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據說,英國室內都有暖氣,室外比較冷,室內外溫差大那一般怎麼穿衣服啊該帶點什麼衣服去英國啊
溫度:英國夏天溫度10幾度到20多度,陽光燦爛穿個短袖/裙子,下雨還是要穿長袖或者風衣,而且能有個1個月的夏天不錯了。冬天溫度5-10度,有點像成都那種濕乎乎的冬天,偶爾下點雪,溫度不會差太大。
這樣的情況下,夏天很清涼的衣服穿出來的機會比較少,沖鋒衣/防水風衣/羽絨服+長袖或者薄毛衣穿的很多,尤其是冬天,屋內脫掉外套即可。
另外防水風衣什麼的建議在英國賣,burberry神馬的打折比國內便宜了很多。雨靴什麼的也很有必要(英國也有,但是價格有點偏高),尤其是曼徹斯特等等天氣糟糕的城市。雨傘基本上天天包里裝著,要是女生喜歡漂亮點的話建議國內買好帶過去。
秋褲神馬的必備啊,英國沒有這種高級貨啊!作為女生秋褲+厚襪子至少曼城不會冷。
如果有其他問題請不要客氣。
BTW宿舍內的暖氣一般都是定時的,三個小時自動關了,所以厚睡衣防感冒我覺得挺有用的
② 歐洲和美國居民冬季是如何取暖的
美國
供暖方式多樣,暖氣費很高
在美國,沒有明確的供暖季,只要感到寒冷,隨時可以打開暖氣。美國供暖有天然氣、電力、石油等多種方式,然而隨著油價上漲,美國人多年前就開始為交供暖費犯愁。
我有個朋友,在新澤西州買下了一幢將近300平方米的房屋,交房時房屋內已裝有供暖和製冷設備。這套溫度調控設備有「開關」、「供暖」、「製冷」3個選項,可以自行調節溫度,還有定時功能,但冬季每月的供暖費達到了約500美元(約合人民幣3000多元)。
早在2007年,一項美國公眾對2008年能源價格走勢看法的調查結果顯示,約有21%的美國人打算靠借貸支付供暖費。近兩年,隨著油價持續上漲,高昂的供暖費讓他們憂心忡忡,很多人甚至開始考慮使用柴爐取暖。
韓國
廣泛應用地暖系統
如果你喜歡看韓劇,你一定驚訝於韓國的美眉真抗凍,大冬天都露著大長腿。其實,你可能不知道,她們的家裡暖和著呢。
大部分韓國人家裡裝有地暖,地暖具有四季分明的特點,每年進入11月份,韓國各地就普遍進入供暖期,各種供暖設施全面進入運營狀態。
韓國的供暖方式主要有單獨供暖和集中供暖兩種,不同種類的住宅採取不同的供暖方式,但供暖末端多採用地面輻射供暖系統。經過上百年的發展,韓國的家庭採暖技術目前已經很純熟,蜚聲海內外,其地暖系統已經被廣泛應用到全世界。
德國
選用壁掛爐的家庭很多
在德國沒有固定的供暖期。對於德國居民來說,他們基本上不知道什麼是集中供暖。因為,德國90%以上的家庭採用獨立供暖,這其中又有70%以上的用戶選用壁掛爐。
德國能源機構從舒適和節能的角度出發,向公眾建議的室溫為:卧室16℃,起居室20℃,書房22℃,浴室24℃。德國能源匱乏,所以格外注重供暖節能。為此,德國政府頒布了相關法律,旨在規范鍋爐等供暖設備的節能技術指標和建築材料的保暖性能等。
供暖設備在德國是一個非常成熟、發達的產業。作為世界供暖王國,德國通過不斷創新的技術優勢、現代化的工業設計以及高品質的服務,始終占據著家庭供暖領域的領先地位,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
德國威能是百年以來世界公認的採暖高端精品,也正是源於德國的家庭供暖頂級品牌,秉持著德國人特有的專業精神,威能才將採暖產品一絲不苟地做到了極致。
義大利
家庭自備取暖占很大比例
義大利的家庭供暖分為集中式和家庭自備式,其中後者佔了很大比例。在義大利首都羅馬新建的住宅中,大部分家庭安裝了單戶供暖供熱設備,住戶可以根據需要控制溫度和供暖時間。
義大利家庭自備取暖方式由來已久。上世紀60年代以前,義大利許多住宅採取集中供暖與供熱水,上世紀70年代歐洲爆發了能源危機,為了節省能源,義大利政府出台政策讓每個家庭共同擔起節約能源的責任。住宅樓不再設集中供暖設備,促使各住戶自行解決採暖與用熱水的問題。
實踐證明,家庭自備式取暖與供熱水,不僅為國家節約了大量能源,也減少了環境污染,方便了居民生活。
瑞典
生物燃料、天然氣、垃圾供暖
近些年流行暖井
瑞典的冬季漫長又寒冷,為了讓人們舒適地生活,瑞典政府千方百計地在減少能源消耗的前提下,保證供暖,使「有屋檐的地方都溫暖如春」。
以前瑞典冬季供暖靠煤、炭、石油及電力,每年用於供暖的能源消耗占整個能源供應的四分之一。現在大多改為生物燃料、天然氣、垃圾供暖。
近年來,一種新式供暖方式——暖井在瑞典流行開來。這種方式是用專門的公司在用戶住宅旁打一口通向地下熱水的井,用地下熱泉為用戶取暖,雖然開始花錢比較多,但以後就省錢了,又干凈又環保。
英國
電費便宜時,給儲熱器充電
英國大部分地區採用獨立供暖,目前供暖方式有天然氣和電力兩種。現在,一種被稱為經濟型儲熱器的設備在英國家庭生活中越來越普遍,這是一種充電七小時就可以持續放熱一整天的節能裝置,居民們通常在電費便宜的時候充電,用以維持平日的供暖。
③ 英媒稱英國人開始為冬天取暖囤木柴,如何看待這現象沒更好的辦法了嗎
英媒稱英國人開始為冬天取暖囤木柴,小編覺得這種現象確實是無奈之舉,對於普通的家庭來講沒有更好的辦法了。關注國際現狀的網友都知道如今英國的物價是非常昂貴的,如今的物價和以前相比而言是翻了很多倍的,所以很多當地人連飯都吃不飽。有些本地人以前花費一英鎊就可以購買能夠讓整個家庭吃飽的食物,但是如今一英鎊根本就買不到什麼東西,所以餓肚子對於他們而言也是很大的一個問題。
這一系列的問題都導致他們的生活受到了困擾,如果說英國政府沒有辦法提供充足的能源的話,那麼接下來英國的民眾生活就變得更加困苦了。所以英國的百姓只能通過燃燒木柴的方式取暖,假如能源問題始終沒有辦法解決的話,那麼後期整個歐洲甚至都有可能會陷入這種困境。所以解決能源問題是刻不容緩的,希望當地政府能夠重視這個問題。
④ 簡談世界各國供暖
自採暖和集中供暖一直是採暖的兩種主要模式,在不同的國家,兩種供暖方式佔有不同的份額,下面簡單介紹一些各國的供暖狀況。
日本的集中供暖(冷)系統始建於1970年大阪的千里中央地區,截止到2000年,就普及率而言只佔6%,在發達國家裡算比較低的。而集中供暖發展較快的是以東京為中心的關東地區。到平成30年1月(2018年)日本有83個集中供暖企業。許多企業運營的是電熱聯產的熱電站,為本區域的很多辦公樓提供蒸氣和熱水。另外,在東京包括郊區,多數運營商還提供製冷服務。看得出日本的集中供暖都局限在辦公樓一類的建築,住宅佔比比較低。
中國供暖分界線位於北緯33度附近的秦嶺和淮河一代(也是南北分界線),所以在中國南方幾乎沒有集中供暖系統。在中國北方,供暖系統是很常見的,一般最早的是東北地區從九月低開始供暖一直持續到來年3月為止。很多地區的都有專門的供暖系統,而不是使用熱電聯產系統(南方倒有一部分熱電聯產供暖給附近的居民區,但大部分都是自採暖)。由於中國在冬季有很重的空氣污染,許多城市的供暖已經使用天然氣,還有一些使用地熱和海水熱泵系統。
1877年的美國紐約,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區域鍋爐向附近的14家用戶供熱。到1882年美國進行了集中供暖的商業化。現在全美共有5800座集中供暖能源系統。美國最早的集中供暖系統為紐約1882建造的地下蒸汽系統,到1963年紐約市的地下蒸汽管道系統已達105公里,擁有六部發電機組,為2500棟建築提供供暖服務,而在1882年那時只能為62個客戶服務。同時在其他各州還有利用各種能源驅動的集中供暖系統。
西班牙最大的集中供熱系統位於索里亞,他被稱為「環境之城」,將從生物發電中獲得41兆瓦的電能。除此之外,西班牙普遍採用獨立的中央供暖,由一個鍋爐負責幾棟樓的供暖。
英國第一次嘗試集中供暖是在1742年,做為律師和園藝家的Hugh Plat用管道輸送整齊到房間取暖。1745年,William Cook用同樣的方式輸送蒸汽給家庭採暖。1898年熱電聯產用於Clydebank的一家燙毛廠。1911年安裝於曼徹斯特的Bloom街的熱電聯產電廠為周圍的商店、辦公室和工廠提供熱氣。1920年到1922年Durdee和Stirling分別開始集中供暖。目前英國熱電站的發電容量為2000MWe,到2020年英國熱電聯產發電量要達到全國總發電量的25%
瑞典為城市提供集中供暖有著悠久的歷史。根據瑞典的集中供暖協會表示,2015年,瑞典約為60%的住宅提供集中供暖,韋克舍市在1993年至2006年期間將礦物燃料消耗量減少了30%,到2010年將減少50%。這主要是使用生物燃料來提供集中供暖實現的。
在塞爾維亞主要城市,特別是首都貝爾格萊德,都採用集中供暖。第一個集中供暖廠於1961年建成,為貝爾格萊德新建的郊區提供供暖。從那以後,建造了許多這樣的工廠為城市供暖,他們都是用天然氣作為燃料。但離開首都後,很多地區就需要靠自己來取暖,譬如進入十月份的山區需要准備不少的劈柴來應付寒冬。
在俄羅斯的大多數城市,區級聯合熱電廠產生全國一半以上的電力,同時為臨近的城市提供熱水。他們大多數使用煤和石油做燃料。現在天然氣也被廣泛使用。蘇聯時代使用大型中心站為城市供暖,即使不考慮舊的供暖網路的低效率,由於泄露和缺乏適當的熱量隔絕,使得供暖管道中的熱量大量流失。
羅馬尼亞最大的集中供暖在布加勒斯特。由RADET經營。為57萬個家庭提供供暖服務。這相當於布加勒斯特總供熱量的68%。但根據中國商務部的新聞,截止到2016年,有越來越多的公寓從集中供熱系統中斷網,採用自採暖,以節省成本。
2009年有40%的波蘭家庭採用集中供暖,其中大部分家庭都位於城市地區。熱量主要由熱電聯產的電廠提供,其中大部分的燃料是煤。
在挪威,集中供暖只佔供暖系統的2%,與同類國家相比,這個比例是很低的。集中供暖普及率低,是因為挪威又很廉價的水電,80%的私人電力用於供暖。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是挪威百分之八十的家庭願意燒柴火,使用現代化的火爐,即取暖又有格調。
在義大利部分城市提供集中供暖(貝加莫,布雷西亞,克雷莫納,博爾扎諾,費拉拉,伊莫拉,雷焦艾米利亞,泰爾拉諾,都靈,洛迪,現在的米蘭),都令的集中供暖是全國最大的,供應55萬人。
都柏林垃圾焚燒發電廠為Poolbeg和周邊地區多達5萬個家庭提供集中供暖。但大部分地區仍是獨立供暖。
在冰島有95%的住房享受集中供暖的服務,熱源來自地熱,而使用地熱可以追溯到1930年。冰島是集中供暖普及率最高的國家,連一部分足球場都提供供暖。
最大的供暖系統位於布達佩斯的大都會電力公司,為23.8萬家庭和7000家企業提供暖氣和熱水
古希臘時代就有了先進的供暖系統。希臘的集中供暖專門用於人口密度相對較高城市的私人與公共建築。從1994年至2003年,集中供暖網的供熱能力提高了65%。現在的希臘主要在西馬其頓、中馬其頓和伯羅奔尼撒半島省提供集中供暖。
在德國,在前民主德國地區,集中供暖占供熱系統的30%,但是在前聯邦德國地區僅佔9%,不過最大的集中供暖位於柏林,城市裡有1875公里的供暖管道,供主城區的130萬人使用。在魯爾地區及萊茵河下游,還建立了連接幾個城市的城際間供熱系統。
在芬蘭,集中供暖占供熱市場份額的50%,其中80%是由熱電聯合電廠產生的。東南管道網主要使用天然氣,靠近港口的地區使用進口的煤炭。
在赫爾辛基,總統府旁邊的一個地下數據中心將多餘的熱烈輸送到附近的住宅,其產生的熱量總共為500凍房子供暖。
1903年,丹麥建成了第一座熱電聯產電站,這是一座垃圾焚燒電站。20世紀20~30年代,人們以當地發電站產生的廢熱作為熱源,集中供暖占丹麥總供暖量的4%。當70年代能源危機爆發後,丹麥覺得不光在大型城市建造熱電聯產電站,中小城市也要建造,到2007年,供熱量中的80%是由熱電聯合電廠產生。垃圾焚燒的熱量佔20%。
捷克共和國最大的集中供熱系統位於布拉格。由Pražská teplárenská經營,為265,000戶家庭提供服務,大部分的供熱由處在梅爾尼克30公里遠的火力發電站產生。全國范圍內有許多嬌小的集中供暖系統,使用廢熱利用、城市垃圾焚燒和熱電廠
上世紀70年代,保加利亞建造了核能供熱系統,做為集中供暖的熱源。保加利亞有12個城鎮提供集中供暖。最大的系統位於索菲亞,那裡有四個發電廠為城市供暖,可以往前追溯到1949年。
奧地利最大的集中供暖系統位於維也納,全國范圍內也分布著許多小型的供暖系統。現在奧地利政府鼓勵民眾使用太陽能供暖設備。
參考資料:
日本集中供熱(冷)系統的發展現狀
維基網路-區域供暖詞條
挪威的劈柴
區域供暖技術在希臘國內供熱中的有效應用
英國的區域供暖及熱電聯產
集中供熱的發展歷史與供熱服務
⑤ 英國冬天幾月份大家開始開暖氣
英國是家庭獨立供暖,只要覺得冷隨時可以開。並且很多英國人表示,英國的燃氣收費很高,希望能夠少用暖氣。
與國內北方地區集體供暖的方式不同,英國是家庭獨立供暖。每個家庭都會裝一個熱水器,它能夠將熱水通過水管送到每個房間的暖氣片里,再流回熱水器中重新加熱。
英國供暖與國內相比確實有著很大的差距。
1、房子建造太薄會導致禦寒性降低。比如大多數留學生所租用的房子多為工業革命時期工人階級或者低收入人群所居住的廉價房子,保溫性能較差。
除了外牆過於單薄,室內房屋也只用單層木板隔開。通常來說暖氣都安裝在有人居住的房間,客廳和樓道沒有供暖設施,所以熱量在傳遞的過程中會流失。
2、英國供熱公司實現私有化帶來了不少問題。在幾十年前私有化的浪潮中,英國所有的能源公司都已經出售給了私人。為了實現收益最大化,這些能源公司並不願意改造能源系統,而政府也無力命令公司做大規模的能源系統調整。
(5)英國供暖怎麼用擴展閱讀
《英國獨立報》在2016年4月30日的一篇文章中寫到,2015年12月到2016年3月,有49260人因為冬天的低溫而死亡,其中有14780人是因為室內過於寒冷而離開了這個世界。
據統計,2015年英國的人口約為6460萬,也就是說大約每4400人中就有一個人在去年冬天因為家中過於寒冷而離開了這個世界。
⑥ 英國冬天怎麼取暖
英國人很勤奮也很守時,所以待在家裡的時間很短,穿個軍大衣啥的一個冬天就過去了!
⑦ 英國暖氣為什麼會自己關
英國冬天會實施統一供暖的。每個月會收你供暖費,一般情況下冬天晚上12天以後就自動關掉了。供暖是人類最早發展起來的建築環境控制技術。
人類自從懂得用火以來,為抵禦寒冷對生存的威脅,發明了火炕、火爐、火牆、火地等供暖方式,這是最早的供暖設備與系統,有的至今還在被應用。發展到今天,供暖設備與系統,在對人的舒適感和衛生、設備的美觀和靈巧、系統和設備的自動控制、系統形式的多樣化、能量的有效利用等方面都有著長足的進步。
供暖方式:
一、集中供暖——集中供暖是熱力集團把市政熱力通過管線輸送到用戶家中,是清潔且有保證的一種供暖方式。該方式價格便宜,且安全性能相對較高。
二、地板輻射供暖——可以由分戶式燃氣採暖爐、市政熱力管網、小區鍋爐房等各種不同方式提供熱源。這種供暖方式溫度均勻,較為節能,但對管材要求較高,時間長了還會使傢具變形。
三、燃氣供暖——該方式以天然氣為能源,可自行設定供暖時間,分戶計量,但存在安全隱患。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供暖
⑧ 英國的暖氣費很貴嗎是怎麼收費的
首先要看你家的暖氣是用電燒的還是用氣燒的,電比氣貴。其次要看你是怎麼開暖氣的,定時還是一天都開著。最後還要看你是按月付賬還是用direct debt付賬,後者會便宜點,因為是提前充值。當然啦,你家有幾間房,住了幾個人也是有影響的。我家一共3個人,用的是British Gas,定時供暖,direct debt付賬,冬季一個月75鎊,夏季一個月55鎊。
⑨ 我還想問一下,倫敦的冬天有沒有暖氣啊如果有的話什麼時候開始供暖啊
有暖氣的,倫敦1月的平均氣溫 在4度左右。
現在中國北方迎來了寒冷冬天,昨天我開車匆忙往家走,忽然發覺窗外一個人不容躲閃駛進眼簾。只見不遠處的路旁,正有一個下身穿牛仔短褲黑絲襪、上身桃紅羽絨緊身服的女人迎面走來,車窗外寒風怒嚎著將道路上塵土一擁捲起,我的車順勢從她身邊滑過。
當時我心裡打了一個寒顫,大冬天的,果真不冷嗎?「只要風度不要溫度」對於愛美的女人想必可以戰勝嚴冬刺骨的剎寒。車子往家的方向行駛,我開足車里的空調,思緒卻飄向了英國。的確,我有些小提大作了。忘記了自己當年在英國時看見的一番「暖融」景象。
在英國,即使到了凜寒冬天到來,但這里卻寒而不「冷」,不僅僅是因為室內都有暖氣的緣故,而是因為英國人「不怕冷」。英國人的穿著會更讓人吃了一驚。大冬天穿裙子在英國,如是說確實是很普遍的現象。記得我在倫敦時趕上下大雪,我與同事一大早都穿的嚴嚴實實去學校作講座,沒曾想剛一出門,就看見三個英國女孩穿著短裙、短袖在雪地里走,她們似乎一點兒都不覺得冷,這確實讓人不可理解。因為總的說來,在中國冬天不怕冷者畢竟鳳毛麟角,而英國這里卻成了冬天很平常的一景。
因為英國人似乎天生就「不怕冷」,非常寒冷的冬天,我記得自己早已是秋褲,毛衣,羽絨服全副武裝了,而站在瑟瑟寒風呼嘯而過的車站等車,感覺仍然全身冰涼。可大街上,常常可以看到春夏秋冬的衣服在展示,既有怕冷之人穿著羽絨衣的,也有已經習慣氣候不怕冷穿短衣短褲的,甚至還有要靚不要命穿超短裙背心的。而許多英國人在大冬天穿著輕薄的外套,並將外套迎風敞懷穿者大有人在!我當時在英國時就發有感慨,不知這算不算是英國人特有的「風度翩翩」呢?
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英國人「不怕冷」是包括兒童和老人在內的。中國有句俗話說:寒從腳下起。因此,我們平時特別注意保暖,注重自己穿上很溫暖的鞋襪,下裝,這樣整個身體就處於溫暖的狀態,人也就舒服了。
想到年輕的時髦者或者身強力壯者這樣穿是為了美,想做冷美人,可英國中小學的女學生們全都光著腿,穿著校裙,只是上身加一件防寒服!甚至還見到一些上了年歲,拄著拐杖的老年人,也是這般裝束!你簡直分不清楚是在哪個季節。看著自己要全副武裝,很是懷疑自己的身體是否太差。我經常盯著她們的腿腳看,感覺那似乎不是腿,而是沒感覺的木墩子!因為,他們從小就是這樣被帶大的,已經完全習慣了。在長年累月這樣的適應中,英國人的抗寒能力到了讓人驚訝的程度。
英國人在室外「不怕冷」,當然在室內更是穿得單薄。像我們在北方長大的都知道,即使室內再暖和暖氣給得再足,也會穿件薄毛衣,尤其要在冬天換上棉拖鞋保暖。但是在英國呢,他們會在室內只穿一件T恤就足夠了,而且居然會打赤腳。從這點上看,英國人真是「不怕冷」!其實,英國人的「不怕冷」一定程度上得益於英國室內的空調系統完善,而且英國室內的地面普遍鋪的又是地毯,所以「不怕冷」的英國人在室內能夠肆無忌憚的與「冬天」抗爭到底。
回憶起英國人的「不怕冷」,在想到剛身邊一閃而過穿牛仔短裙的那個女人,我忽然在想,旁人這點投以驚詫的目光算得了什麼呢,久而久之,或許全世界人們的眼中都將沒有冬天,正所謂與自然斗,其樂無窮,或許有一天這一切將變得習以為常。