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幾幾年,英國用鴉片、大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
1840年,英國用鴉片、大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
1840年7月5日(距今178年),英國艦隊炮轟中國舟山群島上的定海縣城,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閉關鎖國」後的中國落後於世界大潮。
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英國開始向中國走私鴉片,來獲取暴利。為打開中國市場大門,英國借口1839年六月林則徐的虎門銷煙,而發動的侵略戰爭。
最後因戰事不利,道光帝派直隸總督琦善與英國議和,簽訂了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1)英國人的歷史怎麼記錄遠征軍的擴展閱讀:
由於清朝長期的閉關鎖國政策,中國的造船水平瘋狂的倒退。不僅僅是商業船隻限制了噸位和大小,就連軍用艦只也是小的。
乾隆58年,清朝廣東水師請求更新一批新的戰艦。由於海上走私情況日益嚴重,而清軍水師根本追趕不及,因此繼續更換艦只。
最終中長同意了廣東方面的請求,廣東水師得到了15萬兩的銀子。在此之後,廣東水師一口氣建造了47艘戰艦,但是其中最大的也只有240噸。
僅僅能夠安裝9門火炮,這已經屬於清軍水師的主力。熟悉明朝歷史的人都知道鄭和下西洋,當年鄭和的坐艦超過7000噸。
即便是明末鄭芝龍的艦隊,大部分戰艦也在1000噸以上。廣東方面的情況如此,其他地區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清軍最大的戰艦為410噸,可以安裝14門火炮。
② 關於中國遠征軍的歷史
中國遠征軍是1942-1945年抗日戰爭進入最艱難階段、為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和打通抗戰「輸血線」而出征滇緬印、抗擊日本的英雄部隊,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中國軍人在滇緬印戰場以巨大的犧牲換取了自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征戰的徹底勝利,向全世界表明了中華民族偉大的國際主義和民族犧牲精神,對亞洲太平洋戰場和整個世界的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立下赫赫戰功。
抗戰爆發後,由於中國的工業基礎薄弱,急需大量物資和外援,遂於1938年初修築滇緬公路。來自滇西28個縣的20萬民眾在抗日救國信念鼓舞下,自帶口糧和工具,風餐露宿,劈石鑿岩,歷時10個月,在高山峽谷激流險灘上,沿滇西,緬北990公里的山野,用雙手和血汗修築了滇緬公路。其間因爆破,墜岩,墜江,土石重壓,惡性痢疾而死去的不計其數。滇緬公路於1938年底通車,從此成為中國抗戰的輸血管。
抗戰開始後,日本謀圖以武力強迫中斷「第三國」的援華活動。1939年冬,日佔我南寧,斷我通越南海防的國際交通線。
1940年春,日本對滇越鐵路狂轟爛炸;6月迫使法國接受停止中越運貨的要求。盡管如此如此,日寇並不罷休,9月,日本侵入越南,並與泰國訂友好條約,滇越線全面中斷。滇緬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條援華通道。
緬甸是東南亞半島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家。西屏英屬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西藏和雲南接壤。滇緬公路是中國重要的國際交通線,日軍據此還可以威脅中國西南大後方。緬甸對於盟國中的中英雙方來說都有重要戰略意義。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短時間內席捲東南亞,隨即矛頭直指緬甸。
為了保衛緬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醞釀成立軍事同盟。中國積極准備並提出中國軍隊及早進入緬甸布防。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1年12月23日,中英雙方在重慶簽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於英軍輕視中國軍隊的力量,過於高估自己,又不願外國軍隊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撓中國遠征軍入緬,預定入緬的中國遠征軍只好停留在中緬邊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開進攻後,英緬軍一路潰敗,這才急忙請中國軍隊入緬參戰。中國成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司令部(原定第二路在越南方面,後因情況變化取消),開赴緬甸戰場。但是,由於已經失去作戰先機,造成緬甸保衛戰的失利。這主要由於英國極端堅持先歐後亞的既定戰略,戰局一旦不利,便對保衛緬甸完全失去興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國遠征軍保衛緬甸的作戰變成了掩護英軍撤退的作戰。
但是,中國遠征軍卻仍然作出了讓英美盟國盟軍欽佩的戰績,並達到了一定的戰略目的。從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開始與日軍作戰,至8月初中英聯軍撤離緬甸,歷時半年,轉戰1500餘公里,浴血奮戰,屢銼敵鋒,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多次給英緬軍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棠吉)收復戰等勝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戰中,中國遠征軍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憑借一團之力與數倍於己之敵連續英勇作戰,以少勝多,解救出被圍困數日瀕臨絕境的英緬軍第1師,轟動英倫三島。第5軍200師師長戴安瀾屢建奇功,掩護了英軍的平安撤退,後在翻越野人山對敵作戰中不幸受傷殉國。戰役結束後,英美政府高度頌揚並給孫立人與戴安瀾將軍追贈了功勛章。
緬甸失守給以後作戰帶來極為消極的影響,使中國徹底失去了滇緬公路這一唯一的陸上交通線,以後不得不開辟從印度飛越駝峰(在喜馬拉雅山)的空中航線。日本也可以直接威脅印度。但是,也取得了重大的戰略意義,掩護了英軍撤退,贏得了時間保存了力量以保衛印度。也消耗、阻滯了日軍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企圖,配合國內部隊阻敵於雲南境內怒江天險,以後形成長期對峙,粉碎了日軍從緬北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企圖。這次遠征作戰,也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來首次出國作戰,他們弘揚了中國人民的國際主義和民族犧牲精神,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第一次緬戰日軍傷亡約4500人,英軍傷亡1.3萬餘人,中國遠征軍傷亡5萬餘人(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緬甸作戰失利後,中國遠征軍一部分退入英屬印度。在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的指導下,以退入印度的新38師、新22師在蘭姆珈訓練營受訓並進行整編,於1943年8月改編為中國駐印軍,用美援物資配備全副美式裝備英國提供給養,大批知識青年在蔣中正「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下踴躍參軍,利用從駝峰返航的飛機空運到印度,士兵的素質有了大大的提高,駐印軍的戰鬥力大為提升。
同時,中國鑒於緬甸的重要性,積極醞釀反攻緬甸,在滇西重新組編並整訓第二批遠征軍,於1943年2月設立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轄第十一和第二十集團軍,嚴陣以待,隨時准備與英美軍隊協同反攻緬甸。
1943年10月,為配合中國戰場及太平洋地區的戰爭形勢,中國駐印軍制定了一個代號為「安納吉姆」反攻緬北的作戰計劃,以保障開辟中印公路(中國昆明-印度利多)和敷設輸油管,10月新30師調入緬甸編入駐印軍。計劃從印緬邊境小鎮利多出發,跨過印緬邊境,首先佔領新平洋等塔奈河以東地區,建立進攻出發陣地和後勤供應基地;而後翻越野人山,以強大的火力和包抄迂迴戰術,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奪占緬北要地密支那,最終連通雲南境內的滇緬公路。
1944年3月,我駐印軍佔領孟關,消滅日本最精銳的第18師團的主力,繳獲其軍旗、關防、大量文件及各種武器。繼而又乘勝進軍,一鼓作氣,攻佔緬北重鎮孟拱,再次告捷。
1944年3月初日軍糾集其15軍8萬兵力進攻印度英帕爾英軍基地,英帕爾吃緊危及整個東南亞戰局,4月初駐滇西的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54軍第14師、第50師急調入緬甸編入駐印軍增援牽制日軍,新30師第88團、第50師第150團與美軍拉加哈特部隊合編組成中美聯合突擊隊隨即對密支那發動進攻。5月11日,滇西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強渡怒江,血戰高黎貢山拉開滇西反攻序幕。新38師在孟拱戰役結束後,也進軍密支那。經過近三月的激烈戰斗,8月初密支那終於被攻克,緬甸戰場的主動權從此轉入盟軍手中。對中國來說,意味著兩條被阻斷的運輸線——中印公路同滇緬公路的連通指日可待,危險的「駝峰航線」從此載入史冊,空軍可以從東南部更安全、更便捷的航線飛往昆明和重慶,中國西南戰略形勢根本改觀,抗日大後方真正有了穩定感;而日軍對緬甸的佔領日期已屈指可數,其在亞洲大陸的全面進攻,也從此演變成節節防禦,最後徹底崩潰。
自從我駐印軍先後開出蘭姆伽後,連續作戰,屢創強敵,戰鬥力較之以前大為提高,這是日軍做夢也想不到的。他們弄不清楚這支兩年前曾敗在自己手下的中國軍隊何以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便成了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威猛之師。
6月4日,滇西松山大戰展開,滇西遠征軍71軍、第8軍輪番進攻,至9月7日以陣亡8千餘人、傷者過萬,擊斃日軍千餘慘重代價收復松山。7月2日,第二十集團軍進攻騰沖,至9月14日光復騰沖城,美軍第十四航空隊參與攻城戰役,我軍傷亡5千餘人,擊斃日軍3千餘人。6月4日,滇西遠征軍第十一集團軍進攻龍陵,至11月11日克復龍陵全境,此役殲滅日軍13000餘人,我軍傷亡2萬餘人,日軍被驅趕到芒市一帶自此無險可守。9月初,日軍在英帕爾遭受慘重失敗,盟軍在滇緬印戰場進入總進攻的戰略階段。
駐印軍在密支那休整約兩個月後擴編為新1、新6兩軍,向日寇發動了最後的攻擊,用繳獲的日軍文件上的一句話來說:「支那軍歸國心切,銳不可擋」。密支那休整後,新1軍、新6軍分左右兩路向八莫發動進攻。一路上過關斬將,所向披靡。12月初因國內戰事吃緊新6軍急調回國增援,隨後,新1軍先後攻克八莫、南坎,並在畹町附近的芒友與雲南西進的滇西中國遠征軍勝利會師,中印公路完全打通。中國駐印軍旋即南下,於1945年3月8日攻克臘戌,30日與英軍會師於喬梅,緬北反攻作戰結束。此時日軍因在菲律賓失敗,收縮戰線,全部撤出緬甸。至此,緬甸戰事全部結束。
反攻緬北、滇西歷時一年半,史載中國駐印軍傷亡2萬多人殲滅日軍4.8萬餘人,滇西遠征軍傷亡6萬餘人擊斃日軍2.1萬餘人,合計斃敵7萬餘人。中國遠征軍完成了中國戰略大反攻的全面勝利,滇緬印戰區亦是抗戰歷史上中國軍隊對日本軍隊唯一取得完勝徹底擊潰日寇的戰區。
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的反攻勝利,重新打通了國際交通線,使得國際援華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入中國;把日軍趕出了中國西南大門,揭開了正面戰場對日反攻的序幕;鉗制和重創了緬北、滇西日軍,為抗戰取得最終勝利作出巨大貢獻。
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大戰歷時3年零3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日本在中緬印戰區投入兵力總計30餘萬,被殲滅18萬5千餘人。中國遠征軍、駐印軍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上極為悲壯和輝煌的一頁,壯哉中國軍人,壯哉中國遠征軍!
中國遠征軍及盟軍編製表
(一)中國遠征軍第一路指揮系統表(1942年3月至8月)
第一路司令長官 衛立煌(未到任)羅卓英(繼任)軍事委員會參謀團團長林蔚
中緬印戰區美陸軍司令兼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
第5軍杜聿明(軍長)
第200師 戴安瀾(師長)新22師廖耀湘(師長)新96師余韶(師長)
新兵訓練處黃翔工兵團李樹正裝甲兵團胡獻群炮兵團朱茂臻
汽車兵團洪世壽騎兵團林承熙輜重兵團杜洪範
第6軍甘麗初(軍長)
第49師彭壁生(師長)第93師呂國銓(師長) 暫編第55師 陳勉吾(師長)
第66軍張軫(軍長)
新38師孫立人(師長)新28師劉伯龍(師長)新29師馬維驥(師長)
另司令長官部直轄36師李志鵬(師長)
(二)中國遠征軍指揮系統表(1943年初至1945年3月)
司令長官 陳誠衛立煌(1943年冬繼任)副司令長官黃琪翔參謀長蕭毅肅
第十一集團軍 總司令宋希濂副總司令黃傑
第2軍王凌雲(軍長)鍾松(副軍長)
第9師張金廷(師長)第33師楊寶(師長)第76師夏德貴(師長)
輜重團段壽濤
第6軍黃傑(軍長,史宏烈繼任)
預備第2師顧葆裕(師長)新39師洪行(師長)
輜重團鄭殿起通訊營馮行之戰車防禦營梁中介
第71軍鍾彬(軍長)陳明仁(副軍長)
新28師劉又軍(師長)第87師張邵勛(師長)第88師胡家驥(師長)
輜重團吳濤
另集團軍直轄第36師李志鵬(師長)第200師高吉人(師長)第5軍炮兵營
第二十集團軍 總司令霍揆彰副總司令方天
第53軍周福成(軍長,趙鎮藩繼任)
第116師趙鎮藩(師長,劉潤川繼任)第130師張玉挺(師長,王理寰繼任)
輜重團劉寶華
第54軍方天(軍長,闕漢騫繼任) (1944年4月第14師、第50師調入緬甸,同年8月編入新6軍序列)
第14師龍天武(師長)第50師潘裕昆(師長)第198師葉佩高(師長)
另集團軍直轄高炮第49團3營第8軍山炮營輜重團 雷震波工兵第2團林鬆通訊部隊
遠征軍司令部直屬部隊
第8軍何紹周(軍長)李彌(副軍長)梁筱齋(參謀長)
榮譽1師汪波(師長)第82師王伯勛(師長)第103師熊綬春(師長)
第93師呂國銓(師長)炮兵部隊指揮部邵百昌 工兵部隊指揮部傅克軍
通訊營滇康緬特別游擊區總指揮部鄭坡
(三)中美聯軍、中國駐印軍指揮系統表(1942年至1945年5月)
聯軍總指揮史迪威(索爾登繼任)參謀長柏特諾
中國駐印軍鄭洞國(軍長,1944年8月升任聯軍副總指揮)參謀長舒適存
新38師孫立人(師長,兼副軍長)新22師廖耀湘(師長)
新30師胡素(師長,新30師於1943年10月調入印度)
中國駐印軍新編第1軍軍長 孫立人(1944年8月攻克密支那後組建)
新38師李鴻(師長)
新30師唐守治(師長)
第50師潘裕昆(師長)(1944年底新6軍新22師、第14師奉調回國,第50師編入新1軍序列)
中國駐印軍新編第6軍軍長 廖耀湘(1944年8月攻克密支那後組建)
新22師李濤(師長)
第14師龍天武(師長)
第50師潘裕昆(師長)
直屬部隊戰車指揮官白朗上校
中美混合突擊支隊指揮官黑格准將
第一支隊隊長(新編第38師第88團)肯利生上校
第二支隊隊長韓特上校
美軍第5307混成旅(加拉哈特部隊)指揮官梅利爾准將
(四)美國空軍
第十四航空隊(即飛虎隊,1943年3月正式改編為第十四航空隊)指揮官陳納德少將
轄2個中型轟炸機中隊3個戰斗機中隊
第十航空隊
(五)英緬軍指揮系統表(1942年3月)
英緬軍總司令胡敦(前)亞歷山大(繼任)
英緬軍第1軍團斯利姆(軍團長)
英緬軍第1師斯科特(轄第1、2、13步兵旅)
英印軍第17師史密斯(轄第16、46(後改名48)步兵旅、澳軍第63旅)
直屬裝甲第7旅(戰車約150餘輛)駐緬空軍部隊(戰斗機30架,輕型轟炸機15架)
(六)英印軍指揮系統表(1943年10月至1945年5月)
盟軍東南亞戰區總司令蒙巴頓
英印軍第14集團軍斯利姆(軍團長)
第4軍梅塞維第33軍斯托普福德第15軍克里斯蒂森
③ 中國的遠征軍的歷史背景
中國遠征軍簡介:中國遠征軍的組建背景是什麼?中國遠征軍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中國遠征軍的評價如何?本文這就為你介紹:中國遠征軍簡介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入緬對日作戰部隊,亦稱「中國赴緬遠征軍」、「中國援緬遠征軍」。1941年12月根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編成,遠征軍受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將和羅卓英司令長官指揮。該軍由第5、第6、第66軍編成,計9個師10萬餘人。
④ 二戰時,英國人為什麼把幫助他們的中國遠征軍出賣了
為了利益。英國的利益就是要保證緬甸是由英國占據絕對統治地位,其他國家不要插手。由於在1941年初,日軍對緬甸虎視眈眈,英國不得不向中國求援,於是中國派出遠征軍准備前往英國支援。但是英國人同樣也不想在戰後將一部分緬甸的利益讓給中國,於是給中國遠征軍很多小鞋穿,英國信奉的是18世紀殖民者思維,我的殖民地就是要不能有別人的勢力。當然,對於他國盟友,一般的國家也是將其重要性安排在自己軍隊之下,不過英國出賣隊友是由傳統的,敦刻爾克撤退的時候拒絕讓法軍上船,法軍是自己籌措船隻才得以撤回英國的。英國在二戰時期有一句口號——即使是死掉最後一個印度人,也要守衛英國的土地,也就是說,讓印度人給我們當炮灰……當然現在英國佬也得到報應了,跟著美國打遍天下的英國人在戰場上常常遭到美軍的「友好射擊」而傷亡慘重……
⑤ 1840年雅片戰爭時,英軍來了多少人多少船他們是從哪來的
道光二十年夏,由四十八艘艦船和四千餘名官兵組成的英國遠征軍封鎖了廣州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
鴉片戰爭
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鴉片戰爭(Sino-British Opium War)改變了中國的歷史,也改變了香港的命運。
嘉慶中葉後,清朝的統治日趨衰落。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國」自居,虛驕自大,閉目塞聽。而同一時期的歐美列強卻有長足發展,並把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中國,作為他們擴大海外市場的主要目標。而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農業國家,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加上保守的「天朝上國」思想,一直以來中國人對外來的產品的需求很小。外國商人為攝取暴利,從華南將大量鴉片走私輸入中國,鴉片的輸入量由道光即位之初的四千餘箱,到道光十八年,即鴉片戰爭爆發之前,已猛增到四萬零二百箱。鴉片的泛濫,影響了民眾的身心健康,使吏治敗壞導致中國白銀外流,政府財政收入短絀。道光延續自雍正以來的禁煙政策,但鴉片走私不但不見收效,反而日益猖獗。事態的發展引起的朝野人士的警覺。道光下令封疆大臣討論禁煙的看法,朝野對禁煙的看法不一,最終打東道光帝的是當時湖廣總督林則徐的禁煙奏摺。林則徐一針見血地指出:若再聽由鴉片泛濫下去,則數十年之後中原再無可御敵之兵,也沒有可以充餉之銀。這種局面顯然是道光帝無論如何也不想看到的,道光十八年十一月(1848)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
林則徐抵達廣州,隨即開展禁煙,嚴查煙販,整頓水師,曉諭外商呈交鴉片。同年四月二十二日,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二萬余箱鴉片。中國的禁煙措施,遭遇英國政府的強烈反應。道光二十年夏,由四十八艘艦船和四千餘名官兵組成的英國遠征軍封鎖了廣州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在林則徐的部署下,廣州軍民嚴陣以待。英軍無隙可乘,逐北犯廈門,也未得逞。又進犯並攻陷浙江定海,繼而又前往天津海口,將英國外交大臣的照會送交直隸總督琦善,琦善受命前往天津虎門口外的穿鼻,與英軍統帥談判,議定草約,稱為《穿鼻草約》。中國割讓香港,賠款六百萬圓,英國歸還定海,兩國國交平行等。清政府大為震怒,於是清政府於道光二十一年一月對英宣戰,並派皇侄奕山為靖逆將軍,率兵赴廣東作戰。次月,英軍攻佔虎門炮台,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戰死。琦善被鎖拿入京問罪。同年四月,廣州城郊三元里發生民眾自發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斗爭,顯示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入侵的勇氣。
同年夏秋,英軍繼續擴大戰火,先後攻陷福建廈門,浙江定海,鎮海和寧波。皇侄奕經奉命赴浙江主持軍務,連遭挫敗,逃至杭州。道光二十二年,應軍攻陷吳淞口炮台,守將陳化成戰死。之後,英軍一度侵佔上海,寶山,又闖入長江,攻陷鎮江,切斷京杭大運河南北交通,繼而直抵江南重鎮---南京城下。同年七月二十四日,清政府在英軍的炮口下,被迫簽定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這是清政府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嚴重損害中國的主權。他規定中國割讓香港,賠償二千一百萬銀元,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個口岸城市對外通商,此外英國還享有協議關稅,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優惠國待遇等特權。美國,法國隨之也接蹱而至,先後脅迫清朝政府與他們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道光二十九年,葡萄牙驅逐中國在澳門的官吏,停付租金,公然強佔了澳門。
鴉片戰爭的結果是使中華帝國關閉自守五千年的古老大門,從此被英國的尖兵利炮打開。從此再也不能復合,美國總統泰勒隨即派全權大使乘軍艦到廣州,清政府已成驚弓之鳥,急忙跟他簽訂《望廈條約》。法國軍艦開到廣州海面示威,宣稱將北上攻擊舟山群島,道光帝連忙跟他簽了《黃埔條約》。幾個中國人聽都沒聽過的西方國家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時,普魯士(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荷蘭,丹麥,瑞典等等,「一些中國曾經聽說過,或從沒有聽說過的彈丸小國,在過去就是前來進貢也不夠資格的,現在排隊而來。」(柏楊的《中國人史綱》下卷)他們一一和中國簽訂了條約,而且均享有和《南京條約》中英國人一樣享有的特權。中華帝國頓時陷入半殖民地狀態。五千年來,從未受此侮辱。
第二次鴉片戰爭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生產進一步發展,要求有更多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他們越來越不滿足於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從中國掠奪到的權益,要求在《南京條約》的基礎上簽訂新的不平等條約。1854年和1856年,英、法、美曾兩次以幫助鎮壓了太平天國為借口,向清政府提出包括中國全境開放、鴉片貿易合法化等無理要求,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絕。隨後,英法兩國即策劃了一場新的侵華戰爭,以武力來達到其罪惡的目的。這就是英法共同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法國以1856年2月法國神父馬賴在廣西西林從事非法活動被殺事件作為侵華借口。英國則急不可奈地製造了一個發動戰爭的借口——「亞羅號」事件。亞羅號是一艘中國走私船,曾經在香港領過一張登記證,已經過期。1856年10月,中國水師在廣州附近登上亞羅號拘捕匪徒,遭到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的抗議。盡管兩廣總督葉名琛同意交還在亞羅號上被捕的中國水手,英方卻不予理睬。10月下旬,英軍突然發動進攻,佔領廣州以南沿江各炮台,並一度沖進廣州城內。由於力量不夠,1857年1月英軍從省河撤退,等待援軍。
1857年9月,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統率海陸軍來到香港。10月,法國全權代表葛羅也率兵到達。12月中旬,英法聯軍5000餘人發動了對廣州的進攻,29日佔領廣州。兩廣總督葉名琛被俘。廣東巡撫、廣州將軍等人投降敵人,在英法監視下組織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地方傀儡政權。
1858年4月,英法艦隊到達大沽口外海面。5月20日,聯軍發動進攻,大沽炮台在經過頑強抵抗後失陷。英法艦隊隨即溯白河(即海河)而上,到達天津。清政府慌作一團,立即派大學士桂良等趕往天津議和。在英法的威嚇下,桂良於6月下旬分別與英、法簽訂了可恥的賣國條約——中英、中法《天津條約》。《天津條約》規定:外國公使駐北京;開牛庄(後改營口)、登州(後改煙台)、台南、淡水、潮州(後改汕頭)、瓊州、漢口、九江、江寧(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中國海關僱用外人;外國傳教士入內地自由傳教;外國人往內地游歷通商;外國商船可在長江各口來往;中國給英國賠款銀400萬兩,法國200萬兩。在此以前,中俄、中美《天津條約》已先簽訂。
1859年初,英、法政府分別任命普魯斯和布爾布隆為駐華公使。6月中,英法公使率軍艦到達大沽口外,拒絕清政府從北塘登陸的指定,蠻橫地要經大沽口溯白河進京換約。6月25日,英法軍艦向大沽炮台發動進攻。經過整頓的大沽守軍奮起反擊,擊沉擊傷英法兵艦十餘艘,斃傷侵略軍四、五百名。英法聯軍狼狽撤出大沽口。
1860年4月,英、法全權代表額爾金和葛羅率大批軍隊再度開到中國。5月下旬,英軍佔領大連灣。6月初,法軍占煙台,完成了對渤海灣的封鎖。8月1日,英法聯軍在北塘登陸,21日陷大沽炮台,24日佔領天津。清軍退守張家灣、通州(今通縣)一線。9月9日,聯軍向通州推進,21日在通州八里橋打敗清軍。次日,咸豐皇帝倉皇逃往熱河。10月初,聯軍佔領圓明園,在恣意搶劫破壞之後,又放火焚燒,一座世界上最瑰麗多姿的宮苑傑作就這樣毀於英法侵略軍之手。13日,北京留守當局向英、法投降,交出安定門,聯軍兵不血刃控制了北京城。10月下旬,清政府代表、恭親王奕欣與英、法代表先後交換《天津條約》批准書,並訂立《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至此結束。《北京條約》規定:開天津為商埠;准許華工出國;割讓九龍司地方給英國;發還天主教資產;對英、法賠款增加到800萬兩。
⑥ 英法聯軍侵華的歷史
英法聯軍侵華的歷史:
英國公使額爾金和英軍司令格蘭特見到人質和屍體後,認為只有毀圓明園才能給中國皇帝極大的打擊。於是,他們把輝煌的皇家園林看作是中國皇帝的私有財產,成為聯軍報復和發泄私憤的對象。
英法兩國為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而聯合組成的侵華遠征軍。1856年(咸豐六年)10月,英國利用「亞羅號事件」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1857年3月,英國政府任命前加拿大總督額爾金為全權代表,法國政府任命葛羅男爵為全權專使,率軍來華。
12月,聯軍齊集珠江口,共計5600餘人,其中法軍1000人,英軍4600餘人;軍艦20餘艘,佔領廣州成立聯軍委員會並對廣州實行殖民統治。1858年聯軍侵入天津城郊,迫使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後陸續南撤。
次年,在互換《天津條約》批准書時,英國公使普魯斯和法國公使布爾布隆拼湊聯合艦隊再次兵臨天津海口,共有兵士2000餘人,各種軍艦20餘艘,戰敗而歸。
1860年,英、法擴大戰爭,再度任命額爾金和葛羅為全權專使,並任克靈頓和孟斗班為兩國侵華軍總司令,率英軍18000餘人,法軍7000餘人,英艦73艘,法艦32艘,齊集中國海面。
8月24日佔領天津,10月13日佔領北京,侵略軍燒殺搶掠,犯下滔天罪行。焚燒著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造成中國文化的巨大損失。11月初撤出北京。1861年10月,《北京條約》規定的中國對英法兵費賠款全部交清後退出廣州。
(6)英國人的歷史怎麼記錄遠征軍的擴展閱讀:
英、法公使斷然拒絕,認為他們不是來向皇帝朝貢的,英法作為強國不能從「偏門」進北京,堅持率艦隊經大沽口溯白河進京。
僧帥在這時使用了「拖延」戰術,他接到咸豐10多份詔書,在英法軍艦抵達海河口多日後,遲遲不去通知他們在北塘上岸,由陸路入京。
英法公使會商後覺得,進京換約早就多次通告了中國政府,如果被攔阻即放棄有損國家威嚴,盡管河道被重重鐵鏈與木樁封鎖,也只能強行開道,挫敗僧格林沁將他們阻於河外的企圖。
為此,普魯斯以英法公使的聯合名義,下令讓艦隊司令賀布清除障礙,打開河道。直到6月25日早9時,普魯斯才接到恆福讓他們改道的照會,但24日英國艦隊司令賀布已經給中方下了最後通牒。25日早10點軍隊開始強行拆除河道障礙,准備強行通過。
而普魯斯此時正在外洋的大船上,距賀布所在的炮艇約有八九英里,不可能及時通知賀布。僧格林沁阻塞河道使英軍拆除障礙相當困難,直到下午3點,英法聯軍突破第一道鐵戧障礙物,開始沖擊第二和第三道障礙物:橫鎖海口的鐵鏈。
此時清軍又使出了驕敵之計,炮台上沒有豎旗幟也不見官兵,似乎沒有做戰斗准備。英軍准備護送普魯斯登陸,但因退潮失敗,英軍擱淺到雞心灘了。正在此時,雙方的大炮開了火。
究竟是哪方先開炮,雙方各執一詞。按英法方面的記載,清軍突然開的炮。按僧王奏摺,是英軍先開的炮。不過僧王忽略了另外一點,英軍根本看不見清方一炮一兵,何故開炮瞎轟?
更關鍵的是,從早上他們就動手了,大半天沒有發一炮,為何下午3時左右卻開炮了呢?如果沒有人開炮阻止他們清理河口的鐵戧鐵鏈,那他們開炮干什麼呢?
4時以後,清軍炮火減弱。賀布判斷錯誤,以為清軍不行了,5時,他下達登陸作戰令。1000餘人(一說600人)的登陸部隊乘坐小船到了南炮台的沙岸前。小船擱淺了,許多士兵從船尾往下跳。登陸後,他們發現面前是泥沼地和三道壕溝。
在清軍炮火猛烈轟擊下,英法軍隊死傷慘重。英軍參戰艦艇11艘,被擊沉4艘;參戰1000餘人,死89人,傷345人;法軍參戰60人,死4人,受傷14人。總計傷亡448人。清方參戰部隊4454人,死32人。
⑦ 大國崛起英國歷史大事年表
公元前2000年:凱爾特人出現在布列塔尼半島。
前900年:凱爾特人出現在英格蘭;愛爾蘭文明出現。
829年:英格蘭第一個王朝——盎格魯薩克遜王朝建立。
1066年:諾曼王朝建立。
1086年:末日審判書出版。
1190年:金雀花王朝的國王獅心王理查發動第三次十字軍東征。
1204年:諾曼地公國被兼並。
1215年:自由大憲章建立。
西元1337年~~1453年百年戰爭爆發。
西元1455年:玫瑰戰爭爆發。
西元1461年:約克王朝建立。
西元1487年:玫瑰戰爭結束。
1534年:英格蘭從羅馬教廷分離,英格蘭國教會初步成立。
1588年:英格蘭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西元1620年:五月花號抵達北美。
西元1689年:光榮革命。
1707年:英格蘭王國與蘇格蘭王國合並,聯合王國 (英國)成立。
西元1775年:喬治三世頒布印花稅制度。
西元1783年:和法國共同承認美國獨立。
西元1837年:英國進入維多利亞女王時期。
西元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參加。
西元1918年:打敗德國。
西元1930年~~1931年:經濟大恐慌。
1939年:英國向德國宣戰,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5年:德國及日本相繼投降,二戰結束。
西元2005年:發生倫敦地鐵轟炸事件。
⑧ 1940年,英國政府組織的侵略中國的東方遠征軍是一支什麼樣的軍隊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則徐於廣州虎門銷煙,這給英國侵略勢力以沉重的打擊。對此,英國政府惱羞成怒,決心借機挑起戰爭,使用武力打開中國的大門。
1839年,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正式致函海軍部和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宣布英國政府決定派遣部隊遠征中國。次年2月20日,英國海軍少將爵律被任命為全權代表,與義律著手組建遠征軍。
這支所謂的「東方遠征軍」由16艘軍艦、4艘武裝船和28艘輔助船組成(後陸續增派至108艘艦船),以駐印度海軍司令伯麥任司令。另由英軍第18、26、49團等部隊(包括有三千多名船員和四千名陸軍士兵)組成。
1840年6月下旬,英國東方遠征軍駛到廣東海面。它們以堅船利炮克定海,攻虎門而直抵廣州,後又占上海、鎮江而直逼南京。清王朝從十幾省調兵遣將,集中到戰場的軍隊擺著古老密集隊形,每遇一頓炮火便潰不成軍。如同林則徐所形容的:「縱調百萬貔貅,不抵臨陣一哄」。結果自然是不得不在1842年8月簽訂了《南京條約》,清廷以割地賠款和開放通商口岸等條件求和。
⑨ 英國戰爭故事:諾曼征服戰爭
英國封建化過程的完成 諾曼征服戰爭是11世紀中葉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同英國大封建主哈羅德為爭奪英國 王位進而征服英國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既是諾曼人對外擴張的繼續,又是西歐同英國 之間的又一次社會大融合。它以威廉的勝利而告終,對英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 響。
英國位於歐洲大陸西北岸外的大西洋中,由不列顛群島組成。它懸置於歐洲大陸之 外,但是來自大陸的一次次外力的沖擊,卻把它納入了歐洲社會的歷史進程。公元前後, 愷撒統帥的羅馬軍團揚帆而至,不列顛開始納入西方文明進程。
此後,來自歐洲大陸的一些日耳曼部落(總稱為盎格魯—撒克遜人)定居不列顛群 島,開啟了英國歷史發展的新時期,即民族國家逐步形成和封建化時期。 公元8世紀以後,居住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波羅的海沿岸的諾曼人開始向外大舉 擴張。787年,諾曼人首次侵入英國,800年前後侵入法國,隨後又侵入愛爾蘭。9世紀 中葉,諾曼人侵佔英國東北部地區,並建立自己的王國。10世紀初,諾曼人首領羅隆侵 佔法國部分領土,建立諾曼底公國(911年)。
1002年,英國國王埃塞爾雷德娶諾曼底公爵的妹妹埃瑪為妻。1013年,丹麥國王斯 文(八字鬍王)征服整個英國,埃塞爾雷德攜妻兒倉皇逃往諾曼底。丹麥人的王國很快 衰落,克努特二世死後王位空懸。英格蘭貴族推舉流亡在諾曼底的愛德華王子為合法繼 承人,並於1043年為其加冕。愛德華國王娶英格蘭大貴族戈德溫之女為妻,但他在朝中 重用諾曼人,遂使諾曼人的外來勢力同以戈德溫為代表的英國本土勢力之間矛盾激化。
1051年,愛德華國王迫使戈德溫全家出逃,並邀請諾曼底公爵威廉訪問倫敦。次年,戈 德溫父子糾集一支軍隊卷土重來,並得到英國民眾的擁護。窘急之下,愛德華只好恢復 戈德溫家族的權位。但獲勝的戈德溫卻一病不起,長子哈羅德繼承父親的王位。英國本 土貴族勢力雖然打敗了外來勢力,把諾曼權貴從宮中逐出,但不久又陷入了同諾曼底公 爵威廉之間的一場生死決斗。
威廉對英國王位的覬覦由來已久。1051年,他在訪問倫敦時,就與表兄弟、英王愛 德華討論過王位繼承問題。愛德華無子,對威廉的要求沒有提出異議。哈羅德也曾許諾 日後奉威廉為王。
愛德華國王於1066年1月病逝,臨終前卻讓哈羅德為王位繼承人,英國政治機構的 核心賢人會議也決定由哈羅德繼承王位。不久,哈羅德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稱王。這 對威廉來說是一次沉重的打擊,他決定用武力奪取王位,征服英國,建立自己的王國。
為創造有利的形勢,威廉派使節游說當時最有影響的封建領袖羅馬教皇亞歷山大二 世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向他們控告哈羅德背信棄義,是一個篡位者和發偽誓 的人。教皇支持威廉的行為,還賜給他一面「聖旗」。亨利四世也表示幫助威廉奪回王 位。丹麥國王出於個人野心,也支持威廉。很快,威廉便拼湊出一個反對哈羅德的鬆散 聯盟。為解除後顧之憂,他與東面的弗蘭德人訂立同盟,在西面征服了布列塔尼,在南 部佔領了梅因。這一切為他入侵不列顛創造了有利條件。1066年春,他在里里波尼城召 開封建主會議,制定進攻英國的方案。
同威廉的積極活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哈羅德卻無所作為,對威廉外交活動的戰略 意義毫無覺察,這就在戰爭過程中使自己處於孤立無援的被動局面。 就兵力對比來看,雙方基本是勢均力敵,各有所長,但哈羅德准備不足。諾曼底地 處歐洲大陸,進入封建社會早於英格蘭。威廉是諾曼底最大的封建主,下有伯爵、主教、 騎士等諸多封建附庸,隨時聽候威廉的號令出征打仗。威廉糾集起一支6000多人的精銳 部隊,渡海所需的500餘艘船隻也很快製造完畢。
哈羅德的有利之處是以逸待勞、內線作戰。不利的是,由於封建化水平低,軍事制 度相對落後,機動性差,再加上愛德華在位時,曾將英格蘭的艦隊解散,從而使哈羅德 缺少在海上打擊威廉的力量,防禦縱深大大縮小。
1066年8月初,威廉的進攻准備基本就緒,軍隊在第費斯河口集結待命。12日原本 准備向不列顛進發,但為惡劣氣候所阻。非常湊巧的是,在威廉的大軍被天氣所阻的這 一個月內,英格蘭發生了一場戰爭,這意想不到的插曲無疑是上天對威廉的恩賜。封建 主托斯蒂格為哈羅德奪走了自己的伯爵領地而起兵反叛,挪威國王哈拉爾德三世懷著個 人野心同托斯蒂格聯手行動。他們曾兵臨英格蘭北部重鎮約克城下,但終為哈羅德所敗。
就在哈羅德獲勝的次日,即9月27日午夜時分,威廉的遠征軍乘著涼爽的南風駛向 海峽對岸。28日早上9時未遇任何抵抗便在佩文西灣登陸。此時,英格蘭東南沿海地區 門戶大開,直到倫敦都無重兵防守,因為哈羅德正在約克慶祝自己的勝利。
10月1日,哈羅德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即飛馬趕回倫敦。 由於事發突然,哈羅德來不及大規模動員,手下兵力只有未獲充分休整的5000餘人 迎擊威廉。
10月11日,哈羅德從倫敦出發,13日夜到達黑斯廷斯附近的一處高地宿營。威廉的 遠征軍此時也已趕到黑斯廷斯,雙方在此遭遇。一場激戰,也是威廉征服戰爭中決定性 的一戰就這樣開始了。
哈羅德選擇威爾登山地的山背最高處作為統帥部所在地,將親兵部署在峰頂兩側, 在中央構成堅固的防守,兩翼則是民兵把守。持矛、斧的步兵,肩靠肩、盾靠盾構成嚴 密的方陣。威廉將軍隊分成左中右三路,每一路又分三個方陣,第一線是弓箭手,第二 線是重裝步兵,第三線是騎兵。他親自指揮中央的諾曼底戰士,並在隊前打起教皇賜予 的「聖旗」。
14日上午9時,號角齊鳴,戰斗開始。諾曼人排成一線,沿山坡向山頂推進。當兩 軍接近時,諾曼弓箭手開始射箭,英格蘭人憑借盾牌護身,用長矛、標槍、戰斧向敵人 發起沖擊。 英軍居高臨下,兵器銳利,給諾曼人嚴重殺傷。威廉左翼開始向山下敗退,中央的 諾曼人也受到影響後退。在混亂之中,威廉墜馬,但他馬上恢復鎮靜,躍上另一匹馬, 大聲高呼: 「請大家都看著我,我還活著!上帝會保佑我們勝利!」諾曼人停止敗退,重整旗 鼓,在威廉指揮下,由騎兵在前,步兵隨後,向英軍發起第二次進攻。結果仍無法突破 對方密集的防線。此時,威廉改變戰術,用佯敗將敵人引開堅固有利的.陣地,諾曼人向 後退到谷底、上山,待敵人追擊時,居高臨下予以痛擊。哈羅德沒有識破這一計謀,追 擊時損兵折將,實力受到削弱。威廉抓住這一戰機發動最後反攻。哈羅德中箭身亡,英 軍陣腳大亂,全線崩潰。黑斯廷斯戰役以威廉的徹底勝利而告終。
乘決戰勝利的威勢,威廉率軍長驅直入,先後佔領坎特伯雷、韋斯特漢姆、西爾、 吉爾福德等地,接著又橫掃北部。 倫敦投降代表向威廉表示屈服,並奉他為國王。1066年聖誕節,威廉在威斯敏斯特 教堂被加冕為英國國王。
諾曼征服戰爭以威廉的勝利告終,從此開始了英國歷史上的諾曼底王朝。威廉的勝 利,取決於他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他有明確的大戰略,即以外交孤立哈 羅德; 有周密的戰爭計劃,並能在決戰中適時調整戰術,使用計謀,出奇制勝。在對己不 利的地形上連續兩次發動進攻,導致慘重傷亡,這表明威廉並無指揮天才。所幸的是, 他能臨危不亂,在己方部隊敗退、險些「群龍無首」之際果斷指揮,重整旗鼓。 反觀哈羅德,他失敗的原因主要在於沒有戰略頭腦,如忽視爭取有利的外部環境、 對處理突發事件缺乏遠見、沒能廣泛動員民兵;沒能把這場戰爭當作一場反抗外敵入侵 的民族自衛戰爭來對待;在戰役指揮上,英勇果敢有餘,用兵計謀不足,不能抓住戰爭 中的有利時機進行徹底的殲滅戰。
諾曼征服是先進社會集團對落後社會集團的戰爭。威廉的勝利不僅把西歐大陸的封 建制度移植到英國,而且在經濟、社會、文化、軍事等方面改變了英國的面貌,使英國 同西歐大陸更緊密地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