業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萎縮,80年代和90年代初兩次經濟衰退加劇了這一態勢。英製造業中紡織業最不景氣,但電子和光學設備、人造纖維和化工產品,特別是制葯行業仍保持雄厚實力。
服務業包括金融保險、零售、旅遊和商業服務等,是英經濟的支柱產業,截至2014年8月,英國服務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三。2012年英服務貿易總額3058.5億英鎊,約合4863億美元。
截至2014年8月英國旅遊業收入居世界第五位,僅次於美國、西班牙、法國和義大利,是英最重要的經濟部門之一,從業人員約270萬,占就業人口的9.1%。2012年來英遊客達3108萬人次,收入達186億英鎊,約合295億美元。
㈥ 在歷史上,北美殖民地是怎麼被英國給丟掉的
英國作為一個“日不落”帝國,北美自然也是他的殖民地之一,可是最終英國皇家陸軍,皇家海軍,在北美潰敗,導致大西洋殖民體系徹底的割裂,最後催生出美國和加拿大,兩個強大無比的現代化國家!
很多人,都將焦點聚集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崛起上,可是小編要從另一個角度給大家說一說,英國為什麼會輸掉這場戰役,是誰丟掉北美洲的殖民地呢!
然而從辯證理論上來講,偶然的背後有某種必然。
英國丟掉美國,並非個別政治精英,或者軍事將領的偶然失誤,其背後有一連串的復雜的政治軍事博弈,英國陸海兩軍,面臨的現實困境,才是英國失敗的第一原因。
㈦ 為什麼二戰之後英國失去了所有殖民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就讓英國幾乎把帝國時代的財富都花了。二戰更是讓英國黃金儲備和有價證券,債權都不剩啥了,就這欠了美國一屁股債。二戰後,英國從財力上已經無法再繼續維持龐大的殖民體系了。這是英國自身的原因。
而從外部原因講,美蘇兩個趁二戰戰勝而崛起為超級大國的兩個龐然大物,都開始對英法比等歐洲老牌殖民宗主國在海外的殖民地下手,只不過這回不是傳統的帝國之間的殖民地爭奪,美蘇都高喊民族自決的口號,舉著非殖民化的大旗。這些廣大殖民地表面上脫離了宗主國而獲得「獨立」,但是他們絕大部分先天不足,甫一獨立就被美蘇控制,分別納入了他們各自的世界秩序和政治經濟體系之中。相比較而言,還是美國收獲更大。
㈧ 為何英國在二戰後幾乎放棄了所有海外殖民地
因為二戰發生以後,英國的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都陷入了衰退,已經沒有足夠的能力再對這些殖民地控制下去了,而且當時各地的民族意識漸漸開始加強,每個地方的獨立浪潮也是一波一波的,英國如果不讓他們獨立的話,最後拖垮的也是自己國家的經濟,所以英國這么做也是沒辦法了。
所以這個時候英國人知道,如果不讓這些殖民地獨立,那麼英國必然要付出嚴重的代價,比如說讓國家經濟拖累越來越厲害,所以英國在當時這種情況,已經無法維持對這么多的殖民地統治,只能選擇放棄這些海外殖民地,不然自己本國的經濟也要被殖民地給拖垮了,而且這些殖民地的反抗還非常的強烈,就連美國和蘇聯也在支持各地獨立,英國這個時候也是沒辦法了。㈨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何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第2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丟失了很多殖民地,主要原因有三點——雅爾塔會議的結果,美蘇爭霸的結果,英國地位下降的原因!
英國的地位在下降。
應該這樣說,自從二戰結束以來,英國已經完全喪失了他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其中包括亞洲的殖民地,也包括非洲殖民地,還包括歐洲的殖民地。而美國的殖民地基本上全部都已經獨立出去,而且還形成了一個最大的超級強國美國。因此在二戰之後的雅爾塔會議中,英國已經沒有主導的地位,只能任由蘇聯和美國擺布!中國能夠充當的角色就是一個陪襯!因此英國是雅爾塔會議之後最大的輸家!理所當然的,英國的許多殖民地便落入了俄羅斯和美國之手,甚至英國的一小部分殖民地還被日本瓜分!
㈩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其實問題有點不準確,也算不上丟失吧,英聯邦還在,至少名義上英國還是英聯邦共主。
一個強盛的帝國衰落,瓦解是必然的。所以要問英國為什麼丟失那麼多的殖民地,還不如將問題置換一下,英國怎麼就衰落成那個樣子致使它無力管理那麼多的殖民地?
強盛時擴張,衰落時分崩離析,古今中外,概莫如此。而一個大帝國,破落以後,能夠重新崛起的,可以說除了華夏以外,絕無僅有。而解體後,還能通過英聯邦這樣的組織延續影響力,傳承者也是美國這樣脫胎於自身殖民地的同文同種的國家,跟自己又有著非同一般的緊密關系,日不落帝國其實也是絕無僅有了。
英國人其實做得非常好了,至少在文化上,完成了英語的一統天下,其他如民主理念等,都得到了推廣。最終解體,只能說盛極必衰,挑戰來得太猛烈了。
對於英帝國最大的打擊自然是兩次世界大戰,這兩次世界大戰,英國雖然都贏了,但這種規模的大戰,結果通常都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打擊敵人的同時,自身也必然受到極大的沖擊,結果就是讓第三者摘了桃子。
當然,對英國來說,最終摘桃子的是美國,是英國殖民者的後代,而且一直和英國保持著特殊的關系,完全可以說,美國就是日不落帝國的延續,所以這種皇冠的轉移,英國人還是可以接受的,總比受異教徒統治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